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类本科论文

经济类本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类本科论文

篇1

第一,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当前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才能顺势适应时代的呼唤,这就需要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做好经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

第二,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的经济数学创新能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急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经济数学的思维和理念已经渗透到管理的各个领域,加强创新型思维,创新性意识的培养已成必然。第三,培养管理类本科生的创新性经济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保持努力奋进,刻苦钻研的精神。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缺乏韧性,而培养学生的经济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予以弥补。

2构建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

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各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和高等数学竞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和责任心,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医院内部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医院将成本控制、绩效管理与运营分析有机结合,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使两者相辅相成。具体做法是将成本控制有关的经济指标的订立与考核有效配合到绩效考评中,是科室业绩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达到提高医院经济运行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实现医院低成本运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应市场经济实现有序发展。

篇2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JKGHAB-0028)

作者简介:吴艳芳(1970- ),女,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金融与产业投融资。

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毕业论文写作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一、评价方法与原则

在量化评价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评价结果宜粗不宜细。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也可以实行等级制,但百分制的评价划分等级过多,评价结果过细,反倒是等级制更合适些。可以将毕业论文评为若干个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可以评价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或ABCDEF等六个等级。成绩只能作为评价学生之间论文写作水平、层次、质量有差别的一个方式,所以评价宜粗不宜细。

(二)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够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特别是能够评价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对经济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等。影响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作为一个课程作业的话,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标准格式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既要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都找出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也要将非重要的因素剔除,避免因注重细枝末节而使评价有失偏颇。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要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差异。

(三)可操作性。毕业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教师根据学院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客观评价,而不能简单给出一些指标,却无实际可操作性。如有的学校给出的评价指标里有论文撰写水平,事实上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这要有多个指标才能体现;有些学校评价指标里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在论文的一些环节,需要通过对论文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而不能直接用能力来评价学生的论文质量。

(四)专业特色性。毕业论文的评价要因专业而有所差异。有些综合类高校往往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定相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沿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和原则,忽视了专业特点和专业差异。事实上,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与其他理工类专业、文史类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它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

二、论文选题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应将选题作为毕业论文评价指标。毕业论文评价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打分,是学生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是对教师分配题目进行研究,选题的质量是由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跟学生无关,当然不能将选题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如果选题是由学生确定的,或主要由学生确定,那选题必然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指标。

笔者认为,经济学类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少应有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研究价值,即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能够指导经济生活的实践,这是选题的前提条件。二是选题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避免空的问题。在经济社会中,虽然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但受阅历、能力、见识、知识面等影响,学生往往找不到真实的选题,导致选题过空。三是大小适宜。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常见的是选题过大。过大的选题将导致没有研究重点,受学生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论文篇幅所限,很难有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论文写作之前的选题辅导中由指导教师把握,对于不合要求的选题不予开题,不允许学生写作。

三、论文结构

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一定要结构清楚、连贯,各部分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必须是标准的学术写作规范。但是否一定要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作为本科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论述清楚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并不一定要解决发现的所有问题。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常出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三段式论述,看起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能作为毕业论文评价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应该允许学生写发现问题式的论文。

四、研究方法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而现在数学化、实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现在高水平的期刊征稿时非常看重论文中数学方法、计量模型的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和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实际问题,学会用事实反映问题,包括典型案例剖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等,而不必将是否用数学模型作为评判论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当然,如确有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可以给高分,因为这表明该学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五、创新性

创新是所有研究都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研究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所以,在经济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创新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理论问题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这是创新;发现实际问题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但在找创新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的尺度,因为研究的创新可以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对象的差异。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来说,有哪怕一点的创新就足够,不能用研究生论文甚至经济学专家的标准来要求。

六、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效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成果上的延伸,都是对前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扩展或修正。对于进行经济学问题研究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形成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到课堂所未能涉猎的专题研究;三是评价学生论文创新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文献综述应该成为毕业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篇3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篇4

一、引言

自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ch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提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3年《Econometrics》杂志创刊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经济生活中,成为经济学家验证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评价,各国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拟订经济发展计划等的重要工具。同时,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了极大重视――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Klein:“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在中国,计量经济学的一经引入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的调查表明,设置有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分别有98%和60%的学校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笔者在执教中发现,不少学生,特别是文理兼收的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且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尽管都学习过《计量经济学》,但只有不到20%的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应用于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由此,对如何做好经济学类各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研究问题进行探索,显然具有非常意义。本文将立足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分析现行经济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思考。

二、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定量分析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证实/证伪和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为微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依据。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应用”的学科。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该课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导向性的偏误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畏难、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等后果。总结而言,在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偏误,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应用”问题

尽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的双重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为了理论课,因此,教学中将大量的课时都用于介绍理论方法――偏重介绍参数估计和各种计量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重视数理推导,而将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计量模型应用的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尽量压缩,由此导致学生在需要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将模型运用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等。课程教学的这种导向性偏误,最终导致《计量经济学》丧失了其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为一门理论课和数学课。

2.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有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之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灌输性、填鸭式特点突出,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流、讨论不够。此外,对于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掌握,而较少考核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应用的掌握。

3.缺乏实践和案例教学

尽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安排了实验、作业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二者之间往往是分离的,且时间衔接上往往脱节,导致二者独立而非协调一致的两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立足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适宜案例较少,且受学时限制,案例分析的过程过于被简化和压缩,导致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问题时,计量模型建立、数据搜集和处理、模型计算和诊断等每一个建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难以实现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4.计量软件操作训练薄弱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实践课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包含相关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如Eviews、SAS、SPSS等。对于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包含在上机实验环节,而实验学时的安排往往较少,如大多数高校,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安排为64学时左右,而其中实验学时只有6-8个,时间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难以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

在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包括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被违背时的检验和修正等,几乎不涉及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分支之一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微观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所依据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否除了可能导致对经典假设的违背,更对于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具有决定作用。但在现今的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该内容的学习,其他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的内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对于学习者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统计学等偏数学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要求,而经济类的本科生数学功底往往不够扎实,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畏难情绪,再加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偏向性错误等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类本科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搞好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清晰。具体地,对于经济类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定为为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一门计量经济学软件,并基于软件操作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妥当,并适当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拓展

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重点在违背经典假设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的检验及修正,同时,要增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关于数据序列平稳性及其检验的内容,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计量模型时由于所采用数据序列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还可以增加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内容。此外,对于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的介绍,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即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和指标来解释、分析计算结果,而不必必须明了相关计量指标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简化和减少数学推导,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其了解相关数学公式的推导,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对于数学推导的掌握。

2.重视应用,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

理论和方法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对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讲,教学中必须重视如何运用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也脱离不了微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经济学课程的范畴,这些课程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必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加强经济思维的传输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具体地,所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够被相关经济理论所解释,即具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热点,这样可以便利地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替代指标如何选择,并最终加强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计量软件操作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便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计量软件如Eviews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熟练计量软件的操作。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

5.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以往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测验考试的考核方式,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改变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为“作业+测验+课程论文”,并赋予三个环节不同的权重,如作业20%,测验和课程论文分别占40%。测验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业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而课程论文部分则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2]李双成,张宏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4(4):101-102.

[3]李晓鸿,王群.影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105-106.

[4]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2):11-15.

[5]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6]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65-268.

[7]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3):15-18.

[8]刘家树,江伟,刘立平.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38-139.

[9]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4(3):9-11.

[10]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篇5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4-02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篇7

一、发达国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在思考经济类专业为新的世纪培养什么样类型的经济学人才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委员会主席阿达利先生在《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报告中提出了法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思路,即“为法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他认为,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已不是培养国家经济管理人员,而是服务于大学生,因为管理人员已经不是工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不论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如何,都要给与他们每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准备未来职业和深入学习的全部机遇”。

英国1996年成立了以政府教育顾问为首的高等教育考察委员会,以期针对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拟定出更合适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方针,将英国经济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报告特别为英国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作了诠释,它认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就是要“激励每个人,使他们能够终身发挥其最大潜能,在经济学学识方面不断进取,对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并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学习者创造条件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质,以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他们的力量,为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经济需要服务。”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经济类专业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以培养广泛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目的。施教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和适应能力。

2、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

(1)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和加速发展促使高校学科改革呈现出高度的综合化的态势,现有的依托狭窄专业教学的高等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不适应各门学科协同合作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实际需要。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致力于既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以社会文明建设需要为依托的,又要使学生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还要使学生增进对自然知识的了解,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渐成为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特点。

(2)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封闭和僵化和课程体系显然是难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各国高校先后建立了开放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内容,并尽量使其弹性化。197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议”的咨询报告对大学课程设置标准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应宜粗不宜细,二是应以定性规定为主。其目的就在于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美国高等院校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以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基础性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分析方法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美国高校的实验室都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们常常有机会自己去预备实验,并且还可以随意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教师们也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做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和结论,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远离课本的理论和结果。

3、培养方式和教学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注重思维教育。与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经济专业教育发达国家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平等的启发式教学,这一点对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教学尤其重要。

(2)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实践。这种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采用相似的组织结构、人员关系与时间,运用同样的资源约束、竞争压力、数据和信息,以训练学生的战略观点、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企业所面临的复杂信息流和市场环境进行模拟,并做出相应营销决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英国等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大力推行创造性教学。与我国课堂教学不同,国外经济类专业采用创造性教学,以压缩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为显著特征。国外经济类专业的授课常常是每天仅一节的一个小时专题演讲课。一方面,由于时间短,教师必须提高上课效率,在极短时间内集中介绍学术观点,以便让学生讨论;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效率提高,教师还可以用其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辅导课、讨论会、独立研究以及小组研究等方式。

4、发展趋势

(1)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使高等教育全方位开放和全球性教育资源共享,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和需求程度,将大大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加深刻的丰富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2)信息技术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被迅速应用到社会经济与工商业实践中,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财经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3)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高度综合化,学科综合化的趋向加剧,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出现了专业复合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复合型财经专业大量涌现。专业的复合化既有传统经济类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整合,也有传统经济类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复合,如经济类专业与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复合。

(4)数理方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完善与发展,数理方法在财经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与深入,经济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将更离不开数学。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用数学方法将工商业务特别是经济学理论模型化已经成为主流,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数量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二、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偏窄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但是很少关注、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各高校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不仅基本相同,而且长期不变,与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不协调,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逐渐错位。这种错位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需求不再拘泥于某狭窄的专业范畴,经济类本科生就业更多面向公司、企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

2、缺乏个性化培养

不少高校制订经济类专业培养计划时,将重点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分析和切实研究,片面地理解和依照教育部“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的原则,制定本校经济类专业培养计划。因而,从总体上看,各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方向大致相同,培养目标基本一致,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人才培养缺少个性化,没有层次性。

3、教学方法古板僵化

中美两国经济类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美国教育是“Pull System”,学生因自身需要知识而主动学习,而中国教育是一个“Push System”,学生因为老师们说这些知识对自己会有用而被动接受。这种差异性尤其体现在美国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

4、配套设施建设与本科生扩招不同步

自1999年,中国本科开始扩招,但是高校教学的相关配套设施,如教室、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师资源等已远远不能与学生人数相适应。一般院校,特别是地方性一般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招生规模扩张,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层次较低、知识更新缓慢、学术带头人匮乏、骨干队伍不稳以及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特别是1999年以后,连续大规模扩招造成一般院校的生师比已经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7∶1的“警戒线”,有的甚至高达二十几比一。

三、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发展趋势

1、高质量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很多重点大学都深入研究经济类本科教育的素质教育问题,引导教师学生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内容。

2、多层次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上,虽然各大学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但是各大学依据学校特点和就业市场细分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类本科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类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此类人才紧缺的局面。大学是否能找准人才目标市场,培养人才的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和办学院系的声誉,关系到未来的发展。依据学校特点、学科优势、所在区域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各大学经济类本科教育的共识。

3、宽口径的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类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经济学科下分两个一级学科和若干二级学科,各本科专业有自己的特点,但在基础理论和研究领域上有共同之处和相互交叉。一些经济学科较强的重点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为不同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开设相同的必修课,同时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互选课程作为选修课。启发式教育是经济类本科教育的另一个主要趋势。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言和知识的组织综合能力都很有好处。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有一定创造力、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该是组织者,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对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1、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培养新模式

一是要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少而精,要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引进课堂,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教学内容要突出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也包括人文科学基础;既包括本专业学科基础,也包括相邻专业学科基础,经济与管理就是懂得企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就专业中的某些难题进行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让学生真题真做,同时搞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2、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基础性经济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氛围

篇8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学科。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本科《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线性代数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建立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误差项假定的诸问题,线性模型的扩展,建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给后来者一点启示,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进行剖析。

1.从教师层面上看

(1)教学大纲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定的经济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高等数学知识是获得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以笔者任教的情况为例,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期末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另外,计量经济学的总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也制约了教学效果。以笔者任教的情况看,作为必修课程的计量经济学总共安排了46个课时,造成教学内容讲述上时间严重不足:只能讲述经典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显然这样有限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从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在计量经济学应用上的错误百出就能窥见一斑。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理论教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尴尬: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阵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是反映这种幻灯片上的教学不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得亲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讲授变成幻灯片放映。

试验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无法确保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46个学时的时间要满足理论教学和上机试验操作显得相当勉强。另一方面,现有的试验案例与理论教学存在很严重的脱节问题。学生反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软件学习相关性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环节没有学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两个割裂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只能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模式进行建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操作,而无法将理论和试验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

(3)教学经验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从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才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满腔的工作热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知识深广度的挖掘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师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便很容易使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流于公式推导,变成数学课程的讲述,而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本质。

2.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1)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生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知识,另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陌生感,较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鲜感之后,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需要掌握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感,造成对计量经济学不重视。

(2)学习基础的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工具的掌握上。

经济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系统的过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最终掌握认识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但是,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了课堂上的知识后,课外很少进行消化以及比较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进行模型设立的时候,因为缺乏对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对经济学原理掌握不牢,往往无法选择正确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强得出了计量分析结果,由于对前期课程知识理解不深,无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而因为无法灵活掌握应用数学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结于数学过程的推导,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再一次说明了教学大纲设置时,应该合理考虑课程的衔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统计学基础,而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3)其他问题

学生递交的不规范的课程论文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前期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写作上的问题以及编辑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不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表现形式多样:论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现结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论文研究内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学研究的问题动辄宏观经济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述,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学生对编辑软件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种编辑错误随处可见,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错别字,使得课程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解决方案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加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最终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1.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前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夯实经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第九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而将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作为限讲内容。在《2011年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该调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编写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认同。

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熟悉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对授课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试验教学上,尤其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学习上,首先是重点确定一个应用软件,最好是在使用较广泛几种软件中进行挑选,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本科阶段的学生对Eviews的掌握程度较好。当然,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其他的计量分析软件。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上机实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软件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现场演示外,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计量软件使用手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加深对计量软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针对教学经验的问题,主要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讲授的内容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应当对各个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适时总结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训。教师应该确保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思维流畅,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同时,应该善于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应当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适应当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2.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立的学科性质。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确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的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门课程中彻底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可以将学生组合成小型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溢出。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应,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的模式进行。即教师进行先期集中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后期学生写作时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体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笔者对以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当代经济建设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

篇9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是数学应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高职专科学校的数学开设时数、难度、广度与理工院校不同,学生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要研究具有高职专科特色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内容

1.1 确立数学建模教学目标(目标分层) 我校具有师范类数学专业、理工科专业、经济类专业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1.1.1 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信念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将来从容胜任中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1.1.2 理工、经济类专业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应用数学为其从事的本专业的研究与工作服务。

1.2 教材要适合不同培养目标,具备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

1.2.1 教材来源 现在教材多是综合各类大学或理工科大学(多为本科学校)的教材,由于我校是专科类学校,数学课程开设的门类少、学时少,难度、广度远比不上这些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能与这些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教材不能采用不符合实际照搬照抄方式,我们采用以下方式:1)借鉴:精心鉴别吸收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材以及其他文献中符合专科特点的数学建模材料。2)研究吸收补充新素材 根据生产生活实际,把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吸收进来;选取自然界中奇妙而令人感兴趣问题;选取身边人们习以为常且容易忽视而结果又出乎意料问题;把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专科组的竞赛题)也逐步补充进来。

1.2.2 根据不同专业情况选用素材,内容呈现多层面和多元化

1.2.2.1 师范类数学专业 师范类《数学建模》增设了中学数学建模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历年中学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选讲内容。师范学生要想在日后胜任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工作,他们不但要掌握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与技巧,还要掌握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方式和方法,还要熟悉近年来中学数学建模的题目。

1.2.2.2 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 选取的素材多为生产工程领域和经济类的数学建模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个专业的问题,突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1.3 根据专业确立《数学建模》课程设置,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1.3.1 师范数学专业 我校规定师范数学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为必修课,它包括《理论学》和《实训课》,课时比为1∶1,目的是注重学生实际建模能力培养,为此提供时间和空间。理论课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围绕教材章节,教师归纳讲解不同类型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教师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训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的实战能力。学生分为小组活动,一般三个人一组。教师在理论课提前布置与本节相关数学建模题目,在课后由这些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并撰写出论文。上实训课时,围绕某一数学建模问题,各小组可以踊跃发表见解,介绍本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或提出质疑,也可以另辟新径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1.3.2 理工科、经济类各专业 我们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深入浅出讲解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师精选学生力所能及的数学建模题目,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1.3.3 开辟数学建模的第二课堂,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 每年我们吸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到数学建模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选拔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也进行高水平的数学建模实践演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实训和竞赛,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互补,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如计算、分析、编程、写作等;各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和欲望,也使得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触角更加敏锐、灵活,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1.4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成绩方法 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评定成绩的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小组成绩;二是平时队员表现;三是论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和建立模型过程考查,采用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小组计分法。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可以考查同一小组不同成员在平时建模能力表现,例如建模方法、灵活性,是否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另辟新径,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方法的学生加分。最后在学期未教师布置数学建模题目,给出几天时间由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形成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按一定标准记入成绩。

1.5 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数学课程注重数学逻辑体系、定理规则及计算技艺,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它的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可能是佼佼者,但面对活生生的实践问题可能就束手无策。项武义教授称之为把姜女西施置于X光透视,所看面的只能是一幅骨头架子,毫无美可言,学生连看的兴趣都没有,认为数学太枯燥、抽象,没实际应用价值,它离我们生活生产很遥远,谈不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谈不上兴趣和创造。我们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1.5.1 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讲解数学思维方法时都要从实际问题中导入,讲清楚每个数学分支的思维方法的背景和特征,注重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范围。

1.5.2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探索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胸中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家发明研究时的火热的思考。教师制造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置疑,不断修改补充数学模型,学会分析和评价模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另辟新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实施效果

2.1 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具备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建模的收集资料、分析思维过程的演练和运用讨论探究式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认识到数学处处在我们身边,利用好它可以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从数学建模中体验到从来未有过的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火热的思考,这种返璞归真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模型过程中面对活生生的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并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呈现不同的特色。数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都得益于数学建模学习中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做论文题目就是数学建模方面论文,具备了建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师范类数学专业不仅具备了数学建模的能力,还熟悉中小学数学建模题目类型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毕业后能从容胜任中小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非数学专业学生接受了数学建模培训和锻炼,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到了各门学科交叉和综合运用的价值,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通过数学建模,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2.3 我校是同类院校中最早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学校之一,从2001年至今,每年组织学生参赛,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都有获奖学生。

篇10

2007年是日本中华年,这是否会影响到今年的留学政策呢?专家表示,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个人行为和民间行为,2007年的留日政策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留学日本策略ABC

不要一味选择位于大城市的大学。很多人认为,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各项设施会比较好,而偏远地区则会比较落后。事实上,在日本很多较偏远的城市,经济同样发达,只不过由于人口较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中国家庭容易对其存有偏见,留学时不会多作考虑。由于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才密集,申请留学者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去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留学不失为一种策略。

学好日语。有留学打算的学生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应该有计划地提高日语水平,最好能在国内参加日本语能力考试。良好的日语水平至少可以显示出自己对日本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比较欣赏,证明申请者早就有去日本的愿望。语言水平差的申请人,令人很难相信其对日本的热情。

参加高考。尽管已做好不在中国读大学的准备,但是,如果能够参加高考,获得一个还可以的分数,成功几率将大大高于没有高考成绩的竞争者。专家建议,“三校生”如有条件参加高考,最好能够参加,一旦获得了高考成绩,将会被签证审查官认为确实有报考大学的愿望,就获得签证而言是很有利的。

专业选择由文趋理

日本留学的热门专业很多,比如经济、贸易、金融、汽车、电子、动画等,其中读经济类专业的在留学生中占据很大比重。尽管日本的经济类专业较强,获得经济学学位的难度也小于部分理工专业,但大量读完经济专业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这几年在回国找工作时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由于日本企业偏重论资排辈的传统,归国留学生想在企业中很快升到高级职位通常比较困难。

与经济类专业不同的是,很多理工科学生尽管工作较累,但由于掌握技术,所以在公司的地位稳固,薪水也比较高。专家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尚有很大空间。因此,留日中国学生应把眼光放宽,适当投向日本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比如电子、汽车、食品加工等。值得提醒的是,相对经济类学科,部分理工专业难度较大。考生在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兴趣。如果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理性和科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海归”变“海待”情况的发生。

韩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多

近年来,韩国大学学费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不过韩国许多大学都有奖学金项目。通常来讲,外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方式大体有两种:

一是获得学校无条件提供的奖学金。韩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基本上都有奖学金向留学生提供。许多韩国名牌大学对于研究生都给予100%免除学费的奖学金。

二是申请知名理工大学(仅适用于研究生以上)。成绩一流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种方式得到奖学金。该类学生一般应有如下特点:GRE成绩在1300分以上,TOEFL成绩在600分以上,新托福考试100分以上;本科背景好,比如学生本科院校为国际知名或韩国知名的理工大学;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过重要论文,如曾经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能得到知名大学教授的推荐。

专业入学面试难于语言学习

尚未达到韩国大学语言要求的留学生需要在韩国的大学读半年至一年的语言。通过语言能力考试以后,再经过大学的专业入学面试,可获得进入韩国大学学习专业课的机会。

篇11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