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学生值周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进入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在进行着成熟前最激烈的碰撞,繁重的学业让他们紧张无比,他们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却不得不面对人生的明确规划,规划中包括接受大学教育和未来要进入社会、选择工作的部分。尚未完全成熟起来的他们,性格、思想、情感、学习等都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主要特点如下。
1.性格上处于矛盾期。大部分高中学生性格比较外向、热血、冲动、敢做敢当、充满幻想、盲目不切实际。而另一部学生则是自卑、敏感、懒惰、焦燥、忧郁。
2.思想上逐步多元化。高中之前,他们对自身、社会、未来还没有真正形成冷静客观的看法,因此,还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减损冲淡他们理想中不切实际的成分。但高中中后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了解社会、接受社会,并开始尝试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出判断,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规划并树立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时刻进行辨证,拜金、浮燥、盲从、自制力差、没有主见,也成了这一时期常见的特点。
3.内心情感激荡、表面内隐不露。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特别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内隐的情感,并加以正确引导,除了容易导致早恋,更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致使学生未来的人生受到不良影响。
4.学习上,高中学生处于最黄金的时段,此时的他们理解力比初中高了很多,身体、智力的发育趋于成熟,因此,只要排除外界因素,高中应该是人生中最佳学习时间。最近在网上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虽然是一个玩笑,但也说明了这个阶段学习的全面性,几乎是人生中文化知识基础奠定最重要的阶段。
二、针对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1.循环反馈教学法。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保持以前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学习。二是加强对学生自我反馈的引导,让学生能从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2.任务分解教学法。中国国产汽车,卖得最好的一个品牌是奇瑞。他的创始人显然学过心理学,动员大会是这样开的:朋友们,为了创造我们的民族品牌,我们必须奋斗五十天。大家很努力地跟他干了五十天后,他说:我们再干五十天。我们继续奋斗五十天,结果奋斗了五百天。如果一开始,他宣布:为了创造我们的民族品牌,我们必须奋斗五百天。估计一百多人都逃掉了,因为五百天太难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前面我们提到过高中学生自制力差、浮躁、不坚定,他们渴望成功,但更容易被困难吓倒,所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解学习目标,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挑战一个个可实现的任务,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的激情,又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学目标而敷衍了事。
3.教练式教学法。教练式教学目的在于更多地激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盲点和潜力,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成绩。教练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填鸭式给予答案。所以,教练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已的讨论、互动,让学生自已领悟,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依赖的好习惯也有很大帮助。
4.以点引面教学法。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能以其兴趣点做为核心,加以引导放大,让他在自己的优势点上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学生的自我认可,改变其厌学、自卑的心理状态,并慢慢将这种状态引导至其他学科,以点引面,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排除一切问题,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69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一、高中学生社团的特点
1.开放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陈旧的教学观念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思维变得灵活,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高中时代已不是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时代,增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寻求与社会接轨的途径。社团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面向学生开放,而且积极的面向社会开放。
2.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当前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变得广泛。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学生社团,具有多种类别。社团类别的多样性正是高中学生勇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积极进取的表现。
3.自主性。自主性是高中学生社团的最大特点。对高中生而言,参加或者不参加社团,参加后什么时候退出,学校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干预,社团自身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因此学生参与或者退出社团是完全自主的。自主性是高中学生强烈的期待和呼唤。
4.松散性。高中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其加入手续简单、退出自由,对学生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加入或者退出完全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再加上高中学生兴趣爱好变化快,基于兴趣、爱好等宗旨而形成的学生团体,人员流动就比较大。社团种类繁多,组成形式多样,人数、规模大小不一,活动空间比较随意。这就造成高中学生社团组成形式、成员及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发生变动,也使得社团内部容易分化,甚至产生矛盾。但也正是这种松散性,也使得社团内部易形成轻松、平等、畅所欲言的相处气氛。
5.群众性。高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团成员不受班级、年级、寝室、性别、民族的限制,最直接的满足了高中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精神愉悦的需要、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得社团在高中生中深受喜爱。
二、高中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属于丰都中学校园新君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正是通过学生社团日趋多样化的类别和涵盖广泛的活动内容得以体现。就其类型而言,丰都中学学生社团活动中不仅包括书面知识,也包括生活技能。不但有道德品质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还有具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的内容,更有能体现学生兴趣爱好等价值观的内容。正是这些种类繁多,涵盖面广的社团起到了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2.推动了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由于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多样化、社会化的活动更易于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们在组织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求知欲,培养了钻研精神,强化了团队意识。所以,社团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对学生养成优良学习习惯、实现自我内化教育、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等方面都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促进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实现。从教学层面来说,社团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在校学生提品类繁多的课余生活锻炼,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在交流与实践中相互切磋进步、取长补短,这种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就学校育人的目的而言,学校的品德教育也通过社团活动这一载体让学生们获得了更新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品德教育简单枯燥的说教效果,育人效果显著。
4.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因为学生社团的组成具有特殊性,趣味相投的成员以实现彼此共同意愿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被所有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考量和规章制度,并一届一届的新老传承,不断延续与发展。所以说,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便是创造、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活力。
三、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
1.重视社团活动课程的管理。高中学生社团是不同班级、年级有着同一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而发起的。用课程的方式来“管理”社团,能够保证社团活动得以有效开展。这就要求学校每周至少需要拿出一节课,一般是某一个学习日的下午第三节课后(不同学校做法可以不一样),这一段时间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并写进课程表,这也要求各学科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便进教室占用这段时间进行学科考试或课业练习,社团的领导部门也要做好考勤、督促和检查工作。社团活动课程化重在强调社团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作为课程的社团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需要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一、新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正在逐步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的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可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手机网民人数6.56亿,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率分别为64.6%、38.5%、30.6%。由于受到普通高中学校条件以及高考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主要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要素构成。而本文重点探讨的新媒体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二是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中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高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貌似成人,但是在心理发展方面还尚未成熟,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拓宽了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挑战,由于高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他们往往在遵守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价值思维,但却缺乏判断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陷入混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关联着,外因是变化的前提。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品德意志的形成也必然不能脱离实际,必然与他们周围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今时代下,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必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间接或者直接接受着来自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和文化正面与负面的双重熏陶,例如,新媒体环境可以使高中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去了解世界,接受新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由于思想发展还尚未成熟,容易使中学生形成享乐主义或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而也加大了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多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校园,并逐渐被大量学生所应用的时候,传统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也被倒逼着进行改革创新。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挑战。学校德育教育不仅表现在向学生传授道德意识,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并付诸于实践。新媒体尽管可以高效率的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否真正实现德育目标还有待验证。其二,对德育教育环境的挑战。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性的空间,信息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加大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的控制难度,甚至完全脱离。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因此,传播内容与教育工作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其三,对学校德育教育主体的挑战。据调查,自从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后,智能手机的利用率也随之攀升。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一旦成瘾便过度依赖手机,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影响学习的不良嗜好。原来需要在电脑前才能玩的游戏或者聊天工具,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完全可以实现了,手机的出现让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不易被教师发现,例如,手机代替了学生间传统的“传纸条”等方式,类似这样的发展趋势势必会给德育教育主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迫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在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在保持原有传统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善于探索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利用传统管理与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开辟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其一,创新德育工作观念。观念的创新不仅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始终把握好用认识指导实践,更新观念,更好的引领行动。学校德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认识的转变,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必须要从德育观念的创新开始,用创新的观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以次来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其二,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如何设置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和反映,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直接影响着整个德育的特性。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承好传统的德育内容,而且还应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德育理念指导德育内容的变迁。凡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德育教育内容都应被舍弃;即便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德育教育内容也要赋予其时代性,避免脱离社会环境;对于好的,新的德育教育内容要毫不犹豫的引进来。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其三,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勇于创新,以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互动式、参与式、引领式、模拟式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课外阅读,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实现词汇积累、还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恰当的比喻为语文学习的泉眼。加大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陶冶情操。高中语文课上教学覆盖面较窄,学生认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有限,那就要求高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对在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一 设立特定阅读课
因为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要想要学生在课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看,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比成人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文中的观点看法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读相似的刊物,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选出易于理解,有鲜明的善恶曲直之分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散文,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高中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
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
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代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代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订阅刊物
教师可以选择某些内容丰富、水平适中的文学刊物推荐给学生,定期的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可以选择《小说月刊》,或者《读者》等具有思考深度的刊物。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予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转动脑子,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边教边启发。抓住文章内容核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加之以想象。例如学习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身临广阔大江东流去的场景,体会当时豪迈的心境。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高中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88-01
英语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课外阅读,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实现词汇积累、还可以提高英语素养。因此,课外阅读可以恰当的比喻为英语学习的泉眼。加大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陶冶情操。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有限,那就要求高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对在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一 、设立特定阅读课
因为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要想要学生在课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看,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比成人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文中的观点看法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可以让学生来读相似的刊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选出易于理解,有鲜明的善恶曲直之分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高中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现代英语刊物,或是浏览英语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英语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订阅刊物
教师可以选择某些内容丰富、水平适中的文学刊物推荐给学生,定期的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予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高中英语的阅读,就是教好了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来说,学生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品质,中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格品质时,才能够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自我暗示,理性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中学生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中学生的人生经验。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结构、情绪、反省等,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最早对焦虑做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在受到威胁时发出的一种警示,对于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因青春期的特点所带来的迷茫与焦虑,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及国际格局开放带来的文化与文明的多样,都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后才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3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只有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拒绝和外界的交往是因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者半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应对冲突、挫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机能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放松对周围伙伴的警惕,积极融入到群体中去。
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利益,并对他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另一类是以他人为中心,过于在于他人的看法与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与态度上。存在上述两种中的任意一N情况,都会造成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就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提高中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中学生因自身认识有限,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来看,普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背离,无法满足中学生当前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所在。当中学生无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寻求到心理帮助,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有限,就很容易发生自杀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通道,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给以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使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暗示中学生提高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5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论述。中学生由于各方面还处于完善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提高应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底气去积极迎接未来。
在知识的海洋里,由生活所孕育的知识是最珍贵的.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明确它的作用、价值是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具实效的途径. 新课标下达之后,初中数学教学由侧重于对教的研究,逐步将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发掘自身周围的数学,将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轻松学习,最后学以致用.
一、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活与数学不分离,数学孕育于生活之中,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明白生活和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应在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把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 比如我在讲授过频率和概率后,会给学生如下例子:
一鱼缸里有18条黑金鱼和若干条红金鱼. 为了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小明每次从鱼缸中捞出10条金鱼,求出其中有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然后把金鱼放回鱼缸中,他一共拿了15次,黑金鱼的条数与10的比值的平均数为0.30,你能估算出鱼缸里红金鱼的条数吗?还有估计人口的流量等. 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周围的事,是学生随处可见的,也是兴趣浓厚、思维最活跃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而且使他们内心会认可数学对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益处.
二、兴趣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兴趣,促使一个人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是兴趣,无兴趣的学习,学生会窒息. 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是否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是此人学好它、深入分析它、领悟其中道理的重要因素. 新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之所以发现了“J”离子(这对物理学研究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源自于他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从贤人志士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是任何其他强制力量对学习的推动力所无以伦比的.
三、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道
(一)从宏观层面上,善于培养、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人有无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其做事情、干工作至关重要. 学生学习也不例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为何学习数学是必行之举,且要尽早进行. 因此,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他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 为此,我在讲数学第一课时没有急着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首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学习数学的原因吗?”学生听后在下面七言八语地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有的为求学、继续深造,有的为工作、生活……之后,我总结说:“大家对学习数学都有一定认识,但是有没认识到之处. 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学习数学更全面的概括”接着,我列举一些周围的事例以此表明数学应用之广泛.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仅反应其数学水平的高低,更反应了其他方面的水平与个人修养.
(二)师生要互动,关系融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激情、饱满、自信直接影响到他自己信息的输出和学生知识的输入.
事实也证明师生互动、关系融洽与否,关系到师生之间距离远近,学生是否与老师无话不谈,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是否有兴趣. 因此,老师要热爱、关心、信任学生,与他们做知心朋友,融洽相处,至此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设疑问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各个方面都在成长、发育,他们对知识强烈渴求,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如在讲授增长率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服装店老板,同时出售两件T恤,每件50元,一件赔了20%,另一件盈利20%,那么,这位老板是赔了?还是赚了?对此,学生即刻积极思考,有的推测,有的计算. 这样巧设疑问,学生从开始就容易对问题感兴趣,而且接下来学生自己主动找答案,认真听老师讲解.
(四)注重因材施教
备课是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的,但是备课不是简简单单的备教材和教案,还要备教法、备习题、备学生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因材施教,进行阶梯式的训练. 比如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将他们分为A、B、C三类进行阶梯式训练,然后给每个类别的学生都设计三个梯度的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我来回走动,对他们进行指导、点拨. 最后对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共同解决,个性问题进行个别分析.
综上,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数学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自身情况等,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锻炼 因素 措施
一、前言
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建设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我国还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党和国家关心和重视学生身体健康而对学校提出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全民建设计划与阳光工程,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据此,研究者对南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提高学生体质,促进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初中6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课外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检索,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对重要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与专家咨询,设计了《南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遵循了社会学和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问卷经过结构确定、题目编制、问卷试测、问卷质量分析、问卷修订等几个步骤,问卷于2012年11月南村中学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79份,回收率为96.5%,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为543份,有效率为90.5%(表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基本上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
3.访谈法
对广州市南村中学的相关领导和老师进行了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对体育的需求、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规划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访问调查。
4.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数理统计。运用SPSS 15.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信息进行归类,从各种抽象的事实中揭示出事物本质的特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南村中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人们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进行锻炼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课外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表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集中在中考升学压力、锻炼身体、舒缓学习压力、磨练意志、健身健美等方面(见表2)。
2.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喜爱程度的调查分析
表3给出了南村中学不同人群多体育的喜爱程度情况。结果表明:78.1%的男生对体育持“喜欢”或“很喜欢”的态度;女生中26.9%的人喜欢体育,34.8%的女生对体育持一般喜欢态度,22.5%的女生不喜欢体育,15.7%的女生甚至讨厌体育。总体看来,53.0%的学生对体育持“喜欢”态度,23.8%的人群“一般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锻炼。性别是影响不同人群对体育喜爱的重要因素,男生喜欢体育的程度远高于女生。由于青春期女生性格比较内敛,多数女生对体育的喜欢也只是停留在态度上,真正付诸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较少。
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内容、时间统计分析
表4给出了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情况,结果表明:43.1%同学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3次以上,41.8%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锻炼,14.4%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南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
表5给出了初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66.7%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22.8%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0.5-1小时之间,6.4%的学生每次参加锻炼在1-2小时之间,极少数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高于2小时。由此可见,南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不长。这可能与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体育有关。
表6给出了初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男生经常参加的项目依次为:田径类项目、跳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球项目(篮球、足球、排球)和小球项目(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经常参加的项目依次为:田径类项目、民传项目、小球项目。其中田径项目主要集中在耐力跑和跳远;民传则以跳绳为主,大球主要以篮球和足球为主,小球则是羽毛球和乒乓球。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田径项目进行锻炼,是与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设置有关。2013年,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主要为必考项:耐力跑(男:1000米、女800米),选考项:立定跳远、三级蛙跳、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此外,篮球和足球是男生偏好的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则是女生偏好的项目。
(二)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7给出了南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统计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校场馆不够、设施差”、“器材欠缺,质量差,不便于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水平低,没有擅长的项目”等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知,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是内因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而生活环境则是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因。有环境和条件却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的观念、态度问题,有兴趣爱好却没有场地开展则是学校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问题。
四、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一)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分析
表8给出了学生对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途径的看法。结果表明:“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加中学校体育场馆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宣传‘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最有效的途径;“积极维护并改善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其它体育锻炼场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减少学生负担,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等是提高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应对措施
1.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观念,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②。为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宣传“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并逐步转化为行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课外体育指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需从低年级开始将体育教学课内外相结合,重视课外体育指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终身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3.扩大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为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积极维护并改善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其它体育锻炼场地,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4.提倡素质教育,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提倡并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加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娱乐活动和比赛,充分利用场地调动学生的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与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
五、结论
(一)南村中学初中学生体育兴趣浓厚,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强身健体、舒缓学习压力、健美等方面。
(二)中学生选择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运动项目各异,除了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耐力跑(男:1000米、女800米),立定跳远、三级蛙跳、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外,篮球和足球是男生偏好的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则是女生偏好的项目。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都能在3次上,其余学生在2次以下。大多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
(三)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是内因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而生活环境则是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因。有环境和条件却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的观念、态度问题,有兴趣爱好却没有场地开展则是学校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问题。
(四)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观念,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课外体育指导;扩大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为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提倡素质教育,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注释:
①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4.
②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3(第24卷第1期).
参考文献:
[1] 刘珊珊.女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34-36.
[2] 裴立新.试论制定体育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内容[J].体育文史.1997.17(4):10.
[3] 张俊英.影响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15-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1.3.18:第2版.
[5] 丁冬升,孙会山.中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2):34-36.
[6] 周蔷.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77-79.
[7] 商厚姝.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5-37.
[8] 王培菊.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50-53.
[9] 吴美玉.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及对策[J].青海中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21-23.
[10]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23-26.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我主动的去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持续性提供保障,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的意义。第一,明确英语学习的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明白英语知识所产生的实际价值,教师可以收集、组织一些有关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资料,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各种便利、今后工作中英语的实际价值。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外资企业亲身体验,感受英语的作用。第二,明确自主学习的终身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以上英语实际价值的灌输调动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 训练自主学习的方法
明确的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自主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说明了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发挥自主学习的最大效应,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是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训练主要包括元认知方法训练和认知方法训练两部分。
元认知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整,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制定训练、学习过程监控训练、学习效果评价训练三个部分。首先是学习计划制定方法的训练。笔者在此提倡合同式的学习计划制定方案,即学生签定英语自主学习计划协议,详细罗列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数量等基本自主学习要素,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计划协议实时调整,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学习监控方法的训练。自主学习必须采取有效的自我监控,以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高中学生一般可通过“英语学习自我提问单”、“写学习周记”等方式来监控学习过程。最后是学习评价方法的训练。学习评价是检验、完善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可引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自我测评表、英语学习自我调查卷、英语学习档案,来反思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
通过认知方法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也为今后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主要是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需要组织各类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技巧,例如,听力学习方法的训练包括听读、主题预听、主题预测等;写作学习方法训练包括构思、篇章衔接、模仿写作等;词汇学习方法训练包括猜词、词汇归类、词汇联想等。
3 应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英语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绝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结合高中学校实际,提出由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语言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的多无化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英语认知学习方法和元认知学习方法的训练,由于此过程略显枯燥,需要教师采用多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外学习以网络为主要学习平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给学生提供视听资源、多媒体课件、网上题库等自主学习资料,然后通过QQ、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广场》、《疯狂英语》、《英语沙龙》等权威英语读物及其它英语图书资料,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补充英语知识。语言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而课外学习及语言实践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三者的有效结合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4 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权威者形象,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应用积极的情感投入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协作沟通,共同进步。总之,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平尊重和信任,同时受到激励和感化,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5 结语
前言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指的是由二到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些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且小组所有成员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成绩是一样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起,通过相互帮助,交流沟通等形式已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助力高中地理的教学进行相关的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者带来些许的帮助。
一、根据学生特点组建高中地理合作小组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高中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组建时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在组建的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维持在同一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实力相当,而组内的成员之间又是才存在差异的。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地理老师必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地理学习方面,可以是高中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强弱,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等等;在反应表达方面有: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还有一些外在的特点,例如:性别、爱好、特长、组织管理能力等等。然乎老师再根据这些特点给学生分配自己在合作学习小组里所担负的职责,例如组长、记录员等。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让组内的成员根据记录员拒录的情况找出自己组内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又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成绩和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两全其美。
二、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在人员任务分配上可以说都是各司其职,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要负责的任务,这样有完善组成的小组在完成老师不值得学习任务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因此,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培养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使得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可以对地理问题有条理的思考和分析,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发言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改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小组成员肩负的职责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具体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也可以促进彼此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成立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章节,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小组里,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进行分组,即一部分人负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具体表现和代表地点,另一部分人负责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同样给出原因、具体表F和代表地点,还要有一个人负责总结和记录,一个人负责回答问题。这样分工完善的小组合作,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地理学习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小组成员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而提高了高中地理的学习效率,使地理教学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引导作用
虽然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对高中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小组,让高中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像高中地理的学习效率和成绩,进而实现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地理老师在课上就没有以前那么多的教学责任和任务,恰恰相反,高中地理老师的任务变得更重。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的地理老师需要及时在高中地理合作小组发挥自己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并对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大家都存在的问题做出讲解。
除此以外,高中地理老师还要为高中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比如说在位置上,让每个小组都聚在一起,方便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出现疑难问题向老师寻求指导,而对于表现突出小组或者小组成员,老师要适当给予鼓励,让高中生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老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充满启发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自己在地里学习上的思维,并引领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高中生地理的学习成绩。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这一册书中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内容,高中地理老师可以让已经分好组的合作学习小组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形成的山岳的原因以及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选择一个作为小组任务,并根据组员的相关调查资料和讨论,完成自己的小组报告,然后在高中地理课上学习相关课程时,再根据老师的讲课内容完善小组的报告成果,并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出,寻求最佳结果。这样的任务不仅让学生提前预习了课堂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高中生地理成绩的确有效,不仅提高了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丰富了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和能力,拓宽了地理知识,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育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助力高中地理教学依然需要老师通过实践和创新,不断地发掘这种教学模式的有点,从而更好地服务与高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洁.“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B,2012(4):152-153
[2]程春平.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群文天地,2011(18):145
中图分类号 G41
文I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2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时代命题,更是生命教育的迫切课题。然而,对高中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当前仍存在诸多功利性倾向,处于极其无奈、尴尬与迷惘的困境之中。因此,学校尝试借鉴新课标理念下学科教学项目任务及任务群的做法,并将之作为突破点,对高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收效明显。
一、项目任务使价值观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发体验感悟
项目任务是指班主任和班级同学基于某一特定的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任务,在具体真实的社会行为事件中,进行深入地体验感悟、有目的地观察思辨与研究梳理,让学生从外界的道德教化中获取价值观认知,从自觉意识到事物或事理的对错中实现价值观自觉。但这种对事物或事理对错的意识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而是将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中作出价值判断推理,自己得出对错的结论,即给予学生判断的能力和思考的土壤,在学生充分参与和积极思考中,将价值观内化到学生的品行结构中。西方各国运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价值观澄清”“价值判断推理”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符合高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经过自己用心思考作出的判断,对于一个独立意识渐强且思想受到启蒙的高中学生来说,远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让他心服口服。由此产生的行为也必将完全出于学生内心,效果与强迫接受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价值观教育强调把完成任务的过程看作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内化的过程,从而使价值观教育不仅突出了受教者的主体性,还展示了教育真实的魅力。
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这一主题的教育时,学校就改变传统课堂说教方式,利用周末或假日时间,定期、系统、分批次组织学生深入德育实践基地,如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让学生了解孤儿、残疾智障儿童、年迈体衰的老人等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在对话交流中去感同身受不同生命个体的故事,甚至在深切的体悟中,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后围绕“友善”这一项目任务进行总结交流、宣传表扬,形成生命影响。如:第一步项目任务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让学生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帮助老人锻炼身体,聆听他们的故事等,排解老人的孤独与忧愁,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写下感悟;第二步项目任务是组织学生到福利院,陪伴交流、为他们讲故事、唱歌,甚至辅导他们学习等,活动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写下自己的感悟;第三步项目任务则是结合“友善”这一主题,通过纵横向比较与交流讨论,得出“友善”的不同对象、行为表现、付出与收获等,进而提升到“友善”之于生命的意义和作用的研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正体会到“尊老爱幼”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生命的内在需要,进而使珍惜生命、珍惜青春等深切体悟融入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灵魂深处。这是“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项目任务复合而深远的意义。
二、任务群使价值观教育由单一走向综合,帮助德性建构
任务群则是指通过若干项目任务来形成学习的综合体与系统工程,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建构,促进灵魂的真正觉悟。以任务群的形式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不仅冲破了课堂的樊篱、跨越了学科的壁垒,而且融入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这样必然使得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与流行的价值观在“呈现――思辨――澄清――内化――实践”过程中,不仅产生冲突、博弈,还历经思辨、判断和选择,最后形成正确价值观并自觉践行。这种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设计了“思考――判断――内化――践行”的道德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发展通道,使价值观教育得以持续、深入、系统地影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非常注重通过综合考察活动、社团或学科大型综合活动、暑期游学等实践性的任务群来落实。如苏元山综合考察活动、应元班重走“古丝路”考察、每年的创音、戏剧节及世界名校游学等,其鲜明特点就是以综合实践性活动为载体,突破学科壁垒、课堂樊篱,不断以新颖的形式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以自我教育与发展的途径来实现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如参加苏元山综合考察活动,无论带队的老师还是学生,都进入到了真正的学习状态: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融入自然与生命的在场感,团队合作的协调分工……这项综合考察活动,正好在任务群目标上凸显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任务群内容上则将蕴涵在地理、生物、化学乃至数学等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与提升,实现了学科德育的交叉渗透;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尝试不断突破时空局限,形成立体、动态的发展性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任务群结构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努力寻求基础教育课程与德育面向生活实际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与双向拓展问题;最为核心的意义是真正实现了在课程改革中为高中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实现了个体的“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综上可见,借鉴新课标理念下项目任务与任务群等方式对高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作为教育主题,并积极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境,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活动陶冶中,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实现积极的价值选择,以此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当然,教师在面向学生生活的同时,还必须施以必要的思想文化陶冶,用能体现整个人类、民族信念与精神的精华文化来熏陶感染学生,启迪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灵魂,不让回归生活的德育走向另一个贫瘠的极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