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新时代

网络新时代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8: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新时代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新时代

篇1

而2010年首推网络春晚的北京电视台,在初尝甜头后,今年也高歌猛进,举办了五场主题不一的网络春晚,让观众获得了空前的视听享受,有网友称赞“BTV网络春晚是发现美好、传播价值的使者”。

2011年的春节,网络春晚风生水起。

网络春晚进行时

2006年除夕央视春晚首次试水网络直播,2010年第一视频、搜狐、网易、千橡互动、凤凰新媒体、TOM网、千龙网、新浪等多家网络媒体联手打造了“中国互联网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同一年北京电视合新浪推出网络春晚,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春晚元年”。从时间节点上,春晚与网络似乎早已结缘,但“网络春晚”的新征途显然才渐入佳境。

网上一小步,春晚一大步

所谓“网络春晚”,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网络平台,从演员挑选到直播表演都是通过网民互动完成的春节晚会,网络播出、全民参与、及时互动、技术渗透是其主要特点。

以2011年央视首届网络春晚为例,其播出载体有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和IP电视,在播放平台上与网络相连接;除了常态节目,通过明星人气大调查、节目征集等方式,部分播出内容反映网民的意愿,实现了互动;在节目形态上,六场晚会为录制,通过现场的微博墙、场外的视频连线,形成了局域的互动。无疑,在播出形态和内容上,央视网络春晚与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春晚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与传统春晚相比,增加了互动和网民自选的因素,但整个框架的设计仍逃不出“我播你看”的旧俗,录播的方式,更是消解了网络的即时互动性,对此,搜狐娱乐负责人也曾直言,网络春晚是“将网络元素融入传统春晚大框架内,借助电视媒体成熟的操作手法和巨大的线下影响力保证晚会的成功”。当然,央视春晚能跳出固有的播出平台,进行小范围的网络探索,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更何况这种近乎“保守”对于央视这艘航母来说,更应该称之为“审慎”,如此做法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稀释了风险,又保留了浓重的网络特色”。

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既然是网络春晚,那就应该让网民自主选择节目,让他们边看边评论,“前一分钟的评论,能左右下一分钟的演出”,这才是真正的网民狂欢,才是网民自己的春晚。而“现在的网络春晚还是流于形式上的东西多一些,目前网络只是对内容进行反映,没有真正把互动作为内容”,正如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所言,如何真正把网络在传播上的优势用足、用好,网络春晚还有一段路要走。

观众说了算

“因为它给了大多数年轻人守在电脑屏幕前的理由,这里演的节目都是由普通百姓选出来的”,网友“爱你没商量”道出了网络春晚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首次举办网络春晚的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12月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起“CCTV网络春晚最想看到的明星网络人气大调查”,截至2011年1月19日,由网民票选的“网络人气榜”出炉。之后,在“网络明星”版块前三位的“筷子兄弟”、徐静蕾、龚琳娜,“内地明星”版块第二位的韩庚,“主持人”版块第一位的董卿等都参与了网络春晚。粗略统计,六场晚会中,具有“草根”特点的节目占了全部节目的一半以上。

除了网络红人,梁静茹、古巨基、张韶涵等明星也悉数登场,央视的网络春晚依然明星荟萃。负责首场节目录制的导演张骥的解释是“毕竟是过年,明星就像一道大菜,不可缺少。但只是画龙点睛,最主要的演出力量还是来自网络”。

相比于传统春晚的奢华,网络春晚的演出阵容的确多了“草根”少了“明星”,但细数一下,慕容晓晓、杨臣刚、刘嘉亮、方清平……六场节目的“网络达人”哪一个不是已经小有名气呢?“我们看到的草根节目依然是达到明星水准的达人演着明星的节目,以模仿并达到明星标准为己任”。相比于大腕明星,他们少了豪华的包装,相比于普通百姓,他们是拥有较高话语权的层级――网络春晚的节目对于大众来说多了一个选择的环节,但经过多重包装之后,这些介于“草根”与“舞台”的无间行者,是否还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体现实实在在的真情诉求,最终还是要观众说了算。

春晚新景观

“29年的春晚,逐步把电视观众挑剔的标准提得越来越高,从期待、享受、欢乐、失望逐步演变到今天的围观,春晚自己从不减弱热情,但观众慢慢变得无情。”就在人们纷纷诟病传统春晚,对每一年的晚会随意调侃时,央视春晚也一直有所尝试,如进行网上直播,邀请网络达人参与表演,但追求“全国人民都满意”的目标还是使春晚处境尴尬。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网络春晚的推出是央视顺应形势、转变处境的一大举动。六场晚会,连接全球,覆盖多个媒体终端,赢得了网络用户和手机用户较高的点击率。但如上所述,网络形式的有限利用、内容的不够亲民,首届央视网络春晚仍略显拘谨:电视的拥趸依然在电视机前守候,所不同的是看到了一些新鲜面孔;年轻的网民则打破了晚会的模式,任意时间的片断式观赏更符合他们的口味。“欢声笑语过除夕,全国人民齐欢乐”,网络或许将消解央视春晚的传统定位,受众群不一定扩大,但收看方式将更为多元。

2011年一段“春天里”的视频让两个光膀汉子成为了大多数网民心中的草根英雄,“旭日阳刚”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荣登央视春晚,随后登上网络春晚的舞台。对草根的关注是网络春晚的特色,但反复咀嚼,面对“旭日阳刚”,当初那种感动与兴奋却难以寻觅。“真实”是这些草根最打动观众的地方,内心的呐喊、朴实的表演能让大家置身其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但豪华的包装、层层的选拔,却让最真挚的情感正在逐渐丧失。

春晚是一种仪式,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仪式不可能在形式上有太 多的创新,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而要在一台晚会上兼顾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经验、不同立场、不同动机的观众,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固有的定位使网络春晚难免窠臼,但带着镣铐跳舞,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网络视频的新时代

2010年中国迎来了“三网融合”元年,“网络”不再局限于计算机,而是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者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这一年北京电视合新浪网、中国移动共同打造了“全球华人第一台三屏合一新春晚”,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三种终端观看晚会,享受参与、自主的快乐。

在电视等新媒介出现后,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概念,认为真正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并非传播内容而是媒介,媒介在改变受众阅听习惯时影响深刻,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信息。网络春晚的出现,无疑又为大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电视的视听、网络的互动、手机的便捷,在一台晚会中,观众都可以较为轻松地感知。电视播出的内容会更丰富,网络和手机则会片段式地展示晚会的精彩之处,而网络和手机的视频内容还能反复点击收看,从而弥补了电视“播出即消失”的重大缺陷。

2010年3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并在广州、四川、苏州、北京等地逐步推进。3G手机、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迅速推广,则为用户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0年也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这种内容简短、写作门槛低、便捷的微型博客,使信息生产趋近于零时间。通过信息登载、评论转发等功能,微博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三网融合的推进,播出终端的融合,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所有这些似乎为网络春晚乃至网络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但正如北京电视台首届网络春晚的主创团队所说,“播什么?怎么播?决定了网络春晚的强大生命力”,在解决了在哪里播之后,“怎么播”、“播什么”其实更考验网络视频未来的发展。

坎坷求索

“区别于传统晚会多数视频多采用录播形式,网络春晚则更多采用现场视频连线,即卫星车到现场,通过卫星远程连线,信号压缩后,再在网络上做简单的视频连线”,在谈到成本投入时,作为“中国互联网首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平台之一的第一视频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力军表示,单纯为了支撑晚会当天的带宽,成本就已经近千万元。此外,他们还将面向3G平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进行同步的视频直播,投资额度将不断扩大。

无疑,对于网络视频媒体来说,除了将已有技术成功嫁接外,如何从商家的巨额广告投入中分得一杯羹,将是实现视频互动播出的一个关键;对于央视等电视媒体的发展,虽然不存在资金的压力,但如何转变媒体老大的高姿态、与其他终端进行融合,也是一个挑战。

至于“播什么”,网络视频网站目前的内容除了电视节目、上传视频外,真正为网络播出制作的节目还占很小比例;手机电视的内容问题更为凸显,终端的特殊性使其内容来源受限,而特制内容需要高额成本,用户的获取自然存在费用问题;对于电视,大量的节目资源是其一大优势,但在2.0时代,大众的参与需求使得电视的内容略显陈旧,互动性更是匮乏,而这点同样是网络、手机的症结。

路在何方

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03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2.84亿人,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2%。这显然为网络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及广阔的上升空间。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用户的留守与增值,成为中国网络视频发展的关键。

网络技术为网络春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新时代的可能,但仅仅停留在技术制造的表面,显然是不够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依旧是大众的关注点,没有打动观众的东西,再炫的技术也显得苍白无力。除了网上征集、多终端播出、观众互动等技术,中国的网络视频有必要针对各自平台的特点,量身打造适合的节目和盈利方式,寻求出路。

篇2

一、开通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的用处很大,可以在家里帮你查到银行卡上还有多少钱,开通后可以直接买Q币,还可以买衣服呢:)大家在办理银行业务时,须在银行柜台填相关单子,并要写上初始登录密码和预留验证信息,这些都需要记住。就可以不用注册直接开通网上银行,但第一次登录时须更改密码。

二、网上充Q币

或许你很想给自己的QQ买个QQ秀吧,但没有Q币呀,其实想要Q币很简单,在网上是可以直接购买的。

三、网上购物

MM想上买衣服,而懒惰的你受够了陪MM逛商场买衣服的苦。想不想不出门还能给MM买到好衣服?上淘宝就能办

到。

十万个为什么?

为何要用U盾?与口令卡有什么区别?

U盾,是工行2003年推出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客户证书USBkey,提供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高级别安全工具,是一个类似于U盘的硬件。拥有U盾,在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时,不用再担心黑客、假网站、木马病毒等各种风险,只要登录卡号、登录密码、U盾和U盾密码不同时泄露给一个人,黑客就拿你没办法。同样的,口令卡是一个类似于银行卡的卡片,会随机地产生识别码,只有你拥有了银行卡才知道识别码是多少,而黑客是没法破解的,并且各口令卡的随机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办了口令卡,那就是两个密码。一个是银行的密码,就是6位的数字,用于在ATM和柜台直接存取钱的密码。另一个就是网上登录的密码,用于进行网上登陆,须有数字和字母,为6~30位。在交易时,还要输入口令(可在口令卡上查询)。其他的类型(普通型和U盾型),都是有三个密码,除了有银行的密码和网上登录的密码外,还有支付密码,支付密码与网上登录密码一样,须有数字和字母,它可以与登录密码相同。对普通的卡,只能查账;办了口令卡转账单笔最高1000,一天最多5000;如办了U盾就没限额了。

什么是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

登录密码就是在登录个人网上银行时使用的密码;支付密码是在网上银行办理卡账户间资金转账以及B2C在线支付时输入的密码。初始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相同。登录网上银行后可对登录密码、支付密码进行修改,登录密码与支付密码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没收到货物怎么办?

买家收到商品后请登录“支付宝账户交易管理”,点击“交易”后边“确认收货”进行确认,在确认页面后买家查看交易信息并输入支付宝账户的支付密码就可以确认收到货了。如果没有收到,你就不要确认,而应该及时与卖家和淘宝(0571-88157858)进行联系。

卖家发货了,如果买家一直不确认,卖家是不是收不到钱?

自卖家声明发货之日起虚拟物品3天,EMS、快递10天,平邮30天。买家过期不确认收货,也没有申请退款,默认交易成功,付款给卖家。

网上银行差异分析

工商银行:.cn/

服务热线:95588

小编体验:注册用户可享受信息查询、转账交易、网上理财、自动缴费、网上商城、网上挂失、修改密码等服务。办理U盾或口令卡,有很高的交易安全性。

方便指数: 安全指数:

招商银行:/

服务热线:95555

小编体验:有专门的管理软件,可用网络实现异地转账。专业版异地快速汇款手续费按交易额的2‰收取,最低为存取款币种5元,最高封顶为50元。能在线查账、管理股票基金。如办理“优KEY”,会提高交易安全性。

方便指数: 安全指数:

交通银行:/

篇3

在以苹果、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发展成熟的今天,继以个人计算机为媒介的Pc互联网时代之后,人们正逐渐进入了一个以手机终端为主要媒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以电视、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同时也是单向传播,信息相对封闭。互联网媒体时代实现了海量信息与双向交互,但受众获取信息的时段还是受到限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限制都被打破了,手机成为了离受众最近、粘性最强、受众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移动互联网渐成为主流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增长速度可想而知。2010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7亿美元,预计至2015年,这个市场会增至为240亿美元的规模,接近9倍的增长空间。在中国,这个市场正以100%的年增长幅度快速扩张。

在3G门户首席营销官张曼翠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却已经历了两个时代:第一个是无线广告的时代,更多是通过彩信、短信、手机报等进行沟通;第二个时代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启首先得益于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两大平台,它们的加入将手机从传统通讯工具逐渐演变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工具。同时,随着微博、SNS等新媒体的出现及3G网络的普及,用户对手机上网的粘性和依赖度也越高。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迅猛发展,开启了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黄金期。3G门户总裁张向东断言,“未来每个公司都将变为移动互联网公司”,以Pc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的营销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移动营销将逐渐成为企业的常规营销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不是与Pc互联网重合的网络,但也不是与Pc互联网完全割裂的网络。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迎来一个PC机、手机及其他所有终端相互链接、相互融合的“大互联网时代”。

手机:超级媒介

张向东曾在自己参与撰写的―本书《我手机》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手机是什么?手机就是另一个我。”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一直以来被传播学界奉为经典,在张向东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麦克卢汉的理论,手机作为媒介已不仅仅是人的延伸,手机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人,因为“在大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社会,手机是惟一可以贯穿人所有行为的终端。由于终端先天的移动性和个人属性,它承载的是人的身份识别,链接所有信息行为,把社交、实时、位置三要素打通。”作为“超级终端”,手机占据着和其他所有数字终端不同的位置。任何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终端,手机都可以具备它的功能,一个真正智能的时代,将由手机带来。

中同手机用户接近9亿,并且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手机上网。数据显示,手机已经取代传统媒介,成为受众每天最早接触、最晚离开及接触最频繁的媒介。手机南碎片媒体转变为随处媒体,传统的受众变成了动众。手机由于其贴身性和专属性正在给移动互联网营销创造更多的可能,无论是现场搜集信息、发表感想,还是在线及时交流,用户都可以借助手机这一开放的平台全方位参与其中。只有理解手机,才能理解移动互联网,这也是3G门户在创办和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

KEY MARKETI NG

把握核心与关键

Key是什么?Key是钥匙,是关键,是核心,是枢纽。针对此次3G门户的全新营销理念“KeyMarketing”,3G门户首席营销官张曼翠给予了生动的解读:“Key Marketing是移动互联网整合营销解决方案,它以移动终端为核心,从时间、空间上对各种形式媒介进行补充,在营销链条中扮演枢纽作用。Key Marketing营销理念,以用户的位置信息、机型、时间信息为基础,结合用户个人习惯信息,通过再现用户的状态、分析用户需求,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幅轮廓清晰的消费者素描画像,找到互动、精准营销的钥匙。”他还表示:“在已迎来‘黄金’发展时机的移动互联网将不断掀起热潮,新技术、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无法复制Pc互联网营销的既定模式,唯有通过不断探索新营销模式,引领=企业营销创新。”

移动互联网所蕴含的营销价值是包括传统互联网在内的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互联例的份额与发展速度。正如前文提到的,手机上网的潜在人群数量庞大,移动互联网市场几乎保持翻倍增长,这个市场,将人十任一其他媒体所形成的市场;第二,目标人群的价值。移动互联网人群是非常优质的人群,通过消费者的手机使用习惯,商家可以建立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传播;第三,移动互联网加速资讯的前置化。手机的贴身性与强大功能,使得受众能够越来越早地了解资讯、获得信息。第四,碎片时间变为主流时间。人们在手机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营销价值将越来越大。第五,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其重大营销项目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手机官网,甚至未来,每个公司都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公司。

篇4

1994年4月20日,随着一条64K国际专线的接通,中国的互联网正式到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程度的提高,网络对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正如塞尔日 ・ 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所言,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合理性。纵观媒介演变历程,每种媒介形态必然会造就符合该形态的产品,而互联网与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网红”现象已经成为极具谈资的社会文化现象,被大众消费着。“网红”的产生离不开媒介的更迭与演进,网络与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其产生提供了呈现的舞台,但若是仅将“网红”的流行归结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未免有失偏颇,因为网红现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经济形态而存在着,将其置于整体的社会环境中,便不难发现其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意义。

一、“网红”文化及其文化消费

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

网红”现象不是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从九十年代末,拥有较高文学素养,以自身的文学作品获得受众追捧的韩寒于安妮宝贝,再到凭借着专业推手团队,靠着噱头、“审丑”而红极一时的芙蓉姐姐和凤姐,直至现如今依托着时代的变化,拥有800万微博粉丝,身价估值3亿元的Papi酱,中国的网红文化发展进入到了网红3.0时代。

作为网红3.0时代的代表人物,Papi酱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 年 3 月,Papi 酱拿到了由罗辑思维、真格基金、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的 1200 万元投资。2016 年 3 月 21 日,逻辑思维公布了其与 Papi 酱的具体合作,即拍卖 Papi 酱视频贴片广告,并有逻辑思维全程策划监制服务。2016 年 4 月 21 日,逻辑思维即将在北京召开“中国新媒体的第一次广告拍卖会”,门票高达 8000 元一张。业内人士预测,Papi 酱估值可能已达到 3 亿,实现了从“低配版苏菲玛索”到“互联网时代的鲁迅”的转变。[ ]

二、“网红”文化消费的因素分析

“网红”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草根的、浅显的、大众的通俗文化。不同于文字时代的网红,新时代的“网红”文化更多的是对于“肉体”“欲望”等的感官性消费,消费者在其中获得听觉冲击、视觉愉悦等感官享受。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庞大的消费者观看直播的过程中满足的是自身最低层次的、自我的生理需求,是一种单纯的消费。除了单纯的出卖自身身体、满足大众性的网红,还有许多通过网红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满足受众审丑、娱乐、窥视、猎奇、吐槽围观等心理需求,。正如费克斯的两种经济理论中对于“文化经济”的阐述,文化经济流通的是意义和,显示了消费者的解码差异。由此可见现代的“网红”文化,“网红”个体成为了生产者,“注意力”与“”成为了商品,而无数网民则是其消费者,“网红”文化消费的剧增可以视作是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自身初级需求的满足。[ ]

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消费物质实体性逐渐从消费中剥离,在互联网社会中,大众将物质性的消费转向了符号沉浸。“网红”作为网络社会中的流行符号,对其的消费本质上是对于符号的消费,是对“网红”作为符号的事件、内容、议题观点、商品、广告、游戏等实际或虚拟的消费,是消费社会与网络虚拟空间的结合。在互联网中,各种事物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网红亦然。网红”对其产品如议题、风格、主张以及自身标签,以文字的、语言的、非语言的、视觉的、听觉的象征符M行编码和意义输出,聚集围观的网民根据各自爱好,在消费中进行解码,以获得等需求。

“网红”文化究其根本是一种“亚文化”,如对木子美等的围观消费显然是对主流文化是相违背的,但是其却不乏年轻群体的追捧,而这正是“网红”文化所代表的个性特征,体现且满足了后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心理,在消费吐槽、恶搞、嘻哈、喧闹、性向、二次元等个性文化中的自我满足。此外的对抗、逆反等心理,也使得部分“网红”文化虽然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却仍有不少拥护者。有统计显示,“网红”的受众中有 73%属于 19 岁以下的青少年,其成长中伴随着本能欲求、心理需要和归属认定,这也恰是其成为“网红”文化消费者的原因所在。

三、“网红”文化消费的影响

“网红”文化能够不断发展,也就说明其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一方面,“网红”文化很好地满足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无论是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还是众多年轻群体所追求的个性差异,都能通过对“网红”文化的消费得到一定的满足,另一方面,“网红”文化代替了各种社会群体发声,众多“网红”对于社会现象的吐槽与批判,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者间的共鸣与网络舆论,必然会对于现实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社会上恶性事件的批判,凭借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必然会引起更大范围内的网络舆论,对于事件的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扩大社会民主。以及巨大的“网红”文化消费所带来的“网红”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网红”文化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消费对文化意义的丰富与繁荣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正如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言,大规模的传播意味着内容被非语境化,内容便失去了“灵韵”,每被复制传播一次,意义就衰减一次。[ ]而随着“网红”文化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网红”及文化传播内容的生产制造也变得批量、程式化、同质化,这种机械复制的文化形态如批量的网络“女神”,本质与工业产品无异,而这样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能力,成为一种僵化的,刻板性的存在,这样的文化与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被社会大众所抛弃。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带来的是娱乐至死,“网红”文化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低俗文化,而对于低俗文化的过度消费必然会破环“网红”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多量的低俗文化将降低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文聪《“网红3.0”时代的特征及受众心理》[J]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6期

[3]王玉、崔璨、高思佳、钱雪伦《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跨越――以 papi 酱为例

》[J]现代经济信息,2016

篇5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普及率正在逐年升高。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浏览网页、看新闻、看电影、发个微博,聊天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娱乐方式。网络为大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互动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怎样利用网络,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更好地、高效、快捷的新闻服务,本文对新时期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网络新闻的时效性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对信息的传递达到高效、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网络新闻就是靠自身特性来实施快速及时传递的。与传统新闻媒体传播途径相比较,互联网是采用光纤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全时性、不受区域限制等特点。传统新闻媒体采用无线信号设备、时段性强、受区域限制、传播速度相对慢。根据网络新闻具有的时效性的特点,全球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将新闻、视频、照片等随时随时发到互联网上,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删除、修改、更新。因此,很受人们的青睐。

二、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网络新闻互动性强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新闻媒体的互动性较差,比较被动,只能通过热线电话和邮箱方式交流、沟通等很受限制。网络新闻互动性强体现在,人们除了在网页上浏览新闻外,还可参与对所看新闻发表个人意见进行评价、相互沟通、交流心得等。网络新闻最多大的优势就是让人们由原先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网络新闻提供了一个网络与观众沟通、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人们在网上对所关心的热点事件进行评价,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网络利用互动平台,了解人们的意见和建议,观察大家所关注的新闻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及时作出调整。

三、网络新闻的深度性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媒体报道中,新闻题材受内容长短及方式等因素有关,往往深度不够,报道力度不够。无论报纸是以文字叙述为主,附上图片有限,还是新闻广播以播报、综合文字、影音等方式的报道,都在前瞻性、时效性、互动性上有着重大缺陷。随着网络发展,新兴媒介的网络出现使报道具有深度性,他以宏观视角、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报道,以鲜明的立场、观点、缜密的思维、犀利的话题,吸引了大众眼球,收到普遍关注。

四、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工作,采访的素材包含了三大传统媒体内容:静态的文字、图片、声音、动态视频的采集。

五、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所以在网络上采访范围就具有全球性的优势。对于那些距离远无法到达现场的采访任务,记者就可以在办公室和家里通过互联网聊天系统、网络电话、语音邮箱等进行实时采访。在互联网中进行采访是一种实时性、方便、快捷的采访形式,由于距离的原因,原先采访需要数日或数月的才能完成工作,现在通过互联网几分钟或几秒钟就能完成采访工作。

六、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互联网、数据库、光盘是新闻记者很大的信息资源宝库。通过互联网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可以查到想要的文献和资料,能快速获取新闻资源。信息时代,网络采访将是未来全球网络新闻界发展趋势,互联网资源对新闻报道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使新闻记者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写得更好、传播更快。

七、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人员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要求网络新闻记者具有综合性的高素质,能独立完成新闻采编及的全过程。互联网不仅开辟了一个网络新闻采访的全新领域,也造就了具有传统采访实力又掌握网络新闻传播能力的复合型记者。

网络新闻采访虽然有着较强的网络技术优势。可随着网络新闻采访的推广应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记者在办公室用互联网与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就失去了身临现场的机会,长期如此,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减弱,影响新闻采访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所以,对于网络新闻采访尽量不要在网络中进行采访,

总之,网络新闻采访是互联网信息时展中的一新生事物。它为互联网受众建立了能相互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等多功能服务平台。也为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个竞争平台,必须具备多项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的工作。因此,新时期网络新闻采访是未来网络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易鹏. 网络新闻舆论阵地引导力的提升路径刍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 未来与发展. 2016(07) .

篇6

1智慧校园内涵

目前,iot、aiot和ai等互联网教育技术在国内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和有效普及,在国家互联网+智慧教育创新理念的强大影响下,国内高校出现了多所学校的教育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智慧教育,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教育已由传统数字化教育走向专业信息化和智慧教育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构建高校校园信息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可以为促进学校的自身发展和推进校园教育改革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可以为高校不断寻找自身发展的新方向。实际上在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构建一所智慧素质校园,是直接促进高校师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有利驱动因素,可以做到实现高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加强高校的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优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习、研究、教育、服务、管理教育文化和信息科技等领域内容。“智慧校园”是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学校信息化系统与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具有高度感知、协作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校园环境,提供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支撑平台,推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师生成长和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伴随着现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新一代校园信息基础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在专业校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专业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能自动感知的校园网络学习环境、云端服务平台上的支持信息服务、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智能建设、业务管理系统的智能集成化与整合、一站式校园信息服务入口、可视化信息展示等,使我国校园教育信息化从数字化发展阶段逐步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

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网络安全问题

在“智慧校园”的时代背景下,校园一卡通、校园安全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检测设备等被广泛地深入应用于大学校园环境安全建设宣传活动中,在取得促进大学校园环境安全建设成效的同时,也给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

2.1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校园管理网络服务是我国现代化大学校园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在校学生可随时通过各级校园服务网络直接开展学校图书管理借阅、成绩管理查询、信息管理登记、饮食娱乐消费等服务活动。校园网络一卡通通信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会直接影响到全体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是学校网络通信系统安全规范建设重要的技术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般而言,如果学校计算机在个人信息的收集记录、统计、处理、归档等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漏洞,教师和在校学生一卡通就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病毒进行攻击。计算机病毒因其具有场域性和空间联动性,一旦学校计算机电脑控制器和系统硬件受到严重破坏,整个大学校园的网络计算机安全系统就可能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校园内的网络安全系统瘫痪。与此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是一种学生电子货币,一旦受到黑客攻击,不仅可能会直接泄露整个校园的管理系统信息,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还可能直接给整个校园师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

2.2校园无线网的网络安全问题

校园无线网以利用电磁波传播作为学校信息网络传播的主要载体,不法分子通过借助一些专业通信设备和其他专业通信技术,可以对校园无线网络连接造成一定的网络干扰,从而容易产生非法窃听他人信息、盗窃他人信息、篡改他人信息等不法行为;有的学校市场营销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电脑设备或者虚拟电脑处理一些校园无线网络中的热点,创建网络钓鱼软件网站,窃取网络用户的电子账户登录信息、密码验证信息等。

2.3校内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

校园网络安全技术设备配置是有效解决当前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引导学校深入开展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关键。但就目前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设备的实际应用而言,由于长期受到网络硬件管理设备运行质量、软件管理系统工作性能及其他网络相关设备配置软件属性等诸多因素的双重影响,其实际使用时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在整个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

2.4校园网络系统漏洞的安全问题

“网络系统漏洞”安全泛指一个网络安全系统在日常设计使用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或固有的主要缺陷,这些主要缺陷很有可能是由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却不及时更新所导致的安全问题。理论上讲,随着网络系统的不断升级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网络安全系统可能会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安全漏洞。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产生,会不断加大网络病毒和其他网络攻击对系统的直接危害,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故障保护意识,把网络安全系统保障维护作为一个长期的重要工作目标去抓。当前最常见的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Windows,在实际系统设计中也同样可能存在一些缺陷,而且大多数勒索病毒都不只是针对一个Windows系统而设计的。例如2006年,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恶意敲诈其他用户系统数据的恶意木马病毒被警方发现并进行拦截,称其代码为“敲诈者”,该木马病毒软件可以在用户系统文件遭到恶意攻击并隐藏其他用户系统数据后,以恶意修复系统文件的加密名义向其他用户进行敲诈。在勒索病毒被警方截获后的几天内,国内成千上万的个人计算机受到了严重危害,大部分的个人和事业单位也都遭受了严重损失。

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策略

3.1接入层安全优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智慧大学校园系统网络安全监控平台,实现接入层对整个智慧校园系统的安全进行全面监控优化。为了有效优化学校接入到基层学校设备的网络安全性,需要从整个学校正常办公或其他教学使用区域中自动抽取学校静态i和ip,以有效保证学校静态i和ip的地址唯一性,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智慧校园在正常使用网络过程中完全不会因学校地址的自动变化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学校网络安全问题。总体而言,相关端口管理人员通常可以利用端口提取器输出的一个静态端口ip值来过滤出一些不可靠的端口信息,配置不可靠的配置端口,将旧的配置端口设备与新的mac端口绑定。同时,相关网络管理者也希望可以通过网络端口配置设计来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性,主要就是依靠学校相关网络管理者在配置交换机网络端口、mac通讯地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合理设计,并从具体网络通讯地址配置入手,不断完善优化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最终真正达到网络整体安全的效果。

3.2数据信息安全优化

网络环境下校园数据安全保护问题还需要从访问控制、数据安全隔离、数据安全加密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有效保证我国校园网络数据的信息完整性和数据有效性。实施虚拟数据资源隔离处理技术时,需要考虑建立一个新的虚拟数据资源库,即系统用户可将数据通过这种虚拟资源技术直接导入并将其存储到一个数据共享式的物理资源数据库中。这样的虚拟存储应用环境仍然存在许多数据安全隐患,需要根据高校应用发展需求及时采取安全隔离保护措施,对相关学校现有数据资源进行实时分类采集处理,以有效提高学校数据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它还要特别重视访问控制,采用系统数据远程加密技术,明确不同级别用户的系统访问权限,用户每次输入新的用户名、密码后,就已经可以实时查询整个系统的相关信息。为了有效顺利进行手机数据安全访问,建立手机身份信息认证管理平台,加强手机用户端的身份认证管理,是保证数据安全访问有序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出现多用户访问情况,一般建议采用数字签名、双重访问登录身份认证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同时实现多个用户的同时访问登录权限和用户身份信息认证实时管理,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对整个数据库的信息安全进行实时查询。另外,还逐步加强了对敏感数据安全加密的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提高手机用户及其个人敏感数据的安全,尤其是可以保证用户敏感数据的安全私密性,在现有数据被非法恶意窃取的危险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商业机密不被恶意泄露。目前我国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校园数据信息加密传输算法,需要根据我国校园加密网络使用规模和各种数据加密传输方式分别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为数据的加密传输和数据存储处理提供可靠的网络外部环境。

3.3云安全技术优化

云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平面变成立体。在智能校园建设中,传统的杀毒软件只对安装在本地硬盘上的软件程序进行杀毒,通过对病毒信息的对比分析,实现杀毒效果。但这种杀毒方法不能对恶意程序进行拦截处理,同时国内还有许多手机木马程序不能正常检测。利用云安全识别技术,可以对多个病毒节点进行快速自动识别,在整个中国智慧大学校园网络结构中对病毒传感器中的节点群病毒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病毒查杀。云安全管理技术把整个智慧型的校园病毒网络系统看作一个庞大的自动杀毒管理软件,几乎可以在多个病毒传感器中的节点上同时进行自动定位,实时跟踪采集和分析整理恶意病毒信息,防止恶意病毒在快速查杀文件过程中被漏杀。

3.4网络设备安全优化

篇7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通过中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情况研究发现,学生们平时的上网机会不那么多。主要原因是他们正面临考试和课下作业的压力。周末和双休日,上网的人数相对会多一些, 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看看新闻、小说、QQ聊天。真正在网上查资料、学习的同学不多。然而这种状况有待改变。西方国家的教育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注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培养,加大网络学习系统研发的投入。在当前形势下,利用电脑工具和网页形式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意义重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展开研究。

一、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优化网络文化环境,让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唤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桑娜美好的心灵。

二、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直接教会他们技术知识更重要。老师不是机械满堂灌式教学的机器,要懂得技术资源和实体知识的整合。每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都是其他人的老师。学生在有的方面也是值得老师学习的,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抱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善良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备课方式要改善。电子化备课方式,各个学科组建教学资源库。使用电子教案。备课前使用电子手段征询学生授课意见,未雨绸缪,更有针对性。而且速度较快。协调好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加强交流协作,共同解决课程问题,做好学科知识间的衔接。

四、变革学习空间。学校学习空间的生成可借助于创设绿色校园和提升精神空间的途径,通过创设符合学校实践的数字网络学习环境。学校虚拟空间作为一种基于信息网络而涌现的新型空间,在新型学校形态的涌现、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拓展和深化了既有的学校空间形态。学校数字网络空间变革既需要尊重师生的个性差异,又需要通过创造生成规范的途径和运用多元赋予的方式来完善学校的管理功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交流技术对于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水平,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大有裨益。

五、变革教材。网络环境下,传统课本教材黯然失色。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网络带来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与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是省钱环保。如果学校给每个学生印刷教材,花费交大,而且图片的色彩无法与电脑上显示的效果相提并论。有了电子教材,不仅省了这笔钱,上课效果也更好。同时,使用电子教材相应地减少了纸张,有利环保。 可以随时更新是电子教材的另一大优势。传统课本一旦印成册,就不能修改,无法与时俱进地调整里面的内容。而电子教材不但能及时更正里面的错误,还能根据时代需求、学生情况,展开年度性修改,成为一本永远的“新”书。此外,传统课本易损坏,而电子教材不会被火烧,不会霉变腐烂,易保存。还有,传统课本的传播有时空和数量的局限性,而电子课本一旦上传至网络就通达全球,影响力更宽广。同时,它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本校学生,还能提供给具有同类课程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电子课本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我们是在教材改革上投石问路,目的是让课堂更灵动,让学生学习更投入。我们相信,在网络时代,电子教材必然会出现,但它的前景广阔。

六、转换学生角色。以前硬件条件有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被限制了。现在网络技术成熟,有必要进行网络操作的教育,消除学生的人机对话障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在主动学习中的启动、调节和维持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欣赏他们的成果,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在学生的想法和办法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找到解决困难办法,并评判不同办法的意义和作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七、转变考试模式。作业、考试形式多样化的。随时在网上提交作业和进行自测,注重技术、艺术和网络能力的考核,作评价记录。以往作业往往形式单一、机械,学生被动应付,部分学生字迹潦草,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难以体验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所产生的兴奋感和喜悦感,从而感到做作业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为了切实贯彻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精神,本文作者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尝试网络作业模式的运用。使枯燥乏味的作业变得兴趣盎然,使学生从"疲于应付作业"变成"乐于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我们坚信,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学生接触更多方面的知识,与高考的大综合接轨。培养学生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基础能力终生有用,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网上质疑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配备

网上不利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负面图片、文字

网上公开同学的私人信件、个人隐私。甚至进行同学间的恶语相加……

当网民通过互联网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或者消极干预时,一切封闭的、传统式的教育管理体制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面对网民的教育质问、教育讨伐、教育监督,作为学校教育的行政领导。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引导、如何利用网络呢?

一、“举轻若重”,善待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

网络民意固然可能掺杂许多无效、偏差、虚假甚至恶意的成分,但在更多时候、更多情况下,由于网络淡化了发言者的身份,消除了言论表达的顾虑,呈现个体间水平的、对等的互动形式,因而更容易发出近乎原汁原味的民意声音。尤其是来自基层和弱势群体的民意。更值得珍视。比如:

堂堂省星级学校开办“实验班”,优秀的师资都配备到了两个“实验班”,我的孩子最多考到全市450名,我的孩子怎能进入“实验班”呢?这样做公平么?这不是逼迫我们把孩子转向外地的好学校么?

帖子的发出者。对孩子上本地的重点高中忧心忡忡。这个帖子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民意表达。如果说,当网上各种声音、信号、色彩争先恐后地掠过眼球和耳根的时候,我们需要举重若轻、在战略上藐视的话,那么面对非常真切而具体的“这一个”问题,我们又需要举轻若重了――要溯本求源,反求诸己。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如果网民反映的问题属于道听途说、“莫须有”的。还需要尊重吗?答案是肯定的。假传闻背后隐藏着真民意。按照舆论学的理论,传闻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模糊以外,还在于传闻所包含的信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意愿产生了冲击――要么是符合民意期待,激起了网民的共鸣;要么是违背了民意期待,引起了网民的集体反感。上述的家长反映学校办“实验班”的问题,即使子虚乌有。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时期,一些地方,有的学校不就存在着违背教育公平的所谓“实验班”么?飞短流长不足为信,但是埋在学生家长心里的恐惧和忧虑都是切切实实的。

教育是第一民生大事,我们要善待来自网络的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学校的一切现象和问题总处在社会舆论、公众评说的风口浪尖,面对网络舆论蓬勃发展的现实,如果我们是不谙互联网的“新文盲”,抑或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和能力,无形之中就会成为虚拟世界的靶标,也有可能因言行不当而陷入网络舆论的旋涡,以致唇焦口燥、精疲力竭,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网络恐慌”。

事实上。教育生活中通常存在的师德不高、师能不精、师绩平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也与学校封闭办学、广大群众参与办学程度不高、话语权不足有关。互联网的诞生恰恰给网民提供了一个与教育工作者对话、交流的广阔天地。可以预期,随着网民和一般群众参与学校事务、监督学校的意识和热情被唤起。随着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他们将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地向开放型、服务型、民主型的方向转型,一种符合公民社会要求的、公民本位的新型治校、治教方式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所以,尽管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但它是现实社会的折射。面对网民的帖子,我们应该从宽容宽怀出发,正确看待,正确理解。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在网络上尚且不能做到尊重与宽怀,那么,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面对网络,我们首先应该举轻若重,善待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

二、培育引导,让优秀“教育网民”不断涌现

在网络系统中,一个论坛就是一个广场。而网民则是游走在网络广场上的形形的面孔。据笔者观察,网民的言论,有的是实话实说,有的是实话假说,有的是假话真说。有的是假话假说。不论何种类型的网民,其表达的网络民意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而作为一名有定力、有理性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本着引领培育的原则,不仅主动发帖,积极回应,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群众,用坦诚的态度感动群众,还要有意识地培育网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关注热情,对教育教学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从心理上将一批热衷教育发现和教育问题讨论的网民视为我们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战友”、“朋友”,并不断呵护、不断引导和培育,使之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你就能真正带出一批优秀的网民。

这些优秀的网民,有的会像“啄木鸟”,为你发现校园问题;有的会像“马大嫂”,热情地关注校园教育;有的会扮演问题解决的“正义之师”。这样,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拥有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对那些扮演着“啄木鸟”、“马大嫂”和“正义之师”的网民,我们更应该努力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愿望,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作为学校领导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要及时引导,加强监督,做到善待、引导、培育――尽管他们可能会抓住学校的某些问题不放,并“穷追猛打”,其实,这也正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我们无法回避和绕过一些教育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此时,我们应该允许并热忱欢迎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如果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批热心的网民,他们不仅仅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对学校的教育监督,同时还会带动网民集体,促进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支持,并长期关注教育发展与变化。这样,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者,还会担心积极的教育效应、良好的教育口碑不会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听中么?

所以,培育优秀的教育网民,应该从端正对待网民的态度开始。凡是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的教育事件,都应被学校领导干部视为大事,而格外谨慎。以避免触发“口水大战”。对于校园建设、师资配备等重大问题,或许学校不能一下子解决。但我们也要让网民看到我们在努力,哪怕只是真诚地解释。也能让群众看出一种态度,一点希望,从而收获一份尊重,减少一点怨气,增添一点和谐。而对明显的涉及学生及家长利益的诸多日常问题,学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绕着矛盾走,推诿敷衍,听之任之。一次,网民反映我校存在着教师业余收费补课的问题,并言之凿凿:

我的孩子在李老师班上,没有参加他的课外辅导班。课堂上。他从不提我孩子回答问题。据孩子说,经常被提问的学生都是课后到他那儿参加辅导的。我们夫妻双下岗……

这位网民指责学校个别教师不提问、边缘化、漠视未补课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们首先在学校公开了学校师德建设上的“八不准”,对课后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的老师进行诫勉谈话。纠正其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进行周日薄弱学科补课,学生申报,由年级组出面组织,费用由学校承担。我们在解决了网民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在校园论坛上公布了相关

的处理意见和改正措施。网民们先是寂静无声地观望,继而群起跟帖,盛赞学校尊重家长的意见,积极为家长排忧解难。而对于这类网民的帖子,如果领导干部不重视,不能及时参与、回复,那么,就会形成网民“事件”,一所老学校也难免会面临“忧愁风雨”。一夜之间“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之中。所以,任何时候,学校领导都要把维护群众正当教育权益、正当教育参与权利的旗帜高高举起,不能让网民的怨气形成危险的“堰塞湖”。这也正是培育优秀教育网民最好的渠道。

三、主动参与,让教育教学空间更加透明

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过程与管理透明的教育。我们可以设想,家长、学校和社会彼此之间非常透明,没有什么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这样的学校将是一个怎样的境界?而网络的出现,为这种“透明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学校管理应该重视与之相关的网络语境,并为建立良好开放的、自由民主的网络语境而努力。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也必须主动“触网”,增强对网上相关情况的了解研究和反应能力,才能适应民意,进而规范和引导民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主导网上教育舆论方向。为此。我们就要主动“发帖”,善于“跟帖”。

首先,要未雨绸缪,多发“宣传帖”。如果学校处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始终把学生的、教师的、家长的、社会的利益放在心中,为他们说话,网络就会成为自觉保护它的军团。这意味着对于学校来说,重视形象宣传。建设舆论阵地,做事情尽可能“雁过留声”是很有必要的。既然民主管理学校已为大势所趋,那么学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悉可在网上说明它的目的、意义、实施办法、预期结果等等,以求得公众对“我们学校”的同体体认。我市的一所学校经常组织校外教育活动(这在安全教育被重视得异乎寻常的今天是很可贵的),学生家长非常支持。为什么呢?学校在网上口碑一直很好,什么事情他们都习惯于听取网上的意见。而且,他们每一次外出活动都有详细的计划,每一个细节都有具体明确的责任人,还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网络民意是富于感性的,网民们看到学校这么真诚、认真,个个都举起了绿灯。而学校一次次秩序井然、效果良好的活动组织,又奠定了自身与网络民意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18-01

伴随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媒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进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积极接受时代的挑战与变化,将民族音乐与网络有机结合,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一、中国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优越性

民族音乐与网络相结合,势必会使两者的优越性得到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从而发挥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彻底颠覆了以往的音乐传播模式,带来了新的传播革命。网络化音乐较之传统音乐,简化了中间的传播过程,缩短了传播的时间,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扩大了受众面。可以说,网络化将原来的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播,提高了音乐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对受众者的重要意义

1、即时性

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可以方便受众者随时随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民族音乐,从而改变了传统音乐传媒所受的时空和条件的限制,能够及时满足受众者对于音乐的需求。

2、便捷性

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将发行和播放过程合二为一,从而可以使民族音乐的传播速度更快,更新更快,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新鲜感,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3、可选择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内容,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进而走进民族音乐。

4、可重复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通过网络随意下载音乐,并且可以反复接受自己喜欢的音乐,还可以通过MP3、MP4等储存器储保存喜欢的音乐,随时随地收听、反复收听。

二、寻求民族音乐网络化的长远发展道路

(一)发掘民族音乐“新”元素,开创民族音乐图像创新之路

我国的民族音乐要在视图时代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以自身的“新”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民族音乐应该随时代而行。当下的新民乐就是民族音乐与图像传播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音乐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应不断深层发掘民族音乐的传统特色,在民族音乐的制作中彰显民族本色,改变以往陈旧的传播方式,寻求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衔接点和发展点,利用网络加大各种媒体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大众对民乐的感情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对民乐的关注由注意向喜爱发展。

(二)有效利用网络,加强对年轻化听众的培养

首先,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利用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加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感,融进现代音乐的特征和风格,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其次,应该加强对年轻化群体的音乐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民族音乐的发展大计。要解决传承问题,就要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

(三)创办有关民族音乐的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是一种融入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把平面杂志的交互性、可视性做得更完美、更具冲击力的杂志类型。网络电子杂志是通过网络杂志互动平台发行的供读者免费订阅的新型电子杂志,其发行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呈几何速度增长。由此可见,电子杂志己经逐渐成为大众接受信息来源的重要门户。电子杂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人们在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同时得到图文并茂的视觉、有吸引力的听觉,得到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大大增强了电子杂志的吸引力,提高了电子杂志的可接受程度。

三、总结

本文从民族音乐网络发展的优越性出发,探寻了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长远道路。首先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是由当前时代所决定的,具有时代必然性:其次,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民族音乐的发展出路;最后,民族音乐的网络化,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篇10

龚宇是清华大学自动化毕业的博士,但现在却是一个在互联网业界冲杀的商人。其实早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他创业的路就已经想好了。当时的想法是,继续读个博士学位,之后找机会去创业,但那时并没有看出来什么样的方向,一心想的就是创业。所以后面的路就是按照之前想好的一个粗略的框架来走。“那会儿是有这么几个选择,一个是在学校工作或去研究所搞研究,第二个是出国读书,读完书无非也是去学校或研究机构。在国内,一个是去打工,一个是去创业。学校、研究所、出国都不愿意去,也就剩下这条路,一个是打工,一个是创业。其实我想的也不是特系统,就是无惧无畏的冲动想去创业。”

1996年,龚宇博士毕业后,做了一家美国视频技术公司的驻华代表,就是视频方面数字家电的内置软件,是他第一次和视频打交道。虽然学的是自动控制,但龚宇一直在做软件,而且做商业化软件做的很好。1999年,龚宇辞职,开始第一次创业,他在11月18日了焦点房地产网。四年后的2003年11月18日,龚宇将焦点网作价1600万美金卖予张朝阳,并由此加盟搜狐,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搜狐职业经理人生涯,从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到首席运营官。

2008年奥运会之后,龚宇离开搜狐去了中移动旗下的12580的运营方无限讯奇公司担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借着奥运的契机,无限讯奇公司一度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行业新贵。直到2009年下半年百度决定创建正版视频网站爱奇艺时,要找一个“创业型公司CEO”。在多达上百人的候选名单里,百度副总裁任旭阳选中了龚宇。投资方一是百度,一是美国风投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Hulu的投资者。龚宇说:“既然有资源,别人又信任自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自己就应该高起点来做,压缩创业成功的过程。在搜狐和12580,我走的是职业经理人路线,但骨子里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激情,想干一个创业性质更强的企业。”所以,与其说百度在找龚宇,不如说龚宇也在找百度。

一个有趣的现状是,诸多视频网站大佬中——酷6网CEO李善友、优酷网CEO古永锵,我乐网CEO王建军,都曾是搜狐的高管。面对不可避免的交锋,龚宇给自己设下的目标是,希望超过所有搜狐人做的视频网站,并且要和他们走不一样的路。

这条不一样的路便是Hulu模式。“Hulu模式的核心就是向用户免费提供正版、高清的视频内容,网站依靠广告收入。”雄厚的资金和背景支持,让爱奇艺赢在了起跑线。财大气粗的大佬带来5000万美元的第一轮投资,这是此前国内最大视频网站的数倍。充足的版权采购预算,让龚宇得以放开手脚建立业内最大的片库,甚至可以凭借庞大的采购量拥有较好的议价能力。而全正版、全高清的内容,则去除了广告主对盗版内容的顾虑,可以用高出同行近一半的价格出售广告。

爱奇艺的出现,似乎为视频网站的盈利摸索出了一条道。相对于优酷、土豆等以“视频分享”起家的行业先行者,2010年4月上线的视频新军爱奇艺,坚持以购买正版优质视频内容为主打。不到两年时间,已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网络视频行业获一席之地。

注重技术创新

爱奇艺的“出身背景”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其被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跟优酷、土豆、酷6、6间房这些创业初期拿到较少资金的企业相比,爱奇艺可以称得上“稍微富裕”。爱奇艺在诞生之初,就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股东,一个是财务投资人,一个是战略投资人——百度,从资源和资金来讲,规模都很大。百度提供的资源虽然不是现金,但在进入市场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这些因素确实是爱奇艺快速发展的一个优势。这些关键的外部因素对爱奇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富裕的资金显然不是爱奇艺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爱奇艺自上线以来,也是一直在做创新。比如说黑灯功能,或者是播放记录功能等等。都是爱奇艺先有的,然后再过三到六个月后,主流的视频网站几乎每一家都有了。后来爱奇艺又推出了视链的新技术,为了保护这个技术,不仅注册了商标,而且还申请了专利技术。到目前为止,同业还没有做模仿的,这就是比较幸运的。

篇11

(一)物态文化层

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网络文化是关于网络的物质性活动及成果。不可否认,网络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重大发明创造,它于上世纪60年代初步出现,80年代后快速发展,在容量和速度上均不断实现新的飞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和备受关注的大众传播方式,网络是一种技术、一种器物,它在传播范围、互动性、针对性、真实性等方面与传统的传播媒介迥然不同。当前,网络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绝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并予以有效引导。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物质性成果,网络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将随着人的灵感、实际需要而不断产生形式和内容上的量变,进而产生根本的质变,为人类缔造出更加人性化、新颖化、个性化的物质性成果,并深层次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实,这种网络技术上的革新亦可谓为一种物态文化,是人之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如在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网间网等不同分布规模上显现出的不同程度的新发展。再如,从三个以色列青年1996年开发ICQ,到今天国人家喻户晓的QQ、飞信等应用形式,再到3Q、3B大战等网络竞争和冲突,其中蕴藏的发展过程之快,于人影响之深,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动地体现出网络的物态文化发展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基础支撑作用。

(二)制度文化层

先生视制度为社会的游戏规则,它“由道德和传统等非正式约束及宪法和产权等正式约束组成”。[22]在本研究中,我们可以将非正式约束列入下文将要阐述的行为文化层,而在制度文化层这个层面谈制度姑且仅指正式约束。具体来说,制度文化层的网络文化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即既包括国家根据社会对网络发展的客观需要及遵循网络文化自身的运转规律而制定的法律、规章,它以清晰可见的条文形式存在,具有不可争议的强制性,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也包括关于网络的各级协会和各种群众组织等,用以界定有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关于网络的有关运转,减少甚至避免无端的耗费。一套健全有效的网络制度能更好地实现组织者的意图,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网络制度来说,无论是以上两种组成形式中的哪一种,它都应能为人、组织更好地服务,制约相关的违法、违规等逆法规行为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切实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唯其如此,方显其价值和真谛所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就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三)行为文化层

研究这一层面的网络文化,即上文提及的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我们主要可以就网络习惯和网络风气两个维度来展开。前者是我们在认识、使用网络中形成的心理和行动上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定势;后者是社会中由此形成的关于网络使用的氛围,这种氛围具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力。积极、正面的网络习惯和网络风气将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产生正能量;而消极、片面的网络习惯和网络风气则将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绊脚石,负能量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这就警醒我们要高度注意网络习惯的养成和网络风气的形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使之为我们所用。如前期沸沸扬扬的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事件,一条微博说同样是中国选手,易思玲摘金而喻丹夺铜,但国务院发的贺电上却没有后者名字,甚至进一步上纲上线地认为,我们这个国家不懂得尊重,金牌至上、唯上。10万余网民对此未加考证便转发,其实,国务院的那封贺电是祝贺首金的,发送对象当属易思玲。[23]这起事件折射出网络暴力带来的以偏概全、混淆是非等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当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将不文明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提高行为文化的层次和水准,共建共享一个文明的网络。

(四)心态文化层

这一层面的网络文化包括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情感和意向,其指向的对象主要是人们在网络上的观念、思维,是与网络文化主客体相关联、内在的精神因素的综合。作为网络文化的灵魂和内核,心态文化层的网络文化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之大脑深处的意识,是人行为的先导,将直接左右着人的行动,是我们研究网络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人们在网络上的观念和思维主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些人能正确认识网络并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工具为己所用,如2008年我国发生汶川特大地震,政府就将网络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实时公布受灾情况、救灾进展,凝神聚力,使网络成为一把利剑,非常有力地引导人民万众一心,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应对灾害,为受灾同胞很好地建立了物质家园和精神世界,凝聚成了伟大的抗震精神;也有些人将网络视为祸害,唯恐避之不及,如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有的政府官员就马上封锁网络,以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太平,殊不知,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宜疏不宜堵,因为,信息传递如千军万马、势如破竹,封锁消息不但不可能,也不现实,有时更会适得其反,负作用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应在全社会倡导积极的网络心态文化,使我们真正成为网络的使用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