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8: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街道社区生态环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建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树立首府城市良好形象促进改革开放,促进我区经济为目标,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平衡有效维护,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重要意义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目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件的最高荣誉。其标志是: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生活适便捷,居民健康长寿。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等内容,共五大类28项,其中基本条件3项,考核指标25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在经济发展,城市基础建设、坏境质量等诸多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有16项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抓住迎接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良好契机,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对于实现“三个第一,一个提高”的目标,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同时对于改善社区环境面貌,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为街道办事处,在创建活动中,应主动发挥协调和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基层环保工作的协调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和品位、提高市民环境意识。
三、工作任务及目标
按照职责分工,街道社区承担着9项工作任务,为更好地完成任务,现将主要指标进行细化、量化。
1、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
责任部门:环卫站
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管理,督促沿街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教育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加强市容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工作,不断探索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消除辖区环境污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经常性的城区除四害工作,加强窗口单位卫生和居民区卫生管理。组织开展好环境卫生民意调查工作。
2、降低人口出生率小于国家计划指标。
责任部门:计生办
加强辖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做好育龄妇女的服务工作,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婚育观念,不断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辖区人口出生率小于国家计划指标。协助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提供前三年人口总数和出生人口数数据的考核工作档案。
3、城市气化率。
责任部门:环卫站
协助环保、建设部门做好辖区内然气居民的调查统计,并建立考核工作档案,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增强燃气环保观念,提高社区气化率,使辖区居民气化率大于90%。
4、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责任部门:环卫站
做好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协调辖区物业,采取居民区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做到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分类处置,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大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对于自行处理垃圾的小区及单位,督促其采取焚烧处理(防止污染)、高温堆肥、卫生填埋无害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垃圾计量工作。
5、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
责任部门:环卫站
采取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各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营造创建模范城市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市民都知道“创模”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配合区环保部门加大辖区环保工作力度,提高市民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加强对辖区环境污染的监督举报,使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大于85%,环境污染举报处理率达到100%。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度的抽样调查。
6、防止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
责任部门:环卫站
按照“教育在前、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辖区企业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劝阻力度,帮助其改进设备,做好辖区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近三年辖区内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7、绿色社区创建。
责任部门:社区办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沿河、光明社区和正在建设的西村明苑小区、西城锦绣小区,分批进行绿化美化,使绿色社区创成比例大于20%。同时,积极协调有物业的小区,加大投入,扩大绿地面积。
8、环境突发事件应急。
责任部门:武装部
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街道民兵、社区环卫工作者组成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有专门的经费,应急设备,并组织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
是昙花一现,还是永葆青春?中心本着服从街道办的正确领导,服务街道中心工作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采取措施,立即行动起来。
深入基层调研,谋求领导决策
中心组织调研组深入江宁的上湖,铜井的李村,陆郎的峭山等多家茶场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江宁街道虽属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涉农大街道,但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尚未建立,特色产业及规模经济体系未见端倪,加工企业紧缺,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屈指可数,拳头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也未名正言顺地走进市场。
中心还对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竹园山茶场曾有产茶的辉煌过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产茶质量,还是产茶数量均列全区前茅,尤其高档茶碧螺春远近驰名,多次在省市茶叶评审会上跻身前三甲,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佳品,深受南京地区广大茗茶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作为陆郎唯一的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茶碧螺春品牌如今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竹园山茶场由于长时间被个人承包,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长年不施或少施有机肥、滥用农药及缺乏科学茶园管理,造成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茶园大幅缩减,面积由原来近200亩,锐减到现在的100多亩。走进竹园山,场房狼藉,茶园萧条,茶树在杂草乱木中挣扎,与过去春茶上市时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的比照,观之令人心痛,一份责任便油然而生。
于是,中心将调研成果向社区、街道、教育局相关领导进行多次反复的交流汇报,以求形成共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递呈街道和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中心还邀请江宁街道办事处主任庞志贵、分管教育副主任丁伯兰、文卫助理陈延美,江宁区教育局前任书记芮晓明、现任书记刘尹武、副局长宋军、刘勇等相关领导来竹园山茶场考察调研,现场办公,最终决定将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迁址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朱门社区签订10年“茶园委托生产管理合同”和“江宁街道省重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协议书”,并明确中心“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为突破口,实施无公害绿茶开发,利用南京雨花茶的知名度,重振竹园山茗茶雄风;依托自身培训及宣传优势,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的要求。这是朱门社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义不容辞的使命。
重新规划布局,凸显工作创新
1.确定新目标
茶园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茶园建设其实就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改善过程,它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中心把“强化茶园管理,美化生态环境,力争两年内形成乡村旅游茶园观光带;对茶园进行有机改造,优化茶园质量,提升茶叶品质,重树绿茶品牌,再造竹园山辉煌”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年主要进行示范茶园建设,高档茶加工;第二年进行品牌茶创建活动,竭尽所能为卖茶难农户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年通过基地的示范茶园,辐射带动相邻几个村500亩茶园,让更多茶农得到实惠;争取在第四年,辐射带动陆郎茶园2000亩,以推动陆郎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为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
2.建立新组织
由街道办领导,中心全权负责实施和管理,成立基地管理工作委员会和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基地聘请生产场长1人,护茶员1人,生产职工6人,技术顾问1人,管理人员和应时采茶工约100人。组建以中心教师为班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茶大户、示范户和茶艺师等20余人,并把市讲师团有关专家列入“基地讲师团”师资库。
3.开启新模式
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户卖茶难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据此,借鉴省内外有关茶园建设管理先进经验,采取“中心+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基地的职责是在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搞好绿茶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向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严格按照生产要求做好示范推广;农户的职责是遵循技术规范,负责种植和茶园管理,向中心提供优质鲜叶,形成基地引领大户,大户带动示范户,示范户传帮辐射户做品牌、做市场的生产营销“金字塔”。中心与农户在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利益与责任的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双赢。中心保价收购鲜叶,收购价格将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农户利益。
4.研发新产品
竹园山茶系引进福建福鼎的大白毫,属无性繁殖系,为国家级良种,至今已有百年栽培史。春芽一般3月中旬萌发,4月中旬盛产期,其品质特点约为茶多酚25.7%、氨基酸3.5%、咖啡碱4.3%、儿茶素总量184.2毫克/克。中心依据茶叶品质、鲜叶组成、采摘时间等将竹园山茶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出炉富有地方特色的南京雨花茶。
一是采摘规范,竹园山雨花茶采摘讲究,采茶时用右手大拇指尖与食指的前半部夹住所采芽叶的部位,将芽叶轻轻折下。这种采摘方法不夹带鳞片、鱼叶或老枝叶,能够保持芽叶齐整、匀净、新鲜,特级雨花做到八不采:雨天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二是做工精细,采用杀青、揉捻、打毛火、炒焙、搓条、烘干等纯手工制作工艺;三是形意完美,力求成品茶形如松针、白毫显露、香气浓郁,点烹茶汤时芽尖向上、叶茎垂沉、沫饽似雪、灿若春光、色泽润绿、甘醇爽口。
5.培育新农民
中心将优化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拓展科技传播与推广形式,丰富内涵。通过“无公害绿茶生产技术培训”、“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农家乐培训”及“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延伸与拓展”等市级优秀培训项目和实验项目,依托自身的培训优势,根据实施进度拟定培训计划,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形式对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集中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自基地迁址以来,基地讲师团已开展了11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700多人,其中市级讲师团培训3期,人数近200人。
6.打造新基地。
在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努力,主动作为,使辖区河道乱占乱建、乱排乱倒、防治水污染源头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突发水环境事件得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落实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度,为全市旅游转型提供坚实的水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把加强辖区河道、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管理保护摆到建设生态强区、魅力双滦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坚持预防保护优先,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街道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逐级逐社区落实河长,明确河长职责,强化属地管理保护责任,调动社会力量联防联控,构建协调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
(四)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辖区不同区域,统筹一个社区一个政策,精细管理。
(五)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切实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河道、水污染源头管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强化监管巡查,加强案件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街道级河长主要任务
对街道内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将各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级河长,组织开展检查、考核工作,协调落实解决治水工作中的矛盾和难点,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年度水质改善目标。
(二)社区级河长主要任务
推动辖区内河流整治工程项目,将治理和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在详细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将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治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及时上报和处理污染隐患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保护建议,落实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各项措施,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推进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全力确保街道社区年度和阶段各项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环境改善。
(三)街道河长制办公机构主要任务
主要协助河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开展街道内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全街道河道污染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污染排放档案,增强整治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制定具体河长制实施细则。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则,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实施“河长制”的每一条河流制定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河长制”实施细则,明确河流治理责任人、水质达标时限、关键治理路径、主要工作任务及具体奖惩办法。
3、下达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根据河道治理实施细则下达年度治理目标及工作任务,年度目标任务应包括具体任务项目及水质目标。
4、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根据目标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核程序,严肃考核纪律,确保“河长制”以考核为抓手,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总结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全街道河长制实施情况并上报。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形式
街道设立双总河长,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总河长;包社区副科级领导担任镇级河长;各社区书记、主任担任河段长社区分设专职专管员、巡查员或保洁员。同时对各级河长名单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街道成立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一名,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一名,由街道主管站长担任,工作人员一名,由街道工作人员担任。
因本辖区没有河流,实行一个领导包一个社区职责,要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各社区职能范围内的沿河流域及各社区排水排洪设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治理、监督工作,并接受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
(二)河长职责
街道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分管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协调所分管河道保护管理工作,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本级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组织研究加强河湖管理工作措施,协调解决河湖管理重大问题;组织协调进行联防联控;协调处理涉水突发问题;对河道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河段长职责负责督导所包保社区履行职责,协调处理包干辖区突出问题,开展水环境应急事件处置,协调处理河道两侧、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的保护管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的重大问题。督促巡查员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河长。
社区保洁员、巡查员职责,定期对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督导落实上级会议、文件精神、本级河长会议议定的事项及总河长、河长的指示批示,组织编制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计划和措施,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指导、信息和意见反馈等工作,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河长制工作考核。
(三)责任分工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度。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按照责任分工,对应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
河长办公室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水污染源头、生活污水、河道保洁等工作防范与管控;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打击危害河湖管理保护和危害水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相关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和监测的指导。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承德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实施,针对河道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分类整治。特别要加大源头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持续开展“清河、洁水”行动,加大辖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排查入河排洪设施及渗水井、生活垃圾等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水污染、垃圾污染治理,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辖区环境,为全市旅游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执法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河道管理,水污染防治,环境、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街道实际的实施方案或办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等活动。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网格化,力争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湖管理保护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统筹推进落实。街道相关部门要抓紧筹划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具体责任,明确任务分工,按照要求抓好工作落实。组建河长制办公室,落实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确保河长制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级、本部门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阶段性目标任务,确保同步推进;根据辖区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各级领导分级担任河长的河道名录;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调研评估,进一步摸清辖区内河道等现状,细化实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的要求,研究制定河道管理保护方案及具体措施。
一、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衡水市以三年大变样、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宜居城市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影响宜居城市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实力的薄弱是衡水未来建设宜居城市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我市落后于省内同等级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立足于本地的区位优势、生态特征以及资源环境条件,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化之路,以资源的低消耗来取得高效益的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等低碳产业,积极扶持橡胶,丝网等特色产业,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二、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抓好城市景观建设。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构筑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抓好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抓好滏阳河休闲长廊的绿化和美化,加大衡水湖区的绿化面积,实现城郊森林化。按照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要求,对临街建筑进行亮化改造,建设一街一景,有品位、有特色的景观大道。其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突出抓好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建设,重点抓好生活污水处理、河水净化,垃圾无害化处理、饮水工程等一批城市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同时要开展清洁卫生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媒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宜居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全体市民的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使维护城乡环境卫生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确保衡水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三、重视城市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挖掘我市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系列产品,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城市建筑展示深厚的儒家文化;作强酒产业,来挖掘酒文化;打响衡水三绝,繁荣特色文化;依托衡水湖,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其次,繁荣城市文化事业。第一,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及网络系统。重点建设市级图书馆,鼓励筹建街道社区图书馆。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办理读书卡等方法鼓励学校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共享共用。第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功能区。结合我市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以各社区、休闲中心为单位,建设若干个城市文化活动区,逐步建成相互交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街区文化体系。第三,充分发挥广场公园的文化作用。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因此我市应充分发挥城市广场的文化作用,以广场文化体现全市风貌,市民精神。第四,关注社区文化建设。我市社区文化建设较薄弱,文化活动单一,档次较低。因此需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完善各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
四、着眼“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江宁街道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居民们最亲切、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乡味道”,因而更是我们社区教育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对江宁街道乡土教育资源展开了深度调查。
调查目的与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对区域内乡土资源的调查,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植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层挖掘家乡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块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我们还希望通过调查,从居民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科技转化效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我们以街道社区七所居民学校学员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居民学校的协助下直接走进课堂展开调查。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可信度相对较高。在调查活动中,我们一共发出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受访学员30周岁以下39人(18.66%),30至40之间的76人(36.36%),40至55之间的94人(44.98%)。在调查期间,我们还与部分学员进行了座谈。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比如我们汉族有近十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近一半的受访学员(46.41%)只能写出一两个,能说出六个节日名称的只有5.26%。因为山清水秀,江宁街道在近几年中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机会少,所以有68.42%的学员对本地旅游景点仍然所知甚少。对于家乡的各种土特产,大多数受访学员(65.07%)也只知道一两种。在5个空中,答对0-1空的占了六成(59.81%),而答对4-5空的只有0.9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确很少。
2.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少(见表2)
调查发现,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所知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了解渠道很少。首先,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群人围坐一起谈古说今,聊聊先人轶事,说说本土风情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到。数据显示,60.29%的学员“很少”听别人说起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谣,12.92%的学员“没有听过”,而“经常”有机会听的只有5.26%。受访学员中超过八成的“较少”(46.89%)或是“没有”(33.97%)参加过参观走访等活动。学员长期处在家庭、单位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范围里,社会视野十分狭窄。
3.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的关注处于自发状态(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学员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也有所留意。比如说,93.3%的受访学员注意到了家乡的变化,其中64.59%的学员觉得自己的家乡“变化大”。还有学员谈到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也有所观察(这一点,上表中对民间习俗关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证实),但是不久就忘了,因为他们很少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机会。由此可见,居民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
4.居民关注乡土资源的意识与兴趣有待激发和保护(见表4)
调查发现,学员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对于家乡的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十分乐于了解。29.67%的受访学员觉得学习这样的内容“兴趣很大”,40.19%的学员觉得“有兴趣”,而“没兴趣”的只占7.18%。学员的这种学习兴趣是宝贵的教育动力,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要引导学员关注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受到教育、熏陶。而对于家乡周边的旅游景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调查思考与建议
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增进居民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乡土资源开发的目的与作用
乡土资源开发,可以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乡土资源开发,还可以提高居民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挖掘出可供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地方社区教育特色,适应新的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需要。
2.注重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社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挖掘提炼加工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之中,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个性化社区教育。
3.加强乡土资源的宣传推广介绍,实施品牌营销
2002年3月,经省市政府批准,东山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6月份正式挂牌。由镇进入街道,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制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东山已全面融入城市。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实践的课题。面对刚刚由村转为社区、镇转为街道,我们各级干部对如何开展社区建设还几乎是一片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富民工程”为工作主线,把社区建设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1、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一是统一干部思想。我们通过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加快社区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是实现富民强街、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从而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社区建设的要求上来。与此同时,我们多次邀请市民政局和xx市先进社区的领导来作专题宣讲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诠释社区建设的内涵,提高大家的理性认识。此外,我们分批组织街道和社区干部到xx先进社区和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吉林省四平市参观,让大家走进社区,亲身体验和感悟社区建设,启发思路,开阔眼界,为建设社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宣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必须立足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此,我们发放了致《社区居民一封信》,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利用宣传栏宣传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创建工作计划等,把广大社区居民的目光吸引到社区创建上来,逐步确立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全新理念,赢得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三是宣传驻区单位。通过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宣传社区创建的共同责任,征求驻区单位意见,争取对社区建设的支持。明月集团无尝提供场地让社区建设活动中心;区劳动局帮助东山社区率先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站;xx造币厂与章村社区共建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整合资源、共建文明社区的效应。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形成了各级干部重视、驻区单位支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考核。街道专门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挂帅,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宣传、民政、财政、计生、司法、文化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网络,为推进社区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与此同时,街道明确了创建目标,即利用2年时间,全部建成xx市示范社区。为此,街道专门制定了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与年终评比挂钩,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调动了社区干部抓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3、典型引路,强力推进。外港社区基础条件较好,加之居民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社区相对集中,人居环境比较优越,社区建设易见成效。为此,我们以外港社区为试点,首先在点上取得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然后,在全街道加以推广。为促进面上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我们坚持每月一次现场推进会,在实践中发现典型,塑造典型,推广典型,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章村社区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在全街道率先建成农民公园和休闲广场,免费为居民开放;东山社区建设首家社区就业培训学校;岔路社区培植了一所家政培训学校;龙西社区建成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外港社区建成6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正是这些典型,引领着社区建设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二、紧扣目标,推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
立足社区创建目标,我们以美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发展社区服务、推进社区自治、繁荣社区文化为重点,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快社区建设。
1、抓阵地建设,构筑社区创建工作的平台。一是健全网络。各社区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构成要素,将9个社区合理划分为61个居民小组,初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级网络。与此同时,成立了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计生、社区治安六个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健全的工作网络。二是加快基础实施建设。去年累计投入近600百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此外,各社区还建成了“一点、两栏、三站、五室”,即一个全民健身点;宣传栏、公示栏;社区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教育培训室、调解室、警务室。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各工作委员会制度以及党建制度全部规范上墙,并且还建立了“居务、事务、财务”公开制度。各项制度的建立,使社区工作步入有序运行的轨道。社区每季度一次“三公开”已成惯例,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干部向居民代表述职,重大事项经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已成为社区工作必经的程序,社区居民自治得到充分体现,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2、抓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工作的亲和力。我们立足“四个面向”,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各项社区服务。建立了治安巡逻队、社区专业服务队、社区卫生保洁队,全街道已有志愿者队伍近2000人。形成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去年以来,我们把社区服务和推进富民工程相结合,把服务重点放在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上,共投入近20多万元用于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发放居民养老金。街道、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共培训500人次,推荐就业580人,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此外,街道各职能部门纷纷将工作重心下移,有的还建立了社区服务窗口。现已建立了社区治安服务窗口,实现了警务进社区,并配备了90名社区保安人员,街道财政每年安排70万元用于社区警务建设;建立了计生服务窗口,配备了30名计生信息员;建立了社区窗口,直接受理居民的来信来访。日臻完善的社区服务,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便利,增强了认同感。
3、抓文化建设,提升文明程度。我们把建设学习型社区融入社区创建之中,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一是狠抓老年教育工作。街道成立了老年大学,开设了10多个专业,现有学员达200多人,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还建立了社区老年学校,开设了24个班,学员达500人,老年学校已成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二是开展健身活动。现已建成20多个室内外健身点,并且定期开展健身活动。章村社区还把健身点和环境、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免费农民公园和体闲广场,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健身的场所,而且塑造了现代文明社区的新形象。三是大力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去年以来,由社区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多达30余场次。此外,街道结合迎接“十六大”,举行了文艺演出和首届社区文艺汇演,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提升标杆,实现社区创建工作新突破
对照创建省示范街道和省级示范社区的标准,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重在建设的方向,进一步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同创共建,努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社区服务完善、文化生活丰富、综合效益显著、道德风尚良好、社区居民放心的现代文明社区。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创建工作计划,继续采取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形式,落实关键举措,营造创建工作的强大声势,进一步放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效应,提升创建水平,争创省级示范街道和一个省级文明社区、三个市示范社区。重点在四个方面求突破:
1、在强化阵地建设上求突破。我们以章村社区为试点,一次规划到位,分批组织实施,高起点建设好居民小组活动场所,年内实现50%以上的社区小组建成办工和活动中心,并且统一挂牌,统一标识。同时,街道投入200万元,正在新建1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2月底即将投入使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服务,进一步扩大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此外,新建中前社区综合大楼,力争建成全市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
一、开展“双合格”活动,营造良好家庭育人的社会氛围
街道妇联协同县家庭教育研究所以“为国教育、以德服人”为主题,在全街道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和专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发动妇女积极征订《家庭教育》杂志,每年征订杂志300余份以上。
(二)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团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巡回演讲活动,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以德育人”的成功经验。
(三)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培训
通过培训,壮大骨干队伍,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邀请北京全国妇联家庭处处长做示范报告。
(四)开展“绿色家庭的故事”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主要为反映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家庭生活故事,体现环境保护理念的各种家庭创意等。
二、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构建教育培训新机制
街道组织创建了**社区家长学校,目的是为了在寒暑假期间,让家长与学校有机对接,使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培训和指导,能更好地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社区家长学校突出授课的针对性,开班之初,就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类,根据孩子的实际监管人,开设“母亲班”“父亲班”“爷爷奶奶班”,适当增加“母亲班”“爷爷奶奶班”的授课次数。同时根据各学生的心理、生理设计教学内容,0-6岁的孩子家长,请保健院的医生讲解“优生优育、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6-12岁的家长,请司法局干部讲授“二法一例”;12-18岁孩子的家长,请心理学教师举办“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等,**社区家长学校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母亲素养工程,拓宽教育途径
街道妇联充分整合原有的工作资源,创新教育培训载体,扎实推进母亲素养工程,以母亲素质的提高带动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依托社区母亲课堂、妇女培训基地等,开展系列讲座、集中面授、咨询服务等各类家庭教育知识活动,着力提高母亲的科学家教水平以及营造和谐家庭的能力。这方面做了三件事。
(一)发挥**社区为示范点作用
与各学校通力合作,实行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母亲教育,传授法律知识、家庭教育等内容,下发倡议书1000余份。如**社区妇女培训基地与滨海幼儿园联合开设“0-3”周岁母亲课堂和启动“0-3岁”早教活动,针对0-3岁阶段的孩子和孩子母亲,每二周开课一次,每月2次,通过亲职讲座、幼儿咨询、家长沙龙等系列活动,提高年轻母亲的育子技能。目前,分别与滨海幼儿园、**爱婴岛生活馆联合举办《少儿营养学》、《童趣中教育》亲职讲座,并安排《豆豆捉迷藏》、《快活的小鱼》早教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母子对话等活动,为母亲和孩子架筑沟通的桥梁,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邀请省家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小河头和白石村远程教育点,组织安排年轻母亲听讲以“塑造母亲、母子同成长”为主题的授课
并充分发挥65786578社区服务中心窗口制作了亲子乐园网页,开设了“母亲课堂“热线讲座,并邀请**中学心理学老师尚利同志作热线咨询。
(三)结合“国际家庭日”,开展“创和谐家庭,亲子教育进社区”活动
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协会讲师授课,组织街道300余名女性家长参加。组织开展了“家家乐”趣味游艺活动,3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携手并足同走人生路”、“同步曲”、“看手势猜词”、“压气球”等活动,由于活动精彩纷呈,深受居民喜爱。
四、推行法律“三进”活动,增强守法维权意识
街道妇联联合计生协会,法律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在辖内各片各社区普遍开展法律进社区、进村、进外来家庭的“三进”活动,活动深入社区、村,为社区妇女、农村妇女及外来妇女开展《婚姻法》、《物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另外邀请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4名在读大学生志愿者讲课,目前为止,已有近1000人次的街道妇女参与听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街道妇联有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多项活动,一方面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提升了未成年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开展六项活动。
(一)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新建社区、北路社区妇联利用社区学校这块阵地,邀请交警同志讲交通道路安全课,实行边讲课边实践,把小学生带出校门,走上马路,与交警同志一起维护交通秩序,通过活动,使参加的80多名小学生懂得交通道路知识。
(二)开展科普试验活动
邀请自然老师给小朋友作科学实验,让小朋友通过结合课本知识自己动手证明植物生长过程,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
(三)建立“边缘”学校
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偏高的实际,街道社区妇联在原**艺校处建立“边缘”学校,经过调查摸底,确定18周岁以下父母离异,顽皮不想读书和经常在校内外打架与经常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边缘”学生100多人,为此,学校经常邀请派出所同志和**、**中学的老师们开课,为这些“边缘”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四)组织青少年演讲比赛
通过演讲比赛,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举办观鸟营活动
由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主办的“保护生态环境观鸟营”活动,吸引了15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活动的举办有效提高了大家爱鸟护鸟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开展“双合格”活动,营造良好家庭育人的社会氛围
街道妇联协同县家庭教育研究所以“为国教育、以德服人”为主题,在全街道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和专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经常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发动妇女积极征订《家庭教育》杂志,每年征订杂志300余份以上。
(二)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团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巡回演讲活动,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以德育人”的成功经验。
(三)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培训
通过培训,壮大骨干队伍,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邀请北京全国妇联家庭处处长做示范报告。
(四)开展“绿色家庭的故事”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主要为反映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家庭生活故事,体现环境保护理念的各种家庭创意等。
二、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构建教育培训新机制
街道组织创建了**社区家长学校,目的是为了在寒暑假期间,让家长与学校有机对接,使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培训和指导,能更好地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社区家长学校突出授课的针对性,开班之初,就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类,根据孩子的实际监管人,开设“母亲班”“父亲班”“爷爷奶奶班”,适当增加“母亲班”“爷爷奶奶班”的授课次数。同时根据各学生的心理、生理设计教学内容,0-6岁的孩子家长,请保健院的医生讲解“优生优育、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6-12岁的家长,请司法局干部讲授“二法一例”;12-18岁孩子的家长,请心理学教师举办“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等,**社区家长学校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母亲素养工程,拓宽教育途径
街道妇联充分整合原有的工作资源,创新教育培训载体,扎实推进母亲素养工程,以母亲素质的提高带动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依托社区母亲课堂、妇女培训基地等,开展系列讲座、集中面授、咨询服务等各类家庭教育知识活动,着力提高母亲的科学家教水平以及营造和谐家庭的能力。这方面做了三件事。
(一)发挥**社区为示范点作用
与各学校通力合作,实行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母亲教育,传授法律知识、家庭教育等内容,下发倡议书1000余份。如**社区妇女培训基地与滨海幼儿园联合开设“0-3”周岁母亲课堂和启动“0-3岁”早教活动,针对0-3岁阶段的孩子和孩子母亲,每二周开课一次,每月2次,通过亲职讲座、幼儿咨询、家长沙龙等系列活动,提高年轻母亲的育子技能。目前,分别与滨海幼儿园、**爱婴岛生活馆联合举办《少儿营养学》、《童趣中教育》亲职讲座,并安排《豆豆捉迷藏》、《快活的小鱼》早教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母子对话等活动,为母亲和孩子架筑沟通的桥梁,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邀请省家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小河头和白石村远程教育点,组织安排年轻母亲听讲以“塑造母亲、母子同成长”为主题的授课
并充分发挥65786578社区服务中心窗口制作了亲子乐园网页,开设了“母亲课堂“热线讲座,并邀请**中学心理学老师尚利同志作热线咨询。
(三)结合“国际家庭日”,开展“创和谐家庭,亲子教育进社区”活动
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协会讲师授课,组织街道300余名女性家长参加。组织开展了“家家乐”趣味游艺活动,3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携手并足同走人生路”、“同步曲”、“看手势猜词”、“压气球”等活动,由于活动精彩纷呈,深受居民喜爱。
四、推行法律“三进”活动,增强守法维权意识
街道妇联联合计生协会,法律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在辖内各片各社区普遍开展法律进社区、进村、进外来家庭的“三进”活动,活动深入社区、村,为社区妇女、农村妇女及外来妇女开展《婚姻法》、《物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另外邀请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4名在读大学生志愿者讲课,目前为止,已有近1000人次的街道妇女参与听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街道妇联有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多项活动,一方面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提升了未成年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开展六项活动。
(一)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新建社区、北路社区妇联利用社区学校这块阵地,邀请交警同志讲交通道路安全课,实行边讲课边实践,把小学生带出校门,走上马路,与交警同志一起维护交通秩序,通过活动,使参加的80多名小学生懂得交通道路知识。
(二)开展科普试验活动
邀请自然老师给小朋友作科学实验,让小朋友通过结合课本知识自己动手证明植物生长过程,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
(三)建立“边缘”学校
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偏高的实际,街道社区妇联在原**艺校处建立“边缘”学校,经过调查摸底,确定18周岁以下父母离异,顽皮不想读书和经常在校内外打架与经常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边缘”学生100多人,为此,学校经常邀请派出所同志和**、**中学的老师们开课,为这些“边缘”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四)组织青少年演讲比赛
通过演讲比赛,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举办观鸟营活动
由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主办的“保护生态环境观鸟营”活动,吸引了150余名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活动的举办有效提高了大家爱鸟护鸟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团结街党工委高度重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做到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主管领导、相关科室及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委员会和文明创建督导组,对辖区实行包保责任制,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全面形成以“党工委为核心,各职能部门为基础,居民群众为主体,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文明创建新格局。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市民素质提高
团结街党工委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调动辖区居民参与全国文明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一是抓规范养成,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告别陋习树新风、走向文明见行动”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抓文化熏陶,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三是抓示范引导,通过开展“四个文明”评选和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法律“五进社区”活动,不断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风尚,形成关爱他人、扶贫济困、诚信友爱的风尚,形成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风尚,真正使全国文明城创建工作成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
三、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团结街道党工委立足于创建整洁、文明的工作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是坚持做好城市保洁和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街路清扫力度,实施全天候保洁,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施经常性管理和突击整治相结合,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对重点路段集中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强化责任意识和属地管理,加强对居民、商户、建筑企业的教育、管理,与相关人员签定责任书,杜绝乱泼乱倒、乱贴乱画、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二是抓好巷路的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见缝插绿”工程,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和居民在巷路和门前植花种草,美化绿化环境。三是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公厕、垃圾台等环卫设施的选址、维修和群众思想工作。
四、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一是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妇女儿童维权站,弘扬尊老、助残、爱幼的传统美德,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我街建立了“四联工作机制”(联防、联动、联建、联调),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形成居民互防,邻里共防、群众协防、全民联防、自防、自控网络。同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把苗头性、突发性问题解决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解决得好,确保无一例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恶性事件发生,为维护辖区稳定打牢基础。
三是加强防范网络建设。在治安巡逻队、治安联防组的基础上,不断吸纳“4050”人员,发展状大治安巡逻队伍,实现辖区治安规范管理。做到街面上有巡逻民警,小巷里有治安委员,社区内有联防队伍,户户有防范网络,达到专业防控和群防群治互补,警力和民力形成合力,构筑一支坚不可摧的综合治理工作队伍。
五、强化服务,繁荣街区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团结街党工委从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入手,把开展街区服务作为为居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项目,作为提高街区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广泛开辟就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居民再就业。我街成立了家政服务台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解决558名下岗、失业居民实现再就业问题,得到下岗、失业居民的好评。
二是扎实开展扶贫济困工作,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居民解决具体困难;几年来,共为1740名居民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为293户无房户申请了廉租房补贴,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其特定形态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其形态的变化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工业文化到生态文化的转变,必须以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在当今,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立足当前林西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指导和有关政策、机制体制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型工业,突出抓好制糖、有色金属、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实用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产业,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果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苗木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边关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息旅游等具有林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富民强县”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随着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化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进而促进林西县生态文化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发展的产业载体
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由生态文化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林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要建立资源型优势生态文化产业群、品牌型强势生态文化产业群、休闲娱乐型生态文化产业群等三大生态文化产业群。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和节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立足林西的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并努力提高绿色品牌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立足林西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体现林西山水、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产品,既要做大做强林西的山水文化、野果文化、花卉文化、古树文化、宝石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书画、演艺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二要立足林西民俗资源优势,加强民俗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开发。激活民俗文化中的魅力元素、生态元素,把林西各民族文化美灵活巧妙地融入城镇绿化建设,房屋、道路、市政设施设计中,融入商贸、美食、旅游、娱乐等项目的开发中,打造独具一格的民俗生态文化产业。
三、创新生态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发展繁荣林西县生态文化,必须选好载体,创新生态文化的品牌。一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创建具有林西特色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名城。林西县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这是林西的优势和特色。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过程中,要打造好生态文化名城这个品牌。抓住国家创建森林城市和林西县全国先进文化县品牌的契机,应好好总结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以取得更大的品牌效应。二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品牌。要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家园建设“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一批农村生态文化品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引发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把我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起着重要作用。三要实施生态文化精品战略。创新生态文化品牌,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其品位和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为此,应抓好提升我县生态文化水平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林西生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生态文化产品。
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化要求对传统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为此,建议在全县开展“十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提倡徒步、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使用生态建材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文化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提倡低碳办公,推行节水、节电、节化学及无纸化办公。
五、建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合力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其特定形态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其形态的变化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工业文化到生态文化的转变,必须以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在当今,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立足当前林西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指导和有关政策、机制体制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型工业,突出抓好制糖、有色金属、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实用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产业,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果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苗木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边关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息旅游等具有林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富民强县”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随着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化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进而促进林西县生态文化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发展的产业载体
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由生态文化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林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要建立资源型优势生态文化产业群、品牌型强势生态文化产业群、休闲娱乐型生态文化产业群等三大生态文化产业群。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和节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立足林西的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并努力提高绿色品牌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立足林西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体现林西山水、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产品,既要做大做强林西的山水文化、野果文化、花卉文化、古树文化、宝石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书画、演艺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二要立足林西民俗资源优势,加强民俗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开发。激活民俗文化中的魅力元素、生态元素,把林西各民族文化美灵活巧妙地融入城镇绿化建设,房屋、道路、市政设施设计中,融入商贸、美食、旅游、娱乐等项目的开发中,打造独具一格的民俗生态文化产业。
三、创新生态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发展繁荣林西县生态文化,必须选好载体,创新生态文化的品牌。一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创建具有林西特色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名城。林西县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这是林西的优势和特色。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过程中,要打造好生态文化名城这个品牌。抓住国家创建森林城市和林西县全国先进文化县品牌的契机,应好好总结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以取得更大的品牌效应。二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品牌。要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家园建设 “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一批农村生态文化品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引发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把我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起着重要作用。三要实施生态文化精品战略。创新生态文化品牌,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其品位和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为此,应抓好提升我县生态文化水平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林西生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生态文化产品。
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化要求对传统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为此,建议在全县开展“十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提倡徒步、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使用生态建材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文化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提倡低碳办公,推行节水、节电、节化学及无纸化办公。
五、建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