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5 08:5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插秧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插秧技术论文

篇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栽培技术和插秧机操作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武宁县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拟定多项技术方案,反复育秧,多次试验、比较,初步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水稻机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术要点。

1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必须把握好5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把握3个原则:一是田平水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机插秧苗须达到2个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如毯状,提起不散,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青秀均匀整齐,苗挺叶绿,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选择育秧方式应根椐当地水源条件而定。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软盘湿润育秧操作简便可行,且用工少,生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适宜大面积推广。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细播种。软盘育秧按播种方式可分为手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手工播种方法简便通用。手工播种的作业流程: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堆闷熟化;晒种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精做秧板;铺放空盘装盘土洒水播种盖土封膜揭膜炼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温湿,快出芽,促齐苗。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如超过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灼苗。如遇连续阴雨天,每隔2~3d,选中午揭开膜的两头通风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发白,必须补足水分,保湿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②一叶期。控温控湿,防徒长。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超过25℃应两头揭膜通风降温。③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炼苗,干燥促根。揭膜应在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叶期。应注意保温防寒,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膜夜盖膜的方法,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时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湿润不发白,含水以透气。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机插。⑤喷施送嫁药(肥)。

1.1.4栽前准备。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②适时控水炼苗。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③带药移栽。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栽后易遭受病虫危害,在栽前1~2d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④起运移栽。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1.2双膜育秧

1.2.1作业流程。地膜打孔铺放孔膜,精做秧板铺撒床土,床土准备破碎拌肥过筛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覆膜盖草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1.2.2准备工作。①双膜准备。一般大田需备足幅宽1.5m的地膜63m/hm2;幅宽2.0m的农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径为0.2~0.3cm。打孔孔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孔径过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难度;孔径过小,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秧。③秧池准备。秧池田与机插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池田的秧板宽为1.4m。秧沟规格及秧板质量标准与软盘育秧要求相同。

2机插大田技术

2.1大田耕整

①田块平整,高低不过寸。②田面整洁,无杂残物。③田

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表土硬软适中,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④耕整时,不宜用深耕机械作业,以防耕作层过深。

2.2大田施肥

根据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总氮量的20%。在缺磷钾土壤中应适量增施磷钾肥。

2.3泥浆沉淀化除封杀

化除封杀是机插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实1~2d,黏土一般需沉实3d左右。

3机插作业技术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步进式与乘坐式,我县丘陵山区适宜以手扶步进式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株距3档可调,深度、取秧量可调。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调节。二是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可以提高水田作业的稳定性。三是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四是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

3.1插秧机调试

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1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机道路行走

插秧机前往作业区进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发动机起动后,应达到热机状态。二是将苗箱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上。三是将变速杆拨到“行驶”位置上。四是将液压操作手柄往下拨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压操作手柄拨到“固定”位置。五是将发动机油门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六是将主离合器手柄慢慢拉到“连接”位置,插秧机即可行走。

3.3插秧机田间行走

(1)田间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边留有4行、8行宽的余地。

(2)插秧机的转向换行。插秧机到田头转向换行采取步骤:一是将插秧机离合器拨至“断开”位置,降低发动机转速,将液压手柄拨至“上升”位置,使机体上升,将划印杆收回。二是将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转方向一侧的转向离合器手柄,插秧机即慢慢开始轻松转向,以便进行下一个行程插秧作业。

(3)划印器的使用。插秧机在行走时,划印器在大田表土上会划出一直线痕迹;插秧机转弯后,应将发动机上的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直线,以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

(4)侧对行器的使用。插秧机转弯后,应将侧对行器对准上一个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机每次行走时有均匀的行距。

3.4插秧机停止作业

作业结束需要停机时,首先将油门拨至“低”的位置,使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将发动机开关拨至“OFF”位置,发动机可立即熄火,插秧机停止作业。

参考文献

篇2

1.1.1育秧方式

采用全自动育秧播种机播种,塑料硬盘育秧,秧盘规格:宽28cm,长58cm,厚3cm,每亩大田按30只备足。

1.1.2播种量

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备足发芽率在90%以上的合格种子,每亩按常规粳稻3.5~4.0kg、杂交粳稻1~1.5kg准备,每盘播量:常规粳稻芽谷每盘150g左右,杂交粳稻芽谷每盘100g左右。

1.1.3营养土

选择肥沃、无杂物的土壤作硬盘培育机插壮苗用营养土,采用机插专用壮秧剂按每75kg过筛营养土加800g壮秧剂拌匀备用;有条件的可全部采用机插专用基质。1.2秧苗要求秧龄控制在15~18天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叶龄3.1~3.8叶,苗高12~17cm,苗基粗度>2.5mm,不定根数≥11条。水稻3叶1心时坚持带药移栽。

1.3机械插秧

采用高速插秧机移栽,密度30cm×12cm,每亩苗数1.8万左右。每穴苗数在3~5株,栽插深度在1~2cm。田块中缺棵的地方还要加强栽后的补棵工作。

2配套管理措施

2.1水浆管理

移栽时大田保持薄水层,以利于栽插。移栽活棵及时脱水露田换气,提高根系活力,前期采用浅水灌溉方式,待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多次轻搁,达到搁田标准,而后浅水灌溉,干干湿湿。抽穗后20~25天保持浅水层灌溉,此后继续采取干湿间歇灌溉法,成熟前一周断水。

2.2肥料运筹

2.2.1秧田肥料运筹

如使用机插专用壮秧剂的秧盘,一般不需追施任何肥料,如4叶期落黄,可视苗情可适当补氮肥。

2.2.2大田肥料运筹

一般常规粳稻亩产600kg左右稻谷,亩施纯氮20kg左右,且基蘖肥∶穗肥一般以6∶4为宜。(1)基肥:在秸秆翻耕前亩施45%复合肥15~20kg,做到先施后耕,随施随耕。耙田前,亩施碳铵25kg。(2)分蘖肥:栽后7天内亩施尿素5kg;栽后14天内结合除草剂亩施尿素7.5kg。(3)孕穗肥:倒4叶期,亩施尿素5~8kg或45%复合肥30kg。(4)保花肥:倒2叶亩施尿素5kg。缺钾田块结合促花肥可适当增施钾肥。

2.2.3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注意对稻飞虱的防治;大田期主要做好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穗期注意稻飞虱、螟虫、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统防统治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防治次数、节省成本,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培训和经验积累,水稻机插秧的技术已基本为广大农户掌握。但大面积仍有不少关键技术难于落实到位,技术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户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制约了机插秧稳产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培肥

如果是取菜园地等肥沃土可不培肥,如使用张家港市推广的机插秧专用壮秧剂,那就不需要培肥,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机插专用基质。

3.2播种

严格控制播量,播种要来回播,保证盘面落籽均匀,防止堆谷和漏谷;最好采用全自动播种机播种。

3.3提高大田基础水平

(1)大田基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栽插质量的好坏。大田平整度要求是高低不过寸、寸水棵棵到;(2)一般要求整地后待淤泥沉实后开始栽插,粘性土需沉实2天左右,沙性土需1天左右;(3)基肥施用,由于机插秧小苗栽插,前期需肥量小,因此在肥料运筹策略上需将基肥的纯N适当下降。

3.4确保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机的最大栽插密度为1.8万穴/亩,如按每穴3~4苗、主茎分蘖2.5~3.0个计算,成穗数可在20万/亩以上,完全可以实现600kg以上的产量。

3.5适时移栽

张家港市最佳栽插期为6月13~18日,最适秧龄为3.1~3.8叶,此时的株高、根系活力、体内养分积累量等均是最佳,适合机插的要求,栽后的植伤少,醒棵时间短,营养生长期也因此拉长,在各项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7月15日前达到够苗数。

3.6加强水浆管理

在保证薄水层栽插的基础上,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的方法,待移栽后长出第2叶新叶后,建立浅水层,水层控制在苗高的1/3左右,防止淹没心叶,以增强植株光合能力,加快分蘖的出生。够苗后,必须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反复2~3次,搁至田边开小尺的搁田标准就应立即复水,以争取部分动摇分蘖成穗;搁田后,每次灌2~3cm的薄水层,待水自然落干再搁1天左右,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天。

3.7提高肥料运筹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适当地降低基肥用量,将前期肥料的使用着重于分蘖肥,用量提高到30%,最终对产量提高效果十分明显,确保在7月15日前达到了够苗数,苗数稳定在20万/亩以上,在机插秧的分蘖肥使用上,仍然要掌握前期早施、足量的原则;在穗肥的施用方法上,提倡“一促一保”。据张家港市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发现,水稻上每亩用1~2包春泉或兴欣肥药混喷后,千粒重可比常规增1~1.5g,产量可增25kg以上。

篇3

20余年来,海洋科技查新为申请国家“863”、“973”项目以及在海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技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气候异常研究、海洋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海洋安全与海洋防卫战略研究和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等海洋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支持,这不仅节约了海洋科研人员查阅文献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让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海洋科技项目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为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提供参考。

海洋科技查新可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等的公正性

篇4

1.1鱼池准备

一般鱼种培育池面积1333.33~3333.33m2为宜,蓄水深度1.5m左右,备有进排水和良好的水质、充足的水源。要求水体透明度为3O~40cm,pH值保持在7.2~8.0,溶解氧为6mg/L以上。鱼苗下塘前,彻底清整并消毒鱼池,过滤进水。一般选在鱼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50~60kg/667m2对鱼池进行消毒,鱼苗下塘前5天培育肥水,向塘中注水7O~80cm,施腐熟的粪肥约300~500kg/667m2左右,以保证鱼苗下塘前有充足的天然生物饵料。

1.2鱼苗放养

选择早晨或傍晚放苗,因此时水温低,便于操作。放苗前保持水深1m左右,经试水证明毒性消失后,放苗8000~12000尾/667m2,也可在四大家鱼种培训池中搭配500~1000尾/667m2。经过4~5个月饲养,基本出塘规格达到40~60g/667m2,产350~500kg/667m2。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调整放苗数量。

1.3饲料投喂

鱼苗下塘后即可投喂,选用大公司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专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系数:0.8~1.2之间),饲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量、定位”,并结合鱼种规格、水温、天气及摄食等情况,合理调节饲料粒径、投饲量。同时在鱼池四角各配一盏诱虫灯,用以捕获昆虫,作为饵料补充,节约饲料成本。

1.4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巡塘,检查鱼种的活动、摄食、以及水质、天气变化、进水过滤网、池塘渗漏等情况,做好池塘管理日志,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科学使用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适时注水或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防止缺氧泛池。

2斑点叉尾鮰鱼池塘主养养殖技术

2.1池塘选择

池塘面积为3333.33~6666.67m2,水深1.5~2m为宜,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每3333.33m2水面配套一台1.5kW的增氧机,

2.2鱼种放养

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池塘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g,放养量为800~1000尾/667m2、搭配滤食性鱼类100尾。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min,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2.3饲料投喂

选用大公司生产的斑点叉尾鮰专用膨化颗粒饲料(饲料系数:1.5~2之间),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同时在鱼池四周配置诱虫灯,用以捕获昆虫,作为饵料补充,节约饲料成本。

2.4水质管理

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kg/667m2,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2.5效益分析

从近年生产情况分析,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均产量550kg/667m2,均综合产值1.2万元/667m2,均纯收入5000元/667m2以上。其中成本部分:苗种费用占5%,饲料费用占81%,水电、防病费用占6%,工资、塘租费用占8%。

3斑点叉尾鮰鱼病防治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强,但在池塘中高密度养殖容易发生病害,常见疾病为寄生虫病、水霉病、烂鳃病和肠炎病,疾病防治应遵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6~9月份每月连续6天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拌入5g大蒜汁和适量食盐进行投喂,每15天全池泼洒1ppm漂白粉溶液进行预防。

篇5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已普遍采用机械化施工,公路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然而这些机械大多在恶劣的环境下作业,而且施工强度高,极易产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轻则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增加工程成本,重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下面就将对管理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查的保养方法和措施展开几点论述。

二、机械设备的检查方法与要点

对机械设备定期检查,对及时发现和很好的预防机械故障有着重要意义。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几种常见检查方法有:直观检查法、温度检测法、压力检测法、噪声检测法、振动检测法、金相分析法。

1直观检查法。

由操作人员直接观察设备及零部件的表面状态来进行故障的分析,看机械运转是否平稳,皮带是否太松或太紧了,螺丝是否松动,是否有漏油漏水现象等等,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检查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

2温度检测法。

以可观测检查各机械零件的温度变化,并以此为信息源来判别机器的运行状态。对无温度指示器的部位,可用温度计或手感的方法进行判断。

3压力检测法。

观察和测试机械系统各部的气体、油压是否稳定,并以此为信息源,通过压力参数的变化特征判别设备的运行状况。

4噪声检测法。

听机械各部件运转时有无异响,若某处发现响声跟平时不一样,则该处可能存在故障。但一般机械噪声大,还难辩出有异样。

5振动检测法。

观察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并根据振动参数变化特征来判断机器的运转状态。

6金相分析法。

对于一些零件,可观测其金属表面裂纹通及显微组织情况,并检测其残余应力,根据这些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来判别机器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以上几种检查方法中,直观检查法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实施,温度检测法、压力检测法、噪声检测法和振动检测法适合在线计算机监视诊断,而金相分析法则在离线人工分析中应用较多。

因此,温度和压力将作为工程机械的故障隐患分析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对机械设备的检查要注意一些重要部位应着重检查,如关键的液压系统,检查其是否漏油,液压油是否被污染,检查各类仪表是否正常工作,轮胎是否正常,电机是否运转正常,各种易脆易断部件是否有裂纹,螺丝是否拧紧等等,往往是这些不容易察觉的部位发生异常而造成机械设备的大故障。随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开发和检测仪器的研制,状态监测逐步走向成熟,对工程机械发动机等以往的难点部分的检测手段也日趋完善。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方法与要点

工程机械的保养是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使机械长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使其能安全高效的工作,并延长机械使用寿命。保养主要包括检查、清洁、紧固、、调整等工作。

与其它设备的保养相比,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工作的力度和密度都要大。这是由公路工程中机械施工的特殊条件决定的。时间一久,工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便会老化或疲劳破坏,活动部件产生磨损,部分联接部位产生松动,金属表面产生锈蚀,液压油污染变质等现象。若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修理,任其继续使用,将会导致进一步的损坏,致使其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下降,甚至早产严重的机械故障或人身事故。可见,有必要对工程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在公路工程机械的保养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就车保养法。

此法是根据保养等级和保养部位的不同情况,将该部件进行拆卸、清洗检查和重新装配。此法不仅要拆卸和安装需更换的零件,机械上一些其他部件和零件也得跟着拆卸和原件回装,使得保养时间过长,包括拆卸、清洗、安装时间的总和,所以此法比较落后,工效太低,仅适用于保养单位人员少,设备少,并且类型复杂,配件通用互换性差的工程机械。

2逐件轮流保养法。

此法主要依靠机组的操作手完成,它适用于时间紧迫和保养人员缺少,机械分散且无备用机械的情况下的一级或二级保养。在保养前应提前准备好保养所需的材料、配件和专用工具等物品,利用机械的停工间歇时间进行保养。因此,必须计算出各个保养项目的保养周期,以便协调好各个保养项目的实施时间。这种保养作业方法得到了公路施工企业的普遍应用,因为它比较符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

3总成分工保养法。

该法将机械设备分为若干总成,如变速器总成、发动机离合器总成、自动系统、电气系统以及轮胎、履带等,然后根据这些分法将人员编成不同的保养作业工组并进行编号,并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进行分工、定位,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协同完成保养作业内容。此法只适合于在保养站内进行的专业保养作业,需要有较充足的人员、保修设备、工具、和场地。由于条件限制,此法目前使用得较少。

4机动快速保养法。

此法是在前面的总成分工保养法的基础上,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保养任务,各作业工组采用快速保养工具来辅助完成。由于我国目前各公路施工单位的施工任务普遍比较紧张,因而一般的工程机械保养采用的是逐件轮流保养法;对于机械类型复杂,保有量小的机械设备,由于保养人员少,工具设备不够齐全,所以一般采用就车保养法。一些施工单位参加了RCM服务,则可异体的机动快速保养法。

四、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加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查和保养,保持其最佳工作性能,对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机械工作者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分析,探索和尝试更多的新的检查和保养手段和方法,为推进工程机械的维修技术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维恕.公路施工企业中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问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

篇6

水稻的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极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贵州省水稻种植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其间有不同的种植密度。随着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

1贵州水稻种植密度的发展

1.1常规稻高秆时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贵州传统种植的水稻均属高秆品种,农民的插秧规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窝(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约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为10.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75万~150万株/hm2,有效穗120万~150万个/hm2,产量为3000~6000kg/hm2。

1.2常规稻高秆变矮秆时期这一时期为1975~1984年,是贵州地区水稻种植的第1次绿色革命,贵州省相继从省外引进了农垦8号、湘东、桂朝2号、铁青和自育的黔幅、761号等矮秆品种,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变,推广的规格约为26.4cm×16.5cm,密度为22.5万穴/hm2,穴插5~7株,基本苗达112.5万~225万株/hm2,有效穗300万~375万个/hm2,产量为7500~10500kg/hm2,此期贵州水稻单产得到跨越式发展。

1.3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也是贵州水稻种植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插秧的密度和基本苗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是将常规稻传统的穴插多株改为插单株,以主茎成穗为主改为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配套技术强调撒稀秧,培育多蘖壮秧,稀插,早插,早发。20世纪80年代后贵州地区推广普及两段育秧,特别是成功地育出了7~8叶多蘖壮秧后,就形成了贵州特色的合理密植宽窄行的规格(20+26.4~30)cm×16.5cm,穴植单株(少蘖苗插双株),密度为24万~26.3万穴/hm2,基本苗27万~30万株/hm2。杂交稻的有效穗达270万~300万穗/hm2,高产田产量可达11250kg/hm2以上。如安龙县木咱镇1990~1993年完成的200hm2稻麦两熟的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达11265kg/hm2,还出现很多12000kg/hm2的高产田,全县水稻总产达6000万kg,平均产量6000kg/hm2,是水稻最稳定的高产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育秧技术的改善,常规稻也能育出多蘖壮秧,提高成穗率,如桂朝2号达到12蘖(汕优63单株成穗为13蘖)。

1.420世纪末期至今该时期水稻种植密度特点主要表现为插秧密度减少,一般特等肥田株行距33cm×31.6cm,密度为7.65万穴/hm2,中上等田株行距26.4cm×23.1cm,密度为16.5万穴/hm2,杂交稻基本苗只有9万~22.5万株/hm2,常规稻基本苗45万株/hm2。

1.5全国超级稻成规模推广时期由于超级稻的叶面积系数要比一般杂交稻大1~2倍,因而提出了“宽行窄株”的措施,促进水稻群体稳健发展。一般肥力中等田块行距为30cm,株距为13.2~15cm,密度为27万~30万穴/hm2。高产田的基本苗仍保持105万~150万/hm2,穗苗比为(2~3)∶1,产量为9300~17760kg/hm2。据报道,2006年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在水稻增粮工程项目中也出现了13500kg/hm2的高产记录。在超级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引导下,国内先进地区水稻单产出现了新的飞跃。

2安龙县水稻合理密植规格的展望

目前贵州省安龙县的水稻生产应从稻麦两熟的耕制出发,既要充分利用两段秧培育中、大苗多蘖壮秧的优势,又要适当提高单位面积的基本苗,还要改方形栽培为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优化群体结构,增加光能利用率,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达到高产,同时还要作省工、高产、高效等综合研究,以便为农民所接受。2.1安龙水稻生产适宜的基本苗数采用生产吨粮田的栽培理论,即“中稻的高产栽培应依靠以一次分蘖为主的增产作用”,以蘖代苗夺得高产。同时将现有基本苗从18万株/hm2提高为30万~45万株/hm2,这样在增加一次分蘖成穗的同时,不会增加大量秧田和种子用量,易被农民接受。

2.2普及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用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代替当前的方形插秧规格及残留的宽窄行的方式。具体规格应为(30~33)cm×16.5cm,高秆品种行距适当加宽,中秆种品种行距适当缩小。实现上述插秧规格的调整,结合选用适合当地高产高效的品种、培育壮秧,改超量使用分蘖肥为补施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推行好气性灌溉等系列关键技术,促进水稻高产。

参考文献

[1]邹文斌.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1-5.

[2]苏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6-9.

篇7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篇8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篇9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篇10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农户购置机械积极性十分高涨,但实际操作技术应用水平低,生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技、农艺技术不配套,各技术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使产量效益提高缓慢,自2007-2009年跟踪调查结果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602kg,亩增产86kg稻谷,最高增产幅度15.38%,最低亩产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2007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每年种植水稻200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12台套,在2009年种植东农429,平均亩产达到605k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多数选择宁波或18马力四轮车带五铧犁以翻地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积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沟,生地楞伐块比例大,翻耕地块一般需48小时浸透,增加泡田时间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约4~5小时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质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时间掌握不准,耙地过细腻,渗水速度慢,延迟插秧时间,高差大等都影响插秧与灌溉都不同程度影响插秧作业质量。

2机械育苗质量差,壮秧效果不达标

主要问题有软盘床土厚度不够,播量过大,秧田管理不科学。底土过厚或过薄,农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担心底土厚盘根不好,插秧时漏穴,一般铺设1.5cm以下,底土过薄种子密度大,床土养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龄秧苗出现发黄脱肥现象,出现小苗弱苗现象,播量过大,农户过分担忧插秧缺苗,补苗问题,随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达到800~1000g/m2,播量大,单位面积秧苗根条数多,地下部水肥争夺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长,苗弱,茎弹性减弱,第一鞘长增加叶间距拉长。插秧时植伤率提高。田间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机插秧要求适宜的株高、叶龄,否则对插秧质量有一定影响,秧田管理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进行放风管理,浇水次数多,秧苗整齐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达到机插要求,田间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水分过大达不到旱育壮秧标准,盘根受影响不能形成毯式秧盘。

3机械插秧技术不过关,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优势

机械插秧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插秧时造成植伤,机手对机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针抓秧时秧苗茎基部组织挤压破裂,造成秧苗弯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缓苗,调查发现每穴插秧7~8株基本苗,损伤达5~6株,仅剩1~2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间基本苗数不足而减产。即便是勉强存活缓苗时间延长,生长发育缓慢。2008年调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8%,倒折率6.7%保苗率只有87.6%,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也对后期水稻生长发育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缓苗慢、时间长,机插秧缓苗时间一般在7~10天,返青期过后正值除草施药期,田间保持相应高度水层极易遭到潜叶蝇的危害,不仅使营养生长期出现滞后,而且分蘖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应都拖后,晚熟4~5天,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4水稻机械插秧秧龄问题

虽然机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时间长,秧苗迟迟不能下田,秧龄超过35~40天现象普遍存在,此时因后期天气温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长速度快根系长,插秧时根系容易上浮而漂秧。秧龄过长也是影响插秧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5插秧密度不合理

机插秧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插秧时间等综合因素而定,插秧过稀或过密都会减产,稀植保苗数不足,密植易造成贪青倒伏、得病减产。

6机械化生产水稻施肥不科学

施肥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匀,田间表现生长整齐一致。但机械插秧施肥技术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保证,但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农户一般还遵从手工插秧的经验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蘖肥,由于缓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蘖高峰后移,生育进程拖后,无效分蘖多。以2009年为例一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2.8%,有效分蘖率85.3%,二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7.4有效分蘖率76.5%。氮肥量中分蘖肥比例超过50%倒伏比例加大。

7防病灭虫环节,重治疗轻预防

机械插秧要根据田间长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确管理模式,生产上农户往往忽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总是发现田间得病后再打药防治。这就是机械插秧最应该注意的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2009年阿城区料甸乡新发村二组近200亩机插水田因穗茎瘟减产8.3%。而胜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茎瘟发病率仅在3.5%左右,对产量影响甚微。

8机械化生产水稻灌溉问题

机械插秧对水田灌溉要求,农户习惯深水灌溉。还有的田块长期渴水。或有水区不进行晒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长期淹水,地下根系发育不好,黑根黄根增加,分蘖慢、分蘖数量不足,亩产量相差100kg左右。

9机械化生产水稻收获问题

因机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现象,一般收获时间都延后,容易造成惊纹粒,脱壳率达到3%。

对秸秆还田认识不足:收获时一般不直接将秸秆粉碎,秸秆还田率不足10%,不超过2万亩。多数将秸秆田间焚烧,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的最好资源白白毁掉,造成钾资源严重浪费。

10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必须坚持标准化栽培作业

水稻生产发展首先依赖稻作技术的进步,在目标栽培体系中提高标准化技术及措施,其是机水稻械化生产,各技术环节只有坚持质量标准,农技农艺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10.1把好品种应用关

水稻机械化生产适宜品种为株高中等,中矮杆,分蘖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虫,后熟快,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品种在任何作物中主要决定作用生产潜力任何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条件才能满足其增产潜力。

篇11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细播种。软盘育秧按播种方式可分为手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手工播种方法简便通用。手工播种的作业流程: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堆闷熟化;晒种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精做秧板;铺放空盘装盘土洒水播种盖土封膜揭膜炼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温湿,快出芽,促齐苗。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如超过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灼苗。如遇连续阴雨天,每隔2~3d,选中午揭开膜的两头通风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发白,必须补足水分,保湿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②一叶期。控温控湿,防徒长。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超过25℃应两头揭膜通风降温。③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炼苗,干燥促根。揭膜应在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叶期。应注意保温防寒,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膜夜盖膜的方法,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时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湿润不发白,含水以透气。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机插。⑤喷施送嫁药(肥)。

1.1.4栽前准备。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②适时控水炼苗。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③带药移栽。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栽后易遭受病虫危害,在栽前1~2d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④起运移栽。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1.2双膜育秧

1.2.1作业流程。地膜打孔铺放孔膜,精做秧板铺撒床土,床土准备破碎拌肥过筛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覆膜盖草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1.2.2准备工作。①双膜准备。一般大田需备足幅宽1.5m的地膜63m/hm2;幅宽2.0m的农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径为0.2~0.3cm。打孔孔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孔径过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难度;孔径过小,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秧。③秧池准备。秧池田与机插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池田的秧板宽为1.4m。秧沟规格及秧板质量标准与软盘育秧要求相同。

2机插大田技术

2.1大田耕整

①田块平整,高低不过寸。②田面整洁,无杂残物。③田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表土硬软适中,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④耕整时,不宜用深耕机械作业,以防耕作层过深。

2.2大田施肥

根据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总氮量的20%。在缺磷钾土壤中应适量增施磷钾肥。

2.3泥浆沉淀化除封杀

化除封杀是机插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实1~2d,黏土一般需沉实3d左右。

3机插作业技术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步进式与乘坐式,我县丘陵山区适宜以手扶步进式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株距3档可调,深度、取秧量可调。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调节。二是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可以提高水田作业的稳定性。三是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四是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

3.1插秧机调试

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1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机道路行走

插秧机前往作业区进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发动机起动后,应达到热机状态。二是将苗箱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上。三是将变速杆拨到“行驶”位置上。四是将液压操作手柄往下拨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压操作手柄拨到“固定”位置。五是将发动机油门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六是将主离合器手柄慢慢拉到“连接”位置,插秧机即可行走。新晨

3.3插秧机田间行走

(1)田间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边留有4行、8行宽的余地。

(2)插秧机的转向换行。插秧机到田头转向换行采取步骤:一是将插秧机离合器拨至“断开”位置,降低发动机转速,将液压手柄拨至“上升”位置,使机体上升,将划印杆收回。二是将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转方向一侧的转向离合器手柄,插秧机即慢慢开始轻松转向,以便进行下一个行程插秧作业。

(3)划印器的使用。插秧机在行走时,划印器在大田表土上会划出一直线痕迹;插秧机转弯后,应将发动机上的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直线,以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

(4)侧对行器的使用。插秧机转弯后,应将侧对行器对准上一个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机每次行走时有均匀的行距。

3.4插秧机停止作业

作业结束需要停机时,首先将油门拨至“低”的位置,使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将发动机开关拨至“OFF”位置,发动机可立即熄火,插秧机停止作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