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

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9: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

篇1

很荣幸有这次机会跟大家交流教学问题,经验谈不上,只是跟各位汇报一下我的点滴体会和做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这学期开学来,我们先上的八下内容,这周基本能结束新课,我们计划从下周开始复习,咱们生物课都面临时间紧、内容多的问题,所以要提高复习效果需要我们教师费一番功夫。

一、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

从历年来试卷看: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生物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所以会考复习必须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下面我就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为例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步,“讲”,教师还得讲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了解这一主题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学体内物质的运输,把循环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及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各器官处的变化等,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十凌乱的知识点系统化。第二步“练”,通过综合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因为会考不会像我们平时这样考的很细,会考题目有限,重点内容重点考察,所以重点知识我们得多练。如:体内物质的运输这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几个跟生活联系密切的题,如人体的某个部位受伤了,如果口服药物,药物经过哪些途径可以到达伤口处?或者问药物几次经过心脏?如果静脉注射药物药物经过什么途径到达伤口处?或几次经过心脏?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理解循环的途径又可考察学生对心脏结构了解,那个腔跟那条血管相连等。第三步“补”, 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个环节我们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的归纳补充,如:体内物质的运输这章,学生对动脉血静脉血这里迷糊,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归纳,心脏的“左动右静”,心脏的左半部分流动脉血右半部分流静脉血,“体中动变静,肺中净变动”,体循环中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体一致、肺相反”,这里说的是体循环中血管和里面流的血液的名称一致,动脉中流动脉血,肺循环中相反,动脉中刘静脉血。这样几句话就可把本节的知识记住了。

二 、针对我们复习的时间紧,我们复习时还得考虑知识的取舍,不可能每个章节都复习的很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侧重点的复习,

1) 认真学习课标,把握考试方向会考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我重视学习研究《课标》,明确考试不仅重视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情况,而且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环保意识、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通过学习,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2)、以章节复习为主,专题复习为辅

高考生物的复习,往往要分为几轮,而中考生物的复习,由于考试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时间有限,基本上只能进行一轮的复习。考虑到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花在生物学习上的时间较少,有不少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我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抓住主干知识,详细讲解,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对于各章节里的实验,也是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在此基础上,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尽可能形成知识的网络,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最后阶段,即考试前一周时间,让学生再次重温书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防止复习了前面忘后面,复习了后面又忘前面,对掌握差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让学生看做过的练习题和试卷,侧重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一些重要的、难度大的部分,单列进行专题复习。如对照实验,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变量的控制,很难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理解其概念,还把课本中所有的对照实验都找出来,列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勤于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复习

    在复习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系统化,条理化,并配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既生动形象,大大节省板书时间,又可安排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讲练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复习的效果。特别是遇到一些抽象的内容,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顺利快速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呢?多媒体能辅助完成任务。如在复习“免疫”这部分知识时,可制作动画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可清晰地观察到三道防线的作用和免疫的功能,有效地完成该部分知识的复习。

4)、重视书本上的插图,指导读图作答

从去年的中考生物试题来看,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教师分析往年的中考题会考题,总结以往学生出现的问题给我们的学生打好预防针,相当于对学生的考试技能培训吧。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仅供老师们参考。中考、会考生物试题分三个类型:一是选择题;二是材料分析题或视图题;三是实验题。

1)做选择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是让选错误的还是选正确的选项,是让选符合题意的还是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以免看第一个选项就会出现你认为的答案(实际上是错误的)。再就是要弄清楚考题的意图,以免出现模棱两可的选项或多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再重新仔细的审题,一般这种大型考试中不会出现出题错误,所以我们要仔细认真的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和出题人的意图。

2)做视图题时要根据题意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与那些知识点有关的,回顾这些知识点,心中有数之后认真阅读每个小题,分析了解图形中与做题有关的每个结构,每个字母代表的意思,然后找出突破口,从自己最有把握的点向周围推理,一步步来解决问题。

3)是材料分析题,这种题一般都不会太难,好多小题都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在做材料分析题之前,最好先看一遍下面考察的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再读材料,遇到有用的信息用笔标出来,最后作答,看材料时越短的越要仔细要有耐心,以免漏掉有用的信息。长篇大论的材料要快速阅读,标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因为阅读无用的资料而浪费太多的时间。

4)是试验题,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题知识点是有限的。常见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测定无机盐的作用,食物的消化吸收这里考察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等。这类题要看清实验的目的,因为所有题目都是围绕实验出的,还要看清装置,知道实验的设计,找出实验的变量,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在答题时要把答案写清楚写完整,不能懒省事寥寥几个字就完了。这样即使做的有理也不会得高分的。建议同学们多看看课本上的这些实验。理解透其中的原为,才能答出简洁明了的答案。

5)第二卷上,凡是专业名词都不能出现错别字、简化词等。所以有些比较难写的子要多练,以免不必要的丢分,如果因为写错字丢分那可太遗憾了。让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合理的搭配时间,以免会的题做不完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篇2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45分钟进行有效教学呢?我将结合苏科版八下《生物》中《学当小医生》一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教学艺术

教师应具备教学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幽默的,灵活的,充满激情的,富有爱心的。这一切优秀品质自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不断的学习进取。教师的幽默会给学生建立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我在课堂上称呼学生,“刘医生,陈大夫……”,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灵活性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很重要的专业能力,如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会据情况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正确表述。教师在课堂上应能够根据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关注到课堂环境的变化,意识到教学中的问题,并在短时间内作出相应调整。激情和爱心是教师职业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根本的要求,但是长期的职业倦怠使得很多教师失去了这一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教师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正是对这一内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地位。但教学在追求它自身科学性的同时,也应该追求它的艺术性。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感召和创新。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或手段,教学,或者说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应触探到人的内心,使人获得艺术上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

二、课堂要有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能将现有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课堂上空洞的讲授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会提高,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例如在 “学会拨打‘120’急救电话”这一环节时,我突然故做“肚子疼痛”状,请学生模拟拨打“120”,学生们互相补充可能乎略的信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实现教学目的。在“学会紧急止血法”中,结合生活中常遇到的“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学生们各抒己见,交流日常的处理办法。将 “动脉出血”问题结合多媒体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了解动脉出血的原理的,帮助他们去寻求动脉出血处理的方法,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对未知生物世界探索的好奇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想更是丰富多彩的,以相对真实性为灵魂的虚拟生活化课堂教学也应多一些相容,少一些排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起来。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生物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灵活性。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以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会拨打120”教学后,我提问:“在等待“120”急救车到达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并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结束时,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替代传统课堂小结,学生不仅能总结出所学知识,也能说出所掌握的技能和感受。

因此,在对待课堂提问上,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有目标、有方法,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形式、内容、角度,通过多样性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梯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生物课堂达到最有效。

四、精良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达到熟练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练习的形式进行强化以巩固所学知识。生物教学的练习不是传统的做习题而是要运用知识于实践,例如,“模拟练习止血包扎”中,学生学会了止血带的使用方法后,我设计了四个小组进行PK练习,看谁速度快又准确。在设计小药箱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组抽签,每一小组,依据不同的情景模式设计不同的药箱,再全班交流,其它组指出其中的不足。这样的练习学生既有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小组协作的精神。

学生只有在不断优化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充分调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达到课堂练习的优质、高效、有利学生实践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

篇3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作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科学教师大多对课前作业不是很重视,或只让学生准备上课用到的器材,而对学生的课前探究缺乏系统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动手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前的探究准备,将其有机地结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新学内容,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科学知识的积累,提高科学素养的探究活动。

一、“课前作业”及其作用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先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和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前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布置,这类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让学生把握下一节课内容的主要脉络,也可以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

“课前作业”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它的作用是多元的。通过完成课前作业,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1.扫除知识障碍,促使知识系统化

在完成课前作业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地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通过课前作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曾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前作业就是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能力,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探究的课题,并在活动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形成观察、发现、提出、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

二、“课前作业”的设计原则

课前作业是一项学习活动,同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一样,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前作业的引入,其核心之一是要让学生切实从受教师控制的“听讲”、“记笔记”等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构建知识。因此,课前作业的设计的原则是:

1.低入原则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降低起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设计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设计这样的作业:在家将食盐、蔗糖、味精、面粉、胡椒粉、植物油等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作业谁都能做到,只是发现的多和少的问题,每个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再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补充,相信学生的记忆一定会非常深刻。

2.指导性原则

课前作业的布置必须是下一个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必须在作业中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课前作业可以是下节课的重点甚至是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以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让学生在完成课前作业时能预计和把握到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

3.趣味性原则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书面的、调查的、实验的、实践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4.开放性原则

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据课文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三、课前作业的案例与分析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就课型来说,常规科学课的课型有:新授课(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实验课、练习与讲评课、复习课。课前作业应根据不同课型的特征来设计。

(一)设计阅读型作业――发现问题

阅读性作业就是将书“看一看”。“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发现疑难问题。如果是一般的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出来,看不出什么东西来,设计课前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案例1.《杠杆》课前作业:(物理课)

1.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什么是杠杆?

3.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4.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至少5个属于杠杆的工具。

5.利用这些杠杆进行工作,并说出使用该工具的好处。

6.试着找出其中一个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分析:本课前作业遵循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让学生先是自学书本,获取杠杆的新知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不仅加深了杠杆的理解,又使新知识得以内化,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把基础知识解决在课前的思路更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懂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科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

(二)设计观察调查型作业――丰富储备

这里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案例2.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植物》课前作业:观察你周围的植物(生物课)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或农田里的一个地方,例如,教学楼周围、学校花园、农田等。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留意在树荫下、墙角边等阴暗、潮湿地方的植物。(注意:爱护一草一木。)

2.选择4种你熟悉的植物,对它的形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和所生活的环境等进行适当的描述,最好将它画出来或用相机拍成照片,向班级同学介绍。

3.调查表:

分析:学生在学习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之前,已经知道一些生活中的植物,但仅仅停留在一些植株的外形上的了解,而对其器官上的比较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该课前作业通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拓宽了学生的课堂空间,利用课前的观察实践,学生学会对玉米、大豆等一些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分,引发学生需要根据植物特征进行分类的思维,达到“培育新知识第一条根”的作用。

(三)设计操作型作业――感知表象

我们往往认为实验最好在实验室做,并与课文同步,事实上有不少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外做,并且可以提前。操作型课前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案例3.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六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前作业(化学课)

以小组为单位,发给每个学习小组10张pH试纸和一张标准比色卡。

(1)测定牙膏、肥皂水、汽水、淘米水、牛奶、唾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在书本表格中。

(2)测定本地土壤。先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再动手做。

(3)根据所测定的物质的酸碱性,将物质进行分类。

分析:本节知识的课前作业是利用学生的好奇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首先学习物质酸碱性和PH试纸相关知识,然后诱发学生利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课前作业为“科学探究”和总结归纳物质的分类做了铺垫。

四、复习归纳型――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型作业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每学完一章,让学生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归纳章与章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递推法、包容法、比较法等。

案例4.《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专题复习的课前作业:(复习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O2、H2、CO2,(1)请画一个你最熟悉的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2)写出一个该发生装置所能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式,注明反应类型。(3)总结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4)思考:如何将加热氯酸钾的发生装置进行改动,使之成为H2还原CuO的装置?

分析:本课前作业由于是要求学生画自己最熟悉的装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切入,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稍弱的学生对作业中的前两个题都能完成,对第三题也能总结出一些类型,而能力稍强的学生对第三题的类型总结的比较全面,并且对H2还原CuO的装置也进行了复习。

通过该课前作业,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基本内容的温习和重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知道有多少?理解有多深刻?难点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作业,可以有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集中在难点问题,总结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类型等,思维就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了在复习课中面面俱到的炒冷饭的做法,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五、科学探究型――激发欲望

探究实践型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向生活、社会延伸,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5.浙教版八下第二章第五节《CO2的性质》课前作业:(实验课)

如何从雪碧或可乐中制取并收集CO2气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单作为学生回家的课前作业。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雪碧实验。

班级实验者:实验合作者:

情景:可乐、雪碧等是我们在夏天常喝的饮料,在打开这些饮料的时候,你仔细观察过吗?你知道这些气泡内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利用雪碧进行实验,来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实验目标:1.自制气体收集装置:将同型号的矿泉水瓶对剪,上半部分剪口对接并用胶带纸粘紧,如图所示。

2.用向上排空气法从雪碧中收集气体。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该气体的一些性质。

4.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器材:雪碧,曼妥思,澄清石灰水,火柴,吸管,气体收集装置,空矿泉水瓶。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将半瓶雪碧倒入空矿泉水瓶,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______(有、没有)______(少量、大量)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2.将曼妥思放入矿泉水瓶中,仔细观察。

现象:雪碧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色的______产生。

3.用扇闻法闻矿泉水瓶口的气味,闻好后,及时盖上瓶盖。

现象:该气体是______(填气味的有或无)。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1:常温下,______。

实验二

打开矿泉水瓶盖,将火柴点燃后伸入瓶内,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归纳:该气体的性质2:______。

实验三

1.收集装置的上下两个瓶盖拧开,然后将它连接矿泉水瓶口,过一会儿______,则表明已收集满。将收集装置的上下两口用瓶盖盖好,放在桌上。

2.将收集装置的一个瓶盖拧开,向其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盖上瓶盖,振荡,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3.用吸管向剩余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仔细观察。

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从雪碧中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有______气体。

归纳:该气体的性质3: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将5颗“曼妥思”脆皮软心糖放入一瓶静置后打开瓶盖的1.5升雪碧瓶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

思考:1.在嚼曼妥思的同时,可以喝雪碧或可口可乐吗?请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2.你还有怎样的方法可以利用雪碧来制取CO2?

分析:教师从学生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和“曼妥思”脆皮软心糖入手,借助已经具有的科学知识,自制实验器材,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探究都做相应的学习诱导,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生动的探究情景。

纵观整个课前作业的设计,其设计主线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检验等。不仅让学生在课前作业中学习了有关物质的性质,还初步学会了对物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育了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问题等情感。

以上案例充分地说明了初中科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

总之,科学学习中通过“课前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作业展示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前作业”,给学生指一条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范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