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9: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应用口才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院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之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不论是教改成果还是教改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全颠覆了传统大学语文的模式:由传统的人文文学教学改革为三大板块:应用写作、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但一直苦于课时少、内容多,倘若机械地将写作与口才两个板块的内容分开来讲,不但课时解决了不了教学内容众多的麻烦,而且也割裂了两者之间关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引入了“模块化”教学,将应用写作和实用口才中一些相关联的内容,有机地组成若干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模块划分组合
按照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不同的专题,将其分为沟通模块、日常文书模块、演讲模块、专业模块、求职模块、事务文书模块等六大模块:沟通模块――社交口才、申请书、报告、请示、批复、函的写作等;日常文书模块――通知、启事、海报、声明等写作;演讲模块――演讲稿、述职报告、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欢迎词(欢送词);事物文书模块――计划、活动策划书、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专业模块――营销口才、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写作等;求职模块――求职信(自荐信)、求职简历、自我介绍(自荐)、求职面试口才。每个模块侧重突出一个主题,例如求职模块,主要围绕大学生求职工作展开,从求职写作和面试口才两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加深了两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语文的应用性,并懂得具体如何运用。
二、实施方法
1、注重专业特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侧重不同的授课内容,注重其专业特色。比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应用写作方面就侧重市场调查报告、广告文案、经济合同等文书的写作,而在口才方面则侧重社交口才、营销口才等内容;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方面侧重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的写作,口才方面侧重于社交口才、谈判口才的训练。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写作方面则侧重培养其日常文书、事务文书、市场调查报告、招投标书等的写作能力,在口才方面着重训练表达的条理性、表达能重点突出和一般沟通能力即可。教师只有认真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将基础课与专业培养目标挂起钩来。
2、着重培养实践能力。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依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活动平台,让他们很快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营销模块”的教学时,设计营销任务,让学生事先去进行市场调查,针对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营销策划等文书,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场商务洽谈,使学生分角色坐到洽谈会议上,真正进行一次协商谈判,将双方协商的结果形成书面文字――经济合同;最后分小组进行模拟营销。整个教学过程衔接紧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再例如,在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求职”这一模块,由老师先讲授求职信、求职简历的写作方法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写一份求职信,再由教师讲授自我介绍(自荐)、面试口才,最后由师生策划组织一次现场模拟招聘,让求职信、简历写得和制作得优秀的的学生做求职者,安排其他学生作为招聘方,事先设计好面试环节、面试场景、面试问题等;教师拟好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再请部分学生充当评委,为面试学生打分。这样既进行了“求职信、求职简历”两个文种的写作,也训练了学生面试口才表达技巧,一举两得。
3、强调课堂互动。这样,如此模块化教学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关联内容之间、相关文种之间、理论实践之间、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师生共同积极参与、认真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也让他们在紧张竞争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三、教师的作用
这样,模块化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里,不再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用型本科注重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教师就要尽量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只求“够用”,并且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及时进行应用和反思。自然,这样任课教师自身也面临很大挑战,首先自己要拓宽视野,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在授课课程方面做到“精”,且在其它学科方面还要做到“博”,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地根据各专业和实际情况及时组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才能高屋建瓴,更好指导和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应用性[J] 教育与职业,2009(08).
[2] 张琦 中职语文主题式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 (19).
[3] 王继红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4] 余亚森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 文学教学研究 2007(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43-02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与人沟通的艺术,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主要包括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三种形式,并且能够直接体现演讲者的心理素质、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适应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高职院校中“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后更加侧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交流能力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之一,所以“演讲与口才”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广泛设置的课程。但实际“演讲与口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演讲与口才”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五结合”训练模式
1.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正式演讲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针对性的口才训练和专业的交际技巧指导,造成许多学生当众演讲或者公开讲话时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因此,高职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需要注意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训练相结合,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公开演讲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个演讲主题,并引导学生与各自的同桌一对一交流练习;然后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接着学生轮流上台发言说明对主题的看法,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则可使学生分批于每次进行“演讲与口才”教学前几分钟完成,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学生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可针对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其他观点,并通过共同讨论解决疑问。教师通过这种听众由少到多的方式使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训练阶段,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增强学生开口表达的信心。
2.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相结合。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口语表达的过程能够体现说话人大脑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对口才水平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应变思维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提高的目标。(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感受、体验等人体主观性情感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具体事物形象、运用典型化事例或者想象的方式以增加演讲内容的趣味性。以“形容人的相貌”话题为例,学生可以采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沧桑集于一脸”、“长得比较朴素”或“我不是不美,我只是美得不明显”等带有幽默性质的语句,这不仅可以增强演讲内容的生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2)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地认识客观世界并掌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演讲与口才”课程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性与条理性。以“食品安全”演讲话题为例,教师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组织表达语言,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学生可以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是什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为什么)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怎么做)方向进行逻辑思考,然后准备演讲内容。(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大脑思维从不同方向思考寻求问题答案,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时,若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增加演讲内容的创新性。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诸如“列举十种以上有腿但不会走的东西”、“尽可能说出砖块的作用”等思考类问题,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4)应变思维。应变思维是实践活动中运用较广泛的重要思维方法,并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定量分析使得各方关系得到协调。学生进行演讲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丧失演讲节奏感,进而出现忘词、不知所措等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有助于化解遇到的意外困境,从而保证演讲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应用思维的能力。
3.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语言是传达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演讲者口语表达的顺利性。因此,高职教师在实施“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演讲与口才水平的提升。(1)有声语言。教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扩大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使用词句准确性的训练,以减少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高职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语言文采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熟记古诗词的竞赛活动或者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扩写以及缩写的应用训练。(2)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同样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无声语言中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对演讲者的形象以及演讲效果有重要影响。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教学时应该向学生教授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配合,能够提高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整体效果。
4.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高职中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虽然具有一定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如课时限制、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着局限性。因为“演讲与口才”也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所以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结束学校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以提高演讲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或者学校举办的演讲、辩论以及朗诵等与口才相关的活动;或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帮助学生修改演讲稿等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通过“演讲与口才”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共同训练,有利于学生口才能力的增强。
5.教学与学生的实训岗位相结合。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因而院校开设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训岗位要求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教师可以先对岗位的能力需要进行调研,然后有针对性地将岗位实际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口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为“2+1”,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需在校外实习一年。而教师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接触实训岗位后可能会遇到新的口语交际难题,所以教师应该保持和学生的联系,以便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利指导。
三、高职“演讲与口才”课“五结合”训练模式注意的问题
1.教学前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文提出的“五结合”训练模式具有开放性,因此学生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或者出现各种突况,所以高职教师在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前,应该做到充分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做好课前准备,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2.教学中内容实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训练任务应该注意与企业提供的岗位需要达成一致,教师可以将实际岗位的要求转化为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充实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既能体现“演讲与口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能适应高职院校设置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目标。
3.教学后及时总结。“演讲与口才”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分析学习成效并肯定学习成果,同时归纳演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点。此外,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交流演讲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把握演讲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演讲习惯。
4.教学后实践巩固。“演讲与口才”中真诚的感情流露需要以相关经历和体验为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口语表达思想情感。因而高职院校和教师除重视“演讲与口才”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践能力以增加生活阅历,巩固“演讲与口才”课堂所学的交流技巧。
(一)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为薄弱,在一些人多、陌生而又正式的场合,如课堂上、会场上,学生常表现为怯场,面红耳赤,用词不当,语无伦次,语句不完整,扭扭捏捏,结结巴巴,说话没有明确的中心或观点等现象。
(二)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实用口才课程在内容选取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未能充分体现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需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力求面面俱到,理论性指导过强,而专业实效性较为欠缺。
(三)教学现状
高职实用口才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模仿本科教学的现象,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虽然都强调突出实践课训练,但大多只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技巧的教授与训练,而对于学生专业与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却忽视了。因而,虽有围绕知识点创建模拟实训,但训练要点是孤立的,从而缺乏职场真实性,训练也缺乏前后联系。因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谓的实战技巧是难以内化为实际的交际沟通能力的。
二、高职实用口才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运用
近些年,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认可。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法实践性、操作性更强。为突破高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瓶颈,笔者在学校国际贸易专业二年级实用口才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串联单个的知识点,使得实训体现整体性。学生围绕专题展开有效分工、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将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的选取
高职实用口才课程设计,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实用技能培养为目标,突出行业特性。首先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紧扣所授专业就业岗位的基本能力需求。以沟通表达技能为基础,围绕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一定的相关素质培养目标,比如职业修养、求职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等。其次,注重课程设计的效率化,课程内容的选取提高有效性。以项目化为导向,选取来源于企业或服务于企业的真实任务或情景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注意提高实践性,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并举,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在课程考核上注重过程化,将平时实践表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安排,以服务专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基础,以够用为度整合教学模块,以教学项目串联知识要点。在课程设计上,有常规模块,即基本理论技能;也有变化模块,包括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实务技能模块和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岗位技能需求的不一,需要适当调整变化模块。以本校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确定项目选题时,将基础理论技能分为普通话基础训练、心理素质与思维模式优化、态势风度设计;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分为交谈口才、公关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专业实务技能模块分为说明口才、叙述口才、报告口才、说服口才、主持口才、推销口才;专业拓展模块有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及课外实践。项目选题以把握实用性为原则。一方面是要求项目选题趋近于生产或服务一线对从业演讲及交际能力的特定要求;另一方面,要选择贴近工作及生活实际的社会热门话题,有利于学生展开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来加以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遵循“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情境体验-发现不足-引导点拨-训练提高-效果评价”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组织做到任务设置精准、案例分析精确、视频内容剪辑精彩、学生演练精心、讲授要点精炼。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以及与人沟通等各项社会能力的发展。
以“辩论口才”为例,项目化教学设计如下安排:
第一步:项目名称,如何进行辩论?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步:实践教学,观摩一场国际大中专院校辩论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论点拨。
第三步:情景体验,以八人为一组就观摩的辩题展开模拟辩论。
第四步:发现不足,采用现场观察、视频回放等手段,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发现并指出细节上的不足之处。
第五步:引导点拨,教师评点,归纳做法。
第六步:训练提高,通过反复训练得以训练提升。
第七步:效果评价,各小组通过班级组织辩论赛,展示训练成果。评选出优胜队伍和最佳辩论员。
其中辩论赛在组织安排时,同样以项目化教学法设计:
第一步:选定项目,选定要辩论的话题,这些话题应该是与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能经常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第二步:设定目标与分组,教师给学生讲解辩论赛的辩论程序,可以分为五人一小组。
第三步:计划与分工,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制定实施计划。
第四步:实施,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材料并准备辩论词。
第五步:成果展示,由课代表担任主持人,组织正反双方开展辩论比赛。
第六步:评价,先由班长、团支书与任课老师组成三人评委会对第一场比赛评分,评选出优胜队伍与每队各一名最佳辩手。这两名最佳辩手和任课老师组成下一场的评委。并且由评委会成员加以点评。
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价:
对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教师应采取讨论、座谈等方式,让学生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要求学生将项目完成后的评价与项目开始前的预估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项目执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在。
三、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实用口才课程中的运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实践操作,发现有一定的收获与一些经验反思。
(一)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师生双方的观念转变为前提
一直以来,学生习惯于“坐等”,被动式的学习,等着老师讲、老师点名、老师总结评价,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真实主体,必须由他来参与教学、甚至主持教学。这样的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适与压力。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同样需要学生深入了解、配合及适应教学活动。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并认同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化教学分布项目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相关参考资料,并且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各项目的协调安排工作,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项目开展的初始阶段,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多一些耐心与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表现不佳时,适时提供一些指导,但并不亲力亲为,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难题。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为基础
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尤为重要,唯有科学合理的项目设计才能切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项目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又要顾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深入培养,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老套,又要难易适中,互相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既能做到普遍参与,又存在一定的优劣竞争,在学生的能力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开展。学生从不同的项目任务中获得自我锻炼与提升。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心理因素的干预为抓手
在项目化教学实训中,依然会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般会差于书面表达能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同学尤其是在即兴发言时,会较为明显地表现出紧张畏惧怯场,从而影响了表达交流的效果。此时,就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来辅助,唯有从根源上引导改善才能疏通障碍。学生克服了心理阻碍,自然可以提升表达的兴趣,从而找回自我表现的信心。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要以引发内动力为支撑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绝非一朝一日即可速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如果仅凭课堂的学习与训练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内动力,树立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训练的意识与决心,自觉地在生活的细节中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只有当所学能得以致用时,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带来的帮助与快乐,学生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
当然,项目化教学实施中还有些问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探讨与解决,比如: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训练时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如何确保学生能自觉主动完成课外的训练任务;如何更好地让师生适应项目化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地将高职实用口才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合理联接的优秀教学方法。笔者期待这一方法的运用,能在高职实用口才课的教学实践中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2015年校级立项课题《高职实用口才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SY20151221-17。
参考文献:
[1]陈若蕾.高职《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
[2]王彦,陈华炎.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改造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各种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影像的强势正在超越文字,成为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人类扩张视觉、形成视觉霸权的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波自然会涌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与文化变迁的敏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排斥抵触视觉文化,而应正视视觉文化的负面影响,审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顺应时展,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视觉文化对实用口才课程的启示
视觉文化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着。电影、电视、广告、卡通这些典型的视觉文化样式自不待言,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图片、图像所占的比重也急剧上升,图像媒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征服读者,以独特的魅力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人们逐渐习惯于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图像审美正在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视觉活动普遍地渗透于当代人的文化整体经验之中,文化的基本价值属性是视觉性的,文化构成的基本方式是视觉化的。伴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的是对文字的冷落,这给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其固有的语言和言语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受到来自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电子媒介的发展构筑了视觉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媒体平台,视觉传播的诸多优点必然会在教学中带来新的突破。
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传统的教育资源相形见绌,教学资源的载体不再单单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有丰富的网络文字资源和影像载体[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极大改变,影像素材可直观生动地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恰好为实用口才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实用口才课程可以将影像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视觉文化的魅力,让说教式的语言文字让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解释这些视觉信息,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或错,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3]。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实用口才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将让实用口才课程焕然一新。
二、实用口才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1.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进行实用口才课程改革应将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视觉文化的优长有机结合,积极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策略,跟上时展的步伐,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欣赏习惯。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即在特定的时间、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说适当的话。目前的各种口才教材中都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的文字案例,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字案例无法具体再现交际时间、交际场景、交际主体、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效果等众多要素,也无法体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个人品质、知识涵养、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礼仪修养等综合素质。在影视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影视案例,影视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实用口才教学可利用影视作品中精彩的片段创设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形象直观地传达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影像资源,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虽说影视作品浩如烟海,都可以作为影像资料的来源,但必须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截取与实用口才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具有典范性的精彩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因此影像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必须有技术的支撑,掌握操作方便的视频剪辑软件。第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影像案例的专题或主题。第三,必须有大量的观影积累,独居慧眼,搜寻选取与各专题相吻合的精彩片断加以剪辑。第四,对所选影视片段反复品味,把握影视案例所蕴含的口语交际基本规律,所透露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该案例。影视教学案例资源就是这样渐渐积累而成,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笔者已建成了拥有50个视频片段的影视案例资源库,涵盖了实用口才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初步满足了教学要求。随着同课程教师的对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共享共建,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荐视频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个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随时可加入最新的影视作品案例。
2.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
有了影视视频案例资源库的支撑,实用口才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质的突破。
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口语能力要求,分基础口才、社交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求职口才五个专题,既有精炼的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又有生动的相关影视案例相配合。在这五个专题中,尤其强化了以往教学中比较薄弱而对大学生非常需求的社交口才,全面涵盖了招呼、介绍、拜访、接待、赞美、批评、劝慰、道歉、说服、拒绝、建议等主题的口语交际技巧。课程的内容要点用影视案例加以阐释,影视案例多选择符合大学生欣赏口味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热播影视剧片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口语艺术的魅力、口语能力的构成,提供丰富的口语交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教学模式方面,通过有效组织课堂观看与讨论,发挥影视案例的效用,将“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但与平日娱乐消遣的目标不同,“听”后要评析,所以,学生的观影态度不同,用心专注的程度也不同,必须察言观色,眼、耳、脑并用,因此锻炼提高了包括语音辨别力、语言记忆力、语义理解力、话语品评力的“听”的综合能力。在观看影视片段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分析案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口语交际中的基本规律。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学生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迪,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是多维听说互动的过程,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影像的冲击力、感染力与充分深入的课堂讨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理性思考,有效突破原有教学模式中的空谈理论或分析文字案例的抽象无味的弊端。影视案例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打动着他们的心灵,获得了口语交际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学习。实用口才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学习更快乐有效。
三、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相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口才课堂教学的实效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视觉元素是以感性的,强调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因此,它们所传达的教学信息通俗易懂,易于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记忆。学习者对视觉符号的阅读和理解,比起文字和语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增加了传播的信息量。视觉传播的过程富有审美刺激,虽然教育传播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要目的,但审美信息在教育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信息是学习者关注教学信息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者情绪上的共鸣,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育传播的效率[3]。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基本学习模式,视觉文化与口才课堂的融合促进学生从“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有效提高了口语表达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在泛图像时代,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图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媒介文化冲击;只有在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经受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4]。
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选择能力、评判能力,超越停留在感官刺激、浅层次消费的层面,使其成为理性的图像信息接受者、成熟的媒介使用者,是弱化、消解图像误读、图像污染影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口语艺术,在获得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接触到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领悟到了分析评判影视作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了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对教育的渗透是必然的,教育领域也会因此发生变革。视觉文化背景下实用口才课程教学创新正是顺应这种变革趋势,挖掘并发挥视觉文化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探索和实践视觉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视觉文化与教育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参考文献
[1]黄建军.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丝绸之路,2009,(1).
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与语言、文学关系更为密切。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专业课程,还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素质,使之与他们的专业素养相辅相成。
一、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出发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立足于各专业的特点,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有男马甲、女马甲,男西装、女西装等方向。与其他实用技术专业相比,该专业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设计类专业对应的工作过程富含精神、文化等元素,需要视野开阔底蕴深厚,这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既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又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与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提升文化修养,在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之间找到衔接点,使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文化素养的熏陶相结合,从而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奠定语文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基础。
二、明确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阅读、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理解优秀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品位。
第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服装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比其他专业更要突出美育功能,以教材中作品为载体或导体,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领悟文学与人文魅力,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第三,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写作任务,能运用口语表达的技巧妥善与人沟通。从应用写作语口才表达两方面提高学生口语和文字的应用水平。
三、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从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内容整合为 “应用写作模块”、“实用口才模块”、“精读文学模块”三个主题模块,构建起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每个模块承担着或交替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个模块的教学都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有成效。
1.应用模块。应用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组合。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将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常用的应用文与口才表达设计成四个项目:日常生活工作事务、求职应聘、产品营销策划、科研。围绕这四个项目设计工作情境,课堂通过任务演练方式,教授学生掌握常用各类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所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求职”这一模块,笔者先讲授求职信、求职简历的写作方法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写一份求职信,再由教师讲授自我介绍(自荐)、面试口才,最后由师生策划组织一次现场模拟招聘,让求职信、简历写得和制作得优秀的的学生做求职者,安排其他学生作为招聘方,事先设计好面试环节、面试场景、面试问题等;教师拟好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再请部分学生充当评委,为面试学生打分。这样既进行了“求职信、求职简历”文种的写作,也训练了学生面试口才表达技巧,一举两得。
2.欣赏模块。欣赏模块以经典或具有现实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模块还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文化视野和鉴赏能力的基础。
四、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也较丰富,针对此特点,具体教学实践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中,建构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在校园、生活、工作中涉及到的写作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写作案例,分组讨论、咨询、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任务演练、讲台演示、教师总结评价等互动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与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提升了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才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为更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诗歌《钗头凤》时,教师配上古乐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欣赏词的意境美,领会词的感情美,接受艺术熏染。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与词意境相符的图片,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词的意境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尝试为词配画,练习配乐朗诵,进行改写,制作古诗词欣赏影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都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具有明确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高竞艳.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12).
[2]魏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J].大学语文研究,2007(30).
《实用口才训练》课程是高职学院中的一门具有人文性、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的公共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及职场口才的基础平台,课程以语言基础知识为底蕴,以思维、表达、沟通、从业等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做事”与“做人”的人文熏陶为目标,具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优势,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通过口语交际、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职场情境沟通风范与职业表达规范,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专业所需的口头表达能力,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在与人交往、合作时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社会生活、职场工作、商务往来等场合中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表达现状,对接专业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表达、沟通训练和职场演练三大模块,17个学习任务,共36个学时。
三、学情分析
笔者在《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方法探讨》(2013年)中提到,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学习意志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人文素质不高等缺点,但是,他们身上也体现了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喜欢展现自我的优点。他们在课堂上大多能积极主动地表达,配合教师进行情境演练、演讲等等,但由于他们的表达基础本身薄弱、理论学习的兴趣又不高,要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需要从理论上做深入指导,需要教师用更广阔的平台与他们交流沟通。
四、教学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口才教学已经彻底打破了一言堂,实施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活跃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原因有二:首先,这门课程尽管是小班教学,但是四五十个学生的班级,有限的学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以讨论、游戏、情境演练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逐渐成了极少数学生展示口才的舞台,而另外的大多数,则成了兴趣盎然的看客甚至事不关己的“低头族”;第二,口才学习虽然以实践演练为主,但不可否认,适当的理论指导相当关键。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演练,也要让学生有必要的理论学习,教师自然感觉时间上捉襟见肘了,从而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高职院校,针对当前学生的“手机控”、“低头族”特色,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就是信息化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延伸课堂,把课前、课中、课后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师生、生生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反复地在教中学、学中做,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一)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
高职学校《实用口才训练》课程借助世界大学城平台,搭建课程资源平台,丰富课程教案、PPT、微课、理论库、案例库和训练题库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宏观了解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计划等,并做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随时随轻松学习。如下图:
图1 《实用口才训练》资源导航图
(二)借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
教师借用世界大学城课程教学平台、QQ、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分配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评价学生作品、反馈学习效果等交流,从而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局面。
五、教学流程
以口头描述训练为例,《实用口才训练》教学流程如下图:
图2 《实用口才训练》教学流程图
(一)课前――理论学习
设计中,《实用口才训练》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而课前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接收到教学任务以后,按照任务提示观看视频、课件,并进入理论库阅读相关理论,再进入作业系统完成强化作业,同时准备口头延伸练习。当然,学生还可以通过大学城平台或者QQ、微信反馈学习状态和问题,教师则对接学生需求,有效优化教学。
(二)课中――全方位学习
课中的全方位学习分为两大版块,其一为旧任务检测版块,即上次学习任务后分小组布置的口头测试(口头复述:讲成语故事),每组轮流派一位同学参加测试,要求受测试学生根据所给主题写稿、改稿、背稿并脱稿演讲,从而检测学生对上次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
另一版块则是新任务的学习演练,包括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口头抽测、口头延伸作业的效果讨论以及情境任务演练等(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环节),有效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情境演练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游戏法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学生做相关的理论评价,教师再加以总结升华,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演练深化理论认知的效果。
(三)课后――拓展强化
师生在课后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首先,学习反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视频、辅助视频及案例分析进一步强化学习任务,在教师设置的“答疑专区”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其次,作品讨论:每周的口头测试,教师都会选取学生的代表作品以视频形式展示在“作品交流区”,学生可以在世界大学城教学平台上观看到其他班的优秀作品或者争议作品,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学习;再次,准备测试:这个是在平台下完成的,每个小组的测试对象应全力以赴地准备口头测试,组长和其他组员应给予支持;最后,延伸学习:网络平台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辅助视频、图书资料等等,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阅览这些资源,增强学习效果;同样,训练题库里还有更多的延伸训练题,学生也可以自主选做,教师给予评价和加分。
2.教师。首先,在“答疑专区”及时回答学生学习困惑,并正面鼓励;其次,整理学生口头测试作品,展示优秀和争议作品,并给予点评;再次,根据反馈意见,反思、优化教学。
六、教学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本门课程应依据校内督导、校处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反馈意见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二)对学生的评价
本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平台表现,课堂表现则根据考勤、课堂参与(是否主动上台展示、是否主动表达、是否担任小组长、课代表等等)和过程性口头测试效果给分,占科目成绩的60%,而教学平台表现则根据完成作业状况、网络参与(互动次数、互动质量等)给分,占科目成绩的40%。
七、创新之处
(一)创新了口才类教学方式
口才类课程重在表达实践,现有的实用口才教学研究几乎都着眼于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本设计重在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探索新型的基于空间的信息化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方式。
(二)丰富了空间教学途径
本设计构建的实用口才训练平台,将口才训练内容模块化、进程有序化、形式趣味化、效果互动化,并构建跨时空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台,真正实现学生在口才方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泛在学习、开放学习。
参考文献:
[1]贺军李喜梅.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空间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报,2013(9):21-2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寻求切入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导向。“实用口才”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通用的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它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针对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在“实用口才”课程构建过程性考核机制是该课程改革的重大要务。
一.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郭海霞副教授在《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中系统阐述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下来,高职学生的学习呈现以下几个值得教师关注的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学习意志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是他们面临挫折时,就缺乏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而且现在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很差,这与现在的家庭教育有关。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往往急功近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高层次的需要,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大部分同学的求学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自己有一份很好的职业,但自身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多,更谈不到兴趣,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自主学习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仍然需要在别人的督促下进行学习,而且完成作业的时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十分薄弱,极少学生会在业余时间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创新教育方式不是很适应,绝大多数同学的再学习能力不强,很难获得学业上更大成功。
4)对不同的课程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心不是学习,而是社团、恋爱等其他事情,他们对教师的课的质量缺乏关注,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那些按新的课程标准开发出来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相当高的。
2.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与过程性考核方式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分数和通过率。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期终考试,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却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内心体验,也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单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而过程性考核,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它是教与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的内涵开发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为学生服务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增强。所以,近年来它在不少高职学院课程教学中被推广使用。
二.“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机制构建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将“实用口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标准确定如下:
“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解读:
1.“实用口才”课程为考查科目,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出勤占20%,最后一次口头测试占20%,另外60%属于过程性表现分。这一内容再配合我校过程性考核文件中缺勤次数达20%或请假次数达30%重修这一要求,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让自主意识薄弱、学习坚持度不高的同学至少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过程性表现60%的具体内容及分配比例:
首先:小组测试分30分,每班分若干小组,每周一测试,测试题在上周课结束时公布,测试时每组轮流派一代表参加测试,测试要求完全脱稿。测试由老师打分,最后全组算平均分,分数算科目成绩的30%。这样既能保证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参加过一次有准备的测试,也能让学生通过积极准备的过程有效提高表达质量。
其次:小组积极表现分占10%,每次上课都有分组讨论探索环节,这时小组积极参与,派代表发言,按表现次数加分,分数占总分的10%,即加分上限10分。
再次:个人自主表现分占10%,在“牛刀小试”或其他分享表达环节中,主动上台表现的学生,按次数加分,上限10分。但每人一学期自主上台次数至少为3次。
最后:综合表达质量分10%,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每个学生的表达素质和学习态度依然会有差异,为了体现这一差异,我们用10分为每位学生的表达打评价分。
3.奖罚制度:
加分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以口头表达为主的活动,每参加一次加5分,获奖再加5分。
扣分项目:上课玩游戏一次扣5分(五次以上者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睡觉一次扣5分;影响课堂教学秩(如随便讲话干扰老师上课等行为)一次扣5分。
三.“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实施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给积极学习的学生以新的挑战,他们认识到,要全方位地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好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想浑水摸鱼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促动下,尤其是以组为单位的群体压力下,他们只能被动学习。同时过程性考核理念渗透到作业、出勤、互动参与、实训演练、测试等环节,达到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兴趣的教学目的。
2.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因素记录课堂成绩。课堂内和课堂外学习的效果在学期成绩评价上能够得到体现,这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课内外相关活动的参与。
3.融洽了师生关系。过程性考核机制中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团队意识和学习兴趣都有所增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4.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化。过程性考核方式赋予了老师考核学生较大的灵活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进行综合判断,有更多的机会来实践利用考核分数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老师逐步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建立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在内容设计时更加着重于导学,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各种任务。
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建构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公正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实用口才”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2]郭海霞.《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6月.
当前,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必然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 这是不容置疑的。2001年8月,教育部在向全国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中,在“高职高专教材”的公共课中,正式列入了“口才与演讲” 课程,并将其规定为适用于各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举措,正反映了这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但目前的高职《演讲与口才》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注重在优化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实力。
一、《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的教学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内容设置、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课程教学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理论化
目前的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在语言基础知识等方面安排了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训课时比重失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互动不理想
传统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一些学生心理素质差、自信心不强、不愿意参与互动,积极参加练习的总是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程度不均衡。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大多还是运用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一些能明显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未能得到较好地运用。
(四)教学手段较单一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班级人数较多,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完全因材施教。虽然目前学校一般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使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一般用电脑播放一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而一些学生课堂及课后训练的情境,未能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录下来,以便学生修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进行核心技能的开发工作,并将核心技能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这些核心技能与本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演讲与沟通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主动灵活运用,最终内化为稳定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成为拥有同他人共同生存能力的语言主体,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
教学内容应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核心技能目标转化为课程设置纲要。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选择最基本的和最必需的教学内容。选材时坚持技能的主导性和职业的共同性,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立足于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行动体系,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据训练难易程度形成三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交流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全方位辐射到其他能力训练。通过阶段模块设置,螺旋式地排列内容,将理论知识、核心技能、工作态度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既分散了学习难点,又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三)情境设置生活化
在模块内部设置若干贴近现实、符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教学情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展开知识点和训练要素,随着训练目标、任务难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使得相应能力得到显性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未来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原动力,学习者将根据个体原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为学习者创设进行情境学习的环境。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是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情境式教学法将言、行、情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法
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典型的、具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如辩论赛实况、演讲比赛视频、求职案例等,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时,既可采用由学生现场独立分析,再以书面形式完善的方式;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上展示的形式。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体验式培训方法
体验式培训的特质,在于参与者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自我评估。当他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他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发现,这将改善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实际行为。体验式培训方法包括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有组织的互动等。课程通过抗干扰训练、仿真练习、心灵对话、游戏等体验式培训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触动学生心灵,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四)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其特点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课程的设计是将学生的语音面貌、行为姿态、面部表情进行现场录像,然后回放,让学生进行观摩对比,现场改进,自我完善;同时也保留了教学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一手素材。
(五)头脑风暴法
对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教师讲解后学生仍然存有疑虑或者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接受时采用的一种由学生轮流发表意见的一种方法。围绕某一观点,大家各抒己见,平等、民主的交流探索,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共识。
(六)自主学习指导法
良好的口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个人长期坚持的系统化的自我训练,教师提供给学生能自主训练的内容、模式,使课堂课外相结合。
五、丰富教学手段
(一)理论、实训一体化
课堂实训中,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有机结合,形成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教学 “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努力做到课堂即为实训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实训室进行。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在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环节中,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在实训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口语表达要求,收集、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进行书面写作,最终在课堂实训中以口语形式交流汇报和相互学习、评价,做到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二)教学组织团队化
在教学中采用分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分小组承接工作任务,分小组进行设计研讨,分小组活动,分小组进行口语演练。在各小组中有组织者,有分工,有合作,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普遍增强。
(三)建设课程网站,设置网上自主学习平台
借助学校校园网,建设演讲训练课程网站,设立网上自主学习平台。课程的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阅读书目等教学资源都呈现在网上,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在“自主学习平台”中设置不同的版块,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四)将课程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1)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加强课程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大学校园社团众多,我们应抓住那些和演讲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社团,以它们为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课程建设。教师可以融入社团担任指导教师,同时把社团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演讲比赛”“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等各种活动,还可将所带班级的学生带出去,观摩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
有了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更加能够体现课程开放化、竞争化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社团的活动也因为更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学生社团的活力,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更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2)以宿舍为单位,推动课程建设
宿舍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把宿舍纳入课堂教学延伸的范围,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口才训练频率,而且对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这一理念,把学生的日常课堂训练设置成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这样既方便学生随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演练口才,也能够帮助整个宿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传统的闭卷考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考核小组和监督小组共同构成,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实现过程考核。采用形成过程评价、终结性鉴定、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能力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评估学生能力进展。在学生自评、互评,考核小组测评、监督小组监督、教师综合评价的全方位考核形式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目前尚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深思。学生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演讲与口才》课程更深入、有序地开展下去,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守义.演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应注重对学生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审美借鉴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格的教育。但是,许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套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中职语文的教育特点,导致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丧失了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特色性,由此看来,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创新已迫在眉睫。
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和文学修养。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与其他层次的语文教学有着这样的共性,因此在教学中,许多中专语文教师也满足于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用教普通中学生的方式教中专生。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好动的中专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转而也会导致教师自身对语文课程的忽视。其实,在职教大力发展的今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上至教育理念、专业设置,下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也应跟上时代潮流,进行适当变革,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致被社会所淘汰。
作为一名长期在中等职业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通过近年来的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我总结出了一些中专语文学习的新特点:实用性、专业性与生活化。中专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指中专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通过语文课程学到的东西也许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其实,语文课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语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而应用文写作也是学生在工作中能直接应用的。专业性指语文学习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与专业有关的语文。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指的就是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从日常行为中学语文、从与人交流中学语文、从工作实践中学语文……只有这样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又没用的东西,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就业息息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中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新需求、新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充分尊重与分析这些需求与特点,结合学校专业实际选择学生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特点与兴趣,选择学生可接受的、创新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我校的教学实际中,因为学制、学时限制,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取舍,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语文教学创新。为顺应社会发展对职业学校的要求,我校中专三年的学制,已调整为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进行带薪实习。学制缩短以后,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基础课学时也相应减少。过去三年学制下,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均安排了两年学习,每周3课时;学制缩短以后,语文课时被大幅削减为学习一年,每周2课时,我们选择人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下册。在课本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掌握的能力进行了分析与归类,选择三大语文学习板块,即:普通话训练、生活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基础。
语文这门学科,能够给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说,会说,能够与人实现无障碍的沟通,胜任自己的工作,应对自己的生
活,而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确定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个指路人、引导者,应能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就明确:结束学习之后将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结果将与语文成绩挂钩。充分利用教材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所有同学均等的练习机会。两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显示,过关率达到99%(即领到三级甲等以上普通话水平证书),达到二甲水平的学生人数稳定在4%左右。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1、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取向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大学语文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理性情感和独立的文化视角。
但是,职业教育具有它的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要么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功用性强的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差,将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的教法,讲课的重点放在段落划分,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用品,用“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注重人的内省,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人文的形式来把握世界。
2、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都重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和功用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二个价值向度,做为职院的大学生,两者更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应偏颇。做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其价值取向也应全面,既要着重强调人文性,也不能忽略功用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探究模块化教学
文学欣赏模块,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学既人学。大学语文要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民。
应用文写作模块,相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偏弱,许多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份简单的应用文书都写得错误百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担负起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一方面从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着手;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一些实用性文体(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的写作能力。
口才训练,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但在求职时却由于沟通能力差而屡屡失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指出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来说,在同等的条件下,是否能顺利进人职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口才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一定要从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才训练。
2、探索教学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仍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缺乏开拓意识,函待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83—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其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中职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要完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适应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关键在于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突出职教特色因材施教,构建适应现代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是由普通中学或中专学校改制而来,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也提出了模块化设计,但教学内容还是与专业结合、学生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发展需要相去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等都受到普通教育影响,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是受到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制约,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单一。
中职学校招收的多为初中毕业生在普通高中招生后剩余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低那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理论知识相对较慢,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轻看或低看学生的现象,不能正确分析中职学生学情,以普高的教学标准来衡量和约束职校学生,缺乏职教特色。以至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足,轻视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1、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在国颁教材的基础上建设适合本学校和本专业的校本课程,选取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和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采用场景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只有中期、期末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考核方式,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它不必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且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那么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应突出其职业特点,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保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注重人文科学、改革教学内容以突出能力扶植,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完成因材施教。
2、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中职学生由于自己成绩低往往有自卑感,对自己没有信心学习,上进心不强。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授业”、“教书”,更要强调突出“传道”、“育人”,中职语文教学更要突出体现人文教育的特征。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选文中所含的人文之美,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深入专业教材,用心收集语文书本以外相关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立足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突出专业特色 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所以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注意听说训练,强化应用写作。在培养训练听说能力时,教师应设计情境教学,设计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展示才能的演讲辩论口才,达到让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应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要切实训练学生写好申请书、求职信、总结、产品说明书、消息等实用文以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中职语文教学还要要以专业课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并挖掘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4、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 中职语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教材、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余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也在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突出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因材施教,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素质好、技能强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