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疗建筑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1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建筑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疗建筑设计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新建、改扩建医疗建筑的热潮。近几年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各大医院,在医疗建筑的建设上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新建和扩建。笔者这几年有幸设计了自治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楼、内科综合楼和国家中医研究基地、自治区胸科医院病房楼、自治区煤炭总医院综合住院楼、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科综合楼、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楼和门诊综合楼、哈密地区医院门诊综合楼和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等几个医疗建筑。设计中有机会与医疗界领导专家进行广泛的接触和探讨,也几次前往内地一些典型医院参观考察,进行感性认识,在设计中摸索总结了几点体会,在这里与同行交流。

一、合理的功能组织

医疗建筑是公共建筑中功能较复杂的类型。综合医院的组成要素由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部、行政办公、生活服务六部分组成。新建、改扩建医院均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线路清晰,布置紧凑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在具体设计中着重处理好病人、医护人员、后勤供应及污物尸体这四个部分的出入口。避免各交通流线的交叉,使各部门联系紧密,工作便捷。

传统的医院以多层为主,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其大多数医院的改扩建不得不向高层发展,笔者设计的几个医院均为高层建筑,在布局上一般都将门诊、急诊、医技等放在低层部分,病房和手术室可往高层部分安排,通过合理的垂直交通组织好病人、探视者和医护人员的人流关系,最终满足了医院方面的功能需要。

自治区中医院内科综合住院楼、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和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就是一个底部为门诊,上面为住院部的综合住院楼。许多人都清楚,位于黄河路的自治区中医院和位于龙泉街的自治区人民医院用地非常有限,早在2002年中医院就拆除了原来的三幢职工住宅楼,建起了现在乌市一流水准的外科综合住院楼,自治区中医院也以此巩固了其在自治区一流医院的地位,时至今日,自治区中医院更有惊人之举,义无反顾地将一九九三年建成的八层住院楼实施了定向爆破,换取了综合住院楼建设用地,自治区人民医院也在拆除和搬迁了大量住宅取了宝贵的门诊病房楼建设用地。两座医疗建筑在底层门诊部分设计中采用中庭与医疗主街结合的方式,用通高的中庭与医疗主街贯通医院门诊部分的各个部门,通过辅助的交通流线,使门诊各科室相对独立。同时又联系便捷,从而大大缩短了各主要功能流线的距离。共享中庭和主街成为医院的空间枢纽,主街与各科室之间形成一个缓冲过渡空间,将这个空间设计成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有护士站,通过电子呼叫号的方式通知病人就诊,使其候诊的病人与医生互不干扰,彻底改变了以往就诊的无序局面,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

手术室的设计是医院设计的难点,设计时应把握“四区四线”的设计重点,即“污染、半清洁、清洁、无菌”四区与“病人流线、医护流线、洁物输入流线、污物输出流线”四线,做到流程合理,流线清晰,分区明确,手术室设在与ICU同层,并用连廊贯通,病人手术后需进行特殊护理,可直接通过连廊进入ICU。手术区分为两组手术室,两组手术室之间为交通及洗手、器械等辅助空间,病人由单独出入口进入手术区,大厅布置家属等候区。医护人员经更衣室进入手术区。污物通道与污物出口连接,靠近污物出口设洗涤、打包等辅助用房。

二、宜人的就医环境

自治区中医院的外科综合楼和医科大第五附属医院的内科综合楼在平面均为“L”形布局,这点除了顺应规划要求设计, 两院领导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建筑沿周边布置。努力给医院留出尽可能大的绿化空间,形成中心花园,让患者更多的享受阳光、绿化,这无疑会给患者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医科大第五附院的设计中有意将门厅向外扩出,加至通高两层,配以通透的点玻幕墙,用意正是将室外中心花园的绿色引入室内,完成空间上的渗透,满足人与自然的融合。

提起生病住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以往的老式医院狭窄的走廊;噪杂的诊疗空间;拥挤不堪的多人病房。这种情况随着各大医院的改扩建在乌市将会逐渐成为历史。笔者主持设计的几个医院住院部走廊的宽度都为3米,病房均为带卫生间的标准间(必要时可加至3人间)。房间均配有电视和设备带,有些甚至配有先进的院内广播系统和互联网系统,可与星级宾馆相媲美。病人在如此“享受“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对病人的康复效果显然是有益的。

三、人性化的设计

“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是笔者在几个医院设计中尤为重视的一个设计理念,这一点也是几个医院办院的重要理念。“始于顾客之要求,止于顾客之满足”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 、“ 追求诚信卓越,共享仁爱健康”这几句自治区中医院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口号真实的反映出中医院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已建成的自治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楼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多次进行方案比选、参观考察,最后在门庭的设计上采用开放式的住院登记和接诊台。入口正对面的景观墙面上嵌入巨型热带鱼缸,大厅还设有电视、引水处、自动擦鞋机、便携式充电器、自动取款机和雨伞架等。在每层的门诊均设有挂号、收费窗口,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再往上走,利用“L”形平面两个护理单元的中间部位每层分别设计了休闲广场,书报阅览室和健身房。健身房为病人配备了以功能性恢复为主的健身器材,足不出户,病人便能得到锻炼。休闲广场布置钢琴、休闲茶椅,使患者在优雅的音乐中身心得到放松。图书阅览室能使患者在疗养的同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这些场所的设计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烦杂、焦躁感,创造出了亲切宽松的气氛,增加了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另外还结合中医院特色设计了美容、足浴、肠疗中心等,一改医院往日固有的单调、生硬的形象,给患者多元化的选择。设在十层的9间VIP病房内设有会客室、陪护间、厨房等,满足了患者办公、开会、学习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了患者病房家庭化的愿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病人的特殊需要。在参观广东省祈福医院时正好赶上中午,就在医院的“药膳堂”用了午餐,非常有特色。它经营的特点是用餐者可免费到餐厅内中医处号脉检查,然后中医根据检查结果“对症下菜”,给每位用餐者提出了一个科学的饮食结构,就餐者如云。这不仅给医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同时也是医院“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办院思路的体现。

篇2

关键词:

全过程设计;设计总承包;医疗建筑设计;模式

医院是功能最为复杂的民用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设计相比,医疗建筑设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结合十余年的医疗建筑设计工作实践,对其设计服务模式及内容进行如下探讨。

一、全过程设计

全过程设计包括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机电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一整套的流程设计。这种方式中所有的设计工作都由同一家设计单位来完成,虽然各专业设计介入的时间周期不同,但会出现内部协调问题。如建筑设计(俗称土建设计)完成后,甲方认为应该进行“装修”设计了,这时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内装设计,而此时基本上土建部分的结构排水、强弱电预埋、隔墙等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或大规模开建,致使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照明及开关插座、喷淋、风口等部分进行更改,造成投资增加。另外,土建方同装饰方扯皮、推诿、工作交叉的地方也普遍存在。

二、内装设计施工一体化

在建筑设计完成、施工单位招标完成后进场开始施工或者土建已封顶的阶段,甲方对内装修设计进行招标或者直接委托内装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甚至将内装设计及装饰设计工程直接委托给同一家施工单位来完成,即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成本控制以及项目管理同国际接轨,但由于管理及监管的缺失,在国内项目中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如内装设计单位往往受人员及资质的限制,只对装饰部分进行设计,对其它的专业部分(如生活区域、气体、中心供应、洗衣房、检验检疫、厨房设备等)均要求甲方委托其它专业公司来进行设计,而机电部分(给排水、消防、空调、照明、强弱电等)设计的深化又只能由原土建设计方来完成,整个项目就会出现多个单独的委托单位各自为营的局面。这时甲方可能会要求由土建设计单位来牵头总体协调,但是在并未给予相应的总体协调费用的前提下,土建设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由于和其他配合设计单位间并未有合同关系,所以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常常矛盾重重、问题不断。再加上各个设计单位间各种版本、各种制图方式的海量图纸整理,甲方、监理方、项目管理方、设计单位疲惫不堪,导致项目工期大大延长、造价大增的情况成为常态。

三、内装及机电深化设计

甲方土建设计已经完成,设计单位进行内装设计及机电深化设计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土建设计图纸完成且已完成报规报建的手续,也就是设定建筑的外部轮廓无法进行改变,所有的改变局限在平面以内进行的调整。如果土建设计方为专业设计机构或者医疗设计经验丰富,则完成难度相对较小,因为在前期设计中所有的工艺及流线考虑的比较清晰、完善,无需在此部分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修改,所有的工作仅仅围绕室内氛围营造、色彩配搭、材质选定等内容进行设计即可。机电设计部分前期预留负荷、回路容量考虑到位,在主系统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进行末端的深化设计,这样工作就会清晰、明确且不易出现相互扯皮的情况。第二种情况即土建设计单位并无医疗建筑设计经验或经验较少,虽然这种情况几率较小,一旦出现,却很棘手。如果前期设计中流线、工艺考虑不足,在对内装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大规模的功能调整,极端时整个平面只保留柱网,几乎所有的隔断甚至楼梯都需要重新设计,其设计难度超过重新进行二次建筑设计。更为糟糕的是,如果在土建设计完成且土建施工也进入到封底甚至完工阶段时才出现以上的情况,这时的处理方式就不会像前面那样仅仅在图纸上删除和移动墙体那样简单轻松了,此时必须把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这种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向甲方明确清晰的逐一告之,在取得甲方同意的情况下对已完成或接近完工的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拆改。

四、改造设计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医疗领域的持续升温,以及区位、周期、投资的优势,将非医疗使用功能的已建成项目重新包装改造成医疗功能建筑成了一个热门的方式。但由于建筑先天条件的影响,设计难度反而是所有方式里最高的,难度甚至超过新建建筑。首先,几乎所有改造项目都面临着种种限制,如层高低、柱网布局不合理、电梯未按医疗电梯尺寸设置、疏散楼梯宽度和数量不满足要求、无医疗专用服务间的位置等等。改造设计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工种,如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所有内部功能重新设计、消防疏散设计等)、结构(原有结构重新规划后的复核、整体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机电(包含强电、弱电、给排水、消防等各专业功能区域对应机电重新设计,厨房设备、洗衣房等)、装饰(区域装修设计、软装设计、专业空间照明设计、专业标识导向设计)、幕墙及钢结构专项设计和景观设计。综上可见改造设计的综合性之强、功能之复杂、配合工种之多,所以建筑师们常常说一个成功的改造设计的付出不亚于两个新建医院的设计。

五、工艺流程设计

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都已经完成,但整体工艺设计不符合要求,ICU、病理科、手术区、透析等部分不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柱网、建筑进深、电梯楼梯位置、各医疗单元的面积与工艺设计要求存在较大的冲突。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接受甲方的邀请为之进行工艺流程设计调整,在现有的设计框架里增减删补,使新建医院变成了一个改造医院。

六、设计总承包

设计总承包,即从设计的最开始,甲方将项目所有的设计内容全部委托给同一家设计单位来完成,包括规划、建筑、结构、室内、给排水、强电、弱电、暖通(含专业层流区域)、景观、幕墙深化、钢结构、标识系统等多个子项目。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内装设计就参与进来,站规划设计|PLAN&DESIGNPublishedon:15/02/2016在二次空间设计的角度,从更加人性的角度对公共空间规划、材料选择、照明方式、结构处理等提出建议,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同时就基本上做到了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两图合一,机电设计一步到位,并做到建筑机电图和装修机电图也是两图合一,杜绝了由于装修设计调整再来修改建筑施工图的麻烦。由此可见,采用设计总承包模式节约了造价,节省了配合的各设计公司之间相互协调的精力与时间,并且责任清晰、明确。

七、结束语

以上是医疗设计中的6种典型的设计服务方式。通过对比可知,在医疗设计中推行设计总承包模式,从设计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贯彻设计意图,从建设方以及使用方的角度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协调的精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设计方与业主方各有自己的视角和责任所在,也有各自的专业性及优势,合起来共同做“加法”,可以将合作真正变成一段愉快的经历。因此,建议在医疗设计中推广设计总承包模式。

作者:甘霖 单位:上海科图设计机构

参考文献

篇3

医院建筑是综合性很强的特殊建筑,在设计上既要从医院管理和运作的特点出发,又要考虑与卫生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相适应,在总体布局上讲求功能分区明确,并结合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设计应体现现代化医疗设施的特点,在医疗建筑流程设计、医疗手段和设施及装备选用方面追求先进。医院建筑平面布局应注意考虑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卫生学要求,以及运行路线短捷、管线高效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治疗疾病服务,相应地,就需要在内外环境设施上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条件,使病人在诊疗过程中有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视觉感受,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方便的工作环境;医院整体环境从克服病人恐惧心理出发,在气味、色彩、建筑细部、家具和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入手,使就医病人在门诊部就似进入了商业步行街,在住院部就如进入了环境宜人的宾馆,使医院成为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这样,通过对医院环境的良性感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规划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

2、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要点,从医院建设方的规模标准及科室设置等具体要求出发,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的能动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现代综合医院的各种功能要求,精心设计,力求设备完善.功能清晰. 分区合理. 便捷高效。

2、采用国内外医院设计先进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则,以病人为中心组织功能和交通,从满足病人的需求出发进行室内外空间设计,为病人. 家属及工作人员提供优美宜人的户内外空间,以体现现代建筑人文观。

3、从发展与节约的关系出发,处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结合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使新医院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场所。

4、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将基地规划和建筑与周边用地协调,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通过柔和悦目的组合以及通透自然的建筑语言赋予医院平和清雅与个性,使之恰当地融入整个地区的城市环境,形成美观新颖的现代化医院形象。

5、注重环境设计,运用现代环境心理学和病人心理学理论,分析各功能空间,营造良好的医疗场所,体现现代建筑环境观。

3、规划建筑设计

3.1功能分区

综合医院在功能分区上大体分为:医疗中心区、后勤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等;其中医疗中心区又分为门诊区、医技区、住院区等,医疗中心区是医院建设的重点,现代综合医院的医疗中心区常常以医技为中心,组织布置门诊、急诊、住院、传染诊疗、消毒供应中心等,形成各医疗部门既交通便利又相对独立的合理布局,考虑未来医疗建筑发展及医学科技之创新。紧凑安排各部门区位,缩短院内交通时间,配合流程,以提升医疗作业效率,以应未来先进的治疗及检查仪器之发明,设置空间改建及仪器运送之通路,预留特殊仪器放置地点,使医疗作业之进展不受空间限制。下面着重分析门诊、医技、住院这三个分区。

3.1.1 门诊区

门诊区出于功能要求,应靠近医疗建筑交通入口,以利于患者寻找和到达,从速看病。(1)入口大堂:作为医疗建筑的一个重要节点,使大量的门诊病人方便、快速到达各层科室;在空间设计上,从克服病人心理恐惧出发,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二次候诊:各诊区候诊均可按二次候诊形式展开,形成良好的就医秩序。(3)创造尽端:将各科诊区设置为单元形式并形成尽端,营造稳定的就诊环境,可减少不必要的穿行。(4)医患分流:诊室内部设置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并在各诊室单元尽端设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这样的设置优点较多:① 相邻诊室的医生之间可相互会诊,作为技术支持;②相邻诊室可共享设备和资源;③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可保护医护人员安全;④ 可作为缓解某些“医患纠纷”时的应急通道;⑤起到监督相邻诊室医风的作用;⑥ 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门诊区可分为多个模块, 并通过中央候诊大厅组织空间和交通联系,将就诊区与其他区域分隔,分别设置医生走道和病人走道,做到医患分流。各科室主要功能房间应南北向布置,争取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每个模块设置一个科室,各科室均有独立的等候空间和端部,互不交叉,根据需要两科室可灵活调配;儿科宜独立设置药房、收费、输液等各种用房,以避免与成人患者交叉。这种布局使门诊患者无需穿越其他科室,就能在就诊区域得到各种服务。门诊患者就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候空间度过,为营造良好的等候环境,在门诊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等候空间的独立性:不论候诊、取药还是输液、注射,其等候区域可设计为相对独立的完整空间,将等候人群与其他人流相对分隔。等候环境的优化:在等候区域可设计精致的室外园林,分割形成半开敞空间,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尽量做到能够自然采光通风,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全天候的自然环境。门诊空间的设计体现对人的最大关怀和尊重。

3.1.2 医技区

医技区的位置在医疗区的布局中很关键,应靠近门诊部与住院部,以保证医患人流至医技部门的路线迅捷。在医技楼的设计中, 科室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层次上应合理布置,形成符合医疗功能且方便快捷的就诊流线;不仅确保建筑满足医疗建筑现有的功能需要,而且充分考虑到远期的需求和建筑单体的功能转换;同时还特别注重弹性设计,采用标准模块式设计方法,柱网整齐,空间分隔灵活,不仅满足设备应用及更新的需要,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性,充分考虑医疗建筑的远期发展。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注重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3.1.3 住院区

篇4

2近代医疗建筑模式

公元十五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在欧洲萌芽,加之“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都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在此基础上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手术治疗在麻醉术、灭菌术、X光和心电检查等相继问世的基础上取得了技术上的飞跃。近代医疗建筑的雏形最早出现在阿尔帕(Aalto)早期在芬兰帕米尔(Paimio)的设计和门德尔松(Mendelsohn)在海法(Haifa)和耶路撒冷的设计,从这两个设计中可以看出,近代的医院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宗教的慈善收容机构,它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医疗组织形式。由此可见,近代医学方面的飞速进步也促进了医疗建筑的发展,同时近代医疗建筑为符合医疗机构中专业分科和医护分工,人员、设备按专业归口集中、各科室之间分工协作的新特点、新要求,采用分科、分栋的分离式布局。2.3现代医疗建筑模式随着实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与人体生物学变量和细胞结构变化的关系,从而使生物医学模式被普遍接受[3]。20世纪末期,由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长足进步,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美国建筑师协会发表了《医院及医疗设施设计与建设导则》,他们对现代医疗建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现代医疗建筑日趋复杂,专业化和中心化,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并且在分区结构上更加细化———在各个区域内,医、患;洁、污物;动、静;内、外入、出路分开。

3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院建筑也随之不断演变、更新、扩充。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认识日益增强,因此,对医院建筑的功能设施、技术设备、医疗环境等条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单纯的“医疗型”医院正向着“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复合型转变。而我国现有的许多大型医院建筑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它们的建设模式基本都参照欧洲的BEAUNE模式,即将医院整体分为三大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相应的主体建筑相互独立设置,其他附属功能的建筑零星布置的模式。这样的建筑模式虽然使功能规划比较明确,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就医流程线过于冗长,医生、患者和家属经过漫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形成了巨大的人力浪费。有些新医院进行了新的设计探索,把三大机构拼在一起,但因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不明确,使医院更加变为迷宫一样的建筑,让人身心疲备不堪。这就是一些医疗建筑设计者只考虑建筑的功能而忽略了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致。不论医疗建筑其功能如何复杂,医院里最根本的还是“人”,无论建筑如何庞大且复杂,其服务主体不变。而建筑和其内部空间与其他基本物质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游走于其中,用“看、听、闻、摸”等身体触觉来感受此物质。当代很多医疗机构和设计师也普遍认可,现代医院设计的路程是从“技术”走向“人”,是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之根本的“以人为本”原则下的产物。

4人性化设计是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从事医疗设计的设计师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被要求在设计中降低建设费用以及设计费用,在应对这些要求的同时常常忽视将人的情感因素融入设计之中,忘记了其设计作品最大的使用者———患者。建筑设计师可以为医疗机构中的管理方提出更具效率的方案,但这些方案不应以牺牲环境质量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同时患者不断对医疗机构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要想赢得市场,必须不断适应患者需求,为其提供温馨宜人的就诊环境、全面周到的医疗服务。新世纪伊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的智能系统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效果。但是在注重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同时,也隐藏着人文关怀缺失的危机。为此,寻求医疗技术、效果与情感的平衡,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成为了当今医疗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产科病房中实施的人性化设计探索———丈夫和家人陪伴的温馨的家庭化私密病房、生育中心和母婴同室的爱婴病房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典范,反映了人文文化思潮回归医疗建筑设计的强烈愿望。诚然良好的医疗环境会对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情绪产生有益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包括以下特征:指示牌标示明确,通道及动线清晰,私密性良好,适宜的温度,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视野等。在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平面布局、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进行世俗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是柔化高科技的冰冷感觉、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例如,日本稻城医院病房的设计对医疗建筑的情感设计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他们通过将护理单元间内二床间病房和四床间病房交替布局和灵活多变的家具,使各病房中每个床位都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而且个人隐私获得良好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共交流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篇5

前言

康复医疗是有别于临床医疗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临床医疗针对的对象是疾病,采用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或是手术,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疾病治愈;而康复医疗完全不同,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残障或是说障碍,采用的治疗手段是疏导、教育和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使有障碍的人群重新回归社会,重新正常生活。面对这样一种人群,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特殊的要求,无论是在选址,内部装修还是在安全防范、无障碍设计方面。

1、康复中心的医疗环境

如果走进一座医疗中心,眼前看到的是嘈杂的候诊室,单调的白色,不苟言笑的医生,听到的是各种不同声调的哭喊声,那么在人们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暗示:这里充斥着各种疼痛,各种难过,各种不美好的记忆。病人不仅在身体上经受着折磨,在心理上更是在接受一种残酷的挑战。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康复中心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要考虑建设设计的美观、安全、经济、适用,更要考虑不同类病人的心里,将利于病人康复的元素设计到建筑中,让病人在康复医疗中心能够找到归属感,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2、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2.1 康复中心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

康复中心不同于别的机构,它有其特有的特点,在对康复中心的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明确这种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什么,必须充分考虑其服务主体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康复病人的心里障碍所在,无论是在整体设计规划中,还是在单体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功能设计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情感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要素。建筑设计师要正确划分患者与医务人员的空间,使医疗环境宁静幽雅,极具人情味。另外,在设计时不能只是注重康复中心的外观华丽堂皇,而忽视了对病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特殊性的考虑,在设计时要加强应付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对紧急疏散的设计要重视。总之,康复中心的设计应宽敞明亮,安全舒适温馨,要尽可能的模拟家庭环境设计。

2.2 色调和灯光的设计

很多事实证明,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很多人会因为色彩的变化引起自身血压、心跳或是其他身体反应的变化。所以,在康复中心建筑设计上适当的通过对色调的控制,能够建造出有利于提高患者自身治愈能力的温馨环境,减轻患者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焦躁的情绪。

康复中心应该避免使用纯白色为主要色调,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乳白色为主色调,这样可以给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温暖、舒缓和柔和的感觉,缓解纯白色对患者的刺激。康复中心的墙壁应该避免设计成方形的棱角,可以将墙角设计成圆形的,这样可以减少棱角对患者心理上的刺激,提高安全性能,并且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缓冲效果,使病人能够从最初的紊乱情绪中慢慢地调理为正常的平静。康复中心应采用柔和的灯光,这样有助于消除病患对医院的心理防线。为了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也可以在等待区的墙面上挂上一些艺术品。

手术室是康复中心的核心空间,保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手术室中的灯光以及其他用来补充手术室光线的照明设备都应尽量选择柔和的、温暖的,避免手术时刺眼的灯光对患者的刺激,舒缓病人的情绪。

2.3 地面、门、窗的设计

康复中心的门设计上要取消门槛,宽度要方便轮椅的进出。走廊里楼梯,每一节台阶不适宜设计过高,应尽量平缓,并且在两边都要装上栏杆,以免病人情绪波动时,有危险发生。

地面要尽量采用天然的木质地板,要防滑,不要打蜡。窗户要设计的宽敞,可以引进太阳的光线。当阳光从窗户投射进来时,相信病人都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收拾好心情从新踏上人生的旅途。

2.4 无障碍设计

由于康复中心接待的人群有部分是因为各类伤害致使身体残疾者,所以中心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很是关键。所有的出入口都要有无障碍设计,坡度要合适、盲道要突出、清洁,辅助栅栏和标注要设计合理,门要选用小力度弹簧门。各层均要设有无障碍卫生间,门锁要可以里外双向开启。中心内要设置无障碍电梯,电梯应具备呼叫、控制、语音系统等符合残疾人使用的各项功能。门厅、电梯厅、主要楼梯间等设置盲文标识牌及扶手等。

2.5 环境设计

环境建设是医疗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优雅、安静的外环境对就医病人的诊疗、康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营造绿色诊疗环境,康复中心可以建设成为一座花园式医院,对中心建筑物的外环境进行绿化建设。可以让建筑物周围环伺着茂林修竹、翠柏冬青,假山、小亭、花坛点缀其间,春天百花争艳,冬季绿树常青,环境幽静、景色秀美,使患者在康复治疗时身处生机盎然的绿意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2.6 公共交流空间设计

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比其他所有正常人更渴望交流,他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人在患有病痛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安慰,更需要排解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与其他人常常交流,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因此,康复中心要建设有安静、宽敞、采光好的公共交流区,配有暖色调的灯光和墙体,先从视觉上缓解病者的心里负担,院内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空间,提高绿化率,增加可以休息小憩的地方,可以建造一个小小的湖,围绕湖面布置凉亭和幽静的小通道,为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休闲、聊天的空间。病人本是来自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只有多彩的康复环境才能使病人消除对医疗中心的陌生感,消除内心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3、康复中心建筑及医疗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也包括医疗环境。创建和发展绿色医疗环境必将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应该可以预见,在未来,我们的康复医疗中心不再是一个仅仅单纯治疗康复的空间,而会是一个充满了绿色、亲情和希望的花园式天地,患者来到这里会充满希望,不会感觉到压抑和恐慌,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恢复健康;在未来,我们的医疗建筑也不再是一个仅仅为医疗治病而提供的单一的空间,更应该是象征生活、生命,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也象征和平,强调天然、无害的,要求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绿化的,一个能带给病人无限生机的港湾。

4、结束语

康复治疗是生活进步产生的附属品,以提高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生活为宗旨的康复中心建设对完善我国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的卫生部领导曾多次倡导,要将康复与预防、医疗、保健协调一体来发展。康复中心的医疗建筑设计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因此,分析康复中心切实可行的建筑形式,充分考虑今后医疗中心的发展与模式,才能使我国的医疗建筑顺利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黄琼;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龙灏;医疗建筑与城市空间[J];城市建筑;2011年06期.

篇6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周边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不断增长,为了满足患者的住院需求及解决车辆出入等问题,拟将医院搬迁扩建,并对新建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门诊、医疗救治和后勤保障等功能建筑分属不同区域,科学规划人流、车流、物流,做到洁污分区。

规划理念

实现“大开放、小封闭”的医院格局。

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医院公共区域向城市开放,城市公共景观渗透医院内部,符合医院为社会服务的医疗宗旨。

另一方面,医院组团内部适度封闭,既避免了人流穿越,保证有序的医疗环境,又可为病人提供更多的活动景观。

有层次的结构与空间体系,可以满足医患分流、病人活动、后勤服务和个人交流等不同层面的交往需求。

动态有机建设――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

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动态、有机的发展过程。组团的模式使整个医园的发展具有可生长性。组团可以分期建设,分批投入使用,先建主楼部分,然后分期建设二期组团,整个医院始终保持相对完整。

1)一期工程包括门诊综合楼、营养制剂中心及其他必备附属设施。一期工程可满足300床病床使用及门诊办公。

2)二期工程包括养老中心、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

工程分期建设中,除了要满足基本医疗生活的使用,同时还考虑了工程实施对先期建筑的影响。二期建设的生活组团,工程建设中均可独立出入,避免对教学生活的影响。

规划结构――一轴、两核、三区。

一轴

主轴线――从主入口校前广场到中心广场再到景观中心,通过具有序列的空间层次形成整体规划的主轴线,贯穿医院南北。塑造井然有序的空间环境。

两核

前广场――在医院前区设集散广场,增加“灰空间”,创造出有层次、有趣味的空间形态。是人流集散的重要核心,也是展示医院形象和医院文化的中心。

中心景观――中心景观的设置,极大的提升了医疗品质,花园式的医疗环境是现代医疗理念的实践,为整个医院树立了优雅的环境。

三区――医疗区、生活区、景观区

三个片区以中心景观为轴心,围合布置。三者在功能上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互不干扰。而在交通联系上却十分方便,避免了流线上的交叉而造成的穿越。

交通系统

1.规划原则

车流为主的道路通而不畅,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道相结合。

2.出入口布置

整个医院对外设3个出入口。

医院的主入口面向南环路,结合广场,恢弘的建筑背景,使入口显得磅礴大气,使得整个医院形象在城市中脱颖而出。

次入口面向经三路,主要是住院入口。

生活区入口面向经路,供职工生活使用,避免与医院人流相互干扰。

3.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

以交通环线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动”和“车”在外,“静”和“人”在内,在环内形成安全、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生活环境。

1).车行系统

医院院区采用6米双环形的机动车环道路布局,连接各个主次入口,既能方便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又能保证校园优美宁静的环境。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以到达任何建筑。保证了医院的环境质量,同时巧妙的处理了不同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2).步行系统

院内的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彻底分离,并结合绿化,小品,创造舒适的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交叉叠合,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医疗景观。

3).停车

的机动车停车集中停放于各个主次出入口广场设置的停车场,既方便使用,同时避免对内的干扰。非机动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医疗区和生活区周边解决。

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根据建设场地位置、周边环境、人流组织、交通流量、常年主导风向及实用功能要求等我们提出了集中式的建筑组合布局方式,分区布置门诊住院综合楼、行政办公、养老中心、后勤保障等区域,力求实现污洁分离、动静分离、医患流线明确而不干扰。

1.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明确,

1)主楼包括门诊、医技,病房及行政办公。共设4个出入口。包括体检免疫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门诊入口、污物出入口。

一到4层为功能性用房,5到11层为住院病房,12层为行政办公区。

设备用房及档案存放设置地下一层,一层通过布置公共中庭、公共联系通道各个片区。通过水平空间及垂直空间的划分,医技部分共分门诊区、体检中心,检验中心、ICU病房、透析室、手术部、康复中心及七个病区和行政办公区,办公区设置报告厅,方便学术交流。各个区域之间相对独立,通过高效、宽敞、明亮的过厅联系各部分空间,有效缩短病人就诊流线和流程,和医护人员交流。门诊与住院设单独出入口,避免人流交叉感染。

由门诊入口大厅,交通空间及医导将空间划分为门诊区、药房及输液中心。住院部与门诊、医技部分通过分层分区,通过垂直交通相联系,各自出入口分离,既满足综合楼的使用要求,又避免或减少了交叉感染。

2 交通设计―根据医院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设计将不同性质的流线分别组织(如污物处理及运送),将关系密切的流线集中考虑(如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办公等)。因此,大楼内部交通组织以廊道及过厅将个功能区域连通,形成便捷明晰的立体、水平交通系统,便于医护人员的使用和设备管网的敷设。

2)行政办公楼为6层,主要功能为办公。共设2个出入口,非别朝向经三路及院区内。

3)养老中心为6层,主要功能为老年公寓。主要供老年人居住、医疗、保健。朝向院区中心景观,有利于老年人观景休闲。

4)职工宿舍位于院区北侧,建筑层数为17层,建筑面积为29778.7

3. 建筑特征―简洁、明快的反映建筑的特征,在特定的地块区域范围内,突出的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韵律建立新形式的和谐,并外延至周边,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2.3空间设计

1 厅―宽敞的室外通道(灰空间)与室内通道(较长的纵向大厅)贯穿整个建筑,并将各个分区和部门串联起来,既方便患者,缩短就诊流线,也方便医护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入口处的共享大厅塑造开阔流动的空间形式。

2-现代医疗理念的引入

为适应中国医疗理念由计划性向服务型的转变,我们在建筑内部引入一定量的非医疗空间,在门诊大厅及住院过厅等处布置各类服务设施:

诊室的私密性设计――是病患空间人性化要求的重要方面,满足医患医疗的需求,保证病患隐私的要求。

候诊空间――将候诊空间布置在诊室中心大厅,扩大空间,提高空间舒适性,使候诊井然有序。

无障碍设计――设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主要出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盲道到大首层的分诊台,设单独的残疾人卫生间、取药柜台,在病人活动区域设专用靠墙扶手,专用电梯等。

3、医疗工作站―住院部将护士站与医护工作区联合起来,赋予新的功能“医疗工作站”。设计取消分散的医生办公室,集中设置,更有利于及时传达信息,医患的流线。

2.4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理念,着力塑造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

建筑外墙以石材和玻璃为主,深浅适中的米黄色自然表面,住院部高层做局部处理,立面丰富生动,稳重的体量使建筑端庄大气,玻璃幕墙使立面过渡自然。大面积落地通透的玻璃窗,使室内通透明亮,并放及诊室都有良好的视野。

2.5节能设计

篇7

早期有利于空气对流和自然光线的需求的中走廊、双走廊式平面形式存在着最远端病房离护士站距离太远的弊端。随着大跨度钢结构、电梯、空调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力成本的增高。其逐渐被紧凑的环形、十字形、正方形、三角形平面所取代。因护士站可设于圆心位置,各病室绕圆心布置,距离近且均等,所以环形平面效率最高。如:重庆第二人民医院的护理单元、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瓦利长老会医院。如以圆形单元为单位,采用八角或六角形厅式组合单元则会满足更多方面的要求取的更好的效果。如:德国洛敦海姆医院的护理单元、重庆西南医院烧伤医疗中心护理单元。但摒弃中走廊、双走廊式平面形式而采用大进深平面的医院,其必须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这加重了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须慎重采用。

篇8

中国医疗建筑正经历着医学模式、医疗科技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大变革,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及建设进入了历史发展最快时期,从而直接影响到医疗建筑的功能组织、流线安排、空间形态等各个方面,人性化设计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改变是因为人们对建筑各种空间以及环境质量的追求。过去密集型医院那种简单的竖向组织或者更早些的独立小楼式花园医院的简单横向组织都不能满足现代要求。在这个阶段,“人”的因素被极大地关注,建立从人的空间行为引导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在形而下的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供借鉴、参考和启发。

1外部公共空间设计

1.1合理的流线安排

1)合理的总体布局。医院的交通人流量大,容易对周边造成交通上的严重干扰,但医院又比较倾向建于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地区,确保效益。这样一来,市中心区的医院不得不面临交通涌堵、停车困难、用地紧张的问题。因此市区医院的建设对交通的规划尤为重要,建筑的布局上往集中化、高层化发展,给医院留出一定的“呼吸”空间,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为营造和谐的空间环境创造条件。2)构筑通畅的交通。医院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甚至是空中急救交通工具,它们都对医疗建筑有着不同的空间诉求。公交车站的定位、轨道交通出入口的安排、停机坪的设置都是在医疗建筑建设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就应该重点考虑的。3)无障碍设计及导向系统。停车场设专用残疾人停车位,停车场设在地下时,还要设专用电梯;地面采用防滑材料,设置盲道;院区内人行、车行交叉处可以参照市政道路的细部设计;建筑与建筑设联系走廊,并为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的患者设置带雨棚的上下车处;台阶、坡道的起始和终点处的设计要明显,盲道边的植物确保不能对残障人士构成危险等细节设计,这些细节不容忽视。

1.2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

1)阻隔。将对医院不利的环境因素挡在外面。可以利用建筑本身的遮挡,围合出一片独立的小天地来。例如,上海瑞金医院地处闹市,外面车水马龙,但是其建筑群内部却别有洞天,景色宜人。而上海中山医院与其相似,靠近基地,建筑体量集约化向高层发展,尽量保留原有的庭院、绿化以及建筑布局。2)融入。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资源,以此创造舒适、宜人的医疗环境。融入可以是建筑融入美丽的自然环境,例如前面提到的日本山里红十字医院,建筑整体都融入树林,建筑平面舒展,绿化渗透其中。建筑形象上采用灰色屋顶、象牙色外墙,与环境和谐相处。3)融入也可以是通过设计与周边社区共建和谐。例如,日本的昭和大学康复医院,空出一部分沿街地块,并设计成开放的市民小广场,供人休息、交流、娱乐。而东京都康复医院则是由都立大久保医院、东京都健康促进中心、东京都保健医疗中心的公共设施和体育俱乐部、美术馆、事务所、店铺等民间设施组成,可称得上是一个复合性设施的社会综合体。

2内部空间优化设计

2.1门诊大厅空间的设计

1)门诊大厅空间秩序。门诊大厅是门诊部就诊流程开始,也是流程结束所发生行为的空间。有几个典型行为会在门诊大厅空间中发生,如诊前的询问、分诊、号、寻找并前往各自科室候诊区等,以及诊后的从各科室回到大厅、取药等。于是,在门诊大厅的设计中,应该使空间具有自明性。通过空间设计,让人们知道,应当在那一块空间内排队挂号,从哪儿到楼上去在哪儿取药等等。有些医院门诊大厅产生空间秩序混乱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经过在考虑空间秩序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空间设计。不同空间秩序的产生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作为依托和物质载体。2)引入阳光。人天生是亲近阳光的,阳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帮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因此,门诊大厅也应当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敞亮的空间,不仅可以有效杀菌,还给就诊人员带来希望和信心,让他们在室内可以准确感知外界天气、时间的变化,从而降低进入医院失去自由与个性的不良感觉,通过光线投射进来的位置不同,人们可以方便的感知时间变化。3)优化排队。在门诊大厅中的挂号、缴费和取药空间都会出现排队现象,越是大型医院,此行为现象越明显,这成为了医院门诊空间中的一个典型特征,但也是一个在建筑设计角度很难解决的问题建筑设计不能彻底解决它,但是可以通过设计去优化它。排队需要空间秩序,通常情况下,当排队人数较多的时候,空间秩序比较良好且安静;反而当排队人数较少的时候,空间秩序却出现混乱状态,且混乱产生的空间集中在医患交界的柜台附近。于是,优化的根源应该从这个微小空间着手。

2. 2候诊空间的设计

针对这种情况,在综合医院门诊部的候诊空间面积分配时,应当对所要设计的医院的科室分配比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根据分配比例确定候诊空间的面积比例;掌握所要设计的医院的强项科室,面积分配时给予重点考虑;专家门诊的候诊空间应适当提高空间容积;应当尽量避免“标准层”式的设计,这是典型的抽象设计空间而无视空间行为的表现。空间设计的一些细节的处理也能体现出对就诊人员的全方位的关怀比如,护士站的开敞设置,并且位于一个空间各个地方都能容易看到的位置,以建立医患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度,降低就诊人员的沮丧和不安情绪。另外,候诊座椅的选择应当冬夏兼宜,并且应当具备透气等特点。

2.3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

1)各个垂直交通空间应明显易寻,设置位置可在各水平交通节点附近和建筑端部,必要时可以采用指示牌作为引导。2)医梯和客梯不可混用,医用楼梯设计时尽量不要与客梯电梯厅混用,也尽量不要和客梯设在同一处,以免产生空间瓶颈而造成空间阻塞,影响救治。3)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应考虑单独设置残疾人电梯于门诊大厅附近,以方便残疾人使用。4)楼梯间尽量自然通风采光,给就诊人员以心理上的安定感。

3标准层护理单元平面设计

篇9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给了我们能够实现一些理想的创作机会。

项目概况

迁安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是一所有1200张床位,日门诊次数3500人次,集医疗救治、健康检查、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疗养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性医院。总建筑面积14.6万m2,总建设投资额6.5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三年。

建设用地位于城市新城区,用地东侧与该城市通往外埠的主干道平青大公路相邻;西、南侧临新规划路,北侧与燕鑫公园相邻。东西长约607m,南北宽约245m。

建设用地分析

建设用地位于城市新城区,地块东西长、南北窄,为医院获得采光均好性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环境,交通、市政条件非常适合医院建设。三面邻路对医院的入出路的设置比较有利。北侧与燕鑫公园相邻,为住院、康复楼的布置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门诊主出入口设置在用地南侧规划路上,门诊――医技――住院、康复,由南至北排列,既符合患者治疗的流程,又不相互遮挡,使住院、康复位置环境非常理想。总而言之,这是一块比较理想的建设用地,通过对场地的分析了解,我们的“理想”方案开始在脑海中浮现。

理想的建筑布局

根据我们多年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经验,超过1000床规模的医院,住院病房楼集中设置在一栋大楼内,住院楼必然会很高,超过20层,这样设计有以下几项缺点:①从垂直运输分析,住院楼过高,电梯上下周转慢,垂直运输压力过大;②从病人救治分析,住院楼过高,延误病人抢救时间,影响医院高效救治患者;③从就医环境分析,大规模各类病种患者同住一栋楼,交叉感染可能性大大增加,医院救治环境差;④消防安全自救难度大;⑤建筑造价高,维持费用高,建造周期长。

总结以上经验并根据用地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住院楼分设两栋,住院与康复分开设置,尽可能降低住院楼层数,控制在15层以下:门诊,医技楼优先考虑水平交通动态,控制在3层。

理想的就医环境

1 集中或半集中式,具有未来可发展的总平面布局。

2 内外,动静、洁污、医患、人、车、物的功能分区及流线设计清晰,使用合理便利。

3 全空气空调,采光均好性较高,花园式的就医环境。

4 以患者为本,让患者在具有稳定性和隐私性的环境中就医,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5 在优先考虑水平交通动态的前提下,根据建筑规模及建设条件,应设计出更适合患者使用的水平和垂直动态相结合的最佳交通方式。

6 设计中,应用新技术和材料,选择最佳的能源运行方式,在保证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成本。

各功能区域的规划设计

1 住院部,康复中心的布置

住院部、康复中心,两者的建筑面积之和,约占总建筑面积的39%,也是群体建筑中体量最高的建筑物,它的位置的确定,对总体布局至关重要。结合建设用地的周边环境及地形形状,将住院楼和康复中心楼分开设置,每层设置两个护理单元。平行布置在用地北侧与燕鑫公园相邻。

住院、康复自成区域是患者治愈的理想方式,是便于管理和服务的最佳方式。与燕鑫公园相邻为住院、康复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愈环境,同时不会对南侧门诊、医技裙房产生遮挡。有利于裙房采光、通风和太阳能的利用。将门诊出入口设置在用地南侧规划路上,形成了从门诊――医技――住院――康复,比较理想的治疗流程。

住院、康复楼平行沿用地北侧布置,两者均能够便利的共享医技科室,是该地块特有的优势。如果我们假设用地比较紧张,或者用地形状不同(如南北方向长,或形状不规整),可能在布置中会出现内外科、康复中心的患者在同一幢住院楼中使用,或者出现对医技、门诊位置而言前后排列的布置方式。前者会出现层数过多,垂直交通压力过大,造成交通不便,使用不高效,功能分区混乱,治疗环境不理想,管理复杂。后者会出现后面的住院楼使用医技科室不方便,路径、管线过长,不经济,物流传输复杂而低效,可能还会出现局部相互遮挡的问题。因此,住院、康复平行布置非常理想。

2 门急诊,医技功能区域的布置

根据门急诊,医技科室的使用要求和特点,将两者融入在一个三层的体量之中,并作为住院、康复中心的裙房,与其相连通。布置在住院、康复的南侧。

在裙房平面中心沿东西向设置~条宽15m的医疗主街贯通。医疗主街北侧为医技功能科室,方便住院和康复患者使用:南侧均为诊室,与医技科室一街相隔。门诊大厅约2000多m2,设置在医疗主街中心,供候诊家属使用。它将住院楼和康复中心及裙房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需要治疗的患者为主,西区以康复、妇幼、体检为主。分区明确又相互共享医疗资源。

急诊设置在东区的最东端,能够与东区共享一些医疗设备。主出入口设置在相邻平青大公路上,该路的标识性很强,便于急救出入。急诊出入口退平青大公路70m(规划要求50m),以便有利于群发事故的抢救、疏导,并设有一个绿色通道停机坪。

3 其它功能区域的布置

体检中心、报告厅布置在医技门诊裙房的最西端,并相连通。建设用地最西端,作为后勤保障系统建设用地与西、南侧规划路相邻。未来的水,电、排污等管线均由该两条规划路提供。后勤保障系统用地由南到北分别设置行政办公、职工食堂、血站、学员宿舍,污物处理站、太平间等设施。

从东端急诊到西端体检中心、报告厅,再到后勤保障用地区域,形成了从污到洁、从急到缓、从外到内,比较理想的空间排序。从南侧门诊大厅到北侧住院,康复,形成了检查――治疗――住院、康复,理想的治疗空间流程。

由门诊出入口为中心形成的南北区域,更有利分期建设和未来发展所需。将直线加速器、同位素、变配电、机房置于门诊大厅北侧与之相连,有利于住院和约诊者使用,动力管线布置均匀合理。

4 出入口、停车场

门诊主出入口、办公出入口设置在用地南侧规划路上,急诊及住院探视出入口设置在用地东侧。相邻平青大公路上。平青大公路是迁安市通向外埠的主要道路,其标识性强有利于急诊患者使用和绿色通道的设置。

后勤、职工食堂、血站出入口分别沿西侧规划路设置。污物,太平间出入口单独设置在用地西北角处。建设用地三面临路,为较理想的解决医院复杂的入出路,提供了良好条件。

医院内地面停车场,按功能分区分别设置,并单独在门诊前广场设置一出租停车场。分别设置停车场有利于使用和管理,出入方便,避免相互交叉感染。

内部平面功能设计的一些想法

住院楼局部十五层、康复大楼局部十二层,均为每层两个护理单元,共约80张床。标准层建筑面积约2700m2。“V”字型平面设计,能够让北朝向房间得到一些阳光,同时减少对北面立信公园的遮挡,病房内能够获得良好的视线。由于所需护理单元大小不一样,因此两翼长短不同,新颖的造型,使她们象一双正在飞翔中的燕子,更富有动感,减弱了门诊裙房由于使用要求所造威的体量过长。

篇10

0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断完善,加上随着公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强,医疗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将结合几所医院设计所采取的建筑节能措施对医疗建筑节能的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以更深刻了解节能减排在医疗建筑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简介

新建的医院为了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来诠释经营新概念:“病人至上,服务第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服务方针,所以全力营造安全卫生、绿色环保的医院环境。方便快捷的就诊氛围,舒适温馨住院空间,设施齐全的配套项目,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使其成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民医院。

二、医疗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从医院的建筑规划到医院的功能布局,以及医院内部空间环境、装饰风格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这些设计中,尤其重视医院节能降耗方面的设计。为了能让医院有效地达到节能设计效果,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功能布局和房间布局充分利用医院所处位置的自然采光;(2)在人流进出频繁的地方采取专用设备,以能有效地隔断内外气流交换,从而减少室内冷暖气的消耗;(3)建筑材料上应采用保温、隔声、节能、防水等新型材料。而在自然采光部位则应选用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隔热、密封材料;(4)在医院照明设计方面,应采用节能电光源。当在环境特定需要增加光源档次时,照明设计中应采取“目的性照明”设计理论,并合理设计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线路。

三、医疗建筑节能途径

本医院工程坚持以低成本和软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从而实现医疗建筑能源高效与节能,达到有效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的目的。其将成为一座极具地方特色,以及绿色科技的绿色医疗建筑。

该医疗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减少建筑物冬季失热量和夏季得热量来实现。主要途径是: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墙体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冬季,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供热量的目的;夏季,在减少建筑物得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耗电量,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采用高效率的灯具,减少照明耗电量等。

为此,在建筑设计上采取功能立体叠加的方式,根据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需求而安排在不同的竖向空间体块中,同时结合不同需求而采取适当的建筑护构造,有效地使得整个建筑从内而外地自然生成。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尤为显著,预计整个医院每年减少排放800T的C02。

四、医院节能建筑设计特性

(一)自然通风设计

在本建筑工程设计中,窗是重点节能设计的部位。从冬季的耗热量来讲,窗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全部耗热量的一半,所以希望窗的面积越小越好;但窗同时又担任着采光、夏季通风以及冬季利用太阳能加热房间的功能。这要求窗面积应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不宜过小。

为此,在医院节能设计时,应对建筑场地的环境进行监测,根据所得到的监测数据模拟分析建筑风环境,并以此作为建筑绿色设计方案的关键考虑要素。结合室外风场规律,对窗墙比进行控制,研究建筑不同立面采用不同的外窗形式,同时结合采用遮阳反光板、外窗朝向以及形式考虑外部噪声影响。在建筑平面上,采用大空间和多通风面设计,从而实现了室内舒适通风环境,开窗各种功能需求自然地确定出大楼的建筑护构造选型,即由功能需求决定形式。

改善门窗绝热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增加玻璃层数,在内外层玻璃之间形成密闭空气层或者充惰性气体。双层窗的传热系数比单层窗的低―半,三层窗的传热系数比双层窗又降低1/3。封闭的空气间层不仅隔热,还能有效隔声。空气间层的厚度可由计算或经验值获得。使用中空玻璃窗是改善建筑质量,达到节能要求的有效途径。如今出现的各种新型窗体材料和构造,气密性和保温效果很好。所以在制作门窗时要注意提高门窗的制作质量,采用新材料,加设密封条,以提高气密性,而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

(二)自然采光与噪声控制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采光与噪声控制需要,充分利用窗的设置以达到采光与噪声减小效果。本医院节能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采取玻璃采光顶或内院形式以达到加强采光效果。

在噪声控制措施上,重点是采用结构措施防噪。在非医疗房间则通过减少开窗面积,以减少室外噪声对人员的影响;同时采取双层窗,在受室外噪声影响较大的房间中还采用LOW-E中空玻璃,可有效地隔热以及防噪,确保其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另外对于局部地方还采取室内吸声降噪措施。

(三)屋面节能措施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

在本医疗建筑屋顶构造设计中,采用了高效保温材料、结合屋顶种植绿化等进行合理的保温和隔热设计,这样可充分确保在冬季低温时期、夏季高温时期给室内提供适宜的生活温度,同时为冬季的暖气用能、夏季的空调降温用能节省大量能源。我国冬季的采暖大多数地区还在用煤,夏季的降温一般都是用电,合理的屋顶保温和隔热设计可省出大量的能耗。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

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做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

为了充分体现该医院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地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上被广泛推广。从近年来的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来看,太阳能应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一般来说,夏天是太阳能最充足的时候,气温也相对较高,这时人们需要的是空调降温,用电量大大增加。太阳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途径:(1)太阳能光电转换,利用电力照明和通风;(2)太阳能光热转换,解决病房热水的供应。对于耗能巨大的建筑物空调降温,以保持环境舒适度或特定温度和湿度为目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解决。一方面通过各式各样的降温方式来实现空调效果,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建筑物夏季冷负荷,包括完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热性能的改善等。

五、结语

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疗建筑的节能设计更是医院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为医院整体系统的环保性和舒适性提供关键的基础,本文结合江苏通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仙居县人民医院的节能设计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创新方法以及节能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医疗建筑设计 思维 创新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成立于1960年,隶属于山东省卫生厅,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经过50多年的开拓创新,现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服务质量优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预防、急救于一体的省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67个,开放床位1500张。医院位于济南市经十路上,千佛山脚下,地理位置突出。随着患者数量逐年增多,院方提出利用医院东北角用地建设内科保健综合楼的设想,即包括内科病房、保健病房、体检及保健门急诊功能在内的综合楼,面积约为80000m2,需解决内科床位数约800床,保健床位数约400床。

一、项目分析

(一)概况

医院目前主入口设置在经十路上,项目用地位于医院院区内东北角处,比邻经十路和山师东路,千佛山位于院区南侧,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本次可建设用地为面积约7760O的矩形,用地范围有配电室一处,服务于整个医院,项目建成使用后方可进行置换拆除。

项目用地西侧分别为现状医技楼(圆形2层建筑和近半圆形12层建筑)和门诊综合楼(矩形10层建筑物),两栋建筑均靠近经十路且地上两层由玻璃廊道相连。

(二)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现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项目用地位置在城市中如此重要,建筑应以何形式融入城市规划,如何呼应千佛山?

2.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医院提出的众多功能,尤其是在首层设置不同功能的单独入口?

3.如何解决建筑的停车问题?

4.针对现状,如何设置配电室?

5.如何与用地西侧的两栋沿街建筑进行协调,与之“和谐相处”,怎样实现它们之间的功能对接?

6.如何考虑新建建筑与医院远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方案构思

方案构思的过程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哪个问题看作主要问题去解决,在众多解决方式里面如何选择最优的解决方式?这些都将极大地影响着方案的生成。

(一)第一轮构思

首先医院主入口位置还应该继续设置在经十路上,但应略向西侧偏移,便于形成较为均衡的前广场。综合楼北侧沿经十路裙房应突出主楼,与西侧现状门诊综合楼对齐,围合出矩形的医院前广场(图1)。鉴于用地东西两侧略狭窄,所有入口均设置在南北两侧,因此决定将人流量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保健门诊、急诊及健康体检入口并排设置在建筑北侧,面向经十路,保健病房及内科病房入口设置在建筑南侧(图2)。建筑北侧设置地下停车库入口,便于前来就医车辆进入地下车库,采用双层机械式停车模式,可解决地下停车位205个。

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在裙房西侧二层处设两处连廊,有效进行与现有功能和远期可持续发展功能的连接。

建筑一至四层为保健门急诊及体检,东侧凹进避让现状配电室。五层为设备层,同时也作为结构转换层,五层以上各层的东侧不再凹进。每层两个护理单元的模式,通过对比“工”字型、“U”字型及“口”字型等多方案后,认为口字型最优。“工”字型的北楼受日照影响大,难以满足病房对于日照的需求(图3);“U”字型能良好地利用日照和千佛山良好的景观资源,但北侧两个山墙面对着经十路,建筑形象难于保证(图4);“口”字型解决了“U”字型的问题,两个护理单元分别沿东、南向和西、南向展开,将东、西向病房向南侧扭转15度,千佛山的美景便可朝向病房展开,而且有效减少了东西向日晒,北向集中布置医护用房,形成独立的医护工作区,同时屏蔽了经十路上的交通噪声对于病房的影响。故口字型被列为最优方案(图5~7)。

沿经十路立面采用极简的处理手法,用简洁的立面处理包容内部复杂的功能构成,从经十路看过去简洁大方,视觉冲击力强,标志性明显(图8)。

(二)第二轮构思

经过第一轮的反复推敲后,发现方形立方体体量对于周围建筑来说过于庞大,同周围建筑协调不够,随即进行了第二轮深化构思。

首先对总平面进行总体协调改进,在裙房东北侧较多突出主楼,这样更好地与西侧的门诊综合楼围合出院前广场(图9),就单栋建筑来说,也有一个内凹空间作为进入建筑的缓冲空间,在这个缓冲空间内设保健门诊入口和保健急诊入口,考虑到体检人流量较小,在建筑西侧开设体检入口,保健病房和内科病房入口仍然设置在建筑南侧(图10)。

由于医院主入口和建筑出入口之间存在约3m的高差,故提出通过进院的一条低标高道路进行人车的分流,行人进入医院后经过坡道进入院前广场,由广场对进入各个建筑的人员进行分流,而机动车则从院前道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地下可提供436个停车位,患者可由车库内各个电梯进入建筑不同区域进行就诊。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人车分流,还增加了广场下部的停车空间(图11)。

裙房平面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实现与现有建筑及远期建筑更有效的连接(图12)。建筑东侧现有配电室处一至四层仍做避让,五层不再设置结构转换层,而采用跨度20m左右的型钢桁架承托上部框架柱。病房部分基本沿用上一轮方案的构思。

为了避免建筑体量巨大,将北侧体块打破成为两块,中间由玻璃廊道和空中庭院等虚空间连接;仔细研究医院现有建筑肌理,决定用相似的手法和材质处理裙房,使离人视线最近的裙房整体统一起来,高层部分贯穿了院区已有的横线条处理手法,将表皮横线条做成凹进凸出的折板造型,这样既做到了院区整体感觉的统一,也做到了个体的标新与立异。从建筑内部来看,虚空间的处理增加了内部使用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充分为医生和患者考虑,更突显人性化。

(三)第三轮构思

经过上一轮的深化与调整,方案受到了专家及院方的一致好评,仅对其沿经十路上的建筑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更多考虑延续原有肌理,将导致其标志性形象的减弱。

基于以上考虑,对北侧沿经十路体量进行了“瘦身”、“拔高”的“整形手术”。南侧建筑作为背景建筑将其压低,高层建筑直接落地处理,裙房不再突出上层建筑,这样着重突出沿经十路建筑的高耸与挺拔。同时,北高南低,更好地满足北侧的日照要求。两栋高层的设置更削弱了建筑的东西向体量,化整为零。两栋高层的设置更方便地避让了现有配电室的位置,采用体块的变化,不再使用结构的技术措施处理,减少了设计费用。

上述设计需要北侧高层和南侧高层保持最大间距,以保证病房所需的日照要求,北侧高层需尽量往北侧布置,导致北侧室外空间紧张难以设置空间较大的入口广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保证院区北广场的同时,将建筑西北退让设置入口广场,集中解决门急诊和体检的出入口。北广场人车分流及其地下停车的构思仍然保留,侧向广场的设置将人流引向基地内侧,形成该建筑独有的集散广场,空间环境品质相对提高。同时将内科楼和保健楼出入口完全分开设置,内科楼出入口设置在建筑北侧,保健楼出入口设置在建筑南侧。地下车库的主出入口设置于建筑北侧广场上,地下车库可解决停车位38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