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10: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篇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并且深入了解新课程,参与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普遍的关注。教学课程标准的出了一系列适应时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如何理解与认识,并且如何将新的理念与目标付诸实践,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标准的公布只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新的理解与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新课程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作为一位课改一线教师在课程标准、实践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大纲》注重知识传授,看重的是“基础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2、更加密切联系实际。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应当服务于生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会使数学脱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强调,例如:倡导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数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从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估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出示一些草莓,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这样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是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大纲》更多是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大多通过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方法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评价的革新。《大纲》中只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与评定,与之比较,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就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新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中的革新,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使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的认识

㈠初步认识教材

1、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材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例题、习题的形式多样,所选素材尽量符合实际。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材与以往一开始就学习数字的老教材不同,在教材的一开始讲授“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这样的内容,这种编排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4、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讨,积极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5、计单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㈡就“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讨论

观点一: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水”。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爱莫能助转换,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观点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学会主动学习,为学会其它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其实,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自己找水喝,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观点三、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河。如今的衬会,信息高速发展,外界事物对学生的诱惑力太大,教师单凭一本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必须首先给自己充电,丰富知识,提高内涵,让自己的知识犹如一条流动的小河,而并非一潭死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接触面广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有时候,老师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

观点四:教师知识不能单一,要有综合性知识。如果单纯要求教师学历,势必影响知识多样性。如果一味向学生硬灌,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从单一的知识中学不到其它知识,不会融会贯通。教师的一碗水应该是多滋多味的,流之不尽,用之不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社会各方面也应配合校和教师身上。另外,上级部门也应该多提供给教师开阔视野的机会,闭门造车是教不出合格人才的。

观点五:教学中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间,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样将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了。”

观点六:在教学中,教师应跳出固定的框框架架,努力寻找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切入点。教师应更加关 注学生终身的发展,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允许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尊重每一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㈢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讨论

观点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成长,应在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要善于探究心理根源,多表扬鼓励,因势力导,要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而不是直接批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观点二:在处理问题上要冷静,找出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特点。正象陶行知先生所说:发现学生优点,然后引导,使学生自己认识缺点。我们用此方法时,必须弄清学生的特点,以免巧成拙,让学生感觉老师纵容自己的缺点。

观点三: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避免片面评价。要以点带面,牵动学生更大的进步。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学习,不能只看一面。如学习差的,应看到他可能纪律好,让他也有受表扬的的机会,把学生的优点摆在他们面前。建立自信,学生会进步的更快。我们经抛弃陈旧观念,建立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业,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观点四: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统一标准。教师在其要多方获得信息,做好协调工作。教师也要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多进行反思。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教育观念应改革。

观点五:评价要注重多点式: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㈣目前存在的主要困惑

a)个别课时容量过大,学生吸收、消化是否有困难,能否全面掌握理解;

b)新教材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在目前大班额与小班额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操作大班额的小组活动;

篇2

一、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是做好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深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培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学习和实践对理解课程标准的作用,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并以此为依托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体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要注意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自学和交流活动,为提高课程理念具体化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逐步建立奠定基础。因此,培训应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理念,把握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的要求,理解掌握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以及四个教学内容领域的知识扩展等为目的。

二、培训内容、形式和考核办法

培训内容以教材为篮本,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学好教材内容,特别是要把第二、三、四、五章作为重点,难点主要在对数学课程理念和数学学习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上。为帮助教师学好本门课程,要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开设共计20个课时的四个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为:

1、数学课程理念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灵魂——解读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理解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主线。

2、数学学习的四个核心概念及教学对策——理解掌握数学学习中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四个核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学生核心概念的教学对策。

3、“三维课程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要解读“三维课程目标”对于数学课程就是具体反映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细化的目标领域,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理解掌握。

4、提高理念具体化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内容——培训要为教师专业化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奠定基础,使教师明确教学努力的方向。

培训形式采用教师自学教材、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组织讲座培训、组织实践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组织讲座培训由责任教师承担,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校负责,责任教师参与指导,同时各校抓好教师自学工作。

考核采取填写考核记录表,完成学习报告和教学总结或教学反思,由责任教师和各校考核组分别完成考核内容的办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教师继续教育5学分。

三、培训保障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8-01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数学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2个方面:

1、明确评价的目的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只对学生的成绩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评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观念固步,学校整体不得前进等恶性循环。

篇4

《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价值。

二、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篇5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数学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2个方面: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只对学生的成绩高低作出不合理的评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观念固步,学校整体不得前进等恶性循环。

(二)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就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动些脑筋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形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上予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多于批评的方式,当然,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机制健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在数学义务教育方面紧跟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要明确数学教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要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使中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情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现实生活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增长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中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就成为众多数学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等方面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创造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卖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学生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合作交流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4.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篇8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化、情境化,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数学课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我拿出一瓶同学们常喝的早餐奶问学生:“这种早餐奶的标签写道奶与纯净水的比是7: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7:3’说明了什么?”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趁机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工厂要配制这样的早餐奶1000升,需要奶和纯净水各多少升呢?”学生们的情绪更高涨了。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对学生的诸多解题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我指出今天学习的新的解题方法——按比例分配,顺利进入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付整找零”问题展开:买一双运动鞋要96元,你该怎样付钱?文具店里的数学作业本每捆50本,王老师要买196本,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样拿货?学生会很快就回答:买运动鞋时,付1张100元的人民币,找回4元;拿作业本时,先拿4捆(200本),再抽回4本。这时,教师再出示例题:“176+96和966-194,怎样算简便?”根据刚才“付整找零”问题学生自捂出“176+96=276+100-4=372、966-194=966-200+6=772”的简便算法。

总之,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我们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使教学风格朴实一点,教学方式灵巧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快乐轻松中主动学习数学。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2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给力的教学方法和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3点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

三、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了要改革传统观念中以考试的形式只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理评价。也只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健康,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评价?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2个方面:

1、明确评价的目的。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想通过数学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数学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2、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就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多动些脑筋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形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上予以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积极的鼓励多于批评的方式,当然,评价有法,但无定法。

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篇10

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两个过渡,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次复习前次,以旧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就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其间是有坡度的,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继而强化训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有过程的。教学时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二、将愉快教育用于课堂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 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 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 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

五、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

六、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

篇11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吸收了新课改教学理念的精髓,特别是有些地区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和知识储备、结构都受到了挑战。在旧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仍存留,而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又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较陈旧,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教,学生在下面死命地学,最后导致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则由于学业负担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由此,要切实改进和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理念认真贯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有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建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说,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新课标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儿童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健全,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还难以准确地把握,因此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情境而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经过一些情境的再现,还能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精心创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中,情境的内容应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规律而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创设,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并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一节课内创设的情境不能过多,否则,反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授。

2.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形式,结构也随之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此,数学教师要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地“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可以说,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携手共进,相互作用,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3.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方面,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仍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数学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由此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为此,数学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