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0: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国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主流理念———“主动安全”教育
从各国学校安全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都根据本国实际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但有着显著的共同点,大家都秉持了近似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核心是突出强调培养人的主动性,强调人的主动性在安全防范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一种不良倾向逐渐引起了各国安全专家和教育者的关注,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防护设施来保护自己。汽车安全就是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人们越来越迷信汽车厂家的安全技术宣传,诸如碰撞星级、安全气囊、ESP 系统等,认为依靠这些安全设计,驾驶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观念才埋下灾难的种子,很多车祸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者主动安全意识的降低和缺失。安全专家和教育者都认为,技术防范始终是一种辅助,是低级防范策略,它只有与人的主动性防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发挥人防范的主动性才是高级防范策略。学校安全教育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建立了和发展了人的防范主动性。“主动安全”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其一,着重培养人的主动安全意识和主动安全行为习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实践,这是“主动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条内容虽然不多,但几乎全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非常具体,通俗易懂,例如“……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安全教育(有学者也认为是“生命教育”)可以说是英国人受到的全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开端。其二,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以人为本且不断改进。随着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既成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辅助。法国在学校中推行了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细致,且系统和数据库不断升级。监测系统及其监测评估结果,既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教材,可以将教育培训活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日本还专门开发了保护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带 GPS 定位功能的安全报警器、手机、隐蔽的发射装置等。教师和家长经常辅导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辅导的过程就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过程。其三,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标准等,保障安全教育及成果的落实。美国是依法保障安全教育的典型,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BL)关于学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并公布结果。该法规定,各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保证学生的知情权。这与法国的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的作用是相似的,而且上升到法律保障的水平。美国学校都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对来访接待和学生外出都严格审查和登记。这对学生是很具体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自己才是安全的,服从管理也是有利于自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我国学校安全教育需要改进和创新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安全防范技术、相关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国家教育部 2006、2007 年还先后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但是,与世界学校安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流比较,我们仍存在差距。比较突出的不足是,我们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还没有跟上“主动安全”理念的主流,安全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应急”的层面,有些初步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大胆创新。首先,法规制定方面。我们的法规条文相对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以教育部令的身份下发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其第五章安全教育的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这值得商榷,消防安全教育是必须做好的,而且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技能训练,没有条件也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做好。第四十二条“……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这要求太低,一个学期(半年)1~2 次,这很容易使演练流于形式。《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安全教育讲的相对更具体可行,但《纲要》又没有法律效力,只能靠学校自觉,实际没有保障。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进。笔者认为,需要在国家法定课程中明确纳入安全教育的内容,保障课时,严格考核,可以和“品德课”“、体育课”结合。各地政府还要明令增加学校安全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并监督落实和考核。其次,教育实践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能落实的安全教育比较不足,多数都是“应急”或“应季”的提醒式告诫,如寒暑假前,学校发给家长一些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溺水等告诫通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笔者建议,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其一,要明确学校安全教育的领导和指导,建议设置专职负责安全管理教育的学校负责人,专门指定公安、消防等专业安防人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协调指导人,而且这些人员任期 4~5年,其工作情况纳入本人业绩考核。其二,统一编写具有专业水准的、符合“主动安全”理念的、适合各地实际需要的安全教育计划和教材,由品德课、体育课教师分别负责知识和技能教学,期末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操行档案。安全教育教学情况也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并加大其权重。其三,加强学生安防演练,规定每月都要安排学生不同专题的安防演练,各地政府要明确要求社会有关单位给予演练大力支持,并监督年度演练计划、演练过程和演练效果。再次,安全技术辅助方面,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加大投入不要只想到为学校添置安防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支持下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安防学习和实训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在社会各部门发挥优势、密切合作下建立起来,可以在国家安全、国防、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环保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和开放各种资源,建设多种安全教育专业学习和实训基地(国防基地、消防基地、交通基地、防疫基地、环保基地等),并逐步形成相互配合的安全技术支持网络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强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2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关键词:教育券;思想渊源;背景:问题
为了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实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成学券或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目前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1]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我国要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能不能也实行教育券政策呢?笔者认为,我国能否实行教育券体制关键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一)发达国家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社会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三)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将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如果各学院以科学艺术传授学生的导师或教师,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由校长指派;如果教师怠慢、无能或无行,学生未经申请许可,不得由甲教师改换乙教师,这种规定,不但会使同一学校内各导师各教师间的竞争,大大减少,而且会使他们全体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像这类的教师,纵使领受了学生非常优厚的报酬,也会像那些全未受学生报酬或除薪俸以外毫无其他报酬的教师那样,怠于职守,荒误学生。
选择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他认为政府应该为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利学校接受教育。②“他赞同将穷人的税收减至最低,并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应该每年得到4英镑的资助,以使他们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并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这一职责的履行。”[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资本主义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弗里德曼对教育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在《资本主义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缴纳不起最低要求的学校教育学费的家长分离开来,显然和我们把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办法以及和个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会的公民教育……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愿意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在《自由选择—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他提出:
二、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会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同样受到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二)公共选择理论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集权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现实因素
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失败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是教育券等择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学成绩属于工业国家之尾,学校中帮派林立,、枪支在校园里见惯不怪。尽管政府多年来为公立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加教师,缩小班级规模,但家长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准仍然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择私校而读的学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因为“各私立学校能提供高水准、安全校区与校风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历次教改不尽如人意之后,选择了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强化学校教育竞争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集权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公共教育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而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1990年,约翰库伯和特里莫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集权和是导致美国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台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实行NCLB计划(NoChildLeftBehind),并自称是“美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这受到广泛的批评:NCLB计划是以集权的方式运行的,这个计划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也许是最差的,即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的下降。改变美国教育几十年来绩效平平的局面,就应该摒弃集权主义模式。相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该给予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力,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育。这种革命性的变革的关键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避免教育集权化并允许各州尝试自由选择学校的计划。[5]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三个就是学校结构的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教育收益率的问题。
(一)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由此引起教师资源和时间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经过高层次学习的博士生等人才纷纷离开教学岗位,进入高级或中级管理阶层,使一个学者整天忙于“文山会海”中,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表现于反映教育数量特征的结构、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现于反映教育质量特征的绩效、结果的不平衡,还表现于反映教育运动状态特征的速度和规模的不平衡。从数量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极度短缺。从质量特征来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运动状态特征来看,农村学校经济资源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较小。很明显,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普遍的、强烈的反差。
(三)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四、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考察团在美考察期间发现有些州的教育财政拨款与目前国内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将政府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持券择校,学校则将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换取教育经费。受此启发,2001年9月,长兴教育局为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向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始“教育券”试点。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可行性,长兴县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还很难说。笔者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论层面要严密,操作层面要规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支持。理论层面要严密,就是说在实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须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由一个充分的预知,操作层面要规范,就是说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各利益主体的法制化意识,相关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的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选择权,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一旦实施后政府将不能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会导致资源流向好的学校,造成“富校越富,穷校越穷”。湖南师范大学的曾坤生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规范的市场制度迈进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过渡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渐进性,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若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优的选择范式。因此,在选择教育券这种制度安排时,一定要注意运作的规范和其本身的演进性。长兴县副县长熊全龙先生认为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办薄弱学校难以维持生存;学生培养费标准提高;教师工资财政专户将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临新挑战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摆正认识,各种教育一律平等
(三)教育券的受众要有选择性
我国的教育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实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有战略性或带动性。我国实行教育券的第一个地区是浙江,这可能和浙江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有关。其次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选择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作为实行教育券政策的对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优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券制度评析[J].教育与经济,2004(1),17-19.
边文田 陕西神木 用数学理念区分at,in和on
胡转益 湖南隆回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先服务好学生教学笔
谈
周官定 贵州盘县 深入探讨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陈小琴 江西寻乌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张顺军 江苏仪征 浅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吴雪芳 福建三明 浅析现代书法的发展
卢 丹 江苏靖江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苏其兰 云南临沧 在细节中演绎一片蓝天
乔莎莎 河北峰峰 峰峰矿区高中管理研究
一等奖
谢伟强 广东江门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
张仲昆 广东东莞 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陈世才 甘肃永靖 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比例
的简单确定
罗继敏 广西凤山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教学生"玩"手机
谭德武 湖北巴东 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
颜美娟 江苏常熟 艺术类职业学校语文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方
法举隅
牛宏志 西省阳城 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于洪哲 辽宁营口 合理训练:语文教学的生命本色
张燕艳 河北怀来 用爱心浇灌智慧之花
余祖孝 湖北宜昌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运用新史观
卢禹锡 陕西商洛 浅析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性
蓝春玉 福建上杭 情绪异常幼儿个案研究报告
李福林 陕西南郑 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札记二则
李梅兰 山东庆云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黄作林 广东深圳 初探农村“留守一族”的教育问题
尹小建 湖北武汉 浅析实训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重要性
石春霞 内蒙淖尔 如何拓展物理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黄 洁 广东连山 让德育教育在英语课堂上开花结果 民族
地区强化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初
探
二等奖
吕伏帅 江苏洪泽 在教育改革大潮下再谈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莫汝芬 广东佛冈 独具特色的管理
蒋玲玲 江苏洪泽 浅谈弱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周慧玲 甘肃灵台 克服“厌学”情绪,开启兴趣之门
温洪芳 河北沧州 浅谈如何疏导幼儿攻击
尚书丽 河北邢台 教学因简单、朴实的点缀而精彩
杨兆昆 贵州盘县 浅谈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
高喜有 吉林长岭 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王社霞 甘肃市宁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究
张连娜 吉林前郭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的作用
张顺军 江苏仪征 一题多问,一战到底
张建萍 青藏格尔木 1234,开展好大班幼儿的学军活动
李茂发 湖南城步 应把家庭教育摆在教育的高度
陈素娟 安徽泗县 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杨新芳 山东庆云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卢 丹 江苏靖江 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潘顺贤 广西南丹 试谈农村九年级化学探究式教学的现状与
对策
程福印 河南夏邑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程教学
温国文 广东梅县 以生为本,授之以渔
艾 瑛 四川资中 校讯通,架起了家校教育的立交桥
郭其安 山东莱芜 运用思维技巧 感受原味乐趣
熊素文 福建泉州 唤取一枝深雪开
龚文化 湖南双牌 步步精心,全力打造体艺强班
郭 臻 宁夏银川 关注女生教育,促进班级、学校和谐发展
程向军 河南安阳 校长如何确立自己在学校中的威信
三等奖
倪国平 江苏金坛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思考
吴秀华 贵州黎平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之我见
肖 文 广西贺州 献给1112班的歌
李锦玲 福建泉州 有效写话进行时
肖修平 重庆开县 班主任工作的“三心”和“三变”
曾永春 四川泸县 让心理健康之花在残疾学生心里永远绽放
张 燕 四川泸县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
张小云 山西阳城 立足课堂大舞台 实现学校新跨越
罗春霞 河北高阳 农村幼儿教师你将何时起飞
翁小梅 四川南江 做一名幸福快乐的老师
王秀华 黑龙江 浅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几种特殊业务的涉税
计算及会计处理
王玉华 吉林前郭 如何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刘雪涛 四川米易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卢禹锡 陕西商洛 高中政治趣味联想记忆初探
余训锋 四川德阳 “校协联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张建萍 青藏格尔木 浅谈教师在幼儿电脑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杨秀蕊 福建屏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胡艳丽 山东庆云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张文桃 河北平山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教师
李 丹 江苏靖江 幼儿园桌面游戏的指导策略之中班篇
卢 丹 江苏靖江 浅谈科学活动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王冬梅 河南新乡 聋生少年期的正确引导
黄作林 广东深圳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周宗文 云南临沧 对学生营养餐的思考
曾利琼 广东兴宁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探究与转化策略
张我宇 广东连山 浅谈中职学校第二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为了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实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成学券或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目前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1]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我国要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能不能也实行教育券政策呢?笔者认为,我国能否实行教育券体制关键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一)发达国家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社会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三)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将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如果各学院以科学艺术传授学生的导师或教师,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由校长指派;如果教师怠慢、无能或无行,学生未经申请许可,不得由甲教师改换乙教师,这种规定,不但会使同一学校内各导师各教师间的竞争,大大减少,而且会使他们全体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像这类的教师,纵使领受了学生非常优厚的报酬,也会像那些全未受学生报酬或除薪俸以外毫无其他报酬的教师那样,怠于职守,荒误学生。
选择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他认为政府应该为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利学校接受教育。②“他赞同将穷人的税收减至最低,并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应该每年得到4英镑的资助,以使他们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并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这一职责的履行。”[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资本主义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弗里德曼对教育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在《资本主义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缴纳不起最低要求的学校教育学费的家长分离开来,显然和我们把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办法以及和个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会的公民教育……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愿意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在《自由选择—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他提出:
政府在资助和管理学校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大,不仅导致了纳税人金钱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了比自愿合作继续起较大作用所能产生的教育制度远为落后的制度……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采用凭单制度,该制度将给予不同收入的家长以选择子女所上学校的自由……在高等教育中也采用凭单计划,该计划将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同时促使补贴高等教育的税款的分配更加公平……一种既能保证父母享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又能保持现有的财政来源的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实行凭单计划……家长应被允许在任何一个愿意接受他的子女的学校使用凭单,不论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也不论是在他们居住的地区、城市或州,还是在其他地区、城市或州。这样,不仅将给每位家长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迫使公立学校通过收学费而自筹资金(如果凭单金额等于全部教育开支,则学校必须完全自筹资金;如果不等于全部教育开支,则学校必须部分地自筹资金)。这样,不仅公立学校之间要展开竞争,而且还要同私立学校竞争。这个计划并不减少任何人为教育纳税的负担。它只是在社会有责任向孩子们提供教育的前提下,给予家长较为广泛的选择余地,让他们自己决定孩子应受什么样的教育。
二、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会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同样受到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在教育方面,引入自由竞争机制至关重要。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提到:下述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应当以何种方式提供义务教育?应当为所有的人提供多高程度的义务教育?享受较高程度义务教育的人又应当如何挑选,以及由谁来承担这部分开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多高程度的教育应当由公共资金来提供以及以何种方式来提供……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现今推行的义务教育甚或由政府资助的普通教育,就应当以政府来建立或管理这些教育机构为必要条件。对于教育券问题,哈耶克持有赞成态度:“诚如弥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教授业已指出的,通过向双亲提供保证负担每个孩子教育费用的凭证——他们可以将这种凭证交给他们为孩子所选择的学校——的做法,现今在毋需维系政府开办的学校的状况下,用公共资金(publicpurse)来支付普通教育的费用在实践上已完全可行。当然,由政府直接为少数偏僻的社区提供学校教育仍然是可欲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学龄儿童的人数非常少,从而教育的平均成本也就非常高,所以不适合开办私立学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而言,毋庸置疑,完全由私人致力于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而政府仅提供基本的资助并为所有的学校确立担保之费用的最低标准,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公共选择理论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论基础
家长通过教育券而选择学校提供的教育,在实质上构成了投票问题。所有参与到投票行为中的经济人都有自身的效用期待。[3]如果政府的教育支出投向生产者(学校)而不是消费者(受教育者),那么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无法达到最优。鲍彻尔丁(Borcherding)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除去了附加在教育支出本质上的光环效应,其内容是教育支出被公共部门的职工和官员推动上升,他们垄断了民主过程的权力,并利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报酬而不是生产相应的生产增值。他进一步指出,教师根据教育、经验和区域规模大小而给予更多报酬,而这都和教育质量无关。学校可以避免效率检验。
赫希曼(Hirschman)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必然会遇到供给方式的困扰,一旦选择了不适当的供给方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能行使退出的权利或向其他服务部门寻求服务。在他看来,教育应该实行“市场+非市场的混合策略”,并时常对低效率的教育机构实行退出机制。
(三)集权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现实因素
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失败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是教育券等择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学成绩属于工业国家之尾,学校中帮派林立,、枪支在校园里见惯不怪。尽管政府多年来为公立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加教师,缩小班级规模,但家长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准仍然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择私校而读的学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因为“各私立学校能提供高水准、安全校区与校风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历次教改不尽如人意之后,选择了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强化学校教育竞争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集权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公共教育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而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1990年,约翰库伯和特里莫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集权和是导致美国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台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实行NCLB计划(NoChildLeftBehind),并自称是“美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这受到广泛的批评:NCLB计划是以集权的方式运行的,这个计划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也许是最差的,即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的下降。改变美国教育几十年来绩效平平的局面,就应该摒弃集权主义模式。相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该给予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力,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育。这种革命性的变革的关键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避免教育集权化并允许各州尝试自由选择学校的计划。[5]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三个就是学校结构的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教育收益率的问题。
(一)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由此引起教师资源和时间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经过高层次学习的博士生等人才纷纷离开教学岗位,进入高级或中级管理阶层,使一个学者整天忙于“文山会海”中,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表现于反映教育数量特征的结构、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现于反映教育质量特征的绩效、结果的不平衡,还表现于反映教育运动状态特征的速度和规模的不平衡。从数量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极度短缺。从质量特征来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运动状态特征来看,农村学校经济资源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较小。很明显,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普遍的、强烈的反差。
(三)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值。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儿童往往参加一些辅的生产老动,加大了教育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教育收益率。由于农村地区教育供给的不足,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较低。在城市地区,受内部失业和农村流民的影响,较低文化素质的人难以找到工作,或在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上存在歧视,从而造成了对高等教育的过量需求,并带动初、中级教育过渡膨胀,形成了教育深化(Educationaldeepening)和知识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大量原本只需要受较少教育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被接受了更多教育的人承担者,从而使在校期间学习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处于闲置状态,相对于国民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而言,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四、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考察团在美考察期间发现有些州的教育财政拨款与目前国内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将政府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持券择校,学校则将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换取教育经费。受此启发,2001年9月,长兴教育局为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向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始“教育券”试点。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可行性,长兴县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还很难说。笔者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论层面要严密,操作层面要规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支持。理论层面要严密,就是说在实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须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由一个充分的预知,操作层面要规范,就是说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各利益主体的法制化意识,相关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的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选择权,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一旦实施后政府将不能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会导致资源流向好的学校,造成“富校越富,穷校越穷”。湖南师范大学的曾坤生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规范的市场制度迈进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过渡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渐进性,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若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优的选择范式。因此,在选择教育券这种制度安排时,一定要注意运作的规范和其本身的演进性。长兴县副县长熊全龙先生认为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办薄弱学校难以维持生存;学生培养费标准提高;教师工资财政专户将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临新挑战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摆正认识,各种教育一律平等
就我国而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仍是一块坚固的堡垒。民办教育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满足了国民对教育的部分需求,也减轻了政府的教育财政负担,成为我国公立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但民办教育的地位和投资收益等部未能得到法律保障,在竞争中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利于调动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在现在的体制下,民间办学机构面对的是一个不那么公平的市场:居民家庭送孩子进公立学校,免费;进私立学校,要交费。如此的约束条件,迫使民间教育机构不得不选择“撇奶油”策略——以富家子弟中不堪公立学校竞争者作为招生目标。许多地方民间办学以所谓“贵族学校”起步,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的“贵”,指的是收费的单价高,因此投资的总量一定不会大。这就是说,公立免费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刺激民间办学,而且抑制民间投资。同时,由于教育财政经费严重短缺,也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效率。因此,需要在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引入平等的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三)教育券的受众要有选择性
我国的教育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实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有战略性或带动性。我国实行教育券的第一个地区是浙江,这可能和浙江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有关。其次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选择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作为实行教育券政策的对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优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判断。
注释:
①大量的文章和著作都认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教育券的创始人。但是从思想渊源来看,亚当斯密对教育问题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②参见DavidF.Salisbury.WhatDoesaVoucherBuy?--ACloserLookattheCostofPrivateSchools.
/pub_display.php?pub_id=1345.
③JohnE.Chubb,TerryM.Moe.Politics,Markets,andAmerica’sSchools[M].Washington:BrookingsInstitution,1990.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券制度评析[J].教育与经济,2004(1),17-19.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而在教育管理中,依法治校则是治国方针的具体实践,它既满足转型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也符合法治社会所提倡的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使得高校安全教育与社会法制接轨,其中有《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的权利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
1.2高校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1.3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2.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3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3.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3.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90-03
一、美国残疾人教育概述
1975年,美国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法案》。根据该法案,政府为3—21岁获得“私人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所批准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及适当的公共教育。该法案分别于1986年、1990年、1997年和2004年得到了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法案及其相关规定要求,各州要通过本地教育主管机关或者学校董事会(简称“校董会”)去界定、设置、评估残疾人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该规定同时适用于美国的非公立学校。
《残疾人教育法案》要求校董会要保持各种学校设施的统一性,即从向大部分学生提供的设施到向个别特殊群体提供的设施是统一的,不能有隔离的设计。比如,卫生间的设计可以依据性别进行区别设置,但在考虑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时,不得单独设置残疾人专用的独立卫生间。此外,所有设施的设置要符合最少限制环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原则(对于这个问题下文会有更详细的阐述)。另外,根据该法案,有必要接受特殊服务的时候,残疾学生可以脱离常规的教育环境。
《残疾人教育法案》的核心要求是,所有残疾人都可以在最少限制环境下得到免费的适当的教育服务。但是,在何为“适当”(Appropriate)和“最少限制环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由于立法上的用词比较模糊,所以该规定制造了一个天然的紧张,学校及学生和家长均有不同的理解。
在《残疾人教育法案》确立了“零驳回原则”(Zero Reiect Project),即如果残疾学生符合《残疾人教育法案》的规定,申请接受教育,校董会不得拒绝其入学。这一规定产生了如下分歧,即如果一个残疾学生,其残疾程度已经严重到没有能力接受教育或在受教育过程中受益的话,那么,学校是否有权力拒绝其入学呢?在Timothy w V Roeh—ester一案中,美国第一巡回法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严重残疾人不需要证明其具有享受特殊教育项目的能力。教育包含着一系列的培训,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案中,校董会不能拒绝向受教育者提供服务,即使他们认为该儿童的残疾已经到了无法享受相关服务所带来的裨益的程度。此外,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必须在常规课堂中接受教育。当残疾人不能在常规课堂中进行学习或者全纳教育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提供更为严格的设施以便提供相关支持。
二、美国残疾人教育从业人员的劳动权利
在美国,公立教师劳动权利的立法由各州规定。即使如此,联邦法律,特别是在反歧视领域,对于公立学校的教师权利问题具有重大影响。非公立学校教师的劳动权利更多是被合同法所规范。通常就劳动权利的具体问题,公立教育机构会与教职工进行集体谈判。这种谈判,根据所处的法域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此处不赘述。一般来说,法定内容,包括薪酬以及其他的工作条件,如福利、病假以及医疗保险等,由校方和教职工进行直接谈判;对于管理特权方面,比如,终身教职、创建校历以及行政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选任,校董会无权就这些问题与受聘教工进行磋商;在劳动争议和劳动保护的解决的问题上,通常需要依照联邦和州法律进行解决。一项劳动争议如需进入仲裁、调解解决,通常要在之前经历若干个阶段。
前述权利均属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共同享有的权利。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是否拥有罢工的权利,对此问题美国各州态度不一。只有少数的几个州给予了教师罢工的权利。但是,即使是在赋予教师罢工权利的各州,在实际运作上,法院和州政府通常不会批准教师的游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法院也禁止教师从事类似于罢工的活动,如集体辞职、集体旷工等。
之所以对教师的罢工权利在美国这样崇尚自由的国家进行严格的限制,是基于这样一些价值考量,即如果进行罢工,那么,他人由此而损失的利益是否超过利益主张人的利益成本。我们可以预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的基本权利在大部分情况下显然是超过教师的权利的。所以,作为常规教育从业者的教师便不具有罢工的权利了。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迄今尚无相关的法律、判决以及案件发生,难有定论。但是,既然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就应当参考对于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规定。然而,作为残疾人教育的从业人员,他们的工作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工作环境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普通法对该问题的突破也并非不可能。
(二)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性,不能入脑入心大多数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以讲座、报告会为主,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顺次在讲,少则几百学生,多则上千学生在听,报告和讲座的内容又偏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这样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讲座和报告会,既没有深入细致到每名学生,又没有统筹协调的安排,更没有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就不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过是走走过场,作作秀,很难将安全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落到实处,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过场性,难有警示作用大多数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内容偏重于走过场,安全教育的主体权责不明确,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安全教育的手段陈旧单一,安全教育在学校管理体系上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尤其是个别学校,存在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对本校发生的安全事件采取少说、不说的态度,更别说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了,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驻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安全问题其实就在身边,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更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和自救知识。
二、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突破局限,齐抓共管促进安全将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学大纲,组织进行授课,规范考试和成绩管理,形成硬性学习指标;重视辅导员建设,每学期应举办辅导员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技能在内的培训,增强这支队伍在安全教育中的战斗力;重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院系学生会、团总支、自律委员会和各班班委在学生安全教育和隐患排查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站、简报、校报、广播等载体,大力加强宣传报道力度,要做到全面动员,全员参与,要善于挖掘典型材料,培育典型事例,推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学校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我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形成有长效机制。
19824749 回归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 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7600字
19824750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模式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探析 王晓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51 基于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朱爱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52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陈凤英 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53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 张洪春 温中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54 系统看待“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张振元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5800字
19824755 强化省级统筹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创新 薛二勇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300字
19824756 “三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胡俊琴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57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曾绍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58 “双转移”战略下的广东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及启示 孙晓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59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朱璋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2300字
19824760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向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1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 范心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62 “三主体”协同参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范式 李青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Z1期 5600字
19824763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柴达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6期 8600字
19824764 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孙春玲 等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65 服务产业需求 促进“双链”融合 陶书中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6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 李玉珠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67 校企合作整合的问题观照与因应对策 张健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900字
19824768 校企不同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马斌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6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补性制度 李玉珠 韩春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7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升刚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5300字
19824771 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 祝士明 刘建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7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杨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73 顶岗实习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承诺影响及对策研究 饶雪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774 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董奇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10300字
19824775 整体化设置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 雍照章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6800字
19824776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 朱旭东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6800字
19824777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价值与生成路径 祝成林 张宝臣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78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 张伟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9500字
19824779 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李树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1100字
19824780 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变迁与启示 胡航 等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7期 12300字
19824781 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 魏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82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杨燕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83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常书铭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4 校企“一体化”培养汽车维修工程师的探索 韩剑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8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计宏炜 沈亚强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86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杨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7 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 金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10500字
19824788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 张胜军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89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地区的经验数据 李勋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90 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收费的创新管理模式 李红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2期 6000字
19824791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孙姚同张清学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1期 5900字
19824792 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基于国际的视野 张伟远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6期 9900字
19824793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 孙立新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94 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状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丁耀 文东茅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1000字
19824795 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 万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100字
19824796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 高福安 铁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8400字
19824797 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 胡天佑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98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春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799 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模式建构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0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 崔景贵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801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概况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802 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 谢长法 李红梅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3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杨卫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804 布卢姆菲尔德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述评 柳靖 柳桢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5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 叶磊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800字
19824806 从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考察我国职教体系法制化建设 张强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807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敬雅 刘福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808 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徐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9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申超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6期 12900字
19824810 印度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述评 王为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1700字
19824811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视域中的成人及其学习――基于科隆威计划的述评 蒋亦璐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700字
19823640 建设联盟 创立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 王建华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300字
19823641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 曹晔 《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642 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被误解的合理性 刘向辉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6200字
1982364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侯宁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6600字
19823644 作为一种“实践”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 李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策略研究 马宽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6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逻辑研究 包水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47 欠发达地区高职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原则 陆广地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48 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丁晓昌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0200字
19823649 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 张立明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0 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 李雯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1 关于构建新疆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考 沈蕾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7900字
19823652 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瞿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53 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 杨善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5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 周永平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55 “示范高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鑫 王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56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蒋庆哲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000字
1982365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 周建松 唐林伟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100字
19823658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 孙毅颖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2期 6500字
1982365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张建春 等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660 论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 李东航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8000字
19823661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次专业硕士招生综述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8800字
19823662 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探析 刘伟洋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10500字
19823663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 赵昕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64 生成性课程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设计 董昊悦 张建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3665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 孙爱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5900字
19823666 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与何为 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67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宣传定位 张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68 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徐国庆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000字
19823669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研究 胡清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0 学校的课程统整: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吴国平 等 《全球教育展望》 2013年第2期 15100字
19823671 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吴炳岳 赵文平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72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度”境界:名师的素质表征 李源田 《课程·教材·教法》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73 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机制探析——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的视角 李森 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4期 8300字
19823674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金东海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10500字
19823675 基于“知识+技能”的高职教学模式建构 吴曙光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5300字
19823676 “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许建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7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探讨 潘建华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78 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 白朴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8600字
19823679 地方农民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王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80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681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 丰玮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2 浙江省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调查与分析 房风文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3 非洲成人扫盲培训成效分析——以乌干达成人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为例 戈君宇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4期 7600字
19823684 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从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 和震 李晨 《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85 河北省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闫志利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9800字
19823686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朱远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7 新生代劳动力移民培训中职业技能框架的构建——基于职业技能分类的视角 曹洁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88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工作场所学习及其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启示 唐林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9 论构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史仁民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4期 4200字
19823690 我国民办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探析 王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91 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黄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500字
19823692 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朱兆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93 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体制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 王勇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3期 6000字
19823694 国内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理论的缺陷研究 周安敏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69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赵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8200字
19823696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李红卫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97 论德育的过程本质 杜时忠 管贝贝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9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刘长虹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99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善” 宋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0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和专业承诺发展水平调查分析 曹金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701 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变迁 王雁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2 美国社区学院中的转学教育对我国专升本之启示 万瑶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703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 董博清 等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700字
19823704 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究 吴雪萍 等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400字
19823705 印度中等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管窥 屈书杰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200字
19823706 发展技能促进农村转型——国家、国际和比较的视角 维纳·契纳巴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2753 和谐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 施丽红 全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10800字
19822754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一个管理学的诠释框架 高磊 李名梁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7400字
19822755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 刘晓 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7900字
19822756 知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哲学思考 翁伟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期 9800字
19822757 从国家化到全球化:职业教育的“被缚”与“解放” 徐平利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58 试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色 徐云松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7600字
19822759 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 马建富 董存田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期 10500字
19822760 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张铁军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61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吴友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2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调查研究 徐国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3 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 金雁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9200字
19822764 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管理策略 王秉琦 贾鹏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期 6100字
19822765 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教育——理念、制度与课程 黄福涛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1期 15200字
19822766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 张天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6700字
19822767 产学研结合的再思考 陆正林 顾永安 《高教探索》 2012年第1期 5600字
19822768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视界与创新路径 张健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69 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路径探析 王志强 《职教通讯》 2012年第2期 5000字
19822770 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微 顾坤华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3期 10600字
19822771 从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郭楠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400字
19822772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 王晓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3期 8700字
19822773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的历程及特征 王军红 周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300字
19822774 中职生满意度调查报告——以南京市若干中职学校267名中职生为样本 董仁忠 刘新学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800字
19822775 中职教育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王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7000字
19822776 广东省职业教育地方立法的反思与建议 欧阳恩剑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期 8700字
19822777 县域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 朱亚飞 丁春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6600字
19822778 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探索 李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2年第2期 5900字
19822779 论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 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2年第3期 16000字
19822780 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 刘育锋 陈鸿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期 10100字
19822781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实处境及其成因分析 吴忠香 胡贝利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期 6600字
19822782 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孙华 《职教通讯》 2012年第3期 5000字
19822783 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 张健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期 6700字
19822784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 周文琼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 8200字
19822785 国家示范高职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改革及成效 彭海深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6800字
19822786 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蒋庆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2期 5100字
19822787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陈秋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6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