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11: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食物中毒应急演练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22消防安全演练的应急预案1
为了切实加强公司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在生产经营、办公场所及运输过程中发生火灾,规范消防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快速处置能力,使之有组织、有计划、有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处置措施,防止因火灾引起的危害的扩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公司安全生产的实际,制订《国鸿公司消防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平安企业”、“平安汽车站”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公司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消防安全应急处置指挥体系以及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确保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公司能以最快速度、最高效能实施应急救援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公司生产经营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全面防范、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应对、措施果断、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二、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火灾事故,需要实施救援和处置。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损失。
在处置火灾事故时,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上级部门和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公司各处室和各单位按照处置火灾事故中的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应急救援与预防工作相结合,落实预防火灾事故的各项措施,坚持科学规划、全面防范。
4、快速反应,处置得当。
建立应对火灾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反应,快速得当处置。
5、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征集、调用相关物资、车辆、人员时,各单位、部门应服从统一指挥,保障救援供给。
三、组织体系
(一)由公司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指挥组织。
领导小组职责。统一领导公司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有关工作。负责监督指导公司制定火灾事故应急方案及预案演练,负责参加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置,负责评估应急救援行动及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负责应急救援的其他事项。
(二)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稽查处,由安全稽查处负责人任主任。
办公室是公司火灾事故应对工作的日常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对预防火灾事故的基础管理工作、台账的建立、监督检查,不安全因素的汇总、分析协调火灾事故处置和救援预案实施。负责指导各单位消防应急预案的制定、执行和演练。
(三)现场处置机构。
火灾事故后,根据火灾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应急救援行动的需要,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参与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小组和成员,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现场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指派其他成员带领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参与现场指挥和处置工作。
(四)另设立三个处置小组,分别为:
1、旅客(员工)疏散组。
组长为公司相关单位安全分管领导,成员为公司(各单位)安全部门人员(客运站为综管办、安全部门人员、站务员);
职责是在接到疏散指令后,打开所有通道,稳定旅客(员工)情绪,引导组织旅客(员工)有序、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2、车辆疏散组。
组长为各车辆单位负责人,成员为车队长(值班长)、各车辆单位机动驾驶员;
职责是在接到疏散指令后,迅速打开各通道疏散车辆,有条件的应当先撤高档车,后撤普通车。
3、灭火组。
组长为公司(各单位)安全部门负责人,成员为公司(各单位)义务消防员、安全部门人员(客运站为综管办、安保人员和义务消防员)。
职责是在疏散人员和车辆的同时,对火情实施扑救,在消防部门人员到达后,听从专业消防员指挥,积极配合消防员进行扑救。
四、事故报告
(一)报告内容
1、火灾、火警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2、发生火灾的实际情况;
3、初步采取的预防、控制、处理等措施情况;
4、信息畅通保障情况;
5、火灾应急的其他有关情况。
(二)报告程序及要求
各单位在接到有关火灾报告后,应当在接到报告的第一时间内,向公司消防应急办公室报告,并立即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公司消防应急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报告,同时向行业管理部门、消防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慌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慌报有关火灾情况。
五、启动条件
当在公司、各单位经营场所、办公场所或营运车辆上发生火灾事故,由公司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启动应急预案。
六、应急响应
(一)客运车辆营运途中发生火灾应急处置:
1、当客运车辆在营运途中发生火灾时,驾驶员应立即靠路边停车,同时稳定旅客情绪;
2、驾驶员立即打开前后客车门,并立即切断电源,随车司乘人员立即通过车门有序疏散旅客(当车门不能打开时,驾驶员应立即用逃生应急锤或其他应急器件,击碎车窗玻璃,疏散旅客);
3、当旅客全部撤离车厢后,驾驶员立即使用随车配置的灭火器实施灭火;
4、在灭火的同时,向“119”火警报警,并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
5、司乘人员将旅客疏散到安全地域,检查旅客是否有受伤和财产损失情况,如有人员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抢救伤者,同时对受伤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登记;
6、驾驶员在应急处置结束后应立即在车后方设置车辆紧急停车警示标志,以防次生事故的发生;
7、在灭火过程中如消防人员到达火灾现场,驾驶员应积极配合消防人员进行灭火。
(二)候车室、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发生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1、当候车室、停车场等场所发生火灾时,客运站应立即向“119”火警报警,并立即向公司消防应急办公室报告。同时利用广播设施向旅客喊话,稳定旅客情绪,要求旅客服从车站管理人员指挥。由旅客疏散组人员立即打开所有通道,引导组织旅客和客运站工作人员迅速、有序向安全地带转移。
2、同时,车辆疏散组人员迅速打开消防通道,先撤高档车,后撤普通车。当驾驶员不在时,可组织人员将车辆推到安全地带。
3、如火势已将汽车驾驶室燃烧,无法疏散时,要及时疏散该车周围的汽车。
4、当疏散通道很窄,不能将车辆迅速疏散时,可驾驶汽车撞开障碍物,开辟疏散通道。
5、在人员、车辆撤离的同时,灭火组人员应立即实施扑救:
(1)当车站建筑物起火时,汽车尚未被引燃,应首先扑救建筑物火灾,并同时将汽车疏散或转移。
(2)当汽车发生火灾,建筑物尚未着火,应将主要力量用于扑救汽车火灾,用一部分力量保护建筑。
(3)汽车火灾,当火势处于初起阶段时,用手提式或手推式(干粉)等灭火机将火扑灭;当火势发展到猛烈阶段,油箱还未爆炸时,应用消火栓灭火,同时还要冷却燃油箱;
(4)当汽车与建筑物同时起火,应根据轻重缓急,决定主攻方向;
(5)当公安消防到达现场后,应积极服从和配合公安消防队员实施救活,并保护好现场。
(三)办公场所、生产车间等场所发生火灾应急处置:
1、当办公场所、生产车间等场所发生火灾,事发单位应立即向“119”火警报警,并立即向公司消防应急办公室报告。人员疏散组立即打开所有通道,引导办公人员迅速、有序向安全地带转移。
2、在人员撤离的同时,灭火组人员应立即实施扑救,当公安消防到达现场后,应积极服从和配合公安消防队员实施救火,并保护好现场。
3、注意事项:
(1)逃离时,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燃烧中产生的热空气被人吸入,会严重灼伤呼吸系统,严重的也可导致人员死亡。所以,逃生时应把毛巾浸湿,叠起捂住口鼻。无水时,干毛巾也行,身边没有毛巾、餐巾布、口罩,衣服也可以替代,要多叠几层。
(2)浓烟中避难逃生,应尽量放低身体或用膝、肘着地匍匐前进,因为浓烟及毒气比空气轻,贴近地面的空气一般比较清新且含氧量较多。烟雾较浓时,非上楼不可的情况下,必须屏住呼吸上楼。
(3)被大火围困又没有其他办法自救时,可用手电筒、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消防队员及时发现组织营救。
(4)在高层办公的人员,当发生火灾、火警时,不得使用电梯进行逃生,应使用高层消防安全通道逃生。
七、现场恢复
(一)现场恢复
火灾得到控制被扑灭后,事发单位进行现场清理等工作,视情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二)事件调查
公司安全部门和事发单位组成事件调查配合小组,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八、预案演练
公司及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救援演练、专项演练。编制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演练应从实战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应急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职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逃生救援技能。
2022消防安全演练的应急预案2
一、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
(一)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餐厅要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食品卫生以及关于《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的精神,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画和实物标本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食物从业人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1)防止细菌对仪器的污染:食品工业和食品商业系统,以及集体食堂,应对食品加强卫生管理,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奶类等动物性食品,要防止在生产加工和供销过程中的污染。须知到专车运输,低温贮藏,工具售货,食品从业人员要重视个人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有不适宜从事食品工作的病患者或带病者,应及时调换工作。(2)控制细菌的污染,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措施,主要是低温保藏。按照食品低温保藏的卫生要求贮存食品,防止食品腐烂变质。(3)杀灭病原菌。杀灭病原菌的措施主要是高温灭菌,当肉类食品深部温度达80度时,经12分钟可彻底杀死沙门氏菌。隔餐的熟食品和剩菜饭,在销售或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有些化学物质与食用的面碱、淀粉、食盐等形状相似,以常发生误用,误食而造成中毒。因此,对备有有毒化学物质的单位,要加强的管理,要严格执行保管和领取制度,严禁把有毒化学物质带回家中使用。(2)加强农药的管理和使用。农药要专库保管,不能与食品同仓存放,防止污染食品。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有关规定。(3)包装或盛放有毒化学物质的容器,不得用来包装或盛放食品。
(五)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有毒动植物往往与某些可食的食物相似,人们如不加以识别而误采食用,就会引起中毒,如有毒的蕈类和野果等。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对有毒或无毒动植物的识别能力,防止误采误食,对不能识别的有毒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才能食用。
二、食品卫生中毒事件应急措施
1、在酒店内发现任何人有中毒症状,无论是误服或故意服毒,应立即报警,并向总经理汇报;
2、由大堂副理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呼救,等待医务人员求援;
3、经警方同意后查看中毒者证件等物品,由警方通知中毒者的单位或亲友;
4、保护中毒者所在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触摸有毒或可疑有毒的物品(如:药物、容器、饮品及食物、呕吐物等);
5、将中毒者的私人物品登记、保管或按警方要求交给警方,并签收;
6、将有关资料(警车、救护车车号;到达及离开的时间、警方负责人姓名等资料)登记备案;
7、发现投毒者或可疑人员时立即滞留,交警方处理;
8、属在酒店用餐客人的,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把客人用餐的菜肴和餐具及残渣封存,交由警方化验、鉴定。
2022消防安全演练的应急预案3
为了贯彻黔江教委文件精神,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为主题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提高师生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为使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故拟定举行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具体应急疏散预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管理,以学校法人代表(校长)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确保学校的消防安全。
二、演练目的:
为了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财、物的安全,加强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宗旨,切实做好防火、灭火工作,特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通过消防安全演练,让学生学到有关的安全防护知识,做到有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的目的。
三、灾害预设:
当某楼的某室突然失火时,在火光、浓烟之中,学生会产生惊恐失措现象,或慌不择路而跳楼,或缩成一团任火烧。可能发生学生被烧死、踩死、摔死、呛死、挤死的恶性伤害事件。
四、组织机构:
总指挥:任明军
副总指挥:任云芳
成员:全体管理人员、班主任 、学校保安
五、前期准备阶段
1、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官渡中学学校消防安全应急演练预案》,通盘筹划和指挥火灾应急避险演练。
2、组建学校义务消防队。由行政、后勤、班主任、课任教师等组成学校义务消防队,学习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并组织校义务消防队进行实战演练。
3、落实相关安全措施。重点是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情况,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情况,以及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检查,燃气和电气设备检查等。
4、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向学生宣传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意义、应急自护办法等,对学生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电,不触摸有电源标志的器物、不拨弄公共场所开关,不擅自使用电器。教育学生在火灾发生时严禁学生跳楼逃生,不提倡学生参加救火工作。
5、班主任网上下载有关防火、救火、救人资料,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自我保护知识,开展消防灭火自救培训。并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疏散练习,熟悉疏散线路,进行自救逃生练习。教育学生发生火灾时,能够做到:
①遇事不慌,头脑冷清。
②判明情况,思考对策。
③积极自救,互帮互助。
④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大忌:恐慌混乱,相互踩踏。
六、应急实战演练。
应急疏散演练日期:20xx年9月2日下午第一节课。要求:
1、听到报警铃声后,上述人员各就各位,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一、全面部署暑期旅游安全工作
暑期是道路交通事故、涉水旅游事故和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暑期旅游安全保障,认真按照《关于开展*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安监总政法[*]75号)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本地区安全生产月相关活动。要结合以往暑期旅游应急工作经验和本地区特点,做好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趋势预测、防范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经验总结。要按照道路交通事故、涉水旅游事故、食物中毒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要求,加强预案演练和人员培训,保证应急处理程序可行、渠道通畅、运转正常。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面向公众、旅游接待单位的旅游安全宣传、教育和引导。各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要紧密配合、上下联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旅游安全保障工作落实到位,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暑期旅游环境。
二、做好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工作
各级旅游部门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在认真排查本地区暑期旅游安全隐患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工作。
(一)涉水旅游
涉水事故是暑期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中溺水和水上交通事故是造成游客死伤的最主要因素。各地要高度重视水上旅游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涉水旅游项目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漂流、游艇、潜水、水上滑翔等高风险项目的景区要做好对游客的安全提示和教育;要加强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配备充足的抢险、救生设备;要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景区的应急救援水平和协调保障能力,保证景区安全运营;要针对今年气候变化异常,部分地区灾害性气候多发的特点,密切关注气象、海洋预报以及滑坡、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并针对汛期的到来,实时做好预警预报和防汛度汛工作。
(二)旅游交通
入夏以后,旅游交通事故将进入高发期。各地旅游部门要按照道路交通组织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旅游交通安全的组织和引导。一是要与公安、交通、保险等部门紧密联合,切实加强对旅游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规范旅游车租赁行业,严查旅游车辆公司违规运营等危及游客安全的行为,并在车况维护、安全驾驶、应急处置、保险救援等方面加强联合监管和引导;二是要督促旅行社选择有资质、车况好、管理严、信誉佳、服务优的旅游汽车公司接待旅游团队。特别是团队人数较多、跨省际的旅游团队用车,一定要保证交通安全;三是要联合路政、消防、高速公路管理、医疗等部门,针对暑期交通运输的特点,加强旅游线路沿线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自驾游的交通、安全及服务导示系统建设,加强车辆遇险的抢险救援工作,强化重点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四是要加强宣传和信息,引导游客规避恶劣天气等不良影响,营造平安、和谐、畅通的旅游道路交通环境。
(三)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
暑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要汲取2006年暑期发生的37名团队客人食物中毒事件的教训,安排团队一定要到卫生、清洁、管理好的饭店餐馆用餐,食物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要教育提示游客避免到街边摊点用餐,特别要提醒到海边旅游游客,注意海鲜类食品的卫生安全。各地旅游部门要充分重视旅游餐饮,联合卫生、检疫等部门,加强对旅游团队和接待单位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要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增强游客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禽流感等疫病动态。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要关注境外流行病情况,按需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卫生突发事件。
三、加强旅游安全监督和检查
1、各地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游客旅游安全意识为目标,采取主动措施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将政府公共服务与旅游行业安全生产紧密结合。
1 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是搞好卫生应急的前提
年初要根据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工作计划。计划内容要详实,具有可操作性,要根据年度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气象等部门的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以及其它尽可能收集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确定本年度演练的种类,并确定参加的部门、科室以及相关人员、场地、医院、病员、大体时间、演练所用的仪器、防护用品、调查用的表格等,并在计划中一一列出,确保计划完整周密。
2 制定科学实用的演练方案是搞好演练的基础
2.1 开展卫生应急演练之前要根据本单位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确定的演练种类,由中心应急办或相关科室组织专业人员制订卫生应急演练的方案,内容要齐全,要符合该突发事件防控方案的要求,应包括演练的目的、 组织指挥体系、参加的部门(科室)、时间、地点、演练程序、点评程序、总结通报、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2.2 修改补充完善方案。方案初步制订后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定,看方案是否有缺陷,通过演练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以便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
2.3 方案在修改完善后,要组织部分专业人员首先进行桌面演练,经桌面演练检验方案可行后,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3 设置科学的模拟现场是搞好卫生应急演练的根本
3.1 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应设应急队员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戴现场、接诊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病房、接诊的大夫、护士、病人的家庭、个别家庭成员、病人的排泄物、医疗垃圾、接送病人的车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演练还应设立养殖场、病死禽等。
3.2 食物中毒演练要根据食物中毒的类别设立就餐单位的餐厅及其餐饮具、加工用房及其剩余食物、饮用水、食物储存场所,零售企业,有的还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车间,食品生产加工人员等;就诊的诊所、医院的门诊、病房及接诊人员等;霍乱演练还应设立集贸市场、超市、自来水厂等场所。
3.3 急性职业中毒,应设立演练人员个体防护用品穿脱现场、现场监测用品和仪器、作业场所如毒物泄漏的车间、冷库以及医疗机构的病房、抢救的现场、救护车等。
3.4 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演练,应设个人防护用品的穿脱现场、监测器械、核事故发生的场所、医院的诊断或治疗室、事故污染涉及的区域以及撤离的道路等。
3.5 重大灾害事件卫生应急演练应根据具体演练的事件模拟设置地震、水灾、高温等现场。
4 县乡(镇)两级卫生部门联合演练可以获得双赢效果
4.1 县级演练人员要与乡(镇)医院临床医师搞好联动。事前让他们了解演练的内容,演练时让他们介绍演练病员就诊接诊过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情况、治疗情况等为流调提供临床资料,并对目前的诊治情况与县级疾控人员沟通。
4.2 县级演练人员要与乡(镇)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搞好联动。根据防保人员的实际情况将其分组编入演练的流调组、消杀组、健康教育组等与县级演练人员一起参加演练,使他们进一步熟悉专业知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5 演练过程的规范化是搞好卫生应急演练的关键
5.1 根据演练实施计划,演练指挥人员要提前到达演练现场下达演练指令(事前不通知)。
5.1.1 调度办公室。由演练组织人员在演练现场向中心办公室或应急办报告突发事件有关情况并记录报告时间。
5.1.2 调度各科室。办公室或应急办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对电话内容进行认真记录,并根据疫情性质立即向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报告,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下达处置指令,由办公室调度车辆,组织参加演练的应急队员携带个人防护用品、物资器械、资料表格等赶赴现场。
5.2 现场集结:演练组织人员详细检查并记录科室应急分队集结时间、带队领导及应急专业人员构成、个人防护用品、消杀检验药械、宣传材料、有关文书表格等情况。
5.3 现场处置。
5.3.1 现场指挥:演练组织人员在现场介绍模拟事件的情况,现场指挥人员做好组织调度。
5.3.2 模拟处置:应急分队根据指挥人员下达的分工指令,各个专业组迅速进行现场模拟处置,演练组织人员分组观察记录处置是否规范。
5.3.2.1 个人防护 观察记录每一位演练人员在处置疫情前穿戴和结束后脱摘防护用品的流程、废弃物和个人用品的处理及清洗消毒是否符合要求等。
5.3.2.2 消毒、杀虫、灭四害 观察记录演练人员对需要消杀场所面积的测量计算、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药物的配制、用药量、现场消杀灭的程序、仪器设备是否规范使用、消杀灭效果监测情况等。
5.3.2.3 流行病学调查 观察记录演练人员流调所用表格、流调的对象、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对传染源、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理是否全面,疫点疫区的划定是否准确,对病人治疗的建议等。
5.3.2.4 卫生学调查 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应跟踪记录流调人员对食品原料的来源和卫生状况、可疑中毒食品的工艺配方、食品整个加工销售过程和现场环境调查等内容,尤其注意分装、储存的条件、保质期及用具等,接触可疑中毒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培训情况及卫生习惯等情况。职业中毒应向企业负责人或工程技术人员询问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对现场环境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资料进行调查,调查中毒者及相关人员,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的经过,向临床救治人员了解诊断治疗情况,确定采集样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现场处置方案等。
5.3.2.5 样品采集 跟踪记录检验人员采集样品所用仪器设备是否齐全,对传染病人及有毒物品等标本采集是否符合程序,个人防护是否符合要求,样品的储存运输是否合格。
5.3.2.6 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跟踪记录健康教育人员所携带的宣传品内容是否与演练的病种相符、教育干预人员的工作技巧等。
5.3.3 现场提问:演练组织人员分头对应急分队人员进行提问,进一步检验其对现场处置程序、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等情况。
6 对演练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是提升卫生应急演练水平的有效措施
6.1 点评 由演练组织人员根据分工及现场处置过程中记录的问题,分专业对演练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点评,说明正确的做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
6.2 总结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认真查找出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形成书面报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广泛宣传。各学校在活动月期间以电视、广播、LED显示屏、校讯通等为载体,通过设置宣传站、举办专题讲座、开设防灾知识专栏等形式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同时,上好了一堂“防灾减灾”专题教育课,组织师生观看了防灾减灾视频,并在主题班会、队会、早会上开展了防地震灾害和火灾避险学习、讨论。
1、杜绝任何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2、落实责任,立足防范,加强演练。
3、强化安全知识教育,实施长效管理。
4、有效改善校园安全环境,确保校园平安、师生安全。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层层落实责任
1、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2、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3、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整套运转机制和办法,坚持每月召开安全排查例会,定期分析交通、消防、治安、饮食、课间活动、传染病等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及早进行教育和防范。
(二)强化安全演练
1、针对拥挤踩踏、火灾、食物中毒、煤气中毒、地震等突发事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努力构建安全管理、教育、防范、应急、监管为一体的安全工作网络。
2、开展一次安全应急演练。演练前应充分做好教育、指导工作,精心设计演练线路,确保学临危不乱。使广大学深受教益,努力使安全演练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三)注重宣传教育,加大培训力度
6、安全工作重在预防,重在宣传教育。教育要形式多样,突出重点,狠抓“三防”教育(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和防火灾教育);特别注重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严防意外交通事故发生。精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日”、“5.25交通安全日”、“安全教育月”、“11.9消防日”等活动,让各种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班级,从而营造浓厚的安全工作氛围,让每一位学受到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7、学生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严防“三无”产品和不合格的食品进入校园。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从源头上确保学生饮用水安全。密切注意校园周边污染源,积极加强防范。切实保证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和无传染病流行。
8、加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教育学生不要乘坐农用三轮车和超载客运车等。学校租用车辆时必须与租用单位签订安全责任制,明确安全责任。
9、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排除学校及周边各种安全隐患,创设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四月:
1、总结上一年度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开展新学期初安全自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组织学生安全目标责任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地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应急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部门配合,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预防等基础工作,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
二、应对工作评估总结
(一)加强应急组织领导。成立了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长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我局,办公室主任由我局局长担任。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也专门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处置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大物资、资金保障力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事件危害。
(二)健全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原则、程序、方法及保障措施。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陆续制定出台了《盐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力求从制度上落实监管责任,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应对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制定了《问题药品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不断完善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强化与公安、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包括药品监督、卫生防疫、临床治疗等专家组成的预后处置组,研究对使用过问题药品人群的补救方法措施;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统一的药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我们切实采取措施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强化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一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对14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了47次飞行检查和跟踪检查,共发现各类管理缺陷74项次,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开展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高风险医疗器械等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二是强化经营环节监管。开展药品经营企业gsp复认证工作,已有3家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79家零售药店顺利通过了gsp复认证现场检查。并对认证满两年的18家批发企业、5家零售连锁企业进行gsp跟踪检查。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含可待因复方口服制剂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特殊药品监管力度。将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注册核查、体系考核相结合,努力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三是强化使用环节监管。启动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城市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联合卫生部门对23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水平。首次举办全市adr报告质量评比活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市参与在线呈报单位数862家,居全省第一;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884份,居全省第三。四是严格监管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开展基本药物配送情况专题调研,实行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报备制度,对全市6家定点配送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基本药物抽样检验任务,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问题乳粉清查、“地沟油”专项治理、学校食堂餐饮安全检查等专项整顿,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方面,以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为重点品种,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违法行为;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开展药品冷链管理专项检查,加强生物制品监管;开展药品生产、制剂配制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1016次,检查涉药单位7513家,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58起,其中查获的“9?16”特大假冒人血白蛋白案被列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十大典型假药案之一。
(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分别成立食品和药品专家库,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开展咨询、技术指导并参与应急处置和评估工作。组成由监管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通过应急演练和岗位练兵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应能力。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培训宣传力度,全系统新毕业食品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35名,积极开展“3?15”、“12?4”宣传咨询活动,配合市电视台举办“3?15”电视晚会;组织市区300个家庭参观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全国巡展,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基层药监人员自编自演法制小品节目,参加全市“五五”普法专场文艺演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饮食用药安全知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建议
(一)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强化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加大应急经费的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建设一支“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健全预警发现处置机制,为防范和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药品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增强综合防控和自我防控意识。
四、趋势分析
(一)发生趋势。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二是污染源引起的原发性食物中毒。三是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食品污染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
药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二是突发群体性药械危害、严重药械不良反应。三是部分药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无序竞争、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四是农村药品安全存在隐患。
(二)对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有关部门严格遵循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各地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应急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部门配合,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预防等基础工作,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
二、应对工作评估总结
(一)加强应急组织领导。成立了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总指挥长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设在我局,办公室主任由我局局长担任。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也专门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领导应急管理工作。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处置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运行机制和救助体系,加大物资、资金保障力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突发事件危害。
(二)健全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原则、程序、方法及保障措施。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陆续制定出台了《盐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盐城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力求从制度上落实监管责任,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应对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制定了《问题药品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不断完善预警发现处置机制,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各类药品和医疗器械;强化与公安、卫生等其他行政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包括药品监督、卫生防疫、临床治疗等专家组成的预后处置组,研究对使用过问题药品人群的补救方法措施;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统一的药品安全事故监测、联络体系。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我们切实采取措施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强化药品、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一是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对14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了47次飞行检查和跟踪检查,共发现各类管理缺陷74项次,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开展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高风险医疗器械等监督检查,建立医疗器械监管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二是强化经营环节监管。开展药品经营企业gsp复认证工作,已有3家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79家零售药店顺利通过了gsp复认证现场检查。并对认证满两年的18家批发企业、5家零售连锁企业进行gsp跟踪检查。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含可待因复方口服制剂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特殊药品监管力度。将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注册核查、体系考核相结合,努力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三是强化使用环节监管。启动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城市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联合卫生部门对23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行《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提高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水平。首次举办全市adr报告质量评比活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市参与在线呈报单位数862家,居全省第一;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884份,居全省第三。四是严格监管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开展基本药物配送情况专题调研,实行基本药物定点配送企业报备制度,对全市6家定点配送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基本药物抽样检验任务,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四)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问题乳粉清查、“地沟油”专项治理、学校食堂餐饮安全检查等专项整顿,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方面,以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为重点品种,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违法行为;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检查,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开展药品冷链管理专项检查,加强生物制品监管;开展药品生产、制剂配制专项检查,确保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1016次,检查涉药单位7513家,立案查处违法违规案件558起,其中查获的“9?16”特大假冒人血白蛋白案被列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十大典型假药案之一。
(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分别成立食品和药品专家库,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开展咨询、技术指导并参与应急处置和评估工作。组成由监管人员、专家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通过应急演练和岗位练兵等形式,培养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应能力。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培训宣传力度,全系统新毕业食品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35名,积极开展“315”、“124”宣传咨询活动,配合市电视台举办“315”电视晚会;组织市区300个家庭参观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全国巡展,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基层药监人员自编自演法制小品节目,参加全市“五五”普法专场文艺演出,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饮食用药安全知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工作建议
(一)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强化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加大应急经费的投入,保证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建设一支“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
(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健全预警发现处置机制,为防范和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药品日常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增强综合防控和自我防控意识。
四、趋势分析
(一)发生趋势。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二是污染源引起的原发性食物中毒。三是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食品污染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
药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一是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二是突发群体性药械危害、严重药械不良反应。三是部分药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无序竞争、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四是农村药品安全存在隐患。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由校长室对师生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并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人员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中午代伙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音乐室、小书虫俱乐部、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市教育局批准。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 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财力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
百禄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名单
1、引言
加油站经营的是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作业环节多,常因管理不到位,易发生混油、油气跑冒、火灾爆炸、中毒窒息、高处坠落、自然灾害、盗抢恐怖袭击等安全事故,对这些安全风险,我们应加强认识,重点关注,掌握防范和控制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加油站正常的生产经营。
2、加油站经营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2.1混油事故
混油事故风险主要发生在加油站接卸油环节,卸油时卸混油。防范措施:卸油环节混油事故的防范,前几年主要通过卸油口设置油品标识来防范,效果较差,时有混油事故发生。这几年,通过在卸油口分别设置凸凹头、管线涂以不同颜色区分,增加识别因素后,混油事故大幅度降低。同时严格执行卸油操作步步确认卡复核确认,效果更好。
2.2油气跑冒及环境污染
2.2.1收发油时跑冒油。主要表现在对来油量或对拟盛装油品储罐空容量核对有误发生冒罐,收油过程中因管线连接不紧密、阀门未关严而发生跑冒滴漏。防范措施,加油站计量员和站长要双人核对油品卸油容量,同时现场必须对卸油全程监控,防止油品跑冒。
2.2.2加油现场加油机被撞引起跑冒油。主要表现车辆进站速度过快,以及车辆引导不到位造成。防范措施:油站进出道口安装减速带、设置限速标志,加油岛设置防撞桩,潜泵加油机安装紧急切断阀,培训员工掌握引车技巧,加强现场车辆引导等等。
2.3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是加油站经营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加油站发生火灾爆炸主要有两类情形:一类是,加油时油品跑冒滴漏后,处理不及时,遇到火源,发生火灾爆炸;油站卸油时发生跑冒,被油站附近火源引燃引爆。另一类是油品工艺系统的操作处理不当,操作产生火源引发油气生火灾爆炸。防范措施:对于第一类火灾爆炸事故,其实际上是油气跑冒引起的次生事故,要做好防止油气跑冒滴漏工作即可。对于第二类,是油气在工艺系统中被火源引燃引爆的。防范的关键,就是防止操作过程中火源的产生。这类火源常见的有:工艺静电、人体静电、工器具静电、工器具摩擦撞击、电气火花(包括移动照明)、焊割火花、雷击。
2.4中毒窒息
加油站发生油气中毒窒息事故风险的主要环节就是进入油罐受限空间作业。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好受限空间作业许可管理,作业方案的制定要可行可靠、扎实有效,作业通风设备要防爆,作业准备要充分、措施要落实到位、监督要到位。另外一个要注意的中毒风险是食物中毒。体现在两个方面:加油站员工在生活过程存在食物中毒可能;另外一种是向客户销售的便利食品过期,管理不当,引发食物中毒。
2.5用电安全风险(触电等)
在用电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一些年代较早建设的老站和收购站电气设施布线很不规范,配电柜属于技术淘汰型,端子多,使用裸闸开关,潜存隐患多,容易触电;还有员工私自拉线、维修甚至改造电气设施,增加用电负荷,导致漏电、短路以及负荷不均等,留下隐患。防范措施:对存在隐患的配电设施进行彻底整改;新建库站,一定要把好验收关和投用前的检查关;把用电安全列为员工上岗前的必培内容,严格临时用电执行作业许可管理,用电设备及部位的张贴安全警告标识,绝缘棒、绝缘手套防护配置齐全。
2.6高处坠落风险
高处坠落是属于关注度比较高的风险,发生的比较多、后果比较严重的事故风险。加油站罩棚维修施工过程很容易发生高处坠落,员工上汽车罐车计量取样作业时容易发生坠落,油站员工使用自制简易登高梯到站房顶检查易坠落。防范措施,要严格执行高处作业许可管理,设置警戒区,规范搭设脚手架、使用安全带、安全帽等安全工具;通过培训和日常提醒,员工上罐车后及时将护栏拉起来,促使作业人员养成上下罐车双手扶梯的习惯,同时要穿防滑工作鞋。淘汰加油站简易登高梯,由地区公司统一购置流动专用高空作业车处理站内登高作业。
2.7大风、暴雨洪涝、冰冻雪灾等风险
主要有以下几种危害:造成库站建构筑物(罩棚、站房、挡土墙、护坡及围墙)等坍塌、滑坡;因洪水,致站被水淹,导致油罐浮罐、管线被拉裂(冻裂)、油品跑冒或油罐进水、电气设施受损等。防范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工作,补充完善与灾害相关的应急物资和设施,落实各项应急防范措施,排查治理与灾害相关的各类隐患,组织开展灾害针对性应急演练。
2.8盗抢暴力、恐怖袭击袭击风险
这类风险具有突发性特点,背后原因也很复杂,这类事件不可避免潜存。防范措施:可主动防备,积极应对防范,保证视频监控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注意收集相关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值班机制,进入预警状态,加强对夜间重点区域巡检监控,加油、卸油关键环节作业专人监护;罐区、配电房等要害部位上锁、加固,设置围栏、警示带隔离等;敏感时段增加人手,重点关注特定客户(桶装油、异常大量加油等客户)行为,核实身份,实行实名登记,限制加油量等,补充配齐应急物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技能培训。遵循一些基本处理原则,首要确保客户及员工生命安全;其次防止火灾爆炸等破坏性或毁灭性事件发生;必须在保安全的前提下报警;不要激怒客户,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尽可能记住歹徒及其作案工具特征等尽量避免财产损失等等。
2.9加油站非常规作业安全风险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及食品饮食卫生的监测与督促;加强对传染病(校园易发生传播或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疾病、常见病的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对师生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与防控等。
2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缺乏长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只有针对学校卫生机构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没有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对江苏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欠缺
大多数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由高校卫生机构人员兼任,或学校后勤管理处(公司)负责,具体工作仍是卫生机构人员承担。学校卫生机构人员普遍缺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名医护人员应付简易门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3 高校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高校的迅速扩展,高校服务行业日趋繁荣,公共场所的数量逐步增多,如宿舍、食堂、商店、洗浴中心、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场所人群聚散频繁,若通风不良、环境不洁,极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或传染病流行[1]。目前,大多数高校未能按照公共场所卫生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缺少严格卫生管理制度、无卫生责任人或制度落实不严格;有些学校学生住宿环境、卫生设施未能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公共卫生的需求,存在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大隐患。
2.4 职工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相对薄弱
大部分高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只忙于应付日常门诊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工作,对教职工的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开展不够。教学科研的基础力量,如何做好其健康保健和疾病监控工作值得认真思考。
3 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几点个人建议
3.1 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规范,严格检查各校落实情况,做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防患未然;学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投入,坚持“预防为主、管防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学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并将其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3.2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学校内部的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做到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共卫生检查,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订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防遇事措手不及。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应急演练
3.3.1 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
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黑板报、讲座等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开展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等有关教育,提高师生的卫生安全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