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应用推广方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80-01
十年来,我市各级土肥部门始终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树立“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肥料施用比例趋于合理。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以来,中央累计下拨资金2385万元,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773.2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1784.5万亩,免费服务农户93.66万户次,粮食单产提高6-10%,亩节约不合理施肥量(折纯)1.7-1.9公斤,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
1 安阳市概括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R处。安阳也是西高东低。大致以穿越市区的京广铁路为界,西部重恋叠嶂、丘陵起伏,属于太行山之东麓,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西部最高处海拔1667米,而东部最低处海拔仅50米,显而易见地呈阶梯状。
2 做法与成效
2.1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各县(市)均成立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县、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农业局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农业、财务以及项目所涉及单位领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原则,搞好沟通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
2.2 深入开展整建制推进工作
按照省厅整建制推进要求,我市汤阴县古贤乡和内黄县马上乡作为整建制试点乡镇,安阳县、林州市、选定53个村作为整建制推进试点村。通过建设科学施肥指导站、培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干和科技示范户、测土配方施肥信息上墙、技术上墙等多种措施,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到田。
2.3 加大示范辐射带动力度
结合粮棉油高产创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立小麦万亩示范区12个、千亩示范方26个、百级示范田64个。示范区内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配套农机农艺措施,实现“测、配、产,供、施”全程技术服务,树立醒目标示牌,建立示范对比田。通过示范展示,使农民“看有例子、做有样子、赶有目标”。
2.4 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我市“千名技术人员包千村” 活动,在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期和中后期,组织专家、技术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施肥建议卡和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和配方肥到田。每年培训农民、基层技术人员、肥料经销商、种粮大户等5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3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资料32万份。
2.5 强化农企合作,狠抓配方肥下地
在狠抓技术宣传培训和肥料市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采取“依方施肥”和“依方配肥”模式,使配方物化为配方肥料,发挥农业推广部门桥梁作用,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全市各级土肥部门结合当地实际与省厅认定的配方肥定点企业16余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制定主要小麦配方16个、玉米配方17个,花生配方7个,尖椒配方2个。引导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肥料企业经销商等对接,订单生产直供配方肥,减少肥料流通中间环节,确保农民购买到质优价廉的配方肥。
2.6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建设
全市各项目县(市、区)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按照规范化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字典,采集土壤样品累计4.7万个,以野外调查、农户施肥状况调查、田间试验和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历年土壤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监测数据资料,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
2.7 巩固完善土肥监测手段
全市5个项目县(市、区)按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化验室面积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对化验设备仪器不断更新,实现了样品分析规范化、批量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保证了土壤化验室的检测能力,并为化验室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土肥化验室化验员35人,均通过了基本技能操作培训,取得了化验员证。平时,化验人员强化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的学习,均能够熟练掌握化验基础知识和各自承担的分析项目规定的测试方法,为今后我市土肥质量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2.8 严格资金管理
2005年以来,中央下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共计:2385万元。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设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实行封闭运行,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县(市、区)财政、审计和农业部门加强项目资金预算管理与财务监督管理。
3 测土配方施肥在我市的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当前农民在肥料施用上的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和重化肥轻有机肥的问题,2004年农业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安康市自2006年开始先后在全市的10个县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的重大举措。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自2006年以来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围绕“测、配、产、供、施”五大技术环节,共采集土壤、植株样品4.78万个,化验分析6.21万项次。开展采样地块调查4.14万个、农户施肥调查1.36万个、田间试验725个。建立农户施肥长期观测点390处、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236处。与企业携手在全市建立279个肥料供应网点。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318万亩。建立示范基地703个,示范面积638万亩。
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2013~2015年统计数据,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主要农作物平均增产32.01公斤,亩,减少化肥用量(折纯)2.33公斤,亩,节本增收8.64元/亩。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42.47万亩,增产粮食达26.97万吨,农民节支增收达7.67亿元。
1.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安康市各县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其它农业增产增收技术进行综合配套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逐渐改变了农民盲目过量、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的传统用肥陋习,破除了头脑中“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老观念,增强了农民科学施肥意识。目前,农民的施肥观念已发生较大转变:一是由重化肥轻有机肥向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转变;二是由重氮磷肥轻钾肥向氮磷钾肥合理配施转变;三是由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向大中微量元素肥兼顾转变。
1.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化肥的流失和残留,降低了肥料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1.4测土配方施肥为安康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料。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为安康市积累了大量的耕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将为安康市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5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提升了土肥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各项目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了土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培训学习,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很多项目县采取从社会招聘、行业内部调剂等方式,选聘人才充实土肥队伍,提高了土肥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土肥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
2存在的问题
2.1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影响长效机制的建立。现阶段部分人员只是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个短期的农业项目来看待,他们认为只要上面给安排项目了就做,没有项目了就不用做,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到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支农惠农政策来抓。从而影响了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的建立。
2.2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各县区土肥站虽然每年都采取不同形式宣传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但是宣传培训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幼,且文化水平较低.对测土配方施肥缺乏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难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还依然存在。
2.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当前安康市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应用在玉米、小麦、马铃薯、水稻和油菜作物上,对于一些区域性特色的作物还没有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如茶业、魔芋、烤烟、蔬菜等,而茶叶、魔芋已列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发展面积在逐年增加.而这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作物还没有建立起施肥指标体系,农民还在按照传统的经验施肥,迫切需要在这些作物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4土肥技术推广队伍的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康市土肥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难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长远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市县级机构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缺乏,而且土肥技术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人员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等问题。据对全市县级土肥机构调查,县级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平均为4人,土肥专业的只有3人,部分项目县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都已经接进40岁,这对今后土肥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必须予以重视。
2.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模式不完善。一是没有形成技物结合模式。目前大多数农业推广部门对与肥料企业紧密联系有所顾虑,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协助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抓配方肥营销网络建设,忽视了推广部门在配方肥营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往往是根据土壤化验结果,提出配方施肥技术建议,由农民到市场按配方购买肥料,造成施肥建议卡发放与配方肥推广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配方肥的推广应用。
3对策措施
3.1提高认识,强化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认识,持续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强化测土配方施肥的组织领导力量,建立工作制度,细化工作程序,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在人员、机构和编制调整以及干部配备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土肥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土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建立鼓励现有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规章制度。完善测土配方施肥装备设施,改善土肥质量监测和土肥信息服务条件,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供体系保障。
3.2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与普及。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黑板报、宣传栏、建议卡上墙、技术手册、宣传画纸以及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知识、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推广和普及,让科学施肥技术深入人心。
3.3加强科研,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汇总分析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数据,进一步完善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科学指导性。同时根据当地特色产业,进行试验分析,结合专家经验法,探索建立本区域特色产业的施肥指标体系,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范围,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好技术服务。
全县交通运输行业需在3年内完成公共照明领域(即办公场所、车站、码头、道班的照明领域)LED照明的改造任务,普及推广LED照明。
二、实施内容
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率先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办公场所的室内及所属室外公共照明区域进行改造或推广使用LED照明,逐步推动车站、码头、道班的照明领域LED照明产品的推广使用。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2013年底前完成县交通运输局及其直属单位办公场所和所属公共区域的LED照明改造;
(二)2014年底前完成三级等级车站、码头、道班的LED照明改造;
四、任务分工
综合运输股负责本行业LED照明改造和推广应用工作的总体方案的落实,负责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单位组织LED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并负责组织、指导县属城区的车站、码头的业主单位制定LED照明改造的实施方案,监督改造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
局机关办公室负责局办公大楼LED照明改造的具体工作。
地方公路站负责协调、指导县、乡道道班LED照明推广应用的具体工作。
我局下属各单位、局各责任股室(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推广应用方案,并于9月20日前将方案报县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县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运输股,钟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中的重大问题,督导交通运输行业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争取资金支持
1、政府已设立推广LED照明产品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当地LED照明推广应用工作所需资金、各部门、下属单位应加快制定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的具体方案,及时争取政府补助资金到位,保障LED照明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2、各部门、下属单位要加大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支持LED产品示范和推广绿色照明产品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
(三)落实工作责任
对于许多半导体原厂来说,技术研讨会是其推广自身产品技术一个重要的市场手段,而对于授权分销商来说,举办技术研讨会似乎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之嫌。其实并非如此,对于半导体原厂和分销商来说,举办技术研讨会有各自的优势,两者如果能够有效配合。甚至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
以安富利电子(Avnet)与赛灵思携手举办的X-Fest 2010系列研讨会为例,北京站会议实际到场工程师接近600人。据负责此项目的安富利亚太区技术经理曹键华介绍,X-lest全球课程相同,所有的三大类12门课程均为安富利量身定做。X-lest研讨会为与会的工程师提供实用的工具和知识,帮助他们在进行嵌入式处理、DSP、电源、存储接口以及模拟前端等领域的应用时,应对系统级设计方面的设计挑战。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为FPGA、DSP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为与会者提供多种时长75分钟的培训课程,旨在针对FPGA电路和FPGA元件设计方案提供专门培训。
赛灵思公司一直是个非常注重技术和产品推广的企业,而安富利作为一个授权分销商举办的技术研讨会与传统原厂的研讨会之间有何区别?由于业务的特殊性,每个原厂只能集中在一两个优势领域,所以介绍技术和产品时只能集中在自己核心产品上,很少也缀难引入其他厂商的产品,而客户不可能只用一两家原厂的元器件就完成整个产品的核心完整设计,因此原厂的技术研讨会更适合推广和普及技术,以及为开发者提供开发指导思路。大的授权分销商产品线广泛。可以集众家之长,利用不同厂商的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解决方案。而且原厂的技术研讨大部分基于基本器件本身,很少涉及周围电路的参考方案或者只能提供很简单的方案,不能实现客户的成熟快速移植;另一方面,原厂往往受企业合作所限,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各种优秀的产品进行器件设计搭配,这点恰恰是安富利这样的授权分销商的强项。分销商更接近客户,更了解市场最需要的设计,结合不同产品的特点提供最合适的设计搭配,给客户全方位、多领域的产品完整应用方案,从而更能贴近客户的设计学习需求。因此,授权分销商的技术研讨会变得更为直接也更具实际应用价值,到场听众可以通过实际的解决方案展示直接了解核心器件的实际设计技巧和应用功能范围,并且可以直接将部分参考设计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安富利的x-fest作为分销商推广产品的成功模式已经举办十多届,面向全球电子工程师推广基于Xilinx FPGA产品的实用设计知识和最新参考解决方案,但与赛灵思公司举办的技术研讨会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其他厂商及产品的参与程度。英特尔、Maxim、Molex、国家半导体、Numonyx、恩智浦、Spansion、德州仪器以及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等多家厂商的产品同样出现在了研讨会现场,并且与赛灵思的FpGA共同配合组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展示给到场观众,在北京会场,笔者不仅看到基于FPGA的通信解决方案等传统应用,还有FPGA配合Intel Atom处理器的相关应用以及最热门的3D视频处理技术等新潮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均为安富利自己开发,可以完整提供给客户。
在电子产业链变得越来越注重效率和服务的今天,推广产品将不仅仅只是原厂的责任。授权分销商也应该充分把握自身技术的优势,博采众家之长、通过提供完整的电子参考设计以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得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这也恰恰是本刊开设“技术分销”栏目的初衷。本期带给大家的两个技术方案都是由国内授权分销商开发,结合不同厂商产品的优势所设计的实用电子产品参考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步骤
Key words: enterprise resource of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construction goal;construction scheme;construction step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86-02
0 引言
我院数控设备维护专业教研室的专兼职教师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设备维护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子项目建设,从项目申报,提出建设思路和方案,落实任务,历时三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待评估验收。
1 项目建设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增强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能力为目标。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快校企合作体制改革步伐,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和行业技术发展,持续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
1.1 构建区域行业信息平台,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广泛收集区域内外行业相关信息、发展规划等,分析当地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开设等情况。实时修整适合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等基础资料,创建、规整实训条件,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1.2 建成企业解决方案资源,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调研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选取典型的数控设备应用案例、维修案例和提炼数控设备设计、制造、维护案例,进行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和相应的企业培训学习资源建设。为在岗人员技能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继续教育、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优质的开放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快捷的支持服务平台。
2 项目建设思路
2.1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组建多元建设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组建多元的专业化建设子团队,成员主要包括行业或企业专家、校内外专业带头人、校内一线教师、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2.2 面向各类学习者,项目式设计企业解决方案 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设备应用企业以及社会学习者,项目式设计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项目的结构和功能;实行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等各类人员的资源利用的成组与个性化管理,建设教学可用、实践可用、技术可用的优质资源,以满足专业教学及其各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2.3 落实保障体系,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 建立资源建设组织管理机构与体系,实施项目责任人负责制,落实项目责任,明确近期任务与远期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同时紧跟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在学校企业不断收集资源库用户新的需求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持续建设企业解决方案案例,并及时更新上网。
3 项目建设方案
3.1 专业级资源建设 应用高职教育理念,结合区域、行业经济特点,建设涵盖专业调研资源、专业建设方案资源、专业解读资源等内容的专业级资源,建成专业调研资源,专业建设资源,专业解读资源,以供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开设与建设参考需要。
3.2 素材级资源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好用为原则,自主开发建成文本类素材资源、图片类素材资源、动画类资源、视频类资源、课件资源等。如表1所示,以供不同用户二次开发或学习使用。
3.3 企业解决方案资源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分解的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企业典型案例进行企业解决方案建设如表2所示。
3.4 企业培训学习资源建设 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兼顾专业建设需要,收集、整理专业所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类学习资源12个;建设企业典型案例解决方案培训课程3门。建设培训课程2套,企业案例、标准类资源、产品技术类资源多个,如表3所示,以满足企业培训需要。
4 建设步骤
按照“前期准备”搭建队伍、落实任务;“中期建设”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后期应用”必须考虑不同用户需求。同时兼顾项目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确保资源库的持续更新。(表4)
5 项目应用
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工作运行机制、互惠共赢动力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机制,促进深度合作。①校际推广。强化资源推广力度,力争在川、陕、甘片区相关高职院校推广使用。包括前期宣传培训、应用试点及推广普及等力争在五年内达成目标。②校企推广。在数控系统制造企业、数控设备制造及数控设备使用企业积极推广应用,包括用户培训、试点应用及逐步推广。
6 特色创新
①基于先进教育理念,架构全新的专业资源体系。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不同学习对象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基于先进教育理念,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员工培训、继续教育所需资源与快捷的服务。②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构建系统化生态支撑体系。聚集行业、企业多方优势;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确定各方责任与任务,推动各方的深入合作;依托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合力持续建设系统化、可视化的专业资源,惠及各方,助推各方长效合作,持续建设,形成资源库持续、快速建设的长效机制。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可视化虚拟现实环境。综合应用动画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多途径开发典型动画、典型图片等培训资源,实现抽象内容形象化,搭建集学习、实训于一体,克服传统教学资源的时空局限性,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效率,降低教学成本。
7 结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实施。在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同时,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规章的支持,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兵,李移伦.探索如何基于企业素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J].电子世界,2012(14).
伴随新经济的信息化浪潮,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超过5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就业人口75%以上;50%的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普及阶段;80%的中小企业希望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此,在2006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作出“针对产业集群,以‘园区、乡镇’为龙头,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作,共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精品示范点64个,各示范点累计销售集团标准产品17800项。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5+N”模式。“5”是指适合所有中小企业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即集团彩铃、移动总机、短号集群网、集体短信、企业邮箱等5种标准化产品,“N”则指为各行各业量身打造的专业级产品和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自推出“5+N”模式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全省各地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众多个性化行业信息化应用,如惠州“鞋业通”、阳江“五金刀剪网”等,加快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增创“产业簇群信息化”新优势
“产业簇群”是指围绕着某一特定的行业,形成合作配套生产的专业镇或产业集群。目前“产业簇群”是广东最有特色和活力的经济力量:专业镇GDP占全省GDP的21.5%;以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如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为深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制订了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该策略针对广东省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特点,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四大体系”(产品、支撑、合作、推广)建设,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最终实现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整体信息化推广的快速实施、推进,开创移动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完善产品体系满足企业需求
2007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作为推广策略的实施方式,拓展“四大体系”建设体现在完善产品体系上,即针对信息化普及阶段中小企业的语音沟通与信息需求,整合集团标准产品(“5”)、成熟信息化应用(“1”)及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N”),设计并提供符合当地“产业簇群”特点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5+1+N”)。
与2006年推广策略相比,这次增加的“1”是指为满足中小企业信息的升级需求――“双网”建站(移动+互联),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计划在近期推出“企业建站”产品。而“N”指的是各市分公司根据当地的“产业簇群”特点,基于信息化产品及技术,或者联合当地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设计并提供适合向“产业簇群”推广的个性化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鞋业通”、“陶展通”等,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第二、第三阶段的基础管理以电子商务等需求。
健全支撑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化营销服务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健全运营支撑体系则是拓展营销服务的有力保证。在加强业务拓展与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重点关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以“信息化专家就在身边”为主题,集团热线、电话客户经理、集团客户网站专区三管齐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渠道覆盖。同时,为了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采取“4层次8系统”方式来强化支撑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快车道。
“4层次”包括接入层、平台层、管理层和服务支撑层等四大层次。据了解,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将通过行业网关三期建设,提升集团短信、彩信、USSD接入能力;拟通过省级和各地市平台的集团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集团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的三个统一,提升业务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将以行业五类终端管理平台的改造契机,实现终端的可运营可管理;此外,完善动力100门户网站销售、服务、业务宣传模块功能,实现对集团业务融合的系统支撑也将是重要攻关课题。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还将不断完善集团客户业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集团业务,持续优化集团业务支撑流程,确保流程的快速顺畅。
以合作体系拓展扁平化渠道
推进广东省广大企业及行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进程,离不开政企合作和企业互助。而建立合作体系将有效促进产业链合作,形成资源合力,提升信息化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能力。
在推广策略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一方面继续开展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整合这些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打造行业内的信息化标杆,并在全省推广,共同推进行业的移动信息化。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优秀合作伙伴,建立SI的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对SI的有效管理,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集团业务生态环境,建立优质的价值聚焦体系。
在建立合作体系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需求,选择或发展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如金蝶软件、中企动力及各行业协会,丰富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成果包括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以及开展“集团信息化营销伙伴招募行动”等,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用推广体系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一直是广东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广东”的策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制订本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时,根据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取媒体传播与推广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式营销推广并形成体系。
在2006年成功举办“百镇信息化巡回讲座”的基础上,2007年又进一步深化,继续与省信息产业厅、省中小企业局合作,举办了“百镇信息化提升工程”。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先后在全省举办110场,其中一、二、三类公司各举办8、6、4场。活动针对各地的“产业簇群”特点,选定专业镇、产业集群开展活动,通过信息化体验、交流、标杆企业参观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集团产品推广、使用,提升“产业簇群”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受到好评。
“企业信息化”工程助力推广策略
“针对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我们推出了不少,但是如何往前推动,还需要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发力。” SingTel商业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新加坡拥有14.3万个本土中小企业,几乎占新加坡企业总数的90%,雇佣员工人数占新加坡劳动力的53%。2008年,这些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究竟怎样?
中小企业
轻松走上IT路
蔡女士在新加坡已经生活9年了。今年6月,她比原定计划提前2个月时间注册了自己的鲜花礼品店。“目前很多生意是在网上做,为了先到先得,申请中小企业资讯通信配套 (SIP)的资助,我就提前注册了公司。这样一来,我有可能得到最高1000新元(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所以必须赶在前5000个申请名额中。”这套SIP方案从5月15日开始,为了鼓励中小企业迈出采用资讯通信技术的第一步,iDA(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对于前5000个签订 SIP 方案、开发公司网站或网页的本土中小企业将提供资助。“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它们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自己建立信息系统,好用、便宜才是他们的首选。因此,可以由企业联合体帮它们搭建信息平台。”iDA资讯业与业务组合发展司长罗荣康告诉记者,这些企业联合体由 SingTel 、DP Bureau Pte Ltd和iCELL Network Pte Ltd牵头。可以看到,SingTel在新加坡中小企业信息化上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iDA对新加坡企业资讯通信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后发现,2007年中小企业企业在线比例达到了31%,而这一数据在2006年为27%。这得益于2007年6月iDA 发起 的Infocomm@SME项目,它是新加坡智慧国计划的组成部分,旨在支持中小企业采用资讯通信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
然而,iDA对这一数字并不满足,根据新加坡企业资讯通信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发现,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宽带接入比例和企业在线比例均有所提高。虽然规模较小的企业在以上三项指标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与规模较大的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对资讯通信技术实施商业模式倾向分别为:有44%赞成企业拥有模式、36%倾向于完全外包模式、27%赞成按使用情况支付费用。财务、人力资源和工资系统、局域网是中小企业应用的最多的软件服务。自1999年起,iDA每年都会对新加坡企业资讯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这项调查到目前已持续了九年,它成为政府调整下一步信息化举措的导向。
尽管新加坡被公认为国民教育水平高、信息化意识强,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起来也有难度。”SingTel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本太高和技术太复杂是企业应用资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主要障碍,我们必须拿出更好的推动方案。”对中小企业而言,除了不知道信息化能带来什么样的商机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惯性的作用,它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通过新近推出的SIP计划,新加坡中小企业可从一系列经济实惠的资讯通信配套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同时享受 iDA指定的企业联合体提供的一站式客户支持服务。资助包括最高1000新元的政府补贴,一年内每月宽带上网费减免50%,每月网站或网页托管、维护费用减免50%,以及网站或者网页开发费用享受八折优惠。
针对不同行业,还有不同的应用可以选择,比如零售业的电子销售点系统、金融行业的财务顾问提醒服务、餐饮行业的在线预订系统、教育行业的移动式按需学习系统等。
多方聚力 转型ICT
为了开发和推动创新性的ICT解决方案和产品,今年1月,SingTel宣布启动新加坡电信合作伙伴计划,并计划在两年内陆续投入230万新元以推动该计划的发展。这一为期两年的战略方案目标包括:通过新加坡电信区域联盟延伸到区域市场、为下一代ICT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这项计划还会扶持和帮助本地ICT企业开发创新移动解决方案和应用,并帮助它们进入市场。”SingTel商业推广部人员向记者介绍。“这些成员不但可以从这项新计划中享受降低开发成本的受益,还可获得参与计划的其他公司的先进上市前移动技术。”这将有助于各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测试并准备自己的上市产品。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服务市场上,电信运营商显然还是一个新手,在许多方面的经验和实力都无法与IT厂商抗衡,通过合作伙伴计划,必将延伸新电信的触角。
据悉,新加坡电信合作伙伴计划获得了iDA和诺基亚论坛、HTC、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和索尼爱立信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IDC预测亚太区移动市场(日本除外)在2011年将达到36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6%。因此,该计划的重点是迎合移动解决方案开发商的需求建立一流的创新中心,可以为开发商提供先进的IMS测试设施和概念认证实验室,这将有助于开发商充分利用新加坡电信的3G/3.5G网络来测试其应用。同时,SingTel在支持开发商在新加坡和该地区推广其解决方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采访手记
没啥新鲜的
对于在用数据中心,可通过英维克iFreecooling自适应多联(双循环)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制冷剂泵自适应多联循环,利用制冷剂相态变化,在低温季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根据室外温度条件以及室内热负荷情况自动判断启动或停止空调系统的压缩机运行以及室外冷凝器运行,通过iFreecooling系统的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实现高效自然冷却。iFreecooling启动时,能够减少约96%的压缩机能耗、超过25%的冷凝器能耗,整机节能率超过70%。该解决方案和产品已经被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客户广泛应用和推广,实现空调系统全年节能35%以上,机房节能15%以上。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00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01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指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最大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技术体系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升级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而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处西北,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支柱性产业普遍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
在项目《应用创新方法解决新疆战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资助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集聚国内优秀的行业专家、创新方法专家,面向我区五大支柱产业征集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筛选,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并构建产品技术路线图谱,提升企业对产品布局规划和前瞻性能力,从而将创新方法模式推广应用到我区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解决和产品技术发展路线设计中,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柱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动力。
1 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
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成果以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项目为依托,从新疆的石油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遴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和建立了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模式,即“三阶段、五步走”的实施途径。“三阶段”指的是引入产学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典型试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三个阶段。其中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阶段,凝练了产学研团队构建、难题征集与筛选、难题解决、方案优化、跟踪(方案验证及转化)五个环节;五步骤指的是“方法引进平台建设企业试点推进组织产品验证”的五个步骤,其中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应用模式研究的核心。
1.1 团队组建与技术问题的征集筛选
对新疆五大战略支柱产业技术问题进行调研及需求征集,形成技术问题池。首先需要对技术系统范围的界定、技术系统功能的描述,提出各个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好技术难题征集,确保征集到的技术难题具有行业代表性,项目组联合新疆自治区“火炬”计划办公室,面向我区五大支柱行业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经过前后4个多月的努力,共征集技术难题217项。
在开展技术难题征集活动的同时,项目组面向我区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了行业专家征集活动,重点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煤化工、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专家,为组建新疆支柱产业共性难题解决咨询专家组集聚了一批技术力量。征集到的技术专家63名。在行业技术问题征集和行业专家组建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针对不同产业技术难题,制定了共性问题筛选方案,组织成立了由相关行业专家、TRIZ理论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采用德尔菲法对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与筛选,运用KE进行统计分析,由此筛选出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问题筛选,共筛选出五大行业关键技术问题80个,筛选出关键共性技术问题15个。
图1
1.2 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攻关
组建由行业专家、TRIZ专家、技术问题提出人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参照TRIZ一般解题模式,制定共性问题的解决模式,并将模式、流程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技术难题的解决。TRIZ问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是一个具有抽象普遍性的问题,而共性问题模型的构建需要应用更具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建模方法,才可以通过该共性问题的解决指导同领域围绕该核心技术点的具体问题甚至其他领域的类似问题进行解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依靠于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来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其一般解题模式为: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凝练,形成问题模型;然后应用TRIZ工具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攻克,从而获得解决方案模型;最后将解决方案模型进行落地实例化,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2 技术矛盾解题模式及流程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五大支柱行业筛选出的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阶段的创新方法应用咨询,结合参加过创新方法培训的科研人员和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的优势,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和难题转化,运用创新方法,最终得到备选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方法在不同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中的应用,综合考虑创新方法应用特点、不同行业创新实践活动特点等各个因素,梳理出带有一定普适性的结题模式。通过应用创新方法对筛选出的五大支柱行业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共得到创新方案163个。
1.3 方案优化
对应用创新方法形成的所有方案进行评价,找到在企业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最终理想方案。常用的方法包括S曲线、层次分析法AHP、决策分析等。
1.4 方案验证及转化
为使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其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项目组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查新,对所产生的163个创新方案进行了企业验证。首先,我们选取了34个创新方案到12家进行了转化成产品和成果的验证。其验证路径为:验证创新方案说明验证企业确定企业实地检验验证报告样机报告(图片、图纸)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明、经济效益证明)等;其次,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委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新疆国际信息检索咨询中心等查新机构进行了技术查新,确定15个问题中有国内首创8项、疆内首创7项。
2 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2.1 创新平台建设的调研
为做好地州创新平台搭建工作,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项目组先后赴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进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就当地科技创新的需求情况、人才情况、基础条件、企业创新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对当地进行了创新方法知识的宣贯。2012年4月18日,项目组联合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又下发了《关于建设新疆创新方法应用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通知》;截至2012年6月,项目组收到19家单位的申报,并对申报单位和企业的条件和设施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经过调研,拟定在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的地州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试点企业搭建创新方法服务平台。
2.2 新疆创新方法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
针对新疆各地区、各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任务目标,项目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由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和创新助手两大平台集成,由远程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技术咨询、视频答疑、信息录播五大模块构建的“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咨询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并依托地州科技局、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州行业性明显的企业作为平台搭建的合作单位。
2.3 相关地州、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
2012年底至2013年,中心会同平台搭建单位,完成了乌鲁木齐、昌吉、巴州、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区相关单位、企业的平台搭建工作,各平台引入了创新辅助设计软件,配置了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并培训了部分平台应用人员。与此同时,各平台将在今后和即将建成的新疆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中形成区域协同的共享创新服务平台
3 创新方法工作成果及技术转化情况
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在新疆84家企业提出的190项技术难题,项目组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创新辅助设计软件支持,共产生创新方案1541个,共产生专利意向244个,已申请专利77个,其中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67个,已授权43项。这些创新方案在各个企业陆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成效,为企业带来6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例如:新疆厚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对马鹿椎骨加工设备的改进”的技术问题,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共产生创新方案19项,专利意向4项。在后续工作中,该企业选取了合适的创新方案进行了实际应用,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应用,将马鹿椎骨的加工效率提高了40%,加工生产时间缩短,节约直接人工成本每年约25万元。在解决的190项技术难题所形成的1541个创新方案中,有11家企业运用创新方案形成了30多项企业的成果或产品,其中石油化工行业8项、装备制造业5项、煤化工与新材料2项、新能源6项、农产品深加工9项,产生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促进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案转化为产品。
4 结语
创新方法能够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推广应用也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项目实施,在我区不同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筛选与解决,探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树立行业示范、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提出的创新方法模式在进行企业服务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企业、高校的普遍认可,并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为了使得该成果发挥更大经济社会效益,将其应用于支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解决技术图谱构建,推广内容主要依托前期模式研究中产业共性技术突破的成果以及在整个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方法、经验、平台、团队和企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贵生,李纪珍,等.国家创新系统中发展共性技术的对策研究报告[R].国家科技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分课题之一,1999.
[2]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1.
[3]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总理在2015年4月14日举行的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敦促“提网速,降网费”,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在这方面潜力很大,空间也很大。自从工信部发放4G牌照以来,人们对移动宽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移动互联网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便利和愉快。然而,许多高层楼宇用户却无法享受这一好处。
截至中国移动LTE二期结束,河北移动4G室内分布系统将达到四千余套,其中新建分布系统约占总规模的一成,投资过亿元。可以看出,一方面用户与网络建设存在深度覆盖需求,另一方面室内分布建设量大,而其中物业协调难度大,需要研究并推出一种低成本、易协调的高层住宅覆盖解决方案。我们研究的TD-LTE无线网络高层建筑覆盖解决方案研究与应用技术课题,满足了人们对接入4G享受移动宽带互联的渴望。
2 技术方案
该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原有设计院工作基础上进行服务延伸,即对这类疑难站点采取包括提供以下内容的服务:勘察服务、提供包括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供专用智能天线、协助安装服务、提供协助测量工作等。
该技术提出高层楼宇覆盖的新概念,即将原有的平面蜂窝覆盖概念改变为楼体小区的概念。将天线安装到待覆盖高层楼的对面,对整个高层楼宇进行覆盖通信。
该成果在应用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站址资源,通过利用现有的抱杆及RRU或新建站点与我们的特色天线结合,实现了一个RRU加一副天线覆盖一座大楼。对于不能够进入的物业点,例如党政办公楼、难以进入的小区,可以利用临近的宏站址资源,实现室外覆盖室内的LTE覆盖。该系统的参数如下:
支持的系统:TD-LTE或TD-SCDMA;
支持的频段:F频段(1 880MHz―1 920MHz)、A频段(2 010MHz―2 025MHz)、D频段(2 500MHz― 2 690MHz);
天线的接口与现网的宏站要求一致。
主要的创新涉及:
(1)覆盖方式优化;
(2)智能天线工作模式变化;
(3)楼体层间隔离技术;
(4)天线结构创新;
(5)天线整体尺寸创新;
(6)美化天线创新;
(7)提出了层层通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推广应用10步法方案等。
此成果在多地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实际测试表明,该方案网络覆盖良好,极大地节约了投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物业协调难度。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特定场景的高层楼宇LTE深度覆盖补充方案。
3 方案应用效果
石家庄市一栋30层高楼采用本方案后,实现了全部1―30层住户楼道的LTE无线宽带接入覆盖。其中,9层的住户过道达到40Mbps的速率,30层的住户过道可以达到12Mbps的速率,低层(3层)的住户过道可以达到27Mbps的速率。可以推断,临近天线方向实际用户体验将优于测试数据,完全满足室外覆盖室内方案的设想 。
结果表明,高层住宅场景适合本方案。新型天线可以提供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较宽的覆盖波形,同时楼体内电磁环境相对独立,可实现具有一定RSRP的覆盖场强,且具有较好SINR效果,使得整体接入速率保持在较好水平。
4 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本方案对天线安装位置、周边网络环境的分析、安装后的网络测试与参数优化调整等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要求,不能看作是普通天线,集采后自己安装。为了保证网络效果,场景判断、站点选择与指定方案等都要求专业服务。必要的勘察、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正规设计、精细安装、优化测试等是必不可少的。
5 投资节约分析
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使用规模具有相关性,下面给出一个连片小区的投资对比分析以及项目估测使用规模下的经济效益。以邯郸赵都新城3号地为例,采用宏站RRU/高层覆盖天线方案预计需要15个宏站RRU和15副高层覆盖天线,传输到5个楼的楼顶,加上相关设计及测试优化,总费用84.3万(具体费用以后期谈判为准),相比采用常规方案,室分RRU数10个,总费用130.0万,节约35%。从经济、迅速、可靠、利于维护方面对比,优点突出。
6 总结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56-02
时间同步是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的基础,时间信息对变电站实时数据采集、控制、事故追忆和事故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变电站时间同步多采用时间信息单向下发(广播)方式,被授时设备并不对接收的时间质量效果做回馈,对于站内智能设备是否正确接收时间信息站内综自系统无法主动监测,特别对装置内部板卡的时间信息更是缺乏监测手段。对于保护设备内部时间精度是否满足需要(毫秒级别),由于缺乏必要手段值班人员现场很难通过现场人工识别。
不同时期变电站由于存在设备硬件老化、线缆接触不良、时间处理软件缺陷、存在多时间源、对时网络延时、管理等原因,导致变电站内不同保护设备时间不统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变电站运行及故障分析带来诸多,特别是在无人(少人)值守情况下该问题的发现更为困难,给故障分析定位带来的不便更加突出。
本方案对保护设备时间监测设备(tmu)对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创新,通过已有网络利用通讯软报文方式实现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通过动态测算网络延时,保证设备偏差监测精度满足故障定位需要,避免对保护设备过分改动,并在变电站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1 常规方案
常规保护设备时间质量监测手段是时间监测设备(tmu)通过输出可编程脉冲,利用脉冲触发保护装置遥信节点,产生对应的soe时间信息,时间监测设备(tmu)通过通讯网络采集保护设备的soe时间,通过分析设备soe时间信息来判别该装置的时间质量及偏差程度。常规时间监测原理如图1所示。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时间监测精度较高,但是该方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时间监测面不够细致甚至太粗,方案不具备实用价值。由于受不同保护装置性能限制,一般采用时脉冲触发保护设备遥信点soe信息。这是因为触发脉冲太过频繁容易影响保护性能,并导致监控系统太多无效信息,影响正常信息监测,同时这种方式对于保护设备时间跳变或者多时间源等异常难以快速监测。
2)对保护设备要求太高。需要被监测保护设备能提生soe遥信节点,在现场多数低压保护由于很少有备用开入量,很难满足该要求。
3)现场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方案由于需要为监测保护设备提供脉冲触发回路,需要在现场布设大量的脉冲信号线。特别对于已建成变电站改造难道会更大。
常规方案的缺陷导致在实际使用效果有限 ,在新建或已建成变电站推广应用过程不足需克服来自保护厂家各种不便,从而导致该方案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
2 优化方案
本方案通过对现有变电站网络结构及通讯模式的充分调研分析,对常规时间监测设备(tmu)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创新,避免对保护设备遥信节点配置过分依赖及减少施工节省投资,保证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tmu监测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目前iec60870-5-103规约已经在常规变电站大规模推广使用,tmu设备利用变电站已有监控系统通讯网络即可方便实现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通讯软报文方式的实时采集,即通过iec60870-5-103规约定时总召模式和常规问询设备变位信息方式获得保护设备时间质量信息。
tmu软件优化分析通讯过程通过定时测算动态测算网络延时,进而对采集到保护设备时间偏差进行动态补偿,保证设备偏差监测精度(500ms以内)满足绝大部分故障分析需要。tmu对于脉冲触发保护产生soe信息不再作为主要获得保护设备时间信息手段,仅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对重要设备时间质量监测及获得网络延时标准判断方式之一。
3 监测原理
iec60870-5-103规约中有两类时间信息表示方式:4个八位位组的二进制时间(cp32time2a)和7个八位位组的二进制时间(cp56time2a),
两种时间信息的精度均为毫秒级。
总召唤响应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1)均包含时间信息,满足提取保护设备时间信息需要。通过对iec60870-5-103规约总召唤及遥信变位信息上送流程分析,经过对通讯延时的科学修正后的保护设备时间信息能满足站内保护事件定位分析的需要。总召唤及遥信变位信息上送流程见下图所示。
3.1 时间信息获取
1)tmu设备定时(默认10分钟)发出总召命令以收到设备第一帧总召遥信响应时间为t1,则通过提取报文内保护上送时间信息并根据网络延时对时间进行修正后对比,超出时间定值偏差定值则告警输出。
2)tmu设备通过召唤一/二级数据命令获取保护设备实时变为信息,通过提取报文中时间信息,和tmu获取报文时时间信息对比,超出时间定值偏差定值则告警输出。
对于通讯方式获得保护设备时间信息的方式,影响监测精度的主要原因为程序及通讯延时,产生延迟原因见下图说明,可以看出影响保护设备时间偏差的主要包含程序处理时间t1、t3,网络传输延时t2,由于程序处理延时相对固定,对时间监测影响最为主要的是网络延时t2的测算。因此要保证监测信息的精度重点是对通讯延时时间的修正。
3.2 网络延时偏差修正
1)对于重要设备通过可编程脉冲触发遥信产生soe方式精确判断装置时间偏差及网络延时数据。
2)多数设备通过定时统计方式计算网络延时,具体方式为设定发送报文时间为t1,则得到响应报文时间为t2,则网络延时?t=(t2-t1)/2(含程序处理延时)。
4 试验验证
该方案在山西某110kv变电站实际运行,通过测试各种不同背景流量及保护状态实验效果对比分析,试验方法为每种状态下各试验三次,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网络流量及保护状态下,通过报文计算得出的时间偏差数据精度满足<500 ms,满足变电站站内保护故障定位需要。
5 结论
本文提出基于常规变电站利用已有网络采取通讯模式获取保护设备时间信息,并通过对程序动态测算网络延时对时间信息补充,最后达到对设备时间质量监测的目的。这种实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方案具有现场实施方便、时间监测面广、时间监测密度大、监测效果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该变电站设备时间监测方案具有极强可行性,并在变电站实际使用验证过程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跃海,张道农,胡永辉,等.电力系统时间同步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