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互联网保险论文

互联网保险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2: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联网保险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互联网保险论文

篇1

1.互联网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多样性需求互联网保险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用户对保险的需求层次是立体、丰富的,而目前,互联网保险主要以易于销售、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同质化严重。对寿险产品而言,大多是个人意外险、医疗健康险以及部分简单的长期寿险产品,各家公司的产品大同小异,责任单调,尚且不能适应互联网用户的多样性需求。产品的附加服务也未能有效挖掘。附加服务是一种差异化服务,是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除基本保险责任外的额外服务,能够体现保险公司的服务特色和水平,其目标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电商平台建立客户信息库,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制定出适合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客户服务来看,现有互联网保险主要集中在投保流程和相关服务,后续的部分保全、理赔还需要通过保险公司柜台来完成。保险公司也未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尚未实现精准化,不能按单一客户需求来推送服务,也未能实现和客户的完全互动。保险公司把自己能提供的服务发送给客户,而客户却无法直接按自己的想法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向保险公司定制服务。

3.技术水平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的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处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而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尚难以与之匹配。无论是网销平台功能、准客户数据获取、客户数据深度挖掘、精准分析,还是客户服务体验等方面均不够理想。

4.商业模式未能与互联网保险需求相匹配目前,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途径有两种:一是保险公司自建电商平台,二是保险公司“借力”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推广范围窄,宣传渠道有限。第三方平台虽能够较快捷地获取目标客户群,但会损失一定的销售控制权且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通过自建销售网站,保险公司可以对营销方式、产品定价、费用收取等有完全控制权,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贴近消费者,但网站建设、维护、产品推广、客户培育等都需要企业付出较多资金和精力。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意味着将保险产品真正搬到互联网的大环境中,细分保险标的和风险因素,实现产品责任及定价的差异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线上线下无缝融合,达到全流程覆盖,并能切实解决各类风险问题。

5.尚未能有效应对来自互联网自身及保险的双重风险互联网保险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互联网保险的风险主要来自互联网自身和保险两方面,集中体现在信息安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在保险公司追求速度,依赖技术的同时,对数据的精准性的要求更高,需要用金融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来对描述客户的数据进行精细摸索、严谨验证。随着数据越来越多,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算法越来越复杂时,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容易相信算法而忽略算法的缺陷,特别是风险控制、成本估算等算法出现疏漏时,就会产生严重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创新

目前传统保险营销模式依然占据主流,但却不能与变化的市场相适应,更不能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水平相匹配。为有效顺应市场,必须创新保险营销模式,引领消费者,不仅要将保险做成综合金融服务与生活保障服务的必需品,更要将其做成每个家庭的首要选择。

1.创新理念秉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借助动互联网应用,利用大数据优势,以多元化、差异化营销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保险业务的飞速发展。像众安在线这种新型保险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行业中加入了新鲜血液更能激发各大保险公司的热情,有助于保险业整体向上发展。众安保险的优势在于“三马”三家不同业务公司的强大背景,有效融合了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和搜索门户三巨头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庞大的用户数据、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专业管理,来实现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创新发展。如今的市场格局已重新划分,传统保险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营销模式创新,提升自身的精准营销技术和应用水平,突破现有僵局。

2.内外环境在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传统销售体系遭遇高成本低利润瓶颈;互联网催生消费者的新需求,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保险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需要市场突破;以个人人为主的销售模式需要移动技术支持;互联网已得到成熟发展的内外环境作用下,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构互联网服务模式与生态环境,并成为影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宏观环境。(1)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成熟工信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可同时提供语音、数字、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能让用户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获取各种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熟。目前,手机使用率已超越传统个人电脑使用率,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牢不可撼。移动用户规模也已远超传统互联网用户。而移动应用已渗透各行各业。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已渗透至社交、搜索、定位服务、电子商务、金融理财、支付、阅读、音乐、电视、多媒体互动等诸多领域,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沟通交流类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已催生更多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移动互联网优势明显移动互联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其自身优势密不可分。①入口便捷,用户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②聚合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更自由、更广泛的调配和更快速、更便捷的流通。移动互联网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产业链不断丰富,已融合了包括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移动终端厂商、平台供应商、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广告商、支付提供方、用户等多层次的节点资源。这些资源经过融合聚合,影响和改变着信息社会中人们数字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会产生蝴蝶效应。③大数据为风险控制和个性化定价提供了可能。随着对大数据分析、应用的逐渐成熟,精准控制每个投保标的风险成为可能。丰富、多维度、低成本的数据被系统的提供给保险行业,让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可以把保险标的颗粒化,分散成可单独定价、单独核保、单独理赔的最小粒度,以便快速调整产品策略和费率,从而掌握市场竞争优势。

篇2

1.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顾客在特定时段到指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而互联网技术则使金融服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相应账户就可以随时随地登陆网络系统进行自助服务,相应账户也只需通过上传信息即可开设。这不仅使金融服务覆盖的范围可以扩大至偏远地区,同时也节约了大量建设实体营业网点的成本。

2.互联网金融的操作简单快捷

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手续较为繁琐,顾客等待时间也较长。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用户越来越关注业务办理的简便和快捷。互联网金融在设计产品时就更为关注用户体验,致力于做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产品,完全没有办理过同类业务的用户也可以在页面指引下按步骤完成操作,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这促使传统金融机构简化业务流程,加快审批清算的过程,提高经营效率。

3.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更加多样灵活

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标准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互联网公司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交易数据和消费习惯,而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这些信息可以被更有效地分析利用,细分用户市场,从而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可以灵活调整的金融产品,更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金融未满足的客户需求

例如,传统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提供针对零散资金的产品,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空白,并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为用户闲散的小额资金提供理财业务;传统的金融机构极少为个人提供小额短期贷款,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则针对这一需求搭建了融资平台,使个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成为可能。5.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不同的信用评价体系。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大多依赖抵押或担保等方式进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评价。互联网金融企业则根据已掌握的用户消费记录和还款记录等数据构建了一套真正基于用户信用的评价体系,并用于区分客户。

6.互联网金融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余额宝等小额理财产品的出现,联通了货币市场基金利率、银行同业存款利率和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冲击了资金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利率双轨制。传统金融机构面对存款流失的现状,也不得不加快推出同类活期理财产品并提高利率。这缩窄了银行的存贷利差,迫使传统金融机构逐步开启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7.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传统金融机构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规模优势明显。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挑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利润来源,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参与竞争,提高了金融市场竞争度。互联网金融企业非常注重客户体验,这促使传统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服务态度和水平。互联网金融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资金融通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金融形态,目前还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并不完善,仍然面临着较多风险。

1.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普遍,流动性风险较大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普遍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资金,但是其投资于货币市场或银行同业市场的资产组合期限较长,并不能立刻变现,一旦发生大规模赎回,目前只能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使用自身的流动性资金垫付,存在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同,也具有内在不稳定性,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并提供最后贷款人保护措施。

2.跨业经营普遍,易造成系统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由于目前缺乏明确的监管,其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很多互联网企业事实上正在进行跨业经营,而不同业务之间又缺乏必要的防火墙,并不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极易发生风险跨业传播并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风险。当前金融监管的方式还是分业监管,对越来越趋向于混业经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有效性较低。

3.面临的风险来源复杂,传染性和波动性较高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其风险来源也是传统金融领域的风险与互联网技术风险的叠加。除了传统金融业务固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外,还需要防范和监管互联网领域的特有风险,主要包括:

(1)基础技术风险。互联网平台的硬件和软件核心技术主要由国外大型IT公司控制,我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并没有完全掌握,建立在该平台上的金融活动的技术安全面临一定风险。

(2)黑客和病毒风险。黑客攻击和计算机病毒一直是互联网安全的重要威胁,而互联网金融因为涉及资金交易,更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如果互联网金融使用的信息传输技术手段落后、加密技术不完善,就极有可能被入侵,造成客户信息和资金被盗。

(3)技术外包风险。互联网企业通常会把一些技术问题外包给其它公司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外包服务的质量不一,如果在使用中遇到问题,也容易出现沟通和修复过程更为复杂、解决问题所需时间较长的情况。此外,技术外包容易造成部分信息泄漏,安全性较易受到影响。

4.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波及面较广

互联网金融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人群的“厚尾”部分,大多为低端客户,其风险接受能力较弱,用户数量较多。如果出现损失,波及范围较为广泛,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较大。

5.未知风险可能增加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将传统行业和新兴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形势。随着它进入高速交错发展的第三阶段,传统金融业态的边界不断被拓展,一些未知的、崭新的金融风险也可能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监管部门应该更加关注其发展过程,加强对其风险的研究和预判并即使加以防范。

三、基于存款保险制度角度的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部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同样面临挤兑风险,并且涉及到的用户较多,行业波及面广泛,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特征与传统商业银行非常相像,同样也需要引入存款保险制度来防范其风险。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引入也对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大型传统金融机构实际上享有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形成了垄断优势,也造成了服务水平较差,效率较低的后果。建立覆盖互联网金融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更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整个金融行业重视自身风险状况,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有利于防范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目前互联网金融目前小额存款人较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充分减少多数用户的挤兑动机,减少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从而避免单一风险扩散为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篇3

2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浅析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完善与发展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5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6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7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8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应付措施

9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10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危险分析

11 人民币升值后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分析

13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4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15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6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风险防范

17 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发展研究

18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创新

19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小额贷款发展

20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21 浅析外汇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2 从日元国际化看人民币国际化

23 欧洲负利率及其经济影响

24 我国汽车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25 ××省农村支付环境现状及政策建议

26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探究

27 美联储量化宽松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28 ××省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29 民营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30 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分析

31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与对策

32 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33 ××省小额贷款公司问题的研究

34 信用卡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

35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调研

36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及对策分析

37 ××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38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9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40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4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42 p2p网贷的风险探析及防控对策   

43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对策

44 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45 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与收益及管理建议

46 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7 基于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

48 当前我国P2P网贷内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物风险探究

50 中信银行对公信贷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5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2 ××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53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4 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5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分析

56 ××省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

57 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58 P2P平台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可持续性的探讨

59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60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篇4

1.保险业电子商务概述1.1保险业电子商务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类型有人这样评价互联网:人们对于上网已没有选择,不上互联网就好比没有电话。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业形式在全球引起关注。虽然它存在安全、法律、技术、费用、文化等方面的缺点,但是成千上万的企业或个人用户把网络融入企业的运营和社会生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据CNNIC资料显示,2004年12月,中国共有9,400万名互联网用户;到了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博客用户数量为1.62亿。曾几何形倍增的网民数量庞大,是一个巨大的客户群,虽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保险业是金融领域信息化程度和新技术装备含量最低的一个行业,“网上银行”、网上炒股、网上拍卖典当并不鲜见。而保险业却长期固守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但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2保险业开展电子商务符合客户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多的选择,这一变化也使现代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论文参考网。这是因为消费者购买的风险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尤其在长期寿险一类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想买保险的人期望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在自己的电脑上查询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报价,比较各种保险产品的差异,最大限度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消费者在分析比较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风险和购买后产生后悔的感觉,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心理上的满足感。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而且人天生就有很强的求知欲。

2.保险业电子商务带来的风险与对策2.1保险业电子商务带来的风险虽然电子商务给保险业注入了活力,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电子商务在实际运作中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风险,只有识别这些风险,分析本质原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优势。这些风险设涉及到网络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行为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网络保险时亟等解决的。

2.2保险业电子商务的风险管理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设备、网络通信线路、网络服务器等设备,在静电、电磁泄漏和意外事故等情况下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机密信息泄漏。所以,加快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择高性能的网络设备,建设安全、便捷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才能为电子商务交易的信息提供硬件保障。实施技术防范措施。保险业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资金安全、信息安全、商业秘密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失。而这些安全首先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目前,防火墙技术、电子签名和安全认证,成为电子商务比较成熟的技术安全措施。

3.发展中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建议3.1重视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机遇倡导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尝试进行电子商务,获得未来的竞争力。前文提到对我国保险电子商务其进行专门性研究的还很缺乏,且研究主体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监管机构和社会研究人员应该重点关注,并且建立一个沟通得平台,使国内的寿险业快速拉进与外资公司的管理差距。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短期进修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对于取得良好经验的机构,应由监督机构进行组织,行业内进行学习,增进了解。

3.2加强保单条款标准化、通俗化建设从前文可知,网络保险适用于那些只用少量参数就可以描述和定价、条款比较标准且容易理解的保险,例如机动车辆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网络保险营销的关键在于能否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给投保者全面准确的信息。2005年11月,中国保监会正式了《人身保险保单标准化工作指引(试行)》,对人身保险保单册和人身保险条款,初步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但是,目前只有少数几家推出了通俗化保单,网络保险的层次也停滞在低水平阶段。而且即使通俗化以后还是不容易弄懂。保监会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保单条款标准化、通俗化建设,并加强对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审批力度,使保险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规范,同时通俗化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促进网络保险的发展。

3.3加强保险知识教育,提高网络保险认同度网民数量的增加、年龄结构的优化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网络保险的开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网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并不等于保险知识的增加,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也不等于网络保险的强劲增长。因此,加强网民的保险知识教育,并提高其保险认同度,是引导和释放网络保险需求的必要途径。保险营销网站的推广对网上保险营销起着决定性作用,保险公司对保险知识和网络保险的宣传应以推广自己的营销网站为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与门户网站合作,推广自己的网络保险营销主页,提高网络保险的知名度;(2)联手银行、证券等行业,建立综合性金融门户网站,实现网络客户资源的共享。(3)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扩大保险行业的社会影响力。(3)在保险营销网站上,通过保险基

4.结 论

在我国开展的保险业电子商务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对探讨和促进保险业的电子商务和完善保险监督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网。根据本文的研究,笔者坚信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保险业借金融危机之“机”,推动电子商务在保险业的运用,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论文参考网。从理论上讲推动保险电子商务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同业竞争力;从实践来看,中国的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当重视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对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选择项目进行实践才行。为解决保险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监管机构积极发挥其职能,与保险公司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保险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概念,使得人类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物习惯等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以高效率、低成本、公开公平竞争、一站式服务等优势,受到全世界、各民族的高度重视,发展迅猛。

从1988年电子商务在全球商业销售额的418亿美元,到2013年的数万亿美元,在通讯、教育、信息搜索及更具体的商业领域中,以每月16%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这种惊人的扩张速度告诉我们,电子商务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全球互联网超越了与时间、空间、地狱的限制,使市场一体化,这不仅加强了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研究,同时也树立了全球化战略思路,走向时代的前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二、保险行业的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次对全产业和贸易的变革,它带来的不仅是制造业、商业的改变,更是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在众多行业中保险行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1、保险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又称网上保险,一般意义上的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者新型网上保险中介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客户通过网络直接实现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网络直接实现保险的销售和服务[2]。

2、保险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在开放中的市场,中国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以1999年平安保险的“PA18”成立以及同年泰康人寿的“泰康在线”成立为标志,经过了十三年的坎坷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中网上保险需求继续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进一步推动保险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2013年2月21日,由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手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取得了保监会的正式批文,进入筹建阶段。可见,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变革中不断改造,互联网和保险业已开始相互融合。

根据保险业近8年的保费收入状况来看,2011年中国的网络保险已有着300多个亿的规模,占比2.1%;2012年国华人寿借助淘宝理财销售额三天突破1亿,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至未来据预测,到2020年,保险业电子商务渠道的保费占比将从2005年的1.1%上升到10%,可见保险行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将是一片光明。

三、传统保险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一般意义上的保险业电子商务是保险公司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宣传和推介保险企业[3]。

传统的保险电子商务按照不同的保费获取的平台,其传统保险电商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保险公司自营电子商务平台,如泰康在线、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建立的B-to-C模式的电子商务直销网站;二是专业保险建立的保险电子商务销售及服务平台,如保网、慧泽、中民保险网等保险中介公司搭建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三是依托互联网门户或财经类的网站上建立的保险频道对外进行的保险新闻、产品信息的平台,如搜狐、新浪、和讯等网站的保险频道。四是国内的电商网站引进的保险公司进行自主经营的保险平台,如淘宝保险、京东保险等。

2012年之后的互联网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已经将保险网的最为基础的平台搭建完毕;保险网销已经从将重点转变为了如何进行网销业务量的的快速增长上。

四、构建保险业电子商务新模式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保险业要想将其优势发挥至极致,不仅要实时建设好适应于电商环境的软件与硬件,还要按照电商的运作规律设计保险业务模式,重新构建,并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为公司持续带来保费、创造利润。

目前,各大公司的保险产品不尽相同,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脱颖而出,不仅要使产品做到差异化,更重要的是运营模式,好的运营模式及新模式的创新构建不仅能带来实际的保费收入,还能在保险行业中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来看,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稳步发展的的必要条件,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下面以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为例,合理构建适应本公司的新商务模式,并进行了应用与探讨,使该公司在未来电商市场中能快速、平稳成长。

1、模式构建分析

合众人寿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以2011年7月11日“合众e家”正式上线为标志,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基础及特色的业务及服务管理体系,并在经营模式上根据市场发展不断调整和探索。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公司官网和渠道营销。

①官网

合众人寿在官网上目前可以实现在线投保、查询及退保等功能。客户能很便捷的了解到合众人寿的介绍,了解最新咨询和产品信息,享受客户专享服务。

②渠道营销

合众人寿电商部与多家保险第三方进行合作,例如“中民保险网”,实现了在线购买。

为电商部能长远、稳固发展,需在原有的模式中构建新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首先要整合资源。在寿险网销中,离不开互联网的依托、媒介力量的传播、其他保险企业的竞争,我们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要整体把控市场方向,了解当下客户的最新需求,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对产品要进行创新。传统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国华人寿在2012年12月12日,利用拥有最大客户资源的淘宝平台开展“双十二”理财活动,仅仅三天销售破亿,这种惊人的销售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拥有创新的好产品。

最后,要加强合众渠道。相比传统商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经营主体和形式更是在不断淘汰与更新,当机遇来临时,金融企业是否能适应这些特征,在传统的相对成熟的业务体系之上创建出新的经营模式,加强合作渠道,多方建立战略合作,快速迎头而上,将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2、业务流程构建

在线应用是电子商务的重点。保险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主要业务是由合理、简便、易于操作的流程来处理业务。因此,在原有业务流程基础上完善业务流程构建是做好保险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好的业务流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能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线上完成一切操作及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第二能方便企业管理。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合理的业务流程。总的来说,互联网保险电子商务在业务模式流程的核心就是如何满足客户的在线投保需求。

①在线购买

实现在移动互联网中由客户自行输入保单要素,例如投保人信息、险种信息等内容。可在任意界面返回重新录单并保存已录入的投保单,支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网银等手段进行投保产品的查询以及输入结果的预览。购买过程中系统需自动判断是否满足录单条件以及根据接口的调用进行承保规则的校验。

②核保

个人信息填写完毕后,系统可通过接口与E投保系统交互,并通过E投保系统与寿险核心系统进行交互,获取核保结果,核保结果有如下返回结果和处理逻辑:自动核保通过,可以立即支付,进入支付流程;自动核保不通过,退回修改: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再次提交核保;自动核保不通过,转人工核保,可以收取保费,进入支付流程;自动核保不通过,转人工核保,不可收取保费,结束在投保新干线流程。

③支付

核保通过可利用第三方在线完成支付。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

④在线退保

为客户更方便退保,简化操作,在会员首页中增添“在线退保”项,以此给客户更好的用户体验,是由普通客户转化成忠实客户的关键。后台核心业务处理系统,特别是实现业务电子化的后台信息化核心业务支持系统,从技术和流程上保证电子商务的开展的顺畅。

3、营销模式构建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构建主要分为前端与后端。前端具有有三种模式。网上自销模式、渠道模式及平台专卖店模式。

①网上自销模式。建设合众人寿自主经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包括PC网站、业务员移动互联终端、客户移动保险应用等),运用各种电子商务营销技术,策划营销活动,达到销售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的目的。其特点为:它是合众电子商务“直营店”,网站、终端、产品流程的设计、营销活动策划等均为公司自主经营,前期投入大,部分业务收效慢,但可控性强,为业务试验田。

②渠道模式。开拓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各种优质合作伙伴,委托经营合众的保险产品,并根据电子商务各渠道业务的特征,设计各种合作模式,主要对象为:网销中介公司、垂直电子商务网站等。其特点为:它是合众电子商务“店”,借助店在自身业务领域的影响力、流量及客户,销售保险产品,见效快,收益可观,但竞争激烈,维护难度大。

③平台专卖店模式。通过战略合作,在综合性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建设合众自己的网上专卖店,从而策划活动、销售产品等,比如:在淘宝建店。其特点为:它是合众电子商务“专卖店”,是在互联网领域的闹市区经营合众的品牌与业务,影响深远。

应用模式构建框架的后端则为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客户服务+技术接口)。短期内为合众人寿电子商务部在互联网领域的大本营,并为前三种不同的具体应用模式提供后台支撑。

五、保险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应用和改进措施

1、保险电子商务新模式的应用

通过对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电商部的现状分析和对创新应用模式、营销模式的构建研究,我们了解到保险业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及业务流程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合众人寿在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整个业务系统的模式构建和技术应用。开展保险业电子商务,首先要有适合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保证业务管理的顺畅。是比较适合基于电子商务的保险企业协作型组织结构模式。

合众人寿电子商务管理部门特别需要确立建立在后台核心基础上的网络销售管理系统的运营理念,并按照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要求进一步规划的建构,并充分发挥体系化的作用,达到“功能出色,综合协调”,进行高效及时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保险业务质量能够充分满足保险客户对互联网电在商务的需求。

2、保险电子商务新模式的改进措施

①建议开展保险电子商务的保险公司应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按照电商的运作规律设计保险业务模式、并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为公司持续带来保费、创造利润。

②应当加强保险企业关于互联网保险电子商务主渠道的业务定位,统筹兼顾,发挥电子商务作为未来保险网络销售渠道的支撑作用。

③保险公司应加强互联网保险的电子商务部门的运营机制、人才机制、考评管理机制,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保险网销队伍。保险公司应强化与互联网渠道的合作,与保险企业的自有网站销售一道,建设一体化的保险销售平台。保险公司还应加强客户在投保及客户服务的体验,减少客户误导,提升保险业的地位。

六、研究结论与前景展望

1、结论

篇6

一、“互联网+物业”概述

据《2015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统计,在物业管理行业百强企业当中,至少有50多个企业是运用的“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互联网+”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利用“互联网+”打开物业管理的大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搭建一个平台,用共享经济的模式来解决供需双方的需求。“互联网+物业”就是将互联网的思维及技术融入到物业管理当中去,通过创新推出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载体的形式,将资源、信息以及媒体进行整合,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时代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

深圳市彩生活物业有限公司曾经做过一项业务,就是在小区卖牛奶,当时他们以为送牛奶是一个很简单的业务,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业务非常复杂,因为服务需求的弹性太大。比如有的业主说今天下午五点回不去,晚两个小时再送;有的业主说下周要外出,不要送了;有的说把鲜奶换成酸奶等等。由此彩生活物业得出结论,用常规性手段去搞社区经营非常困难,必须借用信息技术平台来提高效率。类似的情况在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发生过。“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就是为了物业管理企业更好地生存发展,在传统的物业管理基础上融入互联网的思维。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一个层级管下一个层级,层级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最终会被垮掉。所以运用云技术把服务端和客户端连接起来,靠互联网去解决大部分管理问题才是物业企业长久发展之计。实现从“对物的管理”转型到“对人的服务”,这样不仅以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来满足业主的服务需求为中心,更加着眼于整个物业管理企业价值的提升。

深圳市彩生活物业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打造高品质物业服务,投入大笔资金对小区内物联网、互联网设备采购安装,并建立高品质的物业设施设备研发中心来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2011年彩生活推出社区平台,2012年推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彩之云平台,2013年彩生活通过平台和服务体系,将业主的广泛需求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一个个定向服务圈,进行分类定向整合后,与外部专门的供应商合作,开展了维修、理财、房屋资产管理等业务。业主只要下载彩之云APP,就可以及时享受相应的服务。彩生活通过彩之云APP平台对业主反馈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回访,通过物联网监控平台对物业服务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不间断跟踪,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确保整个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APP平台也使物业服务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一些服务情况,例如设施设备的使用、环境卫生的处理、安全防护等。彩生活物业公司就是利用“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了从“对物的管理”到“对人的服务”的过程转变。

二、“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分析

本文以下从三个视角:行业、业主、物业管理企业来对“互联网+物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一)从行业视角分析

从行业角度看。物业管理企业利用“互联网+”这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其产业的转型升级、运营效率和总体满意度的提高。不仅是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来说实现其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更是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积极的正面影响。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向纵深发展,产品的竞争也已经从建筑品质的硬件转移到后期物业管理服务创新能力的软件层面,物业服务水平越来越多被买房人看重。小区服务平台搭建和生活方式的展现,成为房企互联网思维的首要突破口。物业管理企业发展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它不再是房地产品牌的维护者,而是将房地产企业转型成为生活方式提供者,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物业服务价值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二)从业主视角分析

从业主角度看。互联网在能够提升物业服务的便利性和及时性的同时,也能够和业主建立有温度的连接。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中,物业管理公司实际和业主关联性并不高,关联是基于客户经理建立的。互联网平台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加以应用后,业主的任何一桩投诉都是经过物业管理企业来进行整改的,每一个维修都是经过企业进行的,社区发生的一切企业都有所掌握,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通过互联网真正连接了起来。形比如业主出远门时,家中的花园没人打理,通过社区App就可以预约保洁人员进行上门绿化服务。日常生活中保洁家政服务、邮寄包裹等服务,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物业App进行预约服务。又比如有业主发现小区的乱停车现象,就可立马拍照发送到手机App的“投诉”页面,20分钟后物业管理员会回复已派人去处理等等。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上演,就是基于“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设施设备和平台把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关系拉的更近。

(三)从物业管理企业视角分析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角度看。“互联网+物业”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提升了企业的价值。2014年华润置地(成都)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上线微信商城,为业主提供从“低价水果团购”到“社区办理汽车保险、信用贷款”等增值服务。物业从合作商家收入中抽成。当年这类增值服务收益占该公司总利润的15%,2015年上半年利润已超去年全年,全年利润预期占比已调升至30%。如果物管公司仅靠一些传统业务,利润率约5%,而搭建互联网平台,靠增值服务挣钱,毛利率则可能达到80%。可见“互联网+物业”对提升物业企业的空间利润作用之大。

再如万科物业在2015年6月引入打车App优步(Uber),Uber是一个来自美国硅谷的打车应用App,是全球第一家通过智能手机App实现一键实时叫车服务的企业。2015年11月4日起万科物业与优步(Uber)在广深两地的深圳万科城、深圳金域蓝湾、广州东荟城、广州四季花城等27个住宅社区布设优步上下车站(Uber Station),并共同力推“人民优步+”拼车服务,引导路线相近的乘客采以拼车服务,改善用户出行时与司机的沟通问题,为业主提供更高效便捷地出行服务。在拼车行程中,可以把车辆看成一辆事先无固定路线的公交车,每一个优步上下车站点为公交车站,第一位乘客上车后车辆有了规定线路,当有顺路匹配的乘客呼叫,车辆在途中的Uber Station接上第二位乘客,第一位乘客下车如有路线匹配乘客,将形成第三位乘客与第二位乘客的拼车行程。深圳“人民优步+”拼车功能上线一个月,相比单人乘车,累计节省行驶里程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0圈,为深圳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10吨。万科Uber的推行鼓励更绿色的共享出行,以助于减缓城市拥堵与污染,引导业主群体采以更加绿色的共享经济出行方式,提升了万科物业的企业价值,也为缓解全球变暖做出了颠覆性的创新。

三、结论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是穷途末路,如果不做出创新势必要被互联网的大浪潮淹没,而行业洗牌、资源重组、优化配置将是大势所趋,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随着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新生代主力军,在传统物业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便捷性、前瞻性、智能,因此借助社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通已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提升空间的不二选择,线上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打造成本优势,线下深度挖掘业主潜在需求,依靠技术变革来实现物业的多元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绩宏.君之安物业管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长沙:湘潭大学.2013

[2]汪军.房地产经营.中国建筑工业,2011:1-4.

篇7

近日,专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与国内最大媒体服务平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推出“中国电商大数据网”(100ec.cn/zt/bd/ ),国内覆盖最全的电商领域大数据应用一科技平台。

据(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美国已有20%、30%的网络展示是通过大数据来售卖的,而目前中国还比较少,只有3%到4%,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营销市场是大力可为的,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篇8

记者:今年以来,Unihub公司在业界频频出动,大有推动证券互联之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Unihub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优势是什么?

邓航:首先是我们已有的成功案例和客户群,如长城证券,大鹏证券、PA18。我们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但努力追求客户最大的满意度,而且不断的改造和完善我们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准。这种服务市场经验值的产生和积累很重要。它需要时间,不象通常卖产品,想做马上就能做到

二是我们与国内许多企业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如中国电信等骨干网络公司,还拥有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各行业的优良资源,随着Unihub公司的市场拓展,这些合作贸易与资源不断地在超越与发展着

三是我们有完备的网络管理体系,通过北京的中心机房辐射到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区域各层次的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四是人才优势,Unihub公司网罗了一批IT业优秀的人才,他们有的原本就是.com公司的技术骨干。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细致、到位的技术支持,帮客户解决网络营运中的各种问题。如我们的主要机房24小时对客户的数据流量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即时报警和提醒,并帮客户作出分析处理方案

五是我们有雄厚的资金投入。计划三年内投入20亿元资金,在2002年中建成由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全国性基础运营设施,并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在国外提供基础运营设施和相关服务。有效地利用其资金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

记者:现在为金融证券业提供IDC以及网络服务的公司很多,Unihub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Unihub的增值服务包括CDN(内容分发服务),如全局负载均衡、全局高速缓存、流媒体分发等。还通过高效廉价的互联服务提供真正的7*24*365监控维护,系统的设计优化,进行数据容灾和备份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与高速公路塞车一样,互联网上的瓶颈永远无法完全解决。Unihub在基于电信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专有宽带网络,将CDN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金融证券业的客户服务中,较好地解决了接入、骨干网、互联互动和最后一公里等各种瓶颈问题,从而有效地优化客户网络的工作状态指标

VPN(虚拟专用网)服务市场需求目前在全球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它可以使客户克服传统连接Extrannet和Intranet价格高和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如当用户的专线、FR、卫星等方式连接分公司时,就会产生昂贵的接入费用,而且线路不支持突发大数据量,一旦超负荷工作,没有可扩展性,维护困难,数据易丢失。VPN的应用可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UnihubMPLSVPN具有四大优点:VPN连接配置简单,对现有骨干网没有压力;对现有用户的技术要求为零,不需作任何改动。用户加入VPN的配置也很简单,可以延伸原有的路由地址,在骨干网络采用VPN-ID,可以保持全网的唯一性,网络可扩展性很强

由于Unihub对市场的信心和定位准确,投入决心大,拥有众多国外知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如CA、Cisco、NETSREEN等,采用高质量设备构建了强大的安生设施,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安全手段

总而言之,Unihub通过提供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可以使企业级用户在节省投入,提高效益的情况享受电信级的技术服务,从而克服本身IT人才短缺的矛盾,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赢得快速进入市场的宝贵时间

记者:Unihub为何首先选择金融证券行业,这个行业的需求特点如何?Unihub做金融证券行业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邓航:当初我们也做过.com梦,由于在进入市场前对.com公司的状况作了透彻的分析,得出结论;我们并非互联网业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制造商,而只是此类技术设备的应用服务商。金融证券业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是最有需求和承接力的行业,所以我们就定位做金融证券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不做.com的决策是正确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定时的介入如保险,物流等行业,PA18就是一例。

我们在做金融证券业服务中感触最深的地方是Unihub的技术人员与用户的技术人员在工作的配合非常融洽,就象原来就是一个整体

记者:请谈谈Unihub在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战略和金融证券行业在线业务市场发展的观点

篇9

 

 

一、网络金融的含义与特性 

网络金融是指在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依赖于物质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与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和金融实务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金融的内容不仅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与结算等网络金融实务,还包括网络金融理论、网络金融管理和网络金融监管等。 

网络金融的经济性是指网络金融活动效益显著,投入少而产出高,这是网络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网络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后,采用了开放技术而共享软件,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产品的开发费用和金融系统的维护费用,经营成本较传统金融企业降低许多。网络金融的科技性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广泛运用于金融业的实践,并对现代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将原来的二维市场变为没有地理约束和空间限制的三维市场。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金融业“e”化的象征。网络金融的信息性是指网络金融是金融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反馈的载体,同时也是金融信息化的产物。货币流通、资金清算、股市行情、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信息的产生和变化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金融的人为性是指网络金融以人为本。在网络金融活动中,尽管强调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网络技术的制造发明、网络金融的应用、效果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必须强调人在网络金融中的决定性作用。网络金融的创新性,为了满足网络经济条件下客户新的需求,增强其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网络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必然实行管理创新,走向网络化管理,网络金融机构必须调整其战略管理思想,重视与其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站、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以实现多赢的目的。网络金融条件下,金融监管必然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与协调的道路。 

 

二、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是网络技术革命推动下所发生的最重要的经济变革之一。传统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理论的成熟是网络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网络金融在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对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1、网络金融比传统金融更能吸引客户。首先,互联网打破了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改变了交易的方式,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可以联系到更多的交易对象,找到更多的交易机会。网络金融拉近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距离。其次互联网动态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动态的交易互动成为可能。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自动即时生成客户信息数据库,通过及时的客户需求分析,有效的细分客户,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根据目标客户群的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客户可以一改在传统金融下被动接受服务的模式,按照自己的需求在互联网上轻松地货比三家,寻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随时向金融机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次,互联网加剧了资本和信息的流动速度,为寻找资源最优化配置及动态均衡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快速的、分布式的处理,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传递金融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远距离资金的划拨。最后,网络金融发挥信息技术的同时,提供了比传统金融更方便、更快捷、更廉价的服务。 

2、网络金融更能满足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逐利原则。第一,如前面所述,网络金融更能吸引客户,因此可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第二,金融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金融,可大大降低其经营成本。在网络金融条件下,金融企业无论自有资本是否雄厚,在互联网都是平等的,因此庞大物理网点的优势将消失,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将大大降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金融企业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建立更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另外,信息网络技术促使金融企业重组传统的工作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总之,网络金融创新了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收入。任何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企业都将被潜在的高额利润驱动,融入并推动网络金融。长远来看,网络金融的重要性将超过传统金融。 

 

三、国内外网络金融发展概况 

美国于1971年创立的nasdap系统,标志着网络金融这一全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进入到实际运营。1995年10月18日美国3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预示着网络金融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7月3日,西班牙uno-e公司同爱尔兰互联网银行第一集团正式签约,组建业务范围覆盖全球的第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uno first group。两家公司跨洋重组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络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从网络银行到网络保险,从网络个人理财到网络企业理财,从网络证券交易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银行走向成熟,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子货币和网络支付开始受到青睐。网络金融已相对成熟、完善、并初具规模;网络金融的服务多元化、全能化、综合化,内容集成度相当高而且创新频繁;网络金融业之间竞争激烈,消费者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网络金融业的参与主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信用卡公司、纯网络银行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代来临。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建成了金融卫星通讯网络和中国国家金融数据通信网等金融骨干网络。基于这些主干网,中国人民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先后建立起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和网络联行系统。国内大部分城市中,本地清算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对公业务系统、银行卡自动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一个集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监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正逐步跨入网络金融时代。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较完善的通信网络系统。中国银行于1996年10月率先开始网络银行服务。2000年6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国内12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全面开通,正式开始对外提供发证服务。我国的网络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网络硬件条件不错,软件开发方面也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大多数公司经营管理的标 准化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大,使得应用效率偏低。但少数公司对网络化建设和应用的比较好。1997年11月“中国保险信息网”开始运行,成为中国网络保险发展的里程碑。自1997年以来,网络交易方式在我国券商中得到迅速的推广。1997年3月,“中国华融信托投资公司”湛江营业部推出多媒体公众信息网网上交易系统,揭开了我国网络证券的帷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理财等网络金融业务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主流形态,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网络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使金融非中介化加剧,使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篇10

其次,中国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最后,无需赘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为互联网医疗提供爆发式增长的土壤。

1.1杀入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互联网从未爽约

我们认为,互联网为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新增意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连接”(呈现出去中介特征)和“智能”(智能算法应用在连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所提供的自动化输出)。

互联网的“连接”意义成为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人与人的连接成就了腾讯,人与信息的连接诞生了百度,人与商品的连接造就了阿里巴巴,人与服务的连接催生了大众点评。

而从连接产生的商业模式基础来自于对“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行业的渗透,通过提高其运行效率,带来增量价值,BAT、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等商业模式皆是如此。

1.2医疗服务行业是典型的大空间、低效率、长尾特征行业

    医疗服务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第三、不论从患者、医生还是医院角度看,医疗服务行业整体痛点极多。对患者来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时期得不到解决。院内服务质量低,院外无人跟踪病情问题凸显。医生则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的现状。对于医院来说,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被迫扩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总之,医疗价值链内各主体的痛点极多。

最后,医疗服务行业也是标准的具备长尾特征的行业。首先,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大量长尾人群由于医疗规模不经济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1.3无需赘言,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土壤

互联网医疗首先解决的是医疗资源低效配置问题,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需求一直存在,无疑技术进步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最肥沃土壤,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效医疗成为可能。

首先是网络普及率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次,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1.4盛宴已至,莫等菜凉再下手

我们发现,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提前布局非常重要,如果等到熟模式出现,集中度急剧上升的阶段,最佳投资机会已经丧失。

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营销”影响力、结合线下医疗资源的“地盘效应”、资源汇集的“网络效应”、融资较为容易的“新鲜感效应”。举例来说,(1)虽然目前在医患互动APP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以“好大夫”、“春雨医生”为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其他医患互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情况下便不为人知;(2)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和医生已经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沉淀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汇集到平台;(3)另外,除非出现不同于这两者的新商业模式,纯模仿者很难获得高估值的融资;(4)最后,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2、哪是骨头哪是肉——遍览商业模式,从容品尝盛宴

如果说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这个判断众人皆知,无需争论,那么这场盛宴究竟从何处下口呢?哪里是流油的肥肉,哪里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易回答。我们的观点如下:

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2.1商业模式的基础:基于就医价值链的分析框架

从宏观整体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基础是目前稀缺医疗资源低效配置,而互联网在医疗行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在于三方面:(1)“连接”属性:通过高效连接,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从而产生价值。(2)“智能”属性:通过整个医疗环节产生的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基于数据为医生的诊断、治疗决策提供新的可靠支撑,从而创造价值。(3)在整个就医、行医的过程中改善各方体验,从而带来新增商业价值。

从微观角度看,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依次将整个就医相关流程拆分为9个重要环节: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我们认为这9个就医相关环节包含了消费者所有的诉求点,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可以,并且也只能从这些环节展开。这也是我们对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分析的完整全景图框架,后续研究都基于此。

2.2为谁服务?——患者、医生、医院

2.2.1为患者服务

患者是整个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核心。我们认为基于患者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可以从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的核心刚需诉求分析。

自诊环节和自我用药环节刚需较强,基于这两个环节的商业模式可行性高。在国内主要有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具有自诊、用药、简单医患互动功能的APP。在此环节,患者的主要需求是获得可靠的信息,能便宜、便捷地获得解决方法,以及能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另外自我用药环节,消费者的诉求是能知道最合理的用药方法,以及最快,最便捷地买到药。这部分的需求比较刚性,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有病硬抗”或随意吃药的消费者行为将逐渐减少。因此基于此环节的商业模式比较可行。

导诊环节也是刚需,商业模式有扩展空间。在这个环节,病人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去什么医院,到什么科室,找什么医生。对于已经需要去医院治疗的患者来说,这部分需求非常刚性。

候诊和诊断环节,消费者主要诉求在于快捷、便利、省时。对一部分病患来说,这是刚需。我们可以观察到支付宝和金蝶医疗已经在此环节布局,能够大幅简化候诊就诊流程,省时省力,并提供电子化的病例结果输出。但这一部分的商业模式需要与医院系统对接,是否具备较强的医院资源决定了能否涉足这种商业模式。

院内康复和院外康复环节,消费者也存在刚需,而且我们认为是非常刚性的需求。在治疗环节已经完成后,病患的主要花费已经支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快速、彻底治好病,而特别在院外康复阶段,患者存在与医生互动咨询康复进展的需求,基于这一部分可以有硬件(体征监测)以及软件(医患互动)的商业模式。

2.2.2为医生服务

医生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链的必要参与者,在很多环节内如果缺乏医生的参与,则无法实现完整的商业模式。

医生的核心诉求主要体现在:(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

2.2.3为医院服务

医院的方向,更多从医疗信息化角度考虑,对于互联网模式不过多做讨论,也非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在这方面,支付宝和金蝶软件等都在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以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面有所尝试。目前仍处于比较初级阶段,值得持续跟踪。

目前面向医院的IT服务更多是传统软件公司运作模式。如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海量就医患者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向互联网思维转变的方向,也即B2B2C的模式,是传统医疗IT企业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

2.3向谁收费?——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2.3.1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2.3.2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我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2.3.3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著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向转型。

2.3.4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以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2.3.5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著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著。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FDA认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4、盈利模式:在收费对象方面,WellDoc的长期以来是向保险公司收费。在bluestar上市之前,WellDoc在市场上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名叫DiabetesManager的糖尿病管家系统,一个具有移动功能的糖尿病管理平台,该系统的使用费用超过100美元/月。由于帮助患者控制糖尿病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购买WellDoc的产品提供给其客户使用。目前WellDoc已停止运营DiabetesManager,专注于新产品bluestar。Blue star上市后,福特、来爱德等公司宣布愿意将BlueStar纳入他们的员工处方药福利计划,以减少公司的医疗福利开支。

5、值得借鉴的经验:(1)移动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垂直领域服务经验:WellDoc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且证明其方式确实对控制血糖有效,在医生和保险公司支付方都获得了认可。WellDoc的产品被纳入保险公司赔付计划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服务的有效性,以及其品牌来自于病人和患者的信任。这两点都是单纯从App做起的公司无法做到的。(2)个性化服务是关键。用户可以通过很多APP来监测血糖或其他指标,但如果没有后续的对于用药和生活方式的建议,那么用户黏性很难产生。而即使有些APP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缺乏病人的个性化管理。怎样在用好大数据的同时,与医生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决定了产品到底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还是疾病管理助手。

2.4入口之争:软件方案PK硬件方案

硬件、软件、数据构成了移动医疗的闭环,行业的核心是数据,入口可以是软件方案,也可以是硬件方案。那么哪种入口更具优势?我们认为,对于创业型企业,软件入口相对于硬件具有更低的入市成本、更低的入市壁垒、更高的用户粘性,因此选择软件入口;对于传统医疗产业中企业,硬件入口相对于软件入口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因此选择硬件入口。而选择软或硬本身对于公司未来的布局影响并不重要。

2.4.1硬件方案:健康管理用户消费习惯并未形成;慢性病管理入市壁垒较高

硬件本质功能是体征数据的搜集,目前市场上硬件能够监测的数据包括运动、姿态、血压、血糖、血氧、心率、心电、体温、体重九大类。各种功能都有不同类别的产品出现。

硬件产品包括个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两类。个人健康管理类硬件并非消费者刚需,硬件销售盈利空间相对较小,另一种盈利来源就是基于数据的第三方服务,而这也是基于硬件销售上衍生的盈利模式,所以,健康管理类硬件发展的关键是抓住消费者健康管理的痛点,开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硬件产品。

硬件入口的优势:相对存在竞争壁垒(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用户体验问题,这个不一定是外包能够解决的),劣势:如果缺乏互联网营销能力,用户铺设太慢,因为多了物流环节。

2.4.2软件方案:信息系统市场成熟;平台类公司发展空间大

移动医疗软件方案包括信息化系统和个人用户平台。目前各级医院已经进行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和院内通讯改进设备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东软医疗、卫宁软件等为医院提供信息系统的公司也获得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医院管理系统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龙头企业会通过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未来发展可以利用系统获得的数据来进一步开发数据服务市场空间,而基于医院获得的大数据优势会使得相关公司在数据服务领域拥有较大的优势。

个人用户平台类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首先将产品在用户中进行推广,获得用户粘性之后,对其提供的资讯以及连接服务、数据衍生的服务进行收费。软件服务分为主要功能是自用型和主要功能是连接型两类,前者指为医生以及患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的平台,并不需要在多方之间构成连接,这类软件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多为广告),而这类非连接型的软件平台未来的出路在于构建“社群商业”。第2类为连接医患的平台,这类软件目前还没有与数据对接的服务,主要是针对连接服务进行收费。同样可以做成社群商业模式。

2.5投资甄别四句真经: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在无财务指标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筛选和研判互联网医疗公司?我们结合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总结国内外互联网医疗以及纯互联网企业案例,得出“四句真经”,可作为投资参考: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数据决定发展空间、社群带来流量沉淀、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

2.5.1顺人性+刚需:盈利之基础

顺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这是我们强调的核心观点,缺此要素难以成功。基于这个论点,我们的一个衍生结论是:我们不看好目前绝大多数的智能手环等穿戴式设备。我们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包括迟迟未出的传言中的iWatch)、Googleglass等进行论证。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智能手环为例,一般来说智能手环的最主要功能是计步,以及所谓的“睡眠监测”,此外还有闹钟、手机反向查找、计算食物卡路里等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功能几乎没有刚需:(1)计算步数、走路距离等手环主要功能是可有可无的,非刚需(这个可以自己做思想实验:如果没佩戴,会不会觉得浑身不爽,很不方便?(手机就是这样),如果丢了,会不会痛心疾首,感觉损失惨重(手机里的通讯录和信息就有这样特征),如果丢了是否会愿意再次购买?(手机是一定的))。基本上这样思考完就可以切身感觉到手环的非刚需。

其次,手环本身还有诸多“逆人性”因素:所谓计算食物卡路里,需要人工手动输入,这种非刚需却要付出的“劳累”是逆人性的。另外,手环还需要经常充电(通常一次充电可以使用几天),但由于其非刚需(和手机不同),因此频繁充电也是逆人性的。

同时,从替代性角度看,手机APP等也具有同样功能(但会比较耗电),手环的这部分功能难以构成购买需求。

所以,智能手环唯一需求点可能在于酷炫时尚潮流的外形,满足新潮感和炫耀感,因此手环的工业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连这个要素都丧失了,那么一般的手环的结局几乎注定是失败。

另外,我们简单分析一下iWatch迟迟未出,以及Googleglass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核心在于:缺少刚需杀手级应用。

市场曾传闻iWatch最早在2013年就会,但到2014年3季度仍然没有推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致分析:我么初步判断iWatch可能具备如下特征:健康监测功能、类iPhone体验的各种功能、炫酷外观、电力续航仍是难题(1-2天)。如果仅仅如此,那么iWatch极大可能会面临失败(当然其社群熟悉是我们后面会探讨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苹果的重要原因)。

首先看健康监测功能:从技术角度看,目前能够集成在手表上的与健康医疗相关监测功能有:脉搏(心率)、血氧、计步、睡眠翻身、体温、湿度。这些体征指标几乎无法带来医学价值。而连续血压监测技术、传统血压监测技术都难以在手表上集成;血糖也是同样情况,目前指尖采血仍是最可靠最主流方式,连续植入式测量的技术有德康医疗(但是不会有人为了戴手表测血糖要忍受体内植入芯片),另外Google并不成熟的隐形眼镜也是备选项,但尚未得到显著进展。其实技术角度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健康数据监测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所在。(同样的思维实验法,如果缺少了这个,你的生活会不会极为不便?)缺乏刚需杀手级应用,我们认为这是iWatch迟迟无法推出的原因之一。

此外,类Iphone体验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那么手表也显得鸡肋,同样非刚需。续航时间短,非刚需又需要频繁充电,是逆人性。

Googleglass其实面临同样的情况,同时Googleglass还给人带来隐私被窥探的恐惧,这也是逆人性的因素。

所以,逆人性、非刚需是互联网医疗产品的失败之源,而顺人性+刚需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盈利的基础,我们在前述案例Zeo的分析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启示。

2.5.2数据?数据!

数据决定发展空间。是否具备有效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是区别传统医疗模式和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是否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指标。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主要来自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封闭不开放、利用效率低等诸多弊端。同时,传统医疗数据积累更多发生在医院内部,而医院之外的患者身体相关数据、反馈和评价数据、新的病情数据都无法持续跟踪,互联网医疗的介入将极大改善现状,使得医疗数据具备连续性、跨区域性、非结构性的特征,大大丰富了数据的维度和广度。

数据的积累和搜集首先带来了衍生的商业模式:缺乏数据搜集的医疗企业与患者的关系更多呈现出一次性的特征,传统收费模式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从而,也就会缺乏持续性、个性化的衍生商业模式,例如:(1)患者服药前后的健康体征数据的大量积累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对服药者的持续跟踪可以预判新药的市场规模;(2)大量的病例数据经过智能算法的有效加工,能够通过匹配同类型病人情况,在临床上为医生提供用药和治疗决策支持;(3)再比如对于患者在院内就诊和用药数据的持续跟踪,可以发现医生的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负担加大)、患者骗保、欺诈(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等情况,从而大幅节约医疗资源的低效使用,从而产生新的商业价值;(4)此外,患者在社群中的UGC内容、评价内容等可以产生新的有价值信息,增强医患之间信息透明度,并且降低医生个人品牌对于医院的依赖度,从而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5)患者个体的多维度个性化数据还能够加速智慧医疗、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针对用户更有个性化地进行治疗和用药推荐,这一方面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更增加了药品和医疗服务精准化营销的新商业模式。除了上述简单列举,互联网医疗环境中还会产生许多富矿数据。

其次,竞争壁垒方面,数据的沉淀将增加客户粘性,从而形成较强的竞争壁垒。个体健康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在一个平台上积累较长时间数据之后,转移平台的成本较大,从而产生消费者粘性。其次,拥有更多数据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也是缺乏数据的新平台所难以达到的。患者追求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需求,以及更好的个性化体验是数据积累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壁垒。

2.5.3社群的力量,超乎你想象!

社群带来流量沉淀,强社群关系是富矿盈利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互联网低成本的“连接”,使得原本具有同样特征,却长尾分散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商业潜力。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必须建立起关系紧密的社群,唯有这样才能将流量有效沉淀,成为竞争壁垒和持续盈利挖掘的富矿池。社群商业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商业模式,很多衍生模式仍处于摸索迭代阶段,但小米和《罗辑思维》的案例已经足以产生说服力。重视社群商业模式,才有可能避免进入“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的陷阱。

而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对社群商业的挖掘则更加重要。医院、医生、患者之间存在着巨大信息不对称性,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较低。而社群模式使得同类角色产生聚集,例如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找到和自己病情类似的病友,或者已经成功治愈者,获得经验分享。同时,还会交流用药经验,挑选医院、科室、医生的经验(类似于大众点评模式),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产生极强粘性(生病是人最难以避免的事情),而后期慢性病的持续治疗和自我护理,也是社群商业的一个重要粘性来源。

医疗领域的社群是富金矿,病患的支付意愿较高。在完成社群商业粘性之后,变现的方法相对较多,垂直领域的电商(比如衍生出的药品、家用医疗器械的推荐等等)等都是很好的变现方式。社群商业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带来的是极其有效、极具粘性、支付意愿较强的富矿群体,同时也为病患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海外的案例:PatientsLikeMe1、公司简介PatientsLikeMe是一家病友社区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相互分享病历,寻找与自己症状相似的病友,从而提高医疗效果。2011年,大约有7万名病人在这里分享了病历。

2、公司创建起因:本·海伍德(BenHeywood)和杰米·海伍德(JamieHeywood)兄弟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当他们二人得知他们的另一位兄弟史蒂芬(Stephen)患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叫“卢格里格病”(LouGehrig'sdisease)]时,他们为无法从网上找到权威的信息和支持而感到大失所望。2004年,他们成立了PatientsLikeMe,访客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交流个人经历、医疗史,并且回答网上的提问。如今这个网站有20万用户,讨论的话题涉及1,800种疾病。

3、盈利模式:这家公司通过向默沙东(Merck)和诺华(Novartis)等制药公司,以及高校等其他研究机构出售用户数据来获利。可以在PatientsLikeMe网站上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的不只是病人。尽管有各种保护隐私的法律保护病人的数据,但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PatientsLikeMe还是能够打包、它的网络信息。公司对待这个问题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公司明确地告诉会员,会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数据交给了谁,出于什么目的,从而解决了大部分公司面临的处理隐私困境。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好处: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更有益的事,生产效果更好的靶向药物以及疗效更好的设备。

2.5.4谈壁垒,不谈技术,必谈线下资源整合!

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壁垒不在技术,而在于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

众所周知,手机APP的开发在基本技术方面并没有很强的壁垒,当然,如何做出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是一个所谓壁垒,但这块无需做过多讨论。而硬件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环境和时代局限性,国内的企业很难投入巨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硬件技术研发方向,而且过往的经验也告诉国内企业,在医疗硬件方面,跟随战略不失为一个稳健的策略。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外,血糖的微创、无创连续测量领域,有德康医疗、google等耗费巨资的努力;心电方面,有Cardionet做出了典范;睡眠监测方面,Zeo以严谨的态度面对数据监测,在技术方面投入极大……反观国内企业,在智能硬件领域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鲜有。

一方面是时代、环境、战略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确实缺乏实际的案例,因此我们在探讨移动医疗的壁垒方面,不谈技术。

而国内企业更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获得成功。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整合线下医疗资源的能力是真正的壁垒。虽然互联网医疗表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但实际上真实的逻辑却还包含“得医生者得患者”,进一步,在中国尚未全面推广医生多点执业的情况下,又有“得医院者得医生”。因此最终要完成互联网医疗的大布局,必须在医院资源方面获取优势。此外,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而医生的精力有限,医院也以简为重,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因此先发优势效应极其明显。

整合线下医疗资源除了介入医院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对整个医疗服务链条的整合,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上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对患者来说,从平常的健康保健知识、监测、社群,到自诊阶段、自我用药(买药)的就医前环节,再到导诊环节的挑选医院、科室、医生;进而到医院内的挂号、候诊、取单、支付、康复环节的便捷体验;以及院外康复环节持续的医患沟通等,要与医生的诉求、医院的诉求、保险公司的诉求以及药企的诉求充分结合,充分利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流量”(包括病人流、医生流和数据流),产生价值。率先在区域打通行业价值链的企业将产生极强的先发优势和壁垒,我们都知道,一个手机上不需要第二个功能相似的APP。

3、如何合理估值?——“去伪”容易“存真”难

互联网医疗在中国普遍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最初级阶段,依赖盈利能力的PE、PS估值方法局限突出,难以适用。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而在选股方面,我们认为还应该认真从“四句真经”中分析公司现有布局情况,并结合企业治理、团队执行力、是否具备“互联网运作思维”等角度综合研判。

3.1行业普遍小荷才露尖尖角

遍历国内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布局仍处于最初级阶段:虽然各家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在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了相关布局,但基本上互联网医疗业务占比极小。我们发现,国内的医疗企业主要有几类参与互联网医疗业务的方式:(1)依靠原来的硬件优势开发新型移动产品的,如九安医疗、宝莱特、三诺生物、理邦仪器、邦讯技术(收购凌拓科技);(2)也有利用原来的渠道优势和用户黏性,扩展移动端业务的,如爱康国宾、九州通、易联众、东软医疗;(3)还有利用自身信息化或硬件优势,升级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如卫宁软件、乐普医疗等。

我们认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并购潮(参考国外EPOC的例子),目前一级市场的火爆提供了大量优质标的,而收购进入上市公司体内进而完整服务闭环也是存在海外的案例。因此对于一级市场的关注非常重要。

3.2上限估值思路能够规避投资陷阱

我们认为目前阶段用估值思想“去伪”较易(上限思路),“存真”较难(不确定性极大难以给出潜在价值),因此上限估值思路可以帮助投资者剔除陷阱(剔除明显高估的标的)。

此前由于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盈利模式和潜在收入空间的概念较为模糊,导致无法有效给予一些暂无盈利业绩的公司合理的估值水平。而我们在下面的分析中,就分别测算了各种互联网医疗收费模式的潜在收入空间以及其敏感性分析测算表,同时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结合“四句真经”的半定量标准,判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企业盈利空间的量化判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剔除一些明显高估的标的,避免投资陷阱,同时能够对投资标的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

4、投资建议:主题看海外映射、价值看“四句真经”

4.1当前阶段,主题为主:主策略寻找海外映射股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几乎没有公司真正能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实现业绩贡献,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规律。但,正如我们在报告第一章所述,提前布局还是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当前阶段可以结合市场节奏,参与有价值引导的主题投资机会,我们特别寻找了海外映射对标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的主体性投资机会带来启示:(1)率先打通医疗服务价值链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股价有望爆发式上涨(Cardionet在宣布与保险公司合作后股价暴涨400%);(2)只要行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小收入、大市值的情况是完全可以存在的(Castlight只有1300万美元收入,却有15亿美元市值)。

4.4.1 Cardionet启示录: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是股价重大催化剂

我们发现,Cardionet在2013年6月10日签订与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3年协议,为超过7000万医保客户提品后,股价出现飙升,最高涨幅超过400%。

我们认为,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作模式和Cardionet最相似的是九安医疗。不同点在于Cardionet提供的是移动心脏监测穿戴式设备(在美国心脏病人群在百万左右),而九安医疗提供的是移动互联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以及其他系列体征数据监测设备。我国高血压及糖尿病人都在亿级数量级,空间远大于Cardionet,但未来的发展模式很可能走出相似的道路。

1、Cardionet公司简介:Cardionet是一家移动心脏监测设备和心脏监测服务提供商,创建于1999年,200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2、主要产品服务:Cardionet的主要产品是MCOT(Mobile Cardiac Outpatient Telemetry),该产品是一种可监测使用者心脏活动的穿戴设备,包括一台连接三片芯片的可穿戴传感器和一台监测器,该产品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后台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并且将报告发送给医生。

3、盈利模式:Cardinet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与保险公司合作,由于MCOT系统通过维护用户的生命健康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长期开支,所以保险公司愿意为自己的客户购买Cardionet的心脏监测服务。2013年6月10号CardioNet宣布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与其签订了三年的协议,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将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购买大批产品。同时,cardionet也将掌握的监测数据提供给药企、医疗器械公司等机构的研发部门来获得收入。2012年,cardionet收入1.1亿美元,其中9360万来自患者服务,大部分由Medicare(美国针对65岁以上老人的医保)及商业保险公司支付,830万来自研发服务。

4、经验教训和结论:目前Cardionet(BEAT)的市值仅为1.82亿美金,我们认为可能主要由于产品线过于单一造成,公司仅能提供商业保险企业所需的一小部分数据监测功能,而对于健康监测非常重要的其他体征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测。全系列的体征数据监测可能带来的数据价值是几何倍数增长的,因为单一数据与全维度数据对于商业保险公司定价决策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

4.4.2 Castlight启示录:小收入,大市值是可能存在的

还未实现盈利的CastlightHealth以1300万美元的年收入获得15亿美元的市值。收入和市值的比例关系并不一定受到限制。我们认为国内最有希望对标Castlight的公司是海虹控股,同时我们也看好卫宁软件的发展潜力。

1、公司简介:CastlightHealth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主要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交易平台,针对医疗保健市场提供价格透明和价格比较工具并开展B2B服务,以允许自我投保企业(self-insuredbusinesses)为员工提供工具,对医疗健康服务成本和质量进行比较,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医疗服务的价格和某些供应商的质量。

2、发展历程和现状:Castlight公司成立于2008年,2014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约15亿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Castlight的核心服务是向用户提供简单透明的医疗健康服务信息。由于美国市场上保险、就医等医疗健康服务种类多、价差大且服务价格不透明,用户难以选择出性价比高的产品,从而有相当部分的支出浪费在虚高的价格和低效的服务上。Castlight建立起包括超过10亿条健康保险交易数据的云端数据库,将它们与公司福利制度信息、医院临床指引、软件用户所产生的行为数据结合,通过云计算来制定满足企业及其雇员需求的最优性价比医疗健康方案,并提供比价导购服务,从而极大简化了医疗健康方案的选择过程并避免不必要的费用。

4、盈利模式:由于在美国,雇员医疗健康支出的75%以上由雇主承担,castlight的服务能够为雇主创造价值,所以其采取了向企业收费的方式。Castlight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软件销售和专业服务(帮助用户的雇员采纳castlight提供方案的沟通服务),2013年软件销售占总收入的90%。软件购买费用根据客户公司健康福利覆盖的人数决定,签约期通常为3年。2012和2013年castlight平均签约期为30个月,截至2013年底,castlight手握价值1.1亿美元的未付款协议,已付款但未确认的递延收入为1150万美元。

过去的两年中,castlight共签下95家企业客户,其中24家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12年底,castlight有47家签约客户,其中15家执行了castlight提供的医疗健康方案,到2013年底,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06家和48家。Castlight2011到2013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90万美元,420万美元和1300万美元,复合增长率262%。预计2014年美国医疗健康总支出将达到3.1万亿美元,其中有6200亿美元将由雇主支付。Castlight预计公司未来的市场空间超过50亿美元。

篇11

关键词 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互联网+” 三社联动

作 者 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其中第八个就是“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其入选的理由在于,2014年度有数以千计的论文、评论和报道关注养老服务问题。相关的研究议题主要有四:一是澄清对养老服务的认识误区。学者们主要澄清了“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将社区养老等同于机构养老”、“将机构养老等同于市场化养老”等误区。二是考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教训,重点总结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养老服务构建的经验与教训。三是完善养老服务结构体系,重点探讨了三类养老服务方式的功能定位、互动配合、协同推进等内容。四是优化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以传统“孝道”文化为基础,着眼于政府、社会、国民个人等主体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中的责任分割,具体勾勒了政府财政、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家庭与个人的责任内容、承责路径和方式。然而,现有研究在澄清一系列认识误区的同时,仍然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视为三类并列的基本养老服务方式;在总结国际经验教训的时候侧重于欧美,忽视了与中国国情、历史、文化较为接近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在探讨养老服务体系时,尚未直面绝大多数社区在资源匮乏、人才短缺、所得政策扶持不力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问题:老龄化,抑或对老龄化准备不足?

我国社会当前正在快速老龄化。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750万人,占总人口的2.80/0。预计2025年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他们从失能半失能到离世往生,平均时长3.3年;到205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几乎每四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可见,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养老服务的对象将激增,需求会出现“浪涌”。

自1980年以来,独生子女政策持续实施了3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也不断加剧,导致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原本许多单位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中单位制的解体,基本上不复存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公办的人满为患,申请入住者往往排队要等数年,民营的则入住率不高,许多床位空置,并由此导致老人护理占用了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老年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与子女教育相比,公众对老年照料问题的关注和认知度比较低,又使得许多老人的养老金成为年轻人“啃老”的对象,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讨论养老服务乃至老年保障问题时,似乎给人一种感觉:问题就出在老龄化,而且是快速老龄化、未老先富的老龄化。其实.老龄化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健康长寿乃是每一个人的美好向往,也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伦理指向。老龄化社会有何不好?!对快速老龄化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障跟不上,才是问题之真正所在。公共政策不是要阻止老龄化,而是要寻找最佳的老龄化应对之策。应对老龄化之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重点讨论其中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不涵盖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全部,侧重讨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大力发展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保障:养老保险,抑或“养老保险+养老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注点一直集中在经济保障即社会保险上,忽视了服务保障,甚至政府主管社会保险的部门就直接以社会保障部(厅、局)来命名。相应地,在养老保障领域,就表现为养老保险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持续扩面,农村居民新型养老保险由试点到全覆盖等)、提高待遇标准(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10年连续10次、每次上调1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并轨、将农民的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平等),却忽视了发展养老服务;相对于养老金的发放数量,投在老年服务上的财政支出明显偏少。

这在由贫穷走向温饱、由温饱走向小康的历史阶段,既可以理解,也情有可原。然而,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政府“不差钱”,许多家庭和老人也“不差钱”,但有钱却不一定就能购买或享受到养老服务。一方面是养老服务需求的浪涌式增长,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对滞后乃至萎缩,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调整思路,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的老年保障体系。

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机构”的目标和设想,制定了社会力量举办社会机构的优惠政策,标志着我国包含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养老服务恰逢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宏观背景,其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外部条件,养老服务本身也成了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也成了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也就是说,养老服务既属于改善民生之举,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区养老:其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是并列关系,抑或统摄关系?

现在许多地方都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视为三个相互独立、平行运作的养老服务模式,以它们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确定本地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如上海市的“9073”(即居家养老占90%、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下同)、北京市的“9064”、武汉市的“9055”等,并对社区养老提出了一系列量化考核指标,如服务用房面积、康复场所建成率、服务设施开放率、床位数、从业人员数等。这岂不是在助推“社区办机构”?!

其实,将社区养老视为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并列的第三种养老模式,这也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从老人居住方式来划分,养老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两种方式,当然机构可以是公立的、私营的,也可以是社区办的,但它们都属于机构照料。

纯粹的居家养老并不具备社会性,只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属于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养老也不排斥居家方式,在可以预见到的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人还会以“居家”的形式养老,子女还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世界各国如此,东亚社会(包括中、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更是如此,这是由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现实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决定的。社会保障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远学德国,近学日本”。具体到老年保障,则可以表述为:养老保险主要学德国,养老服务则主要学日本。

纯粹的机构照料如果不和面广量大的居家老人相联系,不仅发挥不出白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而且必然陷入或高收费、仅满足少数高端老人之养老需求(现在绝大多数私营养老机构即如此),或低收费、仅能满足少数老人甚至是关系户老人之养老需求(现在许多公立养老机构即如此)。这样的机构养老也不具备社会性,不能满足浪涌式增长着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社会化养老超越家庭养老之处在于,在家庭成员老人自养、老伴互养、晚辈赡养的同时,还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全民关怀。社会化养老超越机构照料之处则在于,通过社会网络可以发挥机构照料专业化服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落脚点只能是社区,即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可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作为平台和纽带,可以将家庭和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将居家养老和机构照料都转变成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一种“不离家的社会养老”,或者是一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摄下,居家老人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而是通过社区被纳入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机构照料也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公立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着重承担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私营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机构则负责高端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它们都还要通过社区,将自身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医疗、康复服务辐射到有需要的居家老人。

当然,社区也可以在居家与机构之间独立承接一些临时性、过渡性的服务工作,如“助餐中心”、“日托中心”等。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模仿、复制机构,而是方便居家老人;因此,主管该项工作的民政部门也不应简单参照对机构的考评指标和优惠政策来要求、扶持社区,而应探索一套适合于社区的新的考核指标办法和优惠扶持政策。

社区居家养老:自成体系,抑或“互联网+”?

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缺陷:供求信息不对称,社区服务内容有限,导致老人许多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现有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并非社区老人之真正所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服务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各个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配合不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以及不怕脏和累、甘愿受委屈的心理准备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涉及社区的体制、机制、法制不完善,关键在于社区所能掌握和调动的资源太少。精英云集、资源丰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不归任何社区管辖;并行的三部法律法规《城市街道办事处工作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分别出台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期,其立法背景、理念、宗旨各不相同;涉及到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主体的职责既交叉重叠,又矛盾冲突;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所遵循的行政逻辑、社区居委会所遵循的自治逻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所遵循的市场逻辑常常“打架”;在强大的行政和市场逻辑面前,真正代表社区自治的居委会手中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么体现出追求政绩、做表面文章的行政色彩,要么迎合追逐利润、借养老服务来“圈地”要优惠的资本的胃口。

当然,在相关体制、机制、法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没有作出重大调整之前,社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事实上,许多社区也在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引入社区外资源为社区内老人服务,如搭建平台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服务,与驻区单位搞好关系、签订互助合作协议等。其实,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真正彰显社会化的本质,就必须走“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成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开放性、平等性、兼容性,信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互联网技术具有创新性、扩散性、即时性,追求“服务极致,客户满意”;物联网的加盟,使互联网的信息联通功能进一步扩展为信息流和物流的联通互融;移动通信网则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空间拓展和运用普及,密切了互联网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总之,“三网合一”大大加强了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人经济社会生活中,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服务管理方式。“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资源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服务。比如,社区借助于互联网,加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信息资料库建设,内联辖区内各个老人家庭的实时需求,外引驻区单位资源、机构照料技术和志愿者服务,提供丰富多彩、讲求实效的中介服务;政府从政策扶持、标准规范、监管保障等方面鼓励社会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以各种行之有效、机构社区双赢的方式进入社区为居家老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连接家庭和机构的纽带作用。又如,为了实现社区作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多元合作的平台功能,可以立足于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本着服务管理科学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网;本着供求信息有效衔接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网;本着多方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网。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都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空间范围有的已超越社区,服务内容也不仅限于养老服务。早在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就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医疗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综合管理。该系统承载的大数据,涵盖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100万人(其中相当比例的是老年人)的个人医疗档案和220多万份的电子病历档案,以每天新增3000多条记录的速度更新;正是这些医疗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大数据挖掘提供了基础。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东城区组建团队把慢性病的患病和发病情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出某些日常生活习惯如饮食结构、饮酒量、睡眠习惯等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给社区医生的诊治提供决策依据;大数据技术还为季节性流行病和突发性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果再运用上最新的高科技产品如“体况智慧腕表”,就可以在医疗机构和居家老人之间建立起直接且快捷的联系,进一步提升老人医疗服务的质量。

助推社区居家养老:三管齐下,三社联动

为了助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须三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

第一,作为政府来说,一是要制定并落实养老服务信息化规划。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加强养老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今年是“十二五”收官、“十i五”即将开局之年,需要认真总结前五年、精心谋划后五年。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等,并与社区订立互助合作协议,为协议社区的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吸引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投入到“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三是要制定准入标准,加强规制监管,以法治来保障“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发挥“托底”作用,以公办养老机构或低保救助等方式,保障困难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一是要积极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不少介入养老服务业的企业热衷于办高档老年公寓和大型养老城,其实是把成千上万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使其离开家庭、邻里、社区,既不符合老人的意愿,也有碍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考虑连锁经营的形式,以老年公寓、养老机构为枢纽,以社区养老(助餐、日托)中心为节点,辐射更多的居家老人。二是要积极开发、运用智慧养老系统。建立养老电子服务平台,开发便携式养老服务软件,完善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养老服务反馈评估系统。例如,可以对老人家庭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开发助便、助浴器械以及各种类型机器人;在家中台阶或者床边安装压力传感器,检测老人是否摔倒并发出警报;用联通到定点医疗机构的“体况智慧腕表”等对老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远程监测,帮助老人提早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通过安装烟雾探测器、可燃气探测器等,防止老人在家中出现安全事故。

第三,作为社会来说,要实施“三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其中,社区是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社会工作人才是队伍。如前所述,社区是社会化养老的平台,它要引入社区外资源来为社区内居家老人服务,而资源中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既是一类特殊的志愿者,又优于一般的志愿者,他们往往都具备某项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及“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人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原子”,往往需要加入某个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福利服务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吸引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社工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强职业操守培训,提升服务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既说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培养任重道远,又提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赡养照料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并考虑建立照料者津贴制度,以激励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员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力。此外,还要向老人普及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任何能够得到广泛运用的科技成果一定兼具“技术高新化”和“操作傻瓜化”,以便让更多的老年人分享到“互联网+养老服务”。

注释:

①浙江省是一个例外,他们的“9732”计划是指97%的老人居家养老,3%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至少2%的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即养老服务由政府出钱购买。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计划。

参考文献:

[1]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学术月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