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2: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双语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双语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62-01

一、双语教育的基本含义

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的媒介,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两种语言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呈现添加性双语教育这一特征。具体而言就是在老师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是采用传统的母语教学,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等作为教学语言,这样一来就能在学生熟练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掌握第二种语言的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优越性

1、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众多的国外科学家研究表明,在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内,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双语教育会使他们对各个语种之间的差异产生较高的敏感性,这样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便会增强,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早期进行双语教育的儿童和一般进行单语教育的儿童相比在学习语言的能力上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前者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其他语种的学习,而后者在以后学习别的语种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尤其是在发音和语音语调方面。

2、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开发

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还有利于对其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的单语儿童相比双语儿童的思维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明显要高人一筹。因为在学习双语的过程中,他们要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两种不同语言的能力,相同的思想与两种不同语言的交汇给予了儿童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机会,使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就帮助他们形成了一般儿童并不具备的联想能力,并且也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能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进行双语教育的儿童他们比一般儿童的表情更为丰富,动作和情绪的变化也更为明显,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判断对方脸部表情以及动作的变化。双语学习使儿童能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更好更快的认知这个世界,认识自己,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如何正确开展幼儿双语教育

1、双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双语教育就目前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摸索。现在除了极少数的幼儿园具备了双语教学的条件以外,其他很多的幼儿园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缺乏教学的师资,良好的教学环境很多幼儿园对儿童开展的英语教学都不规范与完善,教学质量也很难有所保证。因此如何不断提高与完善幼儿园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是我们要进一步解决的实际问题。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学习双语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首先其在教授的过程中就不能有所侧重,更不能有损幼儿的汉语学习。其次,在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的时候,切忌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寓教于乐。孩子在那个阶段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方式来进行双语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也迎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也会比传统的教学来的更为深刻。最后,基于我国目前双语师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要全面推进幼儿的双语教育第一步就要不断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但目前在我国就业的幼儿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英语教学水平不达标,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幼儿双语教师的上岗培训,建立起规范的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从而保证幼儿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

3、构建理想的语言环境

幼儿本身便是处在特殊阶段的儿童,在进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特殊性,构建适合他们学习的语言环境。幼儿园作为他们学习的场所,应该为其语言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在幼儿园内装扮一些用字母拼起来的图案,或者张贴带有拼音和字母的彩画等,幼儿在学校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们在下课后通过这些图案还能回想起上课的内容,就能记忆的更为深刻。另外,家长也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将孩子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老师,以便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孩子回家后,家长也应该为他们在家里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四、结论

我国要全面推进幼儿双语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不断加强培养合格双语师资的同时,也要提供给幼儿一个理想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牢固地掌握所学语言,不断地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成为实用型人才。

篇2

(一)双语教学无法贯彻始终

虽然,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外语能力耗时长而效果差的问题,全面、匆忙地实行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就是一种空想。一些高校的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进行比较分析的外语能力、学习技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比较文学的中西文化阅读、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脱节。比较文学课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外语习得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转变的过程,必须同时在外语课堂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使学生养成以外语思维理解专业课程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外语思维学习外语、以中文思维学习中文。而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双语教学贯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通常只建议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或是集中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双语讲解,而不是全程、全面、立体地进行比较文学双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综合应用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双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没有针对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需求特点。在当前本科学生文凭持续贬值、硕博士挤压本科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本科学生的学习从对于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追求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改善就业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积累涉外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于本科生就业方面的刚性指标。这一转变既是对于当前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也是深化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深度、广度的内在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都没有重视这一转变趋势,而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方法。

(三)教学模式陈旧

沿袭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比较文学教学趋于多元、兼涉中外的特点。很多高校的中文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常态的思想主题分析、作品内容讲解、创作手法归纳等理论知识层面,应用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从比较文学教学中达到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文化、掌握外语应用技巧、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多方参与机制缺乏

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以全体学生的外语、文化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目标,这需要学院和比较文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较多涉及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专题、中外作家比较等内容,这需要学院和教研室统一规划、协调步骤,齐头并进,并在学生考察、考试等方面与高校教务、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从而确保能够以一种目标明确、流程周详的方式统筹兼顾,突出比较文学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针对上述情况,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应用人才能力培养应凸现比较文学的双语性质,包括对外语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概括外文文本的叙述故事、凸现情感交流的作品感受能力、外语作业的地道语言表达技巧、外语思维方式的进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提升该课程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当前以提高就业为旨归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思路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于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应用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从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夯实本科学生的双语接受、表达能力。进而,以比较文学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以双语思维为表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程贯穿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以课程促学习、以教学促就业。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以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有针对性地设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双语能力的主要模块。双语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必要根据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社会对于本科应用人才的需求和比较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双语应用素质主要表现为:外语原文的阅读能力、外语听写能力、原版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复述能力以及外文表达、思维的理解能力等。因此,需要从培养本科学生对于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开发角度出发,把与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联系社会,确立以本科学生就业能力为圆心,以应用能力的获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包括听、说、读、写、思在内的双语教学模块,这是构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以培养本科学生就业应用能力为旨归的主要框架。

(二)以普通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为平台,开展各种双语教学,全面提升本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双语应用技巧。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及辅助活动,如朗诵外文诗歌和散文、组织演出外文舞台剧、翻译中文作品为外文、对照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为根据外文原著改编的电影配音等。双语教学的辅助活动只要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熟读、练习,是不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双语能力,也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探讨、适应,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比较文学课程教育为契机,学院和教研室应结合本校实际,建构起多位一体的双语教学和双语实践体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个人习惯中去。在学生进入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组织课程介绍、外文能力调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分析、双语专业讲座等,使学生在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即形成一种比较思维习惯。而进入课程学习的中期,则可以组织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素质活动,如外文朗诵大赛、翻译大赛、大学生外文歌曲演唱大赛、外文戏剧社等,使学生基于比较文学课程形成的双语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思想、专业内容上。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结束之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集中、客观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一般的全外文期末考试,也可以实行一种即兴的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展示。

(四)以明确分工、协调落实为原则,构建比较文学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体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普通的比较文学课程所能独立承担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联动、相互配合的双语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学院、系、班的各级双语素质辅助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外文思维方式和应用外语能力的意识。只有从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需求人才目标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双语能力的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学生通过系统的比较文学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双语实践运用,真正使双语能力和素质内化为学生的日常技能、意识,强化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各项职业能力的适应和运用,从而真正提高本科学生的双语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篇3

关于幼儿双语教育的问题,目前,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声音。人们对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对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则一直有争议。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支持双语教育一方,我还是相信,如果对学前儿童施加有效的双语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

俗话说,要正本就得先清源。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我们后面的讨论才有意义。有些人可能会问,关于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似乎并没有讨论的必要,其实不然,现在很多幼儿园之所以开展双语教育收到的成效不大,固然与师资、教学环境有关,但同时不能忽略他们对于到底什么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定位并不准确。

我个人认为,所谓幼儿园双语教育在我国指的是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出发,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双语教育,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两门语言的学科教学,而是把双语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同时,把行为和情感目标作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中心。

换句话说,教师能用流利的两种语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组织幼儿开展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在发展好幼儿的母语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使其对第二语言有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听说的兴趣,并促进其认知和素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强调一下,双语教育不是一门学科教学,也不是全英语教育,更不是汉语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和自然习得的原则,为幼儿创设一种适宜的双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进行双语的启发,培养他们初步使用第二语言的口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以及初步使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理解和界定,我觉得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和适宜的,至于如何实施,是否有效,则是后面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二、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首先,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大量研究表明,双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强儿童的人际关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媒介,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日显其成熟性和重要性。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声,更何况,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在素质教育上先行一步。因此,我认为,开展幼儿双语教育是有必要的。

当然,对幼儿开展双语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双语教材指导用书,适合儿童双语学习的环境等。具有以上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这方面展开一定的探索与实验。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幼儿教育实验不能受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在双语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期望”所左右。

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外语的前摄效应,减少本族语与外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如果更进一步,从幼儿语言学习的目标角度看,语言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听说语言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方法大致有这么几条途径:直接模仿与所代表的事物联系;利用已知外语来解释或作比较;利用已知的本族语来解释、对比和翻译。很显然,幼儿双语教育涉及英语的部分,更多是将第一种学习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这种途径恰好与学习本国语的过程大体相同。因此,幼儿双语教育是适宜的。

总的来说,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我认为是必要的,我们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孩子将来都能自如地进行双语的交流。但是,单从儿童语言本身的发展机制来看,有效的双语教育确实有利于幼儿认知,乃至于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双语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三、幼儿双语教育策略

探讨了幼儿双语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双语教育则是现在大家所关注的焦点。语言、游戏和绘画是构成幼儿时期生活的要素。幼儿双语教育也应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时,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双语学习的环境,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以教唱幼儿喜欢的儿歌,组织幼儿开展绘画以及肢体活动等,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双语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在园内走廊、活动室周围粘贴一些标有双语的图画,摆放一些标有双语的玩具和实物模型,让儿童时时感受到这种视觉刺激。同时,教师与儿童之间可以进行有一点“英国味”的交流,如Silence,please!Yes,Madam.(请安静!安静了)Follow me please.(跟我学)Let’s play a game.(让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等等,这些语言可以深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而有些幼儿通过这种环境渠道获得的听说能力甚至比在课堂获得的还多。

其次,内容处理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在幼儿学习双语过程中,开展绘画、角色游戏及肢体活动也能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至于活动的具体形式,各园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总之,我们应把培养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我们要做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注者,千万不能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当而影响孩子对双语的兴趣。

再次,重视基本语言能力训练。刚才主要是从整体上谈到对于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怎么做。接下来,具体的双语教育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第一,要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幼儿的双语感是学习双语的动机,当他们听到一种语言的词汇时,会问另一种语言怎么说,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头脑中,每一个名称都有两种说法,而且他们对另一种说法感兴趣。因此,利用和培养幼儿的双语感,能为双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需要及早为幼儿提供双语环境。第二,提供双语的阅读材料。好的双语阅读材料,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第三,鼓励双语间的语码对调。双语对调的练习,可以是口语上的,也可以是书写的,视儿童的能力而定。单词、短语、段落、都可以成为语码对调的材料。只要内容符合儿童的兴趣,不超出儿童的双语能力,这样的练习或活动就有助于儿童双语的掌握。

四、现今我国幼儿双语教育问题分析

钟启泉教授说过,“双语教学”的实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语言就是文明”,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命根子”。正因为如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极其重视“母语教育”。英国有一句谚语比喻了母语的重要性:“即便脱离英国,也不想脱离莎士比亚”,倘若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别的语言取代了,那么,这个民族还存在么?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说,“丢弃母语,就是通往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丢弃母语等于亡国。因此,我们倡导的“双语教学”应当是有边界的。

基于此,虽然我个人主张进行幼儿双语教育,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某些双语教育还是要提出质疑。争取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进一步做好幼儿双语教育。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对双语教育理解有偏差。在前面已经提到,双语教育绝非简单的语言学科教学,但社会上有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一两个英语兴趣班,或稍微强化了英语教学,就冠名为“双语”幼儿园。这明显是对我们所说的“双语教育”的模糊理解,或者是某些幼儿园为了某种利益而设的噱头。其次,对双语师资的要求存在偏差。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幼儿园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英语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幼儿双语教师既应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精通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还应具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技能。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普遍的双语教学来看,教学能力差,双语教学方式不恰当应当是一大制约因素。再次,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与目标存在偏差。很多幼儿园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来教,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日常的习得。更有甚者,在幼儿园里只用英语,完全抛弃母语的训练,这样做,只能是丢了西瓜,还拣不到芝麻。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首先,要加强幼儿双语师资的培养。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已经成为幼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建立健全幼儿双语教育体系。建立一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双语教育体系,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恰当地分配到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是幼儿双语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它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幼儿双语教育的成败。第三,开发多媒体教育资源,辅助幼儿双语教育。最后,加强幼儿双语教育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指导着实践的开展,对幼儿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幼儿双语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而影响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

总之,开展幼儿双语教育确实存在着某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幼儿双语教育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参考文献:

[1]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课程与教学,2006,(5).

篇4

新加坡人口组成比较复杂。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族,还有大量的马来人,印度人,各种人种又操不同的方言。因此,新加坡的语言问题尤为突出。为应对语言及种族难题,新加坡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团结,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确立英语第一,母语并进的双语教育模式。新加坡这种立足本国,放眼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取得很大成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促进了新加坡的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新加坡教育部长说过:“双语教育政策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根本基础,是教育的基石。”[1]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分流制

新加坡的小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语言。三年学习后就学生就进行统考,学生按照统考成绩,就入相应的普通双语流,延长双语流,单语流。双语流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单语流的学生继续五年的学习后,成绩及格者再接受职业培训。学习分流后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语言流里的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换流。

(二)重金聘请外国人才

要实施双语教育,对教师要求很高。新加坡规定教师要用英语授课,教学材料用英文编写。这样就要求各科教师要有很好的英语操作能力,能把本专业的知识用英语授予学生。因此,能否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决定双语教育能否顺利推行的重大因素。新加坡高薪引进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其教育开支位于政府开支第二位。新加坡大量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师,担任小学,初中,大学的教育工作,享有盛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就有一半的教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教授。所有这些教师均采用英文版教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学到了各科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人面对面的用外语交流,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外语水平。另外,新加坡政府还提供多种途径让在岗教师到外国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良好的语言环境

新加坡国是由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部分欧洲人组成的国家。由于人种多元化,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分别是华语,泰米尔语,马来语,英语。新加坡的电视台,报纸等大众传媒也根据现实情况,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语言和文化多元化,保证民族团结的国策,为各种人群提供各种语言的电视节目和读物,让各种语言的报纸、书刊、音乐、CD随处可见,随处可听。一般来说,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有4类:(1)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

(2)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3)以两种语台为官方语台国家的儿童;(4)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的儿童。[2]这四类对象中,第一类的学生接受双语教育最为容易,第二类次之,第四类最难。从新加坡的情况看,前三类占多数,这无疑让新加坡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学习环境。正是沉浸在优良的学习环境中,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取得的重大成效。

二、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可惜今天我国还没有做到。而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做到了,“分流制”就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当前国情,“分流制”在我全国实施没有基础,不实现。但笔者认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过考试,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双语环境下接受教育,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母语与外语穿行。在高校,由于学生都已经接受了十来年的外语学习了,可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大学中接受双语教育。另外,学校可以定期考核,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不同语言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流”。再次,学生和家教无需一窝蜂的涌到英语上。目前,我国有大量其他语种的人才缺口,像阿拉伯语,泰米尔语等等。家长或老师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小语种,不必一味专注于英语,说不定像阿拉伯语这些小语种更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小孩子更想学。学生有学习热情,老师和学生的努力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当增加教育投入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国家财政大量教育资金的投入。早在两百年前,德国国王威廉三世就说过“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得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尔办穷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困,恰恰双反,教育史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3]正是由于德国重视人才培养,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从战败的废墟上站起来,直到今天,德国的多种技术仍然领先世界!因此,在目前占财政支出比例不大的情况下,我国可适当加大教育投入。

(三)创造更好地语言学习环境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外语了,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学习,可是经过十多年的外语学习,很多学生既不会说,也不会听。因为,教师学生把大部分的外语学习时间花在语法的训练上,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听得较少,说得更少,这就使学生普遍听不懂,不敢说,失去了 “交流”这一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能与外国友人进行正常交流。首先,外语考核上应当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能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其次,外语学习方式多样化。老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外国的电影,给学生讲英文故事,鼓励学生听外国音乐,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学习到外语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再次,社会上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目前,我们国家的电视台很少有外语台,有的也是难度较大,很多外语学习者不能听懂。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根据国人的需求,设置难,中,易几个外语电视台,为人民的外语学习创造更好地学习环境,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

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中国的发展必将增加对双语人才的需要。我国辩证地吸取他国双语教育的经验,培养出优秀的双语人才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篇6

1.多元文化的历史与双语教育的形成

英语虽然与代表三大种族的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皆为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s),但是由于新加坡曾经历英国长期殖民统治,在政治、经济、法律等迄今仍沿袭大英帝国体制,因此英语依然是一枝独秀,作为官方的主导语言(master language)。 可见,多元族群和政体特征对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英语具有最高的经济,政治及社会价值,因此,英语作为共同语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英语则成为各民族人民迫切需要。抱着实用主义态度的父母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入英文学校就读;另一种情况是儿童一开始就上方言学校,对部分非常优秀的儿童来说,他们又可能在完成一定的方言学校教育后转入英文源流的学校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这样就存在由母语(或方言)教育向英文教育的转换问题,这个转换的可能性就是通过开设过渡性的双语教育课程来完成的。

2.双语教育: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

2.1 英语教育的地位。新加坡四大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一直是本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技、行政等公共领域的高阶语言(high language)与主导语言(dominant language)。 无论在私人企业或者行政机构,英语都被视为主导的行政语言与工作语言。 英语在新加坡具有最高的经济价值,人们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非掌握英语不可。 因此,英语也被称为成功人士的语言。

英语在新加坡教育体制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英语不仅是所有新加坡学生必修的第一语言,也是数理、人文等其他科目的教学媒介语。 同时也是学校正式活动的主导语言。 英语成绩好,对学习其他科目帮助很大,因此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高重重视。

英语的教育地位高于华语的主要原因是:在求职就业时,英语的实用价值高,英语已经成为新加坡人工作领域不可少的工具。 在可预见的将来,英语独尊的局面很难改变。

2.2 华语教育的现状。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主要科目都用英语讲授。 华语在学校的使用功能受限,学生的华文程度已因而逐年下降。 虽然政府一再强调双语的重要性,但在政策上总是以英语为主,以致华语的社会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只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在新加坡的华人社群里,华人学生必须接受"英文为主,华文为辅"的双语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读十到十二年的华语课程。 但相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华语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只是单科,教学时间有限,本地学生听说能力还行,"读写能力"却不断弱化。

从新加坡年轻华人的语言技能着眼,首先表现在读写能力逐渐丧失,许多人已经无法阅读华文报纸;其次是华语口语表达的流利度下降,华英语混杂的情况日趋严重。 未来最严重的情况是华语渐渐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最终沦为通过课堂学习的外语。

目前华文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华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华文人才的主要出路是担任华文教师或在少数的政府部门工作。 有限的就业管道实在很难吸引学生学好华语。 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提升华语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华语成为能让新加坡学生增值的谋生工具。

学校教育对华文的推动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力配合,华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加坡政府应该在就业、职务晋升,甚至政府决策等方面赋予华文更多的实用功能,才有可能减缓华文式微的进程。

3.华语在新加坡的新机遇

中国的崛起,凸现了华语的经济价值,但仍丝毫不能动摇英语在新加坡的强势地位。

李光耀在1997?全国大选期间曾表示:"即使因为中国的富强而使华语成为30年后的国际语言,新加坡也要继续保留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因为新加坡毕竟是个东南亚国家,不能让邻国产生新加坡是中国海外基地的疑虑。"由此可见,选择英语作为主导语言背后还有重要的政治考量。

新加坡拥有相对优势的英语和华语环境,东西方文化也在此汇聚。这使新加坡华人有机会游走各地,左右逢源。因材施教的双语教育政策也创造了培养双语人才的肥沃土壤。

如果新加坡华人能够充分利用双语优势,未来的出路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3.1 打造新加坡成为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研重镇。新加坡目前仍然拥有良好的双语环境,华文媒体和英文媒体都很活跃,华族家庭语言背景也各不相同,既有以华语为家庭常用语的学生,也有以英语为家庭常用语的学生,这都为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提供了多样性的研究样本和"实验室"。 因此,新加坡华语教学学者应该充分不用这一"天然"优势,在华语教学研究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使新加坡成为海外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研重镇。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作为新加坡唯一的华文师资培训基地,近年来为新加坡中小学培养了大量的华文教师。这些教师接受的专业训练都与台的华文教师不同,加上他们在教导新加坡家庭语言背景各异的学生后所累积的独特教学经验,在全球掀起华语学习热潮的今天,这样一批拥有双语能不的高素质的华文教师,相信在世界各地都是广受欢迎的。 因此,新加坡华文教师培训机构十分有希望成为培养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专业教师的重要基地。

3.2 打造新加坡翻译服务业。新加坡华族学生的华文整体水准虽然正在下降,但在特选学校中,仍活跃着一批兼通双语的学生,这批学生的华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均能达到中高水准。他们或许把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文本的水准并不高,但将华文文本翻译成英文文本的流利度上,本地学生的双语优势远远超过台的学生。

由于翻译是一种对双语要求都很高的专业,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中英翻译人才的需求不将越来越大。新加坡学生良好的双语能力是他们成为翻译人才的良好条件。

新加坡教育当局应该充分利用此优势,在中小学开设基础翻译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并在大学院校进一步开设翻译专业课程。 未来将新加坡打造成世界翻译人才培训基地与推动新加坡成为翻译服务业区域枢纽的远景,应是指日可待。

3.4 坡双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实施,既与其多民族,多语言有关,又与其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国际交往有关。教育要符合实际。这个实际,既有经济发展的实际,又有民族历史的实际;既有未来发展需要,又有当前的实际能力。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所以,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对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以本民族语言作为第一语言,而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而已本民族语作为第二语言。不管哪种方式,都将不仅促进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递和发展,而且还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此外,我国已加入WTO,参加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将越来越频繁,我们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加强外语教学。所以,我国在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的教育体系中也应该加强双语教育,这里的双语是指汉语-外语,并真正做到用一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以利于外语的掌握。当然外语教学要从小抓起,而且也要多元化。过去那种因政治原因全国外语教学一会儿全是俄语一会儿全是英语的状况虽不复存在,但我们的外语教学还是太单一了,应适当增加一些语种。

参考文献:

[1] 李阳秀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论文)

[2] 唐志尧 《华侨志-新加坡》,113页,台北,华侨文化出版社,1960.

[3] 华语教学改革委员会(1991) 《华语教学改革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教育部。

篇7

当前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面临的问题

首先,观念上缺乏正确认识,重视不够。目前随着双语教学工作的逐年推进,国家逐年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自治区各大高校已经基本具有了充足的现代教学设备,然而仍有部分高校老师对这些设备的重视程度不够,习惯于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样做效果依然不差,因此影响了他们对教育技术的作用的认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够,更难言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使用上的误区。有的虽然做到了使用,但片面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及对教学的干扰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聒噪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对有效地实施语言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像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语言学习交流活动更少,这样就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其作用大大折扣。

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8

一、双语的含义

双语是宏观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不同的语言学家却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双语: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双语就是能同样熟练地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交流。而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双语是能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但很可能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远远大于另一种。

在中国,双语的含义很广,即指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语言之外对汉语的掌握,又指中华民族除了汉语外对各种外语的掌握。而双语更为通俗的含义,是指中国人除了汉语外对英语的掌握。而本文所要提到的双语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除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熟练的汉语之外,还要把英语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因而,民族高校的双语实际上已经是“三语”了,要达到这个高度实际上是不轻松的。

二、双语的优势

之所以要知难而进,就是因为双语社会各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突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从双语与就业的关系来阐明双语的优势

我经常在课后与我的学生们聊天,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起找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一脸的无奈。从与他们的闲谈中我了解到,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确有些尴尬。以前,他们的父辈们还受到过国家的一些民族政策的照顾,可以再大学毕业后顺利被安排到相应的单位工作。而现在,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市场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即国内外的所有的单位全部向大学毕业生开放,这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性及就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要有非常夯实的专业课功底之外,还要能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成为双语人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我校的主打外语是英语。因为,英语程度高与容易就业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具体地说,英语程度好的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确倍受青睐。一位做外企人事部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双语者比非双语者更容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更有可能跳槽。”另一个做秘书的朋友赞同地说:“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方面水平相当,只是一个为操双语者,一个只能讲汉语,或双语程度较差,那么,老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即使该工作根本无须双语。”但老板有其根据,他们认为,双语者更具有创造性头脑,更具有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潜在素质,而正是这种潜在能力使双语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因此,双语常常被看做是通往成功的护照之一。

正是由于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在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此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更使得各类英语培训机构生意兴隆,甚至供不应求。英语培训在中国是一个大行业。中国人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个通往新的就业领域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通行证。最近,《双语研究》搞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远远大于在整个美国讲英语的人数。

三、双语课堂教学

那么,作为英语学习的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实施双语教育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双语教育一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似乎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从形式上,我们知道,双语幼儿园早已蔚然成风;各类外语学校也似雨后春笋;许多大学也在搞双语教学。这些听起来应该是很乐观、很有效。按照这样一条龙的双语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双语熟练、运用自如的。可实际情况一直不乐观,甚至是有些失望。有些学生已经拿到了四、六级英语证书,甚至是托福证书。可是,在求职时,面试外语关都很难通过。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使许许多多英语教育者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

不过,近年来,双语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立足本国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双语教育的视野,是站在国际交流的高度来学习语言”——成都双语实验学校2011年成都市双语教学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汉英双语教育重点课题研讨会上表达这一理念。同时,“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也于2011年6月15日~17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研讨会将目光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真正做到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部分人都能讲英语。为了推广法语,加拿大提出了沉浸式法语教学(Immer-sion French)。它首先具备两个明显特点:绝大多数时间(可多达100%)用法语上课;学法语不是通过专门的法语课,而是通过学其他科目进行的。换言之,它是“主要通过法语学其他教学内容,通过学其他教学内容来掌握法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的沉浸式法语学校里,学校环境本身,包括校长办公室和各行政部门,都提供一种沉浸环境,整个学校从环境到人形成了小“法语王国”。接受沉浸式法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用法语,在家用英语。到中学毕业时,双语流利程度是那些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加拿大对世界的贡献。

这种如此成功的沉浸式教学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资料的选用上彻底改变观念。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为民族高校,我们的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选用三种不同水平的教材来进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材是按语法项目编排的。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是以功能交际为主,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国特色”的英语。而且,民族高校的现行大学英语教材都相对陈旧,不仅是英语语言的陈旧,所选的内容相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说也过于老套。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们在校成绩都还不错,可是和外教做简短对话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即英语水平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的学生,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范围广,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媒体、文字、宗教、节日等。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一国语言,就是学习该国文化。而课堂上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料,如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最好是从英文报纸或英文网站上节选下来的文章,从收音机上或因特网上直接录下有关的新闻报道、体育报道、广告以及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不做任何改动。这样也许有了一些沉浸式的味道。

而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就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仅仅相当于大专的水平,我们会选用最新出版的普通大学英语教材,因为这些教材从语言、形式到内容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这些90后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通过教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及彝语系和藏语系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可以给他们选用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水平的教材,这样,学生们会时常有一些成就感,不会觉得英语距离自己太遥远。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沉浸式。和法语沉浸式一样,沉浸式英语同样需要一个语言环境,不仅在课堂上需要沉浸,在课余时间更需要有一个英语环境。整个校园应该就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校园中一景一物,都对培养学生的双语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应当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学生真正沉浸在英语中。这一点也是需要分层次的。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沉浸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英语角、英语路标、校园英语广播台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唱英语歌、英语演讲、及英语卡了ok大赛等等活动。而对于彝藏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英语活动,如每日的英语值日报告、校园英语歌曲的学唱等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师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师资队伍达不到相应程度,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专职英语教师能达到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要求的,也许都不是很多,我们又怎能要求非英语科的教师用英语来授课呢?即使大学里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教师,恐怕也不能轻松驾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我们的政府还要下大力气,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这需要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倾斜和投入。

最近,来自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的新闻,题目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2011]7号),文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这足以说明政府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直接的参与。

就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我们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尽量安排在第一层次的班级授课,因为他们口语相对要流利得多,英语授课会畅通无阻。而一些英语基本功扎实,对学生又十分有耐心的老师,尽量安排在艺术班少数民族的班级授课。

四、结语

当然,能把上述沉浸式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并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确有很大难度。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会远远超出教者和学者的预想,我们也才能最终跨越多年来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现状,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跨越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地道的双语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新的生机,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双语教育网http:///

[2]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

基金项目:

[1]本文为四川外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从需求与动机探索民族高校大学英语通选课的走势研究”(项目编号:SCWYH10-23)

篇9

1.在类型模式上

加拿大起步早,系统性强,内容形式丰富。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业已具有四大类型模式,分别为:浸入式、缩减式、保持式和添加式。其中浸入式[3]和保持式为主要模式。语言使用格局基本上是英—法双语或者是法—英双语。中国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内容形式单一,但体系复杂。中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添加式,并不是替代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在内地和高校双语教学的语言使用格局以英—汉双语模式为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阶段有英—汉、民—汉,甚至在有的地区有三语教育模式,即,民—汉—英或民—汉—外的情形存在。同时,中国部分地区的双语教育又是间断性的,小学基础阶段开始,中学中止,大学开展,因而系统性不强,效果欠佳。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导致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出现濒危的原因之一。

2.在教学目的上

加拿大的双语教育主要是为了维护和保持英裔和法裔文化在加拿大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体现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意志。中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国家统一民族交往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的需求,但有时过于注重知识应试的目标,忽视其系统性,致使双语教学的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发挥有限。

3.在师资力量上

加拿大由于历史历来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国策,一直重视双语师资的培养和人才储备,国内有一大批具有多角色多元文化素质的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专门从事双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像吉姆·卡明斯这样的在此领域的世界级领军人物,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地服务于政府的国家语言文化规划和政策调控,使其以英法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得以坚实稳步地传承下去。相比之下,我国的双语师资匮乏,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靠高校培养,但并非大多数高校都把双语教学作为专业学科设置,只有少许的高校将双语教育作为专业方向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对双语师资的类别需求不一,不易统一培养的标准,各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双语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不一样。因此,在双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

4.在政策保障机制上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而且通过立法的途径体现其国家意志,在机制上充分保障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使其双语教育的保持性模式和浸入性模式的发展根深叶茂。在中国,2001年1月1日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尚未将双语教育问题纳入其中。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双语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国家层面上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的保障,只有通过地方性法规,如在民族区域自治法里有所体现,导致了我国双语教育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各地发展不均衡,顾两头、断中间,双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不高的局面。

篇10

一、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双语兴趣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此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catch the fish”(抓那条鱼),孩子们玩传统的抓小鱼游戏,当抓到某个“小鱼”时,幼儿问“who arc you?”(你是谁),被抓的“小鱼”回答“I am…”(我是……),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I am…的句式,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选择、交往的能力也得封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有利于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双语情境中,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使幼儿能够自由地思维、想象,就要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首先得使幼儿敢说,而幼儿只有在感兴趣、主动求知的情况下才敢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兴趣、需求中挖掘教育价值,生成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发现孩子们总是在一起谈论着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吃麦当劳的情况,说到时,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还洋溢着甜甜的笑容。而且几乎每天角色区都在进行着服务员与顾客的游戏。教师及时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麦当劳主题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麦当劳,请他们吃食品,孩子们高声欢呼,许多幼儿都说:“我来过麦当劳。”有了这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扮演服务员,为幼儿递上了美昧的食品;同时,用英语表达了各类食品的名称,幼儿在品尝食物、体验当顾客的情境中,对食品的英文名称记得更加牢固。

三、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1、双语社会情境中,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

幼儿是在自身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认识自身行为意义的。我们要注重在社会环境中,适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用良好的情感教育去感染他们。幼儿园中每周都要举行升旗的活动,教师抓住这个爱祖国、爱国旗教育的契机,开展“小小升旗手”活动,对幼儿实施直观陡强、有极大感染力的情感教育。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能力为爱祖国做些什么,幼儿纷纷想出办法:唱国歌、制作国旗等,教师在其中渗透双语词汇及短语,幼儿在升旗的情境中,在与教师、同伴互动中丰富了英语单词词汇,提高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双语社会情境中,运用开放式的双语活动,扩展家园合作

家长工作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将家庭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中去,使更多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尝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在双语活动中,只有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和合作,双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在对家长开放过程中,家长的身份由参观者变为了参与者,例如:在开放日活动中,我们打破了以往家长只是被动看活动的模式,设计了“咪眯餐厅”,家长扮演进餐者,幼儿扮演服务员。服务员可以加上身体语(手势)与问候语(Hello Can I help you?),家长更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学习双语的水平,同时也与孩子进行了亲子沟通,促进幼儿双语发展。

四、为幼儿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让双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物去认识世界、发展双语语言的。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造更多使用双语的机会,教师要为幼儿设一个双语生活情境。

篇11

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书记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部分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在报告中表示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办教育就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注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并且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社会环境是多种文化并存,双语教育是新疆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双语教育的质量将对新疆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全面、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是推动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的根基。

新疆双语教育实施30年以来教师稀缺、资源紧张、条件不足等的因素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双语教师逐渐成为了新疆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同时十的召开也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加快自身的内涵式的提高和深化,从而达到能够使教书的知识性、工具性和技能性、人文性等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要记住:好的老师关键是教书就是在教人,教知识就是在教做人。

(一)新时期双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新疆双语教师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新时期双语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民族教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教师通过“接对子”“一帮一”等互帮互助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了课堂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新疆很多不同的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是双语教育新时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会结合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力求做到指导学生和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营造和谐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

新时期双语教师的问题在于如何教好,如何实现有效教育,科学解决诸多教学中为什么的问题。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学生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文化问题、心理问题、方法问题、学法问题、知识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等。因此,新时期双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层次,多元发展。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应该向多元化转型。双语教师的责任要比普通教师的责任要繁重,双语教师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而且还要不断挖掘其潜在的潜能,只有二者更好的结合,才能保障文化与知识的传授。

(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能力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双语教育的质量提升主要是依靠教师,即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主导力量。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况来说,现阶段的关键是不仅要提高双语教师的数量,而且要稳步的提高双语教师质量,双语教师要从量到质发生转变。作为双语教育的第一实践者,双语教师若能够将实践教学和自己的科研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会成为解决双语实践中的不同问题关键。

(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学术能力、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双语教师首先掌握学科属性,学科是构成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又对双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外在业余时间多多了解交叉学科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双语教育课堂教学水平。

(五)、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公民美德基础

教书育人是双语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公民美德基础。是包括:智慧、公正、坚韧不拔、正直、勤奋、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爱、谦逊、自我控制、感激。双语教师只有兼备了这些公民美德基础,才能成为真正的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

结语

十的召开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重大的双重责任,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责任与双语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伦理责任。在面临新疆社会多维转型的今天,双语教师的角色转型势在必行,双语教师通过形成智能基础、学术能力、专业基础、生态基础、公民美德基础等,不断在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优化教学过程,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双语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是多维的,她们是协调各种文化生态的主力军。新疆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十报告精神,不断的用多元知识充实自己,力求更好的服务于新疆双语教育。(作者单位:1.伊宁市第八中学;2.伊宁市第23中学)

参考文献:

[1]林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十书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3]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