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课标化学论文

新课标化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3: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标化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标化学论文

篇1

一、从教材出发

江苏省高中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所用的教材都是新的,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新教材中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书不是耍贫嘴,说笑话,也不是抖包袱、吊书袋。一切脱离教材,不切实际的调侃,都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与此相反,只有博览群书,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标与考试说明,具备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识功底,带着深厚的爱生激情,披文入情,把握知识要点,体会感情空间,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会贯通,选准知识兴趣爆发点,灌满“一杯水”。

二、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激发就是触发知识兴趣的爆发点。学生初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何谓化学?化学有何用?怎样学化学?等等问题。我在第一堂课就作了两个小演示:一个是‘玻璃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再一个是‘喷雾显字’——事先用毛笔蘸酚酞溶液在白纸上写“化学”二字,待干后,用装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在“白纸”上显示这两个鲜红的大字。从而先声夺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我又演示了镁带的燃烧与白炽灯泡的通电发光等实验,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激发学生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1、示范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新奇性。新鲜的教学内容,新奇的仪器实验和新颖的教学方法,甚至教师的服饰、体态和手势都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增添学生上好化学课的乐趣。

3、浅易性。教学要深入浅出,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都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着意分解,让学生感到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从而可以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

4、直观性。以前的小黑板、挂图、示范,现在的沙盘、录相和多媒体教学、都能直观明了地揭示、演示教学内容,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5、游戏性。将不同的教材、内容、编成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演示,化学小魔术既能放松学生身体、心理,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爱好适当操作。

杜威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作为教师,只要吃透教材,把握要点,做教学的有心人,实践就能揭示许多兴趣爆发点。

三、兴趣的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种原素的发现,一个定理的形成,做不做实验,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要发展稳定学生兴趣,教师除了做好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白磷的水下燃烧,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氯酸钾中氯元素的鉴定,酚酞等各种试剂的应用等都会发展学生的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

四、兴趣的持久

做氢氧化铜跟酸的反应实验,用现成的氢氧化铜粉末,现象并不明显。但若在此基础上,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先制取鲜明的蓝色絮状沉淀,再加盐酸溶液,使沉淀溶解又变成蓝色溶液,现象将更为明显。在做Cl-、SO42-的检验时,学生往往对滴加稀硝酸的作用不易理解,这时若补充上碳酸盐沉淀生成与溶解来对比说明,就能巩固已学知识。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补充演示金属钠跟水的反应试验和金属钠跟硫酸铜水溶液的反应实验,便能增强实验效果。

篇2

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的操作,都有一定的严谨性.探究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操作,绝不能想当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如描述物质性质,按照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顺序进行;化学计算时,按照先书写化学方程式———代量计算顺序进行;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决不允许学生漫不经心或者颠倒顺序的现象出现,为以后化学实验操作保证安全打好基础.

2.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教师独霸讲台,学生鸦雀无声,师生在想象中完成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化学实验的操作.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城乡初中都有条件从事化学实验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就有了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化学知识与原理得到了巩固,生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交流沟通创新能力得到培养[1].如,讨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问题,教师可以先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占比、消耗的情况与生产的途径,进而提出,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此时很多学生纷纷发言,大胆预测: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说,根据环境而定,风大风小含量不一样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有说晚上不存在光合作用.众说纷纭,学生展开讨论,各执一词,互相补充与反驳.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推动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地思考.

3.分层次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要面向一切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适当分层次教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不能只重视学习能力强的,忽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讲究化学问题的切入点,力求低起点,满足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则涉及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则以涉及开放题供他们深入研讨.如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请你根据灭火的需要,在灭火器生产上能否进行合理化改进?这三个问题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第一个问题适合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适合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就需要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回答.这样的分层次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不同的成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会反思,凝炼自己教学精华

教师写好反思,就会将处理教材时的感悟、设计教学过程时的思考、课堂生成的灵感、组织合作学习时的智慧等记录下来,不让自己耗费的大量心血白流,其中独具匠心之处加以归纳和

篇3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篇4

1. 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转变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4. 明确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过程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每次拓展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叫学生看课外读物、查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这次活动要读什么书、了解什么内容、怎样读。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古往今来石拱桥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资料,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而感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次拓展活动的目的就是掌握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培养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拓展过程也很明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桥梁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搜集、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自然能达到预期效果。再如《桃花源记》一文,教师适时补充《桃花源诗》和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其目的在于补充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见解。学生带着这个目的去比较探究,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拓展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适时有序合理地进行拓展 。

5. 活跃学习氛围,培养自主拓展的学习习惯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语文的拓展教学活动是很感兴趣的,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训练:

(1)每次拓展活动的难度不宜太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完成,使他们树立“我能学”的信心。

(2)在课堂的拓展活动评价中,多肯定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成就感,达到主动“想学”的目的。

篇5

当前形势下,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导入枯燥、导入时间过长以及中式英语导入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发挥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入手,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的文化导入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文化知识认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的最重要媒介,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所以当前形势下,学校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需重视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活动。首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其需具备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此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科学传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内化,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其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中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利于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知识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充实自己,在空闲时间多涉猎和学习中外文化,以增强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担负起导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二、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均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西方文化讲解,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易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或发生中西方文化混淆运用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环境下,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则需要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包含多项内容,如语音知识、词汇、汉语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增强其对两种差异性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英语单词“moon”,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联想和意象均不相同,在中国人眼里该词代表着“中秋团圆”、“嫦娥奔月”等,而在西方人眼中则表示“登月”、“太空飞行”等;又比如,“New year Eve”可使中国人联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情景,而西方人却并不存在这种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一般来讲,若学生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的,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鼓励学生将课下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当前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都可以为其英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阅读一些双语杂志或者观看一些电视节目等,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双语报纸,使其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的电视节目,比如汉语桥等,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有益。另外,双语报刊和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文化导入工作,主要可从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活动,合理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增强文化导入和渗透效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篇6

一、激发兴趣学习法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 第二外语” 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达的手段。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和现场教学法等。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优国忧民的崇高情怀;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三.重视初中化学概念的导入和形成过程

在使用新教材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化学概念成了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关注的热点之一。新课标一方面强调“化学概念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另一方面新课标中减了一些具体定义性的概念,降低了对概念定义的记忆要求,那么化学概念的定义到底怎样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才不过分,化学概念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才能算符合要求,我拟就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弱化概念的定要求,降低建立概念的门槛。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课程,在组织化学概念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和原有概念教学的定势。如元素、化合价等概念的定义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进行元素概念的教学时,应注意按照的要求和教材的呈现顺序逐步进行深化,切忌一步到位。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先引导“元素”此时的“元素”反作为名词,用来说明物质的组成,也就是只要求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知道“元素以”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组成要素,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更多的物质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然后再通过氧气,水等具体物质的学习以及对物质微观构成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元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求建立概念的切人点。初中化学新课程突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身边的现象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都是概念教学的重要切人点。如,新课程关于酸碱概念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El常生活中熟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基础切入的,然后再通过常见物质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以及溶液PH的测定等实验,扩大学生对物质酸碱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酸碱的概念。这与传统的酸碱概念教学具有很大差异。一方面,由于新课标中已删除了电离的概念,因此教学中也就不能再沿用老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从电离的角度引入酸碱概念了;另一方面,由于新课标只要求学生从性质上了解酸碱概念的内涵,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身边及生活中常见酸和碱的实例,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加深对酸碱性质的了解,强化对概念内涵的认识,总之,对酸碱概念的教学,既没有必要给出严格的定义,也不需要做过多的扩展和演绎。

结语: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

和基础阶段,它与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在全县的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中,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暑期学习时,必须安排一次师德师风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并计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以些督促各学校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同时以我们身边教师的优秀、典型事迹,组织师德演讲团,在全县进行师德巡回演讲。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全县教师的师德师风得到了明显提升。

2.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参加了3 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达到84人。除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参加了相应的骨干培训以外,结合每年的初中毕业复习研讨会,分片区对所有化学教师进行一次研训结合的培训。同时利用我们县研培网的优势,对所有教师进行网络培训、视频培训,并要求教师上传和下载使用网络优质资源,对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上传4份以上的课件或试题或导学案、教学设计等资源。结合每年的实验操作考试,全县对监考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实验操作的培训,以达到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公平公正给学生评分的目的,同时这些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全县还利用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创建活动和继续教育的自选项目开展普通话和三笔字的培训,教师们的三笔字和普通话水平得以不现程度的提高。各学校利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时间,对新课标进行学习与研讨,教师们对新课标与新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3.教师个人综合素质较高。近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成绩显著。2012年宜宾市初中化学“活动元”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有2份(3人)设计获省一等奖,1份(2人)设计获省三等奖,1份获市一等奖,7份获市三等奖。2013年3月宜宾市初中化学课改成果展评活动中,我县青年教师胡丹分别获说课、上课的市一等奖。省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骨干教师16名,县级骨干教师17名,各级名师及其它荣誉称号的27人。担任学校校长的6人,副校长3人,主任18人,教研(备课)组长8人。

4.教育科研,论文交流发表10篇以上16人,6-10篇的有15人,1-5篇的有66人。其中,论文获省级奖的有45人,获市级奖的35人,县级奖的15人。

三、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办学条件:全县有初中校点46所,初三班级223个,学生11860人,标准实验室48间、每间实验室仪器药品配置齐备、有专职实验员3人,多数学校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学生分组实验能全部开设,个另学校因为实验室条件等原因,开出率稍差。

2.教研活动:多数学校能够根据我县规定,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但是,由于有的学校化学教师人数少,甚至只有一人,集体备课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是教师在统一安排的时间个人进行备课。

3.新课程推进情况:有86名教师有2011年版课标,33人没有2011年版课标。全县要求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读课标,并收集了对比分析改版前后新教材、新课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发到各学校,供各学校组织讨论学习。

4.中考化学成绩情况:近年来,中考人平分成绩均列全市第一。2011年中考化学人平分为45.97分,有33.87%的学生得分率达到80%及以上,2012年中考化学人平分为38.53分有14.07%的学生得分率达到80%及以上,2013年中考化学人平分为40.18分有17.86%的学生得分率达到80%及以上。

5.当前,我县化学学科存在的困惑或困难:一方面我县初中化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相比这下,这部分教师在转变观念,接受新生事物相对滞后,对新课程改革有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县初中规模相差大,大的学校达到五六十个教学班,小的学校不到10个教学班,好几个学校就只有一个化学教师,这些学科教师人数少的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上实效性差。再一方面,我县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116名化学教师中最高学历为化学或科学专业的只有57名,仅为49.1%,加上原专业为化学9人,也只有56.9%。

四、对策与建议

1.我县初中化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龄较长,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可以组织这些教师到县域内开展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学校参观学习,也可组织他们到兄弟区县的教改实验学校观摩学习,让他们感觉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从而调动他们不断学习,提高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篇8

时至今日,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几年,但我们驻足教学一线,仍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尽管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反复进行讲授,重难点逐一突破,还配合各种大量习题巩固加强,部分学生最后还是难以掌握。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与新课标同行,造成了教学的无效或低效。下面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一线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尽管课改已实施了多年,但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进行日常教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究;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协助学生寻找、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源;课堂上,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并学会方法;课下,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化学教学的有效或高效关键在于课堂。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思路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呆板、缺乏逻辑性、启发性,内容贫乏、脱离实际,则会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获取知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从而达到高效教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要想让课堂有效或高效,首先要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目标、手中有教法。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

第二,联系实际,注重学习情景创设。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习更为有效。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情景的创设。

化学来自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创设情景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视频、故事、化学史实、实物、图片、模型等来创设学习情景,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高效的课堂总是活动的课堂。可以说,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教学效果可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过程、获取新知。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活动促成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三、重视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展示实验现象,反映物质性质,揭示客观规律,还可以教会学生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怕麻烦或客观条件所限,对化学实验采取“讲实验、看实验”的方式进行;好一点的也只是将实验简单的演示一遍,或者是让学生在闹闹哄哄中做完,没有对实验进行更好的设计,或在实验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拓展,从而导致了实验教学的低效。因此,为了避免实验流于形式,在做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搞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避免出现只为好玩、热闹而做实验的现象。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肉眼无法观察、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微观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还能让学生继续上网学习有关内容使课堂进一步得到延伸。但是课堂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也要恰到好处,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一种时尚,不管课堂内容需不需要,每节课都利用电脑对学生不停地进行信息轰炸。尽管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色彩的变化、声音的变换会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但过多过滥的使用智能适得其反。因此,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在新课标下,学时少了,要求高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经验,通过不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并审定通过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有3种,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宋心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王祖浩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王磊主编)。

新教材在教材研制上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栏目的设置。栏目是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设计的。三种版本有机化学实验部分在栏目的设置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三种新版化学教材栏目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理顺栏目的实施与日常教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尺度和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对全面落实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教材很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改革,将实验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地位。

表1:人教版(必修和《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统计

 

实验栏目

栏目意义

必修

栏目数

《有机化学基础》栏目数

栏目总数

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水平。

9

14

23

科学探究

在此栏目设置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教育学论文,同时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

8

11

实践活动

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科学的作用。

1

4

5

思考与交流

篇10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地位很重要,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摸索所学的知识和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所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向实验教学微型化、点滴化、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将实验更加科学地融入教学当中。在降低药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实验经费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要具有探究性和深刻性。具有探究性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具有深刻性才能扩充和拓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化学教学要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教师的职责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强调化学实验教学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大胆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探究未知、用于超越的创伤精神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孟广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学科教育.

篇11

新课改下,我们都是新老师,因此要认真参加各级培训,了解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了解新教材的结构和体系;通过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明确新旧差异和特点。

1.从教学目标来看:旧教材教学目标单一,强调对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提高;而新教材强调对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融合。

2.从教材设置上看:旧教材分“必修+选修”共三册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而新教材分“必修+选修”共八个模块,学校、学生在6个选修模块中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充分体现“每个学生都要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可学习不同的化学”。

3.从内容编排上看:旧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文以描述、介绍知识为主;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得很清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新教材不追求知识体系的严密完整;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螺旋式上升,分步到位;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栏目增多,给课堂探究、合作交流、课外实践、掘宽视野提供了很多素材。

4.从版面设计上看:旧教材单调、呆板,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很多彩色图片、图表、实物照片,把许多文字信息换成图表信息,这对于看着动画片和卡通画长大的青年一代来说感觉更亲切直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从教材习题上看:旧教材的课文和习题版块分得很清楚,习题往往去情景化、抽象化,功能就是巩固课本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提升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新教材习题在课文中和课文后都有分布;习题追求情境化、生活化;除书面习题外,还有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制作卡片、写小论文、同学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习题。

二、新课改,新目标,新措施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和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因而教学理念、课堂模式、教学手段都需要改革创新。

1.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首先,要重视引言课的教学。通过大量学生感兴趣、能够体现化学对人类突出贡献的视频资料、图片、数据、事例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从而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最新成果、社会热点问题,尽管有些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假酒、苏丹红、毒奶粉、爆炸、火灾等,但这正好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素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本身没有错,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还需要扎实的化学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