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3: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篇1

1.1高校资产的购置与使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1.1.1资产购置缺乏有效的论证机制

高校资产的采购与配置一直是资产管理的重头戏,不过一直以来,高校处置资产购置都存在着偏见,“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资产购置论证审批”。高校资产购置的管理部门包括高校经费主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两大机构,而两者之间的职能存在交叉、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很容易产生“踢皮球”或“脱臼”的现象,在资产购置论证阶段,两大机构由于无法及时联动,无法真正实现购置论证,不能为购置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而资产管理方面,问题也颇多,比如档案管理不完善,家底不清等,这些也是资产购置论审批需要参考的重要数据,这些问题会导致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

1.1.2资产使用共享不充分

高校资产购置后面临如何分配与使用的问题,目前高校还普遍采用一种封闭的运行模式,即谁申请的谁使用,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资源与协调机制,各自为政,导致自己单位购置的一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很低,而其他单位经费紧张而又无法购置与使用的双重矛盾。

1.2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是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每个单位必须建立资产预算控制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目前许多高校在资产预算管理控制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1)预算编制未与本单位业务需求、资产存量紧密联系起来

而现在高校各单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去争去抢预算,而置自己单位已有资产存量与“家底”于不顾,不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一味地多加。

(2)预算分配缺乏科学性

现在预算编制归各个单位,他们编制好预算后汇总到学校的财务处,财务处只记总账,而对各部门的资产存量并不了解,这样就缺少了资产预算分配的衡量标准,只能是根据往年的各单位的预算分配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分配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无法真正实现各个单位的资产需求,并导致有的单位资产大量闲置。

1.3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高校资产购置时,购置预算仅关联了有关资产的边际增量,而对资产存量的把握并不清晰,也未建立与其相关的联动机制,也就说,预算管理中对资产购置的管理很薄弱。再有,在使用高校资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资产使用评价体系,也就无法及时反馈资产管理的执行效果,从而不能真实反馈预算的执行效果,如此循环下去,会导致资产使用的盲目性,同时无法促进资产利用率的提高。而对于那些需要处置的资产,在资产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预算监督机制,处置的任意性很大,处置信息不透明,往往导致高校资产的不合理流失,甚至滋生高校腐败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预算控制与资产管理还未得到良好的结合,还未建立起联动机制,需要运用良好的策略为其“牵线搭桥”。

2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分析

高校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校各单位与财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应该在全校树立起资源节约、优化配置的理念,积极寻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高校的资产使用率,并扩大共享范围。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实物使用部门,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与联动,建立对账制度、预算编制制度、共享协调机制,从而为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管理的结合打好基础。

2.1完善资产管理的购置与使用机制,为预算科学控制提供依据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包括产权登记、资产清点盘查、资产登帐造册等工作,目的是一定要对自己的“家底”了如指掌,数据要真实准确,这样能为预算管理中的资产购置论证审批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预算编制必须与资产购置密切结合,在预算编制时必须以现有的资产数量及配置情况为准,严把资产购置审批关卡。为了保证其公平性,增加透明度,可以推行资产预算评审制度,引入第三方的专家进行评审,明确学校投入的重点,制订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资产配置计划,以此进行预算编制,并进行资产配置优化,以此改变有的部门“撑着”,有的部门“吃不饱”的现状。

2.2强化预算编制管理,深化部门的预算管理控制

预算控制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点就是资产购置预算,因此做好资产购置预算至关重要,特别是固定资产预算这一块,财务部门要明确购置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评价、考核,强化预算编制管理。编制预算前,资产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律与政策的规定,界定好高校单位的人均占有资产量,因此确定好资产配置标准,有了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预算编制才会更具科学性。对资产配置标准的执行,可以从点到面,优先考虑行政管理部门,从办公资产“开刀”,统一办公类资产的资产配置后,会起到带头作用,逐步扩展到各个单位、部门与学系。在制度方面,制定高校新增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完善高校资产的配置及审批办法,要极大地提高年度编制预算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政策上对资产管理与预算控制的结合进行支持。

篇2

二、明确高校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对绩效审计、资产配置、预算编报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确保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第一,在年初对预算进行编报之前,必须要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的收益情况以及资产的存量进行编报。将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与相关部门的预算进行结合,使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目的得到实现。第二,在对高校的发展规划进行预算时必须要与年度预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中、长期的预算与年度预算互相印证、互相促进,以此来使年度预算的准确性得到保证。第三,以高校的资产配置为突破点,找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结合点,使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能够进行结合。第四,必须要构建一个良好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制度。

(二)建立资产信息化和管理平台,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构建一个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也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方法。对符合当前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对资产信息的共享以及这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与控制,这样就能够确保实现动态化的资产管理以及精细化的预算编制。将摸清资产的存量系统作为基础,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来支撑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以及部门预算等工作。此外,还必须要提供动态、细化、准确的信息来为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预算的编审工作进行服务,这样就能够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监管方法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管理的成本得到降低。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实清理,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结合

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核实与清点,就可以使高校管理部门对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要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来,以此来使高校固定资产的账目能够与实际相符,为相关部门的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在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如果在清查结果中发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所以,资产清查工作其实就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结果以及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结果进行验收,是预算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对资产存量进行夯实的重要基础。

篇3

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比重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份额。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以及良好的学校声誉等)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实物形态,只表明拥有的一种法定权利,或者拥有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

1.2高校拥有资产产权和受益权

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进一步的孵化是可以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且能产生很不错的效益。高校通过经营性资产获得到收益都归于学校安排使用。

1.3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作用

1.3.1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在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取得一定的资本收益,可用于改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

1.3.2盘活资产存量,确保保值增值

将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国有资产投入到市场中去,使其由封闭、闲置状态变成开放、循环状态,并在市场流动中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让原本无法创造效益的国有资产创造出大量价值,高校利用创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1.3.3加速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高校将其研究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采用对外投资、作价入股等形式创办校办企业或者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使转化的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经济市场建设竞争,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从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现状来看.大多数是用于置办校办产业,一小部分用于与社会上其他企业合作。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为各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的缺陷。但是,目前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管理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1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缺少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高校的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都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负有管理义务,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负责的部门。

2.2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资产流失

大部门高校由于没有进行资产产权登记,大量的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的资产去向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失严重。同时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很多资产没有通过正规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作价就对外投资,更没有在学校账面上反映。

2.3高校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日常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经济活动的结果承担着审查、监管和要求整改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营性资产从投入到运作的审查程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发挥其职能,导致了学校无法真正掌握经营性资产的运作和效益状况,导致学校的投入和收益不相匹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属于比较新型的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经营运作经验往往比较缺乏。目前就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者来看,多数是原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兼职管理,真正精通经营管理的并不多,很多管理者盲目进行资产投资,造成决策失误,资产流失,严重亏顺。

3.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途径及对策

有效管理高校国有资产、良好运作的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加快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减少高校财政压力,增加高校收益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3.1完善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系

高校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和运作机制。首先,要明确高校经营性赍产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设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次,高校需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投资企业的股权,高校投资其他企业所持有的股权必须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的名下,由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最后,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细则。

3.2做好产权界定工作

产权界定是一项强度高,难度大的工作,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处于摸索阶段。首先,要建立经常化的清产核资制度。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在清查工作中碰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明确资产归属,做好清查登记工作。其次,要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经营性资产要对外投资,必须要明确资产价值,应由第三方正规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最后,要对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按照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方法,科学地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产权界限和范围。

3.3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与监督。第一建立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资产的审批制度,按照经营资产的属性及特征对需要转化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审核,确定经营性资产的可转化率和收益率。第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考核制度,将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工资薪酬相挂钩,以激发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需向投资者缴纳经营收益利润,投资者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资产使用管理费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篇4

(一)固定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改变

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而在旧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可以认定为固定资产的资产价值提升了一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单价逐步提高,1997年制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如果按照原有规定,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固定资产的范围,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不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固定资产分类的调整

在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相比旧制度,新制度将原有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将“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两个分类没有改变。新制度对资产分类没有做出重大的调整,仅是对原有分类的微调。相比旧制度,新制度的分类,更加明确、具体、规范,更加有利于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使用。目前各校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采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编码手册》中的16类分类标准进行。该标准为2000年制度并颁布实施的,此次新标准按照六大类分类并结合16类分类标准对固定资产分类管理更加细化。更加明确、清晰的固定资产分类,可以使各高校采用统一分类标准,进而采用统一的折旧口径,增强数据的可比性。

(三)新增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中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的问题,改变了旧制度下缺少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问题。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新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变化,也是最重要的变化。

二、新制度改变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全新领域,是在以往高校财务工作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领域的不断改革,高校可以获得资金的渠道不断增加,增强了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的能力。高校的固定资产数量持续不断的增长,固定资产存量及其庞大。固定资产随着日常的使用、闲置,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有形、无形的损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更新的时间缩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设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一代产品推出以后,导致已购入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急剧下降。按照旧制度,固定资产只在登记时候,记录其原值,在报废阶段进行一次性清账处理。在此期间,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使得账面资产的价值偏离于实际价值,会计信息长期处于不真实的状态。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内,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可以有效的摸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为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有利于精确核算教育成本

在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只在购置时进行会计核算,一次性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等相关科目中。而固定资产在购置以后,会因多种原因导致实际价值变化,不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导致与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高峰年度,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在低峰年度,则大幅度的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通常较长,尤其是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长达几十年。在固定资产的存续期间,因使用等方式产生的价值的改变,是每一时刻都存在的,也是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的支出记在某一年度,并仅作为该年度的教育成本,这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会导致学校教育的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与实际偏离,不能较好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可以使支出较为平均的分摊到各年,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是精确计算教育成本的基础之一。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合作办学等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精确的计算合作办学成本,是开展此类项目的基础。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正式实施,将为更好的开展合作办学提供支持。

(三)有利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在各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通常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样可以较好的记录固定资产的信息。但是,由于不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工作,各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远没有高校财务管理严格。在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全过程管理体系。各部门、各院系都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同时各科研项目也按照项目所需采购固定资产。这样没有统筹的固定资产购置方式,导致了固定资产购置的重复率较高,也容易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促进资产管理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了解固定资产年度变化的情况。详细掌握现有固定资产状况,可以更好地审查各部门、各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对于各类新增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可以首先考虑在部门之间调配闲置设施,进行统筹安排,然后才可以考虑购置新设备。这样就减少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同时也提升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各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的调配,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现闲置资产的部门间的转移,既减轻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方的管理压力,又可以有效减少固定资产的浪费。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工作,会使高校的固定资产价值逐年降低,会促使其产生紧迫感,促使高校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的决策时更加谨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配合使用,可以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约束,促使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责任明确,减少固定资产的不必要减值与闲置,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有利于高校开展固定资产有偿使用。高校在开放自身设施给其他科研机构使用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成为制定使用费用的基础,在减少固定资产闲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对接的途径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有很多改变,尤其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是从无到有,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新旧制度对接的方式、方法,实现新旧制度间的无缝对接,使高校财务工作平稳地过渡到新制度,保证高校的正常运作。

(一)按照新制度价值分类标准规定重新确认固定资产明细

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较长时间,固定资产庞大,总的来说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低不均匀、使用分散、管理分散等特点。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也涉及到众多的使用部门,管理与使用分离。这些特点,导致高校盘点固定资产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在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前,要彻底清查高校现有的各类固定资产,主要包含固定资产购置的相关信息、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的磨损情况、资产的损坏情况、资产的报废情况等等。这些基础信息,是进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工作,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盘点清晰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新制度规定的价值进行重新认定固定资产范围,将不再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资产剔除,将现有的固定资产登记,录入系统。高校要综合利用现代的各项技术手段,例如物联网技术等,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可以使用系统按照折旧方法进行自动折旧,降低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之投入到更有需要的工作中去。

(二)按照新制度制定固定资产折旧范围、方法及其年限

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也就是说,按照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只有四大类(除动植物)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盘点的基础上,确定本校需要折旧资产目录,是完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条件之一。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适用于那些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提供效用以及自身损耗速度都较为均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和构筑物、一般设备等。而工作量法则更加适用于那些损耗程度取决于工作量而非使用期间的固定资产,如精密仪器、精密机床、载客车、运货车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对不同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确定采用哪种折旧方法时,要极其审慎,并且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盘点过的固定资产,通过分类,可以按照类别确定不同的折旧方法进行。新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仅仅提出“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年限,将作为配套方案,另行规定。一旦方案出台,固定资产折旧也就有了可以参照执行的依据,有利于各高校财务制度的统一。

(三)旧制度下补提,新制度下月提,完成账务对接

在全面盘点高校固定资产的基础上,对于2013年12月31日前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确定其状态。对于根据新规定已经达到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要提足折旧,但应继续使用;对于还处于固定资产折旧期的资产,应当一次性提足本阶段的折旧。对于2014年1月1日以后仍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已经确定折旧方法,按月提取折旧。此时,因折旧方法已经确定,利用系统即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汇总。

四、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制度的要求规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流程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可执行,可操作的管理制度,是加强管理的核心。只有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工作起来才有所依据。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建立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体系。第一层级,建立学校主管领导领导下的国资管理部门总负责制;第二层级,在学院或者与之平级的各单位建立行政领导负责,专职人员管理的制度;第三层级在各系,或与之平级的研究所等机构,设立负责人领导,使用人负责的管理制度。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分配各层级的责任。各使用人作为固定资产的直接受益人,有义务管理好、使用好固定资产。校级的国资管理部门主要是统筹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采购、维修等做出审核。同时,校级国资管理部门应该监督下级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资产应及时做出调整,分配给有需要的部门。对于重大采购事项,也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积极推动各机构互通有无,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目前,各校多采用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上张贴条形码,利用条形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该技术已经比较普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标签的方式确定固定资产的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条形码方式,最适合对不可移动固定资产的管理。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因其位置的不确定性,无法使用条形码追踪到,不便于管理。这时可以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由可存储信息的无线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以及管理系统组成,一旦贴有标签的固定资产移动,即可被读写器识别,通过无线系统,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可以识别其所在的位置,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管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篇5

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获得全方位的开展。一方面是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数据差、管理程序不畅、资产账实不符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但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往往只强调预算经费的控制分配,而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存量、资产分布以及使用状况缺少管理信息。因此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资产的全面管理,也难以对开展资产合理投入和资金有效使用形成相互制衡。

(二)资产核算缺乏健全财务制度

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核算不全面、管理不规范导致财务预算工作难于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首先,学校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资金筹集、预决算普遍较为重视,但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使用效益受到一定影响;其次,资产入账和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没有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学校资产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另外,固定资产一直惯例不需要进行累计折旧,因此容易造成虚增资产价值、成本核算失真等系列资产价值反映不实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缺乏系列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对资产的管理模式也应随时而变。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意识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责任划分、产权关系、管理理念、内控制度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这些都是涉及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机制创新等问题。

(四)资产处理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管理工作脱节严重,导致有些部门擅自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行为随意性大;常常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需要评估的资产而不聘请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低价出租或低价处置给关系人等等,使单位资产的调拨、报废、减少等过程不仅脱离了资产自身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五)资产预算管理缺乏统筹执行力

虽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工作衔接,但大多数高校只是强调资产购置行为的预算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投入、轻管理”和“重增量、轻存量”现象严重,而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的相互关系和长效机制结合缺少一定的认识,缺乏两者之间的统筹执行力,没有真正做到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调剂和处置等变动过程的动态管理,更缺乏资产日常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预算创新模式

(一)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由学校预算分配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预算管理影响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选择,而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资产状况会对预算收支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资产管理必须创新管理运作体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高校固定管理运作体制至少包括机构服务保障、资产信息共享和管理监督控制等三方面工作机制。

(1)机构服务保障机制。

优化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通过分管业务部门的校领导牵头,统一由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避免交叉和多头管理;同时强调财务、资产和审计部门分别对固定资产行驶不同的职能,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经费保障、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监督运作机制的顺利进行。

(2)资产信息共享机制。

该机制内容要体现出共享系统平台和信息分类报告两个部分;其中,共享系统平台可分为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内部共享主要是集合校内各部门的资产,进行内部服务共享;外部共享是通过横向单位之间沟通协商,实现外部资源共享,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资产信息共享;资产报告具体包含资产期末存量、性能分布状况、增减变动情况以及相关原因分析等内容。

(3)管理监督控制机制。

主要涉及监察审计和内部控制,是对学校资产的计划配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流程等工作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资产管理系列行为进行监控,相关监察审计是对资产管理结果进行检查,检查资产的使用效益,存在形态和人为流失等方面问题。

(二)构建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作为高校事业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发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当构建以管理目标为具体导向,职能部门为服务基础,财务预算为工作主线,绩效评价为管理核心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抓手,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细化日常管理活动,通过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运作系统,从资产需求到绩效控制各过程的协助和支持,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西方国家总结的绩效评价理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3E”原则,高校固定资产预算评价绩效管理目标可以从固定资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来反映,从而实现资金投入的经济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资产使用的效率性以及资产运作的发展性。

(1)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考核对象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考核部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考核高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通过固定资产的投入依据,考核资产采购程序是否合理;通过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考核资产管理的账实相符情况,掌握日常管理效果等等。

(2)定量指标。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评价指标可以为:可用固定资产率=已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固定资产总额/全部固定资产总金额,该比率越大,表明可用的固定资产越多,反映固定资产的性能状况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总额/全部资产总额,该比率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率越大,反映固定资产在学校各个使用部门的具体分布情况;部门资产占有率=各个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数额/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数额,通过该比例可以对资产使用部门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了解固定资产在部门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便于及时做出资源调整;仪器设备利用率=本年实际使用工时数/核定年度适应工时数,是指单个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所有仪器设备中的使用比例,依据这个指标可以处置闲置淘汰的资产,避免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共享率=已调拨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可共享的固定资产数额,反映使用部门之间共享固定资产的状况,通过该比例调节资产使用效益,尽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当然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如何应用定性和定量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定量指标的数值为多少合理,因校而异。

三、加强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配备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存量资产和使用效率的报告信息,导致部门预算只是简单地经费分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产配备和使用年限等标准体系;资产使用部门依据相应标准杜绝超标、重复购置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财务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在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合理安排资产购置和维护的预算经费,并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的挂钩机制,使预算分配和资产价值在管理环节协调一致,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建立固定资产监察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单位应要加强资产预算的执行控制,注重跟踪资产预算执行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实行部门预算后,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资产使用部门可根据现有存量资产状况,结合工作需要提出资产的增减计划;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资产总体情况,在合理调配资产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费预算进行资产配置,如有需要调整资产预算的,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财务部门要对资产预算把关审核,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尤其是把握好资产购置过程中的资金动向以及资产购置、调配及处置的账务处理;审计监察部门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前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资产经费的使用效益。

篇6

所谓固定资产,具体指的是被所有者使用或者占有的资产。法律上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可以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且是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料和资源,固定资产主要由流动的资产、固定的资产、对外投放资金以及无形的资产构成。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二)固定资产没有性质上的具体划分

按照管理模式来说,大部分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是社会活动管理,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场所。另外,有一部分高校为民办单位和非事业公有单位,不排除它们会以经营获利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积极主动的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文化、教育、科研等客观的服务和贡献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任务。事业单位从属于事业和法人,而又与企业法人有所差异,具体深入到各单位中来看,情况则更为复杂。从实际上来说,一部分事业单位进行的是经营性活动,而以非营利为名则有失妥当。所以说,在日前情况之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并无非经营性和经营性的具体划分。

(三)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特点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会随着设备而存在,同时也会伴随设备的报废而失去价值,在其使用寿命之内应当按照计折旧情况进行适当补偿。但是高校中的固定资产往往经过了多次使用,反复科研、教学,而其实物形态却没改变。这样的话,高校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就会随着资产使用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而这些损失都无法核算为固定成本。

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主要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过分依赖账物相符的管理方式

很多高等学校比较重视固定资产购置经费的预算安排和固定资产处置研究,在固定资产购置、处置前后,会制定严格紧密的审批程序和审计制度,保障实物管理帐套登记明细是否与财务帐套登记明细相符,极其重视账物相符问题,但是对那些已经形成实物性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却并不重视。例如集中管理问题、余缺调整问题、资源享用问题等。这就势必会使各个部门在设备进行重复购置,却从根本上忽略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产入产出,使用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重采购、轻管理问题突出

近年来,高教事业发展迅速,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固定资产的添置与更新,因此每年开学时都会大量购置教学科研设备,并能按照品牌、型号、功能等技术参数要求做好资产实物验收,仔细落实帐套实物登记。但是在设备购入后,高校管理层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设备使用效率不闻不问,对仪器的操作和日常保养维护也并不关心,责任心严重缺乏,而设备一旦出现了比较小的毛病,往往不予维修或粗略维修,这样势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中的固定资产都处于不做成本实际核算,不实际计提折旧,无偿使用的状态下,这种模式使得固定资产在管理上产生了较大难度。但是如果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就能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逐步评价,进而完善设备的考核与管理,形成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资产评估模式与管理方法。而这里所说的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对于管理者来说并不陌生,就是指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性的评价来主导其定量的考核,并对所有的相关资产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尽量真实的、客观的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反馈与调整,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终做到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和余缺调整。对于高校领导来说,也可通过绩效管理来对资产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并对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

四、如何构建绩效评价管理模式

(一)定性指标的完善

1、考核管理机构健全程度

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健全程度进行全面考核,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和高校决策者应当熟悉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

2、资产投入依据的制定

对资产的采购程序和采购渠道进行考核,考核其是否正规有效,管理模式是否合理,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是否与科研课题相符。

3、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对购置而来的固定资产以及上级调拨的资产进行考核,了解其是否登记在账,而且账实是否相符,一定要做到家底查清、账实相符。4、资产处置对固定资产报批手续进行考核,资产是否报批,检查报废情况,对资产审批手续的健全程度进行考察。

5、维修与保养

对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进行考核,是否对其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是否能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以达到降低资产故障率,延长使用期限的效果。

6、奖励与惩罚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和使用个人进行考核,奖惩措施是否有效,方案执行起来是否顺利,以及部门对资源损失处理制度是否恰当。

(二)定量指标的构建

1、部门固定资产率

部门固定资产率是一项结构相对指标,根据用途不同,高校固定资产可分为科学研究固定资产、行政管理资产、后勤服务资产等三类。所以说,通过对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上的占有率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可以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金额在固定资产总额的占有份额进行了解和平衡。在这其中,科学研究部门的固定资产占有率可以对高校的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程度进行有效的反映,有利于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2、固定资产率

固定资产率指的是资产的结构指标,也就是固定资产总金额在资产总金额中所占的百分比。如果这项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说明该项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金额中的位置越重要,这也是显示固定资产整体特征最基本的指标。所以说固定资产率是各个部门在对固定资产分布进行分析时使用最频繁的数据。

3、资产可用率

这项指标是一种相对的指标,能对固定资产进行完整的分析,具体是指已经投入使用的和还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在总金额中的比重大小,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质量和作用,固定资产可用率越高,就说明可以使用固定资产越多。

4、资产更新率

固定资产更新率反映了固定资产增长和更新的速度,具体指的是新添的固定资产总金额在上一年固定资产总金额中所占的比率,能够确切的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使用效率。这项指标越高,就说明高校的硬件条件改善情况较为良好,反之这说明高校固定资产有待进一步更新。

五、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保障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打破各个单位部门封锁情况

对于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和固定资产管理者自身来说,不但要在头脑中形成较为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还应对陈旧的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绩效评估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和评估模式,希望能从根本上使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程度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体制和观念发生了改革和转变以后,还要做的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使新模式深入人心。

(二)加强事业性固定资产在法律上的执行强度和监督力度

逐年逐步的提高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使用收益,避免资产的无故流失,为包括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评估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另外,还应对绩效管理的主体、权限和考核方式等客观问题作出科学明确的规定。做到健全并完善登记、认定、使用、核算、处置、评估六位一体的法规体系,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绩效管理提供操作规程,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篇7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从高校产权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资产的产权登记、界定、处置和对外投资与经营性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内容。从内容看,高校资产管理既有价值管理,也有实物管理,和高校财务管理关系密切。怎样把握好高校资产资本化的度和量,实现高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是和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尽管高校资产具有不同于企业资产的特点,但高校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增值的追求。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传统模式

1997年以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称为传统模式。从国家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运作方式来看,高校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权限局限于固定资产。高校货币资金的使用局限于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范围,高校资金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动,也不得用于业务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高校资产受国家政策的强制约束,在经济性能方面存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的特征。

按照资产分类,高校资产管理采用按资产性能管理的模式。其中,财务部门主管流动资产,负责学校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以及银行账户、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财务管理业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审批;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个学院管与学院相关的资产购置的可行性研究。基建部门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在建及维修工程的管理。

其中,固定资产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杂,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由职能部门统管、使用部门专管、领用单位(人)保管的三级管理体制和管理责任体系。所谓三级管理体系主要是指资产处代表学校负责对全校实物资产的入库、建帐、建卡、出库、配置、调剂、核查和处置的综合管理。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实物资产帐卡的管理,使用单位领用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也就是实物的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似,在业务上接受教育部的指导和管理。在校本级,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管理地位平行、各自受主管校长领导。高校的资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制约。

在1997年之前,高校的教育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和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相比,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高校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一直由国家专项投放,高校资产全部是国家财产。高校自身既没有关于资产投入审批的权限,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高校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所取得的效益,一直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经济价值往往和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不能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目标中来体现,更多的体现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改革进程

篇8

1.2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2.3加强现有资产合理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本身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资产,因此管理出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高校内部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闲置凝固,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资产分布不均、占用不合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资产统一调配,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促进内部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存量优化的配置,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实现高校办学的最佳效益。

篇9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合并或升格成立时,没有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核查和清点,只是单纯的将原有的资产在财务账上进行合并或划转,具体资产家底不明确。就学校办学企业和经济实体投入的设备、土地以及房屋等资产来讲,并没有对双方的产权和资产使用费进行明确,导致学院国有资产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加上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在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上,相关责任部门在没有办理相关资产验收入账手续的前提下,通过有偿服务项目购置部门资产,使得高校部分资产游离于账外;对接受赞助、捐赠、改建的资产,由于计价困难难以入账,逐渐形成帐外资产,加大了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采购、验收、维修等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加以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低,在资产、计价、折旧确认上计量不实,同时未能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工作,导致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严重不到位。虽然部分学校也有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但由于工作量较大,资产管理人员往往只对其中一小部分进行抽查,这样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多漏洞,不利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资产报废工作困难较大

由于以往资产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学校会积压大量废旧而未报废的资产,这部分超过报废期的资产无法找到原值,但新会计资产报废制度要求,资产报废的申请书上必须明确的注明报废资产所购入的时间、购进时的入账价值、记账凭证号以及存放地点等,这就给资产报废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导致报废申请书上需要填写的资料难以查询,无法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法使用,却仍然挂在账上。

(四)资产折旧计提工作困难大

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引入了资产折旧,折旧是根据资产的原值采取平均年限法进行计算。由于原有资产家底不清,导致资产折旧计提工作难以开展,容易造成资产的的计价不准确以至形成浪费和资产流失。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专业成立一个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通过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具体使用部分三者结合管理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在资产管理机构中设立两个部门,一个负责后勤办公设备、基建等一般资产的管理;一个负责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的资产管理,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对资产的增加、维护、折旧、调配以及清查处置等工作进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资产的采购、验收、异动以及维修等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出完善管理制度,对资产相关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说明,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教学设备和仪器资产在不同部门之间异动时,首先应该由异动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书,由异动前后部门管理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再交资产管理人员审批,完成相关办理验收和交接手续后,在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备案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三)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若想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开源节流,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加强高校办学、校办产业以及周边开发等方面的管理,在增加学校收入的同时,需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学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健全资产帐目,防止项目重复建设和资产闲置,尽可能利用现有资产实现增值开源的作用。避免学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资产管理技术和软件层不出穷,学校应对资产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编号,贴上条码,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对条码进行扫描盘点,提高资产清点和核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在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实时性和动态性。

篇10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高校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比较分散、各自的独立性强、各系统间缺乏整体的协调统一性,各个分支系统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脱节现象,从而使系统信息资源流转不畅通,不能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的高效运转,也无法实现信息的互动与共享。只有对学校的管理信息化进行相应的资源规划,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进而实现全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高等学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国有资产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资产数量和价值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有的人工查询和对账模式已经显得很不合适,如何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使之适应当前的高校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当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然需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引进了计算机及其配套网络资源,实现了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的同源性,去除了人工核查,同时也就免去了人工核查当中很多因人而导致的不确定性错误。初次登记后,如有查询需求,可通过网络快速查询到当初的登记信息,计算机数据的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带给高校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

2.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快速实时与传统的手工记账、人工查询模式相比,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化管理除了带来资产管理的准确性之外,还能带来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的快速实时性。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保管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很方便的网络查询实现资产信息的快带查询。专业的管理软件,让查询的方式和显示结果均可以因人而异地多样化和易阅读,不论保管人对被保管的资产有何种疑问,都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查询得到答案。

3.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动态化管理动态化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必备需求,只有通过动态化的管理,学校管理层才能及时了解学校现有的资产的价值及分布状况,为下一步的学校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篇11

1.未实行有效的归口管理

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实训资产,存在着品种杂,有时数量多但单价不高,各高职院校多数未进行归口管理,采购、使用及日常管理均由各使用部门自行负责。

2.采购前期论证不足,存在随意性

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实训资产,多数院校存在着未建立详细采购计划,对于供应商及其提供的产品质量把控不严,如对供应商提供劳务或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条件、交货及时性等进行管理与评价。部分院校存在未能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询价或定向采购等,未能合理选择采购方式,未能建立采购定价机制合理确定采购价格,采购过程存在随意性导致资金过度占用,采购过量或不足等。

3.使用部门在对资产使用、保管过程中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部分院校仅按预算执行情况对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进行采购总额的管控,未对资产使用、保管过程建立管理制度,而由使用部门负责资产使用和保管。因此,对于该部分资产的使用、维护缺少必要的监管,可能导致其价值减损过速。

4.资产管理信息未实现有效联动

在对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多数院校未建立先进的资产管理技术方法,建立保管及领用制度,对不同使用部门之间的该资产采购、库存未进行统一调配,管理信息未实现有效联动,可能存在重复采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

二、非固定资产类实训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1.建立实训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负责组织各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实训资产使用部门建立实训资产的管理制度。如:建立分级管理网络,各部门实训室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网络,指派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各部门根据实训资产特性制订管理细则,建账、账册完整,及时更新,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制度实施过程管理

⑴要求各部门提供详细预算,不能由部门里说了算,需交叉提意见,充分讨论;⑵计划执行、审批、资产采购合理性是否重置、闲置,是否执行定期清查、盘点,确保资产数据信息准确。试运行过程中,由财务部门专人负责对上述制度及其试运行过程进行梳理,对一些细节提出改进意见,为制度正式运行做准备。如,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实训资产明细账,与各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核对,做到账账、账实相符,确保不重不漏。物资入库存时,负责审核单据、及时核对验收单据,对购买时间、产地、名称、规格、数量、金额等填写清楚,并根据入库单据登账。采购物资到货后参加现场验收、发现差错及时查找原因,向有关部门交涉解决。经试运行及集体讨论后,该管理制度方能正式通过批准并正式运行。制度实施后,需定期对制度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定期评价,对存在的不足各职能部门可提出意见、建议反馈,持续改进。

三、制度运行效果评价

通过一定时间的运行,需要对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学院实训资产的管理水平是否提高,通常需要综合考虑:

1.是否实现了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由原来的使用部门自行购买、管理,到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参与,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保障学院资产安全,有效减少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是否实现了实训资产的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由相关部门统一分管;

3.是否避免了采购的随意性。防止各系部只要在系部总预算额度内,便可购买的情况。是否建立年度总采购计划,加强采购管理,避免重复采购;

4.是否建立了实训资产使用、保管制度。要求对实训资产办理入库、出库手续,建立清查盘点及对账制度,按规定处置资产。

5.通过加强制度管理,是否使实训资产成本费用控制在更加合理的范围内。

四、探索实训资产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工作持续优化的几点建议

1.应当持续优化,使采购前期论证更加充分制度运行过程中,降低了实训资产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但采购前期论证仍旧不够充分,未能充分考虑同类实训资产之间的互抵作用。例如:某学院于2012年及2013年分别购入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和网中网会计综合实习平台两个实训软件。据此,应当减少同类手工实训资产的采购;同时考虑同类别相关专业实训资产是否共用、共享;减少这部分采购所带来的预算额度。

2.强化资产成本占有意识,提高实训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部分实训资产使用单位人员,未建立成本意识,认为购入的是学院的资产,而未形成成本意识,这部分资产其实形成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同时,由于实训资产的管理尚未涉及信息化平台,其账仅使用Excel表格填制,有的甚至手工对账页进行处理,虽然这些工作多由各部门相关人员兼任,实施成本并未增加多少,但仍应当提高管理的效率,使得实训资产信息为财务分析和管理所用。对于办有财务会计类专业的院校,通常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如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等为高职院校实训资产管理工作所用。若能通过内部网络,来实现数据同步,其作用是可以预见的。我们认为,在实训资产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存货批量决策模型。由于批量使用的实训资产存货水平的增加除将增加学院资金的占用外,其订货批量的变动,将引起订货成本、储存成本的变动,从而影响实训资产的相关总成本。通过存货决策,可以实现实训资产订货批量决策相关总成本的最低。各院校可通过分析,解决每批应当订多少实训资产,何时开始订,合理的实训资产订货批量决策,有利于合理维持正常的实训教学,合理控制资金占用水平,降低相关成本。

3.实现对实训资产的有效估值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通常各学院都会有一些闲置的实训资产,这部份资产闲置着,不能产生价值,各使用部门又不能随意处置,却无端增加了管理成本。对此,应当重新对该部分资产进行估值。对确实无价值的资产,力推进行一次集中处置,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训资产退出管理流程。

4.落实对实训资产的分管责任多数高职院校的中层及以上领导,均来自于一线教学岗位,多数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可以考虑让各中层及以上领导分管某一专业的实训资产采购、管理、使用过程,甚至可以有交叉审核、审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