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3: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工程本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环境工程本科论文

篇1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篇2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篇3

1 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 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转贴于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 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篇4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篇5

2教学和科研结合人才的保证

教学要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教师科研水平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学科发展,对本科生就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高质量本科生;没有高水平科研,教师的水平提不高,也就没有高水平教学;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人才,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85%,法国、德国、加拿大博士后各2名,德国、加拿大、日本博士各2名,俄罗斯博士1名。目前,己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中德、中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100个。由于项目数量较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全部能够真题实做。硕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5篇以上论文,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10篇以上论文(至少3篇SCIEIISIP论文)培养的博士生己有多名在国内大学任教授,部分在国外高校任教。杨春平博士荣获2001年、2002年美国俄亥俄水环境学会第75届、第76届年会研究生科研论文竞赛奖第2名、第3名;硕士生秦肖生、李海英、杨麒、苏小康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8级本科生汤琳荣获2001年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全国约1225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仅有100余名生学获此殊荣)98级本科生汤琳、钟华荣获2001年诺基亚全国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贺迅、李辉、藏津津荣获2004年全国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建议奖。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而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3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创新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能力、发表高水平SC论文,另一方面也増加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拓宽和提高。学院1997年获环境工程博士点后,开始借助国际合作平台。1997年建成中德环境技术中心,1998年承担荷兰政府UWEP项目,1999年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2000年建立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2002年建成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较多高水平SC论文。近5年600余篇,SC败录156篇,SC引用267次;E收录128篇;ISIR|收录129篇。《SC-ECE>VOL301的Hghlihs对谢争教授等发表在SsmB0.152 283(2003)的论文“Sequencendsute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的交流,近5年邀请国际能源协会主席PeerCaania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JamsJHekiarn教授、德国Kaluhe大学Hahn教授德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刘鸿亮院士等国内外着名专家举办了20多次讲座。

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〇Gejmanygmposim〇niheWtancSReiOnalizatOnofEcosystenSevicesnheYngtzeRiverB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aCandaW〇rksh〇PcnWateshdManagementandEc〇l〇iicalprotecti〇n(CDATier2Project098/S7074-296)”

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I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并与加拿大Ri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siyofCincinn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教师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4.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4.3教学和国际接轨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科研的创新研究水平、发表高水平的SC论文,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増加学生与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在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过程中,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拓宽和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

5成果应用情况

5.1与国内着名大学共同研讨

为了做好理工文融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工作,湖南大学虚心向国内各高校学习,目前约与国内30所高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如何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5.2人才培养效果显着

通过实践本项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影响显着提高。曾光明教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0年)黄国和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刘云国教授荣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2006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湖南大学教学标兵、博士生48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5.3与企业和政府合作

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示范基地4个:长沙固体废物资源化示范基地、佳宇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基地、长沙水污染控制示范基地、洞庭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2个: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生态环境中心。

5.4主办国际大会

近5年主办国际大会5次: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oGemanysmosiuncnheWeInc|sRegicnaliati〇nofEc〇ysenSendeesinheYangZeRiverBasj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naCanadaW〇kshoponWatershedMaiagenentandEc〇〇gcalP〇tect〇n(CDATier2P〇jec::098/S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1E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

5.5与国际着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与加拿大Regna大学、德国Hamove大学、美国UniveisiyofCncimat等20家国际着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在开设《环境工程学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学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实验课,要求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对污染主体实施净化和治理的实验操作过程,它是集专业技能、过程设计、综合分析于一体的实验课程,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环节中起关键性作用。大部分独立院校在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同时,也配备了此项实验课程,期望通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前期理论课进行及时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环境工程学实验》又可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主要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一、存在问题

《环境工程学实验》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理应得到本科教学单位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目前独立学院在开设《环境工程学实验》时,往往仅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自主设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体制和形式就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技能的传承。在这种环境下,本科教育难免会受到不利影响。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机制不成熟、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加之教学资金投入不充足,往往忽视实验教学环节。特别是在环境工程实验上缺乏对学生实验思考与设计方面的指导,造成学生忽视对自身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炼,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实验教材内容不适应

目前市场上涌现有大量的环境工程类实验教材,但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水气固一个方向,特别是污水处理环节,包括絮凝、自由沉淀实验、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化学氧化、过滤、厌氧/好氧消化等实验项目,其内容编写较简单,主要介绍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这类教材一般适合公办院校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本科生。

(三)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定期提交实验报告。该教学模式过于简单,不能充分体现《环境工程学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即缺乏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自然达不到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变学生习惯

由于独立学院通常依照母体高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生往往因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枯燥、难度过深,容易产生倦怠、消极的学习习惯,也很难真正融入到课程的自主学习中来。为此,需考虑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贴近生活或者是较前沿的知识,并要求他们准备实验记录本,做好实验预习和数据记录工作,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实验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委派一名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与其他小组竞争,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感与集体荣誉感。

(二)编写适用的实验课教材

针对已有实验课教材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可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和经典实验项目,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创新性教材,对实验对象、方法、条件、步骤进行调整和创新。如“酸性废水动态过滤中和”实验项目中,对教材中原有实验步骤进行改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过水体积、停留时间和取样时间,并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挖掘实验的创新性内容

鉴于《环境工程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应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上应进行不断尝试。笔者也曾对经典的“絮凝沉降”实验开设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操作上增设了一些探索性环节,要求学生根据现有资料,自行调试配水浊度,并在可控条件下,设计实验前絮凝剂最佳投加浓度实验,以确保后期絮凝达到预期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67-02

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尤其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已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新建本科院校厦门理工学院依托“海西经济特区”区域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我校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在充分了解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合理设计和建设工程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迎合社会需要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取向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许多新的要求。研究型、发明型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级人才在社会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是社会迫切急需的。遵照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致力于科学应用,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而学术型人才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致力于科学研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因此,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特别把握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与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能力取向的区别,要正确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与能力培养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应注重培养集研发、设计与技术于一身,适应复合岗位需求、把握多种过硬技术、具备高新技术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性应用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1.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经过对相关企业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是企事业挑选人才的主要考察点。在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本科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不扎实,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的技能;工作敬业精神不足;对国内外环境工程涉及的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了解较少。这些意见表明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值得深思。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技术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决定了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教学与实验实训则具体完成了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强调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应围绕工程实际需要设计和确定,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强调工程应用的“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平台的构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强能力”教育新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新理念,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和工程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强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强能力”是指超越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范畴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除了具备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竞争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判断它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哪个领域的专家,要查哪方面的资料。通过“强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训练,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激烈竞争中能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

2.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特点。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其课程内容除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外,还应以工程技术知识为核心,知识结构体现工程实际应用,突显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特点,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制订的培养计划,是经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而制订的,具有相似性和模仿性。大部分学分集中在公共基础课教学,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时间较少。环境工程专业是工科基础很强的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如果忽视了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将是与企业需求相背离的。因此,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整合,拓展专业基础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反映环境科学技术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课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程素质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建设了基础课程实验与环境专业实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并独立设课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2011年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10%的毕业论文是在企业完成的,80%的论文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答辩时邀请用人单位和企业专家参与答辩,并对论文答辩进行全面点评。通过答辩,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企业的肯定,就业率达到了100%。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过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更应具体遵循和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等各环节,这些环节除了要保证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拓展知识外,还要及时增加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观点等,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专门有关环境工程实际应用案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处理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每门课上下工夫,按照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为了让学生能在不同的工程实际应用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我们通过产、学、研项目,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紧密结合,在省内外的相关企业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各类实习。为了学生的就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为它们开展科研咨询,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开展对外服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引领和介绍高年级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让企业了解和熟悉学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形成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做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这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各种环节加强和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善于应用工程实例。我校发展很快,各专业的青年教师居多数。由于师资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影响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他们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专业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系把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逐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及社会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已为实习、毕业论文及学生就业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彰显地域优势,培养特色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要站在追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要努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以培育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为主线,继续整体优化我校环境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完善教师到相关行业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5.

[2]李英.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J].文教资料,2008,(4):153-155.

[3]张庆久.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4]刘国荣,翁祖泽,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2.

[5]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篇8

随着国内外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内已有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1]。环境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程类专业,污废水处理又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污废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水处理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在踏上就业岗位之前,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熟悉环境工程工艺构筑物和施工的重要过程,对于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以笔者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环境工程水处理方向毕业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环境工程水处理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缺乏创新性。进几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很难满足设计题目创新性这一要求。在确保每个学生所选课题不重复的情况下,教师至少要准备8个不同的题目,几届毕业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重复雷同,缺乏创新性。

2、设计内容深度不够。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方向设计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废水,污水设计工艺流程、主要水处理构筑物并进行经济论证等,最后提交的论文形式为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相关图纸。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只会设计基本的工艺流程,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冠以“初步设计”,但是实际完成的论文离初步设计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深度还有所欠缺。

3、学生的设计热情不高,主动性较差。从目前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看:毕业论文(设计)基本安排于大学最末学年的下学期。此时正值大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多数学生参与毕业分配以及参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的关键时期。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关系到自身就业前途的奔波之中。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也多持应付过关的心态,难以保证真正的身心投入。

总的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人们对人才质量标准产生了新的认识,要求高等教育应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现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

二、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科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毕业设计选题

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结合以往几届在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选题:

1.1要结合目前社会或市场上的主要研究方向[2],增加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指导老师在设计选题时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目前市场主要的研究方向。比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目前的处理工艺非常多,但为了结合国家对出水中氮、磷指标的严格要求以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应选择现行的较先进及运行较成熟的处理工艺,如A2/0、CASS、氧化沟等工艺,同时可以进行后续的三级处理设计,如混凝+沉淀+消毒、微滤或超滤、MBR等,对出水进行回用。

1.2 题目应是符合目前社会应用的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是符合目前社会应用的题目尤其与其就业相互融合,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又稳定了学生的就业情绪和心态,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其创新性也可能被激发出来。

在选题时,由教师提出相应数量的题目,并对学生公开,在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所提供的备选题目要多于设计学生人数。

2、加深设计深度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基础理论课为主,很少涉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环境监测工作和水、气、固等治理工程的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虽为工科院校的毕业生,但是缺乏相应的工程素质,只注重治理方法的原理和工艺,而对如何实施却很少涉及。所有这些均决定了水处理方向的毕业设计只能是做一些基本的理

论分析或是工艺分析,与实际的工程建设很难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设计中,除了必要的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外,还应该增加构筑物的剖面图、土建图、管道的布置图等,让学生在设计中熟悉最基本的设计图纸及方法和要求,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增加一些“环境工程土建概论”之类的课程,使学生具备一些毕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3、毕业设计的指导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起着重要的组织、管理及答疑的作用,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必须严格把关,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打人情分。

3.1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激发生的创新能力。要处理好“培养人与出成果”的关系,不应只强调任务,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报告,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并签字批准,按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实际完成情况做好记录。对经常不到岗、工作不认真的学生应及时给予纠正,并上报学生所在学院。

3.2为加强毕业设计深度,指导教师与设计院所高工联合指导[2]。高校老师更多的是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对于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扎实和深入,但对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可以邀请实际工程设计经验非常丰富、设计规范非常标准的较大市政工程设计院所的高工联合指导,根据学生的设计进度,可安排高工进行指导答疑,由高工把握毕业设计的深度。同时,学院应经常邀请这些高工对工程设计问题进行讲解,提高高校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

4、安排毕业设计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在毕业设计进行的中前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安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集中专题讲座,如资料查询与数据库的使用、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创新思想培养、国内外水处理的进展与现状、工程制图的绘制、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这样的专题讲座与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使学生们快速地进入毕业设计的工作状态,避免了很多弯路,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5、成绩的评定

总之,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系统的组织管理对做好毕业设计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核,一是文献综述及英文翻译,二是毕业实习报告,三是平时出勤和按期完成设计任务的表现,四是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的质量,五是毕业设计答辩的水平。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可以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导老师的评分,占毕业成绩的50%,因为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对自己指导的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投入、努力程度以及设计的质量等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二部分是评阅老师的评分,占毕业成绩的20%。为了更加客观和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可以另请一名老师对毕业设计进行审核及评分;第三部分是毕业设计答辩,占毕业成绩的30%,通过毕业答辩可以考核学生的工程认识及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提问及回答环节,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学院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要提高认识,全面落实,方可逐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99-02

前言: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要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和创新性人才为支撑,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1-2]。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3]

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者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科学态度等;后者指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4]。创新能力非常有赖于通过实践活动去培养和实现[5]。但是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所处的理论教学从属地位原因,或是由于实验条件(主要是仪器设备)限制,高校专业实验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大多少有创新性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是高等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更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要求[6]。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应使之具备以下三方面基本素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创新技能、敏锐的创新思维[7]。环境工程专业同样也不例外。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创新活动具备坚实后盾,不致走入偏狭境地。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过程中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8]。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法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包括: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以及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9]。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围绕上述三个素质来开展。

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过程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短期内依然难以转变。其明显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被动的接受性思维惰性。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针对性做法之一是:增设专业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六学期,学时数为16学时。目的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该实验课程只设立要处理的环境污染物对象,具体处理方案和工艺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结合所学专业理论查阅文献来完成,再交指导教师评阅。16个学时中前2个学时,指导教师根据评阅情况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最后进实验室开展实验。例如,常州大学2014年度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内容,结合常州市地方特点,选择的处理对象为印染废水、电镀废水、污水厂污泥和农田秸秆。以印染废水处理为例,学生采用方法多种多样:Fenton法、混凝法、吸附法、光催化法,以及组合工艺等。经过条件实验、实际废水处理两个环节,最后所要求的指标达到标准要求,记录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为重要打分依据。

实践表明,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一方面使本专业的学生在综合创新实验课中得到独立创新意识锻炼;另一方面为后期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较好地完成方案设计和实验工作;另外不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反映,由于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结合较紧密,有些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受到工作单位好评。

2.构建创新性能力培养体系。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稳定长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常州大学根据目前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让学生有目的地跨专业、跨院系选择辅修课程。环境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涉及的学科有:化学、生物、物理、管理等。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修读辅修课程或第二学位专业,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蕴育创新思想。

(2)强化实践环节。创新能力非常有赖于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应依靠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

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本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主要是主干课程实验,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等。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有别于以往的作法的是,认识实习以参观为主,生产实习则要求每个学生首先深入实习单位调研,再根据调研情况,拟订一个题目,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指导教师则通过监控实习过程,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创新素质的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严把设计题目关,对于具有创新性的题目给予加分,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以生产实习为例,结合常州市电镀厂家较多的特点,部分学生选做电镀废水吸附除铜工艺,摒弃传统的活性碳吸附工艺,采用树脂吸附铜离子,所用树脂自行制备,并创新制备方法,获得不同孔隙率分布的聚丙烯酸和聚偏氟乙烯树脂,二者组合在一起吸附电镀废水中的铜离子。实验过程虽然不算复杂,但其中的创新性环节较多,包括不同树脂的选择和组合、树脂制备方法的创新等。自2012年以来,该内容不断延续开展实验,并以此为题共申请江苏省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题7项。

(3)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第二课堂开展通常针对的是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它的开展有利于让这部分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同时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提高整体水平。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了长期稳定地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下去,将第二课堂活动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地方企业结合,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等环境工程实践项目中去,得到真正的锻炼。例如与光大(常州)环保公司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接受8名左右本科生加入到横向创新研究课题。2013年度的研究课题“剩余污泥与生物质复合制备活性碳吸附材料”,将污水厂剩余污泥与当地盛产的秸秆进行复合制备活性碳材料,用于烟气中金属离子吸附,以此为题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

3.创建良好创新氛围。对于不同年级,应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尚未学习太多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如环保科技活动周、环境工程专业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可以参与一些专业程度较高的应用课题工作,这些课题的来源通常是专业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行设立课题。教师根据课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进入课题组,加以指导,过程中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设立科技创新小组,目的是将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组织起来,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崇尚科学、锐意创新的环境工程科技学生梯队。我们先后成立了“环境污染调查与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污染功能材料”三个科研小组,每年遴选6名教师指导进行指导。科研小组总报名人数不超过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在校总人数的一半,并每年更新。事实证明这些小组活动的持续开展极大地活跃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园学术气氛,有利于环境工程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环境治理任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结合高等教育体制和各校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和整合课程体系中实践性环节以及现有的院系资源,构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系统,保证培养体系的长期稳定运行,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氛围的创建和维护,这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晓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推进环境工程系的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101-105.

[2]孟庆繁,逯家辉.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3(1):85-88.

[3]韩照祥,朱惠娟,韩桂泉.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03-104.

[4]阮湘元.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64-66.

[5]李红霞,李立明,李勇军.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6(10):127-129.

[6]白日霞,陈兴文,付杰,等.项目制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1):88-91.

篇10

2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4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篇11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

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