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
前言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因其专业性较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生是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目前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课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就业的走势,结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善就业现状。从而为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书籍、周刊等方法查阅了大量体育就业方面文章及其他的相关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制订并发放《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调查表》,采取了集中填写的方法,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通过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制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宰和有效率为100%。
1.2.3访谈法
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题,采用随机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学校行政等人员等进行访谈.
1.2.4数据统计法
运用常规的数据统计法整理所有资料上的数据,然后对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的数据,以及通过访谈所得来的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30人。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就业去向
人数
比例
教育
1
3.33%
企业
19
64%
考研
2
6.66%
自主创业
2
6.66%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0.65%。从事教育专业的仅有一人,毕业生过多的集中于企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3.影响南昌航空大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局限性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性, 体育成绩相对其它专业的学生较优秀, 而文化知识的掌握却是薄弱。而现如今由于社会各类学校需要体育教师等数量日益减少, 各地教育局也设置了严格的入行门槛, 例如毕业生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有关的入门考试, 考试通过才有机会就业, 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除学校之外,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也要考试,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 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 基本无任何长处可言, 甚至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此外, 由于现如今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造成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多方面原因从而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了就业机会。
3.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上出现严重的重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我国体育市场的需求,而具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课程却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开设出相关的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的层次配置上专业基础面相对较窄,对于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管理等在未来我国体育领域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3.3 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缺乏理性的缜密判断与清楚恰当自我认知, 过高自负地估计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却缺乏清晰正确的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常出现高估甚至错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或高中以上的层次就业,愿意到乡镇中学的毕业生较少,存在着就业期望期高的倾向,对月收入的期望值也明显偏高,随着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的基础教育将成为主要需求,每年的特岗教师招聘就是国家扶植基础教育的有力措施之一,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错位,不愿去真正需要体育人才的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首先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包括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水平。其次是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具有某些特长和爱好的毕业生,这些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4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应只看重本专业的工作,可以把专业技能看成一种特长,为自己找工作增加筹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强调就业的自主意识,还应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机制。于此同时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2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减少纯理论的课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应突出本专业的突出特色, 过去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漏洞,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不仅在培养目标上相差不大,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上更是相似。无论是体育教育专业还是社会体育专业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模式进行,在就业上这二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这与专业设置的初衷相背。以加强此专业的高校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抓学生的师范学习技能培养和体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真实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选择加大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力度,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为此,我们必须理清体育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结构,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创新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新时代的人才竞争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努力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加强专业训练。从而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让大学生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并不盲目跟风。让高校的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好坏, 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借此来积累社会实战经验, 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福,尹桂丽. 大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9,74-76.
[2]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05,26(7):56-57.
[3] 王晓东.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阴山学刊.2010.
[4]钭娅,郑建岳.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2011,101-104.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也由多年来的精英型教育模式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在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形势,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近四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科与专科相比优势明显,专科相对来说受到冷落,一次性就业率低下。为破解就业难题,我们可采取下列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该随着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适度的调整
大学生择业时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裁判员等级、计算机与外语水平、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同时也是中学体育师资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需要,这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由此可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新时期中学体育师资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应从注重技术知识的学习转向重视人自身内在能力的建设。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只懂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一些相关、相近专业的知识,把眼界放得更宽更长远。要接纳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二、加强改进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主观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鼓励提倡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
在现阶段,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就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后的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对于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务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能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
三、高校要帮助学生积极实现自我角色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生活
从现实情况看,为数不少的体育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环境,置身于陌生的社会之中时,由于周边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工作和生活变了,难以进入新的社会角色去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使体育教育毕业生顺利的完成这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完成从一名大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地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角色,完成自身校园化向社会化的转变。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意识,积极宣传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要帮助学生对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乡村特岗教师计划、应征入伍等,到基层、到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地方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是谋求改变和发展的前提。
四、高校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
就业指导是学校重要的功能之一,就业指导应全员、全程、全面进行,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个方面。一年级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及专业状况,要切实抓好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要在科学分析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清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二年级着重抓就业观念和成才意识的教育培养;三年级注重在求职技巧的学习和日常的训练,并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四年级重点抓国家就业政策的学习,并为学生就业提供尽量可能丰富的就业信息。
五、期望值过高是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客观评价自我,务实就业
涉世不深、对社会缺乏了解、社会阅历少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遍现象,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多存在定位过高或超前、相互攀比现象等,这就势必影响到毕业生选择职业去向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当时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能找份体育教师工作。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竞争,也直接决定着其所找工作的优势、待遇的高低。在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应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优质就业。
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向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这是今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要求。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强化就业观念,充分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与环境。在客观的基础上评价自我,定位自身,对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空间作出客观、及时、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取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坤.高校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44-46.
引言
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江西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在2009年5月5日公布的全省最新大中专毕业生签约信息中得知,体育专科的就业难度位于全省最难就业的五个专业之一。特别是近两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严重的进口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更可怕的是,人民币汇率增值幅度虽然不足以阻绝国外进口通货膨胀,但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严重的打击;受出口制造业的影响,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人数量锐减等诸因素造成职场的瞬息万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尤其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为能针对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提供理论参考。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其基本着眼点,都集中在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通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职能,又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体育高等教育长期维系着一种以机械灌输式传播竞技体育项目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单向度教育模式,严重地妨碍了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忽视了应用人才、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江西省有普通高等学校66所;综合性大学22所;师范类院校5所。其中,开设有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院校有近20所。如何改进和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本、专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是各大高校都在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高校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通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指导思想;研究方向和出发点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一致;为有效改进和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本、专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就业率服务;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学生就业状况,明确教育目的及课程、专业设置方向,拓宽学生的能力培养渠道;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全面、稳定、快速的发展。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依据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日趋下降的现状。面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完成对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的调查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找出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与外部因素,分析其关联性。在课外教学及运动队训练;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体育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服务。
二、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担任学生干部获得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关联性。并提出体育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选择、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配备、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为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基础。
1.影响因素一,体育高等教育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配备、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和改革措施和建议;
2.影响因素二,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基础;
3.影响因素三,本课题从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经验,拓展到面向全体体育专业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4.影响因素四,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及培养方案。从中积累经验及成果,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为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找到切入点。
三、培养和提高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完成对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的调查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找出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与外部因素,分析其关联性。在课外教学及运动队训练;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体育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服务。
1.将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促进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2.开发和研究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作与合作,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通过研究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学校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专业技能,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求;
4.在对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突出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破以往研究过于单一的局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性较强及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其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体育届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与预测,提出了今后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同时,这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档案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访谈法:访谈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家长及毕业生,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2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5000名。从2004年开始,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使得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师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尤其是城市学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现状令人担忧。
1.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改革经历的必然阶段,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时期,招生规模急剧加大,每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人才资源已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趋饱和状态,面对毕业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校学生已表现出茫然、无奈和不知所措,因而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衰减,对未来缺乏信心。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省市和地方有关就业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总的趋势是放宽政策,取消限制,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的就业岗位将达600万个以上,这无疑会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将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天地。
2.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专业局限,就业前景广阔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转变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四是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转变。首先,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其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社会需求的现实和僧多粥少的局面,又要求毕业生不能再抱着专业不放,硬着头皮抢饭吃。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学校里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是有限的,要有踏入社会重新学习的意识,要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只要认真学习思考、细心观察、努力工作,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在各行各业都会找到适用的空间。
3.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只是外因,要提高就业率,内因还在学生自身的素质。总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单一,专项技术不突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同学们要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增加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跨专业多才能的复合要求。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目前,体育院(系)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扩招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学生不只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体育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很好,应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创业,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走向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体育院(系)必须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根本性的转变,即面向政府转向分析市场。在体育教师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在原“中等学校”的基础上扩展到小学,也可放在培养高素质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多种规格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体育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与术科之间的矛盾,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许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社会工作中作用有限,与实际工作脱离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社会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特色不明显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另一问题。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院(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三结合的重要基础,是体育产业开发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要积极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体育学科体系。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办学方向,由单一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方向转移。胜任体育事业不同领域的需要。
3.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
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急于满足升本需要,相继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但是从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同办学要求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这部分体育院(系)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体育教学场馆和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4%的体育院(系)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42%的体育院(系)教师结构跟不上形势发展。同时院(系)内要整合资源,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际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还采用优胜劣汰的机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控制和停办一批办学条件差、水平低、学生就业率连年走低的体育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6YKF015)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 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
[2]张艳霞.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41.
[3]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39.
[4]崔贺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浅谈[J].文史资料,2005,35:28.
1. 根据学校团委、体育系团总支、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的要求,提出当学期的工作计划,指导各部门的开展工作,组织计划的实施,并检查和总结开展的活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负责系协会的全面工作,指导帮助并督促各部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团总支、教研室的指导下主持召开校协会的会议,制定工作与活动方案,布置各项工作;
3. 代表协会会向相关部门作汇报工作,如作好每学期的工作总结汇报;并及时传达上级或指导老师有关工作要求;
4. 经常与理事会学生干部谈心,抓好思想建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负责理事会学生干部的考察配备。
会长通常由高年级同学担任,而副会长由比会长低一年级的同学担任;若有必要,副会长可选出两名;会长副会长中至少应有一名女同学。
副会长
1. 协助会长做好协会有关工作;
1. 会长不在时受会长委托执行会长职权;
2. 明确责任分工,直接抓坚持参加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3. 向协会常委会议汇报自己分管的工作,完成会长交办的其他的工作任务。
部门
组织部
1. 根据学校有关要求,负责协会有关章程的修改,整理以及案籍的管理和保存工作
2. 做好会员的登记,为会员制作会员证或志愿者工作证;
3. 协会例会考勤工作和内容记录,协会的文件处理、存档及整理工作;
4. 负责协会活动经费的管理;
5. 负责其它部门未包含的工作。
因无固定活动场所,不设办公室这一部门,工作由该部完成。
学习部
1. 组织举办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讲座,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
2. 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反馈前沿信息;
3. 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收集和了解同学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教研室反映。
成员在学习上应名列前茅。
文体部
1. 引导和组织协会同学参加校团委、系上组织的相关文化生活及文体类活动;
2. 负责开展协会内部文体活动,活跃协会活动气氛,丰富同学的学习生活;
3. 配合校系完成其他工作。
成员应有一定文体专长。
外联与社会实践部
1. 负责协会的外事活动,加强与其它协会联系和合作;
2. 负责协会活动的礼仪接待工作;
3. 在团委、系上批准的情况下,为协会活动争取校外赞助;
4. 在教研室的指导下,为体育保健专业同学联系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可在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出差考察。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就业观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体育专业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毕业时所感受到的压力。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整合不同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不同等矛盾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四年级学生及其就业中存在的择业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多次走访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座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
1.学生的职业规划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8%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具体的规划;30%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60%的学生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没有总结和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没有考虑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说明体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还需认真思考和加强这方面意识。
“先就业后择业”是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选择职业问题上,是否可以放弃自己的专业,先就业了?70%的学生还是抱着先就业的态度,愿意放弃所学专业;有16%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近10%的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其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样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少数学生的专业对口观点,还需指导老师从继续求学和自主创业多方面进行引导。
2.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
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来自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专业、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方面。6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面窄,很难就业。12%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工作肯定有,但找个好工作还是比较困难;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错。针对学生这样的就业观,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认真指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客观、正确的判断。
3.学生对于求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职业的稳定性和高收入是每位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在求职中学到东西是学生们不被看重的,而先找份活干、解决温饱问题更是学生们不想接受的现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的行为过程中将不公平竞争、缺少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不畅通等方面设为最困扰的事;将人才招聘会,亲戚介绍、毛遂自荐、网上投简历等现代信息定位最好的求职渠道。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生的求职行为存在一定阻挠,所以老师应对学生多进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状况
1.学生就业压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就业压力的体育专业学生比例为 94.9%,没有就业压力的仅占 5.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压力,且其压力水平处于高偏上水平。
2.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必备条件,在体育生对就业优越条件的调查中看出,“个人专长”“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个人修养”占有较高的地位,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是体育专业学生最具优越的条件。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体育专业生应不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也是体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之一。
(2)收入因素。多数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偏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从调查结果看出要求工资在2500~3500 元的占首位,3500~5000 元的占第二位、1500~2500 元的占第三位、5000以上的占第四位,较高的就业期望和工作能力之间的冲突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做家长共同的心愿,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压力感,有的家庭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体育专业的特点,更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子女的就业观,只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一味的要求子女进好单位,大单位。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对就业形势的价值判断。
(4)学校因素。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不够重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不够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院校没有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求职中常常表现出盲目和不知所措。尽管我院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进一步深化,但对就业压力的缓解还是处于完善中。因此,学校因素也是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5)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考虑利用人际关系来顺利就业,“托关系走后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不良因素。这种不良的环境造成了就业的不公平性,有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没能力的学生却找到了好的工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增大了就业压力。
三、建议
(一)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观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我院管理者应多为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的规划工作,多组织就业求职培训、多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在求职的过程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保持平常心,分析形势,认清自己,对求职压力要有充分准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争取平衡,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家长应积极主动关心子女的就业心理状态,用家庭的温暖多鼓励子女面对现实,让子女敢于挑战,用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四)学校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拓宽毕业生知识面。完善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
(五)健全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围绕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体育专业招生人数。
参考文献:
[1] 沈雁华,张铎,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一、前言
近年来,对体育专业办学现状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体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以往研究的角度和层面主要集中在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既成事实方面的调查论证,对于如何在既成事实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河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入手,重点在于探索体育专业新的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组调查,河北省内开办的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单独招生专业,只有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省体育学院可以开办,其他专业各院校很少开办)同时开办这两个专业的院校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燕山大学、廊坊师范学院、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6所院校。课题组以这6所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在校学生、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学生和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仅限于同时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6所院校。
(二)研究方法
1.对6所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6所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2.回访分析:对调查统计结果,再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填写意见的原因,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总结。
3.专家会诊提出应对策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体育院系院长、系主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6所院校的院长和两个专业的系主任共18人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的依据、培养模式的倾向、目前影响办学效果的主要问题3个方面。
调查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的依据。对6所院校的18位院系领导关于课程设置的依据调查,课题组给出了“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意见、院系师资情况、院系办学条件、社会调查需要”4个选项,结果见表1。
表1 院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调查表 n=18
回访调查:总结院系主任的意见是:按照教育部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进行课程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前提,按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只能在办学条件允许和具备相应师资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有些社会需要的热门项目,我们不是不想开设,而是开不了课。调查结果反映出,院校领导普遍具有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意识和愿望,但限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目前难以做到。
2.培养模式的倾向。国内目前传统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采用1-2年级普修课,3-4年级开始分专项培养,4年级有6-8周时间的教育实习,这是比较传统的培养模式。二是近些年来,由于对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重要性认识的不同,有些院系开始实行入学即分专项培养,4年级进行实习的模式;三是近几年国内一些院系尝试的新模式,即1年级普修,2年级开始专选,3-4年级分多次实习的培养模式。对此,河北省体育院校领导的调查结果是:见表2。
表2 院校领导对培养模式的倾向性调查表 n=18
回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的院系领导倾向于1年级普修,2年级分专选,3-4年级分多次实习的培养模式。他们的理由是“经过1年级普修和2年级专选的学生,具备了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4年级的多次实习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学到在校园内学不到的东西”,问道大多数领导倾向于多次实习模式,但为什么不积极实施这种模式呢?领导们的分析是:“目前除河北体育学院在有些专业实施了入学即按专项培养加实习模式或3-4年级开始多次实习培模式,其它院校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绝大多数还是实习传统培养模式,主要原因可能是其它院校实习时间要由学校统一规定,院系一级办学单位缺乏办学自的问题”。
3.院系领导认为目前影响办学效果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了主要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为此,调查组会同专家访谈的意见,提出了设施条件、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实习和社会实践和办学自这样5个问题供院系领导选择。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院校领导对办学中存在最主要问题的调查表 n=18
回访调查:所有被回访者都首先提到了目前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学校不想调整教学内容,而是缺乏相应师资和设施条件,加之目前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大部分是在中小学进行,能够深入到社会体育部门的较少,到社区实习的更是微乎其微,使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至于办学自为题,多数领导认为不是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二)对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他们经历过的培养模式的感受,课题组从6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各抽取四年级男女各10名学生,共计120人,以“您认为哪些教育教学活动对您未来就业帮助最大?”为题,列出了理论课教学、技术科教学、各课程的考试、毕业论文、实习和社会实践,其他这样6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您认为哪些教育教学活动对您未来就业帮助最大学生调查表 n=120
回访调查:在回访调查中,绝大多数认为理论课使他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掌握了人体基本结构和生理生化特点,没有这些理论课基本上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体育工作。但问到为什么有些人觉得技术科教学对就业影响评价不高的问题时,学生大致意见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现在学的就业时不一定用得到,就业用到什么再学什么也来得及”。在问到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实习和社会实践对就业帮助很大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主要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确实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知道了努力方向,二是遇到了在学校不可能遇到的问题,锻炼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学到了在学校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主要是为了从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了解作为中小学体育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这些实际需要应该是我们将来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课题组对6所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或相当于第一中学的6所中学的体育部负责人和各校体育教师男女各一人共12人,以“中小学最被重视的体育工作是什么”、列出了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3项内容供被调查者选择,同时还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什么”为题,列出了“多能一专能力、一专多能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提供针对个体锻炼方法的能力、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共8种能力供被调查者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46%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最受重视的工作,其次是课余运动训练,而我们一贯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体育课”却排在了最后。在回访调查结果时了解到,体育课是排入课表的正式课程,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不用督促,按计划上课就可以了。但课外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却是关乎到学校精神面貌的问题,因此,两项工作备受学校领导关注。我们且不管这样的安排合理不合理,但这种现状告诉我们,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从中学体育教师对能力选择排序的结果来看,组织能力被高度重视,排在第1位,对这样的结果回访中学体育教师得到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开展课间操、举办运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身体素质测验、体育课以及运动队训练体育工作,都必须通过对人的组织才能实施,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工作将很难开展。
(四)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我们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着力点。调查中,向学生给出了10项选择进行排序,经统计排序的结果是:1.能提供适合本人的锻炼方法;2.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3.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4.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5.通晓多种体育技能;6.课上示范漂亮;7.专项技术精湛;8.课上对动作讲的清楚;9.能让我们学到运动技术法;10.能让我们明白锻炼的方法。从排在前3项的内容反映出,中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希望是个性化指导,能够从运动中得到快乐并从中学到科学锻炼的知识。看来,在体育教学中一味地严格要求和刻苦锻炼不再应该是体育教师的工作特色。
(五)对中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中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家长作为社区和家庭体育的参加者,了解社区体育的需求。课题组委托被调查的6所中学的体育教师,每校选定男女各10名家长,以“在体育方面您最需要哪些服务?”为题,列出了“提供锻炼内容;锻炼指导;组织工作;体育表演;运动伤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个体锻炼内容;锻炼效果评价;锻炼或陪练这样8个方面的内容供被调查的120位家长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是:组织工作;提供个体锻炼内容;运动伤病预防和治疗排在了前三位。通过回访调查了解到,家长认为:社区不同于学校有专人以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固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体育锻炼。而社区中的厂矿机关、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以及自谋职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则没有专人,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能让这部分人参加有指导的体育锻炼。这部分人的体育锻炼几乎全凭自觉。这种自发组织的活动,往往因为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问题造成“扰民”“意见不统一”“组织者没有权威性”等问题引发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所以,组织工作是社区的体育锻炼最为重要的问题,强烈呼吁为社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交谈,家长们心目中的“体育指导员”应该像一名“保健医生”,他能够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提供不同的锻炼内容并给与指导,能够对锻炼中容易出现伤病给予预防和处置,至于私人教练和陪练以及锻炼效果评价应该是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了,可以设立相应机构,收费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6所体育院系领导的问卷调查来看,体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社会需要依据,培养模式实践性环节时间不足,教师队伍缺乏社会新兴项目的教学能力,学校设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项目的教学需要。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中学体育教师、中学生家长的调查,组织能力和个性化服务是当今社会对体育服务的新要求。实习和社会实践对培养体育专业毕业生这方面知识和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本局限在学校和健身场所,缺失了社区服务这个广阔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补充。
(二)建议
根据调查,组织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体育服务提出的最突出的新特点,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与社会的紧密接触和大量实践才有可能获得,建议体育院系应该积极的与学校、社会健身场所、社区的机关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使社会成为体育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解决学校设施不足问题;同时必须痛下决心,淘汰陈旧课程和教学内容,督促教师进修,重新适应社会需求;可以根据师资特长,深入到学校、社区,建立体育服务和健康指导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方面的服务机构。此举不仅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还能够消化因课程设置变化而相对剩余的教师,这将对减少改革阵痛,推动体育专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模式上,建议采用1-2年级基础教育,3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分段实习,总学时在12周以上,实习空间应该包括学校、健身场所以及社区的居民和机关团体,形成突出实践教学,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荣,胡永南,胡惕,何飞.影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2]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兼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J].体育学刊,2010(7).
[3]燕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4]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1]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
[5]刘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属于特殊教育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针对急剧增多的自闭症这一疾病而特设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与医学的结合,目的是培养全面治疗、康复自闭症儿童的专业人才。作为一个新兴的、定位极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专业的招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有调查研究的必要。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歧义和模糊,也有必要通过就业情况阐清专业定位。以下是对最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校07~09级三年已毕业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共211人,分别是81、77、53人,其中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93.3%,充分体现师范类专业女生较多这一特点。调查时间2012年3~6月,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量表,信息回收率100%,量表综合信任度100%。
2 就业状况
自闭症康复专业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见表1)
就业是考核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之一,是衡量专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察学生进与出之间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调查显示,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专业设置社会基础,需求较为强劲,具体就业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职业范围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极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社工、出国和转行,尚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西部支教,暂缓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从事教育和康复两个行业,计192人,占总数91.00%,从事教育工作共124人,占总数的58.77%,教育作为一个大门类,细分成特殊教育类计116人,普通小学3人,幼儿教育2人,临时代课3人;从事康复工作共计72人,占全体就业总数的34.12%,是本专业的第二大就业门类。从事社会工作1人,专业吻合度不高,属专业相关的行业,故单列。西部计划1人,属于推迟就业,目前尚未落实具体工作,亦需要单列。此外,转行的有9人,占总数的4.27%,以上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之一。
2.2 不同年级就业现状及分析
调查显示,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09级毕业生计53人,从事教育工作共33人,特殊教育30人,代课2人,幼教1人,占毕业总数62.26%;从事康复工作19人,占总数9%,二者共计52人,占总数98.11%,西部计划1人,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部,亦推迟就业。临时代课的出现,显示学校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为了能达到进入学校的目的,不惜委曲求全从临时工做起。
08级毕业生共77人,从事教育工作37人,占总数48.05%,从事特殊教育36人,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代课,从事同样的工作,因此,就业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设置趋向。从事康复工作38人,占总数49.35%,二者合计75人,占总数的97.40%。另有2人转行,占总数的2.60%,这一点与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变化。
07级毕业生共81人,从事教育工作54人,占总数66.67%,50人从事特殊教育,与08级毕业生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事普通小学及学前教育4人,比例上有增多的趋势。从事康复工作15人,占总数的18.52%,二者共计69人,占总数的85.19%。与08、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的变化,一是选择出国4人,目的是继续深造或移民,占总数4.94%。二是转行7人,直接放弃本专业,占总数8.64%,从事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1人,占总数1.23%。
纵观就业情况:学校,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可能原因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强度适宜女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专业认同度和稳定性。同时反应,职业稳定是毕业生考虑就业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康复工作是毕业生另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综其原因,主要与专业定向相关,家庭及个人社会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毕业时就业目标首选特殊教育学校,在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才选择在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总之,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专业设置目的,佐证了本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为广阔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选择转行、出国和从事社工等职业转变的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刚工作的09届毕业生选择职业几乎全部为教育或者康复类,表明专业思想较为巩固,反应平素专业教育理念较深,体现专业设置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清晰有效;相比之下,08级毕业生出现2人转行,07级毕业生中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出国及转行等共12人,占总数14.81%,说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概念在逐渐减轻,职业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人生未来的目标定位不断延伸。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行或者出国均来自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在选择离开行业时的意愿较为强烈,通常提供的理由是薪金待遇较低、人际关系发展不良,对自闭症患儿教育康复效果不满意等专业挫败感,也间接反映自闭症康复困难这一现象。
3 总结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100%,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专业定向较为明确,90%以上从事教育或康复工作,符合专业招生的预定目标,达到专业设置要求。然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转行等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值得关注。
中图书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49-02
据了解,麦可思公司是专业的,唯一的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着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曾承担了国际、省级的重大研究项目,与国内近200所高校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合作。我院院长认为麦可思公司的年度报告为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启示作用,希望各专业根据报告客观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从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由MyCOS公司提供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看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如就业现状满意度、就业质量等都比较高,但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问题进行整改。
1 报告分析
1.1 就业竞争力
表1是本校2011届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指标一览,包括其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这四项指标,是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某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首先求得该专业的就业率与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的比例,即就业率/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本校各专业就业率的相对水平;同理计算月收入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比例和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比例;然后算得四个比例平均值,即为就业竞争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
分析得出,本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96.7%),就业竞争力指数最低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81.0%),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三。
1.2 主要专业工作相关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电气自动化为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由其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回答所认为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均分别高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这五门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即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
另外,该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度为100%,且此课程被该专业毕业生评价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但其满足度仅为44%。需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另外,其它核心课也不是很高,也需要整改。
2 结论分析
经过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老师对MYCOS报告分析和讨论,形成了如下结论:
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情况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愿意留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动手能力强,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生更强,所以企业乐意接受。这一结果与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的情况相呼应的。
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前景及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与电气专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适应。但是,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及工资待遇有所期待提高。这与毕业生比较高的离职率相吻合,毕业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待遇,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③数据分析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④核心课程重要度都很高,但满足度有些课比较低,需在课程教法、课程改革及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直流调速系统。
3 工作对策与建议
综合问题和意见,电气自动化专业召开了专门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讨会,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
①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为了能够及时跟踪毕业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本专业毕业生信息中心,开辟网上校友录等形式,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和实际操作的相关课程份量,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同时,对于学生在吃苦耐劳、创新能力、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力度。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电梯专业除了必须的电梯安装证以外,要正确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证等。
其次,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证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再次,加强实操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工作中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并认为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应在校期间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快速的转型和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
③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并在课程教学方式及模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机房授课、多媒体教室授课、实训室实训、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兼职老师授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小组法、探索法、项目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④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和加大参与教学的份额,以此来提高实训环节的有效性。
4 结 语
关键词 高职 体育 价值
笔者从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多年,深感人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高职体育专业毕业就业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有失公允,而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又会造成舆论和行动上的进一步不尽人如意,所以笔者决定将自身对此的认识加以陈述总结成文,以期与方家共同讨论,摆正认识,为体育专业的长远发展点滴做起。
一、体育的价值
体育对人类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除了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之外,人们对体育所抱有的其他重视因素还有什么?为什么在家长眼里体育课跟数语外课程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连在高职学生眼里,体育课也是一门可以很容易请假甚至直接翘掉的课程?那体育课的真正价值在哪里?笔者认为,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体育都是对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的。对个人而言,除了能培育一个有高素质健康的身体外,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因为,合理的饮食、睡眠、体育锻炼都是良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需要长久时间积累的;第二,是人气质塑造的秘诀。人的形态美主要靠后天运动锻炼而成,衣服化妆配饰等等只是起点缀修饰作用;医学研究已证实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人体心脑系统供血,而这对大脑潜能的开发和释放具有推动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加强,能改善大脑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敏捷性、准确性,进而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可见拥有一个内外兼修的美的气质,体育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是建立积极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因为无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在现代社会由于被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困扰而造成自杀自残等现象层出不穷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而进行体育运动就能为不良情绪提供发泄的出口,把坏情绪释放掉,减轻内心过重的心理负担,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标志;第四,是融入集体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多人参加的体育活动还是体育社团,在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整个团队又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人际关系的培养就有了切实的依托和基础,培育正确的竞争合作关系,使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和谐。体育除了对个人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也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也都认识到了,青年人的体育素质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关涉一个民族的未来,以抗战时期的中国国民素质来说,当时在校的学生多数都有身材瘦小、营养不良以及肠胃衰弱等病症,身体的体力素质反映在精神上就是志气的萎靡,心境的烦闷,艰巨的工作无法胜任,使得国家元气空虚,民族隐患加深,严重影响到国家抗敌御辱的实力,试想,一个胸膛和脊梁都挺立不起来的国民,怎么会让国家的脊梁挺立起来?
二、体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其实体育的价值人们细细思考起来总是会发现一些的,但这并不能代替当下尤其是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前景的信心把握,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会认为自己对体育事业空有一腔热血,到头来还是会被社会现实冷水浇头。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体育生在高职院校逐渐成了成绩最差、翘课最多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对本专业课上老师枯燥乏味的照搬课本、形式单一的训练没有了耐心,大部分同学就纷纷在校期间在各个训练营做青少年训练的兼职教练,虽然这让他们在校期间可以过得比较宽裕,但一到毕业需要就业时,却发现自己还是只能做代课教师,而这样的收入就难以支撑自己的基本生活了。这是现今高职院校体育生比较常见却又难以转变的情况,但笔者认为,只要对当下我国体育形势稍加分析并及时改变观念,高职体育生的困境摆脱并不是那么困难。首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无不向我们传达着“发展体育事业”这一重要信号,随着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流向,国内著名大企业大公司也抓住时机进入体育行业积极布局,并预言体育行业在中国大有可为,细心的人也会发现,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裁员规模越来越大,而体育行业却独自欣欣向荣,人才紧俏,作为高职院校体育生来说,属于我们自己最好的时代不是来了吗?
三、小结
对高职院校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发展前景的准确分析是高职体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充分认识到体育对个人强身健体、气质塑造、健康人格、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国家精神风貌、未来依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对高职体育事业的发展寄予希望,并不断鼓励我们的学生在当今中国体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好迎接的准备,一方面夯实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不断打造自己以体育专业为核心的多功能综合技能,相信作为高职院校体育的学生也能在自己未来发展的岁月里走入诗和远方的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