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3: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篇1

1.构建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篇2

《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种教学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凭据,并交流合作,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从而弥补了《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23人,对照组21人。

1.2 教学内容和时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病机、治则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病机教学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治则教学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3 实施方法

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病机、治则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病机、治则,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总结归纳病机、治则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1.4 考评指标

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

2 研究结果

2.1 教学质量考评

学习态度考评听课状态、课堂纪律和学习兴趣诸方面,其中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6.96%学生具有学习兴趣)较系统讲授法组(80.95%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过程考评自觉学习、理解接受、课堂气氛诸方面,其中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1.3%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6.67%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明显改善;学习效果考评完成作业、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诸方面,其中学以致用方面PBL教学法组(82.61%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系统讲授法组(71.43%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强。

2.2 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2.3 智能考核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为流行的一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发展的产物。由于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对于我国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而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了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与学习环境观等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就教学观而言,建构主义在教学观念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通过设置情境、加强合作交流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情境、会话、网络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是一场教学革命,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与作用的改变,这对于破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局意义重大。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其规范化与科学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作为反映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因而对教学设计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影响,准确把握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与趋势,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作品。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几点建议

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时其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广大一线教师不仅要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把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增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因此,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第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人堂”;第二,在教学时间的设计上要敢于把时间放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建构;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来组织,而不能想当然,脱离学生实际。

(二)吃透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组织材料与落实教学目标三者结合起来。同时三维目标内部也要有机结合。每一堂课中三维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知识,有的课的重点环节是训练能力,有的课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对于知识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通过情景、网络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理清重难点;对于能力型的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一起合作探究,或组织社会实践,对于通俗易懂的知识可以一语带过;对于情感型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所选材料与课堂环节设计要切合所表现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贯穿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中的,离开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就会变得无势可依。

(三)合理设置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联系在一起,在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同化”或“顺应”自身原有的知识来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只有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去同化当前遇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也需通过“顺应”过程,引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庆市巴县中学;重庆;401320)

篇4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篇5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病例设计成PPT课件的形式,然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纲,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板块,再用整体观念对每一个相互独立板块之间的联系进行体现;利用目录导航形式,设计简洁、直观的课件。在课件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收集案例资料,比如阴阳五行、病因学说以及四诊八纲和治疗治法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图片;通过目录导航,把中医基础理论案例与影像资料、图片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文字、图示对案例进行阐释,而且还可以根据所需适当用大字号、加粗、不同色彩以及下划线等形式,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课件风格,应当与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不仅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课程特点、内容等,对案例运用多种导入形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前期,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基础以及思维方法等,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建议采用讲述为主的案例分析法[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解,还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医学案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比如,中医领域所注重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上有异病同治之说,即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中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在此过程中,应当适当培养学生们的中医思维意识和能力,案例的导入和应用,以问题导入为主。教师在讲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并且针对问题导入所选的经典医学案例,比如,病因之“七情内伤”方面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以“喜”为例提出问题。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那么喜乐情绪可导致人体疾病吗?此时,有很多学生想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当问及如何治疗时,多数学生则回答不出来。此时,可讲授“以情胜情”治疗法,并导入典型的医学案例。比如,《冷庐医话》中提到一名江南书生,考中状元后因太过高兴而发狂,进而大笑不止。这便是中医所讲的“喜伤心”:一位名医故意欺骗他病重将死,结果治愈了状元的“喜”病。之所以会起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喜为心志、恐为肾志,根据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而水能克火,因此可用肾之志恐,治疗心之志喜疾。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导入该案例可以让学生们对情志内伤所致的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情志内伤特征、治疗方法等有很好的掌握,对五行生克的原理有理解。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就刚进入学校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因相应的知识结构比较匮乏,不容易理解古代医案文字之艰涩,所以若按临床医案从理法方药等进行全方位讲解,必然会加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导入病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医学案例的适用性、语言等进行优化处理,必要时还要进行文学修饰,更为形象、更容易接受,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既要让学生感到中医非常有趣,而且还要让他们“钻”进来,自主地去学习。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案例的重点引入讲述、论证理论上,避免出现偏离主题现象。通过以上努力,才能使临床案例更加的通俗易懂、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基于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基本上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概念、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组织学生以案例为中心,积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先准备好讨论的案例,比治则治法―“反治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通因通用”法,即可插入病案讨论。比如:明代名医王肯堂,在其八十岁高龄时患上了泄泻病,久治不能愈,邑中诸医也无能为力,数月后病情日渐加重,便写信给李中梓(也是一位名医),于是李中梓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终于得到病榻前凭脉审证,弄清病症结:即医生们认为该病是因为求年迈体弱,所以就多用补剂,然而越补越滞。王肯堂乃当世名医年事已高、德高望重,所以李中梓非常的为难。全面考虑以后,便如实说道:“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王肯堂同意李的观点,回答道:“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于是李中梓出了新的医治方法:即用巴豆霜一味,结果王下痰涎数升,疾病被治愈了。根据这一故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对案例进行解释,重点把握病案所讲的中心内容。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定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比如:上述病案是哪种类型?王肯堂的病机重点是什么?李中梓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深?在该病案讨论以后,你认为该种治疗方法体现了我们中医理论和治病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先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长发言,最后再总结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本文所提到的医学案例,可适时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思维、医德教育,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展现出来。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篇6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篇7

1 提高课程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教学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一味地采用老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课就象一首“催眠曲”,单调无味,令人昏昏欲睡,容易使学生觉得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令人厌烦。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解全面、准确,而是看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应将提高兴趣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切入点。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由于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专业特点和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有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帮助学生认识功课的重要性,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一门课与其他课程有什么关系等。教师要将所教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这些知识对临床上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自己现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解决今后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 重视课堂引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课的内在心理,这种心理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难得的良机,重视绪论部分的备课,以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形成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展开预备良好的气氛,为正文开讲铺平道路。在绪论部分注重介绍中医学在历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人痘接种术是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等,使学生对中医学建立初步的信任。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我国著名医学家治病救人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介绍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例如现在国际上掀起的中医、中药、针灸热潮,中医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禽流感等新发疾病方面的优势等,说明中医并没有衰落,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树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

在讲授具体章节时,要力求课堂生动幽默,情趣盎然,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注意转变思维方法,提示学生学好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是转变思维方式的重点和关键。在阴阳学说的讲授中,结合成语中有关“阴阳”的条目如阳奉阴违、阴差阳错等说明阴阳的含义,以太极图阴阳鱼的运动说明阴阳的关系;在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讲授中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实例。使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掌握比较、演绎、类比、反证等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

在讲解脏象时,为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一些常用的成语、俗语来解释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以心想事成、心怀鬼胎、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说明中医心主神明理论,以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说明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在六章节教学中,注意结合生活实例,例如以放风筝的过程来说明风性浮越、主动,以台风的速度、变化说明风的善行数变;以热胀冷缩说明寒性收引。在七情章节教学中,利用一些文学典故,如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这些方法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深奥理论的困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有张有弛,有有低谷,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

3 合理使用设备,刺激感官产生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设备也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已普遍应用于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精心准备、合理使用。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需要教师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素材、制作课件,准备得越充分、越细致、越周到,效果越好。课件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既要避免大段文字的简单堆砌,令听者索然无味,也要避免过于繁杂,动画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篇8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篇9

1 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2 精简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应遵循“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的原则,以“性能-功效-主治”为主线,其他相关内容围绕其展开,突出学科特点,这也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切忌泛泛而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而对具体药物的讲解,应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胜,多用于热病出血、消渴、真阴亏耗之虚证;玄参苦咸降泄、泻火解毒之力强,且能软坚散结,多用于热毒发斑、咽痛喉痹、瘰疬结核等;牡丹皮长于凉血退蒸、活血散瘀,用于血分实热、虚热骨蒸及血滞经闭、跌打损伤;水牛角主清血分实热,以解毒为优,宜用于热病高热不退、血热毒盛者。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学》教学的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衔接好中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在讲述药物功效时,多联系所学的中医知识阐述;在讲授主治病证时,应结合临床各课程内容加以分析,但要突出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相对应关系。如车前子有渗湿止泻的功效,通过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主治泄泻,但以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泻为主;若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暑湿泄泻,则应分别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3 强化实验教学

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药学》课程也不例外。而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科研性的特点,有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饮片标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等,把《中药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加中药饮片的内容,安排饮片见习课,要求掌握辨认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及100味常用中药饮片,以改变以往学习中药而不认识中药饮片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还开展了《中药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如“煎煮时间长短对生附子毒性的影响”、“人参的耐缺氧作用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有实验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药学的内涵。

4 突出专业特点

在突出中药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药学》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中医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应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学》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常用中药较为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农艺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这类专业可参照临床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学》教材总论中产地与采集、炮制以及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炮制特点等内容,将在其他专业课中系统学习,故可不讲或少讲,做到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以同一模式来培养不同需求的人才。

5 衔接相关知识

篇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而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也是多种多样。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越性,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大变革。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中有明显的优点:①直观、形象、生动。中医学的有关内容宏观、抽象,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的理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情趣的作用。②容量大,效率高。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元化,不仅能加速教学的进度,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③信息呈现快捷方便。在讲课中,教师点击鼠标就可以快捷方便的呈现教学内容,相对于黑板可以省去许多当堂板书的时间。这样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可以进行更多的教学活动。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缺点。

1.1 实用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课件的制作要服从于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大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有的多媒体课件或文字与背景图片的对比度不够,文字都看不清楚;或有的纯粹幻灯式的等等,都没有真正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有作用,对教学补益不大。

1.2 主体性问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解学生听,未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3 可控性问题。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内容便以线性存在,授课时教师难以改变其内容和出现的先后顺序,制约了教师的发挥和应变。相反对于黑板来说,教师可以临时书写随时调整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更多。

总之,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的艺术性更高,动态性更强,形象更具体,直观效果更好,给予学生的印象也深刻。因此有明显的优越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布局合理的板书,优美的文字也独具魅力,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有位马玉顺老师曾在《光明日报》《教师请写好粉笔字》文中说的好:“教师随着教学的进行随手写下的板书是带有感情,具有艺术品位的;而用电脑打出的板书则整齐划一,缺乏灵气。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比起电脑设计的板书,学生更愿意亲近教师的粉笔字板书,面对老师的当堂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所言颇为中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强调直观性,但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而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笔者认为,各种媒体有自己的特点,并不存在超媒体。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来选择,要遵循和关注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适度性等特点,合理地发挥各种媒体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果教师每有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一味强调多媒体教学,则有可能导致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呈现太多太快,造成新“电灌”现象。

2 以病带证,适当体现病的统领作用

在中医诊断学的“绪论”及“疾病诊断假说”中虽讨论了“病”与“证”的关系,但在辨证学部分却未提及“病”。虽然中医诊断学重证轻病,但将“病”、“证”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有待商榷。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反映疾病的根本性矛盾;而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特点的概括,反映疾病的当前矛盾。中医学有异病同证的说法,亦即不同的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患者体质相同、邪正斗争的机理相同等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如“心悸病”的心血不足证与“失眠病”的心血不足证可均有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的共同表现,但由于疾病不同,其主要症状却有区别,前者表现为心慌不安,而后者则以失眠多梦为特点。故笔者认为,此时如适当结合“病”来讲解,学生将很容易理解,也不会产生如学生们所说的,中医诊断学书上描述的和临床有差距的说法。

又如在讲解“心脉痹阻证”时,可向同学们指出,,此乃“胸痹心痛”病最常见的证候,但“胸痹心痛”则常见于老年患者,此时“人阴气自半矣”,病机多为“阳微阴弦”,其本质属于本虚表实,故“心脉痹阻证”多因正气虚在先,而后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阻滞心脉所致。故“心脉痹阻证”虽表现为“实证”,但本质为“虚中夹实”,其实临床治疗上也常在祛邪的同时酌情配伍扶正之品。

又如“寒痰阻肺证”,按一般原则来讲,病人应咳痰清稀色白,易于咯出,但正因为此证可见于“咳嗽病”、“喘病”、“哮病”、“肺胀”等病中,故病人咳痰非独清稀色白,易于咯出,还可见到痰质粘稠、不易咯出的情况。

3 紧密结合脏腑的生理特点,阐释临床病理变化

篇11

关键词:

生药学;高职教育;药学专业

《生药学》是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常用生药真伪鉴别的能力,熟悉常用生药的功效与运用的能力。本课程对生药相关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最新版国药基本目录、《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均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在药物行业秉持的“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合岗位,岗位需求的药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生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真研习了相关研究[1‐3],结合自身以往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对《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做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将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功能主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生产加工、来源鉴别、显微鉴别、药理作用作为熟悉内容;产地、理化鉴别、化学成分作为了解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析后,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生药学》课程具有以下两个困难:缺乏《药用植物学》基础,未形成生药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动、植物自然分类体系,那么在药材鉴别中就不能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自然类别进行来源鉴别;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而缺乏《中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不能很好地将药用植物上升到药物的理性认识。这都加大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以上分析,对教学内容作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1)将生药性状鉴别法作为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辨别生药真伪优劣的技能。(2)将《药用植物学》知识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药分类体系,比如,黄芪、甘草、苦参等均来自豆科,在讲授以上药物前,增加豆科药用植物特征内容,加深学生对豆科植物及药材性状的认识。(3)充分发挥学生已具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讲解“功能与知识”内容,加强学生对生药运用的认识。

2教学方法改革

2.1项目教学法课程内容的处理原则为“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相适应,以生产为对接,以实训条件为依托”,处理依据包括“基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学校教学条件”、“基于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五个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处理成四大模块,16个项目,16个工作任务,三大模块分别是总论、植物类生药、动矿物类生药、综合实训与考核模块,并根据实践指导意义强弱、生药临床使用率、鉴别难易度、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分别对三大模块划定重难点内容。

2.2理论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时处理应达到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一比一。本课程共计9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分别45。教学内容不变,授课学时减少,为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地完成,采用以下两个改革手段:

2.2.1翻转课堂式教学理论课之前,将相关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录制微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预习效果。通过世界大学城布置相关作业,便于学生自我检测预习结果,同时,可起到督促学生自学的作用。理论课堂上,主要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讲解。例如,生药的性状鉴别法为重点讲解内容,学生事先通过微课熟悉性状鉴别法一般如何开展,然后借助课件了解每味生药基本性状特征,理论课堂上主要对每味生药的性状鉴别法关键点进行讲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能够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

2.2.2生药材进课堂将生药材引入课堂,以引导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总结每味药材关键鉴别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课前自学的理论知识提炼并直观化。《生药学》课程理论知识庞杂,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较枯燥,将生药材引入课堂,引导式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2.3实训教学改革《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将实训课课时进行改革,共计45课时,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性状鉴别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采用阶段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训课共分为三阶段,分别为基础阶段、上升阶段和应用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进行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法的方法学习,其中,以性状鉴别法为重点内容,显微镜使用以及制片法为难点内容。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熟悉生药四大鉴别法,为后续生药鉴别实训打基础。上升阶段主要针对各类生药开展鉴别工作,教学重点是各生药材的性状鉴别法。本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药材的鉴别方法,尤其是最简单直接的性状鉴别法。应用阶段与实际相结合,主要是采用性状鉴别等方法对临床常用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定,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本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鉴别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为相关就业岗位服务。

3考核方法改革

在课程教法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应的课程考核方法也作了改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强调对其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改革后,考核指标由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训操作成绩占30%,平时作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考评占10%。生药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加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同时,学生对实训操作的重视度、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对《生药学》课程的授课思路进行了探索并改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工作可以加强,如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法,均可以为教学服务,提高授课效果,这些仍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朱华,陈旭.生药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3(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