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童装调查报告

童装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童装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童装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87-01

符川乡秦家岔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该村共有30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和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篇2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我县就曾经发生过“留守”女孩被的案件。

(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 ,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

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篇3

一是生活极度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占70%,任何经济来源,只能靠政府、乡亲或亲戚接济生活占20%,因寄养家庭条件尚可、孩子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的仅占10%。

二是就学就业形势严峻。或在外飘泊流浪,或在本地依赖乡亲临时施舍勉强度日,绝大部分由亲属抚养,其中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总数的68%。监护人本身年迈体弱,贫病交加,由于贫困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以及各种因素影响,即使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不去上学或中途辍学的比率仍然很高。在我们调查走访的12名孤儿中,小学学历的有2名,初中学历的有8名,最高学历为职高,仅占总人数的20%。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生活状况仍处于社会底层,仅能勉强维持温饱。

三是心理障碍凸显。在调研走访中,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孤儿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孤身”而是“孤心”。 很多孤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他们对生活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缺乏热情。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个别存在行为偏差,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篇4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地处东经105°17'~106°41',北纬36°34'~37°32'之间。东北部与盐池县接壤,东南与省界甘肃环县为邻,南与原州区毗邻,西连海原,北接中宁、红寺堡等地,南北长102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35公里。海拔1283~2625米。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和黄土高原西北部相接,地势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倾斜,处于灌区与山区的衔接地带。

1.2地形地貌

同心h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分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县城海拔1344米。东南部为黄土丘陵区,海拔1500~2000米;西北为中低山,缓坡、丘陵、川地纵横交错,海拔1283~2625米,以山地为主,较大的山有大、小罗山,马家大山、窑山、老爷山、青龙山;中等山90座,小山丘4000多个。西有清水河、长沙河,东有苦水河;全县较大的沟有三条,折死沟、金家儿沟和大洪沟。三大川即同心川、韦州、下马关川。境内由山地、丘陵、川盆梁峁交错分布,并以丘陵坡地为主。南以黄土丘陵为主,境内沟壑纵横,地形高低起伏,支离破碎。北为高丘陵和缓坡丘陵、洪积扇及川地为主,地势由陡渐向平缓,并有大面积的山间川地。

1.3气象及自然条件

同心县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且昼夜温差大。降水受海洋气流(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其降雨区域分布,大体由北向南每伸延1公里,雨量平均递增1毫米。年际分布较差甚大,年均降水量为277毫米,降水量的月际问分配变率也甚大,其特点是冬春雨量稀少,夏秋雨水集中,冬季南部占雨总量的1%,北部占1.9%,春季南部占16.4%,北部占18.1%,夏季南部占35.5%,北部占53.5%,秋季南部占28.6%,北部占26.2%。7、8、9三个月,南部平均降雨量占全年65%,北部占全年的53.5%。群众故有“三年两头旱”之说。年平均蒸发量2300毫米,北部比南部蒸发量多352.52毫米,是降雨量的8.3倍,北部比南部显著干旱。年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南部年平均为6.7℃,年较差30.6℃;最热7月,平均温度20.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9.6℃;极端最高温度37.7℃,极端最低温度28.1℃。北部平均气温8.4℃,北部比南部高1.7℃,年较差30.6℃;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2.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5℃,极端最热天气为39℃,极端最冷天气为27.3℃。同心县由于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较久,大陆性强,多晴朗干燥的天气,故日照充足,属于长日照地区,年均日照为3018.9小时。同心县地处荒漠干旱区,气候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达148.9千卡/平方厘米。南部地区积温≥0℃为3276.2℃,≥5℃为3146.3℃,≥10℃为2737.1℃,≥15℃为2124.9℃。北部地区积温比南部高,其中≥0℃为3709.2℃,比南部高433℃;≥5℃为3544.3℃,高398℃,≥10℃为3149.2℃,高412.1℃;≥15℃为2381.7℃,高256.8℃。南部初期霜以9月23日始至次年终霜期4月27日止,无霜期平均为146.4天,初霜期最早发生在9月5日,最迟发生在10月5日,无霜期最长天数176天,最短天数107天。北部地区初霜期平均在10月11日,终霜期在次年4月12日,平均为183天,初霜最早日期9月18日,最迟11月1日,霜期最长天数233天,最短天数119天。其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低温、大风、沙尘暴、青干和热干风等。

1.4土壤与植被

同心县耕地土壤有6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19个土种。土类主要有黄绵土、典型新积土、典型灰钙土、典型黑垆土、淡灰钙土、草原风沙土、冲积土、钙质粗骨土。其中黄绵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6.9%;典型新积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6.5%;典型灰钙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7.1%;典型黑垆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4%;淡灰钙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4%;草原风沙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4%;冲积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0.2%;粗骨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0.06%。同心县主要植被类型有干草原、荒漠草原及沙生草原等。干草原植被分布于黄土丘陵地区,包括张家塬、预旺、马高庄、田老庄及窑山、王团、下马关等部分地区。植被由旱生多年生草木、蒿类、小半灌木为主。荒漠草原植被分布于本县干草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丁塘、河西、韦州、下马关等乡镇及王团、窑山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地形多为平坦川盆地和缓坡丘陵地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海拔1260~2000米。土壤为灰钙土,植被构成以强旱生蒿类为主,还有小半灌木、半灌木等。零星插花分布于韦州、河西等乡镇荒漠草原地区,植被以沙生半灌木、灌木为主的白刺、沙蒿等构成。

1.5社会经济状况

同心县共辖7镇、4个乡、2个管委会,170个行政村,总人口3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5.8%;回族人口34.16万人,占85.79%。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2317万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109254万元,同比增长5%。其中,种植业产值131631万元,林业产值3134万元,牧业产值89078万元,农林牧服务业产值5778万元,实现农林牧业增加值109726万元,同比增长5.7%。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3元,同比增长12.2%。

同心县土特产有甘草、发菜、二毛皮等宁夏“五宝”中的“三宝”,而且同心县是这“三宝”的主要产地之一。同心县甘草条杆顺直,色棕红,骨重粉足,味纯甜,是同类中的佳品;同心县的发菜丝细长,色泽黑亮,堪称上品;同心县的二毛皮毛穗柔软洁白,波浪弯曲,皮板柔软,轻便保暖,享誉全国。同心县土质适合生长洋芋、红葱、豌豆、扁豆、荞麦、瓜果等作物,尤其红葱闻名全区,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储存。

2农业基本情况

2.1耕地及农业结构

全县土地面积665万亩,耕地面积212万亩。其中水浇地45万亩,旱耕地167万亩。常年种植面积150万亩左右。2015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47万亩。其中,冬小麦14万亩、春小麦10万亩、夏杂5万亩、玉米35万亩、马铃薯30万亩、糜子7.9万亩、谷子10.2万亩、荞麦6.9万亩、油料10万亩、露地蔬菜5万亩、西甜瓜5万亩。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油葵、枸杞、苹果。旱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冬小麦、春小麦、油葵、食葵、夏杂(豌豆、扁豆)、油料(胡麻、元元)秋杂(糜子、谷子、荞麦)、中药材、枸杞、同心圆枣。

农业是支柱产业,“三红一绿”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据专家检测认证,当地苦水枸杞含糖量50%以上,其药用价值高于宁夏同类产品;红葱、红枣发展前景广阔。预旺地膜西瓜具有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糖分高,易储运等特点驰名;沙土马铃薯个大皮白,淀粉含量高,远销越南及亚太地区;小杂粮(小米、扁豆、豌豆)出口韩国;玉米因籽粒饱满色泽好畅销西南各省市;食用精练胡麻油红遍我国西北,幅射西南、华北。同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畅达、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三纵(银平、包兰、惠平),一M(兴仁至惠安堡)四条公路线和宝中铁路大动脉经过同心县。

2.2种植业

玉米平均亩产水地850公斤,旱地地膜玉米400公斤;马铃薯水地及补灌种植平均亩产2000公斤,旱地种植800公斤;水地地膜西瓜平均亩产6000公斤,旱地地膜西瓜3000公斤;水地油葵平均亩产200公斤,旱地地膜油葵150公斤,旱地地膜食葵130公斤;旱地露地食葵80公斤;旱地平均糜子90公斤,旱地谷子110公斤,旱地荞麦130公斤;豆类平均亩产100公斤;旱地胡麻平均亩产60公斤。日光温室年平均棚产值(棚长80米)1.8万元,水地大田地膜西瓜平均亩产值0.3万元,旱地地膜西瓜0.1万元;水地枸杞平均亩产值0.8万元,旱地枸杞平均亩产值0.3万元;苹果平均亩产值0.3万元;水地番茄平均亩产值0.5万元。

2.3养殖业

篇5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篇6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调查题目

比例

说明

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习、生活

35%

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

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

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

78%

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

11%

关心学习状况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学校有伙伴

55%

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

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

50%

篇7

同伴沟通是指同龄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同伴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由于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发生角色失灵现象,同辈群体在此时期比父母更有影响力。同伴之间的性话题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正式问卷共发出了6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4道测谎题有三道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445份有效问卷。

二、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特点

1.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

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在各维度上的沟通得分依次为:沟通状况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动机,其中沟通状况维度均数最高,而沟通动机维度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2.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性别、学校、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问卷及各维度上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从具体因子水平上看,沟通动机维度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沟通内容维度在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四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二)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性别特点

1.不同性别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测试结果

2.中学生在沟通动机维度和沟通状况维度上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在沟通动机维度和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沟通动机维度(F =7. 203)和沟通状况维度(F= 11. 364)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三)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在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上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质学校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方面,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体沟通上的平均分均要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3593. 259,F=2.069)。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同,都表现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具体维度上的沟通水平均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并且在沟通内容和沟通状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学校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内容维度(F=5. 741)与沟通状况维度(F=6.440)上均显著好于职业中学的中学生。

(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上的存在的差异分析

由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及与性别和学校两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分开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和沟通态度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中学生沟通要好于学历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沟通态度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态度上明显好于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中学生,而与另外2个受教育水平差异不显著。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上明显好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而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沟通内容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的中学生沟通均要好于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与高中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篇8

一、白河县普通高中住校生饮食存在的主要问题

白河县普通高中住校生在校饮食已全部实现商品化,供应机制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学生购买食品已比较方便,食物品种可选择余地较大。白河一中和白河二中有约25%的住校生在校内就餐,75%在校外就餐,白河三中住校后全部在校外就餐,校外购买食品也主要在校园周围,最远距离不超过300米。大多数住校生能吃饱,部分学生是可以吃好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学生年度体检资料显示,白河一中2006至2008年学生营养不良率分别是39.40%、24.66%和28.18%。但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的问题。

1、饮食费用不足。调查显示,住校生每天的饮食费用多数在8元以下,维持在6―8元“较高水平”的占49.31%,4―6元的占15.97%,有3.47%的学生每天饮食费用只在4元以下。可见约有20%的学生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2、营养欠缺,饮食卫生堪忧。学生体检显示,近30%的学生营养不良,住校生营养不良率远超过30%。从饮食结构看,住校生中有44.44%的学生从未饮用过牛奶,仅有18.75%的学生偶尔吃鸡蛋,没有一个学生能经常食用蛋奶。52.78%的学生午晚餐主食选用米饭或面条,就少许素菜,有26.39%的学生选用馒头、烧饼或方便食品充饥,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白河一中全校近2800人需用早餐,1700余人住校的需用午、晚餐,校内学生膳食中心仅能提供300―500人,近八成的学生分散在街上就餐;白河二中初、高中住校学生2100余人,校内仅能提供800人左右的餐饮服务;白河三中校内没有学生食堂,全部在校外就餐。各饮食摊点很少座席,大量的学生只能站在街道上进餐,车辆行人很多,尘土飞扬,极不卫生,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各饮食摊点的卫生状况近年虽有所改善,仍难以符合卫生要求,防蝇、防尘、消毒设施不全,即使有设施,使用很难到位,形同虚设。餐具前者使用后,稍加冲洗后者即用,生熟混存等现象较为普遍。

3、一日三餐不科学。很多学生的早餐都是将就82.64%的学生早餐费用在2元以下,其中有4.86%在1元以下,很难满足上午的能量供应;晚餐费用1―2元者占43.75%,2―3元者占23.61%,3―4元者占27.78%,晚餐时间在下午5:30到6:00之间,晚9:00以后皆饥肠鹿鹿。多数学生要学习到晚10:30以后,晚上能加餐的非常少。前一天晚餐到第二天早餐要间隔14个小时以上,对学生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二、住校生饮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收入低,生活费用少。我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739元,主要来自打工收入和农业收入。据对住校生父母职业调查显示,学生父亲外出务工者占47.22%,在家以务农为主的占45.03%,学生母亲在外务工者仅有18.75%,75.69%在家做家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有家的感觉,没有外出)。家庭收入只能处在中等偏下水平,给孩子提供的生活费用很紧,每月生活费300―400元的占36.11%(其中女生占19.74%);200―300元的占52.08%(其中女生占68.42%);还有4.86%(其中女生10.53%)的学生生活费用在200元以下。这些学生大多住家在离学校较远的,除去往返的交通费,必要的学习费用,用于饮食的费用就相当有限。特别是女生,家里提供的生活费比男生少,用于非饮食费用无疑比男生多,可省就是饮食费了,所以女生的饮食费用明显低于男生。

2、服务设施不全。白河县三所普通高中教学用房已基本满足需要,生活用房严重短缺,学校想方设法也只能提供少数学生就餐,甚至无法提供就餐。多数住校生一日三餐由社会提供,校园周围的饮食店(点)少有配套的服务设施,有的甚至连操作间都没有。

3、食物量少质次价高。白河县主要的粮油、蔬菜靠外地输入,成本较高。由于白河特殊的地理位置,物价总水平要比安康、十堰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输入的蔬菜价格要高出30%到50%。学生膳食供应完全市场化,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一般选择的是市场上价格最低的劣等粮油菜蔬。熟食原材料的优劣是没有严格标准的,经营者只把握不出大的安全问题就万事大吉。当然在采购和供应时总是“能省则省,能劣则劣,能少则少”。虽然市场化供应存在竞争,但是,学生就餐时间集中,而且时长有限,很多人一齐涌向有限的供应点,形成了卖方市场,学生只能接受质次价高的食物。有的学生两人合买一份3.5元的小笼饱当早餐,晚餐也有两人合吃一份米饭的。3元以下的早餐最多也就是面皮一碗,2元以下的早餐只有烧饼一个或油条一根,3元以下的午晚餐就可想而知了。学校周围供应学生的熟食价格不断上涨,份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有的豆浆变成了“白水”,有的烧饼变成了“月饼”……。学生这样的就餐状况令人心寒。

4、监管力度不够。住校生食物主要由社会经营者供应,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卫生、物价等政府部门大多是最大限度许可审批,日常管理停留于“运动式”的不定期检查,缺乏长效机制,监管理未能常态化,对日常经营状况缺乏系统督察。对服务设施、卫生状况、价格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解决住校生饮食问题的建议

1、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扶贫工作。劳务经济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由于我县农民很多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所从事的都是苦、脏、累的工作,大多是出力不挣钱的活儿,除矿工(玩命的活儿)外大多收入微薄。外出务工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终究要回归本土。县域经济发展是增加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白河的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扶贫工作也着有成效。低收入家庭仍大量存在,特别是不少的多子女家庭徘徊在贫困边缘。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在扶贫工作中,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视。因子女多而贫困的家庭受到的照顾会减少,这些子女的生存权有意无意被轻视。多子女就学的家庭应成为扶贫的重点,提高有学生家庭的收入。乡镇建立跟踪扶贫制度,确保学生家庭收入不断提高。

2、加强贫困生救助。白河县三所高(完)中长年坚持贫困生帮扶,校内有党员帮扶,有教师发起的教师自愿捐助,学校减免学费,有募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有“健康成长计划”,福利彩票基金资助,财政资助等多项贫困生救助项目。但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仍难以满足救助的需要,且这些救助主要用于学习费用,对贫困生生活救助是很少的,救助机制不健全。建议核定贫困生最低生活标准,建立长效救助机制。扩大贫困生财政资助,将义务教育阶段住校贫困生生活补助扩大到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实施“蛋奶工程”,确保住校贫困生基本的营养供应。

篇9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55-01

一、青工队伍结构

一矿通修区下设七个队:通风队、防突队、放炮队、维修队、监测队、地测队和保安队。全区担负着我矿井下通风保障、安全监测监控、瓦斯治理、地质测量、掘进工作面的向前延展、巷道维护及管道铺设等工作,为我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通修区现有职工1114人,青工(35岁以下)329人,占全区比例的29.5%,其中党员62人,团员37人,党团员占青工人数的30%;本科以上学历61人,专科学历83人,本科专科人数占青工人数的38%;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23人,有技术职称的人数占青工人数的20%;技术员及管理人员22人,班组长12人,管理人员占青工人数的10%;正科级2人,副科级11人,特聘技师1人,工程专家2人。

二、青工队伍现状

当前,煤炭市场持续处于低位状态,对煤矿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挑战。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煤矿开采(特别是井工开采矿井)受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条件制约,矿井存在冲击地压、地下水和地面水、冒顶片帮、煤尘、瓦斯、火等自然灾害,其工作环境与其他行业的工作环境相差较大。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矿工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煤矿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基本上都在“糖水”里泡大的,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生活上还没有压力,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煤矿,通过对通修区35岁以下青年的摸底调查,我们总结出通修区青工以下特点:

1.具备以下优点: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尚前卫,接受新生事物快,头脑机智灵活,学习能力强,个性突出,不肯服输。

2.存在不足之处:享乐主义严重,缺少奉献精神,勤俭节约意识不足,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思想承受力差,学习不够勤奋刻苦,存在浮躁心理,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容易走极端。

3.工作中主要表现:1)由于煤矿工作环境较差,收入不高,大多数年轻人从心理上不愿意从事煤矿工作。2)从独立解决问题和技术攻关中可以看出,在岗青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不高。3)培训工作始终是老一套,缺少针对性、创新性、实用性,无法满足青工的培训要求,使青工对学技术不感兴趣。

三、对青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考

(一)激发青工的工作热情,发现人才

1.明确他们的工作目的要让他们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为了理想,为了让自己活得有实实在在、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了被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认可,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份薪水,这样工作就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就会越来越有激情。

2.树立他们的奋斗目标要让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升华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技能,增加岗位薪酬,要让他们总是觉得有方向、有动力、有奔头,有助于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近年来,通修区涌现出各种优秀青年:张文闯2011.09被评为首届“青春杯”优秀青年人才、2012.04被评为“平顶山市一线技术英杰”等;曾平磊2013年荣获矿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广大青年的工作热情,实践证明:基层团支部必须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勇于奉献。

(二)锻炼青工的实践能力,培养人才

人才成长重在培养。没有培养,就没有人才的成长,青年人才的成长更是如此。要想在在煤矿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程中造就青年人才大军,就必须强化培养意识,在人才的培养上下真功夫,特别要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人才。

1.通修区团总支积极组织青工参加矿、集团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放炮队青工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2013爆破技能大赛包揽第一、三、五名;监测队谷许辉2013年获得全国安全仪器监测工技术比武第二名;实践证明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方式,但其基本环节还在实践,通修区团总支重视在实践中培育青年、锻炼青年,对青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通修区开展青年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年们围绕本岗位的生产实际,在实践中开动脑筋,积极创新,提出了大量创新创效点子、五小成果、技术革新、科研论文和合理化建议,通修区防突队青工张亚楠2012年获得矿(集团)科技项目一、二等奖;地测队青工王秋锋、沈文龙2013年获得矿技术成果三等奖和2014矿技术成果二等奖,马新举有两项成果获得矿三等奖。这些青年工作者在积极工作的同时,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说明,实践培养青年成才的有效性。

篇10

(1)调查对象。抽取河北省医学院校在读的500名学生,其中男生284名,女生216名,年龄18~23岁。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67份,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91.2%。

(2)研究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向参与本次调查的500名不同专业医学生发放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调查问卷,闭卷作答。

2.结果

(1)医学生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态度。大多数医学生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持一般喜爱态度,少数学生不喜爱此类作品。具体见表1。

(2)医学生能背诵的课外古诗词数量。能背诵课外古诗词数量超过30篇的医学生仅有30名,绝大部分医学生很难将一些著名的课外古诗词背诵出来。具体见表2。

(3)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超过65%的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为一般了解,还有14.1%的 医学生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具体见表3。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对于古代优秀的文化作品,多数医学生只是偶尔翻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该类书籍作品晦涩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

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还包括多数医学生很难背诵出一定量的古代优秀诗词作品。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而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课内的,对课外古诗词的了解非常少,加上进入大学时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查发现,大多数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这表明当代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医学生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愿花时间了解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满足,却忽视了在精神方面的塑造与追求,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当前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这对其日后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学校应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扶持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而医学生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关怀;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而且规模逐渐加大,这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通榆县第三中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区域选取通榆县第三中学校招生范围的“两镇”“两场”“一乡”(鸿兴镇、双岗镇、双岗鹿场、第二良种场和八面乡)。为了确保本次调研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含离异后抚养孩子一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13~17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2个班级,总人数353人。据统计,第三中学招生区域所辖人口27300人,在2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9人,占70.4%,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为29.6%,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7.7%,较往年呈上升趋势。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负面影响。被调查的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等方面,明显差于正常家庭学生,整体状况不乐观。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亲情的关怀,往往会觉得生活缺乏安全感。根据我的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现出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和对父母安全的忧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同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随着父母回家探亲联系次数的减少,留守在家的子女在与人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障碍明显上升。

2.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从事的多是体力活,他们的工作劳动强度高,空闲的时间少,因此与孩子联系的次数很少。在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联系方式,由此可见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和孤僻,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性格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调查中我们知道:放v溺爱型监护人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溯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可怜,舍不得去管,所以这些留守孩子几乎是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这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等极端性格。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通过学习出息的几率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初中毕业,然后跟自己外出打工。还有一方面就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介入。从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8.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监护的仅占11.1%。这个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不好,而且文盲比例高,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再加上这些老人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4.大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我校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很少,关注度不够。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求助对象是教师(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6.7%),第二为同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2.2%),第三才是亲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1.1%)。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产生许多烦恼,这时的他们就需要找人倾诉,同时也更需要监护人正确耐心的引导。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的交流,而监护人又没有时间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些孩子产生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等心理问题。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