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学习计划

科学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4: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学习计划

篇1

一 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分析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华北科技学院(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高校) 随机抽取符合小于总体人数的学生参与测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统计量详表略),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能力要素上,整体目标意识明确,但目标实际运用层面能力有所欠缺。二是自主选择系统化内容能力较强,所选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整体偏差。大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力这一层面中,存在系统化选择内容的认知,但对隐性知识的选择能力上存在不足,并且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迁移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知识选择的运用能力整体偏差,不利于其进行深度学习。三是自主学习计划明确,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手段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大学生在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这一能力层面,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计划,但在落实自主学习计划的实践中,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手段调控能力上,现阶段大学生可进行灵活控制,但在其自主学习手段管理能力上,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四是自我形成性评价能力较高,诊断性评价能力和过程性评价能力欠缺。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素的反思和评价层面来说,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某段学习具有清楚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形成性评价能力。但是在一段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和学习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诊断性评价、反思和过程性评价、反思的能力,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缺乏清晰的认知,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及深度学习的发生。总之,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指导现状

1 教师指导现状分析

(1)教师目标意识明确,实际落实有所偏差

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明确,并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会协助其指定自主学习目标。但在实际落实中,这一目标的确立过程不是在课上进行,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像传统教学一样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处于传统的主导者地位,教学设计缺乏自主学习的相应引导。课下会针对某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

(2)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具体监控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的情绪倦怠以及态度调控,教师都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方法。由于学生自身对教师和学习的逃避,教师不能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自主学习计划,因此,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

(3)教师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反思的指导在反思评价方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所做的是通过学生阶段性的练习,来进行知识掌握层面的反馈,并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对自主学习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利于其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基本明确的目标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意识。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向教师请求具体援助,帮助其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学习目标。但不排除个别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对教师采取逃避态度,自主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就不会主动针对其具体情况帮助其指定具体目标。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上主要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单方面传递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在态度和情绪调控上,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来调节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教学情境单一,不能让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和情境迁移,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3)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由于惰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当初既定的自主学习目标,对知识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体系,对自主学习没有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反思,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深度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欠缺的具体表现

(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以及掌握仅停留在现有层面,当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呈现,学生就以什么样的形态来掌握,个体缺乏同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连接的能力,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产生建构,学生缺乏一种创新能力和生成能力。同时,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处于一个相对零散的局面,不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和体系化,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迁移,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利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情境性迁移

科学学习倡导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真实情境和非真实情境,在非真实情境中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大学阶段对一般个体而言意味着中学时代的终结,离开中学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后,其所面临的全部是非真实情境的自主学习,所以情境迁移应作为大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由现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存在情境迀移和情境学习的意识,但在实际学习中,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情境迁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情境单一,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迁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学习者不能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情绪状态和意志力贯穿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意志力是个体有效完成目标,顺利结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当前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当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并对自身情绪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控,以至于中途放弃自主学习,从而不能顺利达到目标要求。大学生对学习手段的调控能力也存在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及图书馆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手段支撑。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调控缺乏有力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监控,也不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大学生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能力不足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准确判断自己哪里存在欠缺和不足,哪里已经掌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设置一个更加符合自身情况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能合理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重点改善和提高。

三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要确立旨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内在要求,为大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定位、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改进等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建构的能力、迁移的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知识和策略的生成能力)等。

2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

在兴奋和热情的状态下学习能够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良好效果。

(1)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的关系。

(2)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可提前将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制作成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而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提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解答,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方传授的局面。如此,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但这种教学设计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

(3)教师要创设合理并贴近主题的非真实教学情境

学生现在在课堂内的学习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往往缺乏一种非真实情境下的探索和实践,比如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直观情境以及有利于新旧经验之间联系的情境,比如概念情境、问题情境等。一种情境会促进多种形式的学习,一种形式的学习也可能创造多种不同的情境,根据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情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灵活创设多种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师要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

(1)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教授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劣,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自主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恰当的自主学习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目标的过程,学习者能够恰当认识自我,提高自身自主意识。计划和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能够给学习者生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学习活动的维持,并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训练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自主学习情境,对方法不进行直接传授,而是提供给学习者一定工具和探究的线索,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承担学习的主要角色。第一,学习者应当将己有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互相联系,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多方搜集信息和资料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验证。第二,学习者不断监控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跟进程度,教师要及时采取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思维上的阻碍,甚至探索会逐渐偏离目标,教师在这时应主动提供指导,合理搭建支持性策略的脚手架,为学习者的探索提出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可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例如,教师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计算机进行学习,基于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可为学生在不同状态中的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当学习者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或是对某些任务感到混淆时,计算机的帮助系统会提出一些建议供学习者参考,并在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教师的指导性策略还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指导学生完成其“自主学习辅导提纲”,自主学习辅导提纲是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能够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关键时刻提供激励作用的一种指导性策略。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分解并融入到具体的练习中,让学习者根据要求把预设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次,教师指导要为学习者提供思维策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思维策略不只是口头上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当在实践情境中举例说明并运用。例如认知策略、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心境调节策略等。

(3)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反思和评价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发现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可提高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评价阶段主要定义为三个阶段,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对头脑内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进行的学习前评价。通过这种预测可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自身是否符合自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明确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一类评价。它是自主学习活动展开一段时间后,依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对自主学习进行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规划或者调整以下阶段的自主学习进程,是“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检验出学习者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目标所定义的知识技能,对还没有理解的内容要向其他学习者、教师或计算机设备求助,对已经完全理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深化的拓展学习,已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生个体经过一段时期的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既定目标的总括性“事后评价”。通过终结性评价,学生个体发现其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不足,教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改善其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贯穿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第一,评价自我认知,检查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精确;第二,评价自主程度(自主意识和能力、调节能力)、规划水平、学习能力(策略的运用)、学习心理(努力程度、动机水平、情感)、意志水平。

总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打破传统对学习者的知识灌输、约束和支配式的教学,协助学生个体制定其自主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合理的“脚手架”式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创建多种包括真实和非真实的自主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果与不足,并进行及时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内容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7、简单统计:复习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

三、复习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1、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2、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分析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5、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篇3

在全国上下掀起实施新课标的活动中,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项伟大的课改实践活动中去,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下各点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方案是为了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中学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1.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

化学新课标着眼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标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2.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2.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3.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3.1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4.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我们在学习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概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篇5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用常规教学媒体是不能很好地表现的),利用计算机通过多媒体CAI课件,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形成声音、文字、图像、动态的变化轨迹等多种信息组合,在大屏幕上展现出来,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科学》课程是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为一体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配置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如果这时候能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但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氯化钠水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全过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可以使整个实验流畅直观;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的作用,除得到的数据准确外,还有利于环保。《科学》课程中适合使用模拟演示的内容还有很多,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通过系统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与以往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概念,充分展示科学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具体形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形成自己的作品,意义在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在交流与展示中及时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生呈现新的学习伙伴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思想。

三、WebQuest模式

WebQuest模式是美国圣地亚大学的伯尼·道格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处理不很明显的信息”。简单地说,WebQuest是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型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WebQuest有其固有的教学模版与教学流程,通常有六个模块构成: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

(1)导言:提供关于WebQuest核心问题的一些背景材料,用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任务:即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探究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可行有趣,并能促进学生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应该经历一个描述得非常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和小组成员。过程为问题解决搭建了一个思维的“脚手架”,是WebQuest真正核心部分。

(4)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在WebQuest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互联网。通常由教师创建一些链接来共享网络资源,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教师提供的资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网页、期刊文章、网上专家、电子公告板、邮件地址等,当然也不排斥使用离线资源,如印刷品、电子光盘、杂志、实地考察、模型等。在一个实际的WebQuest中,过程和资源往往并在一起。

篇6

近几年来,教学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从目前广大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非规范化与非学科化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此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有个大体的把握,还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目前出现的教学设计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表现得较为随意。并且在设计中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分析。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前期所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表述问题。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现在存在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的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最后针对教学方法,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即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现在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模糊,就更加无法谈及规范化与学科化了。

二、提出解决缺失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的偏失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和对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影响着教师所要教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人能够教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如果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传递特定学科的中心思想、原理和基本概念,也不能为教师自己或学生所理解,很难想象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的意义。

2.注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完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小学科学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这需要系统论的指导。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信息的数量。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首先在于以研究的心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开展,都与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关。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也决定了其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及其实践品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且要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学习主旨,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否从会学转向了学会。教学设计者只有透视科学教学实践,关注批判性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教学科学探究方法的内涵。

总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所以深陷入非规范化和非科学化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已有科学教学设计及科学教学实践没有进行分析反思。这使得职前教师难以从中发现问题,难以真正理解他人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呈现的不足。因而,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其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其创造教学体验的机会,让其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规范化和学科化小学的科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7-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数学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景,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如,在讲比例线段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操场上、旗杆下、教室旁积了大量的水,旗杆、楼房倒映在水中,我让同学们到室外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方法测量并计算旗杆与楼房的高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注学生生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些数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双提高,且成功的体验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包括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中学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很强,利用分组学习等方式引导健康的竞争,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还要赛学习习惯、赛学习方法、赛思维敏捷性等。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

(3)树立学习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择机给学生讲名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学习的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和亲和力,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忌“师道尊严”,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比如,运用平易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来想一想”等;再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总结其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二次函数是一位既爱美又民主的先生,他讲究对称美,-b/2a是对称轴,他发扬民主,权利下放,a主管开口方向,c决定与y轴的交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幽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上课不应是单向的传输,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共同进步。

篇8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篇9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变革。但是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大都感觉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重。“分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1.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但那些智力稍差,缺乏主动性,又没有自控能力的学生则一时难以适应,这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2.新课程注重实验和活动,要求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在课外制作相应的仪器和相关的小实验或完成课外活动来巩固知识点,这就使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热情很高,学习态度端正,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课外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因而能学得较为扎实,成绩较为满意;相反,本身对科学兴趣不大甚至讨厌,又懒于动手、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会积极参与探究、讨论,等于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学习的效果较差,科学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的。

3.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但不同的家庭条件、家庭背景不能让学生都在网上或课外书本等渠道找到跟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一方面,有些家庭没有上网条件,有些则没有能力让学生买太多的课外书。另一方面 ,新课程要求有的新的科学实验仪器没有及时筹备,不能和课本内容配套,课内增加学生兴趣的活动没有和当地的环境接轨等,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如初一的星空图,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望远镜,或者即使有也很难观察到真的星空(天气不允许),所以还是纸上谈兵。

4.新课程要求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多讲解、多接触、多询问学习情况。但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还没有达到小班化的程度,现在的班额多者六七十人,少者四五十人,我们的教师究竟如何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在教学中体现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知识呢?这就是个严重的现实问题。所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及时指出基础差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必然会使学生成绩降低。

学生的两极分化,其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多方面,所以我们在制定解决方法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断地思索、采取相应的对策。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两极分化”?

二、解决问题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进程外,自然亲切的教态、精练幽默的语言、简明工整的板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教师巧用特殊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悬念教学法,它能沟通教材中上、下课的联系,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节课留下的悬念,课后必然饶有兴趣地讨论研究,由于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许多悬念,学生可以动脑动手,通过实验解决。例如,在讲述“液体压强”一课后,我先复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压强大小计算方法,然后设问大气是否也存在压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实验或例子去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设计了许多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系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海洋乘风破浪,既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意志,又不断激发了他们的发现、创新的激情。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讲述“机械能”时,我引入“举高的小球释放后能够做功”,让学生产生一种疑问:被举高的静止的小球能够做功,它所做的功消耗了什么能?这能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能叫什么能?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趁机引出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悬念教学既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比生搬硬套的注入式方法具有更高境界。

2.实施分层教学。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和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不同。虽然在八年级阶段科学是起始课,似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文化积淀”问题,客观上也存在不平衡性。这些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就逐渐暴露出来。为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克服教学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立足于中等生,我们要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作业布置上,对不同学生我采用不同的要求。我将作业练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应用概念、规律解答的基础题;第二类是简单的综合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我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完成第一类题目,选做第二类题;中等生完成第一、二类题,选做第三类题;优等生完成所有作业题。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了抄作业的现象,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平时上课我一般是对中下等生提问,对于他们的作业,我要求评讲了以后要即时订正,然后我给他们复批,过几天再出类似的题目给他们做。切忌对后进生冷落、嘲讽、不负责任的放弃和格外严厉的惩罚。这样不仅不利于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反而会压抑他们原有的积极性,妨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两极分化更严重。

3.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

把班级学生按好、中、差平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结成对子,以好带中促差。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置多层次问题,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后进生展示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发挥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互帮互助。

如我班共有8个合作小组,其中5个小组是4位学生,3个小组是6位学生。在分组时,我已经进行了均衡搭配,好中差搭配,实力比较平均。平时上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可以说,这是8个小集体。我提出的第一个活动是进行期末“汽车拉力赛”,得到学生热烈的回应。活动设想:每个小组代表一辆小汽车,各组给自己小组的小汽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各位小组成员代表小汽车的轮子。在期末阶段组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大家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复习。以期末考试的分数相加取平均值作为小汽车的速度。最后我将取前三名发奖。为了鼓励后进学生进步,我特地设立了“进步加分”这项规定:凡是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可以依实际情况给予加分。

第二个活动是“我要超过你”。“汽车拉力赛”是一个集体项目,而“我要超过你”则是一个个人项目。活动设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定出一个“赶超对手”。(这个“对手”一定要和这位学生旗鼓相当,甚至要略好一些,但不能相差太远,也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那个程度。)如果期末考试成绩超过了这个“对手”,那么这个学生的暑假作业减半。

4.抓习惯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不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应有的培养,而且可以使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科学基础知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科学的先进学习方法,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方法。

(1)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到两个“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阅读、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认真做练习和核对答案。教师积极巡视课堂,指导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作一些调查研究,以便在下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作题规范化,促进知识系统化,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2)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八年级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学期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减少两极分化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肯定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只要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就会找到许多帮助学生的好办法。我们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来提高学生,让更少的学生掉队。

篇1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为此,应该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本文拟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小组活动的几个问题。

一、运用小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尤其是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为了改革外语课堂教学,许多学校试行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成绩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都是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强化相互合作的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每次活动可从几分钟至一节课不等,视需要而定,每个小组的规模以4人为宜。通过我校两个班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方法,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运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积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出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维持有效的课堂学生小组活动的应是活动内容、方式的吸引力和高质量,而不是靠规定学生的行为。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活动内容应尽量多样性。

1.开展小组表演,进行真实的场景演练

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做游戏等。运用小组演示法,设置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适当进行小组探索与创造,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自己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总结语法规则,进而举一反三。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写作课时,表达Simon上周生病了,有的小组的学生采用了以下两种表达方法:

(1)He got ill last week.(2)He was ill last week.

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其他的表达方式:

(1)He fell ill last week.(2)He became ill last week.(3)He was in bad health last week.

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对于同一内容用不同语言结构进行表达的问题,在几分钟内便能圆满解决。

3.开展小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阅读训练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把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不断传递给教师。采用小组阅读训练,可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组活动尽量多样,及时了解反馈情况

实践证明,外语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小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小组活动内容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效应;

(2)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又能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

(3)有利于教学任务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2.小组活动形式

(1)小组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

(2)小组互测。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互出试题测试对方,目的是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教师必须及时指导检查,以保证检测质量;

(3)小组帮差。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其效果更好;

(4)小组交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进行校正性复习;

(5)小组轮答。小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轮流回答,或者就事先布置的命题轮流发表演讲。一般让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先发言;

(6)小组对答。小组活动时,一人提问,其他人抢答,然后轮换,或者组员两两结对,轮流进行一问一答。

总之,小组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有效的小组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力争让每一节课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篇11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第一阶段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在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下,我局强化领导,深入发动,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全市动员大会后,局党组认真贯彻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局党组立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科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科技服务发展、惠泽民生、促进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建立了局党组负总责、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活动办公室督促检查、党支部狠抓落实“四位一体”的领导机制。3月31日,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向书本学和向实践学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力求取得实效。一是重点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培训。采取阅读文件、座谈研讨、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学习,党组中心组先后进行了6次理论学习,党员干部参加集中学习近50小时,并完成了2万余字的学习笔记,每位党员至少完成2篇以上心得体会或相关理论文章。二是领导带头,身体力行。局领导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带头撰写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带头参加交流研讨,带头研读必读篇目,带头坚持业余自学,带头联系实际找差距;带头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三是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开展,专门印制了《*市科技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笔记本》,发给每位职工,方便记录,便于检查;同时在市科技局网上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下设“文件指导”、“体会交流”、“支部活动”、“信息通报”、“学习论坛”等专题。各支部每周至少报送一条信息,反映动态、交流情况和经验,截止目前,局网上已刊载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文件、讲话、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情况通报、经验交流等400多篇(条),成为指导和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网上交流、出题考试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学习、认真思考,很好地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三)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局针对全市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新课题,市科技局党政领导干部共7名,自4月下旬以来,按照《市科技局领导干部调研活动安排》规定的时间、内容、任务,深入企业、农村、基层,下发200份征求意见函,召开7个座谈会,走访40多个企业单位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县区科技部门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200多人次面对面交谈,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调研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立刻进行解决,共解决了“科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申报创新资金项目不规范”、“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计算标准不统一”、“科技人员职业发明和非职业发明区别政策不明晰”等10多个具体问题。领导干部和其调研组,对大量的材料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形成了7篇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将为推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四)积极开展讨论,努力提高认识。我局按照“五个深入、五个树立”的要求,结合科技工作和全局职工的思想实际,确定了五个讨论专题: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现实意义。2、阻碍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3、推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4、科技工作如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5、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局能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那些实事。局党组中心组率先开展讨论,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先导作用”的思想共识。为更深入的研究科技事业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决定抽调专人组成课题组对“推动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争取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目前,课题的主要设计、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局领导班子和各支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推动工作指导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识;深入分析我市同先进市的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学习借鉴、争创一流的观念;深入查找制约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深入探索把握规律,牢固树立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五个专题,在全局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向各县区政府、科信局局以及近80个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征求了意见,发放200份征求意见函,并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通过讨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开创了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了正确政绩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践特色。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要求,始终强调联系实际,突出科技部门特色,坚持在推进具体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局学习实践活动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主题实践活动”,把它定位为整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学习成果、化思想为行动、让群众得实惠、为整改打基础的重要环节。研究制订了《市科技局“科技支撑发展进企业帮助保增长

进农村帮助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确定了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确定了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调研课题、调研人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确定了基本形式、责任制度、活动时限、具体要求。一是到铁锋区*社区开展了以“进社区、保民生、科技与民众同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与社区共同举办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总结表彰大会”;带头向社区的贫困居民捐款1000元,此次捐款活动中其他共建单位和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共筹款4000多元;动员全局职工捐衣物70件,为*社区开办爱心超市提供物资,市科技局还计划年内再组织2次捐赠活动,一方面为社区扶贫济困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社区的爱心超市办得越来越成功,同时带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向社区赠送科普图书和技术资料,同时还筹划投资2至3万元在*社区建设“科普书屋”,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科技素质。二是深入到*县*镇*村(市科技局帮扶点),会同省科技厅开展了“进农村、保民生、科技为富民作支撑”主题实践活动。与省科技厅领导和同志一起在*村义务植树300多棵;为*村送去20000斤脱毒种薯、4000斤马铃薯专用肥,价值近30000元;同去的专家举办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班,村民80多人接受培训;召开了五级人员帮扶推进会,共同研究了*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了*村实施大型机械化作业计划,确定了“从科学规划入手、从支持产业发展入手、从基础设施入手”的扶贫开发思路。三是组织启动“万人千企”行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市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和压力。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市科技局决定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科技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精神,*市科技局组织启动“万人千企”行动,经过精心研究设计,于4月22日组织召开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万人千企”行动启动会议,下发了《*市科技局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参加“万人千企”行动实施方案》。自5月开始,将组织近1000名科技人员和100户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需求对接,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将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省政府出台的《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包括企业目前生产和下一步发展的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推广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增选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帮助企业了解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晋升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四是全力推进科技“省市科技合作共商”,举全局之力,科学确定合作共商主要领域,广泛搜集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数十次与省科技厅反复论证,在全省率先与省科技厅签订“共商协议”。科技日报给予报道。通过省市共商项目实施,我市在三年内可获得至少50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五是全力举办科技活动周。黑龙江省暨*市2009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启动仪式,于5月16日上午9时在*市国际会展中心广场隆重举行。省市有关领导及大专院校、中小学生、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群众共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全市科技创新展览,展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近70家单位参展,现场参观人数达数千人;以“感受工业化-走进现代化企业”为主题,组织各界群众代表及青少年500多人到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二机床参观现代化工业生产线;在市第三中学科技馆开展了科学仪器、机器人及“四小发明”作品展示及现场演示科学实践活动,有近千名中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科普大篷车也开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整个活动周将有几十万人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技活动。

总之,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当然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我局当前各项工作比较繁重,工作和学习矛盾比较突出,以致个别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不充分等。下一步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扎扎实实把第二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二、深入查找问题、认真分析检查,高标准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的重要阶段。按照市委的部署,我局分析检查阶段为5月20日至7月10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措施。全局同志要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突出科技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切实制定好整改措施,积极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任务。

(一)广泛征求意见。

要求:一是主体要明确。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对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范围要广泛。要涉及到本单位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三是内容要全面。要包括学习、思想、工作、廉政等方面的内容。四是方式要灵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并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五是反馈要及时。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认真汇总和梳理,并及时反馈给组织和个人。

(二)认真查摆问题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查摆问题时,要做到“三对照、三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认真查找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

普通党员在查摆问题时,要做到“三查三看”,即:查思想,看科学发展意识是否明显增强;查工作,看科学发展能力是否明显提高;查作风,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是否真正求真务实。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假、大、空”和敷衍应付等现象。

(三)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

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及成员要认真分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要着重从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方面查找问题。班子成员要着重从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法举措等方面查找问题。在查找问题时,要做到多讲问题少讲成绩,多讲缺点少讲优点,并深刻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组织生活会上,每位党员职工都要认真分析自身思想、工作、组织、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改进措施。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在会前都要形成《

*剖析材料》,会后由个支部统一送局学科办。

(四)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分析检查报告要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认真回顾总结近年来本单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情况,要着眼于落实省“经济区”建设规划、市“一大基地、两大园区”建设思路,重点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确定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要深入开展“四对照、四检查”,即对照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检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先进地区科技发展经验,检查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和职责要求,检查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服务科学发展方面的不足;对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检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等重点。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充分讨论,同时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使之成为指导全市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要提交党组扩大会讨论,修改完善。各支部也要形成本支部的分析检查报告。

(五)进行公开评议

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步形成后,要认真组织各方面代表进行评议,广泛征求意见。在评议过程中要体现参评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既要注重吸收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也要吸收本单位的普通党员和群众以及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等选派的代表参加。参加评议人员要着重从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举措实不实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各级领导班子对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采纳,体现在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