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年中总结

金融年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3 23:2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年中总结

篇1

调好两个结构,活化资金存量

今年,国家实行财政、信贷“双紧”的方针,其目的是减少货币投入,促进原有生产要素的调整及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发展经济的目的。商业部门担负着回笼货币、繁荣市场的任条,其经营如何,对于能否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认为,在货币紧缩、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支持商业企业、提高效益、保住市场唯一的出路是活化资金存量,调整好两个结构,提高原有资金的使用效能,缓解供求矛盾。

(一)调整好一、二、三类企业的贷款结构

今年初,我们根据上级行制定的分类排队标准,结合年我们自己摸索出的“十分制分类排队法”,考虑国家和总行提出的支持序列,对全部商业企业进行了分类排队,并逐企业制定了“增、平、减”计划,使贷款投向投量、保压重点十分明确,为今年的调整工作赢得了主动。到年末,一类企业的贷款比重达65.9%,较年初上升4.7个百分点,二类企业达26.7%,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三类企业达7.4%,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贷款存量移位,贷款结构更加优化。

(二)调整好商业企业资金占用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致使流动资金使用不当,沉淀资金较多,资金存量表现为三个不合理:一是有问题商品偏多,商品资金占用不合理;二是结算资金占用偏高,全部流动资金内在结构不合理;三是自有资金偏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合理。针对这三个不合理,我们花大气力、下苦功夫致力于现有存量结构的调整,从存量中活化资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内部银行,向管理要资金

我们在年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在全部国营商业推行了内部银行,完善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机制,减少了流动资金的跑、冒、滴、漏,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聊城市百货大搂在实行内部银行后,资金使用明显减少,而效益则大幅度增长。今年全部流动资金占用比去年增长1.5%,而购、销、利的增幅均在30%以上,资金周转加快27%。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内部银行,商业企业约计节约资金450万元。

2.着力开展清潜,向潜力挖资金

针对商业企业资金占用高、潜力大的问题,我们今年建议市政府召开了三次清潜工作动员大会,组成了各级挖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系列奖罚政策,在全市掀起了一个人人重挖潜、个个来挖潜的,变银行一家的“独角戏”为银企政府的大合唱,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商业企业挖潜工作的开展。为配合好企业清欠,我们还在三季度搞了个“清欠三部曲”,派出信贷员28人次,帮助企业分市内、市外、区外三个层次清欠,清回资金317笔,581万元,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3.全力督促企业补资,向消费挤资金

为解决商业企业自有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除发放流动基金贷款利用利率杠杆督促企业补资外,还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引导企业学会过紧日子,变消费基金为经营资金。在我们的推动下,有7户企业把准备用于消费的285万元资金全部用于参加周转。如地区纺织品站推迟盖宿舍楼,把85万元企业留利,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今年,我们共督促商业企业补资158万元,为年计划的6倍。

由于我们开展以上工作,使我市商业企业的资金占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处理各种积压商品595万元,使商品适销率由去年的85%上升至91%,压缩各种结算资金688万元,使结算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比例控制在32%以下。全年补资158万元,使自有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由年初的6.5%上升至7.9%。

通过调整两个结构,促进了资金存量向好企业投入,加快了资金周转,盘活了大量资金,使一方面资金需求量大、一方面资金占用严重不合理的矛盾得以缓解。

实行商品监测,搞好商品供应

商品是否丰富、价格是否平稳,是判断市场优劣的标准。商业信贷的任务就在于及时、足量地把资金输到穴位上,支持商业部门及时组织商品供应市场,避免市场紊乱,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进行商品排队和监测

为保证市场供应,了解消费者对哪些商品最为敏感、最为需要,年初,我们抽出近两个月时间对300种日用消费品进行了商品排队,排出了97种畅销商品、134种平销商品和69种滞销商品,通过排队,摸清了市场状况,找到了工作着力点。为使商业部门的采购既能充足供应市场,又能防止积压,减少资金占用,我们集中对火柴、肥皂、奶粉、搪瓷用品等50种商品进行监测,设置了监测卡,每旬统一对这些商品的进、销、存、价格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然后及时指导商业企业调整采购重点。如今年4、5月份,我们发现有不少商业部门火柴库存薄弱,市场价格混乱,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百货站重点采购。仅7天,就使市场火柴充裕起来,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

在支持商业企业经营中,我们还从大处着眼,引导企业把近期市场和远期市场结合起来,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把企业效益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得市场的长期稳定。如今年6月份,我市蒜苔取得大丰收,一时间蒜苔市场价格迅速下落,广大农民普遍为销路和价格发愁。我们认为,如果蒜苔价格下摆过低,肯定要刺伤菜农的积极性,明年的蔬菜市场肯定要受影响,为迅速解决问题,保持蔬菜市场的长期稳定,我们建议市政府召开了由财政、税务、各乡镇、市蔬菜公司等27家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议,适时制定了保护莱农和蔬菜公司利益的政策,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我们及时发放贷款100万元,支持蔬莱公司存储外调蒜苔120万斤,迅速稳定了市场价格,保住了市场,为菜篮子问题消除了隐患,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二)压集体、保国营,重点支持国营零售企业

国营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担负着供应市场、平抑物价的艰巨任务,其经营好坏对市场关系重大;而集体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低,且多追求盈利,不承担保市场的责任。为此,我们确定了压集体、保国营、重点支持零售企业的贷款投放序列。今年在商业贷款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6户国营零售企业贷款上升175万元,而17户集体商业企业下降232万元。由于我们支限分明,使国营零售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完成购、销、利为4079万元、6788万元和17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6%、31.4%、29.8%,资金周转较去年同期加快7.5%。

重视决算审查,搞好综合反映

篇2

2.大力发展存款,壮大资金实力。三月份,我利用定期免征利息税的大好时机,深入各村,积极宣传。通过组织车队,音响,张帖海报,发放传单等形式,使大好消息迅速传到千家万户,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社领导的协调下,挖来了新储源,以前为邮政储蓄代办的人员,纷纷为我社服务,成了我们的联络员。平时对专柜所辖的代办站,联络员多次走访,密切关注存款动向,作好统计,每日上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止10月底,专柜较年初上升800余万元。

3.尽职尽责,力争尽善尽美。一年来,我能够认真遵守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自己。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工作一丝不苟,力争追求圆满。在办好业务的同时,定期对信用站,联络员召开会议,交流揽储经验,学习典型案件,做到警钟长鸣。在三秋期间的案件高发期,大宗款项实行社内车接车送;平时办理业务,要求二人同行。严格的防范措施,使一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4.不断创新,笔耕不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勇于担起XX社通讯报导报送的重任。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不忘寻找其中的热点,亮点,先进典型事例,好人好事等。工作之余,值班夜里,将材料整理润色,并以通讯形式及时上报联社办公室。付出总有回报,汗水不会白流。一年来先后撰写通讯报导23篇,其中在《XX农信》报上发表16篇。

5.以社为家,美化社容。今年来,新一届班子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办公设施,外部环境进行了改造。营业室内外焕然一新,特别是对营业室门前的地面重新硬化。在东边空闲处安置了健身器材。优美的环境更需要我们用心保持,每天我能同大家一起将营业室内外认真打扫,力争作到一尘不染,以优美,整洁的环境的环境吸引储户。营业室外,彩旗飘飘,铁树青青。使信用社成为XX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院内,东西两个黑板遥相呼应。我能用其所长,搜集精典小故事,名言警句,宣传信息等,出黑板报20余期,为信用社文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

6.顾全大局,忍痛撤并信用站,联络员。十一月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文件精神,对我社辖区内的九家信用站全部撤并。我能够同领导一起,深入各个村站,作好认真的安抚工作。并将当月手续费,一次性补偿金及时发放。使广大代办人员能够认清形势,思想很快转变,情绪稳定,得到了平稳过渡。并对村站储户作好解释工作,使村站存款能够继续保持,为社所留。

7.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一年来,我时刻以大局为重,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为很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一年来,请假休息不超过十五天。地里的农活,家里的琐事,我很少顾及。看到父母妻子的责备,看到孩子躺在病床上渴望挽留的泪眼,我的心都碎了,想想自己的工作,我不能休息。只能乞求他们理解,我也是身不由己,欠他们太多,太多。

工作中的不足: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自己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存款时储源不足,以后还得多方寻找。

2.业务能力方面提高不快,对信贷,结算业务不太精通,还需要努力学习。

3.方字材料写作不高,以后仍需多写多练。

篇3

(二)调整好商业企业资金占用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致使流动资金使用不当,沉淀资金较多,资金存量表现为三个不合理:一是有问题商品偏多,商品资金占用不合理;二是结算资金占用偏高,全部流动资金内在结构不合理;三是自有资金偏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合理。针对这三个不合理,我们花大气力、下苦功夫致力于现有存量结构的调整,从存量中活化资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内部银行,向管理要资金

我们在1988年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在全部国营商业推行了内部银行,完善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机制,减少了流动资金的跑、冒、滴、漏,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聊城市百货大搂在实行内部银行后,资金使用明显减少,而效益则大幅度增长。今年全部流动资金占用比去年增长1.5%,而购、销、利的增幅均在30%以上,资金周转加快27%。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内部银行,商业企业约计节约资金450万元。

2.着力开展清潜,向潜力挖资金

针对商业企业资金占用高、潜力大的问题,我们今年建议市政府召开了三次清潜工作动员大会,组成了各级挖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系列奖罚政策,在全市掀起了一个人人重挖潜、个个来挖潜的,变银行一家的“独角戏”为银企政府的大合唱,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商业企业挖潜工作的开展。为配合好企业清欠,我们还在三季度搞了个“清欠三部曲”,派出信贷员28人次,帮助企业分市内、市外、区外三个层次清欠,清回资金317笔,581万元,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3.全力督促企业补资,向消费挤资金

为解决商业企业自有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除发放流动基金贷款利用利率杠杆督促企业补资外,还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引导企业学会过紧日子,变消费基金为经营资金。在我们的推动下,有7户企业把准备用于消费的285万元资金全部用于参加周转。如地区纺织品站推迟盖宿舍楼,把85万元企业留利,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今年,我们共督促商业企业补资158万元,为年计划的6倍。

由于我们开展以上工作,使我市商业企业的资金占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处理各种积压商品595万元,使商品适销率由去年的85%上升至91%,压缩各种结算资金688万元,使结算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比例控制在32%以下。全年补资158万元,使自有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由年初的6.5%上升至7.9%。

通过调整两个结构,促进了资金存量向好企业投入,加快了资金周转,盘活了大量资金,使一方面资金需求量大、一方面资金占用严重不合理的矛盾得以缓解。

实行商品监测,搞好商品供应

商品是否丰富、价格是否平稳,是判断市场优劣的标准。商业信贷的任务就在于及时、足量地把资金输到穴位上,支持商业部门及时组织商品供应市场,避免市场紊乱,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进行商品排队和监测

为保证市场供应,了解消费者对哪些商品最为敏感、最为需要,年初,我们抽出近两个月时间对300种日用消费品进行了商品排队,排出了97种畅销商品、134种平销商品和69种滞销商品,通过排队,摸清了市场状况,找到了工作着力点。为使商业部门的采购既能充足供应市场,又能防止积压,减少资金占用,我们集中对火柴、肥皂、奶粉、搪瓷用品等50种商品进行监测,设置了监测卡,每旬统一对这些商品的进、销、存、价格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然后及时指导商业企业调整采购重点。如今年4、5月份,我们发现有不少商业部门火柴库存薄弱,市场价格混乱,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百货站重点采购。仅7天,就使市场火柴充裕起来,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

在支持商业企业经营中,我们还从大处着眼,引导企业把近期市场和远期市场结合起来,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把企业效益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得市场的长期稳定。如今年6月份,我市蒜苔取得大丰收,一时间蒜苔市场价格迅速下落,广大农民普遍为销路和价格发愁。我们认为,如果蒜苔价格下摆过低,肯定要刺伤菜农的积极性,明年的蔬菜市场肯定要受影响,为迅速解决问题,保持蔬菜市场的长期稳定,我们建议市政府召开了由财政、税务、各乡镇、市蔬菜公司等27家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议,适时制定了保护莱农和蔬菜公司利益的政策,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我们及时发放贷款100万元,支持蔬莱公司存储外调蒜苔120万斤,迅速稳定了市场价格,保住了市场,为菜篮子问题消除了隐患,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二)压集体、保国营,重点支持国营零售企业

国营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担负着供应市场、平抑物价的艰巨任务,其经营好坏对市场关系重大;而集体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低,且多追求盈利,不承担保市场的责任。为此,我们确定了压集体、保国营、重点支持零售企业的贷款投放序列。今年在商业贷款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6户国营零售企业贷款上升175万元,而17户集体商业企业下降232万元。由于我们支限分明,使国营零售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完成购、销、利为4099万元、6788万元和17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6%、31.4%、29.8%,资金周转较去年同期加快7.5%。

重视决算审查,搞好综合反映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6―0070―07

1 农村金融体系三十年改革与发展的总结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走过曲折的探索之路: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1 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建构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突破,农户、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内部融资需求的日趋强烈为农村金融体制变革提供了契机。从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农业金融企业相继成立,基本构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构架。即以农业银行为主导,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农村金融体系开始形成。以农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基层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雏形确立。农业银行恢复后,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农村合作信用社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不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明确界定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这一体系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农村生产的压抑,适应了农村金融的需求,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1.2 对农村金融体系分层的深入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村金融按照“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心,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完全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体系的分层更加清晰,进一步明确了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工职能,使农村信用社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1994之后,各地专门经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合作银行大量建立,信用社商业化的发展步伐加速,政策性的农发行职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与此同时,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开始松动,民间自由借贷活跃,农村社区的合作基金会和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不断成立,对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1.3 农村金融体系三位一体的尝试

从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农村金融进入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时期。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形成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1998~1999年,逐步撤销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在商业性和政策性银行逐步退出或远离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身兼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三种支农任务,开始承担着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重任。至此,从正规金融的组织架构上看,农村金融初步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正规金融体制格局和组织体系。此后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农村信用社为重心来展开,针对其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等问题。政府不断放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其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了农信社的不断变革。

1.4 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产权体系的创新

2003年以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各地加快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了农村信用社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以期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004年以来,以明晰产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实质性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至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入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多元化产权模式的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治理问题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总结30年农村金融的制度演进历程,可以看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供给导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之路。其金融发展模式产生在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之前,通过金融优先发展,调动传统部门的资源,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这一模式中,对金融的需求不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自发需求,更多隐含着政府的作用。“供给导向”金融发展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引导性作用。通过对政策性金融资源如金融政策、政策性贷款、财政补贴等的配置、调度,引导市场性金融资源向有关区域倾斜,发挥着政府强大的调控职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制度、资源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步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延续传统外生主导型金融供给制度框架下的“技术性努力”,越来越表现为城市正规金融在农村的扩张与收缩。正规金融越来越脱离农村的信用基础,割裂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横向联系。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越来越追求商业利益,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非农部门。而且,供给导向下金融模式“技术性改进”只能产生短期变革效应,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总体环境,因此,从正规金融体系角度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思路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新的农村金融模式的探究应重视从供给导向的强制性变迁向需求导向的诱致性变迁转变。

2 改革进入新阶段后的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正规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政策在弱化。农业银行一方面承担政策性金融功能,另一方面,商业化改革取向也非常明确。政策目标的冲突导致商业性贷款挤压政策性贷款,“非农”化趋向严重。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民间融资的发展,对于弥补正规金融融资的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不规范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经营体制僵化,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农户、村集体和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目前,无论是从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还是从产品的创新、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都与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差异性需求形成错位。

2.1 农村金融日益膨胀的需求与农村资本倒流的

矛盾

新农村建设处处凸显出日益膨胀的金融需求:商品粮基地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县域突破中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建设迫切需要金融配套服务。农村潜在的消费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而当前占区域人口70%的农民只占有16%的社会投资,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的比重仅为5.5%,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只占财政总支出的7.5%。与此同时,农村资本倒流现象日趋严重。“三农”的弱势地位和需求特征,决定了农贷资金的“高成本、低收益”特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金融机构的生存需要使资本的盈利性管理不断强化,“嫌贫爱富”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通病。中国银监会2007年6月28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资金外流渠道主要为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划,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内上存的方式流出了县域和农村。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和县域邮政储蓄机构两大“资金漏斗”吸收农村资金大量倒流城市,使农村资金“非农化”问题十分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

2.2 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的分散需求与集中供给的矛盾

农村生活、生产行为致使金融需求有分散性、随机性、偶然性特征,而改革后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网点向县城和乡镇大规模收缩,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数只有1.26个,平均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许多乡镇没有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县城以下乡镇的银行业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未撤的县级银行贷款权也被上收,无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显然,调整以后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覆盖率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但大大增加农村正常储蓄成本,而且降低了农民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2.3 不断强化的利益机制与模糊的产权制度的矛盾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总体还未彻底剥离于计划经济模式,仍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控制,实现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以及金融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充当着政府主导的直接实施者和利益相关者,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龙头带动者,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各种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博弈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益机制,市场化下利益主体不断强化的利益诉求对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其自上而下的“外生式”改革,表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着农信社改革所进行的注资博弈”,其后果是双方纠缠于如何分摊改革成本。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和农户、农村企业等农村金融供求主体不在这种博弈中,所以农村金融制度的供求均衡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改革后的产权结构不适用,难以实现产权明晰的改革目标。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现状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下的社员非自愿入股、产权虚置与治理结构的残缺。信用社大量存量股本以及80年代末发行的增量股本有相当一部分是法人团体股,信用社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产权的模糊严重阻滞了农村信用社效率的提高,从而阻滞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4 金融产业的高速增长与农村金融低效率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突破性增长,区域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健全,银行业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规模和从业人员占全国的10%左右,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构成、银行货币性金融资产规模、银行业金融资产构成等为代表的各方面的数据分析都显示了农村金融产业高速增长的现实。但产业的高速增长掩饰不了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银行不良贷款严重。据测算,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最高。2001年末,农业银行常规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良比率为35.59%,高于全部常规贷款不良比率7.48个百分点。2003年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6%。2004年,辽宁省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43%,吉林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29.2%,黑龙江省全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3%。这两年来,尽管在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上采取多种措施,但数据仍不乐观。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差。在农村贷款品种上,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且稀缺,信贷消费正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农村金融服务上,信贷、结算、委托、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缺乏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支持,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机构基本属于空白,除少数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网上银行、投资顾问、项目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大多尚未延伸至农村金融市场;在服务手段上,支付结算系统各自独立,大部分只具有同城结算功能,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等异地结算功能,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其结算只能通过人行或商业银行转汇。同时,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缓慢,银行汇票、本票等结算方式使用更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三是农村金融服务理念落后。农村信贷需求正面临由单纯的生产需求向生产、消费等多种需求,由短期向中长期、由分散小额向集中大额等方面的转变。但一些农村信用社仍热衷于传统农业贷款模式:贷款品种局限于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贷款金额偏重于小额农贷,贷款期限基本上控制在一年以内,农贷业务过分依赖低利率和利息补贴政策维持,贷款对象以项目而不是机构为基础,从而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周期规律和新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

3 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全球范围内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过多种尝试,形成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其成功的共性在于:从整体上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农业贷款和农业生产社会化等渠道,发挥政府的监管和参与职能。同时,金融机构间有着严格的职能分工,既有较好的商业性农村金融,也比较重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

3.1 职能分层明确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涵盖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农村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是他们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各国都是通过财政贴息或中央银行减少准备金等优惠政策来束缚其趋利性,引导商业银行扶持弱势农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政策性金融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在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是全世界建立最早的农业政策银行,其职能是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农业发展政策,并配

合贯彻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意图。日本的农林渔金融公库是其惟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它除了承担农业的基础建设和农产品的流通外还承担着农业改良资金、农业生产资料资金以及农户日常开支等贷款。

独立、健全的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系是他们农村金融体系设计的独到之处。包括监管机构、行业自律协会、资金融通清算中心和保险集团等多种机构,形成共同的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服务体系。

美国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是典型的代表。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特点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的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型金融层次分明,被称作“复合信用模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明晰,充分满足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等机构,负责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向一般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资金。美国农村合作金融由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及土地银行合作社三大系统组成,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涵盖监管、行协、银行和保险等多个部门,体系非常完善。

3.2 产权归属清晰的农村金融机构

多数西方国家的农村金融机构是由政府主导或参与初期建设,但在其发展成熟后,政府逐步退出或减少干预,使得其产权归属明晰。如日本农村金融机构分为中央到地方三层,虽然政府在创办初期输入大量政策性资金,但政府与各级金融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中央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对基层金融机构给予窗口指导,其内部仍然是独立运行的资金系统。德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更少,除了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体系由中央合作银行掌管,其他均由地方金融机构独立执行,农村金融机构性质上是合作金融组织,但管理上是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将合作金融的经营与信贷政策的参与分离,一方面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成立全国农业信贷联合会来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要求和自主发展的要求。而且,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都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生性的制度变迁也是其产权明晰的重要原因。

3.3 因地制宜的国有银行产权改革

在农村金融体系重组中,一些国家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改革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国有股权仍占有相当的比重,相对于私有银行,国有银行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银行国有产权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其次,国有银行的作用大多与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随着目标的实现,会出现国有股份逐渐下降的趋势,银行的股权结构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第三,国有银行产权改革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据此设计产权改革安排,用市场方法培育银行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第四,不同国家的国有银行产权的改革具体方式不同。在市场经济完善和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主要选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而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议价的谈判方式出售股权。

3.4 重视小额信贷和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发育

这在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中表现尤为明显,较为典型的有孟加拉和赞比亚。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是小额信贷的成功典型,具体做法是将相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组成信贷小组,每人存入少量资金,以此为基础贷给需要的农户,并根据其还款情况决定今后的信贷额度,小额信贷的利率较低,需要政府补贴。与此同时,银行还为农户提供培训服务和保险,提高农户的还款能力。这种社会投资型的小额贷款组织的资金来源还依赖于部分企业家与公益群体,它重视运用商业操作的模式来运营的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投资目标,但与公益性和慈善性的机构不同,它至少要做到成本回收,往往还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只有这样,这些机构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解决部分商业金融机构解决不了的问题。民间小额资金融通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它是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重视正规金融、抑制民间金融的修正。来自亚洲、非洲和拉美的案例研究证明,小额信贷是适应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且不会影响正规金融机构。

3.5 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赞比亚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典范,最突出的改革措施就是,考虑本国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广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扩大商业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例如,推出“Mzansi账户”,这是一种缩小功能的存款账户,提供最基本的也是最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因其交易成本低,符合农户的实际支付能力,吸引了大量农户。据统计,在开办“Mzansi账户”服务的第一周,就增加了180000新用户,到2008年,这一服务将使赞比亚的银行账户中贫困人群的账户比例由32%增加到80%。同时,赞比亚商业银行利用邮政储蓄作,减少了其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的成本;改变原有繁琐的存款账户认证方法,成立第三方信贷担保,扩大了农户信贷的可获性。

3.6 通过法律指导和规范农村金融发展

很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没有法规的硬约束,商业银行不可能对农村金融有大规模的投人。为此,一些国家制定了特别的法律与法规,对金融机构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最突出的有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它要求存款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对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特别是对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类似的规定也见于泰国,该国政府要求商业银行对农村的贷款要占总贷款的20%。印度也有关于支持农村的贷款硬约束。各国的实践证明,由于有了这些规定,商业银行或者通过自己的营业网点,或者把资金批发给农村草根金融组织去向农民贷款,对农村与落后地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4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创新

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给予关注。

4.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整合与重构

当前,亟待改变农村金融边缘化现状,构建一个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相衔接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其现有的基础和实际出发,通过整合与重构,重点发挥县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式。突破现行以信用社为主的改革模式和供给主导型思维,建设需求主导型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正式部门与非正式部门的垂直合作,最终形成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

第一,县域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在产权和市场化化明晰的基础上,授予其较大的自,巩固和发展其农村机构网点,通过

财政贴息和优惠准备金政策等措施不断促其增加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农村环境,拓展农业产业链。

第二,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和中坚力量的作用。应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注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协调衔接,允许成立跨行政区划的信用社、商业或合作银行,基层农信社可跨乡经营,联社或商业、合作银行可以跨县经营,允许盈利的信用社保留在联社之外,或自主选择加社等。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农村信用社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村信用社兼并重组,保持县域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于“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应结合专项票据的兑付考核,将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列入考核和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依据,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扩大对农村劳务经济和返乡创业农民的信贷支持,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县域农业发展银行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组织,要扩大农发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允许其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城乡基础设施贷款、县域城市化的项目贷款,承接目前由农行发放的扶贫开发贷款,承办县域地区的市场债券、兑付、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改变信贷产品单一的现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应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重心由目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从主要提供短期资金转向主要提供中长期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周期长、收益低、不适合商业运作条件的农村公益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现代化和扶贫等贷款业务。针对政策性金融介于财政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特殊性,应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以及风险防范体系。既要通过财政补贴来支持一些项目和地区的发展,又要防止政策性金融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

第四,不断创新和推广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推动在广大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它们经营方式活、管理层次少、运行成本低、运营效率高等特点,有效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和培育各类新型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激活农村合作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瓶颈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资金后盾。

第五,加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当前,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担渠道,建立风险分摊、补偿型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要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和管理经验,从补贴、定价、风险补偿和分担等多方面,加大对现代农业保险市场的支持。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和保险业发展基础,分别采取组建非营利性的专业保险公司、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保险公司、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或引进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多种形式完善农业担保和风险分摊机制。在风险补偿上,合理分散支农风险。在保证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建立政府扶持和财政补偿机制,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和商业性保险机构从事的生产性保险业务进行补贴,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保险业务向农业生产领域拓展。

4.2 农村资本供给和回流机制的再造

农业经济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发展“高资金积累――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模式,仅仅依靠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资金积累、国家财政支持及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话,根本无法解决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与农村融资渠道单一的矛盾,必须建立以私人投资为主体,财政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其他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资本供给机制。

第一,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创新多种金融衍生产品来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应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第二,大力发展民间非正规金融。用登记备案的形式、自律管理的方式将民间金融规范起来,已成为解决弱势群体和农村民间经济融资问题的当务之急。借鉴孟加拉等国民间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给予其合法地位,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或《民间贷款组织法》,加强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和保护,把非正式金融、正式金融和准正式金融并列看作金融市场、金融秩序和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法正名、政府定位、规范管理、监测监督、市场竞争等方面采取一揽子制度安排,逐步使农村民间融资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资金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强化民间金融市场退出制度,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推动建立农村资金回流的联动机制。制定包括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在内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引导资金回流农村。财政部门应出台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将现有的财政支农资金划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担保基金、支农风险基金,推动商业金融对“三农”信贷介入。对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农村金融机构呆坏账,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联手打包处置或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置;税务部门应对所有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实行免征营业税、减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其经营性收入、贷款损失核销、抵贷物资处置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中央银行应给予涉农贷款机构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市场资金拆借等资格优先、利率优惠等货币政策,对“三农”信贷投入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应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差别利率政策,适当控制非农贷款,加大支农再贷款额度调剂力度。

篇5

根据物流公司《关于下发物流公司“融入新阶段、建设新航油”财务金融技能大赛组织安排的通知》(中国航油物流发〔2021〕87号)的有关要求,西南基地建设指挥部(简称“指挥部”),为做好财务金融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奋力推进项目建设,现将3月25日至4月12日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参加物流组织培训及测试

4月9日,组织本次财务金融技能大赛报考人员参加集团召开的的ERP系统财务模块专题培训会,认真学习集团公司SAP财务模块月结、年结账务管理流程操作和集团公司成员企业间关联交易账务处理规范。

4月12日,组织本次财务金融技能大赛报考人员参加物流公司举办的板块内第一次统一摸底考试,对2021年中级考试内容进行摸底测试。

(二)研讨交流考试内容

指挥部高度重视本次财务竞赛,空余时间全体报考人员在大会议室集中学习考试内容,对2021年中级会计考试内容、SAP操作及会计英语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积极参加物流组织培训

篇6

如今,海尔互联网金融利用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达成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根据自己30多年产业积累的上下游供销模式,积累了大量用户、经销商、品牌等资源,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佼佼者。

湘西试点养牛金融生态圈

海尔在过去的30年中始终在干一件事情: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市场链到现在的人单合一。海尔始终在迭代。回顾过去32年中,海尔的历史分为五个战略阶段。在五个战略阶段当中,海尔始终秉承的一个理念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尔始终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组织架构。上世纪80年代海尔的聚焦点是质量,90年代聚焦的是服务,到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走出去。在基于时代调整战略的同时,海尔也有两方面的不变:第一是始终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不变;第二是始终探索着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激发员工的活力不变。

2012年开始,海尔进入了第五个战略阶段,时代的特点是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海尔认为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核心是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平台型的组织。海尔衍生出的三大主业板块:第一,聚焦白色家电的研发制造销售,第二,聚焦的是通路和渠道,第三,聚焦产业金融的平台。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尔始终聚焦的一点是共创共赢。

据了解,海尔经销商融资需要在银行申请贷款,手续繁杂而且周期长,资金不能及时到账,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度。自从海尔建立供应链以来,经销商可以从提交申请贷款申请到放款两个工作日将流程全部走完,快速、便捷地拿到所需资金。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各方协同得力的共创共赢平台。在湖南湘西,海尔金融做了一个试点。湘西是国家高端黄牛产地之一,湘西集六县一市的城市,其中六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海尔与湘西州政府联合起来把龙头企业、养殖方、保险公司等通过金融的设计串成一个整体。截至2016年3月,海尔金融覆盖了6个县、13个基地、55户。最重要的一点是解决了当地很多农民想要发家致富的问题。最成功的一家农户是由原来的6头牛,通过海尔金融手段的支持养到了36头,家庭收入也实现了增长。而对于龙头企业来说,通过共享经济的方式,让所有权和使用权、养殖权全部分离,因此生态圈得以迅速扩大,从1.6万头牛发展到1.8万头牛。通过共享金融的模式,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这是海尔做的一个基于供应链金融服务形成的一个生态圈。

从2001年海尔并购银行开始,到目前为止十五年的过程之中,海尔始终在探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从财务公司一直衍生到后来的牌照化的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海尔拥有16家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海尔汇聚起了将近3万家中小企业。将此3万多家中小企业打通节点,生成供应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的融资金融服务,为200多万用户提供金融支持,为将近3万家的农民提供金融的支持。

2015年海尔也做了一个蛋品的生态圈。目前中国前蛋品品牌全部在这个生态圈中,每年向中国供应的鸡蛋的数量大概是30亿枚。金融能够成为产业生态最优秀的工匠,这个工匠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机制设计层面,在金融工程的设计层面,能够使各方形成一个整体。

为了生产安全的食品,对有规模的蛋品企业最初选择自建大型养殖基地,从采购的饲料、疫苗、鸡苗,养殖环境以及养殖的过程进行充分的控制。对于养殖企业,鸡、猪、牛是重要的资产,但这些资产在银行不具备变现能力。海尔解决了他们资金的难题。蛋品企业的上游生产难度解决之后,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销售。蛋品品牌企业产品 销售主要在商超。但商超往往有1.5~4.5个月的账期,导致蛋品企业卖出的产品越多,现金流越紧张。

海尔针对这一现象,推出了第三款产品即应收账款,从而解决了他们在销售环节中流动资金的问题。这样,从饲料、养殖设备、疫苗、养殖户到蛋品的龙头企业,海尔通过以金融为纽带打造了一个蛋品行业生态圈。

向2.0阶段迈进

海尔金控战略总经理刘钢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峰会上表示:“如今海尔原来拥有的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统统让渡给持牌的机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所有的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发展,这是海尔供应链金融的1.0阶段,应该说在财务公司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当中,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探索。”

“我们是产业出身,所以海尔在做金融的时候,更强调的是用金融的手段去支撑产业的发展。海尔从2001年入股青岛银行到目前为止这15年的时间,不断地积累自己的金融发展的优势,应该说15年的过程当中,我们积累了很重要的优势,第一是用户,第二是我们的产业。”刘钢说。

刘钢总结了海尔金融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聚焦于内部的供应链金融。海尔2002年成立财务公司,到目前为止大概15年的时间,资产总额从32亿元,到去年的资产总额是688亿元,为上游的供应商提供应收保理服务,对下游的海尔的专卖店提供融资服务,对消费者提供消费金融的服务。

篇7

一、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

(一)中蒙贸易额的发展状况

据上述指标得出,2014年中蒙双边进出口总额为73.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中方出口22.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5%,进口50.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1%。由此可以得出从2010―2014年中国对蒙出口增长量表现出不稳定状态且逐年下降趋势,进口增长量从2010―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2013―2014年上涨幅度特别大。

(二)中蒙投资额变化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8月,中国企业对蒙古国的非金融类投资额达到28.8亿美元。据蒙古国政府相关统计,中国各类企业对蒙古的投资超过40亿美元,中资企业纷纷投资蒙古国的矿产业,2004年―2011年中企投资蒙古国矿业的投资额增长了5.4倍,达4.01亿美元,占总投资额70%以上。

由上表可得出,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矿产品价格回落,加之蒙古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2011年中国对蒙古国的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2012年大幅度增长。蒙古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四年不振,通胀高企,货币大幅贬值。很多外国投资者因担忧该国矿业政策不明朗,投资热情不断减退,导致2014年中国对该国的投资额急剧减少,增长率为41.4%。

二、蒙古国的投资需求

(一)多方面的开发资金不足

蒙古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尚有部分矿藏仍处于转让、勘探、建设阶段。据表3可得,蒙古国是中央财政支出从2009―2014年几乎连年都是赤字,说明该国的财政投入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根据2015年2月经济学人信息部EIU的国别风险报告,2014年蒙古国政府外债规模达166.07亿美元,其中公共外债34.11亿美元,中长期外债148.76亿美元,负债率为147.9%。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分别为89.6%和9.8%。

(二)蒙古国国民储备能力

由表3可看出人均GDP逐年增长,但通货膨胀率是非常不稳定且一直处于高值期,导致蒙古本币的贬值程度急剧降低。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9月底,蒙古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9万亿图,较上月减少0.3%,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3%。储蓄总额为7558亿图,同比减少12.1%。蒙古国低水平的居民储蓄能力说明该国资金的供给能力较低,难以支撑起蒙古“矿业大国”的战略目标。

三、结论

对华贸易在蒙古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力度促使中国连续保持着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截至2011年中国在蒙古国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外国在蒙古国投资总额的70%;从蒙古自身的投资需求来看,即各方面开发资金不足,国民储蓄能力不足以及外援情况尤其是中国巨大的外援和贷款总额可以看出蒙古的投资需求极大,迫切得到资金供给方的支持。目前,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蒙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领下,中蒙区域合作的前景发展很大。但中蒙投资合作单一,总体规模较小,从宏观来看仍存在巨大的投资合作空间,潜力有待挖掘。

参考文献:

篇8

一、2009年金融资产在资金流量中的总体结构分析

2009年中国国内各部门的金融资产净增加为2.09万亿,2008年为3.1万亿元,减少了1.01万亿元,下降了32.58%。政府、部们、住户、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净增加分别为0.83、3.59、0.21、-2.53万亿元,住户是金融资产增加最大的部门,其次是政府。

2009年金融市场的全社会资金流量为33.27万亿元,在2008年23.53万亿的基础上增长了41.38%。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住户占总的资金流量的比重为52%、23%、6%、19%,可以看出资金主要是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中流通,其次是住户,政府在资金流通所占份额较小。

2009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融资总额为13.66万亿元,2008年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7.08万亿元,增加了6.58万元,增长了92.54%。

二、各主要机构部门资金流量分析

1.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流量分析

非金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投资主体,其自身的储蓄远远满足不了投资的需要。因此,在社会金融融通中,它是最大的资金短缺部门。200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有贷款、证券、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四个方面的融资,其总额分别为42092、8733、10271、-1322亿元。贷款比2008年增加了36898亿元,增长了87.66%,证券增加了8077亿元,增长了92.49%,直接投资下降了4930亿元,减少了48%。2009年该四项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7%、16%、5%、2%,从中可以看出,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贷款,其次为证券融资,说明非金融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从国际市场融资,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也已成为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的重要途径。

2.住户资金流量分析

住户部门是社会融资活动中最大的资金供给者。住户的投资方式在于通货、存款、证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保险准备金及其他7个方面的投资、2009年他们占住户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5%、69%、7%、2%、4%、13%、0%、5%。从中可以看出住户的主要投资方式是存款,这也印证了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同时也说明住户部门以间接投资方式为主,同时投保也已成为住户部门金融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式。

3.政府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政府资金盈余为88264亿元,2008年则仅盈余61亿元。2009年政府资金运用19651亿元,比2008年增加13793亿元,资金来源11387亿元,比2008年增加5590亿元。

2009年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在于政府发行的政府公债和保险准备金,还有少许的贷款和其他资金。

2009年政府的资金大量应用于存款其数额为19581亿元,而2008年的存款仅有5731亿元,政府还有小许的通货81亿元。查阅资料可知政府存款大大增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又主要是因为2009年的土地价格上涨和土地供给明显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较多。

4.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金融机构部门资金盈余为2066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6424亿元,资金来源为168847亿元,资金运用为170913亿元,在2008年的122790亿元和131280亿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5.国外部门的资金流量分析

2009年国外流入我们的资金为6300亿元,比2008年减少4156亿元,下降39.75%。其中外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为5341亿元,比2008年减少了4930亿元。

2009年我国对外国新增金融资产27211亿元,比2008年减少14541亿元。说明我国“走出去”的资金越来越少。

三、资金循环渠道分析

1.资金循环的国内外对比

资金流量表中包括国内金融交易和国际资本往来,表明各部门利用国内外两个渠道进行融资的情况。2009年中国国内融资比率为98%(使用)和92%(来源),国外融资比率为2%(使用)和8%(来源)。可以看出中国资金循环仍以国内融资为主,国际资本使用往往不足。

2.资金循环渠道的金融交易方式对比

金融交易有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交易。 2009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通货、存款和贷款三项合计在资金使用总计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8.33%、76.51%、99.99%,金融机构部门的通货、存款和贷款三项合计在其资金来源合计中所占比重为81.29%。这说明了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以间接金融为主,所应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货、存款和贷款。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上诉对2009年资金流量的分析可知在大多数项目上2009年的资金流量都比2008年多,说明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逐渐恢复中。但依然要做好资金在各部门的流通,做好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国家统计部门要切实做好数据的及时准确公布,并不断总结资金流量统计过程中的不足,不断完善。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国际资本往往使用不足,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大量放债的国家。那么可以考虑把放债的资金进行其他更好的有效投资。投资需要一个稳定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更加稳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篇9

一、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按国际收支统计计算,货物出口19038亿美元,货物进口16603亿美元,顺差2435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1828亿美元,支出2381亿美元,逆差552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1446亿美元,支出1565亿美元,逆差119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556亿美元,支出303亿美元,顺差25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704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96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255亿美元。

中国的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在经常账户和储备资产以外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上保持顺差,即所谓的“双顺差”,其结果是以外汇储备为主要内容的储备资产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二、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下面对基本账户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经常账户的差额分析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顺差较2010年明显缩减。从国际收支的结构来看,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和服务项目,占经常账户全部差额的93.3%;而货物和服务项目中,货物收支为顺差,服务收支又是逆差,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依靠实际货物的出口来获取顺差,大量创汇能力基于出口产品上,导致实物的进出口额度较大,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小,说明产业结构还有待于优化。除此以外,收益逆差逐年扩大,巨额的贸易顺差弥补收益逆差,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

(二)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分析

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中,顺差主要来源是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这反映了我国吸引外资事业直接生产的政策和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管制状况。资本与金融账户总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国资本和金融市场自加入WTO以来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外,外商直接在华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帐户的巨额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失衡。

(三)对储备资产变动额的分析

储备资产的余额符号为负,数值为3878亿美元,意味着2011年的国际收支交易使得我国的储备资产(以外汇为主)增加了3878亿美元,这个余额是由经常账户的贷方余额、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借方余额变动而被动产生的。

(四)净误差与遗漏

经常账户余额加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之和,减去储备资产账户余额后的数值,就是统计误差和遗漏,该表中这一数额为350亿美元。统计与误差账户中,借方表示净流出,贷方表示净流入。该表中350亿美元出现在借方,表示在净流出方面少统计了350亿美元。这样,整张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双方是平衡的。据统计,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额的合计为4228亿美元,有8.28%被净误差与遗漏帐户所抵消,资本外逃有所减少;91.01%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

三、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说明中国政府有一定大的能力干预调整本国货币及本国外汇市场。

但是大量外汇涌入市场,仍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方面,由于外汇数量的充裕,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人民币则逐步升值,这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外汇向央行结算人民币时,中央银行在购入外汇的同时,需要按照汇率发出等量的人民币,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四、总结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的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在经常项目和资产与金融账户上保持顺差,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十分严重,需要有关部门调整改善。

参考文献:

[1]国际统计学.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10

但笔者还是认为联储于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削减QE是大概率事件,即商品市场的短期反弹并不能逆转中期下跌趋势,资金从新兴市场及商品市场撤离,并向美元资产配置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继续看空基本金属的代表即铜价,应该说春江水水暖鸭先知,资金的流向最能反映市场本身,在众多投机资金中,以基金持仓对市场影响尤为重要。在过去几年中,铜价能够长期保持在高位,基金的贡献功不可没。但这样的情况在2013年发生了改变,基金多头持仓比例波动较小,而且在逐步下降,与此同时,基金持仓净头寸出现持续性的净空持仓,空头持仓比例增至40%以上,甚至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篇11

理财同样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树立了远大的财富目标后,就需要一步一步爬上去,而在攀爬财富阶梯的时候,一个恰当的资产配置是保证我们不踏空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新的一年起步之时,我们必须先制订一份整体的资产规划。

Step1:盘点资产确立一年目标

我们知道,理财规划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资产状况的家庭所需要的是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因此,了解自己的家庭资产情况是资产配置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资产负债表、过去一年的现金流量表(收支表)诊断家庭财务状况。其中,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家庭总资产中净资产有多少、各个项闷分别占多大比例等情况。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小于70%属安全状态,过高负债可能会造成平时的流动性紧张,而固定资产如房屋最好不要超过90%的资产份额。如果你家庭的资产配置已经亮起红灯或接近危险边界,在这全新的一年中,就要努力使其恢复到安全范围内。

现金流量表可以时新的一年的收支状况有个预判。通过对2009年的小结,你可以在制订2010年理财规划时提前考虑消费项目、消费金额等。例如,每年的家庭旅行费用、更换电器设备的成本等都可打入预算。

另外,对2010年中可能需要面对的大宗消费,如买房、买车,或是可能的大额收入都应在年初计划时列明,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失控”的状况了。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现在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点,如即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计划年内跳槽或生育、正逢孩子出国留学等,在收支状况的预计上要有充分的准备,在资产流动性方面要确保万无一失。

Step2:总结经验按需配置资产

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2009年,你可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可能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但从现在起,那一切都将成为你理财道路上最宝贵的经验。新年之际,总结过去的成败原因,对扎实未来每一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缺少计划性”是董淳对2009年没有达到预期投资目标总结出的原因。“回看2009年,投资机会其实很多,但我只赚了10%。”董淳说。2009年年初时,他对股市并不看好,所以选择了空仓,而当上证指数上涨到2700点时,他觉得“再不追就来不及了”,于是勇敢地买人。不想之后几轮的回调把他原本就不多的获利抹去了大半。

其实,很多投资者与董淳有着相似的经历,忙忙碌碌地追求财富却没有满意的收益,归根结底,是因为这类投资者缺少整体的规划。也就容易在追求财富的时候迷失方向。我们提倡的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家庭的财富目标、消费需求等制订理财目标,再由此分配各项投资资产的比例。

可能你会说,我2009年初就进行过资产配置了,为什么现在又要再配置一次呢?或许以下两个理由可以充分解答你的疑问。

一是家庭情况在一年中发生了变化,家庭成员的收入、支出及一些基本状况都可能较过去有很大改变,甚至你的投资理念也可能有所转变,因此,新年计划应当赶上现实的变化。二是即便家庭情况没有发生改变,你原本的投资资本也在一年的涨跌之后发生了数值改变,这就会影响它们在家庭投资资产、家庭总资产中的比例。例如2009年你制订的投资方案是将总资产的15%进行金融投资,其中70%股票类投资、30%债券类投资,一年后,由于股票收益较高,已经占到投资资产的77%,而全部投资资产已经从2009年初占总资产15%的规模扩张到20%,这样一来,你就需要考虑将各项占比调整回原始状态了。

在做投资资产配置时,有一类基金比较麻烦,那就是配置型基金,由于这类基金本身既可以做激进投资又可以选择保守投资,且投资比例可任意变化,因此个人投资者很难将这类基金合理分类。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家庭计划的激进类投资占八成、稳健类投资占两成,那么如果购买配置型基金,到底该将其分入激进类投资还是稳健类投资呢?在股市上涨时,配置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会加重,甚至不低于那些股票型基金,而在股市低迷时,其又会集中投资稳健产品,但个人投资者却无法掌握这些变化。换句话说,配置型基金的风险高低并不掌握在投资者自己手中。因此,当你需要安排一个占比明确、风险随时可控的投资配置时,不妨选择单一的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对综合型配置基金慎重考虑。

当然,这类基金也有适合的人群,那就是对金融投资不甚了解、但又想试着参与一下的投资者。对这类人群来说,与其胆战心惊地进行不熟悉的投资,不如将本金交由基金经理掌管,由其按市场动态调配资金方向,没准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七成激进投资、三成稳健投资的分配方式较为合理,既承担了一定风险追求财富快速增长,又留守着一块相对安全的“静土”,一旦市场发生急性回调,还有扳回损失的本金。当然,对于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如年龄较大、靠投资养老,或近期有大宗消费需求的人来说,这样的比例配置可能有些冒险,适当降低激进投资的比例更能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

金融投资中,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小的产品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从以往的统计数据看,金价与上证指数并不呈负相关,但较其他投资品种来说,两者的关联性还是较低的。因此,适当配置一些黄金投资并做长远打算对稳定家庭内部的投资结构还是有好处的。

此外,在做投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流动性资产,如平时每月的家庭结余会先进入稳健投资部分(一般为活期存款),之后如何打理应在年:功有所安排。

如果200g年你获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可别忘了在新的一年中好好犒劳自己和家人,不然,收益、资产只是账户上的一个跳动的数字,如果现实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快乐也是有限的,而一次全家旅行、一次疯狂购物等等或许会让你体会到什么才是理财的乐趣。

Step3:切实履行规划并及时跟踪

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合理的规划外,还需要切实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