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1 01:57: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篇1

注:本论文是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6GHB1066.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电影、微学习”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适应于现代社会的较快的生活节奏.而这种新事物与教育领域相遇时,微课便随之诞生了.例如,可汗式微课程、TED、凤凰微课程等等.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时间短、内容精简、容易制作、应用灵活广泛等特点,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微课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特点,是其切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具备极高的可行性.

一、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

笔者通过对现有的微课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微型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满足课程时间短、课程内容精简的特点.突出其微型化的原则.在课程时间的设计上,一般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为较短的时间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细化,将每个小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模块,让学习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程的设计是围绕高中生展开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比如,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要了解他们的目的以及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资源多元化,在设计以多媒体等媒介实施的微课时,应该尽量选择多元化的资源,改变传统的文本模式.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资源,根据高中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状态,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4.简单化原则,首先,微课的使用媒介应该是简单易用的,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不能用较高的数字化技术,用简单明了的操作界面,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面,而不能因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浪费学生的精力.

5.学科特点鲜明,数学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学好数学需要培养数学的学科思维.在微课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二)设计模式

微课程的设计不能像传统的课程一样的完整.它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上面无不体现“微”的特点.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以丰富和实用的内容来设计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活动.同时,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对学习的重点和内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进行下面的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内容和题型,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一些贴近于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学生,设计拓展课程.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各取所需,不断进步.另外,课程反馈系统是必须要具备的,针对学习者的使用意见反馈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内容,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案例解析

“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关系”微课程的设计.

首先,要通过一个动画展示,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唤起其对有关知识的回忆.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函数y=sinx与y=Asin(ωx+φ)+b的图像,使这两个函数的特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深学习印象.

第二,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展示这些图像的同时,提问: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与之前的哪些函数具有相似性,与哪些函数的图像特点具备不同性?在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给出答案,总结复习之前的内容.之后,点明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三,深入解析,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该函数的各个参数变化,以及各参数与图像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得出相关结论.总结归纳四种变换,让学生经历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

第四,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在以上的归纳知识分类的任务完成之后,深化课程知识结构,总结一般性结论.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印象.

第五,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微课程结束之后,设计一些交流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六,教师总结,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和学习重点,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并检测各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提高微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来.基于微课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7):75.

[2]陈芳.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在高中数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2

2013年,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映入了翰林人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翰林人看到了教学改革新的希望。全体翰林人以前瞻性眼光,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改革课堂教学”相交融的内涵与途径,实践着“微课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这片充满希望的金色试验田中,精心规划,植入先进理念,以农夫的心态静听花开,初步走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转课堂创新之路。

一、实验措施及成果

1.健全组织,推动翻转,革新顶层设计

2013年,学校成立了翻转课堂实验中心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任秘书,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从课程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的视野下逐步推进翻转课堂,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和书法、美术等特色学科为试点,进行翻转课堂的创新实验。同时,校长室整合教科室、教导处、信息中心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合作。教科室负责微课程的理念提升;信息中心负责微视频制作培训及评优;教导处负责翻转课堂的实践及推进,三个部门联动,逐步提高推行翻转课堂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2.课题研究,引领翻转,明晰实验方向

学校充分重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实验。三年来,学校先后申报了各学科和翻转课堂相关的课题,全体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明晰了翻转课堂实验方向。教科室研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系列主题,发动各教研组开展本学科翻转课例研讨,举行校优秀翻转课例、论文评比活动。教科室汇编了“翻转课堂”优秀课例集。目前,学校建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课堂”案例库。

3.信息整合,促进翻转,优化学习平台

学校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全面优化。于2015年完成了“未来教室”项目的建设,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施环境,同时形成了一个共享的分学科的优质微课程资源库,让实验教师减少制作微课程的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课堂的对话和讨论,做到因材施教。

4.广开“智”路,内化翻转,更新研究理念

针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听课以及与教师、学生交流,对学校翻转课堂实验的微课录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指导,让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更新理念。除了邀请专家来指导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教科室收集了大量翻转课堂的理论资料,组织教师阅读研讨,开展翻转课堂的主题研讨、论文评比活动。目前,“微课程”“微视频”“翻转课堂”“四学”“四步”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5.依托视频,践行翻转,掌握制作要领

学校实践“微课程教学法”,微课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是一个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微型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统一体。

第一,从设计来看,要制作微课,首先设计任务单,确定达成目标引领学生自学。“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特别是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要以学生为立场,如果出现“让学生”“使学生”诸如此类的表达,就偏离了学生立场,每一条达成目标的表达方式必须清晰、可操作。

第二,从技术来说,微视频要动态化。微视频要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适时提醒学生“按暂停,完成学习任务”。微课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了达成更好的自学效果,中心组成员不断摸索,运用了PPT中动画效果、指针功能,重点内容用超大字显示等。

第三,从内容上讲,微视频中一般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在“翻转课堂”持续推进过程中,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微课评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6.聚焦课堂,展示翻转,教学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改实验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的实验是空泛的,缺少科研指导的翻转课堂也是枯燥的。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细致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中效益的提升。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对实验教师的课堂进行诊断。

7.点面结合,有效翻转,促进师生成长

学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推动实验前行。“面”上:校内发动微视频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二次培训,避免实验中的“短板”。2015年10月、11月、12月分别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安排语、数、英、书法、美术等学科共10个班级进行试点。组织力量,开发教学视频、进阶作业、单元诊断。实施集体制作微视频,每周每科安排一个下午为集体制作微视频时间,为教师录制微视频做准备,实行七统一(微视频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2016年上半年,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试验,到期末考试时,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发生了明显的区别。参与实验的六(1)、六(2)两个班级在期中考试时处于年级中游,期中考试后开始尝试翻转课堂,仅仅半个学期,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期末考试优秀率明显高于平行班。

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实验收获与反思

1.收获

(1)总结出翻转课堂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家校翻”,学生回家看微视频、自学,完成好学习任务单,然后课堂上互相讨论;第二种是“校内翻”,即整个学习过程分两次完成,学习知识和内化知识在校内完成;第三种为“课内翻”,即微视频的观看和练习在前半节课完成,课堂讨论放在后半节课。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转变为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因此,教师角色真正从“演员”向“导演”转型提升。

(2)探索了翻转课堂的基本环节。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流程,简言之,即“四步法”: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具体而言: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批改(课前)―小组交流(课内)―小组汇报(课内)―难点突破(课内)―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课内)―分层练习,适度拓展(课内)―小结。也就是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

2.反思

当然,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就学生层面而言,如何保证每个学生有效看完视频、看懂视频;就教师层面而言,行为的改变远比观念的传播要困难得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积极应对,再造教育流程,还需深入实践,融合创新。我们今天已扬“翻”起航,明天将继续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0-0111-02

“微课”概述

“微课”是以声音、画面为表现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技术课堂。它能够充分借助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通过视频巧妙地解决学科中的重难点问 题。

微课以某个教学点为制作核心,取材于重点、难点、疑点,在制作时突出主题,明确指向,使学生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到关键性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在短暂的时间内,教师要将教材上的难点以视频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另外,微课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方便在网络上共享,有较强的拓展性,互动空间大,学生能够在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化、情境化的模式中进行多次重复学习、断点学习等。

微课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它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某个知识,但从时间上理解,是碎片化的,所以微课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但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它的作用H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教师的帮助渠道。

基于“微课”的课堂内外实践

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微课”研发团队,通过筛选学科骨干教师,集中参加专项培训来提高团队成员的制作技术。在笔者所在学校,专家运用现场操作的方式,讲授了微讲台、3D文字、录屏、威力导演四大基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简洁实用的微课实操培训,点燃了教师制作微课的热情。这样的学习可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通过考核可组建专门的微课研发组。

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视频录制软件录制两个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而学生则可利用手机等移动端登录平台观看微课,完成答题,各组组长通过学习平台检查组员的答案并做出分数评价与问题纠错。之后,教师浏览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取数据,为课堂授课做准备。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生成数据反馈,为课堂教学积累素材。课堂上,师生充分交流互动,通过质疑、讨论、解疑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数学课上,教师以微视频呈现学习知识的背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果切片、树木年轮、3D打印技术以及学生不太熟悉的玉石选择切割等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轻松认识生活中的截面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课堂达标检测环节,学生答题准确率的扇形统计图在大屏幕上不断刷新,教师能够随时监控学生的答题进度及具体情况,及时找出做题有误的学生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应用微课的交互功能,能够在制作视频中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审阅学生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解答问题。

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考虑到知识的建构过程,结合微主题的特点巧妙制作微视频。因为视频的播放时间短,屏幕呈现的信息元素就更要能聚焦要意,突破重点内容,排除干扰信息,图文结构要大小适中,讲解也要准确到位。在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短视频里能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在视频制作上,教师除了需要会制作脚本外,还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目前比较热门的H5技术、APP端应用等。

结束语

在实践中,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尝试利用互联网,基于大数据,探索受益对象更广、学习资源更为丰富、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一、数学建模教学贯穿于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中

我院连续三届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培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三方面进行这项教学工作:

(一)数学建模进课堂,贯穿大一、大二两学年,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为32个学时,其中微积分16课时,线性代数6课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以广泛介绍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和方法为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学习与研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建立数学模型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学生互相协作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开展第二课堂

1、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教学时数20课时,主要通过各个领域中的实例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建模,主要包括:初等数学方法与实验;Matlab、Lingo的使用;微分法建模与实验;微分方程建模与实验;差分法建模与实验;优化方法建模与实验;离散方法建模与实验;随机方法建模与实验。

2、在全校一、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学员,组建数学建模培训班,利用下午七八节课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并利用晚自习进行数学实验。既给参加培训的学生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也介绍数学建模实例,传授计算机知识、数学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课外讲座相结合,查阅、收集文献资料与自学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了全面提高我院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经过前期的严格培训和层层选拔及考核,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的渗透及培训教学方法

(一)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微分方程式,介绍如何应用几何与物理意义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讲定积分的应用时,介绍如何用微元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等。

(二)数学建模选修课授课计划及课件、培训方案

制定合理、详细的课程内容、考试大纲;完成教案、课程设计;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善精品课程设计与制作;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赛前培训方案。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方法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析研究、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二)考核评价

在考核中既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又有统一的期末考核,比例为46。在平时考核中主要包含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和单元测验情况三部分。为鼓励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对知识与方法整理的小论文形式。请学生寻找生活和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研究结果,教师根据论文质量给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目。我们要加强过程考核,特别是实践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定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外培参加学术研讨会、山西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的每年一届的数学建模培训、校内组织的导师组织的研讨会等方式,对我校较多青年数学及计算机教师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与参加指导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热爱学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于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学、科研队伍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我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培训、竞赛及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概括来讲,有利于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学生互相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吃苦耐劳的能力;

6.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1年到现在我院共组织了27个数学建模队参加2011―2013年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赛区全省一等奖1个、全省二等奖2个、全省三等奖10个的好成绩。

五、经验总结

首先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属于摸索阶段,需要通过培训及向子弟学校学习慢慢成长过程。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软硬件方面的条件是较差,赛前临时向有关部门借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能常态化,资料和条件也很缺乏;加之学生入学分数很低,因此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明显缺乏信心,这些都给平时授课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参赛学生集中培训时间短,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总之,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数学建模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对我校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60-03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以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为研究切入点,选用目前在颇具影响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如Moodle、超星MOOC等)作为研发平台,旨在建立红桥区信息技术学科的开放性网络课程,能够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并从系统内部解决教师、学生、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考虑到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方面积极研发课程管理系统(CMS),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种CMS,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Blackboard、Moodle、e-learning等12种。自2012年以来,MOOC席卷全球,比较著名的三大MOOC体系是Coursera、Udacity、edX。这些课程管理系统已经属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第三代产品,除了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教育网连接以及提供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外;还实现了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功能,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国内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平台和引进国外的平台两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有BluePower、Vclass、K12网络课程制作平台、中教育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比较著名的MOOC系统有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超星MOOC等。国外引进的比较知名的网络课程中,开源、易用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开展多年,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但还需要有一个熟悉、应用、发展、普及的过程,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现状分析

就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技术条件而言,上述的这些平台基本都能满足开发网络课程的需求,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既要符合课程设计的一般要求,又与普通的课程设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具有开放性的、可以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因此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的主要问题不是课程平台的开发,而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应用:

(1)任课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

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任课教师负责教材编写,而网上课程的设计、建设则由技术人员负责。这导致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能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需求正确、全面地反映在技术实现上;二是教师不能自主地、及时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修改,影响了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发挥。

(2)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延续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成了教材的搬家,缺少情境的设计,没有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讨论的环节。没有总体规划设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与网络课程设计的脱节,一些网络课程平台缺乏网络教学活动设计的环境支持,已经开展的网络教学大多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4)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多教师更愿意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发的网络课程的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没有充足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来具体研究。实行四个“相结合”,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教育科研单位与学校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确保客体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试点校要具有代表性,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组建项目合作组,开展内部的学习、研究活动。采用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步进行以保证资源库的教学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研究有我区5所高中校参与,并设置了子项目。

四、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

开发网络课程所遵循统一标准是教育部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提出了课程的4级编目规则:一级是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9个领域。二级是学科,在每个学习领域之下,都包括若干个学科,例如:语言与文字领域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等学科。三级是课程内容。四级是学习主题。

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三级和第四级可以由课程开发者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自行定义。开发网络课程,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主题的制作和编辑。从学习领域,到学科,到课程,再到学习主题,呈现了一个树状的结构。树的根是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枝蔓出学科,由学科而枝蔓出课程,再由课程而枝蔓出学习主题。反过来看,从学习主题,到课程,到学科,再到学习领域,事实上又可以呈现一个反树状的结构。某一个学习主题可以是跨课程的,跨学科的,甚至跨学习领域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主题的实施者,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权,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引领者”的理念。

由于学习领域和学科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而课程的主要载体――课标和教材,也是国家和地方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师所开发的课程主要应是校本课程,或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出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而且也符合基础教育开发网络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可能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因此,建设网络课程可以选择将国家级或地方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这种课程建设模式十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调整、更迭,也更加体现了课程建设的灵活度和和个性化。

2.实践研究成果

考虑到课程管理平台的功能与拓展,课题组在研究初期选用了Moodle作为区级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后期又尝试在超星MOOC平台上开发课程。

(1)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Moodle,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不仅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基于web2.0、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

Moodle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可以设计包括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组织讨论、作业、测验、Wiki协作、程序化教学、互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技术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建构促进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较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课题组依托区教育科研宽带网和数据中心,于2013年建立了基于Moodle的区级网络课程管理平台,面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调研,并利用教研时间开展相关培训;在信息技术学科全市教研中,推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展示课,并为各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Moodle平台的构建、应用、课程开发等相关培训。2014年面向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征集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模块教材全部章节制作为网络课程,并在课程管理平台上,供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使用。

(2)基于超星MOOC的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超星MOOC是市教研室引进的课程管理平台,具有学习、作业、讨论、资料、拓展、统计等模块功能,支持移动客户端。由于有技术团队的支撑,对于课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低、容易上手。

课题组于2015年初,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该平台上开发拓展类网络课程,这套拓展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微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目前共开发了7个专题,分别是:用Flash创作网络表情动画(4课时)、Flash趣味编程(5课时)、创意空间之图像合成(4课时)、Photoshop创意大讲堂之照片后期处理(6课时)、虚拟现实应用――全景新视(6课时)、零基础学习网站制作(6课时)、Scratch创意编程(10课时)。主要用于高中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用。

(3)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MOOC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课程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应用过程中,课题组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的课堂,通常在课内讲授知识,课外(一般是课后)完成练习、作业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内、课外要做的事情翻转过来,即课外(一般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内教师组织讨论、交流、答疑,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作业、或其他任务。

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外依靠什么来自主学习知识呢?最典型的是微课程,当然还有其他学习资源。如教材、预习案、学习资源等。微课程,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视频教程,时间通常在5-10分钟。观看微课程,可以照顾到不同进度的学生,学得快的看一遍即可,学得慢的可以反复看。

当微课程形成系列的时候,例如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知识点都做成了微课程,将它们到一些学习平台上,平台还提供了开展讨论和完成作业考试等功能,这就成了MOOC。

事实上,“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法,实现这种教学法需要“微课程”作支撑,当微课程形成系列之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就是“MOOC”了。

五、后续研究计划

1.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红桥区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改造MOOC系统,探索课程开放性实施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科的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新应用。既解决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的困惑,也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试点应用,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尝试应用。相继推出面向红桥区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MOOC平台,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MOOC平台。

2.延伸研究内容

完成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资源池化技术升级,实现弹性扩展、安全可控和智能管理。深化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基于网络教和学等功能应用的智能化,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需求,满足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开放性原则、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探索资源应用的新型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姚倩.Moodle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科技,2010(6).

[2]孙柏祥.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3]李士艳.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

[4]张~.我国MOOC发展现状及展望[J].软件导刊,2015(1).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117-04

公共选修课教学现状

学校为拓展学生的视野,一般会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公选课)。此类型课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为宽松,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修,但这也为此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共课,学生不分文科、理科均可选修,因此学生的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无法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需求,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教学进度太慢,有的学生认为内容太难或教学进度太快无法跟上,而且一些实验的教学设计难度也大大增加。

二是课时较少,公选课不分课程,学校一般将公选课的课时统一定为30学时。以笔者任教的公选课“网页制作”为例,与其他课程的课时相比相差近一倍。因而,在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减少教学章节、降低知识讲授的深度与广度等方法来缩减时间,这样会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是选修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学生之间大多数互相并不认识。因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无法及时向同学求助,导致难以开展团队形式的课程设计作业。

翻转课堂与微课对公选课问题的适应性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教学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传授+课后内化”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并学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课上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即“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公选课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

“网页制作”是以技能为主的课程,主要讲解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制作具体的操作及讲解的微课。学生观看的微课与课上教师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区别,而且也不用担心因远离讲台而无法看清等问题。因此,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网页制作这类以软件操作为主的课程。

同时,学生对篇幅较长的学习视频接受程度较低。因此,为降低学生学习的负荷,保证学习效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的长度应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而微课短小精简、便于传输及下载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反复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翻转课堂模式下“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指出:适合我国的教育思想应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不是“翻转”学习的地点和时间,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把以往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作辅导”。教师必须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即课前、课间及课后。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解答疑问,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笔者以此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公选课课程设置、学生的情况及网页制作课程的知识内容等特点,按照“自由设计、自主学习、全程引导”的教学策略,以自由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为课程设计任务,将该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引入任务―翻转课堂―互评总结”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

1.引入任务阶段

选修同一门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在首次上课时,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同学和教师,且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教师应在第一次上课时,先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学习什么知识、学了后有什么用、用什么方法学等问题。然后说明具体的课程要求、授课方式、作业要求、考核方式,等等。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消除其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困惑,并引导学生注册教学平台、尝试登录,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正常地登录教学平台,进而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例如,在上“网页制作”课程的第一次课时,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方式,并在完成上述的课程介绍、教学平台登录等步骤后,开始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摩一些优秀的网站,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网站中哪些元素值得学习及涉及了哪些技术。然后,向学生展示目前主要的网页制作技术,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上的初步认识。接着,给出第一次课的课后作业任务:初步构思自己要制作的课程设计网站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自主学习的计划。

2.翻转课堂阶段

第二阶段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公选课课时较少,除去首次上课,仅有9次集中上课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把网页制作中的主要技术,分为九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在学生学习前

课前,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类学习资源,并对每个专题内容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如基础级、提高级、扩展级等,分别制作微课,放到微课资源库中。学生在课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结合自己构思的网站在制作上涉及的技术,自主地在学习资源库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微视频等资料进行学习。

(2)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学平台上设有学生互动交流区、教师定期在线答疑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答疑,并给予提供正确答案的学生适当的平时成绩加分作为鼓励。

(3)课堂活动前

要求学生先完成课前自测题和课前思考题。其中课前自测题偏重基础,目的是供教师在上课前简单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确定课上交流的内容,避免出现学生掉队的情况。课前思考题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扩展性,用于在课上展开讨论,使有能力的学生有更进一步展示及深入学习的机会。在每个专题的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先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提问较多的问题,并设定课上要研讨的问题,同时,还要准备一定的扩展性问题在课堂上交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

(4)课上交流时

根据课前了解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按照“学生提问―互动交流―思考拓展―专题设计展示”的流程来展开。课堂上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全体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并提供学生展示已完成的对应专题内容的课程设计的机会。

3.总结互评阶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专题教学阶段结束后,就进入了最后的课程设计及互评阶段。这个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个子阶段为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在指定日期前上传课程设计初稿至开设好的Web服务器空间。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页互相浏览观摩,取长补短,而教师可监督课程设计的进度及质量,对进度较慢或质量较差的设计,要按要求及时整改。同时,此阶段让每位学生都掌握FTP上传及Http访问调试的方法。

第二个子阶段为正式展示互评阶段。教师利用课程安排的考查学时,将全体学生集中到课室内,每位学生在3分钟内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全体学生现场观看并在评分表上打分。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以教师和学生评价的总平均分来计算。这种互动评价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做好课程设计及上台演示的准备。

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在尝试了新的教学手段后,需要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以验证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教学数据的收集采用教学平台自动统计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1.纵向比较

选取的比较对象均为公选课的学生,其基础及授课课时一致,但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来对比,比较项目及结果如表1所示。

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发现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余学习时间明显高于传统模式,这说明了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中,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多。

从平时成绩的统计结果看,在作业提交率、上课出勤率方面,翻转课堂的学生都有更好的表现,显示出更高的学习主动性,而课程设计的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这说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要优于传统授课模式下的学生。在课程满意度方面,翻转课堂的学生对新颖的教学模式接受度较高,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2.横向对比

横向对比是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课时数、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首先,公选课“网页制作”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对比对象需要对比课前计算机技能基础不同。计算机技能的水平以必修课“计算机基础”的成绩为数据来源,其中公选班的学生来源分散,文科生占较大比例,因此平均计算机技能基础较低且学生间差异较大。而选取的普通班为工科专业,计算机技能平均水平较高,且学生间相差不大。其次,学时相差较大,其中普通班开设的课程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周期,64学时,而公选课则为30学时。再次,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课堂模式展开教学。对比项目及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对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虽然普通班学生的学时更多、基础更好,但最终课程设计平均分反而略低于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公选班,而公选班的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明显高于普通班的学生。这说明了公选班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实际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多,且学习效率也会更高,效果更好。反观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经常会看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打瞌睡的情况。这从另外的角度也反映了仅依靠课上教师的讲授,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即使安排再多的课时,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通过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的课程教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解决原来公选课所面临的难题,还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环节,对公选课网页制作课程是非常适合及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495-497.

[2]曹育红.“翻转课堂”在软件技术实训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6-120.

[3]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篇7

一、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该专业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能进行简单的机电产品设计,重点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数学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科学合理的机电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

二、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高等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是逻辑的严密和抽象性,很多同学认为高等数学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不好学懂,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院校较多地注重在数学领域研究数学,并没有在机械工程领域研究数学,这就造成了高等数学的学习与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脱节,缺少实用性。其次,高职类院校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对高等数学的课时进行缩减,这就造成了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在课上多讲,造成没有时间和学生互动,学生的困惑得无法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仍然是重视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重视考核理论、忽视考核能力的。因此,我们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考核过重,摈弃传统的单一理论形式,采取期末考核和考核过程并重的形式,不仅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改革途径

1、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内容选取时我们注重加强专业针对性,探讨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衔接,实行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做到因材施教,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需求,我们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选取原则,将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切割,并加以优化和整合,将本门课程设计为三个模块:首先是基础模块,我们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把各知识点与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转化为课程的教学项目,突出数学知识与专业内容的联系,每一项目均以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引入;其次是应用模块,我们认为每一项目要有该知识点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应用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数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再次是拓展模块,即引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以机电一体化相关案例和数学模型的实例为引领,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合理地连接、过渡到专业上,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2、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主要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授课之前,檠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课件和素材资源等,并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QQ群、等手段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相关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微课视频先自行学习,并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和学习,由学生互相分享学习效果,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难点的分析讲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的云服务功能可以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行为和学习时长,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度和每章节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价统计。学生的笔记、练习、测试、活动等情况可作为平时学习的考核依据。

篇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43-03

一、高职数学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生源情况

课题组抽取了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的2015级江苏生源做统计分析。统计显示,这些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成绩为76.4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样本中最低分为26分,最高分为138分,标准差为18.2,生源基础差异非常大。对某专业进行调查发现,有1/3以上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太难,听课非常吃力;而有近1/5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过于简单,信息量太少。因此,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无法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目前,江苏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课时在0~128之间,以64~96课时为主。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陈旧、单一,无法适应高职生源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二是绝大部分教材仍为“本科压缩型”,课程教学以讲解数学知识为主,与专业知识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三是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数学应用平台,表现在:部分高职院校数学应用几乎空白;部分高职院校只是以极少的工程数学内容或数学实验内容代替数学应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搭建数学应用平台,或部分高职院校仅以少数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极少数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应用平台。

(三)教学与考核情况

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几乎从头讲到尾,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而高职学生本来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欠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参与度较低,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仍采用“平时+期末”的形式,闭卷考试成绩占有较大权重,缺少过程考核以及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严重的考前突击现象以及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化问题。

二、高职数学课程定位与培养任务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1]。因此,高职数学课程应定位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学生后继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工具性课程以及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课程[2]。具体培养任务: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通用能力,如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二是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数学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内化,最终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看待问题,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3]。

三、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多轨模式,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应用拓展模块+系列讲座”的多轨模式,见图1。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其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提高广阔空间。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为数学共性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在基本数学素质与能力培养;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专业需求建立有效保障,重在数学工具性的训练;应用拓展模块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创建了载体,为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机会;数学系列讲座内容为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数学发现、数学最新成果、数学应用范围等方面提供了平台。各课程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科学链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相互提高。

在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即按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重新进行编班。不同层次的班级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各类生源的基础水平。

(二)将专业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由于数学教师不熟悉专业,专业课教师也不清楚数学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案例的搜集与提炼是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数学教师去了解专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专门研究专业课程,甚至和所教专业班级一起听专业课。力争做到对于同样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讲授。例如,在讲导数概念部分,对于机械类专业介绍曲率,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介绍边际与弹性;讲矩阵时对于计算机专业介绍图形变换,对于信息类专业会介绍编码与密码。总之,专业案例的引入既能提前让学生接触到专业,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实践项目

为增加可操作性,提高实践效果,把应用能力培养分成了以下三个层次。

基础实践项目――“大学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科技践活动。该项目是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周的数学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先将参赛题目进行和必要的解读,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和实际问题实践。目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届数学实践活动周,得到了师生的普遍好评。

提高实践项目――导师制项目课程。通过基础实践项目的实施,将有一定实践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吸纳到导师团队,由导师对数学应用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进行系统讲解,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项目――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遴选表现突出的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集训,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拔尖培养。

(四)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问题驱动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为实施形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原则。

2.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4]。教,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即学生对教师所教知识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练习等形式消化吸收,也包括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做,即通过数学实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级数概念”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芝诺悖论所包含的无穷思想,从而引出级数的概念。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分组讨论,给出初步的结果,教师进行一定的提示与总结,各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

3.开展课外辅导与培训,拓展课堂教学

一是要求每个教学班级建立班级QQ群,将辅导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网络。群里共享教师的教案、PPT、微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导师制项目课程”“虚拟创新班”为重要载体,指导培训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让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实现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内容综合化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单一的“笔试+平时=总评”的传统考核方式,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考核评价方式,在平时布置课后大作业,如小组讨论题、小论文、课程实践等,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即“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单元讨论题+数学实践活动+笔试=总评”。在考核内容上压缩运算技巧、理论推导内容比例,增加应用实践内容比例。

高职数学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来,“强基础、提能力、增素质”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应用与实践的同时不能忽略数学知识对人的逻辑思维训练和数学文化的熏陶,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说“不可将所有的概念或命题之前都机械地装上一个数学建模的实例,把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变成处处用不同的数学模型驱动的支离破碎的大杂烩”[5],应努力做到把数学应用的意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

[2]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12.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126-02

《Scratch音乐制作》一课结合音乐创编和鼓点设计任务,渗透了Scratch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学习。为了让每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及接受能力,更有效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我尝试制作微课程,以便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注重设计――科学选择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因其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个性化需求三大优势,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宠”。微课虽然时间短,但也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如开始、授课、互动、结束等,在设计时如何力求创新非常关键。

1.精选知识点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通过微课的形式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课的重难点、关键点,确定微课的基本内容。

经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后,我选择了《Scratch音乐制作》中以微课呈现的知识点:认识音符与节拍、玩转音符与节拍、神奇的链表、乐器随心换,这4个微课组成这一单元的微课程。

2.确定微课类型

传统的微课有许多种类型,本课中所有微课均采用操作演示型。

精心制作――注重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微课大多以操作演示为主,因此可以通过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录屏大师、Camstasia Studio等。

现以Camstasia Studio 8为例,我制作的第一个微课的内容是“认识音符和节拍”。先将视频、录音设置为使用默认设置,然后打开“Scratch”软件后按F9开始全屏录制,利用录屏软件,我一边通过鼠标移动的方式把中音和高音各七个与Scratch中的数字及钢琴键盘一一对应在Scratch,并用脚本排列起来,然后点击,可以听到不同音符。与此同时,用麦克风实现操作解说,完成后按F10停止录制,并保存为.camrec文件。接下来,对讲解和操作利用添加标注、字幕、音乐等方式使试听效果变得更为出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符和节拍以及钢琴键盘与Scratch中数字的关系。剪辑完成后,选择合适的分辨率,保存为视频文件。

第二个微课的内容是“音符与节拍”。我通过录屏软件录制修改脚本中两个参数的值将简谱“编码”,点击就能弹奏出曲子。以上两个视频为基础层次的微课。

第三个微课的内容是“链表”。我同样用录屏软件录制通过“链表”制作音乐作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具体范例更好地理解链表的功能。学生若掌握了此微课涉及的内容,就说明已经轻松认识了链表,理解了变量和循环、许多重要的程序设计的概念,变量,循环语句,以及如何用变量控制循环次数,同时也理解了语句在循环里和循环外的区别。这一视频为提高层次的微课。

第四个微课则在前面微课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数的使用或设定变量进行赋值来变换不同的乐器。当然还可以讲解其他更多的设计方式。这一视频是拓展层次的微课。

灵活运用――个性化学习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微课的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乐曲欣赏,激发兴趣

在教学开始时,先播放用Scratch软件制作的乐曲──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校歌I Believe I Can Fly。通过美妙、熟悉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并为学生编程提供条件。

2.统一观看,引导观察

这部分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让他们识记编程的具体方法。先由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来认识音符和节拍。看完微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谈谈收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暂停微课的播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学习。此时,学生已对音乐编程非常感兴趣,并跃跃欲试。

3.灵活选择,模仿编程

此时,我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用微课进行“音符和节拍、链表、赋值”这几个知识点的学习,看完后,再次编程实践。通过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实际操作水平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教师则一方面引导并督促学生展开微课学习,另一方面对部分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部分的微课视频学生可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这么做的好处是: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可反复观看微课中的操作,并通过模仿进行编程与调试。如此安排,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了。

4.自主创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大多数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并编写好程序后,教师应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创作表达自己情感的乐曲,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和想法。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对校歌原曲做修改,编写成其他曲风;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乐曲通过Scratch来演绎;有的则提出将几首相同风格名曲的乐句凑在一起,变成一首新曲……在创作中,学生的想象力完全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框架,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乐曲并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最终全面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5.引入平台,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到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配套网络学习平台,和全省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有效延伸――互动解惑

微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内实现,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后进行延伸,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

借助宁波智慧教育“你问我答”平台,我让学生将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疑问,或者在课后编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你问我答”平台进行提问,同班或者同年级的同学可以借助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解答和互动,教师全程关注并进行必要的指点。

可见,“微课程”体系化后,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从而达到“约取博观约取”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科学合理地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看,“微课程”比基于单个知识点的“微课”更有价值和用途。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尝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识记模仿能力得到了加强,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期待微课程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

篇10

1 引言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互联网应用方式,同时对于教育领域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微”教学模式正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发展着,微课就是顺应时代产生的。

目前,微课作为信息化微时代的新势力,以视音频为载体的新型的教学手段进入了教育教学课堂,并融入了数学教学中。虽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都正处在一个逐渐发展的阶段,但是将微课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优化数学课堂,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教师成长、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很有意义。然而在现今信息技术时代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在教师教学领域备受关注,它是在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即合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理论框架。因此,基于TPACK框架下的数学微课教学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进行技术支持,更是帮助微课融入课堂教学。

2 微课的概述

2.1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型视音频课程的简称,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例题习题、重要考点归纳、实验操作、教学总结等进行的简短的(中小学 10分钟以内,高校 10-20分钟以内) 、完整的教学组织活动及教学设计、教学媒体、测试反馈、教学反思等相关辅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

2.2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以视音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听化。微课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的特点。其中,(1)教学时间较短是微课的最主要特点[2]。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因此内容更加简练。(3)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3]。它是把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汇聚在教学视频片段中,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4)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总之,微课它的精髓就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优质学习材料。。

3 数学微课教学

微课对数学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都有着很多影响,将微课引入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翻转数学课堂,还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为数学教学改革提出借鉴。

3.1微课促进数学言语教学的传递

数学学习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所以熟练掌握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两个必要因素。微课这种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会听、说、读、写的本领,达到掌握数学语言和学会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效果。

3.2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影响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是最抽象的学科,容易使数学学习造成一种表面理解性的学习,体现在只记住了基本的形式符号,但是却不能理解其数学意义,能做简单的运算联系,但是不能够举一反三,然而,微课通过视频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学实例,图形换边等等,生动形象,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微课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以一种载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并自主探究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学习视频内容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3.3影响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时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态度

在学习做数学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优秀的成就,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其次,数学中充满了哲学智慧,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对立统一关系(有理数的除法转换为乘法)、普遍联系(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4 基于TPACK框架的数学微课教学

4.1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个新的教师知识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五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及境脉因素(Context)[4]。各个要素具有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J.Koehler和PunyaMishra为TPACK给出的定义是[5]: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6][7],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式,它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所必备的一种新兴的知识,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备受关注,同时在教师领域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新的定义,对于未来教师教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4.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微课教学

借助信息技术能直观、生动呈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动态演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点的生成过程。

4.2.1课前教学

借助整合技术的数学学科教学教学知识,数学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建立相关的微视频教学,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主动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接受知识,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准备。

4.2.2课上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环境。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大多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通过硬性记忆知道概念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在进行函数教学时,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对于“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分别体现解析式y=x+1,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效果直观地体现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与其对应的唯一一个值”,最后观看三峡大坝蓄水时的录像,指引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y与x的函数关系就产生了①。

4.2.3课后教学

补充教学知识,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并且提高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具有深度、可探究的问题以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学习。

4.3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的支持

4.3.1提供微课制作软件及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技术资源的开发,也为微课制作提供更多的软件。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Articulate Storyline、Outsmart Trainer等、数学动态教学软件 Geo-Gebra几何画板等、屏幕录像软Camtasia Studio、Wink、Screen Flow 等、基于平板电脑的微课制作软件如 Show Me、Educreations、Ask3。其中,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得心应手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技巧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简单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同时网络中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也为微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4.3.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师可进行电子备课,将制作好的微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或通过下载进行线下学习。

4.3.3构建网络交流环境

通过网络通信交流软件,实现生生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微课教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问,教师在线解答,还可就某一数学问题展开话题,学生发表观点形成和谐的网络交流环境。

5 对TPACK框架下的数学微课教学的建议

5.1数学微课设计制作

正确区分微课和小课件。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简短但是精炼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思反馈,交流互动”的原则[8],课程设计要生动有趣,逐渐深入,并适当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整理思路,强调重点,强化数学思维。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9],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反思反馈,教学评价等。

教师要善于撰写“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拍摄,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明确如何做。

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5.2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目前,我国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无法操作现在教育教学所需应用的软件,例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一些学科专用信息技术(例如几何画板、Fathom动态数据软件等)。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发展数学教师以及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师使用学科专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9]。除此以外,还需引进大量教学软件,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注释:

①爱梅.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0:(119).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10-12.

[2]陈心忠.关于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1):1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AACTE. 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 for Educators[M].New York: Rout ledge, 2008:9.

[5](美)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7]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New Reform. Harvard[J].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2.

[8]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1-0098-03

一、课程定位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高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星级饭店、高档度假村、豪华游轮等单位的服务、运营与管理工作。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和本科专业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中职数学是高管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作为学习本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工具,我们将其定位为“三个服务”,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高管专业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导致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多经挫折,易因习得性无助效应,导致对自身信心的缺乏。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乐于表现自己。

二、课程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秉持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我们确定本课程如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从适合学生能力及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结合现行教学大纲及高管专业岗位需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耐心、细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抗挫能力,对学校、对自己充满信心,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提升认知水平。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我们确立本课程的重点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为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教学关键点在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我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练习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所设计的三个模块,内容全、难度大、教学任務重,尤其难以体现高管专业的特殊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团队作如下处理:

1.小初高衔接,增加预备(10学时)

由于高管专业学生小学初中数学基础薄弱,低起点的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心理障碍,故增添了本单元的内容。而对于数学基础不好但有意愿加强的学生,学校在校本选修课中还专门开设了“数学基础补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长度与角度的度量与感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为学生专业课实训做基础,也可以适当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结合专业,合理取舍

结合学生实际及专业,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基础模块作为学生必知的基础知识,我们仅删减了极少部分与高管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则适当选择了部分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数据表格及处理在酒店服务管理中应用普遍(如客房收入数据对比、客源结构比例图、利润曲线),在学生已经具备一级office的基础上,我们融入酒店元素,对数据表格进行处理。线性规划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达到酒店经营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排列组合与基础模块的概率与统计初步结合在一起教学,对外可以让学生学会设计酒店抽奖促销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对内则可以在科学排班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3.贴近专业,开展数学活动课

结合高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部分数学活动课。比如,在讲弧度制时,我们开展了课内和课外两次数学活动课。课前要求同学们分组,测量任一酒店旋转门的半径及每两翼之间的圆弧长,并通过QQ群上传结果;上课时对于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通过计算予以验证;课后,利用实训室内的中餐台,分组让学生再次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弧度这一新概念。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活动课,有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与人交流合作、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方面得以锻炼,从而树立职业自信心。

4.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高星级饭店注重客人个性化需求,作为酒店的服务者与管理者,必须了解并解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落实到数学课,则要求我们在贴近专业的基础上,还要联系生活。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课时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高管专业数学(中职方向)开设两年,四个学期,周课时3节。

2.教学安排

为了满足专业课对数学的要求,我们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主要是将几何部分调整到一年级下学期。

3.教学模式及创新

(1)情境教学求发展。2011-2013年,我校开展了市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入“实践场”和“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并应用于我校数学教学。我们通过提炼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问题,选择用于情境教学的知识点,创设可以进行情境教学的“实践场”,设定学习功能目标,由“实践共同体”完成相应的任务,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比如,在“集合”这一部分中,我们以“初入职场”为情境,创设了与高星级饭店相关的若干集合,让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及运算,并产生职业融入感。

在“角的概念的推广”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正角与负角,结合“礼仪”中的“请”这一动作,既让学生迅速掌握了这一概念,又让大家对“请”这一动作的标准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在“排列与组合”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十一”长假餐厅排班问题的情境。由于部分员工在不同日期请假,排班就涉及“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这是考查餐厅领班工作能力的一个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学生学习训练“托盘”这一动作期间,我们讲了平面的基本定理,让学生理解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从而使其在训练中,把握由“大鱼际、大拇指、中指”这三点确定好平面之后,盘子就可以托稳。

在“中餐摆台”中,要求长柄勺勺把边缘与骨碟最边缘相距三厘米。而这三厘米学生并不易把握准确。我们经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发现筷架左侧所在的直线与骨碟相切,骨碟右侧最突出边缘即是其切点。由此,我们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切问题,与专业课教师配合,在实训室让学生理解训练。有了这一方法的指导,学生训练起来就不再是盲目地凭感觉,而这一训练,也极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结论在任何教科書或参考书上都没有,但是,经过实践,学生筷架与长柄勺摆放的准确性大大增强。

在学生摆好的这张十人位餐桌上,还涉及了许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的学生,也正是在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中,操作规范性迅速提升,职业技能不断增强。

(2)翻转课堂促探究。在大多数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今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上传微课,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并通过QQ、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而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4.学法

(1)合作学习法。我们以异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继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2)联系学习法。联系学习法以坚信知识点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为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微课+学案导学

为了增强微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前除了让学生自学外,我们还会将学生集中,利用自习配合导学案分组学习。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高星级饭店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数学课程设计应当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他们进入技术性不断增强的社会做好准备(美国数学标准)。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我曾经上过一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复习课,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演示解题,事实证明,有一部分学生感觉实物演示更易突破难点。

3.激励教学法

一是兴趣式激励,如我曾经以一个微信游戏的秘密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魅力。二是竞争式激励,如设置擂台来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到教学当中。此外,我们常在课堂中引入励志音乐,让学生感悟人生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只要脚踏实地,终有一天,会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的精彩!

六、考核与评价

设置“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目标出发,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综合评价学情,学期成绩由“期末40%+平时60%”构成,体现了建构主义“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七、课程建设

1.课程现状

我教学团队现共有4人,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2名,其中1人为我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建有周集体备课制、听评课制,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注重教学研究,成果显著。2014年,我们开展了校本课题“中职数学有效课堂——学案式教学的实践”的研究,并在我校的数学教学中推广应用;近年来,团队成员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或发表,并在全国及省市说课大赛、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体系,学校现在已将这方面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课外活动课。数学课与专业课教师的结合不够全面,对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研究不够深入。这需要数学课教师以服务者的心态主动研究专业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的结合。

作者:陈淼

参考文献: 

[1] 李青.基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的探讨与认识[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