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邮政挂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院确立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并重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良性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一是学院领导“一岗双职”,学院领导班子全部兼任培训中心副主任,从领导职责层面的设计上,使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继续教育职能部门专业化,学院相继设立了培训部、中邮网院运管中心、成人教育部和职鉴办公室,有利于持续深化推进相关领域的继续教育发展。三是教学系部“双职双责”,在常规的教学专业系基础上,又设了业务部,赋予其继续教育的业务发展职能,系主任同时是业务部主任,双职双责,形成了“一套人马”同时支撑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组织架构。
(二)探索建立“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
学院集科技研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三项事业功能于一体,实行“数块牌子、多项功能、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形成了科研、培训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辐射,以及系统提升教学师资核心能力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一是科技研发支撑在职培训。石邮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系部师资为主体,在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汇集成功案例,用于策划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方案化、课程化。二是在职培训辐射高职教育。学院实施的大量培训项目,不仅为教师了解邮政企业实际、跟踪业务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便于将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技能鉴定的最新标准等培训成果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师资一体化支撑“研、培、教”。学院在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过程中,通过国内外进修考察、项目研发、承担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了一支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科学研究,从事培训项目开发。
(三)建立先进的邮政远程教育平台及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面向企业管理和员工学习需要,构建中邮网院专业化、全覆盖的体系架构。一是搭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知识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全面服务员工学习发展。二是实行网络学院和五大专业分院的两级架构,全国中心和省中心两级管理。三是建成了由“全国中心-省中心-学习点”组成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创新混合式、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根据不同专业的培训特点和需求,针对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程度等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如网上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网上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线测试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在集中培训班同步录制课件,通过中邮网院快速推进大规模培训的“集中转远程”方式;在网上学习基础上反复在线测试练习的“以考促学”方式等。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落地,积极探索了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学习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完善运营支撑体系,确保远程教育培训的专业化运行。学院作为全国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项目开发、资源管理、技术支持、课件制作、Call-center等部门组成的中邮网院运行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业务、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规范,为全网远程培训运行、管理、技术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
“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建设模式具体包括:一是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要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营销、技术、生产等五大岗位序列,搭建可视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框架,分层次规划岗位培训体系。二是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企业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岗位关键任务分解法等技术手段,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三是按照岗位员工职业发展要求,将岗位培训划分为岗位资格性、适应性和提升性三个层面和阶段,搭建培训成长阶梯。四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分解岗位员工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点,将其归类合并成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岗位学习资源,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发展阶段,学习相应的培训资源。五是建立“岗位培训、考试认证、资格管理、适应性培训、晋级培训”的标准化、常态化岗位培训模式,形成培训、考核、认证、上岗和待遇一体化的培训驱动机制,满足员工入职、上岗、转岗、晋职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需求。
(五)加大品牌培训项目研发和推广
学院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把研发品牌培训项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学院已形成领导力、支局长支行长、营销人员、GLM国际物流师认证等多个品牌培训项目,提升了自身的支撑能力与价值内涵,也赢得了更广范围服务企业发展的机会。品牌培训项目打造的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前沿的培训理念。学院通过参加ASTD会议、派师资参加培训与课程认证等形式,及时将前沿培训动态和国际最新理念应用于培训项目的开发。二是专兼结合的项目团队。团队中既有以高职院校师资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同时面向高端人群的培训项目,还有必要与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合作,提升项目的品质与质量。三是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前期,通过岗位标准研究、跟班观摩学习、岗位测评等多种形式,从组织、岗位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流程化的培训组织方式。针对岗位人群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面向一线岗位人员,考虑到其人员数量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远程学习+集中授课+作业提交+考核认证+网上分享”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采取“测评诊断-集中培训-行动实践-总结分享-内化提升”五段式的运行流程。
(六)构建全网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
加强资源建设,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为员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工作。邮政集团资源建设委员会常务办公室设在学院,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职能,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资源建设管理机制,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与资源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多头低水平开发、局部使用到集中优势开发、全网整合共享的转变。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包括:一是统一规划资源建设,引领资源开发。制定全网教材课件资源建设规划和年度资源开发计划,常务办公室采用公布计划、明确标准、全网申报、择优遴选、专题立项开发的方式,集中优质的师资团队开发教材和课程。二是建立全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了集中课程标准和邮政远程培训课件制作标准,为全网资源共享打下基础;中邮网院搭建了全网资源共享平台,对全网课件资源进行归集、评估、与授权共享;建立了常态化的课件评优共享机制。三是拓展资源涵义,通过网院为员工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将资源分为知识、智力与数据资源,形成了案例、业务规章制度、企业标准、电子图书期刊、高端讲座等丰富的在线资源库。
(七)推动继续教育成果转化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建立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如何根据岗位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企融合,形成使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企业功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学院及时将培训课程、科技研发、鉴定标准等继续教育成果反哺高职教育,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要的高度融合,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所学”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矛盾,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推动过程中,做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一致化、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化和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一致化,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学生被作为“准邮政人”进行培养,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又使得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产教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八)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使优质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鼓励教学系部和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一是制定教师激励措施,提高继续教育课程课酬系数、评选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将承担培训课程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加分条件、选派师资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端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二是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对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系部分别进行考核,在给教学系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除了下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外,还同时制定了继续教育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机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了教学系部重视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激发了管理干部和教师的潜能干劲。
二、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第一,学院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资源有效配置、师资能力培养、考核激励到位、校企深度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实现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并驾齐驱、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
第二,学院构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以及知识资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远程平台,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破解了百万员工教育培训难题,也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拓展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第三,学院“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的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的辐射,以及教师“一身三责”核心能力提升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和引领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第四,学院“岗位标准+个人成长阶梯+学习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有效解决了企业教育培训的驱动力问题,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木本”业务,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抓手。第五,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培训资源建设管理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共享企业培训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规范性运作,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录取的新生综合素质与公立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批学生绝大部分不适宜从事“高、精、尖”的研究工作,因此,目前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普遍的选择。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经。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民办院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民办高校的教学特色,全面系统的考虑,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以发挥物流实践教学的整体功效。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陕西、北京、江西的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形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三足鼎立发展之势,因此,我们选取陕西、北京、江西作为我们调研的地点。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江西蓝天学院等为代表的9所民办高校的调研,总结出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1)从实践教学目标看,各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不符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能力需求;(2)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实践方式为主,综合型、应用型的训练偏少,设计型、探索型的课程设计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看,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等方式为主;(4)从实践教学条件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总数偏少,并且缺少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中心;(5)从实践教学投入经费看,各院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不仅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影响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6)从实践教学考核看,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措施不够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偏低,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等问题比较突出。
3 对策建议
由于实践教学对于民办本科院校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各个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人才培养特点和办学基础,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实验室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践条件的建设力度,保证实验条件达到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的要求;二是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在广泛开辟各种实习渠道的同时,保障实习经费到位。
3.2 加强实践教学
(1)物流软硬件设备实训模拟。通过物流软件实训模拟,使学生提高对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的掌握,更直观的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点,通过软件内的角色互换和交流,使学生增强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的了解;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硬件实训,例如电子标签辅助系统、叉车、gps技术及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技术以及自动拣货系统等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
(2)改革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将实验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毕业实习与设计选题要注意联系实际,充分考虑题目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既能利用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
(3)整合实践环节内容,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企业用人需要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和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分阶段组织实习。至少要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参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三次实践活动。
3.3 鼓励教师挂职锻炼
尽量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经常性组织在职青年教师到企业
转贴于
接受挂职锻炼或进行针对性岗位实习。为保证实践效果,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3.4 举办或参与物流知识、能力竞赛
举办物流知识、能力竞赛如物流管理知识大奖赛等,吸引本校以及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经常参与行业或国家组织的大学生物流方面的竞赛像顺丰杯、邮政杯等,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提高物流类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 汽车金融产品开发为开发汽车产业链金融产品,自三月份起,我组织相关同事及分行,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拜访了一汽、海马、江淮、奇瑞等汽车生产厂家以及建行、中行、兴业、中信等同业,深入研究行业现状及前景,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借鉴同业类似产品的风险防控要点和流程设计,起草了我行保兑仓项下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业务的产品制度,并根据一汽、江淮两家公司不同的交易结构分别制订了产品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我根据行业及客户特殊的风险因素创新研发了经销商打分卡工具,用于突破现有授信体系的限制,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了中小客户贸易金融业务的准入门槛。
烽火计划开始后,我带领相关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了库存车监管、平行进口车、票据、国内信用证与贷款产品比较等专项课题,起草了多份研究报告,未来可以有效指导业务实践。同时,我积极联系中铁现代物流、速递物流等仓储监管企业,推进监管企业资格准入及监管合作方案设计工作,引入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来控制库存监管风险。
(二) 贸易金融业务技术性审查随着多类贸易金融业务授权本条线审查审批,需要我部开展技术性审查工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年内,我组织相关同事,完善了跨境融资、保函等多项产品的技术性审查模板,重新梳理了各类业务的技术性审查要点,高效完成了多项业务的技术性审查工作,指导分行把控业务实质风险,并积极与授信审查审批中心沟通解决相关问题,协助分行和贸易融资处推动业务落地。
(三) 组织课题研究根据领导安排,我组织协调相关同事、分行和咨询公司,开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贸易金融战略定位”课题研究工作。年内,我们在多方收集数据、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开展多次同业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该初稿约五万字,内容包括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多家同业贸易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和策略以及对邮储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在征求部门内意见后,拟于2019年一月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四) 风险管理及其他工作年内,我还完成了以下工作:牵头组织了行内多个部门对江苏省分行开展的大公司板块业务检查,参与或主持了多次核心企业方案认定会议,组织了多次与授信管理部在审批授权、审批流程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起草了姚红行长在全国贸易金融业务座谈会上的讲话,参加了瑞银举行的衍生产品培训并对部门员工开展了转培训,以及其他领导交办的工作。
二、 需要改进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对2018年的工作并不满意,到新集体、新岗位的适应期较长,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都得不断调整,主要工作也没有取得显著突破,斗志和信心都不足,但好在从三季度起,自己逐渐找到了一些感觉,开始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同事、分行形成合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在新的一年,有以下方面还需要我着力改进:
(一)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从中台到前台,工作从被动型的审查审批到主动型的推动开拓,我仍然需要转变这一观念,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善于解决,不等不靠,从现有条件出发,多方寻求业务落地的方式和途径,并不断开拓思路,找到现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我也要主动发挥自己在风险识别及法律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相关处室及分行把控业务风险,推动业务落地。
(二) 建立完善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我行尚未建立成熟的产品经理培养、工作机制,新产品开发多采用“拿来主义”策略,跟风同业,再嫁接到自己的客户和制度基础之上,往往市场空间有限、流程繁琐低效、产品竞争力较弱。贸易金融部门管理产品众多,客户及行业的覆盖范围较广,面对的市场需求更为多元化,是金融创新高频发生的领域。我们应当真正走到市场中去,深入理解客户的经营和业务,为其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方案,真正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并借鉴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和开发理念,研究适合于我们自身禀赋、资源及客户结构的产品,与同业开展差异化竞争。从我自身来说,必须要加强产品经理相关技能的学习,并主动与部门内同事分享,帮助提高部门的产品研发能力。
三、 2019年工作计划(一) 完善汽车金融产品方案,多方寻求业务落地当前,保兑仓项下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产品距离实际落地尚有一步之遥,间接授信额度项下还无法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根据领导安排,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与分行、客户沟通,争取以国内信用证、贷款的方式替代票据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与总行公司部不断沟通协调,争取为供应链业务与票据产品的联动打开空间。
任副职表态发言1尊敬的A总经理、各位同事:
首先非常感谢A总经理和大家对我如此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一、我对x及我的岗位的认识
近几年,x公司及员工在公司A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不菲的业绩和效益。一个是效益显著,另一个是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第三是市场稳定扩大。在今年的经济危机中还能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这些都离不开A总经理的领导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
近三个月来,我在这里,通过熟悉情况,与大家的沟通,我觉得还是比较愉快与顺畅,没有障碍,更没有隔阂。使我对我们的公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情。来到x公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我感觉自己现在像是一个考生,面临着的考题就是,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更好,让公司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让大家得到更多的利益。我现在就任副总这个职位,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以说,我也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更加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勤奋工作,毕尽我的全部精力,以求不辱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回报A总和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二、x与我的关系
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有很多的感想。
一是,我来到x,是机遇的选择。我不改变x公司,x公司也不因我而改变。也就是说,x公司还是x公司,A总还是A总。我的到来,只能为x增加一丁点的力量。我的到来,无从改变x的性质,也不可能改变x的性质。二是,x公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因为我的到来,而不有所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到来,是为了更好。A总委我于重任,希望我能把公司从经验管理型的企业转变为规范化管理企业,我感觉任务艰巨性。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三是我的到来,我们能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因此感到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也还需要你们的支持。希望大家能感觉到,公司多了一个管家(管大家)。多了一个助手(帮A总做些事)。多了一个朋友(大家的问题,在我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沟通和解决,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工作能够更加舒心和顺畅)。总之,希望我的到来,x还是原来的x,只要公司能够更好些,能够发展的更好一些,这就是我的最低希望和要求。
三、我要做的工作
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尽我所有,尽我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在今后的时间内,我将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和公司发展目标,以公司以往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以抓好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市场为抓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把各项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共同奋斗,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指标。这也是我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之所在。要做好工作,我相,我首先要以身垂范,将各项工作首先细分,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面面俱到。,特别是要务实求真,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扎实地工作,共同做好以下几点:
1、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公司的管理程序,使公司的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要以身作则,确保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当好参谋和助手。
3、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关心员工的生活,使大家更加安心在x工作,身体健康,把工资拿回家去。
4、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认真抓好设计、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工作,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水平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5、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
6、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外业务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客户信任和满意,使公司的名誉与声望不断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这就是我对我的工作的最低要求。
四、对大家的希望
工作是做出来的,而不想出来的.更不是靠空讲出来的。再好的工作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执行能力,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也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充分发挥你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团结、加强沟通,把握好工作的进展,协调好各个环节。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我希望大家能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带头践行:爱岗敬业、高效管理、拼搏进取、努力工作的企业精神。
一是理解公司管理和工作的需要,模范遵守公司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要求。(今后,规范化的文件档案工作会相对多些)。
二是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该管的要管好,该说的要说出。每个岗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都有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要求,但同时也有相应的酬金,大家要理会到这一点,尽好自已的责任。
三是要上下沟通、上传下达。向上表达职工的述求,向下解释公司的规定,问题要解决在一线,鼓动在一线,激励在一线,迸发在一线,化解矛盾,凝聚团结力。
我坚信,有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工作做好,A总交给我们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的任务),也一定可以完成。
任副职表态发言2总经理、各位同事: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如此的信任,这样的支持我就任常务副总这个职位,我深知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它包含着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期望!
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是我的光荣,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现在公司的领导及员工在公司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不菲的业绩和效益。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中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这些离不开公司总经理的指导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接受这个职位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我感觉自己现在像是一个考生,正面临着的考题就是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更好,让公司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让大家得到更多的红利。或者说我现在就像一个等着接力的运动员,前面的领导已经把蒸蒸日上的公司交到我的手里,我该怎样让公司在我这一棒跑的更快,发展的更好,这是对我的一种检阅,一种审视,一种挑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勤奋工作,毕全部精力以求不辱使命,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未来的时间,我将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和公司发展目标,以广州电力通信工程施工和电力通信维护为基础,以外省电力市场及集抄业务为辅,抓住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企业平台,完成今年计划目标,为下一步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想和在坐的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奋斗,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指标,这就是我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之所在。
我伸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倾尽我所有,尽我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我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相信有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我想,只要我努力践行:“爱岗敬业、高效管理、拼搏进取、创新争雄“的企业精神,努力扎实地工作,工作就一定会有成效。我坚信,有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任务就可以完成,也一定可以完成。我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得到的掌声比现在更多,更热烈,因为你们的肯定就是给我最大的褒奖。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将铭记今天,我将忠实履行我的诺言!
谢谢大家!
任副职表态发言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一个简短表态发言。
首先是真诚感谢。感谢省公司领导对我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关注,培养和信任。感谢市局领导班子对我长期以来的关注和培养,锻炼和塑造。感谢在座的各位同事、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理解和关心。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支持,才取得了今天的进步,进步的取得,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联的,在这里,我首先要真诚地感谢省公司领导、市局领导和在座的各位同事、朋友。
其次是自我要求。新的岗位、新的职务是一个新的起点,但更是一个新的考验,在我的面前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在这里我对自己提几点要求。
1、始终坚持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始终紧紧团结在以局长为核心的班子周围,顾全大局,服务全局,团结拼搏,和衷共济,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与大家一齐把晋城邮政的事情做的更好。
3、始终牢记职务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多一次岗位、职务的变动,就意味着责任的重大。对我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就是全心全意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对得起省公司党组的信任,对得起市局班子的支持,对得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关心。
4、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效果,我要继承和吸收晋城邮政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好作法,并注重创新,进一步探索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我将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局长为班长的班子的领导下,与班子成员一道,与广大干部职工一道,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以优异的工作实绩回报省公司党组的信任,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爱护。
任副职表态发言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组织上任命我为x。
首先,我衷心感谢x党政的信任和关心,给予我这个展现自我实现人身价值的平台,感谢各位领导的器重和厚爱,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任命我担任这个领导职务,不仅是对我的一种认同与接受,更是x党政对我的希望和重托。坦率地讲,担任x职务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因为作为x的领导,层次更高了,工作站位更高了,工作职责更大了,工作思路更广了,对于这些不同的变化,我都必须从头学习,必须向在座的各位虚心地学习,向实践学习,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多予支持和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坚决服从x领导的决策决议,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发挥好副职的参谋、助手作用,坚决维护、执行x长的各项决策,工作中做到到位不越位,与班子其他成员搞好协调配合,积极献言献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集输站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有决心,x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在x的正确带领下,各位同事的齐心合力,我们圆满一定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向x党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任副职表态发言5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在今天所有被提拔的干部中间,我是进入开发区的时间最短的一位,可以说是一个新人。
我的第一学历是中专,而我通过自学,现在的学历是大学本科;我原来的身份是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后来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再后来又成长为一名公安派出所的所长。期间多次被组织派往局等重要岗位挂职锻炼,还被县委组织部借用工作近两年,曾两次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两次入围县局副局长人选,去年11月份进入开发区工作。这一路走来,得到了身边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认可。回望过去,我想之所以我今天能站在这个台上作表态发言,靠的是组织上的关心培养,靠的是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支持;靠的是虚心学习、用心工作;靠的是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刚才,会上宣布了组织上对我的任命,在此我衷心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关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器重和厚爱,感谢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这次任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认同与接受,更是一份希望和重托,让我有机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为服务,为添彩。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我将把今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勤勉尽职,扎实工作,有所作为。
在此,我作四个方面的表态:
一是勤学。要深入学习拆迁安置和国土岗位相关业务、学习有关政策,注重调查研究,在学习与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 。
二是务实要多着眼全局谋大事,多立足本职抓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发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到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
三是团结。要讲团结,顾大局,找准坐标,当好主要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与班子其他成员坦诚相待、团结协作、有功不居、遇过不推、补台不折台,尽心尽力做好分管工作。。
四是廉洁 要自觉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任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大家监督。
2 必要性分析
2.1 广西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自2004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户南宁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商流物流日益频繁,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的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承办,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等机遇更加为物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进而推动了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各类物流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如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三是综合型物流企业如防港物流、玉柴物流、邮政物流等企业的快速增长;四是商业连锁配送发展加快,如北京华联、南城百货、利客隆、沃尔玛等连锁配送企业。在广西物流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物流人才的紧缺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在2013 年广西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共有区内外60 多家物流企业参与,吸引了3000多名区内外中专至本科学历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前来应聘,但在后期调查结果中却差强人意,要么是签约人数不足,要么是签约后留不住人,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长度等不满意。
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上都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学徒制教学,企业员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念素养和操作技能;同时通过企业员工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企业文化充分了解并认可,最终可以解决物流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遇到的难招人、难留人问题。
2.2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
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据调查,很多职业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之初,物流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参考物流定义的内容分别进行开设,如运输课、仓储课、配送课等,让学生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室内进行大班理论教学,企业对此类毕业生的评价是只会说不会做,缺乏动手能力。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下,各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实训室,实训课程比例逐年增加,但即便如此,物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却仍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物流作业的独特性。物流与磨具、汽修等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可以实现一台机器可完成一个小组的实训,但物流强调的是过程的衔接性,物流专业除了要学习环节内的知识点,如:单证、入库、出库、保管、调度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各环节进行串联,让整个物流过程流畅地进行,环环相套,要达到这种效果,实现流程化教学,纯粹的校内实训或简单的企业参观明显是不可能办到的。
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将企业引进学校,成为校中厂、厂中校,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物流工作流程当中,从原来教学生如何将运输、仓储、配送进行串联,到现在的从各个工作环节中学会运输、仓储及配送的各个知识点;通过企业员工面对面教学,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物流各环节中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明确整个物流供应链当中各岗位的职责。
3 可行性分析
3.1 专业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
本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通过对原有的物资储运专业(1985 年开办)进行革新而逐步壮大起来的,2002 年定名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全国第一批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2007 年经评估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自从2009年全国物流专业技能大赛开设以来,本校一直作为广西区赛的主赛场,在历届大赛中均囊括各比赛项目的一等奖,每次的赛后总结会上,都为区内各兄弟院校提供硬件、教学等各方面的经验传授。2011 年,本校作为主场协办了广西首届56物流节,各大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和来自全区各物流企业的技能好手同场竞技,为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与教学交流搭建了平台。2013 年,本校与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承办了广西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共有区内外60多家物流企业参与,吸引了3000 多名区内外中专至本科学历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前来应聘,为物流专业的宣传及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在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名单中,广西只有三所高职院校入围,广西物资学校物流专业作为广西示范性专业,在广西中职物流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为了更好地推动广西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解决目前存在的物流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遇到的难招人、难留人问题,更应该试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试行中总结经验,为今后学徒制在广西中职的推广奠定基础。
3.2 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它的职业化,基础教育的教师可以一本书上几十年,这种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可以称之为经验丰富,但职业教育强调的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物流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师资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刚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而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由于薪资差异不愿意到学校任教,据调查,在很多已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非本专业的教师甚至是行政人员都参与到了物流专业的日常教学当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的专业性,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本校物流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就严抓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授课专业教师必须是有物流企业经验的人员,同时重视后期培训,为切实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多种途径,鼓励引导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亲身体验岗位技能要求。成为上得讲台,进得车间,行业有话语权的双师型复合人才。为了让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实现了职业学校教育进口旺、出口畅的最高目标。专业从企业聘请了13 名来自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等专业的物流专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作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工作内涵中提到两点:一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两点要求,除了企业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方面的指导外,更多的应该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要起到校企沟通和专业建设作用。
3.3 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因此,要试行现代学徒制,该专业必须有大量的校企合作经验作为支撑,通过以往的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有目标地去对企业和专业技能人才进行遴选;同时,从校企合作到现代学徒制的过渡,也可以让校内专业教师更能适应授课形式的转变。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一般项目(JA13552S)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课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莆田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6日
一、“课证融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课”为课程体系,“证”为从业要求。所谓“课证融合”包涵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深入财务相关行业做调研与分析,分析财务人员从业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合理确定专业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素质拓展体系;二是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场生涯发展情况的追踪调查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与财务相关的新的工作岗位,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业可能所涉及的行业与岗位,将相关行业从业证书,特别是强制准入或者是水平类考试的从业及执业证书的考试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专业任选修模块中,将财务人员从业时需要的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分解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融入各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
(二)“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求。“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二是专业课程开设的原则应依据满足履行职业岗位职能的需求为出发点,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体现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促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三是教学团队应由“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既有理论课教师同时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界人士加入其中;四是培养过程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转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强调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改革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多样性,要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对于已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相关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无法直接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课程考试如果合格,可顶替任选课学分。
二、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专业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引。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培养定位各有其不同,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历史积淀、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校学科与专业群的特色都会影响专业培养的定位。以莆田学院为例,由于学校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一)充分调研,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为胜任某一领域的职业要求,所应具备的必需的、潜在的专业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仿真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做相应的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可以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人才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为专业教育提供指引。通过到财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回访,及到莆田市才子集团、泉州益海嘉里、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中信建投、金友期货等企业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近80%左右的中小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的特点是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主要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并且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成本控制管理、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税收实务管理占86%左右,投融资及内审内控仅占14%。同时毕业生回访发现:刚毕业的1~2年内,85%的学生在中小企业财务岗,毕业3~4年后进入金融业学生呈现上升趋势。仅以2008届学生为例,目前约有45%的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岗位上。综上,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确立了核心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图1)
(二)“课证融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使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匹配,我们邀请了企业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业、期货业专家来学校做深入研讨,分析财务应用型人才内涵特征,进行“课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研讨。提出“自主规划、能力为本、课证融合、校企联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将其专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开设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并从毕业生未来可能就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等证书中的主要课程或课程内容分解到专业主干或者专业选修课程中,形成“课证融合”具有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不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实施分流教学,满足了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后续财务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提供了保障。(表1)
(三)应用为先,构建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何谓“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在谈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提出:“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是指既具有教师资质又具备相关行业岗位资质;双能指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兼具实践指导能力。“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小企业财务岗位及相关证券、期货和银行业相关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纳入课程体系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要求能了然于胸,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为构建财务管理专业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首先,依据学校所制定的认定标准,即:考取了相关行业证书及到企业做深度挂职锻炼一年的教师可认定为双师。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出台相关制度规定,鼓励45周岁以下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证书,并强制要求专业教师课余或假期每学年要到企业做实践,将实践锻炼列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要求条件中,使教师能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专业主干课程及相关行业证书所涉及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逐步形成有实践学分的课程主要由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或者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主讲;其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应从较为单一的学生、同行及督导评教传统评价指标转向检查教师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及从业资格任职标准、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匹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能最大限度模拟工作过程的流程及实际操作,教学成效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一致;第三,以人为本制定激励措施。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持续举行教育思想讨论,增加教师对“双师双能”的认同,在岗位聘任中设置“双师双能”岗位晋聘办法,在绩效薪酬体系中应加入对“双师双能”奖励性内容,并要加大力度。此外,在职称评定、进修、学历提升、技能专项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都要给出通道和空间,才能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变。
(四)产教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例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因此,要实现课证的融合,就必须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应邀请行业人士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要与行业C书相关课程要求与核心能力相联系。其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与业界专家共同讨论,满足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能采用典型案例等形式导出,以便于实施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教案的内容除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内容重点提示、能力训练、实训项目等内容;课堂教学中理论部分可由本校教师主要采用将理论融入案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实践的内容采用聘请业界专家进课堂,由专家结合实际工作实操做讲解与示范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应大量采用情景模拟做训练:一是通过财务岗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财务岗的职能与职责,及其履职所需要全部知识与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是做项目训练,如设计一个模拟企业,要求学生为企业制定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本投融资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撰写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等,通过分项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内容,及其要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务技能;三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借助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训练。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紧密相关,通过模拟使学生认识资金流向、财务风险控制点及价值增长点,也使学生明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财务人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及必须掌握相应技能。第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用闭卷笔试考核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实操及其相关能力考核。因此,“课证融合”背景下,考试形式上,应采用笔试、面试、实训操作、财务报告等方式相结合,考试内容应减少类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单靠机械记忆的试题,增加案例分析等需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试题,并应加入相关财会、证券、银行、期货等行业时事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侧重在学生对理财环境的分析、企业财务相关管理问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莆田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着力于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学生实务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这二个问题,构建能力导向、分流培养的“课证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将会计、证券、银行、期货等从业标准和能力等,引入教学实践之中,实现课证对接;通过教改平台,与行业合作平台、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通过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证融合”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财务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履行需要较为复合的知识,在本专业所实施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们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特长做自身的发展规划。对金融业(含:银行、证券、保险)、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运营、财务分析等)感兴趣的同学,我们通过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明确进入相关行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学生学有目的,学习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图3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近四年英语四、六级与全校平均通过率的对比。(图2、图3)
学生们考证过程也是实现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从理论素养到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和发展提升的过程,提升学生进入职场的竞争力,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快速对接,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证券从业证书考取较多,而期货及银行资格考取较少。这与会计行业与证券行业的强制准入要求有关,目前期货及银行对相关证书并无强制要求。(表2)
(二)“课证融合”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了与相关企业:益海嘉里集团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莆田才子集团、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审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发证券、长城证券、金友期货、瑞达期货等企业的合作,了解与分析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与这些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到相关实习基地做专业见习,增强学生对相关行业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大三开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与寒暑假到基地或其他单位做实习,加深对行业了解,学习相应技能。与此同时,我们聘请相关业界人士进课堂、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证融合”模式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现“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教师注重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把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和实践、社会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并采用以案例模拟仿真工作现场环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注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财务管理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就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以及班导师的引导,搭建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框架,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积极鼓励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观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课赛结合等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理论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证券投资学课程任课教师除做《卓越计划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模拟股市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理论研究外,还与华福证券联合,进行模拟炒股大赛,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较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证融合”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课赛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华福证券杯”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瑞达期货全国高校精英杯(第二届莆田赛区)和“金银大赛,邮我主宰”贵金属模拟交易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争先创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全面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各类课程竞赛中获得好名次,如:齐海波(财管081)2010年获得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北京大学工学院组织的“中国(深圳)国际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之创意营销策划比赛”二等奖;肖光伦(财管071)和刘小旭(财管062)分获由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福建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并获得省级奖励;张晓岚、焕、陈智勇、张泰、王璐、邓力宇等同学(财管091)2012年获得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学生实践能力强,考证通过率较高。在2009~2014年间财务管理专业各年级总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279人,占毕业生人数75%;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115人,占31%;通过期货从业资格8人,占2%;通过银行从业资格17人,占5%。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财务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以2013年3月统计的2011届、2012届和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为例,有86.72%的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受到了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欢迎和好评。“n证融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基于能力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比较迟缓、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不够稳定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与不断改进,真正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做到让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
1.税收相关制度法规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
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用以调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具有法学的本质特征,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语言简明严谨、内容抽象晦涩的博大体系。而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渐进式税制改革策略,又使得每年都有大量的税收文件实施与修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税法的变动比会计变动还快,跟固定资产修理差不多,甚而有“10年更新,5年改造,3年大修理,1年小维修”的说法,国家税务总局每月新颁布的各类税收法规或修订基本都有30多条,这些调整并不限于个别小税种的局部调整,主要税种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在不断地修改完善过程之中。如作为2013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扩大试点,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12月了《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为促进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针对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支出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5个范围。这些税收制度法规的重大变化,必然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同时,税法内容的频繁变化,也导致现有的各类教材相对滞后,给教学带来较多困难。
2.税法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紧密关联
尽管从表面看,《税法》课程主要讲述有关税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似乎讲解这门课程只要懂得税收的规章制度即可。但是作为社会性、专业性强的经济类法规,学习《税法》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学知识,而且由于税收作为分配手段,涉及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各项涉税事务与经营管理活动、企业会计信息等密切相关: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应缴纳的税类,企业会计信息奠定了计算应纳税款的基础。因而,要想将《税法》课程讲深、讲透,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吸收,需要学生具有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经历,特别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刻领悟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只有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税法》教学与学习之中,才能讲好与学好这门课程。
3.课程教学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正经历着大规模调整,表现为由一元化的精英教育迈向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因而,本科教育需要更多考虑实现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尽力缩短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毕竟对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而言,无论是财政、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更多需要的是熟悉税收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税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案例分析的选择,都要强调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由于财经专业学生的实习企业或初次就业单位一般为小型企业,而在小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会计核算更为重要,会计核算基本以按时、准确纳税为主要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税务会计,这就要求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税法知识和操作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即不仅能够正确计算各种应纳税额,还能独立处理税务申报全过程的各项事务。
二、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各种层次的财经类考试中,税法往往是单独考核科目或主要内容,因而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税法》课程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个院校的重视和关注,显著改进了课程的教学手段、实训方法、测试方式、教材建设等方方面面,为提升《税法》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与制约,却使《税法》课程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1.对税收法律法规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以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税收相关制度法规近年来始终处于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之中,使现有《税法》教材不可能与实际税收法律法规完全接轨,而且无论多新的教材也不可能与实际的税收法律法规完全同步;退而论之,即使教材能够与税收法规完全同步,也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在税法常变常新的情况下处理相关涉税业务的需要。因而,“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课程教学培养的不应是学生死记硬背法规条文的能力,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相关基本法理的理解能力,以及跟踪、搜集、梳理不断变化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丰富的方式满足工作中正确处理涉税事务的需求。
2.对纳税业务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在现有教学模式中,为了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领会相关涉税业务的处理,一般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以抽丝剥茧的方式,直接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税法相关规定,对明白无误提出的特定事项进行税务处理,而缺乏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涉税事务的整体介绍,以及相关会计信息处理的训练。但是实际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涉及的税收相关事务,最为复杂的是对原始经营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好这两项工作,明白企业经营活动要交什么税,并准确计算每类税收的应缴税额、清缴时间、纳税地点等,是合格财会人员的应有职责。也就是说,能够独立理解并整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资料,发现税法规定的应税项目并进行正确的税务处理,是对合格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往往在面对一大堆原始凭证时却理不出头绪,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纳税业务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3.对涉税事务实际办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税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税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处理技能的重要环节。然而,《税法》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却是,很少有院校会配备税收方面的专门实验(训)设施,而且大部分院校教学师资也缺乏实务教学能力和经验,可以说鲜有教师具有税收实务从业经历,课程教学不得不“重理论、轻实践”。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和环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特别是一般教学对税收程序法关注较少,对于增值税发票网上认证、办理税务登记、办理税种的认定、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申请、办理减免税申请、税务文书签收、税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提起等纳税申报的具体业务很少涉及,对学生办税能力、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而这些能力又都是从事实务工作所不可或缺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状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4.对税收筹划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税法》课堂教学中一般只对纳税筹划等进行浅尝辄止的讲解,而且讲授也通常以理论为主,可能时才辅之以高度简化的所谓案例,即在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之后,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缺乏综合型、接近实务环境的训练。而作为企业亟须的应用技能,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也能顺应税收政策的调整方向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其作为一项实践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业务,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相关税法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全面深入地对具体实际业务进行分析、比较,否则纳税筹划就无从谈起。因此,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单纯就所涉及的税法知识谈纳税筹划,对于纳税筹划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意义的。
三、《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现行《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亟待改进的诸多方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与思考,笔者认为《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创新启发式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向笔者反应要求“少讲理论知识,多讲应用型知识”,这表达了在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教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应用型知识的偏好,即学生在主观上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趋向。但作为系统性的课程和学科来说,理论知识是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税收相关制度法规处于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厘清各税种相关规定背后的立法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税收法律法规搜集整理能力,应对日后税收法规常变常新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就要尝试新的理论知识讲解方式,让学生不产生厌倦感。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通过把抽象的税法条文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税法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有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此,一是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考虑未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利用度,根据学以致用原则,可以选择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利用频繁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作为教学重点,或与时事结合,将当年税制改革重点融入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税制变化;二是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授课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通过理清脉络、解析难点讲解主要知识点,通过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等方式将其余大部分内容交由学生自行学习、理解和总结。比如在确定增值税的销售额时,规定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的,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额;授课时需要讲解清楚之所以这样规定,既是因为销售货物与收购货物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活动,销售额与收购额不能相互抵减,也是为了严格增值税的计算征收,防止出现销售额不实、减少纳税的现象。
2.引入案例,丰富讲解教学
刚才,有关单位就各自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做了专题发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就20*年城市经济工作情况和20*年的打算,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年城市经济工作的回顾
去年以来,全县城市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思路和目标,突出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等工作,在全县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克服了“非典”和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年,第二产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产值3.67亿元,增长9.5%,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40:27:33调整为38:28:34。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9.95%,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4.68%,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幅高于上年2.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6%;产销率达9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6.67%。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亿元,增长9.4%。其中,县以上零售额1.98亿元,增长10.23%;县以下零售额1.39亿元,增长8.24%。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新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迅速,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得到了改变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经济提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引导县内企业产权改制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把新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作为工业强县的头等大事来抓,指导、督促和帮助企业认真开展项目考察,论证、储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县有较高技术含量、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投产。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500吨冰白葡萄酒、1500吨快餐食品、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4000吨硫化碱等项目已建成投产;3万吨麦芽、3万吨碳酸钡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同时,完成了600吨铬黑、600吨铬酸酐、复肥公司2万吨磷肥等10个技术改造和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全县工业发展的规模和实力,开创了工业经济的新局面。
(二)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企业活力的增强有效地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加
一方面,以落实企业改制方案为重点,县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企业改制后诸如职工遗属补助、债权债务等遗留问题,保证企业在改制后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引导企业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骨干企业中,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责权统一、运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些企业还引入资本运营理念,运用资本运营的手段组织集团经营。通过深化企业改革,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决策更加科学理性,企业活力日趋旺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速度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化工、富源四户骨干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9909.4万元、11*.1万元、816.1万元和149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8%、21.3%
、76.3%和10.5%。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从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六坝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完善,以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邀请兰大规划设计院对民乐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通过规划,规范了开发区建设,提高了园区档次,引导园区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目前,沿227国道东侧布置,以**、*集团和麦芽厂组团的食品小区和沿六东路两侧布置,以化工厂、富源化工公司组团的化工小区,框架已基本形成。20*年,进驻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达到11家,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近*人,园区工业总产值5301.2万元,实现销售产值4*1.9万元,增加值2*3.3万元,上缴税金186.9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21.4%、13.5%和10.2%。随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逐步实施,园区的带动和聚集效应更加凸现。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借力发展,有效地突破了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
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采取经贸洽谈、政策吸引、加强宣传、信息和走出去招商等办法,大力推销民乐、宣传民乐,努力吸引外地客商来民乐投资办厂。20*年成功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4项:5万吨麦芽、2500吨浓缩果汁、3万吨中药材加工、3万吨碳酸钡;达成合作意向的2项:2万吨洋芋淀粉、1万吨硅铁冶炼。到目前,与陕西秋林果汁公司合建的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已建成试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走俏;与兰州武港集团合建的3万吨麦芽生产线已完成土建工程,今年6月底可正式投产;青海永正集团投资建设的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建设的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道路路基、防护林树沟开挖、机井钻探和输水管线铺设等工作,施工队伍进驻工地,土建工程开工建设。此外,5万吨红矾钠、5万吨洋芋淀粉、5万吨的高烹油等项目,也已开始寻求合作伙伴。这些项目的建设,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突破了项目建设投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项服务更加符合企业和客商的需求
政府及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协调服务,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县上继续实行了领导帮扶重点项目的制度,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及时下企业现场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和资金。有关部门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开展“一站式办公”服务,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建设和外来投资提供了开放、公平、规范、高效、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企业的要求,县上从各部门抽调了建筑、财会、文秘、制药等方面的6名专业人才到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在防治非典和抗震救灾期间,县上减免有关税费,为*集团、化工厂、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等企业和项目筹措资金200万元用于生产,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加快发展。县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也分别对企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政策优惠,有力地扶持了企业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全县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确实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发展局面,不仅当年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昭示了我县城市经济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是要善于把握时机,促进发展。20*年,是我国经济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五年调控大见成效的一年,以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扑面而来,能否有效地把握并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正是较好地把握了这一时机,既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又千方百计引进县外资金和项目,从而较快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善于挖掘地方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思路。相对于周边县区,我县在环境条件等方面确实有不少劣势,但也有着不同于周边县区的优势。紧靠祁连山的矿产
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一批地方农产品,以及相关的人文优势,都给民乐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条件。依据这些优势条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并积极践行,从而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实践证明,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据此提出正确可行的思路,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是要大胆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发展的体制。*年底开展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少人从心理上并不完全认同,个别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并不奇怪。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扫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生产经营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发展活力大大增强。三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12.72%、11.15%;扭亏增盈1281.5万元(*年总利润亏损66万元),上缴利税增长17.68%。事实胜于雄辩,经济发展的结论最终会改变人们的看法。
四是要真抓实干,形成抓工业的合力。只有好的思路,没有实际行动,最终将一事无成。有了良好的工作部署,必须动员全县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工业强县的火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过去一年中,全县各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管部门全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各企业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寻找项目,有关部门和负责同志积极配合,使宏观管理与微观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0*年,城市经济在呈现出以上特点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乃至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建设;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不仅影响着正常生产,而且制约项目建设工期和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二是招商引资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引强入民”、“引优入民”方面同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还不够优越,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各方面投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有的企业内部改革步伐缓慢,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滞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四是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个别部门、单位服务意识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办事效率低、环节多、收费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推动我县城市经济上台阶。
二、抓住时机,加快步伐,抢占城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0*年进入了“十五”计划的最后两年,“三大战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年份。根据市、县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城市经济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继续突出新上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集中精力开展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目标是:全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亿元,增长11.2%。
为实现以上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紧迫感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一轮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到来,地方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这一大好机遇,不仅体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城市经济上,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对我们而言,在省、市工业强省、强市战略的指导下,在各地竞相发展地方工业、产业层面接近的状况下,谁抢占先机,谁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竞争的主动权,否则就只有被动落后。民乐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在农业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大力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以工业带动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否则,单靠农业大比拼,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小康目标,完成不了城市化任务。因此,
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是强县富民的重大举措,是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应对入世、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形势所迫。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县情、政策和项目的研究,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才能夺取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4321”项目工程的实施
今年以来,在前几年地方和企业共同摸索、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项目建设的“4321”工程,即四个10万吨:10万吨铬盐、10万吨饲草加工、10万吨造纸、10万吨碳酸钡;三个5万吨:5万吨马铃薯淀粉、5万吨麦芽、5万吨高烹油;二个1万吨:1万吨浓缩果汁、1万吨方便食品;一个3万吨:3万吨中药材。这一项目建设的思路,一是体现了我县企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二是体现了我县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三是体现了城乡经济联动发展的产业化理念,既符合我县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蕴含了县委、县政府富民强县的拳拳之心。抓好这一批龙头项目,既能推进城市经济上台阶,又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要上下一心,紧紧围绕“4321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完成以上10个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化工和食品加工两大工业支柱。今年,要首先抓好国翔公司5万吨麦芽生产线、林河公司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永正公司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3万吨碳酸钡生产线等4个重点项目和化工厂3000吨氧化铬绿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1500吨氧化铬黑生产线、荣昌糖酒公司2万头牲畜屠宰线等4个一般项目的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同时,要不断挖掘区域优势,全方位开展新项目、新产品的考察、论证和储备工作,切实做到建成一批、储备一批。
各乡镇要立足实际,提出发展乡镇工业的思路和建设项目,并积极创造条件,分层次分年度抓好项目建设。今年,要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新上1—2个小型工业项目。既然签定了责任书,就是一项硬指标,希望各乡镇引起重视,抓好落实。
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链条,是龙头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抓好以“6个10万亩”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要采取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宣传发动等各种措施,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使之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创出品牌。要大力推进各产业、各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要完善和发挥各类农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各企业也要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在龙头企业建设中适当让利于农民,利用价格因素激发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企业和农户都要增强法制意识,遵守合同,兑现承诺,树立信誉,真正形成合作良好的利益共同体。
(三)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在招商引资、引强入民上实现新突破
要主动适应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重点在政府审批、政策优惠和民营经济准入方面加快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今后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以好项目吸引投资。3万吨麦芽生产线的建设,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充分说明只要有好项目,就会有投资吸引力。造纸项目、马铃薯淀粉项目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寻找投资商开发建设。1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去年一年来的市场变化也给了我们启示:要及时、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动态,正确选择项目,在项目建设上要果断,要全力以赴。这方面我们也有反面的教训,比如洋芋加工项目、高烹油项目,如果不及时果断地上这些项目,就会丧失先机,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得不到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就会影响到地方产业的发展。
二是
以现有资源和资产带动外来投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发达地区空余资金转向内地寻找投资项目。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转移产业,最大限度地将这些产业和资金引入民乐。同时,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产,用多种方式与外商合作,以资产吸引投资,以投资盘活资产,促进项目建设。
三是以优惠政策启动本地民间资本。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产业准入的门槛,以国家禁令为限,将所有投资领域全部放开,不论是外商投资,还是本地民间资本,只要符合国家政策,都一视同仁,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在项目引进和服务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乡镇、部门,都要尽量掌握和吃透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是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结构调整政策走向和投资重点,多方建立信息渠道,形成快速通畅的政策、行业、商客信息沟通网络,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今年要通过招商引资或合资合作,力争5万吨高烹油生产线、2万吨洋芋淀粉生产线、5万吨无钙焙烧红矾钠生产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聚合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
工业园区规划要在通过市上评审的基础上,细化专业规划,积极创造条件,为通过省级评审做准备。制定完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工业园区服务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卫生、教育、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等部门要在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高标准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园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化工小区三横两纵路网体系,供电线路送达化工小区,有线、无线通讯覆盖园区,生态用水渠系基本配套,以园区标志建筑为主,逐渐形成园区中心和主轴。吸引县内外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不断扩大园区规模,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服务完善、效益显著的园区经济结构,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更具现代化水准的发展平台。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企业改制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排查和解决遗留问题,对改制方案进行再督促、再落实,切实解决好诸如职工社会劳动保障、企业改制前贷款问题等,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企业甩掉包袱,快速发展。
1.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经工业化为主导、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城镇化为支撑,动员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保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富有沈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加快全面振兴。
2.发展目标。到2012年,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争取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前列,在全国县域经济位次有较大提升,县域地区成为发展世界级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和沈阳中心城市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空间载体,为实现“三大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必保23%,力争达到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必保30%,力争达到3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8%。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2。
——4个郊区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
——一市三县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每个县(市)建成一个以上标准高、规模大的工业园区,形成两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着力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
3.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坚持做到市、区县(市)两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市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每年耕地占用税全部用于“三农”;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中的部分资金要用于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工业、城建、科技、环保、教育、卫生、社保等专项资金投入“三农”的比例要不断增长。
4.增加对一市三县的资金投入。5年内,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以奖代补”转移支付资金,激励一市三县税收快速增长;每年从城建资金中安排2亿元,用于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5.促进县域金融业发展。积极协调商业银行恢复和新增分支机构,对在一市三县设立的分、支行,给予一次性补助10-30万元;积极引导邮政银行储蓄资金返还县域;鼓励各类贷款指标向一市三县倾斜,对各类金融机构按年末新增企业贷款额给予0.15%的一次性奖励;对投放农业和农村贷款数额大、比例高的金融机构,市、县政府积极给予业务方面的支持;积极向省及国家银行监管部门争取开展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搭建各类信息平台,推动县域银企对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增加设施农业、高效经济作物等种养业政策性保险种类,并不断扩大规模,市、区县(市)财政补贴比例不低于保费的70%;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强、服务好、规模大、信誉好的保险公司作为农业保险的承办人,鼓励开发适合农业特点的定额定品种的商业保险产品。
6.建立县域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市财政通过市级投资公司以投资参股方式,注入4000万元资金,一市三县财政按比例相应注入,吸引社会资本参股,成立担保机构,支持一市三县经济发展;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扩大担保比例,支持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对在一市三县当地注册企业依法经营的贷款担保机构,按照担保费1:1比例给予补贴,用于担保机构担保风险金;鼓励担保机构采用联合担保、再担保等方式扩大担保规模。
三、切实做大做强县域工业
7.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到2012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385亿元,年均增长35%,占全市比重达到60%;园区(含开发区)入区企业达500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500亿元,其中,20个以上工业园区产值超百亿元,有3—5个工业园区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建成27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10个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以上。
8.统筹县域工业布局。市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县域工业发展规划,对工业园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使其成为县域新城区的基础。各区县(市)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制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招商推进计划;对重大项目摆放,市里统一协调,确保向县域倾斜,避免恶性竞争和同构发展;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保护生态安全。
9.加大一市三县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园区建设模式。市工业发展资金每年每个县(市)安排1000万元,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一市三县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投资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辽中铸造、新民包装印刷、法库陶瓷,康平塑编等园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国家一流的工业园区;创新园区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10.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集中,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东陵动漫、于洪家具、苏家屯钢管、沈北新区光电信息、新民包装印刷、辽中泵阀、法库陶瓷、康平塑编等27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大幅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标准和产品档次,向“精、专、特、新”方向发展。
11.鼓励市内产业向县域工业园区转移。市有关部门要制定市内产业向县域转移规划,对于搬迁到县域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其土地出让金用于企业新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县(市)功能定位,引导对税收、就业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的市内企业向县域转移,引导市内优势产业的配套企业向县域转移,引导不宜在市内发展的各类产业向县域转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区县(市)要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重大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向县域转移。
12.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建设用地指标要向县域倾斜,保证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用地;对一市三县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用地指标、软贷款、贷款贴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的环保和土地审批上,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3.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坚持把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争取实现亩均综合效益过千元的目标。到2012年,全市农业设施化、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500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8%;“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1085个;农业产业化覆盖面达到全市农户的70%;农机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0家;农产品出口率达到20%。
14.继续扶持富民经济小区建设。对新建设施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标准温室小区,每个小区补助10万元;对法库、康平和新民柳绕地区新建设施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标准冷棚小区,每个小区补助5万元;对新建设施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连片标准食用菌小区,每个小区补助15万元;对新建养殖项目水面达到200亩以上,清淤项目养殖水面达到300亩以上的水产小区,每个小区补助5万元;对新建设施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以上的畜牧小区,每个小区补助10万元;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万元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每个养殖场补助80万元;对新建畜牧环境治理项目给予扶持;对新建千亩连片的设施农业大区,每个农业大区补助150万元,新建万亩连片的设施农业大区,加大资金扶持。
15.积极发展高效特色产业。鼓励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对新发展集中连片百亩以上、设施完备的树莓种植基地,每亩种苗补助500元;对法库、康平新增三樱椒和花生地膜覆盖,每亩补助20元;对新购覆膜机每台按成本价补助50%。
16.鼓励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对花卉企业引进新品种按成本价补助15%;对500万株以上工厂化育苗企业给予补助;对购进并种植东方百合系列种球给予一定扶持;对从国外引进优良畜牧品种,按引进额补助30%,单体最高补助1万元;对肉牛改良给予支持;按国家政策对能繁母猪养殖户给予补助。
1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秸秆气化站等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引进和推广;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产业化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和保护性耕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对农户购置农机具给予补助,重点扶持3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和20个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今年末重点解决4个郊区饮水安全问题,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一市三县饮水安全问题。
18.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进绿色村庄建设,以建制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为重点,完善绿色村庄500个;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调整沙区农业产业结构,控制土地沙化、退化;继续推进沈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建设,扩大辽河水系滩地绿洲规模,完成康蒙边界阻沙带补造任务,健全防沙治沙生态防护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地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保育工程;进一步扩大速生林、寒富苹果、桑树、大扁杏等经济林栽植面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加强质量监管;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对现有河流、水库、湖泊进行保护与修复,改善水质,扩大水面积率,增加水生物种类。
19.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奖励名牌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市财政每年从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择优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4个郊区投资2000万元、一市三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用本地原料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当年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额最高为500万元。4个郊区的项目实行市、区两级1:1配比,每个区配比资金总额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市里给予“以奖代补”。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照市里重点扶持项目给予一定支持;对新评为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对2008年以后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20.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给予一定补助,达到国家和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准的,市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区县(市)给予奖励;不断完善县级动物疫控中心、乡镇区域疫控所建设,提高防控水平。
21.扩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对符合条件、做出较大贡献的给予奖励;对其备案、出口检验检疫认证、注册、品牌申报给予适当补助;对开拓海外市场、境外商标注册和相关国际认证等发生的费用给予补贴。
22.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其中60%用于农业经济区和主导产业区产业发展,40%用于农业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突出抓好农业经济区的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管委会管理体制和开发区运行机制,加快主导产业区向农业经济区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23.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产业化的拉动作用,紧紧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规范连锁“农家(资)店”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奖励贡献突出的合作组织和经纪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4.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农家乐等旅游场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者培训给予补助;市卫生、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县域特色旅游经营企业提供便捷服务;税务部门按国家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25.统一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编制城乡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县(市)区位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速推进新城子、胡台、沈抚、近海、空港等5个新城和新民、辽中、法库、康平等4个县城建设。4个郊区发展建设成为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新民发展建设成为沈阳西部区域中心强县;辽中发展建设成为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和辽宁近海产业基地;法库发展建设成为“东北瓷都”和沈阳生态卫星城;康平发展建设成为辽吉蒙结合部区域中心县和重要能源产业基地。
26.梯次进入国家生态区县(市)行列。全面落实《沈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各地区实际和特点,重点完善乡镇、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我市农村地区国家生态区、生态县(市)比例达到80%以上;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到8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达标率均为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7.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将4个县城和茨榆坨、前当堡、陈相等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城建计划;切实加强小城镇道路、供电、输排水、集中供热、生物质气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市三县县城建立污水处理厂、乡镇建立垃圾处理厂项目给予扶持。
28.加强城镇大型市场和商贸中心建设。市有关部门要把农村产地市场、支柱型市场和县域商贸中心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种途径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新民公主屯鲜蛋、康平杂粮、辽中肉牛等30个产地市场建设水平;发展壮大法库陶瓷、辽中茨榆坨粮食、新民农机、新民大民屯蔬菜、康平塑编等10个支柱产业市场;培育县域特色商业街,拓展服务领域,重点建设23个县域商贸中心,形成多梯次、多形式、多节点、面向农村的县域商贸格局。
六、充分发挥区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29.进一步解放思想。各区县(市)要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超前的思维和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要树立主体意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主发展能力。要紧紧抓住民营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等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30.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县域乡镇机构、所属事业单位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城中村”、“城郊村”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利划分明确、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每年化解村级债务总额10%的工作目标;建立农民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31.扩大县域开放。认真挖掘本地区各类优势资源,立足于长远发展,积极梳理、包装和推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坚持引进外埠企业与市区企业相结合,搞好外引内联,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引进产业集群。鼓励投资者包片开发工业园区,对建设标准厂房的给予贴息;对参与专业市场建设的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富民经济小区建设;为落户县域的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内外招商办事处积极为一市三县引进项目。
3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积极鼓励县域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贷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村企联动”、“村企合一”的新模式;培育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发挥其带头作用,激发县域全民创业的潜能。
七、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县域发展的环境
33.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4.进一步简政放权。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市里该放的权力必须放到位,已经下放的权力,决不留“尾巴”。对确实不能下放和委托的,要简化程序,减少环节,优化服务;对一市三县需要审批的重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对事关县域发展的重大政策利益和事权调整,要听取区、县(市)意见。
35.为县域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加强以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每年由一市三县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和援助方式,市里统一协调有关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县域挂职;聘请国内外专家和组织农村科技讲师团、科技特派员到县域开展科技服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县域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活动;选派青年农民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青年农民科技带头人;对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