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从我有了这种想法,便结合表演读创设了一个要求:读出表情,读出动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表情动作进入文本,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试着体验体验。在课堂上,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单一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带上表情,边读边做动作”,不仅使课堂气氛浓烈了,而且学生渐渐明白了哪些词语是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而这种词语就是他们以后要接触的“动词”。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二)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
1、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2、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我想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一学年以来,我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体会着付出与收获之间的甜蜜,积累了一些感想、体验。
一、加强与任课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深领会到,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能使任课老师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便利于教学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能更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些什么,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课程的内容,实现自我提高。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会有所保留。就像老师无意间问学生,喜欢老师吗?一般再老实的学生都会说:喜欢。但是学生回家后就不同了,他们会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家长。所以,与家长之间应该时常联系。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若是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批评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学习抱有阴暗心理,没有自信。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听记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探索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要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如果能通过“画一画,演一演,赛一赛”的课,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以求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读文自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时而以欣赏、倾听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握好课堂调控,努力克服课堂纪律涣散的局面,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抓两头,顾中间”,强化过关
为了继续巩固语文成绩,本学期仍然在做好优生的培养,提高优秀率和抓好学困生,努力提高合格率的同时兼顾中间生。让优生“吃好、吃饱”,让差生学习有兴趣,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每个单元都进行了考试,抓好各单元的过关,从字词、段落到篇章,要求学生逐个过关。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礼拜天再重新温固知识。老师只有经常督促,学生才能坚持,一旦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这将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笔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抓好集体备课,在组内,我一是做到课前与王老师讨论交流我们的授课进度,交流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交流我们应该值的注意的问题,交流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共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王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二是做到课后交流反思小结。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我和王老师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让还没上这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王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二是做到课后交流反思小结。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我和王老师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让还没上这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王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拨开疑雾,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AutoCAD,Mat Lab,Aspen 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每组4~5人,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编辑文档,有的同学编程计算,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相互关联,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A3图纸)。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国家级的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36-02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伪造、篡改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事件屡见报端,造成很多还处于科研新兵阶段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有些学生在各类评奖和科技活动中,以身试“法”。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术规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抵抗诱惑和道德缺失引起的。在当前学术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体制不够健全、惩罚制度不够严格的条件下,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1]。
有鉴于此,重庆交通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24学时的“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两部分内容。科技活动包括文献的检索、科研选题、撰写及发表科技论文、专利申请与保护、学位论文及答辩等;学术规范包括学术引用的规范、学术注释的规范,学术成果传播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与学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等内容[2]。本文结合作者在授课实践,以及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待对“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
“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与其他课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力求不在已有的教学研究上浪费时间[3]。通过几年的授课实践,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如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个体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4],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知识,又可以获得间接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对直接经验的掌握,并尽力做到将两者有机结合。要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得的知识,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包括专利申请以及科技论文方面的写作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并充分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虽然知识并不等于智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4.传统知识与学术道德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将知识教学与学术道德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5.了解学生兴趣和需求。理论上,得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需求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是通过调查问卷。但如何才能得到学生最真实可靠的答案?
经课后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只有在保证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且问卷诉求能得到相应的解决时,他们才愿意认真地去回答这份问卷。剩下的学生则认为问卷本身贴合学生心理需求采用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使整个问卷轻松、自然、风趣才会更让人有认真作答的欲望。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价值曲线规律[5]指出:在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起始时区为5分钟,兴奋区的15分钟是第一个黄金时区,学生的兴奋点已转移到主题上,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可能延长兴奋时间,教学的密度、力度、难度,都应达到最大限度。接下来的五分钟调试时区是心理过渡期,是波谷。第四个时区是回归时区得15分钟,及第二个黄金时区,最后五分钟是终极时区。课堂时间价值曲线大致如图1[6]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却在中间时间段容易产生困意,从而影响课堂效率,并且在中间时间段并不会出现回归时区,这并不是说教学价值曲线是不合理的,只是在回归时区,需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现,从而抓住这个时间段,打破学生的倦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按照价值曲线教学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比如,兴奋时区完全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缩短或者延长的,或者说,任意时段的时间长度和所处时刻位置都是可以变化的。其变化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讲诉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感情是否真切,媒体辅助能否恰当。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尽量缩短调试时区,才能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而这个时区的位置和长短的变化都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握如下几个要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将重要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的前面时间段,视教学内容(可用媒体恰当辅助提高兴趣点,如播放近期焦点新闻的视频)和同学上课状态对重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尽可能提起同学兴趣,并缩短调试时区。
2.在效率相对较低下的时区内,老师可以要求同学进行当堂讨论,或由同学自己在课前查找翻阅学术失德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最主要的是谈谈自己可能在什么情况下会犯这类错误,从而给自己敲响警钟。
3.教师应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只有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才可能得以高效地完成。
四、在学术规范引导下开展科技活动
一次成功的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科技活动,动手实践则是灵感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国家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而对于学术规范的学习则能在人才培养的根源上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操守和专业素养。
通过调查发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选择在科技活动中进行分组,余下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自己一个人动手,并认为这样更能激发潜能。选择分组讨论的人大部分都是认为团队协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少数则是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轻松,可以“偷懒”。
为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及避免学生“偷懒”,科技活动的最终考核成绩应包括小组作品和个人作品。
五、考试成绩的确定
考试最终成绩应该尽量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期末考试的卷面分、创新作品(科技论文)得分和对学术失德实例的论述这三部分。
六、结语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术道德观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科技活动与学术规范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术操守,而且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教师应当把握教学规律,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高效教学。在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视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只有在以上两者相互协调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学术道德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颖.教育学的学术规范与建设: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22(4):9-14.
[2]叶四桥,郑丹,王宗建,廖晓军,王林峰.研究生科研活动与学术规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56-58.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共计完成教学工作量670学时。担任的工作有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辅导等。在教学中,通过认真的授课观摩、自学以及实践,在教学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备课能够做到深入细致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及时反馈讲解。
三、其他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我校理学院在2002年就建立了应用物理专业。作为一所培养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能够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紧跟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应用物理专业的特色,让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将知识、方法、技术的应用等转化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个值得高校教育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开设应用物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就实验内容的选题、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做了探讨和总结。
一、专业特色与专业实验
本校应用物理专业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实验能力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跟踪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物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从事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等领域既有理科素质又有工科意识的理工复合专业型人才。从专业的特色要求学生不仅有坚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较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还必须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物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为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支撑作用。
二、实验课程体系
物理实验是为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独立设置的课程,一般分为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两部分。物理实验既有与物理理论密切相关的一面,又有其独立的一面。多年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及时调整和完善物理实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进行物理实验课程项目安排时,既要考虑与理论课进度的衔接,又要考虑实验课程自己的教学体系与规律。
普通物理实验包括力学及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和光学实验。在开设这些实验内容时,往往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例如在力学实验中,在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实验基础上增加用动态悬挂法测工程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它不仅能对脆性材料进行测量,而且能测出在不同温度下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实验内容综合了力学、热学、电学等知识,特别是能让学生从信号的产生、振动和波、换能器、信号放大直到示波器的图像显示,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多种实验仪器和技术完成对一个物理量的测量。例如研究晶体的电光效应实验中,通过观察电光效应引起晶体光学性质变化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晶体电光调制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可以进行激光通信的演示,将晶体电光调制电源上输出的音乐信号通过电光晶体的调制加载于激光,再由PIN光电接收器接收、解调并通过扬声器播放。这样不仅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实验内容和专业特色联系紧密。
近代物理实验是继普通物理实验之后的一门涉及物理知识面较广,更有综合性和技术性的实验课程,目前我们分两个学期进行。近代物理实验内容的选取除了精选有代表性的近代物理实验,使学生学到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外,还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实验项目不仅选取了塞曼效应、法拉第效应、电子的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等,而且增加了有关纳米技术、高温超导现象研究的实验内容。例如近代物理实验中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实际样品的测试,利用STM针尖可实现对原子的移动和操纵,不仅使学生加深了解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还掌握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有进一步理解。例如X射线实验装置系列实验能让学生了解到X射线的产生及物理机制,通过将X射线入射到不同物体后的衰减情况了解X射线的性质,还能通过X射线衍射对特定晶体的参数测量等。
目前应用物理专业的普通物理实验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开设,共计80学时,第五和第六学期开设近代物理实验共计48学时。
三、实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目的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我们将整个实验教学分成以下几个环节:预习实验、熟悉实验、动手操作做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讲解实验。由于应用物理专业学生人数不多,在上面的几个环节中,实验中心采取每周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每一个环节对学生都是全面开放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验课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实验教材或有关资料,基本弄懂实验所用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从中得出主要实验条件、实验关键及实验注意事项,根据实验任务画好记录数据的表格。从预习实验开始到抽查到某个学生讲解实验,每个学生都会到实验室反复做实验,详细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并与老师认真探讨如何讲好讲清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从原理到仪器,从实验操作到数据处理,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这个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全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应用物理专业的实验内容是根据专业特点定制的,开设的一些实验项目与所订的教材要求不相同,或者所使用仪器不相同,导致学生不能有的放矢地自学、预习,因此我们自行编写一系列与实际开设实验项目要求相适应的配套讲义。特别是对于近代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明确这门课的目的、要求,注意实验中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而减少实验步骤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教材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假设,提出研究问题,提供查阅材料的线索。
实验考核是以平时实验的预习、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60%,在普通物理实验阶段,期末考试为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检查学生对实验项目的数据获得、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近代物理实验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对某一实验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撰写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探讨,积极投稿,采用多元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四、结语
应用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根据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实验,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实验的激情,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但应用物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还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曙江,郑飞跃,徐经梅.应用物理专业实验特色和教学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培养能力的课程,但课程实施中的能力培养是个没有规范和基本常规的问题,不仅缺乏清晰的系统化、阶梯型的能力目标设计,而且缺乏能力目标的评价方式。作为城郊结合部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像许多学科课程那样能力目标不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也许会就全部丧失。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能力目标,在课程多样化的同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能力目标应与活动过程中的任务取向相关联
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达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达成的。在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各种能力目标与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向关联,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活动任务,以行动来达成能力目标。
二、注重能力目标的校本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在不同的活动主题中具有不同的能力目标要素和发展水平。以我校为例,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80几年建校历史的学校,还是城北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造船旧址。根据这个特色,我校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细致的编写,出版了《渔行物语》这本书。书中通过介绍渔行地区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感官。该校本教材力求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整体提高。教材内容扎实,知识涵盖面大,确保学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获得相关素养的提升。
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校富有更大的生机与活力,使学校特色得以彰显。
从实施层面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达成是非常校本化、主题化的过程,学校应针对地域特色、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主题,进行能力目标的校本设计和开发,引导所有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经历,各种能力得到促进和发展。学校在进行能力目标开发与预设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不同性质活动主题的学习过程,以实现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活动项目设计和课题研究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基础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制定课程建设的原则,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指导,基于学生的认知和已有经验,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立足学生发展;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发展三条线索,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即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等,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需求;广泛挖掘课程资源,实现基地、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建设;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完善具有自己校园特色的校本课程。
其次,在课程建设的审核上严格把关。1按照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教师将预开发的活动项目主题内容、可行性分析报告交教务处通过,初步把项目确定下来。2综合实践教研组有关学科和项目负责人共同进一步研究项目,挖掘项目的内涵,开发项目的教学价值,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并编写指导方案交教学中心评审。3教案通过后,基地教学负责人组织试讲、修正、完善,试讲通过后即可试行。4试行期间,教学中心利用调查问卷、与学生座谈、科任老师座谈等形式进行效果评定,确定是否运行。5对运行的项目持续跟踪反馈,实行动态管理。最后将基地课程系列化和序列化。
为了促使基地主题活动的实施更加有序化和系统化,试着将开发的主题活动按照课程形态分为若干个系列提供给学生,形成主题活动体系。
第三,探索学生学习的多种途径,积累教学指导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我校坚持回归学生生活,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实践和反思的理念,为了保证实施效果,尝试了和活动主题相适应的调查与思考、体验与建构、观察与实验、合作与探究、设计与制作等多元化的基本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
1.调查与思考
调查、采访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为七年级的学生开设了“渔行地区交通拥堵现状的调查”、“造船文化研究”,为小学四年级学生开设了“小记者在行动”等项目。渔行地区地处泰州海陵区的北郊,学生对当地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很感兴趣比较,他们自由结成小组,设计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通过去实地参观,调查、采访当地老人,查看旅游局宣传资料以及网上搜集资料一系列学习方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选题到撰写调查报告,给了学生多方面、多种形式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从身边发掘有用的信息与资料。比如,渔行寺庙的历史文化发展;拜访老船工,给同学们讲时期造船的革命故事,激励学生学习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革命精神;我校周边地区,上下班高峰期,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交通堵塞,给学生调查研究,多出好点子,解决现实困难的交通问题。
而小学四年级“小记者在行动”难度相对小一些,但是与人交往、问题提出、采访归纳以及总结报告,同样给了孩子们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因为学生经常会遇到不接受采访的人,见到一群孩子问这问那就非常反感,或者轰走学生,或者说“别问我,没时间”,这会使孩子们非常尴尬,但是孩子们会想很多办法解决或者缓解这种局面,慢慢地在采访中学会了与人交往,文明礼貌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和心理素质。
2.体验与建构
体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更是课程的基本目标。但体验不是走过场,不是搞形式,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用心去体验,才能实现体验的意义,才会有心灵的感悟。
3.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探究的实施揭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活动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既有自我展示的平台,又有团队意识,进而增长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的消防火灾疏散、地震逃生演练等。既有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交流,又必须有教师科学的点拨,在创设的环境中必须有团队的合作,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既强身健体还学到了相应技能、技术。学生也一样,在活动中增强了自救自护的能力,对这些活动学生、老师、家长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