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大量研究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是深刻理解化学反应和规律的基础。我国新课程改革将有关中学阶段的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集中编排在《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中。该模块是为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但由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有着复杂性、关联性、多样性和交错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很大的障碍。而许多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教学时,也常常出现“教师自认为已经讲的很清楚而学生反复出错”的情况。为此,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在四月下旬对无锡市青山中学,姜堰中学以及南京市六合中学进行探查,并分析高二和高三两个不同年级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行为的认识,多角度研究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方式,为今后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在原理部分的学习提供依据。
一、探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从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期望的教学方式两个角度切入,分为五个部分:一、调查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二、通过表格式的选择,探查了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的分散、整合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删减的建议,总共17题;三、通过选择的形式对学生最推崇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探查,总共4小题;四、通过表格形式的选择,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探查,总共12小题;五、通过表格形式的选择,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各种教学活动进行了探查,总共14小题。本研究所有探查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
本调查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研究的对象为无锡市、姜堰市以及南京市三所四星级中学的453名学生。之所以选择四星级学校,是因为这类学校选修化学的学生相对较多。本调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对上述学校的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进行探查。考虑到调查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基础,而高二年级正进行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因此在四月下旬进行探查的实施。
二、探查的结果分析
1. 灵活地将学习内容进行分散和整合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教学内容分散和整合的意图,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突破现有教材中的呈现顺序,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问卷中涉及到原电池、电解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金属腐蚀这四个知识点,原有教材中是分散编排的,问其是否可以整合编排。另外涉及到化学平衡移动、pH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这三个知识点,原有教材是整合编排的,问其是否可以分散编排。对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分散和整合意见的频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高一时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里,又专门讲解“原电池”,88.7%的学生认为这样分散讲解有必要,并认为前面出现的知识是基础,后面出现的知识是前面的深化。11.3%的学生认为整合讲解比较能够促进自己的理解。此外,对于“化学平衡移动”、“pH的计算”和“勒夏特列原理”的讲授顺序,大部分学生赞同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散讲解。而对于“电解质”、“影响化学平衡因素”、“平衡常数”和“金属腐蚀”的讲授顺序,大部分学生赞同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讲解。笔者认为,教学内容需进行灵活地整合和分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
笔者通过对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发现特级教师能够灵活地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散与整合。例如徐宾老师在进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时,不但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而且灵活地将MgCO3Mg(OH)2、Ca(OH)2CaCO3、AgCl溶于氨水、Mg(OH)2溶于NH4Cl溶液、AgClAgIAg2S、锅炉水垢用Na2CO3溶液预处理等内容加以整合,最后引导学生用平衡移动的观念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问题。
2. 适当拓展增加学习内容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布鲁姆曾说过,“学什么是比怎样学更为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下列问卷调查题探查了学生关于学习内容拓展的看法。
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学习,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是( )
A. 实验 B. 应用实例 C.典型例题
D. 教师精彩讲解 E.拓展延伸
统计结果见表3。
【中图分类号】G633.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全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8册。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为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高考必考内容,选考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特点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在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模块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必修模块突出核心内容,强调基础,但又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学习相关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选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在核心化学知识方面可以看做,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选修模块都会在必修模块的知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化学核心知识,是对必修模块的化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必修模块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和以研究物质性质为主的化学研究方法和程序,而选修模块中则更加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交叉内容比较
必修模块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是: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在元素周期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选修模块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元素周期系的应用。选修模块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共价键的主要类型б键、п键,共价键的键参数,键的极性,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选修模块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是:
分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原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离子晶体结构特征及结合力,晶格能及其应用。
必修模块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应用。选修模块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和焓变等概念,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必修模块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选修模块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知识点是: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烯烃的顺反异构。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选修模块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点是: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乙醇、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醇和酚结构的差别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乙酯的结构物质和主要化学性质。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酵素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选修模块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知识点是: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油脂的概念、结构。油脂的化学性质、油脂的氢化及皂化反应等概念。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
2015年化学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思想、目标与要求、试卷结构与2014年相比基本不变。
变化部分为:题型示例中,例1更换为有机例题,更加突出了有机化学的考查,与2014年福建省质量检查试卷的有机考查相吻合,在2014年福建省质检有机考查分值加重(第1、2、23、31题),都涉及有机,更换的有机化学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变多、涉及面更广,增加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此次变动体现了与全国卷接轨的一种迹象。电化学例题更换2014年福建高考试卷的电化学真题,本题要求学生通过对该原电池装置的观察和电池反应的分析,理解原电池反应原理,更加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检测学生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的能力。例5更换2014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真题,本题综合考查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热化学等中学化学主干知识。检测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用原子结构等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更换的两道例题同时也和2014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体现的精神一致,在2014年省质检试卷中对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考查较重一些(2014年福建省质检反应原理考了38分),同时也体现了选修四考查的灵活性、多样性。
要想更好地研究2015的高考方向,除了研读《考试说明》外,也可以从去年的高考化学试卷和2014年省质量检查试卷入手,从中提取信息。2014年高考化学试卷紧扣2014年福建省《考试说明》,突出新课程教学要求,难度基本控制为7∶2∶1,重点检测分析综合、整体思维等化学学科思维方法。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巩固双基,考查主干知识源于课本知识
必考内容主要涉及化学与生活(选择题6,考到的知识点都是常见的物质,如生石灰、盐类、食醋、小苏打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机基础知识(选择题7,考查的知识点有乙醇、乙烯、乙醛、乙酸乙酯、纤维素的性质及同分异构体概念,有机的考查贯穿整条有机知识主干线);实验基础(选择题8,考查的知识点有溶液中离子鉴定考查氨水的弱碱性、Al3+、Mg2+的检验,盐类水解即NH4Cl溶液蒸干过程,萃取分液的应用范围,溶液和胶体的区别);元素化合物(选择题9题、23题、24题、25题等以钠、铝、铁、铜和氯、硫、氮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了相应的性质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选择题10主要考查了酸式盐的电离、盐的稀释、电荷守恒定律、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更加侧重利用信息与读图表能力、观察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化学平衡原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及电化学(选择题11以题干电池装置图为题材考查了两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子的转移);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等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表述,以及反应热计算、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化学主干知识;试卷突出对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的考查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题材源于生活,高于课本,重视能力考查
“有效课堂”是当前中小学教学研究中非常注重的研究内容,其概念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其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由此,联想到了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学生总是“课堂上一听都懂,课后一做(题)就不会”?为什么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感觉现在的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难做?为什么“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老师和学生能不能都少做些无用功?……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在课堂上下足工夫,做好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做扎实,也许“活力”或“有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程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备课前先做课后作业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的习题,然后,根据习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反映的知识内容和难度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再行选择教学流程……而对于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甚至这个环节也基本省略了,几乎完全是依赖教学经验在设计教学。这种依据教学经验和考试题进行教学设计的现象,恐怕也是许多老师备课时比较普遍的现象。
以下是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与反思,本节课例是基于对“有效课堂”的认识而实施的教学实践案例,其设计理念核心思想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1.教学设计思想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建立及相关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讲,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不难。基于“自主知识构建”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围绕科学探究要素,重视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2.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能利用速率计算公式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2.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3.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活动]讲解:刚才大家计算的是在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当时间间隔Δt非常小时,可求得化学反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瞬时速率也可以由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数学方法得到。
[教师活动]转引:对于同一反应来讲,反应速率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又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在完成课本第33页“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活动]请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巩固练习(练习题略)。
[教师活动]讲解: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测定某一时刻物质的浓度,但物质的浓度并不易测定,一般要通过间接手段才能测定。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相关内容并完成“活动与探究”,学习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除了通过测定气体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之外,通过比色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
还有一些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列举两种其他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强化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注意事项的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当数量的典型习题重点训练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实践证明,就考试要求本身及知识点的完成和“落实”而言,这种教学设计更加简洁、更直接,操作上也更便捷,学生课后对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类习题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然而这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积极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没意思”,对概念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基本都是通过反复的习题强化训练实现的。
基于对新教材及课改精神的理解,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记录”知识。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及“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的理解,并不是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实验及数据的数学分析获得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掌握了这些重要知识,而且体验了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分析过程,并学习了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方法。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知识构建”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精神。
二氧化锰
(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共同点:两个化学反应都是分解反应,且都需要加热。
不同点:加热分解氯酸钾制氧气需要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不需要催化剂。
知识点2:催化剂
[解读]催化剂在化工生产等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催化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催化剂能改变(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情况)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工生产中,为了提高效率,通常选用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而在食品保质方面,往往要选用能减慢食品发生变质反应的催化剂。
②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会改变。
③有些化学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如,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用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知识点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解读]实验室制氧气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对今后学习其他实验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图1为装置图)。同学们在做该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盛放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为了便于气体排出,导管伸入试管中的部分不宜过长。
④铁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知识点4: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注意事项
[解读]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成功的有力保证,本实验要做到“三先三后”。
①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加药品(高锰酸钾)。
②加热时,先用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即预热),然后再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③实验结束时,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若先熄灭酒精灯,由于气体热胀冷缩的原因,水槽中的水可能会倒流进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知识点5:氧气的收集
[解读]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气体的密度、气体的溶解性等因素决定的。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两种收集方法“各有千秋”,相比之下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较纯净,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较干燥,具体选择应依实验目的而定。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瓶口朝上放置。
另外,导管口刚有气泡产生时,不宜立即收集,应待导管口连续地、均匀地放出气泡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氧气中会混有空气。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导管应接近瓶底。
知识点6: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解读]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与验满,操作方法如下。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氧气。
知识点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解读]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将夹持木炭的坩埚钳由集气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充分用于木炭的燃烧,以便有较长的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知识点8: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平衡原理的内容关系到整体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该知识点,才能灵活应用,并掌握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如何在化学中熟练应用平衡原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化学平衡原理的定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作为高中化学必学的一项内容,化学平衡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便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被应用于方程式中,还被应用在了化学实验、化学问题之中。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平衡原理的判断方法,才能快速解决化学问题[1]。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
(一)应用于化学反应,判断其是否平衡在高中化学中,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化学反应情况进行判断,通过此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化学反应情况,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深化自己对化学平衡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对化学反应中出现的物质浓度、反应方法等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对于学生来讲,判断化学反应内容与物质浓度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相关内容。若化学反应为可逆反应,学生则要进行较多的研究,不仅要确定参与反应物质的反应情况,同时还要明确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反应值及相关的数据。这样才能判断化学反应是否结束,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有颜色的物质,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应中物质颜色的变化情况,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平衡。化学反应有非常多的类型,其在环境、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情况。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加强对化学反应环境、浓度、颜色等各个因素的分析,以此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标准状况下,SO2和O2的混合气体为500ml,通过灼热的催化剂催化后,体积变为450ml(SO3作为气体解)。我们将此450ml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溶质质量增加了0.985克,计算原混合气体中SO2的质量分数[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该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确定化学反应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当化学方程式确定后,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数值,最后得到SO2的质量分数。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学生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学会灵活应用化学平衡原理。[3]例如,NH3+H2ONH3H2O,该化学方程式表示氨气溶于水发生的氨气和水的反应,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俗称氨水反应式。在学习该方程式时,学生可以联系可逆反应原理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对方程式的记忆与理解。氨水中含有NH3H2O和NH3,氨水挥发出的是NH3气体,NH3挥发,氨水中的一水和氨的平衡NH3+H2ONH3H2O逆向进行。化学平衡原理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发现反应的本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初中化学学习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定义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催化剂”的概念中,可以抓住“一变“”两不变”的原理“,一变”是指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两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还必须跟学生强调指出是“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而“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又如“溶解度”的定义中,要抓住关键的“四要素”即“一定温度”、“100g 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再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等等。
二、依据教材,做好单元复习
开始总复习时就打乱教材安排顺序,搞大综合复习,不符合初三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多数学生接受不了,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复习效果。因而此阶段的复习应以单元为单位,搞小综合复习。此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每单元中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不要疏忽遗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教材、把握教材。
三、常抓学生错解题的剖析,促使学生从错题中吸取教训
复习课要具有针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在复习课中,可以采用“共同辨错”方法,即教师从学生平时的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选编成典型错例,让学生寻错、辨错、纠错、归纳。通过一些错例的剖析,真正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四、精选试题,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选编试题是很重要的一环,选题恰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收效喜人,否则不但劳而无功,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编试题时应注意近几年中考的方向,要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反应原理、反应规律作系统安排,否则就会顾此失彼,使知识点有所疏忽。教师不能把过去的陈旧试卷直接圈圈点点,应根据制定的复习计划、《大纲》、《中考说明》、教材等的要求,对所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排队、筛选,使每个知识点都与选题挂钩对应。每道试题都尽可能包含若干知识点,并注意在覆盖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与难点。
五、科学设计专题讲座
教学按照总体构思、将所复习的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专题,如划分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备和净化”、“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分离与除杂”、“化学实验探究”、“STSE”等等小专题。课前由教师精心构思专题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能力点,按不同的层次,不同形式加以组合,设计一份包括预习(以覆盖知识点的概念性问题和基本技巧问题为主的小题目)的讲授内容,必要的内容提要、思路分析,以及例题(必须是精选的典型例题)练习、作业等详细教案,课后要及时检查、批改作业。这样第一轮复习后,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份系统完整的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进入高中学习的另外一个阶段。它不再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巩固、强化、提升的新篇章。怎样将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有机整合而不是机械的重现,成为一门很深的学问。很多学生、教师过分地倚重参考书,很少使用、甚至直接抛弃课本,在学生的书桌上高高的复习资料中,鲜见课本,很多学生干脆不带课本上学,迷信参考资料,舍本逐末。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浙江省高考命题却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教材和考试大纲可以说是出应对高考的“宪法”。课本才是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省的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都是在课本上基础知识上变形、再加工而来的。
在高三化学复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课本发现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认真关注并深入研究的素材。本文就以“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为例,来谈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利用“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一教学方式进行高考复习。
能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这一章节的复习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将各种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归纳其相同点,深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利用原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化学2》课本的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章节中,图2-24氢能产生与利用的途径如下:
本图包含了专题2中的所有内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如果能够挖掘其内涵并深加工这张图表,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融为一个整体,贯穿图表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将具体、细致、繁多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高考解题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利用途径①,可以解决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所有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放热、吸热反应、键能、反应热、热值)、基本原理(反应方向的判断基本理论(盖斯定律))、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H计算)、图像问题。可以同时进行加工。如设计两个问题。问题1: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为142.9kJ ,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问题2:又已知H2O(g)= H2O(l) H=-43.9kJ・mol-1 ,请写出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讲解,再加上图像的分析,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的理解就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
二、电化学
1.原电池
利用途径②,可以复习电化学中的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溶液中离子浓度、PH等的变化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等知识,从而避免周而复始的知识重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节课都能“眼前一亮”。深加工两个问题。
问题1: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为什么能设计成原电池?
问题2: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能否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该原电池的装置图,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根据学生的书写结果进行点评,然后展示下图,并提出如下变式问题,使学生逐层递进的深化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正负极。
(2)若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请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H2换成CH4,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5)若将KOH(aq)换成可以传导O2-的固体氧化物作为电解质,O2-向哪极移动,电极反应式如何变化?
2.电解池
利用途径③的转化,实现电解池的知识的综合复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精炼铜、电镀等知识综合运用。配以下列问题将具体的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思考:
(1)请判断该电池的阴阳极。
(2)请写出阴阳极电极反应式(惰性电极)(铜做阳极)(铜做阴极)。
(3)请分析该图中带点粒子的移动方向。
(4)若将K2SO4换成KOH,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5)若将K2SO4溶液恢复原浓度,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再将②③途径整合,就可以灵活运用原电池、电解池知识学习常见的电源、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实际应用问题,真正做到熟记于心、融会贯通。
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途径④,将能量的转化形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复习,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模块。
通过对这四条转化途径的逐一复习、整合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转化、开发、利用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复习切入点,很好地解决高三复习课教师难上、学生不愿听的尴尬局面。
“追本溯源,回归课本”通过新的复习视角,激发高三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给旧知识注入新的活力。“追本溯源,回归课本”这种复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基础知识梳理和典型习题分析的教学思路,在复习已学知识、培养解题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将知识进一步提升和内化,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材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课本知识,这就提醒教师要重教材、重基础,这才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根本之道。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之内,只要能够“吃透教材”,遇到高考题,只需对掌握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思维深加工,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应对自如了。只要能做到“以本为本”,高考无论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学生都能处理得得心应手,取得好成绩。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目标。在高职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遵照课程要求,针对性的逐渐完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体系,提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在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确定建设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国内一流课程
化学反应工程包含了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控制与优化及化工传递过程等知识点,总体的知识领域较为广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素养,提升学生的化学分析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进行高职“化学反应工程”改革时,应当首先认识到化学反应工程为所有化工课程的核心,为化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外国知名大学在化学反应工程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现对于国内对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及教学是较为超前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时,全面的剖析国外知名大学同类课程的发展趋势,对提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及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搜索国外知名大学的校园网站,跟踪了解国外知名大学在化学反应工程方面发展趋势,例如:剑桥大学、ARIZONA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内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设置等情况。其次,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料,从而更好的开阔高职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三,如果经济等方面的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师可以赴国外进行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访问与学习,亲身体检国外知名大学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学习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更好的开展化学反应工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阐明基本原理,联系开发实例,教学内容精益求精
2.1精选了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基本原理的内容
化学反应工程的重点为将化学反应的机理阐明,将反应工程的基本理论、概念及研究方法介绍给同学,因此,在进行高职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改革时,应将化学动力学、理想流动反应器、间歇反应器、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与热量的传递,反应器稳定性及反应选择性作为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并按照浓度效应与稳定效应展开相关的化学反应工程讨论工作,力求确切阐述、清楚表达,为高职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学反应器相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更新了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过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工业反应器为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同时化学反应工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较多。很多高职教师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承担有与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因此,这就为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作为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具体案例进行开发与分析,从而更好的提升整个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精彩性,使之做到言之有物,更好的丰富整个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内涵,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学习到化学反应工程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与进展。
2.3 增加了生化、材料、环境等反应工程方面的内容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缺乏教学所需的学习氛围,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化学反应工程的改革时,增加了与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材料、生化及环境等方面的能够有效的反应出化学反应工程前沿的内容是有其必要性的。在具体实施时高职院校可以借此拓展课程内容的内涵,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介绍生化反应工程、聚合反应工程、电化学反应工程、精细化学品反应工程、环境反应工程等新方向、新进展,有效的实现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时思路与眼界的开阔。
3、讲授研讨结合,试行双语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高职院校在进行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时,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进行改革时还应当继续坚持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加入一定量针对性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针对性的对化学反应工程的某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具体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应用归纳法、对比法及演绎法等方法,针对不同的化学反应工程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应下功夫,例如:在讨论串联反应优化问题上,引导学生精心制作了电子课件,并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本身也觉得收获很大。
其次,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改革时加入一定量的双语教学方式,能够较好的提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质量,担任化学反应工程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均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多的国内外学习的经历,上课课件、板书全部采用英语书写,考试试题与解答也全部采用英语表达。双语教学试点吸引了一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优秀学生参与,而上课教师也将国外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较大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教学的内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更好的提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这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较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加强高中化学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2.初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差异
初中化学侧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记住“是什么”外,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高中阶段要求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将学过的知识巩固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
新高中化学课程包括2个必修模,6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与态度是最终目标。
4.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1)牢记重要物质的性质
(2)掌握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
4.1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
4.1.1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的编排顺序及层次关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个领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阶段,设置初步建立和系统认识两个水平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的组织特点,体现了必修教材“基础性”的特色.认真分析概念原理的层次性、阶段性对理解概念原理大有帮助。概念原理的层级发展关系如下:
4.1.2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设置的基本概念的分类
(1)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2)物质结构基础上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
(3)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吸热、放热反应、原电池等;
(4)有机化学中的部分概念。
4.2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应对策略和学习方法
4.2.1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1)采用合适的学习模式:初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果,分析得氧失氧的现象而得出的,进入高一,同样的概念,再通过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关系弄清楚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抽象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属性进而形成概念,最后借助实例促进概念的迁移,加强辨别,准确掌握概念。另外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图解。教材中的插图融科学性、直观性和抽象性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规律化,应学会识图、析图打开知识重点、难点。
(2)分析概念的核心词汇:
学习新概念时,抓住定义的关键,可以尝试分析定义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可以点明该概念的内涵要点。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其内涵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定义包括“元素”、“化合价”、“升降”、“化学反应”四个关键词语,这是判断一个反映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要点。
(3)列举实例:
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尝试列举几个化学反应,来判断它们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构建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
思维导图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把要学习的主题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在概念的学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将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对概念的把握。
4.2.2基本理论的学习方法
(1)分类的方法
“分类法”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一方面,高中化学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继续完整细化,指出氧化物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等。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将物质分类的方法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归纳整合的方法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描述为由“点”到“面”的递进。一方面表示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另一方面表示理解更加深入。但是,高中化学的扩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初中化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高中化学展开的起点,展开的内容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归纳整合的方法,从一个小知识点开始,联想到与之有关的相似特点的内容,把众多的内容纳入到一个知识“网络”中,由“点”向外辐射,牵引出更多个“点”,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这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
(3)通过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强化理论知识的脉络体系
知识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过程.“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4)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守恒思想。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体现较多,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将非常有系统性。
5.结束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总之,学习方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巩固必备的初中知识是前提,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能够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升华和总结是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学教科书(选修1-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