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5: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一)对青少年灌输太多知识内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绝大多数父母最普遍的意识。因而,从小就对子女进行知识学习的干预,优秀的学校、各类学习与补习班层出不穷。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各类技能才能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大多数父母都秉持着这种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理念本身无可厚非,然而父母没有与子女进行正确交流,未能真正了解子女的性格、特长和爱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预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从而随市场的潮流胡乱报班,最终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敌对心理,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使孩子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二)实践总是少于说教说教是父母对子女最多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我国这种现象尤其严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子女以后的成长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一部分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采用说教形式较多,给子女灌输许多空洞的道理与理论,但很少会将这些道理用于实践,或在生活中做出的行为与父母所讲给子女听的道理不一样。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会限制青少年的思考能力,或在青少年有一定思考能力时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厌烦父母的说教;另一方面,会给青少年树立不好的榜样,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养成表里不一、没有诚信的坏习惯,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过于干涉子女的生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只是身体在发生变化,其心理也在产生带有其性格的变化,尤其是心理的成长尤为重要。这时候青少年有自己的心事、朋友圈以及想法,父母应予以开导、理解和交流。然而,许多家长会以自己的经验过多干涉子女的心理及生活,不愿意听取或没有真正了解子女的想法。如过多干涉子女所交的朋友类型等,这类现象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不信任感、敌对心理以及较低的抗压能力等心理现象,最后会演变成结交不良的社会朋友、抽烟喝酒甚至扰乱社会安定等问题行为。
二、父母及家庭正确的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减轻青少年心理焦虑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许多青少年都患有一定的焦虑症状,会形成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来自学校及交际圈,另一部分就是父母和家庭。父母采用不正确的干预方法去教育引导子女,间接造成其心理压力,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无法正确去排解这种心理压力,从而就演变成焦虑症状。然而父母采用温和的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并予以理解,不难发现青少年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甚至不会出现。所以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采取鼓励和关怀的方式不仅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信自尊现今的父母教育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过于以子女为中心,没有原则性地满足子女需求的溺爱教育,这类教育最终使子女过于自我,没有责任感且不懂得尊重与感恩,社会适应能力差,最终形成自私且偏执的心理,很容易走入歧途;另一种是对子女的要求和干预都过于严苛,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这类教育使子女过于敏感和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最终形成抑郁的心理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第三种就是对子女陪伴的时间太少,彼此之间不交流只用金钱弥补,这类教育使子女过于冷漠不愿与别人交流,最终会导致偏激心理的形成,最易走上违法的道路。第四种是让子女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尊重子女的隐私及想法,予以子女鼓励与支持,子女做错事后会先听取其原因及事件前后经过再给予教育和处理。这种教育方法是现今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不仅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拉近,还能培养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爱、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压能力。
(三)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俗话说,子女是父母爱的结晶,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好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父母之间相处融洽且爱情和睦,有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性格开朗外向、自信以及乐于助人等。若是父母之间感情破裂互相怀疑,甚至当面大打出手互相辱骂,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受其影响形成多疑、不相信他人以及自卑等心理。因此,父母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63-02
社区青少年是指16岁到25岁之间,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少年。社区青少年群体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但他们由于家庭教育的失当,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出现盲区以及社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他们不参加全日制学校的学习,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也不受任何一级组织的管理,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1]。
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与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完善,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还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的判断上,很少有过专门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的调查统计,而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课题基于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动向,建立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200名16-25岁的南昌市社区青少年随机抽样。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130人,女61人)。认为样本在误差范围内可以代表总体。
(二)方法
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桑标编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人格特征,情绪和行为发展,认知发展,与人交往和行为表现五个部分,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题目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有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主观题需要自行填写。
(三)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2双份输入、纠错、建立数据库,进行SPSS16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方面
社区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要比一般青少年更加不稳定,其人格特征较一般青少年来说更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期望范围,形成不良的个人倾向和行为反应模式[2]。据上海市一项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社区青少年在敌意,妄想,焦虑,强迫,抑郁等方面都要比一般的青少年更严重,人格问题较为普遍[3]。
从数据看出社区青少年在人格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回避型人格障碍,占所调查人群的1941%。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卑感很严重;2、依赖性人格障碍:有7859%的人承认自己仍靠家人供养,没有独立性,其中男生占16%,女生84%。他们虽然渴望能够独立出来,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有一部分的人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不愿意参加工作,承担责任。
(二)情绪和行为发展特征方面
与同龄人相比,情绪困扰从高到低的排列是:挫折无助,自卑感,压抑忧郁,自负,焦虑不安,敌对怨恨和悲观绝望。
1、自卑:有3541%的人报告自己存在着自卑情绪,尤其为女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面临急剧转变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且走向极端。
2、孤独:有477%的社区青少年表示通过网络交友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们感觉生活无聊,需要与别人沟通,但是又由于网络使青少年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更加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3、焦虑:有30%的人报告自己因升学,就业感到压力很大,人际交往,生理方面等问题也是焦虑感的来源。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数据分析中有176%的人自己有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5、压抑苦闷:有2340%的人是压抑苦闷的。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周围的情感支持往往相对处于弱势,父母不太关注其情绪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的理解和帮助不足,导致社区青少年的压抑失去最安全的释放口。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困扰他们最大的情绪问题主要是挫折无助,但男生与女生困扰不同的地方是,男生为自负情绪所困扰,而女生较多的是自卑情绪,检出率为06%,男408%,女031%,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P=0028)。而随着学历的升高,他们在就业,生活方面的要求要比低学历的人要求高,所受到的压力也越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4]。报告说有6749%的人认为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好,8756%的人认为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好。
较之于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关系更类似于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之间的关系[1]。2536%的人表示与他们的关系好。
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在之前也有提到,它对于社区青少年的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社区青少年作为一个闲散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群体,为了减轻心理压力,需要寻找友谊,寻找心理支持[5]。
(四)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
在各种压力源下,青少年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网络成瘾问题,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报告自己曾经去过网吧,有5840%的人报告自己在网吧停留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
社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用事,自我监控力弱等特点。另外,由于社区青少年的特殊生活状态,极其容易用上网来发放时间,填补空虚的生活。3240%的人说靠玩电子游戏以打发时间,逃避压力源带来的压力。
(五)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
认知方面主要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社区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是正性的,他们在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时,发现使用比较多的有积极,乐观,自信的人,较少的人使用如自卑,忧郁等负性评价。
出现这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归因偏差。有5551%的认为是事情的成功与否在与运气,在韦伯的三维度归因理论中,运气归结为不稳定的,外在的,不能控制的维度,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时,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什么都不做而期待着运气的到来。
三、讨论
总体来看,南昌市社区青少年虽然存在不少有关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比预期情况要好,而且在与桑标研究的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对比中发现,南昌市社区青少年的状况普遍要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发达,所受到的生活压力较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社区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方面还是社区工作者方面都社区青少年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munityCapacityBuildingandMobilizationinYouthMentalHealthPromotion——TheStoryoftheCommunityofWestCarleton\[J\].TheMinisterofPublicWorksandGovernmentServicesCanada,2003,39(4):23-28.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对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成长的初始环境,是他们接受教育、形成人格、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各种家庭因素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有恶习、家庭经济情况、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
在家庭结构方面,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及家庭子女个数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关系上。
已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离异家庭子女具有显著的差异性:(1)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差,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存在易愤怒、焦虑、自卑孤独、压抑、逆反粗暴、封闭及厌恶交往等个性特征,其中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突出。[1](2)非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积极应对;(3)离异家庭子女的神经质症状较为突出。(4)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适应障碍检出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常常造成他们的社会交往困难。(5)离异儿童应激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儿童的应激总分、心理应激分数和生理应激都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童。[2](6)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青少年更易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异家庭比父母其一去世家庭的未成年人更易出现心理困扰。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很多都报告二者在心理指标上有差异,但结论却多有分歧,尚不能达成一致。
2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类型通过因子分析辨认为五种类型,即放任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或溺爱型和干涉型。
(1)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理解、信任,则易产生不安全感、孤独感及自卑、狭隘和敌对情绪,既阻碍了他们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导致他们成为高精神质分的个性。[3]放任型教养方式易使儿童产生任性,社会退缩等心理,降低独生子女的持久需要增长攻击需要。(2)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经常惩罚、责骂,表现出过多的否认、贬低行为,易使子女情绪不稳、抑郁、焦虑、缺乏自信,从而阻碍了他们与社会人群的正常交往,导致他们成为高神经质分个性。同时可能导致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谦卑需要和攻击性需要,及较低的持久需要。(3)过分保护型可能降低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干涉型则可能降低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4)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开发,否定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心理发育受阻,儿童易发生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5)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均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呈负相关,只有民主型家庭与儿童自我接纳程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民主型家庭可能有助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或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信心。
3 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中,许多研究以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不平等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1)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深。处于有口角、暴力家庭或离婚家庭的儿童,其行为问题出现率均比和睦家庭者要高很多。(2)沟通渠道的通畅是良性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从沟通开始,亲子关系也不例外。(3)亲子关系影响幼儿认知的发展。父母经验和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认知经验的发展,很多幼儿和其父母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4)亲子关系影响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父母对青少年的要求与其攻击呈正相关;父母对幼儿的情感亲密程度和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与其退缩行为呈负相关。(5)亲子关系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低级的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将会促进儿童向更高级的需要发展,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结构。与此相反,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则是幼儿出现社交困难、暴力冲动、自私、自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孟彬.张炳奎.林涛.父母婚姻状况对子女人格和不良情绪的影响[M].中国民康医学,2011,11 (21):2661-2662.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前言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事物比以前更多,所进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和有关专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体就是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心理稚嫩的时期,其中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情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对学业的一些焦虑情绪,面对父母的期盼的一些不安等。在青春期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患得患失,从而给心理成长中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对这些压力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2.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内容造成了青少年的一些学习适应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学习成绩会导致同学间的一些竞争,有时竞争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压力,出现不能够适应学习的情况。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包括考试中的心理问题等。
3.人际交往关系问题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之一。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来源于同性之间的竞争,有的则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惑。还有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是太成熟容易冲动的时期。所谓血气方刚,就是指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对外界的影响十分敏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存在恐惧的情绪,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
5.恋爱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在对爱情懵懂的状态,有时候处于对异性的好奇往往导致早恋的现象出现。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对性的渴望往往导致青少年的一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一般在恋爱方面的自制力不足,过激的心理状态或过于自卑的心理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待恋爱压力的问题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整合办法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我们应该注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使他么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要引导他们去包容、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结 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以成熟的心态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
一、以身作则,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更为复杂、更为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现在的初中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青更需要教师和父母及社会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安然渡过风暴。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声地批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心平气和或用肢体语言去教育他,一个眼神、一个抚摸动作,让学生感到温暖,心情舒畅。让学生感受关爱的温暖。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点。尊重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强教育。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及时进行纠正。
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在我们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一小问题时,设置了一个情景,通过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
四、灵活机动,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注意个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五、惩管结合,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