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5: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景观文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景观文化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校园景观文化从层面上一般表现为物质与精神上的展示结合,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外观形状、节点组合装饰、路标地标、绿化景区、长廊、藤蔓植物以及利用一些具有特殊性的空间等相关设计元素,来运用审美学的观点将各种类型的景物,借助水、自然环境、人造或天然的山等形成一种搭配美观的布局,从而在景观上来看形成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统称为校园景观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校园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它对于校园的长远发展以及与自然和谐,陶冶学子高尚的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文化是一项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景观建设,因为它本身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本身的美观性,还需要考虑周围的环境与之相协调,那么从多个方面进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考虑,自然就能从不同的方面归纳分析得出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的理念。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

1.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

这个设计理念主要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求建筑物、周围的植物等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并且校园景观设计要贴近校园的自然生态原则,景观设计围绕着“自然生态”展开,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校园景观设计要合理进行布局设置,在某些区域形成小园林效应,充分显示人性化设计并与环境相适应;另外,遵循的自然生态原则是校园景观文化设计要充公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也就是不可以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具体地说,就是在景观设计的材料选择中,要考虑到材料是否会对周围环境或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是否会存在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2.景观文化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

校园景观文化不像开放性较强的公园景观设计,但校园景观文化会常常遇到广场与周围景观的协同统一,这其实是景观文化与空调的统一关系,因为广场一般比较开阔,但如果在景观文化上设计不当,就会显得广场因为空阔而太过单调,所有校园景观文化设计要注意设置会与空间的协调统一,要在空间上给景观留出最佳的视点。

3.景观文化与使用功能性的有机结合

校园景观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与使用功能性的有机结合,比如在进行地面绿化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美观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功能性方面的结合,比如这种植被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环境,还有一些休息场所躺椅等不仅仅追求美观就够了,还得考虑他们在功能使用方面是否坚固与寿命的保证。

4.新颖性与合理性的有效结合

校园景观文化的设计在审美与视觉上尽量追求新颖性,新颖不是说追求成本费用昂贵的,新颖主要是在设计的思路上能够达到新颖的要求,让人看到后耳目一新,同时,新颖的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合理性,也就是新颖要与校园整体景观文化相适应协调,这样才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出新颖的亮点。

二、校园景观文化思路浅析

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因为校园处处都彰显着景观文化的内容,大到教学主楼,小到一片绿地草坪的设计,校园景观文化是一项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的工程任务,做好校园景观文化的实施,对宣传校园的历史文化、教学氛围及提高学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校园景观文化的设计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1.交通路线的景观文化,现代校园的占地面积相对来说都比较大,那么在校园内交通线路的设计要有主道与副道的区分,在主道的两侧合理进行树木的栽种与路灯的选择,同时从景观文化的要求来说,可以利用路灯的灯杆等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这也是交通线路景观文化中的一部分,另外在不同的交通线路上尽量栽种不同的苗木,这样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校园内交通线路应能大多数形成环状封闭,避免交通道路直指围墙,造成景观文化上的缺陷。

校园景观文化交通道路示例图

2.广场的设计是校园景观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广场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区域,以开阔为主,所以在设计思路上容易形成一种单调的局面,这是因为广场本身需要搭配的附属景观较少,但广场在校园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景观文化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广场本身的设计上进行考虑,比如,在广场的地面装饰上采用环形扩散的小块瓷砖拼接,这样可以使广场显得具有一定的鲜活性不至于单调,另外,还可以在广场的地面上适当添加一些图案元素或色彩较为鲜明的分割线将它们分割成几大板块,这样就不会显得广场的景观文化单调而失去趣味性;其次,在一些校园中紧邻江河,还可以建造一些层次感较强的下沉广场,也就是在视觉上从四周向中心具有渐次下沉的广场视觉效应。

3.在校园建筑外型及内庭的景观设计思路上,尽量从美学的观点出发,让不同用途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景观特性,比如音乐厅就可以在外型上表现出一些音乐元素上的狂热与安静,图书馆的设计就可以具有丰富的艺术氛围,比如在建筑上对屋顶进行仿欧式建筑的处理,这样在景观上更能增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另外在校园建筑的内庭或外墙上,可以利用一些建筑艺术的壁画或返朴的墙面装饰,来从景观文化上对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渲染,给学子营造出学习气息浓郁的景观空间。

4.对校园的绿化景观的设计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因为在校园里,学子们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室外活动的,绿化景观的合理设置,可以让人们在休息、娱乐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放松感,因此校园绿化景观设计的思路首要是要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面积,这样让学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的感受,其次,在现有的绿化面积内,采用多种绿化形式来达到绿化景观的效果,比如在校园校门的入口广场上可以进行绿化植物进行一些造型的设计,比如小鹿、小象等,其次在校园内部的绿地布置上采用耐旱性较好的植被,可以选择在植被面积内种植观赏性较强的柳树,在一些交通道路两侧可以种高大的樟木、法国梧桐等树木,既可以起到绿化,还可以在夏日起到遮阳的效果;另外在一些长廊等休息娱乐的场地中可以考虑种植藤蔓性植物,这样主要是利用长廊的空间而形成葱郁的景观和谐,校园绿化可选用多种不同的苗木及植物,尤其是在南方。

校园绿化示例图

5.入口景观与出口景观的设计,也是校园景观文化中值得注意的设计思路,入口景观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的景观文化,因此入口景观有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创新性与独特性,一般入口景观除了个性鲜明蕴含校园文化外,入口景观还要强调细部的设计,像路标指示牌、校园路况简图等,同时还要注意在入口处进行人车分流的状况;出口景观一般是指除了入口外的其他通口,出口景观相对入口景观文化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出口景观主要是导向人流、车走向校园以外,因此主要注重的是导向作用,同时出口景观也可以设计一些丰富的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的元素,这样可以在出口处加深对校园景观文化的印象。例如某校园的入口景观主要是以设计独特的教学楼与宽阔的广场为主基调的,这样给人很开阔而气势宏伟的感觉,尤其是设计较为独特的教学楼,成为入口景观的一大亮点。

校园入口景观文化示例图

三、结束语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校园已经对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引起了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学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好的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为学子提供浓郁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子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逐步陶冶高尚的情情操,但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远,建设好景观文化,对校园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o build the green park with grassland characters base on th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local culture.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green park/landscape planting/ Hohho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及概况

仕奇草原文化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区,西邻锡林郭勒路,南邻二环路,北侧及东侧为民用住宅小区,园区建设用地东西长约836米,南北宽约232~268米,用地面积约19.53公顷。一面是园内长久荒废,杂乱无章,半干涸湖体,湖底已生长红柳;一面是周边住宅居多却无环境良好的休闲活动空间。2006年,仕奇集团本着满足市民休闲生活,建设草原文化大区的城市战略,着力打造呼和浩特市内唯一的一个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委托北京苍狼白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着手仕奇草原文化园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于2007年通过政府立项。我院经过近两年的设计工作,完成了从方案规划至施工图阶段的全部设计任务。我很荣幸的参与了规划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全部过程。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该项目地处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草原名城具有着独特的草原历史及文化背景。我们力图将草原文化植入景观的设计,打造园区的三大特色。

以两种轴线定义园区,景观轴线及历史轴线。

以文化赋予景观灵魂,同时以景观反哺文化生命。

根据园区内原有植被及地貌,重塑城市绿地,实现节约、安全、美观的绿色生态思想。为呼和浩特市南区塑造一个生态的“肺”。

概念解析

轴线在园区布局中的运用

从西入口(园区主入口)经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向东延伸及人工湖直至草原文化研发区为东西轴线,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经神道通向达赫力歌向南至南入口为南北轴线,两条轴线十字交叉,构成了整个园区的骨架,所有景观被两条轴线串联,所以这两条轴线同时也是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明线。

从主入口进入,经过版图,达赫力歌,沿湖岸继续向东,途径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毡帐群,草原文化基金会、草原文化研发区,游人在游园的同时走过了一段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体验了以草原文明为主线,以蒙元文化为主体,从古代文明的展示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创新,从草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到保护性开发的仕奇草原文化园主题。这是我们设计的景观轴线,是园区的暗线。

按用地功能分区

草原文化游园区――布置在园区西侧,沿草原文化基金会及管理用房以西部分共分文化展示区与游人休闲娱乐区两个部分,从北入口(园区次入口)通向达赫力歌的神道以西及湖北侧为文化展示区,景点内容沿主入口轴线展开,依次为主入口广场,版图,达赫力歌、毡帐群,原始部落时期地景,匈奴时期地景,契丹时期地景,蒙元时期地景等; 沿神道以东,湖以南区域布置游人休闲区,主要内容有:成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戏水台,湖心岛,亭等。

草原文化基金会区――沿东湖区以北,临水而建,建筑面积约为3675平方米。

草原文化研发区――布置在园区东侧,草原文化国际论坛中心办公楼主要以草原文化研发为主,兼有金融、国际贸易等功能作为呼市南区开发地标式建筑,使草原文化历史与现代文明相承,并期望使之成为呼市南区开发建设的带动点。

文化与景观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千百年来草原文化重要的负载者和传承者之一,它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而城市里的公园,是天生的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载体。仕奇草原文化主题园在营造园区景观的同时,强调草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达赫力歌为例,选址于园区的制高点体现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将草原文化推上了顶峰,在形体和色彩上借鉴了蒙古族传统毡房,即可满足部分宗教或者公共活动的需要,又塑造了整个园区最佳的观景平台。

绿色生态的造园手法

仕奇草原文化园从园区整体情况看,由于园内已形成的湖面,园内植被情况长势较好,所以在园区设计时尽可能在不影响文化主题体现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整治、保留并加以利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园路的组织

园区主干路设为环形通路,让游人沿着园路在行进中体会草原文明的历史长廊,在湖边亲近水体眺望植被的同时展望草原的未来。设计以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景区包括帝国文化展示区、文化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展示区、会所和手工艺景观等。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合理利用地形,将规划场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标高加以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及场地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对一些不利于建设的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改造,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时结合景观及绿地工程规划的特点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美化景观的最佳效应。

场地现状水域已干涸,地下水位位于湖底标高以下1~1.5米深度处,水域周边地势较平坦,整体地势西低东高,标高约为1045~1047米。本次规划综合考虑现状地形,合理利用水域范围并进行适当改造,将水底适当下挖,使中部水域面扩大,其挖土填至版图以西区域;规划达赫力歌处现状为一土丘,标高约1047米,适当修整山形设达赫力歌;园区内根据景点需要适当堆丘;为减少填方量,版图部分在原湖底修建,形成以版图为中心的展示广场。

场地内雨水大部分由湖面收集,溢流至雨水收集井,并通过管道排入城市雨水管网。沿湖区周边地形处理为坡向湖面,湖岸线与园区主路高差约0.8米。版图部分下沉式展示广场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池经水泵提升排入城市雨水系统。场地平整:填方量估算约为163903立方米;挖方量约为20144立方米;道路铺砌挖方量约为13411立方米。

水景设计

(1)园区水景的塑造主要根据原湖形状加以整合。

(2)生态的原则-湖边种植水生植物,水中放养锦鲤等鱼类。用生物的方法达到湖水自净的效果。(3)以人为本的原则-游客靠近湖水处,湖边置石方便游人休息,坐石观景。(4)技术措施-为使湖水洁净,沿湖边种植水生植物区,该区湖底不设防水层,让水自然渗漏;再通过水泵吸井水,经管道系统将井水由湖底最深处补充到湖内,达到逐步更换湖水的目的。另在湖底设曝气机对湖水进行增氧,以便减少水质富氧化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水中鱼类的生长。

(5)增加景观趣味:汀步的设计使得空间丰富有趣,植物使得景色神秘。岸边设观景、休憩平台。水位下降时,湖中置石的美感脱颖而出。园路、木桥、亲水平台、水生植物让整个湖体美不胜收。通过水生植物拥抱的木桥,来到孤岛静心养神

a开敞型水域-供游人平眺、休憩 b半开敞型水域-近距离观望,周边植被环绕,尺度宜人c郁闭型水域-组织游人的纽带d幽深带状水域-环境幽静,是游人休憩、漫步的环境

(6)湖区安全措施:游客可靠近处将部分水体由外圈至中心逐渐加深,使得水边两米的距离内水深不会大于0.7米;游客驻足观望处亲水平台的安全围栏会使人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舒适又安全;在湖岸陡且水体深处沿岸种植稠密的水生植物,使得游人只可远观而无法近岸,以确保游人安全。

种植

规划原则

a充分利用本地区乡土植物资源,结合场地特征,适地择树。b积极保留和梳理原有树木。c强调片区植物配置的整体景观,突出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空间氛围。d注重乔、灌、草的搭配组合,增加公园的整体绿量效应和生态效应。

e植物种植中考虑呼市落叶期较长的因素,多种常绿高大乔木。

f可以在草坪中增加滴灌设施以节约人力、水资源,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g对于垂直绿化景观及植物的种植要求的地理位置较特殊,在本园区,以突出展示文化脉络的建筑及浮雕为主,故可进行垂直绿化的部分较少。如日后需要,可待相关的建筑及浮雕设计完成后再添加,以丰富其立面效果。

植物配植要点

a次入口西:新疆杨+大果圆柏-连翘+榆叶梅-毛地黄+白屈菜b湖间花镜处:旱柳+油松-丁香+玫瑰-马蔺+金莲花c草原文化展示区周边:华山松+国槐+裂叶榆-玉兰+山桃+紫叶稠李+欧李-石竹+结缕草d密林休闲区:白皮松+元宝枫+糖槭-卫矛+火炬树+榆叶梅-结缕草e湖边生态绿化区:芦苇+毛苞香蒲+水葱-黄菖蒲+燕子花+花蔺-水毛莨

专项设计

公园在建设与管理中,对于园中的小品、标识、公共设施等,应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并于公园风貌相和谐.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1) 建立系统的游园标识体系,统一规划和设计,精心选材和施工。

(2) 园路及铺装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3) 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便于通过残疾人使用的轮椅。(4) 管理设施和服务建筑的附属设施,如指示牌、水深警示牌、变电箱、垃圾箱、浇灌、消防设施等,其体量及高度应按不破坏景观和环境的原则控制。

篇3

城市森林包含人们的居住生活地及周边的植物,从小区到大的都市,所涉及的范围和区域非常广泛。然而,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环境恶化,人们对于城市森林的重视程度并由此而逐渐增加。道路绿化植物是生长、发育着有生命的景观,不仅能改善城市中道路的空气,还能缓解因建筑物密集如同“水泥森林”的枯燥沉闷感;而行道树作为城市森林道路绿化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绿色的纽带”贯穿于城市中,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本身的文化内涵传递给人们城市的特色。

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现状

道路园林植物景观作为展现城市的“窗口”,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把道路园林植物以绿化形式展现给人们,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出该城市独有的意象特征,就如看到棕榈就会情不自禁想到海南一样,城市道路植物的配置一定要遵循植物本身的特点,还要满足文化的需求。但是,根据对湖南城市道路的调查,不难发现,在城市道路植物文化表达方面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图1,主要问题如下:(1)建成后的道路绿化与之前的设计与施工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2)忽视绿化与地下管网,盲目地栽植乔灌木;(3)只追求部分空间的绿化,忽视道路绿化的布局;(4)道路绿化的设计形式单一,毫无特色,缺乏创新;(5)盲目地引进外来树木。

2.1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部分的道路植物整体设计风格不太统一,完全呈现不同的趋势,根本反应不出长沙独有的植物文化气息,如图2。

2.2 绿地面积

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的绿地覆盖率,长沙还是比较滞后。城市道路绿地面积的不足,一方面不能为市民提供足够的地方避暑,营造绿色的环本文由收集整理境氛围;另一方面,影响环境质量。

2.3 季相变化

大多数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观都是类似的做法,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地形、环境条件以及地域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往往只考虑一时的景观特点,未能充分结合不同季节的特点。

2.4 地域特色

设计水平不高,未能完全利用植物本身的地域性文化反映出长沙本地的特色。

3 长沙城市特色定位

人们经常提到“第一印象很重要”,就如同人们看重脸面一样,城市一定要重在形象。道路绿地植物的巧妙和合理设计,完全可以体现出城市的地域和人文特色,充分传递出城市的形象和品质,而植物景观就是展现城市的文化和形象魅力。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市树,影响力也非常广泛,由于它们本身具有的特殊含义也成为了该市文明的标志与文化的象征。因此,合理挖掘长沙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反映长沙的特色。

3.1 湘江风光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由于距海较远,而且位于冲积盆地,边缘地势高峻,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更热,有江南“四大火炉”之称。“春来一日水热三分”更是长沙广为流传的谚语。

3.2 长沙风情

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经历3000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据记载,长沙被称为“楚贾之乡”,具有深厚的楚文化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名城。长沙历史文化悠久,古墓古迹遍布,尤其以彩瓷、绘画、古乐为最,创造出长沙独具魅力的风情文化形象。

4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文化的表达

4.1 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造景

郑玄对植物曾如此形容:“燧,取火之木也。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秋取柞之火,冬取槐、檀之火。”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基于这种感情因素,古人常把树木看成是民族、江山的特殊象征。许多人便结合自身的感受和文化素养,各抒己见地赋诗感怀,极大丰富了赏颂植物的文化色彩。

(1)“比德”赏颂。植物材料被用于比德,且被广泛用于城市道路中。樟树被称为长沙的市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丰富,并以优良的品格及美好的寓意为长沙人所钟爱。银杏树为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特殊象征,叶子为扇形对称,由于叶子边缘分裂为二的奇特形状,被看成为“调和的象征”,寓意着“一和二”、“春和秋”等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和谐特质。在长沙常用的园林植物中,“比德” 赏颂的屡屡皆是,因此,在道路绿地的植物选择中,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文化内涵,对于长沙本身的城市特色来说,也是一个写照。

(2)吟诵雅趣。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选取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花木。比如梧桐,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起来,因此就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梧桐不但有气势,而且是祥瑞的象征,比如枫树有浪漫而祥和的含义,更具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奇特意境。

(3)形实皆丽。有不少花木是形实俱丽的,如广玉兰,不仅花大,神采奕奕,整体上也显得柔韧弹性。置身于广玉兰下,有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蕴意。

4.2 利用季相型造景

利用色叶树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开花和叶色转变等来传递空间的替换,展示一年四季的不同空间景观,对于丰富园林道路绿地景观有很大效果。一般春季观赏花,夏季重在浓荫,秋季可用颜色各异的色叶树,冬季可采用松柏傲霜的景色。

春花类可选树种有迎春、连翘、海棠、樱花等。夏季类树种则要求树冠浓荫,可以首选香樟,其次是枫杨、枫香、无患子等。秋季色叶树种是极有情趣的景观,常见色叶树种有梧桐、乌桕、枫香,这3种以红黄色为主,略泛黄色;银杏、无患子、池杉、落羽杉,则以浅黄色至金黄色为主,另外还有金钱松的金黄色针叶也是著名观赏树之一;常绿阔叶树中的石楠和灌木红瑞木等,在秋季亦能略成深红至褐红色。冬花可选树种:桂花、茶梅、腊梅、山茶,及至冬末春初又有梅、玉兰等呈现四季之景观。

转贴于

4.3 利用乡土树种造景

长沙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文化中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树种来表达,如展现形体美的如桂花、广玉兰、鸡爪槭等。树冠大枝繁叶茂的乡土树种也是道路绿化常见树种如银杏、龙柏、香樟、乌桕、合欢等。因此,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才是园林植物设计的精髓。

4.4 利用树形造景

在园林植物中,不同植物的树形具有不同的美感。挺拔的雪松、樟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美感;垂柳枝条细长而低垂,给人柔美的象征。应充分把握与利用园林植物的树形,并根据长沙的绿地条件和要求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4.5 利用观花树造景

在园林植物中,花大、香的植物一直是植物造景的宠儿,不仅因其特有的香味让人心情愉悦,更重要的是它能点缀枯燥的纯绿色配置。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四季的花色,创造出四季花开不断的美景。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egional landscape, it has been acknowledged that som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scenic spots have been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tec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s and design of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al theory around Xi’an have been carefully observ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Xi’an Tang Daming Palace located in and its repair in protect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some books and articles.

Key words: Daming Palace; regional landscape culture; high-platfor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未来西安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其中“轴线突出”是指“长安龙脉”南眺终南山,北望渭水,是纵贯西安南北的一条城市主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南望远观南山的巍峨。从大明宫含元殿到大雁塔这条盛唐时保留下来的南北轴线,在今天仍然作为西安重要的景观轴线。

唐大明宫到大雁塔南北轴线示意图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图

1 西安城址选择的渊源

1.1西安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略有差异。

1.1.1西安地区的城址选择经历了由西南到东北,又折向东南的转移过程。

在地势地貌图上,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都受到了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

2 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

2.1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

大明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规模十分宏伟。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构架

2.2.2麟德殿遗址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

2.2.3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

2.2.4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2.2.5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

唐大明宫宣武门复原图

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

2.2.5重玄门遗址

唐大明宫重玄门和玄武门复原图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2.2.6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2.2.7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

2.2.8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

源自史书中的唐大明宫太液池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2.3大明宫遗址的修复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以北、玄武路以南范围内,修复计划将重点发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遗址和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遗址。大明宫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唐代建筑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3一些建设中蕴含着的地景文化理论

3.1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

中国传统地景文化理论的发掘,中国的先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以及形成的自然哲学观。我不知道高台建筑是不是符合地景文化理论的基础,但是总感觉到之所以这样利用天然地势甚至是人工夯土建造的土台上的建筑,彰显着一种膜拜与尊贵。甚至有一种防御的功能。

古代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利用天然的土台或人工夯土的土台,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最高的土台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高台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高台,一种是人工夯土高台,有的则在山坡处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台地,也有的是在山顶上建设庙宇。人工夯土高台,多用于庙宇和宫殿的内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独立的高台,台的四周多用砖墙砌到台顶,以使高台整齐。一组建筑中,或者一个城市里的高台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

4小结

地域性景观文化在我国整个建设历史中,从始至终贯穿着她的精华,现在游历或者翻看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或者点滴的遗址,有关运用到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古迹仍旧散发着她巍峨、庄严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范艳辉,赵晓辉,句建国.《华中建筑》2011年第07期.

中国古建筑知识问答.张驭寰.《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特征描述. 百度文献.

篇5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篇6

目前,在地理学界内“旅游文化景观”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科学定义.大多学者以文化景观为出发点,探寻旅游文化景观的内涵.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这一观点无疑为旅游文化景观的阐释奠定了基础.而随着符号学的发展,庄恒恺,葛绪锋,张晓萍则逐渐从旅游文化景观中挖掘出具有非固定、可改变、由人类智慧结晶的符号意义.王恩涌将文化景观归结为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这一观点更是强调了人类参与的积极性,推进了学者对旅游文化景观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经营服务过程中,为满足旅游者某些旅游需要而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旅游文化现象综合体。旅游文化景观主要被分为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及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其中,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旅游饮食文化景观、旅游住宿文化景观、旅游交通文化景观、旅游购物文化景观、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和旅游娱乐文化景观等;而非物质形态旅游文化景观包括行为旅游文化景观(如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民俗、礼俗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制度旅游文化景观(如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法律、大旅游开发商制定的准则等所体现的文化景观)、精神旅游文化景观(如文化景观)等.

2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

2.1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基础秦皇岛南临渤海,北界燕山,东临辽宁,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侯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类型丰富,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秦皇岛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旅游文化景观部分见表1.陈岗指出,元文化经过外在加工后形成外在旅游文化,外在旅游文化经过内在加工后形成旅游文化,它的形成过程伴随着旅游文化景观的出现,可见元文化也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基础.在秦皇岛,元文化呈现出多元形态,以此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景观亦丰富多样.如秦皇岛上的孤竹国、孤竹城、夷齐读书处(书院山)、首阳山等旅游文化景观建立在孤竹文化上;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及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及庙会建立在长城文化上、求仙入海处公园建立在秦皇文化上等.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体现这些旅游文化景观的真正价值.总之,自然环境和元文化为构建旅游文化景观提供了基础;其中,如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提供了有形的基础,而独特的元文化则提供了无形的基础.旅游一旦产生,当地居民及利益相关者便在各自利益的驱逐下开始不断对自然环境和元文化施加影响,在此过程中,旅游文化景观逐一构建.

2.2旅游者需求为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导向影响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旅游者的需求.纵观庞大的旅游系统,几乎所有的要素都直接或是间接和旅游者的需要挂上钩.有旅游者的需求就有旅游市场,旅游者的需要就像指挥棒子,引导旅游事项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相应的旅游文化景观伴随特定旅游市场的形成而构建.以秦皇岛市为例,每年都有较多的俄国游客,秦皇岛市当地居民为了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俄语学习氛围较浓,俄语翻译盛行,不论是摊贩还是酒店服务员,在对俄游客进行旅游服务时大多能用俄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店铺的名称也常常用双语标注,在中文店名下标注俄文;此外,秦皇岛市,特别是北戴河区的当地建筑风格也融入了拜占庭风格或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由此可见,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构建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方旅游文化景观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景观系统.自然环境、元文化和旅游者的需要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社会事件的发生亦促进事件旅游的发展;生态文明等新概念的提出可推动生态旅游的崛起;新的政策、新法律法规,当地经济的增长、对外交流条件的改变等都是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影响旅游文化景观的其他因素即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机制

3.1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通过自然与文化相互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实现旅游文化景观是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元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伴随产物.在融入过程中,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不仅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元文化协调,这就使得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过程及各文化内部的文化整合过程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制约,而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进入会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当地自然环境的原貌.寻找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点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关键,一味保护自然环境或破坏自然环境都无法使区域达到稳定的、协调的状态,从而无法构建稳定的旅游文化景观.反馈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的主要途径,它呈双向性存在于自然与各文化之间.当自然制约文化的形成发展时,文化会产生对自然的反馈以消减制约;而当文化影响或彻底改变自然时,自然会产生对文化的反馈以缓解影响或改变.其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先存性,旅游文化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潜伏性,而由于人的参与及利益的驱使,自然环境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反馈具有滞后性.这样的反馈机制对于自然环境与各文化间的协调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但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调试却往往是失灵的.不同文化间的调试主要通过文化整合完成.它是指在旅游消费或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经历的冲突、调整和适应.何晓明把文化整合解读为渊源和特质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强调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并不是旅游元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代表各自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在特定自然环境背景下对旅游元文化加工的结果.在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整合通过以旅游元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主位文化,以主位文化的文化价值为核心,以主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为参照系,对其他客位文化的文化特质进行选择和构建;而相对主位文化而言的客位文化是否被选择和构建,则取决于客位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代表客位文化背景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群体以及旅游者的思维方式是否与主位文化所体现的具有一致性.简单理解为,主位文化具有衡量、评判、鉴别、选择和吸取客位文化的“筛子作用”,只有客位文化的“通性文化”和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三方面均与主位文化相一致的“间性文化”可以通过“筛子”,用以构建文化景观.这是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的内在过程.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过程及文化整合过程相互交错或同时进行的结果.

3.2衡量旅游文化景观成功构建的标杆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系统相互化协调及文化整合过程可以实现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但是,如何确定旅游文化景观是否构建成功.Vos,Meekes和Naveh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强调景观构建的可持续性,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和健康之间达到平衡和宜居的外部景观作为归宿.而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又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提高旅游满意度为目的.故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景观是否得以成功构建取决于两个标杆,一是自然环境与旅游文化间的协调是否可持续,二是旅游地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调整、适应,最后是否使得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文化达到了旅游者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两个标杆均达到,则认为自然-文化系统稳定,旅游地不同文化整合,旅游文化景观得以构建,反之则不然.

3.3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过程秦皇岛市当前的旅游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与文化体系相互协调,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形成的.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在这个地理范围内相继形成了古人类文化、孤竹文化、燕文化、秦皇文化、长城文化,因其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东北、西近北京天津,故又受到邯郸磁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和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的浸润.明代设卫建关、屯兵驻守,明末至清,满人入关,文化进行大交融,形成了秦皇岛的元文化.秦皇岛市辖山海关、北戴河、海港三区及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居住有满、回、朝鲜、奚等32个少数民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充实了秦皇岛的元文化.坐落环渤海经济圈及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较大,促使秦皇岛市成长为具有一定的经济潜力与实力的城市.秦皇岛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其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利益相关者应用现代科技包装各种旅游产品,展示了秦皇岛丰富的现代文化.而秦皇岛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低廉的价格、便利的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由此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其中以俄罗斯外来文化最为典型.秦皇岛因其3S旅游资源(阳光、沙滩与海水)符合俄游客旅游偏好、距离远东俄罗斯地区较近、旅游价格低(相对远东俄罗斯人至黑海)等优势吸引了较多的俄罗斯游客,为秦皇岛带来大量的俄文化.如旅游产品中对俄罗斯套娃的钟爱等.这些文化中符合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秦皇岛市民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有利旅游发展的都被融入秦皇岛市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中.秦皇岛市的自然环境优越,元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各具特色,它们经过不间断冲突、协调、整合后,最终达到旅游者需求及旅游发展要求的,即成功构建了当前秦皇岛市的旅游文化景观。

篇7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景观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上只侧重设计视觉景物的范畴,扩大到承载人类理想和对更高级精神世界追求的层面。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审美意识的再现与审美需求的反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类型经历了五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拥有着极其繁荣昌盛的地域文化。而景观设计作为源于西方的重要设计专业已发展了百年,在时间的历练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文化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文化的地域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性元素。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更加富于生命力

ICOMO在其2005年发表的《西安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景观遗迹的保护不应当是孤立、静态、个体存在的,而应当将其置于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结合视觉感受、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加以关注。从这样的提法中不难看出,景观已经成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活力。景观设计已经不是传统中单纯而孤立的设计、建造、管理、保护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经由历史产生出厚重的积淀,日益产生出对景观设计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而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因素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与周围环境水融的作品更成为现代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2.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获得更高的认同

同一地域文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语服饰、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同发展使这一区域内的人对于同种文化具有高度认同。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指导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这一地域内素不相识的个体在景观中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个体因而由景观结成群体,个体在这样的景观中与其他个体达成精神上的共识,结成拥有紧密关系的群体,个体产生的景观感受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体验,而成为群体性的共识、足以唤起记忆的共鸣。在具有地域文化因素的景观中,个体因为有了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类似的精神体验而彼此间更加容易理解,由于对相同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更易相互凝聚和团结,进而使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

1.存在简单模仿现象

中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让“城市化”进程飞速提高,规模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到加速扩张,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设计意识、理念、风格等属于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大量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不同地域的设计经常出现极为雷同的设计效果。对于西方设计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等并没有完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又没有对自己所处具体环境的自然元素、人文属性、地域文化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排查、摸索。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简单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设计方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与当地人文氛围大相径庭的人造物体。

2.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继承不足,缺乏在继承中的创新

新时期下的景观设计人员在接受系统教育时一般会采用更具国际化视角的教材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本土景观设计理念,这些更多来源于西方的设计指导思想与国内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尽管国际化设计教育培养出了思路更加开阔、模式也不拘一格的设计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设计者对于本土设计的地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相对继承不足,对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设计手法处理上还不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景观设计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部分设计师认为“现代化”下的景观设计就应当抛弃传统本土设计思想,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从本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还没有足够意识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才能与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也难以成为这一区域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景观设计作品。所以这些问题是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技巧上,更多的则涉及到人文、哲学范畴,例如古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原则等,现代设计中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化渗透。这也造成一些设计者很难达到在继承基础上适度创新。当下,有一些本土景观设计作品比较侧重于技巧展示,即便是仿古类景观设计也往往流于表象,内在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

四、应对措施

1.设计的多样化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基于相同的人类特性产生的文化趋同性和由于生存环境迥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性的二者叠加,景观设计中受到差异性影响的比重更大。然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融入文化产生推动和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地域文化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景观的文化渗透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某些时间段中的地域文化发展会促使景观融入文化因素日渐活跃,而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在这样无法预料的文化发展变迁甚至冲突中,景观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性。由此,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并非现代风尚或潮流,而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质以对景观设计作出个性化指导,进而实现丰富地域文化活力并景观设计高品质的双重目标才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最优方案。以穆尔西亚市政厅(ExtensionofMurciaTownHall)为例,西班牙MurciaTown的市政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RafaelMoneo对于古罗马“叠柱”式设计风格进行现代演绎的经典案例,该市政厅在最初建造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颇费周折——建筑基座位于“CardemalBelluga”广场上一处巴洛克式住宅的遗址之上。但广场东面“SantaMaria”教堂是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南面是建于十八世纪的“TheCardinalPalace”,北面则是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建筑群落,市政厅建筑基地是历史遗迹因破损而空出的一块地。这块地既破坏了“CardemalBelluga”广场的封闭性,又让广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周遭的现代化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为了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确保广场始终保有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当地部门不得不开展了一场设计竞赛,最终由设计师RafaelMoneo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特色进行极简化现代演变,在完成市政厅的设计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场。设计师将原本复杂的“叠柱”进行简化处理,不再拘泥于底层的“多立克”式、二层的“爱奥尼”式及三层的“科林斯”式,而是全部统一成矩形的柱体结构,从上到下各个柱体保持相同宽度,并维持在同一平面内。只是在选择修砌石柱的材料和设计的“反复”性时隐约可见“叠柱”的身影,而为了避免等距离设计的单调性,设计师将柱间距进行了“韵律”化处理,通过在图纸和模型上反复推敲,并综合建筑使用者与游览观赏者双方的感受。柱子不再仅仅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既可承重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设计元素之一。

2.保护的本土化

现代社会对于景观保护的本土化不是局限在坚守既有的古老形式,而是以创新形式外化传统环境或自然条件,使之作出符合当地习惯与风俗的象征性解答。因此本土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绝非照搬历史,而是遵循在继承中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修正和结合时代特色赋予景观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元素。北京香山饭店正是这一设计理念下的经典,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初就定下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基调,采用了“中轴线”这一具有华夏文明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平面布局,将饭店的大堂、前庭与后院安排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而在入口的设计上则采用广场式处理方法——少绿化、着眼于饭店未来的旅游功能,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没有的。作为香山饭店主要庭院的“后花园”,则被安排为“三面被围”、“朝南敞开”的形制,既具有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又具有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同时在中间的“常春四合院”里布置了一汪水池、一座假山与绿竹若干,让前庭与后院的设计风格产生了连续性。在香山饭店的装饰色调上,贝氏基本上只采用三种色调——作为主基调的白色、仅将于主基调的灰色、起点缀作用的黄褐色,让现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此外,饭店内部装饰装潢方面则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大门、窗、漏窗、花格、砖饰、壁灯、楼梯栏杆灯等都是正方形或立方体。而在月亮门、茶具、灯具、前廊墙面装饰甚至房门的分区号码都用到了圆,将方与圆两种最简洁的几何造型叠加、重复,让一座现代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充分揉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文化元素,成为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的不朽之作。

篇8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扶风县

1引言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主题定位)、表达(产品设计)及其扩充(活动策划)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镇认知度,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县域地势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m,最低438m。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史学家班彪、班固,伏波将军马援,耿家列侯耿弇,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2012年开始,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景区标准,壮大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主次分明,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应,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镇

占地10hm2,269个院落,1861间房屋,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财神大殿)为构图中心,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青砖劵门)。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马府、班府、窦府、耿府);以汉砖青石铺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以古槐树阵为背景,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四方四圆)为内圈主景,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以方鼎型音乐(影视)城为构图中心,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2F、3F、5F,2+3F)为经营中心,以单(双)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占地9.2hm2,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临街,构筑百变灵动空间,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hm2,建筑面积6万多m2,餐位700个,床位420张,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以四合院式贵宾楼(园中园)为亮点,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一是在古镇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椿、榆、楸、槐)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才让古镇充满生机。(2)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以竹林为背景,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3)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4F)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一旦数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规律的摆放,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2)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以青铜方鼎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四层为放映大厅,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建筑景观。(3)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个个耐人寻味。(4)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5)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还是龙福书法系列,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2)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以清静之心,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3)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通过花窗透过玻璃,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4)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轩)、五谷养生(坊)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①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②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从而接受认可,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此乃目的。

作者:陈佳 陈祺 单位:陕西省扶风县召公镇召光小学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琼.论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2):21~23.

[2]马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5]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吴党社,石凤,李聪颖.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步行网络系统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乐.创新驱动精准发力扶风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国旅游报,2015-04-22.

[8]阎如山,王敏.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9(12):31~33.

[9]曹洋,徐峰.地域文化特征在农业观光景观营造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3(2):8~14.

[10]霍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3~77.

[11]许勇,牛立新,刘素珍.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12]刘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现状及表现趋势: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3):96~102.

篇9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real estate developers making "cultural property", "humanistic landscape mansion" and other slogan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henomenon, many people questioned: this will be to understand and criticize the old residential culture or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name simply a means to obtain interests from dressing? Thinking can not help in seemingly benign misinterpreted people: real estate landscape contains a kind of culture,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is culture, where the meaning of it?......

Keywords: real estate landscape populated homogeneous culture city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设计中经常提到“文化”一词,文化在语言表述中似乎成为一种不言而喻却又似是而非但又象征着某种特权的专有名词。当文化成为自我标榜或是自抬身价的一种常态时,伴随着虚无和浮躁,事物本质性的东西流失了,而文化则成了承担拙劣伎俩的最后一道遮羞布的职责。房产景观亦是如此,和在名词前加以“特色”或“非常”等词藻彰显所谓的个性一样,这种无畏式的示大在展示果然凶猛正面的同时,须不知也将自身羸弱暴露无遗。面对众多的这种现象,有必要一探当中的究竟。

一当下房产景观文化的形成和状态

房地产作为当下热门的产业,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硝烟四起、颇具规模。地产景观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被开发商和购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内容,房产在相互竞争中,从原先的硬件比拼,逐渐转移到景观和服务等一系列软实力上来。这样一来,景观在房产中的重要性是日益凸显的。当谈到房产景观文化时,印记在人们脑海的便是诸如新古典、地中海、ARTDECO等令人津津乐道的概念名词。前些年流行新古典、法式,这两年ARTDECO风格盛行。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将风格形式与文化混淆了,这皆“归功”于房地产商,当然还有一大批紧随其后的炒房者和炒房团,皆为利益驱使使然。问到寻常百姓何为房产景观文化时,回答莫过于:自然、生态,有大花园、有雕塑、有喷泉水景等,皆道不出所以然来。其实大部分房地产商所标榜的文化无非为两种:一种是前面谈到过的以照搬形式当作文化的;一是将所谓的自身企业文化贴上地点性文化标签而大肆宣扬的。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在满足居住者浅性需求的同时,大敛其财,而真正将文化做到骨子里的却着实很少。

二论房地产景观文化的实质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并赋有兼容性和社会属的专有名词。文化是一种思潮和实物长期作用力的产物,是维持共性共存的一种状态。如果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中的具体实质性的存在,在脱去包裹外衣之下,仅能存立的便是直指居住文化。居住文化从有人类生存开始就已经存在,人类从最原始的居住需求出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多样性的出现,其生活方式一直在变化,这种改变始终围绕社会发展在匍匐前行。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生活方式,也下意识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诉求。在猛兽洪荒中,人类但求生存;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人们渴求绿色、阳光、新鲜空气;而面临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人们想到的是能徜徉在良性生态环境中并有着地域性文化生活特征的品味生活。在此,人们学会如何与其他个体相互依存,当然,在共性中还必须拥有其专属的个性。因为有需求,便会有了供应,虽然供应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改变,而如今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毫无掩饰地对人性虚荣乐此不疲地催化。在大肆开发被抑制和保有量渐趋上涨到一种相对程度时,房产景观俨然成为从中得到实惠的施用者又恨有爱的道具,为了表示所谓的各种形式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人们找到了“文化”一词,目的将“文化”神话,文化神话的结果是在房地产商举品质大旗,炒房团呐喊助威中,众多“信教徒”甘愿被盘剥的事实。

三探讨房产景观文化实质下的意义

文化是时间沉淀下的产物,也是一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居住文化的实质之下,公共生活的方式在一定条件和引导的作用力状态中是千差万别的。从以前的园区能见绿就能满足,到如今各种形式风格手法不厌其烦地运用,无非是为原本的本质中加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因为这个外衣关系到大多数人心里那份看似无形却实比金坚的虚荣。这一切像极了“皇帝的新装”。实际上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里有一种关系奇迹般的产生,发生的无声无息,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可喻为病态的,但它毕竟是产生了,那便是新型的生物链,进而形成可细胞分裂般产生和生存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集合便组成了大的生态圈。由此可见生态的概念的真实性如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药引,而良性生态的实质倒成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里为何要谈到房产景观文化,因为房产是当下,而实际的景观概念是宽泛的。房产不管其有如何功利的一面,它毕竟是现实当中的现象和产物。本着对环境的尊重和处于不断改变的人类生活习惯和行为的理解,景观在其中充当一种营养液和剂的作用,单纯的景观既然上升到文化的范畴,那么更多是如何把握角色和实际性的意义。如何在改造生态环境、增进交流、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社会进步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语: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概念屡屡被人们提起,甚至是被标榜。面对当下房地产业提出的文化口号,其实的目的是显而易见。在试图说道澄清中,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望在知晓实质后,正确和善意地看待。的确,单纯的事物无法合理存在,理想是美好的,正视问题,在找寻答案中前行已经是一种解决,因为事情的发展无关乎始终。

篇10

二、怒族乡土园林景观文化特色分析

形形的园林形式的形成可以归纳为若干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是地形(包括水体)、植物、建筑、道路、园林小品等,无论那种形式的园林都有这些要素组成。怒族乡土园林景观有着如下鲜明的特色。1.风格朴实无华,自然真趣美弥漫园林中由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从事着艰辛的农耕作业,山林,水源是怒族人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植物和水正是园林的重要构景要素,故寨址的选定昭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含义。坐落于半山向阳坡地的怒族村寨,翠竹青青,绿树成荫。站在村中,抬头看是茂密的高山森林,低头看是万道梯田,村寨掩映于翠绿之中,天高云淡,阳光和煦,一派崇山峻岭之中的田园风光。2.园林审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园林的观念和实用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怒家,人们在园里种树,配植果蔬,在村寨空地上种植树木,主要是为了生活所需,同时园林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受崇拜自然思想的影响,这些林木被巧妙地安排,人工建造物被山林树木自然地烘托,自然环境被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组成了既有生活气息又景观优美的园林景象。3.动植物景观丰富多样,地域特色显著怒族地区山峦重叠、江河汇聚。这里数不尽、望不完的奇峰怪石、飞泉瀑布、激流险滩、古树龙竹,确实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里属典型的立体气候,几乎概括了我国从南亚热带到高山苔原带各种气候带的土壤和植被,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保存了我国生物演替系列上的许多古老珍稀植物群落及珍稀动物,是我国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之一,被誉为“天然基因库,活的博物馆”。4.园林空间划分灵活自由,边界似有似无怒族园林空间的划分灵活多变,并常常向外延伸开去。漫步怒族村寨,随处可见草虫花木,园林景观处处赏心悦目,分不清哪儿该算园林空间,哪儿不是。私家宅院用低矮的篱笆和简单的竹门进行户与户之间的分隔,绝无“高墙围隔,重门掩闭”的现象。佛寺园林的边界也仅以低矮的围墙围合,各类以峡谷森林景观为主的公园更是以山水为森林为边。由于空间的无界,使得怒族地区万千气象皆成可借之景,空间被延伸到无穷,审美的天地自然也可延伸到无穷。5.建筑形式独特别致怒族民居就势而建,就地取材,其独具特色的木楞房、木板房和土墙房均充满了原始的气息,“井干”式和“千脚落地”式的房屋形式,更是充满了自然的元素,独特别致。6.民俗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灿烂民俗是园林中最富情趣、最生动的构景要素,它不仅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搭建了一座人与人交往狂欢的桥梁。文化是园林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怒族崇拜自然,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有灵,在其生活空间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义的,是被赋予神灵的。对自然的崇拜,反映出这个民族对“天地——人——神”的关系理解。怒族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其作更多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云南园林艺术。

篇11

一、“澄城八景”景观及其构成要素

通过对历版县志中艺文等文献的阅读,发现澄城八景可在八景诗与名胜图中涉猎到其影子,八景诗分别有明代县景八首与清代县景八首,虽然描述的风景面貌与主观感受略有不同,但二者提及的“八景”均指:荒陵暮雨、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避暑遗宫、洗肠故地、壶山樵子、沮水渔翁。

(一)景观资源

八景中的景象,或宏伟或凄凉,均对应有一处或几处景观节点。(1)“荒陵暮雨”是清代邑令姚钦明于魏征墓所看到的景象,“萧萧松已榛枯,凭吊千年忆壮图”,以悲壮、凄凉的景象聊寄对大唐名相魏征的哀思。(2)“古寨寒烟”是以亲邻寨为观景点所观望的“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的景象。(3)云门素练:在云门谷这一景观节点近察到“两崖佳气明丹壑,一涧寒光霭翠微”,远望到“三峰谁看公超雾,对此聊同华下归”的景象,其中提及社公山、华山等自然远景。(4)罗谷丹霞:在红罗谷俯仰之间的景色为“映水浮山锦作带,分鸦齐鹜亦为城。”(5)“避暑遗宫”中描述到“隋文皇帝此山中,玉殿曾同长乐宫”,即隋文帝曾路过澄城避暑,遗宫又称治平寺,因隋文帝这类重大历史人物的影响而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胜迹。(6)洗肠故地:因有东晋大师佛图澄于此处洗肠的典故而闻名,诗中“当日洗肠久缥缈,近时绿布故潺缓”将洗肠泉古今之貌映入眼前。(7)壶山樵子:以壶梯山为观景点向东北远眺,有“武帝祠前云霭霭,将军庙上草萋萋”之景。而姚钦明笔下登上“一抹青山”的壶梯山,俯仰回环一片“遥遥人世浮云外,万倾松风次第收”的盛景。(8)沮水渔翁展现的是洛河渡口的渔翁生活场景。

(二)景观构成要素

经过对“澄城八景”资源的梳理与分类,总结出其景观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即自然山水基底、历史人文胜迹、日常生活场景。其中,“八景”中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就有6处,即古寨寒烟、云门素练、罗谷丹霞、洗肠故地、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涉及到相关历史人物与遗迹的有4处,即荒陵暮雨、古寨寒烟、洗肠故地、避暑遗宫;体现日常生活场面仅有2处,即壶山樵子与沮水渔翁。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八景形成的基础,人文历史将单纯的自然风景注入文化内涵,生活场景更提升“八景”的本土特色性与亲切感。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以自然山水基底为依托,人文胜迹作点缀,生活场景渗透其中形成独具澄城特色的“八景”卷轴。

二、“澄城八景”文化景观的风景营造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景营造体系,身为关中地区一般县城的澄城也不例外。澄城的“八景”文化景观遵循三大原则:区域环境的整体性、风景空间的场所感、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一)区域环境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的城市风景营造十分注重整体环境的观念,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人“俯仰回环、远望近察”的观察习惯。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是“八景”营建所遵循的基本性原则。澄城八景首先依托于区域自然山水环境,景观节点的选择多以县域内特色山水的“寻胜”为基础。这些自然山水首先具备独特的本土气质,再者在大尺度的县域环境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在经过历史上各朝代的人们对其进行体验、游览与发掘等人居活动的充实,最终形成公认的、可代表澄城自然风光特色的“八景”文化景观。

(二)风景空间的场所感

“澄城八景”的风景营造体现古代文人循吏“身之所处”、“行之可达”、“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的人居环境营造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宏大风景观,使得八景文化景观产生强烈的空间场所感,这种空间场所感并且是不拘于有明确边界与范围的围合空间,而是以天地为界限、以活动造空间的大尺度场所感知。如澄城八景之一的“古寨寒烟”中“盈盈曲饶漆沮水,荡荡平连太华巅”,并不局限于亲邻寨本身的范围,而是以它为观景点所观望到的远处的漆水、沮水与往南百里外的华山主峰的空间景象。

(三)人文意境的表达式

“澄城八景”除了具备环境整体性与空间场所感的物质层面基础外,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人文意境的表达。“澄城八景”中有多处文化景观均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或人文精神。经过历史人物以及文人墨客的发掘与再创作,使有形的文化景观升华为人们共同追求无形的、影响更深刻的乡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