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16 12:15: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验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验教学

篇1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或者讨论或者通过网上搜索解决问题。在初中课本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法的研究》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们分组实验,当他们做二氧化碳检验的实验时,突然发现了新的问题,12组同学中有6组同学看到了不同于其他组的现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笔者抓住这一时机,突然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是课本错了?”“不可能!”,学生们不同意笔者的观点。“再做!”学生们不肯相信课本会出错,又重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可讨论的结果他们自己也不认同,笔者借此时机鼓励他们去网上查查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他们带着满足的微笑出现在笔者面前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讲解了溶洞、以及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用于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而且在激发兴趣,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及热爱科学的情感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进行大胆的实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学生仅是观察者,不能直接参与,这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就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在学习初中课本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笔者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大胆猜想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条件,然后根据估计学生提出的猜想为他们准备好实验器材(酒精灯、小石子、小木条、干棉花、湿棉花、小蜡烛、烧杯、镊子等),然后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并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就把课本上的验证实验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变污染实验为环保实验

在学习初中课本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时,课本上的实验是在烧杯的薄铜片上放置一小堆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里盛有80℃的水,通过热传递引燃薄铜片上的白磷,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就会污染环境,我们农村实验条件非常差,根本没有通风橱,于是笔者对这个实验做了这样的处理:在盛放80℃水的烧杯里分别放两支试管,一支放红磷,一支放白磷,然后再在两支试管的管口分别套两个气球,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白磷燃烧造成的污染。

3.变复杂实验为简单实验

在学习初中课本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时,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课本上没有演示实验,是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分别取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倒在一起小于200ml,这个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做起来不是很容易,因为量筒酒精一般家庭没有,而且量筒的使用要求非常精确,笔者把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取一支Φ20X200的试管,然后加入半试管水,再加染色酒精至满,再在试管上塞上加有细玻璃管的胶塞,然后用胶头滴管加染色酒精直到把细玻璃管加满,用手堵住细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后,酒精与水充分混匀,很明显的就可以看到细玻璃管里的液面下降许多,这个实验既简单又现象明显,非常有说服力。

三、课外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篇2

引言

近年来,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成为许多院校和教师的关注热点,2004年和2005年先后获得淮阴工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和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提高认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安排

1.现行教学内容及安排上的问题

十年的研究和四年的实践:教学试验项目的更新和创新课题的补充,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设备的添置,提高了教学水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激活了教学对象;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管理手段的完善,保障了实验开放。同时,发现在实验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提高上存在一个“瓶颈”,制约着改革成果的进一步扩大。于是,对教学试验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论是:项目的更新补充,模式的灵活开放,没有脱离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俗话说“穿新鞋走老路”。

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开放性实验教学,缺乏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的实验教学定位,绝大多数实验以课程为核心,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为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落实到实处:①实验以课程为核心,所有实验教学全部附设在相应的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的课程共有14门,占总课程门数比例为30.43%,总学时220学时,比例为14.1%。②专业课实验教学学时分散,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在内的43门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的课时有11门,比例25.58%,学时比例只有8.96%。③实验教学安排不连贯,内容存在重复。实验项目存在相当的重复,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挫伤了学生兴趣和创新积极性。④学生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在其它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体现。尽管学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学生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成果可以替代毕业设计成果,但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仍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工程设计,如:工程总量、图纸数量、施工方案等内容。

2.总体思路与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的形成为出发点,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方案的总体功能,以工程为背景,将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环节分解整合,以功能实现为目标,构建实验教学模块和体系,根据体系结构设计模块功能。目标是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3.内容整合与优化安排

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将实验教学分为3类:第一类是任务由外系教师承担,设备也不在本系,如:大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等;第二类是内容自成体系,设备相对独立,主要有土木工程测量、CAD基础和结构CAD;第三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所有开设实验教学的科目。综合考虑行政管辖、教学内容和设备管理,第一类和第二类实施现行的教学安排,要求内容上精炼并作相应的补充,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管理上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第三类实验教学,从课程上看,全部是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从设备上看,全部设备在本系实验中心,从任务上看,全部由本系专任教师承担,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优化实验教学安排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根据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类实验教学课程一共有7门,教学时数60,无法保证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在专业概念、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形成过程中的渴望和企求。

整合充实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整合后,课内学时由现行的60学时增加到84学时(6学分),增设《土木工程实验概论》和《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内容,现行课程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工程性能检测》、《土木工程试验技术基础》、《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调整后,在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5门课程,但总学分基本没有变化,内容不重复,过程不间断,循序渐进,与理论教学同步,配以成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保障了教学效果。

结束语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76-01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实验学习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获得亲身的体验,从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实验活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改变实验手段 开放实验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实验手段,创设开放情境,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演示实验,而演示实验又是探索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开放实验操作和技能最直接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干方百计引导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并进行适当做好开放性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各种应用能力。

例如:在对“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用燃烧匙盛红磷或硫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燃烧时间长,用量过大,做完实验后还有剩余物质,不易熄灭,同时产生大量的SO2、P2O5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对这个实验,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改进,改变燃烧匙,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融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制成微型燃烧匙;笔者再引导学生用青霉素瓶替作微型反应容器。这样实验现象明显,既节约药品,也减少污染,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创新的欲望。

二、改变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实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实施开放教学,把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大胆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教学效果显著。

例如:在教学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笔者提出如下问题:试推测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学生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反应的实验事实,很容易想到应该生成碳酸钠和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反应了呢?笔者引导学生探索,有的学生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几块氢氧化钠固体,搅拌(保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有的学生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生成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学生则把二氧化碳收集在一只气球中,然后将气球套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口上,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等等。经过同学们探究设计这些实验,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灵活、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且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三、改变实验教学开放实验探究

在以前教学中,实验器材是硬性给定的。实行新课改之后,我们改变实验教学,由实验方法原理的开放,实验所需器材由根据实验原理与方法自己选定,进行探究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是开放性的,也是自主性,实现了动手能力与实验创新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另外,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尽其能、显其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CO2的性质之后,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测定空气中 O2 的含量难道非得用红磷吗?

笔者引导学生探索分析: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必须将N2 除掉或将O2去掉,而不引入(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即时除掉。经过笔者引导,同学们的思维空间立刻拓展,通过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研讨、合作、探索学习,得出如下具有一定质量的设计方案:(1)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2)用注射器和白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3)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而此时笔者并不加以点评,而是为同学们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若干,然后引导同学们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笔者在一旁观察学生学情,笔者发现,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个个紧张有序,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虽然同学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同学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真正体验探究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得辩析知识的真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改变实验教学激发探究潜能

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逐步让学生探究思考,逐一解决。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改变实验教学,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激发探究潜能。同时,要为同学们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并在材料、设备和指导等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开放。还必须组织有效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发展技能,达到全面开发学生潜能。

例如:在教学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笔者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得出,根据食盐和纯碱的不同性质,有多种方案鉴别它们。现将同学们得出部分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1: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2: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篇4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54-01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废止注入式教学法

1)在做每一个化学实验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课是由老师指导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操作步骤,设计好记录格式,然后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因此,应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前预见环节,对尚未完成预习准备的学生绝不允许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特别是当学生尚未认识预习的重要作用和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更要严格进行检查。否则,那些未做好准备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盲目性很大,经常处于忙乱状态,来不及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仔细思考有关问题。实验中难以获得应有的收获,也感受不到做实验的意义和乐趣,既浪费了实验器材、药品,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长此以往,容易滋长“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思想,误认为只有读书才收益大,做实验反而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利于树立严谨的学风。

2)废止“注入式”教学方法。有的实验指导教师不重视组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认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只是体现在实验课开始的讲解。以为教师讲的越详尽,实验的质量就一定越高。经常占用很多实验课时讲述实验教材或课堂讲授中已经谈及的内容,有时甚至扩充到后续的内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如有准备就有一种要进行实践活动的要求。已有了很好课前预习的学生,对老师冗长讲解会感到厌烦和枯燥无味,希望充分利用时间尽快动手做实验。因此,他们往往在教师讲述时,动手动脚不注意听讲。那些没有预习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内容由于未经仔细思考,也难以形成完整而明确的认识,仍然缺乏进行实验操作的思想准备,心中无数,对教师讲的内容在实验中对不上号。总之,这样做不仅收获不大,而且会助长学生不重视预习而依赖教师的思想。

老师讲完之后,却以为胜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一时无事可做,只待实验将要结束时,按书本已有的结论给学生做实验总结。甚至,不论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都一律按老师结论进行更改。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想是极为有害的,必须予以废除。

所以,实验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复习教材相关知识,温习化学实验手册,并在实验前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2规范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1)规范操作,严格要求。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这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是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要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实践、课后书写报告以及考核评定成绩等各个教学环节。尤其在课堂实践中,实验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以及每一实验所应有的程序,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程序,规范操作,做到一丝不苟。为此,要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入手,对学生严格训练。从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开始,让每一学生反复练习,磨练意志,增强约束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注意并领会教师演示实验中的要领。学生操作时,教师要进行巡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采用个别问题单独指导,带有共性问题集中指导,以强化和规范学生的操作。

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在实验中所发生的过失。学生在实验中,由于技能、思想认识和实践的不足,经常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发生各种失误。这也是人们在掌握新的技能时,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一种自然想象。严格要求学生并不是不准学生在实验中有过失,也不是任意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是严格要求学生持正确态度对待过失。错了则必须改,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获得经验,有所长进。对于那种出了错误满不在意,甚至以非为是的态度是绝不容许的。尽一切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各项教学要求,尽最大的努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篇5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例如:用激发演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磁感应中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研究方法:①边学边做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然后,笔者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探索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研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三、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篇6

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把已经存在头脑中的非正规数学知识体验顺利化为科学结论。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教学时,我先提出问题:怎样用天平来估计一颗螺母的质量?利用实物天平,先让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上台操作。实验1:把螺母放在天平的左侧托盘内,移动游码至刻度2g,发现天平向左侧倾斜,怎样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提问得:x>2(教师板书)。这样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等式的来历。实验2:再次移动游码至刻度3g,发现天平向右侧倾斜,又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同理得:x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坎坷的,甚至是经历多次失败的。尽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现真理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学生发现那些在科学上早已被发现的东西的时候,他们是像首次发现者那样去推理的,这是已经被教育心理学家肯定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直截了当地给出数学结论,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仅仅是灌装知识,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剪辑一些发现者的经历,让学生重复再现,其结果是学生好像自己发现结论那样兴奋。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学习时,课前我先请同学准备三根细竹条和一把剪刀,先让学生首尾顺次连接围成一个三角形,我同步指导操作。设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请同学各自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再去围三角形,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重复到不能组成三角形为止。根据实验和记录,我引导学生思考:三边长度(数)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三角形(形)的变化的。在我引导下,大部分同学很自然地导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最后让学生口算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初步巩固实验结论。然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结论,还要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引证,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来稳固实验结论。这是学生动手、观察、想象、归纳和论证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再现发现数学结论的全过程。通过实验,学生手脑并用,既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程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过程的参与,使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习数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是不能仅凭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它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除此之外,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需要细致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从而培养观察能力。老师设计一些测量方案、分析某些问题的结果等,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探究归纳概括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通过想象假设能锻炼和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和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大家讨论确定最佳方案等,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科学的魅力,从而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技术的发展很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很多活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彼此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数学中的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它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学生在相互合作与讨论中取长补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还培养了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评议质疑辩论中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数学实验教学还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篇7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就是这个框架的要点。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效果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每个学期,根据教材进度制定教改方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和确定专人负责。

二、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把中学物理的42个学生实验,700多个演示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我们吸收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为做学生实验时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同学们观察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做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如演示浮力的大小,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 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四、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 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篇8

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各市区试题的命制对化学实验的考核明显加大,分值有所增多,这种考查,既能促进实验教学,又能对实验教学水平的检阅,通过几年的考核实施,自然看到了实验教学的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不足。下面谈一谈实验考核和平时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1.实验考查中常见的问题

1.1 实验习惯差。

(1)量的意识。学生在做实验取用药品时“量”的意识谈薄,实验中要求的体积或质量与所提供的实验联系不起来。认为做实验时用药品“多多益善”,经常严重超量,有时反而影响实验效果。

(2)安全意识。表现在安装仪器、洗刷仪器、加热固液体、闻气体、防火防水防电、控制药品流速及排废等操作中有安全隐患。

(3)药品的取用、转移不规范,常造成药品浪费;效果不佳或试剂污染。

(4)气体的制取、收集和验纯不合程序,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或使实验失败。

1.2 操作过程不正确。

在某些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中,未准备好后续实验就急于加药品制气,等到做性质实验时大部分药品已反应掉,不能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

1.3 实验设计能力低。

如有的同学制取氧气时,大试管管口没有稍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有的同学制取CO2时,错用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导致反应很快就停止,无法收集到更多的CO2。

1.4 实验表述能力差。

(1)用生成物代替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现象时,常常把生成物错误地表述为实验现象。

(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物质的一些性质是不能观察到的,但是学生经常把它错误地表述成实验现象。

2.实验教学薄弱分析

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认为有以下原因:

2.1 教学条件的制约。由于经费的限制,校长不购买实验器材和药品,办学条件受到制约,尤其是我校,学生多,班级多,班内人数多。缺仪少药十分严重,致使部分实验无能力开足开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2.2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按课程设置,初中三年级才开化学课,对于三年制初中,化学课既是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年级,上课的周授课三节,还要提前结束功课,教学上赶进度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无时间圆满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2.3 教材、教辅及考卷命题的导向。教材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

2.4 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注重的只是笔试,实验考查只是形式,尽管近年来在命题时对考查实验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笔答与实际操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从卷面上难以测出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得平时做实验的考生与平时不做实验的考生应试时无多大的差别,从卷面很难区别实验技能的真实差异。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试卷答实验的错误倾向,学生的实验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3.实验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教师认识。

我们化学教师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也起着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加强,不能消弱。

3.2 领导充分重视。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征得领导支持,加大对实验的投入。这里所说的投入,既包括一次性的固定投资,又要保证经常性的不断投资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落实对化学实验员和实验教师的健康补贴,以保护化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篇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2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9

在学校举行科技节期间,高一学生进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由三人小组参与的化学实验操作比赛——改变以往笔试形式,以检测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习化学、勇于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实验内容在进入实验室比赛现场后告知,其中之一是:每班的三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以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为原料,制备并收集干燥氨气,再进行喷泉实验”。必要的实验仪器和用品都放于实验桌上供学生选用,要求先将讲义上的反应原理填写好,画出制备、干燥并收集氨气的草图,后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15个小组的同学虽经过讨论、协商,分工合作,协同操作,但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些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还沒有收集满氨气,而能够流畅地进行实验并出现明显喷泉现象的小组很少,多数小组沒能成功地完成实验要求。评判整个实验比赛过程,有许多环节都存在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如:

实验装置的搭配、仪器的连接方面:整套装置的摆放、大试管的放置、铁夹的位置、球型干燥管的连接、收集装置中集气瓶——圆底烧瓶口的朝向、导管伸入的位置等等。

实验操作方面:固体沒充分混合、酒精灯加热部位不当、氨气检验操作不规范、喷泉实验时胶头滴管中未先吸入蒸馏水,以及有些小组药品用量过少等等。

应该说学生平时做实验的次数比较多。本实验中遇到的装置、操作在以前的教学、习题中都涉及,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实验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已做过,出现的问题沒这么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实验比赛沒有很好地达到预设的要求呢?反思学生的实验过程,更应该反思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习惯、实验技能、科学实验素养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可以练成的,不规范、不正确、不流畅的实验操作在平时的实验中就已经暴露出,只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实验的不重视、导致沒有及时指出并让学生改正,从而在这次实验操作比赛中就充分地暴露出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优势。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乐学、好学中积累化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化学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树立团结合作、严谨细致、实事求是、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和素养。

要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开展,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认识,改变实验教学策略,不断探究有效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提高对学生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能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只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一个环节,只重形式不重质量。虽然纸上谈兵式的讲解实验同样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实验内容,甚至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记忆的更好,能更准确地回答习题中的有关问题。但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真正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呢?

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平时所做的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学科的优势,挖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独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以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为实验目的,而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如试管、试管夹、胶头滴管等的使用方法;试管中液体的混合振荡;铁架台的摆放;滴定管的握法等等。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最终现象、结论固然重要,但实验的操作过程也很重要,规范正确的操作过程是实验能否安全、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领悟到规范正确的操作不仅展示你的肢体语言——身体与动作的完美协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同时也是自身的手与脑的协调统一,手脑并用使两者的灵活性都可得到发展。通过教师对实验操作的重视能使学生意识到在平时的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训练自己操作的规范性、协调性、流畅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言,教师可以改变一些实验方式,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为大家做实验演示,或让学生完成教师所做演示实验的某些操作环节,使学生中存在的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暴露出来,让同学们一起纠正,力求共同提高。

2.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平时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提高做化学实验的认识。化学新课程对学生实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操作锻炼的机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体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每次做实验的机会,多动手,勤操作,纠正不规范操作,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实验的能力。可以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督促,不要只做一个记录实验现象的书记员,更不要成为坐着不动,看别人操作的旁观者。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不仅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更为主动建构知识积累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还要使学生确立“量”的意识。注意所取反应原料的用量,包括浓度、体积、质量等;意识到进行试管实验时,浓度过大、体积过多,可能会造成反应过于剧烈,液体冲出;液体加热时间过长,会剧烈沸腾,大量液体挥发甚至导致冲料,产生危险;固体间反应时由于接触面积有限、反应可能不充分,要适当增加反应物的用量并充分混合均匀;制备气体时,气体只有充满整套装置后才能被验纯、收集或参与反应,故也要适当增加用量等等。

3.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资源,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反思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平时所做的实验涉及的内容、过程是否过于教条、过于形式化?是否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尤其是独立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化学教科书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许多实验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实验素材,但其中的多数实验教材已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装置图提供给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的对象、要求都已写明确。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创新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直接利用现成的内容,那么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方取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成了一名实验操作工,这样的实验操作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部分的观察能力。且教材中有些知识探究型的实验设计成了验证性实验的形式,如果直接利用这些实验进行操作,会使学生观察、关注的角度比较片面,思维单一,缺乏想象,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肤浅,同时也失去了对次要现象、意外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减少了实验带来的乐趣,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沒有有效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与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素养有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会扼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丧失质疑精神。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化学是研究物质并揭示物质变化本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往往是不能预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思维发散、优劣比较、辩证分析、归纳总结,多角度、多层次地检测和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专题4第一单元有关“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中铜片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教材直接提供了相关实验装置图,学生一看就知道反应必须加热,产物有SO2气体,要进行尾气的吸收处理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灌输式、记忆式,缺少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的激情,对所学新知识在自身知识网络的建构中缺乏了主动性,认知冲突不激烈,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新旧知识的同化,更错过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科学实验思维方法的时机。其实,在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题发挥,引出一些值得让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常温,铜遇浓硫酸是否也发生钝化现象?如果加热可发生化学反应,可能的产物又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检验生成的产物?如果有有害气体产生,实验中应如何处理?如何搭建比较合理的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实验装置等等问题。

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挖掘实验中值得学生分析思考的素材,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化学实验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创设更多的机会,只有教师教学思维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拿来主义”式的、不加思索地直接利用教材实验,会降低实验教学的效果,抹杀其真正的价值。

4.书面形式的实验(包括高考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和各种化工流程型试题等)不能完全代替真实具体的实验情境体验,对学生实验知识、实验技能的学习掌握,科学实验方法的培养所起作用有限。化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素材,发挥其潜在的实验教学功能。

高中阶段学生通过频繁的解题训练与考试,应对各种实验试题的能力普遍提高,平时的实验试题以及高考试题,很难区分学生是否曾经做过实验,很难考查学生真实的实验技能与科学实验素养。但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钻研精神和实验素养出发,教师也可从中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有利于加深对知识和原理理解的、有价值的实验环节作进一步的剖析,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甚至可要求学生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究和体验,以扩大学生的实验视野和实验体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验和工艺流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建构全面客观的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思维方法,使分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如化工流程题中经常出现通过控制溶液的pH,促使某些离子转化为沉淀,以达到除杂、提纯和物质分离的目的。那么,可通过怎样的操作来调节溶液的pH呢?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出几种方法:如边加试剂,边测溶液pH直至所需pH范围;或在无其它反应发生的前提下,可先测定原溶液的体积和H+的浓度(或pH),再计算出所需试剂的用量,然后一次投入,以减少多次加入的重复操作等。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实验室模拟,给学生以直观的、面对面的、真实的操作体验。通过实际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物质状态、反应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反应的快慢、操作的细节等方面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加深对生产流程、工艺条件的理解,明确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原则和进行实验探究的意义,有益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提高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为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科学实验素养提供保证。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到的知识内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会被遗忘,但是学习过程中所领悟的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问题探究的精神会延续,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教学,充分借助化学实验的有利条件,在养成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前提下,要创造性地挖掘、发现值得学生分析探究的实验内容和课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和发展。

篇10

作为食品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特点是实验内容占较大比例[4]。该课程的实验技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设备和严格的实验方法,部分实验内容要求按照GB方法进行,内容要求严格,方法统一。实验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卫生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类污染因素的判定与消除,以及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5]。做好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验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教授相关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相关实验理论与技能,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该研究对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为此,研究对食品卫生检验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注重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目前,新的实验技术及设备发展较快且不断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学各类实验中,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一些基础性分析与检验操作技术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常见食品污染的检测与鉴定、大肠杆菌菌群数目测定等。这类技术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这些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探索性、案例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实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对于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大型探索性、案例型实验等方面上,这类实验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在课程后半段,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未知结果、非验证性质的大型探索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非确定性的问题指导教师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此类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竞赛项目中来,学生在参加此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均从事食品科学相关科研工作,但开展这一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研素养与实践精神。相关课程论文可以是老师指定题目,或由老师根据选题划定范围,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大纲形式的摘要,经由老师批阅后再撰写。要求论文能够体现自己的想法,并有深刻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试验能力。

3利用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食品卫生检验案例教学

食品卫生检验是与日常饮食安全关系紧密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食品安全实例进行讲授,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要善于利用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典型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举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检验措施。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要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7],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学生探索思维发展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在进行此类实验的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项目均遵循实验教材上的具体步骤,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操作,而不去思考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之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定内容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第二部分选做内容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由指导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主要进行未知结果的非验证性实验。例如在综合性实验内容上,将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总数等实验内容整合为基本卫生状况调查综合性实验,把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检测不同的样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调查身边的同学的不同生活饮食习惯进行试验材料的选择,用来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如冷饮、奶茶、方便面等学生经常接触的小食品。另外,采用专题实验讲座的形式将一些较前沿的论题和食品卫生检验检测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食品科学相关的尖端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热情。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篇11

按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验证已有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索性实验是用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如讲钠的化学性质时,讲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用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由于学生已学习了“盐和金属反应的规律性”,认为排在前面的金属钠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生成铜和硫酸钠。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结果令他们吃惊的是:没有红色的铜生成,而是产生了蓝色絮状沉淀和气体。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并提示溶液中有水存在,很快同学们就得出结论:这是因为钠先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样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由已知探索未知。

二、最佳组合、突破思维定势

实验不能总局限于某些僵化的思维定势,必须要改革创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铝、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制氢氧化铝,学生们能想到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1.2AL十3H2S04=AL2(S04)3+3H2

AL2(SO4)3+6NaOH=2AL(OH)3+

3Na2S04

方法2.2AL十2NaOH+2H20=2NaAL02+

3H2

2NaAL02+H2S04+2H20=2AL(OH)3+

Na2S04

以上两种方法均正确,用的铝与氢氧化铝的量均相等。但方法1中消耗的量都比方法2中的多,还生成较多的副产品硫酸钠。如果按常规思路,即决定用方法2,如果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能否设计一个更节约试剂的方法,经过引导并实验,结果学生得出:

方法3:用方法1中得到的硫酸铝和方法2中得到的偏铝酸钠进行反应:

AL2S04+6NaAL02+12H20=8AL(OH)3+

3Na2S04

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方法3最佳,能够制得更多的氢氧化铝,这样就突破了思维定势,遗弃了认为较好的方法2,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性。

三、改进实验,拓宽思路

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手段完成实验,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思维。

如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我们采用了从不同角度做多次实验的方法:

1.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水的小烧杯中,反应后滴加酚酞――从侧面观察

2.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酚酞和水的表面皿中,然后投影显示――从正面观察

3.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用大拇指捂住管口,移进酒精灯――听氢气的爆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