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5: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篇1

西方学者Goffman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面子提出看法,他指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将整个社会比作一个剧场,所有人都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在台前,人类表现出前台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下的理想行为,以博取他人的赞许,而在台后,不想被观众发现识破的行为称为后台行为,是人们刻意隐藏的内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前台行为便关系到表演者的颜面。“面子策略”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而“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Ting-Toomey在其“面子磋商理论”中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认为不同文化对自我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自我呈现不同的样貌,进而导致了东西方面子概念上的差异。Brown和 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 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 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 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 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

(二) 中国人的面子论

早期中国学者对面子的研究出自于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直到40年代胡先缙才将面子以社会科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称为面子研究的开端。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和“脸”。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脸”指的是社会对个人内在道德品格的评价,而 “面” 则是籍由种种努力获得的外在成就,如地位,财富等。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正如Peccei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3]。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 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人际和谐。

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 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 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 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三)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自然会有所差异,Ting-Toomey指出的西方个体主义的视角下,面子与私下的我较为接近,注重与外在社会的互动后产生个人的内在的行为标准,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下,公开我与私下我具有一段差异,东方的面子概念较注重在整体价值下个体外显行为的面子,如同陈之昭所指出的“自我摄入的对象”,中国人的“我”可能也融入“大我”的性质,并不只是单一独立的个体。何有晖在1976年对面子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乃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威望是否吻合而定; 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 是双方都期望获得,同时准备回报的”。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中西方面子观的最基本差异在于上下关系,亲近他人。

篇2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篇3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2、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 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 113) 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篇4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语间的交流,书面表达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写作,又是我国教学中的一个弱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对英文议论文的写作常常感觉无从下笔。中国的论文构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时候也常用汉语的习惯来对整篇文章进行构思,相当于将汉语的议论文翻译成中国的议论文。虽然在语法方面没有很大的错误,但是却和西方文化相差较大,使西方对论文的内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了解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益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西方思维模式来进行英文议论文的写作构思,达到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现

(一)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同。中国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中夏天是最为炎热难熬的季节。而西方的英国夏天却是温和舒适的季节。所以,面对“夏天”一词,中国人马上会想象到酷暑难耐的样子。而西方面对“夏天”一词,就反应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虽然这仅仅是地域差异中一个小小的例子,却折射出两种地域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带动思维模式的差异,就如同样是“夏天”,对其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因此在英文的写作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的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相差较远的风俗习惯。就如同“春节”和“圣诞节”,一个是属于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一个是源于西方的重要节日。中国饮食习惯用匙和筷,西方则是刀和叉。中国崇尚礼仪,认为“左尊右次”,这一点对西方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对各国而言,风俗习惯都是复杂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文写作时,要尊重西方独有的风俗习惯。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总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讳的文化也不同。中国的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而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写作中,对词汇的理解从方面来讲也不相同。龙是中国崇尚的图腾,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语词汇中“龙(dragon)”仅仅是一种低等的爬行动物。由此看来,在英文议论文写作中,思维模式同样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英语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

(一)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有着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汉语中动词在句子中应用较多,而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用名词多于动词,比较静态化。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风格,就尽量用名词来表达汉语里用动词要表达的意思。汉语追求一种语言的韵律,内容结构间的协调。又包含很多修辞方法,一些意义重复的词语被多长使用。而英语强调的是简洁,流畅,具有逻辑性。西方国家的用词要求简明扼要,避免复杂冗长。这点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的句子中必须使用连接词,以体现句子的完整性。而汉语则着重于句子本身的意义。汉语句子本身不以主语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达的意义为主题。而英语则是要求突出主语,不能将其省略。汉语中多采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常用人称来作为主语,运用主动语态。英语则对主体和客体有严格的区分,常用物称来表达事情,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因此,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差别,避免汉语主题的思维模式对英语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响。

(三)写作中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篇幅章节上的差异

汉语的写作思维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题,很少直接进入主题。中间内容逐点述说,最后结尾呼应引出结论。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文章也常用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主题。而西方文化则更习惯于直奔主题,表明态度,突出论点。内容呈直线型展开,与中心思想紧扣,讲究因果思维。在章节段落中,汉语习惯含蓄的连接,没有主题句。而英语则习惯在每个段首都有一句提纲类的语言,其余语言都为之服务。所以在写作中要注意思维模式合乎英语国家的逻辑方式,阐明观点。

四、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减少中式思维模式的方法。

如何减少中式思维模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西方语言写作中长期探索的问题。针对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认知。除学习英语语言本身之外,对西方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文风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语本身的语言背景。尤其重视英语的思维方式的锻炼,明确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性,在写作中摒弃汉语的思维模式。其次,在写作中重视英文论文的结构和风格,做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不冗长,不繁杂,注重结构的紧凑。再次,充分利用范本来进行模仿写作,研究英语论文范本的结构,句型和词汇的运用,培养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拓宽写作思路,锻炼英文的思维模式。同时多阅读英文资料,强化英文的思维模式,发现和学会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平时注重英语思维的模仿练习,培养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汉语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可以为论文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满足对写作在实践中的需要。

五、结语

写作对语言方面涉及很广泛,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还有思维方式等多种方面的能力。英汉之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心思维模式的差异,极大影响了英语议论文的构思。在今后的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要增强文化间跨越的意识,减少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写出让西方人民理解和认可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篇5

 

“称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这里所研究的“称谓语”(appellation)指在对话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时所用的语言。

称谓是语言的共性,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谈的,翻译中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了。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称谓,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交际,都会有明显的区别。假如一个孩子,其父亲是老师,而他又碰巧在父亲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国家里,这个孩子既可以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那样对父亲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称他为“某某先生”。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个孩子必须像其他学生那样称他为“老师”;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对父亲直呼其名。这便是文化差异。

《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人文历史论文,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孙玮把《红楼梦》中各种称谓的使用划分为宗法,等级,礼仪和情感四项原则论文开题报告。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词的选择,礼仪原则制约敬谦词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说话人在特定场合如何选择情感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对听话或所指对象的爱憎。本文通过分析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探讨《红楼梦》中称谓词翻译策略,领略中西文化的内容异同。

1.1亲缘称谓语

由于传统的中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上的差别,英汉亲缘称谓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亲缘称谓体现了中国人对长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语的亲缘称谓语一般不会体现同辈人之间的长幼次序。汉语中血亲与姻亲界限明确,但英语亲缘称谓中没有类似的区别。汉语中同一亲缘称谓语往往有书面语,口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区别,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别迥异;英语中却较少这种变化。尤其是英语中对直系亲属的称谓也比汉语要简单的多,常常一个词就能代表汉语中的许多称谓词。(表1)

表1 汉英亲属称谓对照表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婶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内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妈

 

表妹

 

内弟

 

嫂子

 

姨夫

 

姨妈

 

 

 

姐妹

篇6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归根结底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人们常说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质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主要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如: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Give you a colo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等等。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0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

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句话侵犯了别人的隐私(privacy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方面的特长时,中国常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评价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和W.E.I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的偶合 文化的偶合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英汉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

1.“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2.“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

3.“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

4.“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5.“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例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He is a wolf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很多,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理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的卡通形象,使老鼠为大众所喜爱,尤其在儿童心中,更是机敏、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 stubborn )”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样之兆,如“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我们可以把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交际禁忌话题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a。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 A代表age , R代表religion , M代表mam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间”:不间对方收人,不间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间“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交际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下面是英美人在问候、告辞和称呼上的礼节习惯:

(一)Greetings问候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您上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上午则说:Good morning.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傍晚就说;Good evening、如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或Hi。如果用中国人打招呼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误解,因为在英语里这句话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二)Addressing People称呼 中国学生常称呼其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等,即便对外籍教师也是如此称呼。其实这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只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教师为‘`Sir",女教师为“Miss",大学教师则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头衔+姓氏”或者直接叫对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Dr. Green等等。另外,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长(Section Li)等等,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英美人称呼别人时一般分以下几种形式:

l.Formal situation(正式场合):Title + surname(头衔+姓氏)。如:Tom Smith可被称为:Mr. Smith。

2.Ordinary situation(一般场合):Title+surname or given name(头衔+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Martin可被称为Miss Martin或James。

3.Informal situation / Close relationship(在非正式场合或关系比较密切):Given name(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被称为Clare。

(三)Parting告辞 到别人家做客,告辞时,英美人习惯说:"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辞时从不说:"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为在英语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时间不早了,客人们该离开了。我先走给大家开了头,其他客人也应该马上离去。”

篇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是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1、跨越文化界沟

1.1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并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是一种人们共享的社会模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阐述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顾嘉祖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核心因素,商务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交流的,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中西方文化交际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随着商业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体现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对要开拓国际市场者来说,必须重视合作管理工作中异文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

1.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际两个基本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其次是文化几乎渗透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识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作为两者的结合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任何希望参加国际事务、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国家、民族和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一时代所提出的挑战。”[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4]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超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相应的具体文化的约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跨越文化界沟,开拓视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

2.1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是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商务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2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商务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是密切相关的,是在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思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商务文化是蕴涵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中,商务文化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商务文化并不涉及社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只包含对商务交易有用的部分。[5]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既做到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外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即可使文化的教学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应用及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可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这是商务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3、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商务英语是用于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外商打交道,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这就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要求进行商务交际交往,也就是学会英语换位思考。经验表明,我们应结合语境,恰当地谴词造句,尽量避免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6]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企业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2 商务英语学习过程转变成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借鉴“美国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一下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如果把这些目标说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7]所以,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应对学生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系统的学习语言外,还必须有机会的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

3.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3.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这是在教学中进行随文解说,注意寓教于乐的文化导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3.3.2 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所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学习,交际文化的传授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3.3 了解多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在理论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可以接收大量的商务英语题材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加深对于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积极的商务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3.3.4 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跨越文化障碍。这是由于在与英语国家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或是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使得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时常感到不安,在商务交际中语无伦次,局促不安,束手无策,或尽可能回避,因此失去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员身临其境,有时甚至有意让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谈判。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能够使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并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面临着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通用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课程及科目,使教学能更好的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最终实现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66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是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1、跨越文化界沟

1.1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并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是一种人们共享的社会模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阐述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顾嘉祖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核心因素,商务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交流的,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中西方文化交际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随着商业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体现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对要开拓国际市场者来说,必须重视合作管理工作中异文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

1.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际两个基本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其次是文化几乎渗透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识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作为两者的结合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任何希望参加国际事务、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国家、民族和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一时代所提出的挑战。”[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4]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超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相应的具体文化的约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跨越文化界沟,开拓视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

2.1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是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商务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2.2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商务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是密切相关的,是在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思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商务文化是蕴涵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中,商务文化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商务文化并不涉及社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只包含对商务交易有用的部分。[5]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既做到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外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即可使文化的教学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应用及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可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这是商务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3、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商务英语是用于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外商打交道,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这就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要求进行商务交际交往,也就是学会英语换位思考。经验表明,我们应结合语境,恰当地谴词造句,尽量避免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6]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企业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3.2 商务英语学习过程转变成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借鉴“美国21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一下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如果把这些目标说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7]所以,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应对学生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系统的学习语言外,还必须有机会的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

3.3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3.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这是在教学中进行随文解说,注意寓教于乐的文化导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3.3.2 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所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学习,交际文化的传授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3.3 了解多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在理论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可以接收大量的商务英语题材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加深对于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积极的商务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3.3.4 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跨越文化障碍。这是由于在与英语国家的商务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或是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使得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时常感到不安,在商务交际中语无伦次,局促不安,束手无策,或尽可能回避,因此失去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员身临其境,有时甚至有意让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谈判。这样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能够使学生跨越文化障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并增加对跨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商务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面临着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时代,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通用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课程及科目,使教学能更好的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最终实现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66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9

作为专门用途的商务英语在中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包含特定语言形式,词汇、语篇、使用环境有别于普通英语的语言。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Business Activity)中所使用的英语,在西方国家通常称为“Business English”。商务英语以英语为载体,以适应各种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主要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通过英语这个媒介灵活应用于商务交流。当前,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把跨文化、商务文化意识嵌入到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广博的商务专业知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这无疑给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商务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西方文化的学习,只有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商务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就会在国际商务沟通过程中产生障碍,甚至会影响商务活动的成败。文化和商务英语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

1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一起的,语言是影响和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天然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受文化制约,我们只有了解西方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才能准确、有效的使用这种语言。文化一词包含着很多种意思,如道德、法律、风俗、宗教等等,在这当中包含了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语言行为规范及语言使用规则。所有这些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衍生了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国家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商务交往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不同的礼仪习惯。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中方人员喜欢给对方敬烟、劝酒以表示礼貌热情。这种做法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是不受欢迎的,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良好的业务关系的建立,反而会造成双方尴尬的场面。在谈判风格上,各国商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在谈判时总是开门见山,能直接向对方表露出热烈的情绪;英国人则很绅士,讲究修养与风度,甚至有些高傲;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商务谈判上,还体现在外事接待、商务宴请、信函写作、营销产品等各个和商务有关的领域。商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以期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2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双重嵌入的意义

商务英语教学不只是语言教学,更多的表现为将语言、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及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商务活动的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证明,文化因素导致的误解对人际关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比纯粹由语言造成的误解大得多,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双重嵌入具有重要意义。

2.1 跨文化意识嵌入的意义

学习英语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提高人们在商务情景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各行各业的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跨文化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多。同时,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的同时,文化隔阂却在不断扩大,各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行为准则、词汇内涵、思维方式和语篇组织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如果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就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削弱商务合作的经济效益。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实现商务交流这一交际目的,就需要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含义和价值观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懂国际商务规则、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2 商务文化意识嵌入的意义

商务文化主要包括商务价值观念、商务伦理道德、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节与礼仪、商务语言交际及非语言因素等,还涉及到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宗教文化、企业文化、饮食、传媒、娱乐、经营、营销等多方面。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因素会产生交叉和碰撞。商务文化因素往往渗透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如果缺乏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就会因为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影响商务交流的成功。因此,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

3 双重嵌入的具体策略

3.1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嵌入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跨文化意识的嵌入,使学生了解东西方商业环境下的文化差异,能够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1)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

在组织教学中只有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因此,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客观分析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培养比较、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达到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目的。

(2)采取多种途径、方式、方法,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电视以及英文原版电影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隋;通过设置语言情景模拟,塑造仿真英语环境,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场合情景中的内涵及所表达的内心感情,增强学生的交际角色意识;在课外,开展一系列围绕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性地去看待跨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价值观等方面的材料,有意识地实行“文化渗透”。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选用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3)加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让学生区分中英思维模式的区别。汉语思维重直觉,比较忽视逻辑的形式论证,属螺旋型模式;英语则重视个体思维、逻辑思维,是直线型模式。其次,在教学中坚持规范、准确地使用英语授课,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在平时的教与学环节中要最大限度地用英语去理解,用英语去思考,用英语去实现。再次,授课教师在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精心设置问题和情景,启发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跳出汉语的思维习惯,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思维并进行英语交流的习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训练英语的语感,不断拓展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

3.2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嵌入

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因此,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应该注重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嵌入和渗透,跨越商务文化的障碍。

(1)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商务文化素养。

教师要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商业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西方国家基本的商务文化知识,并且熟知我们母语文化和西方国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商务英语教师既要精通商务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 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有系统的商务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行业知识背景,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复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从文化角度来考虑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修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商务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技能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

(2)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懂得商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法律法规、了解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特点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而避免文化冲突、跨越文化交流障碍,是国际商务交往活动顺利展开的关键。课堂教学内容应尽可能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课外指导学生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背景的课外书籍,多看英文原版电影,使学生能够全面而直观的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商务行为和商务礼仪等相关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潜意识的逐步获得文化感知能力。另外,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仿、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强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

(3)通过各种途径与渠道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国际商务活动实践。寻找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去观摩一些具体、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在真正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学习、观察、体会各种商务价值观念、商务礼仪、交际习俗,增长对商务文化的感性认识。学校还可以与一些外企公司合作,让学生去公司实习、培训,实地接触不同的国际商务人士和他们的文化,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所学的各种商务知识,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加深对商务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达到交流的目的。因而,商务英语的教学就必须导入商务文化知识,要增强国际商务交往的有效性,避免中西方文化误解和冲突。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跨文化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双重嵌入,两者是浑然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能严格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将语言、商务知识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需求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c]//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篇10

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基本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因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一些英语中并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如有些汉语与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上看似相同,但在表达过程中的褒贬含义、指称范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若想准确运用词汇进行有效表达,则需认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避免误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由词汇入手,巧妙渗透文化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词汇内涵。如“old”与“老”,在中国,“老”一般是用作敬语,而在英语中,单词old却含有“无用”之意。再如英语词汇“crane”与汉语词汇“鹤”,由它的外延意义看,汉英表达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指鸟类一族,脚细长、嘴长且直、颈长头小。然而在汉英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有所不同,在汉语文化中,“鹤”被赋予“长寿”之意,可表示老年人有着好的气色等特点。而在西方文化中, “crane”则被赋予了“坏女人(bad woman)”、 “foolish man(蠢人)”之意。

第二,不同国家的英语,其相应的词汇有所变化。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各国人民逐步对英语进行改进、创新,因而既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也有澳大利亚英语与印度英语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渗透相关文化知识。如英国人表达给某人打电话时,常用“give sb. a ring”, 而美国人则常用“give sb. a call”表达。因为在美国英语中,词汇“ring”含有“戒指”之意,若用”give you a ring”就是给戒指,则表示要结婚。所以,在英语运用与表达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文化知识,则会出现语用错误。

二、 将口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地道的英语口语自身体现出了英美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并学会运用这些英语口语,这样,学生可自然而然地受到英美文化熏陶,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和口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尽量运用地道英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对话交流,如需要学生帮忙时,可说“Give me a hand!”; 如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所讲的,可用““Have you got it?”等。同时,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文化材料,如引导学生观看欧美电影,学习其中的一些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 He was taken for a ride. (他受骗了。) So what? (那又怎么样?) What are you up to? (你又搞什么鬼?)等等。

另外,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Everyday English栏目,让学生练习地道的口语。在这一栏目中,可与听力训练进行整合,要求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地道的口语。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展开模仿训练,使他们注意不同的语境,学会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语言。

篇11

本课题调查的对象为涉外导游,涉外导游最为权威的最为标准的界定就是“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和导游证,受旅行社委派,按照接待计划,从事陪同海外旅游团(者)参观、游览等事务的工作人员。”

本论文课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导游语言能力、文化认知能力、互动交往能力。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探究湖北省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的弱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问卷调查内容参考了国内外资深教授对跨文化课题研究所设计的问题。调查对象为湖北省内的英语导游,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6份,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为84%。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总共有28个问题,其中涉及导游语言能力的问题8个,文化认知能力的问题8个,互动交往能力的12个。调查发现,英语导游的各项能力方面的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项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发音、听力、词汇、语法、表达等方面。被调查导游反映由于入境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口音和语速会对听力造成困扰,听力和口语密不可分,由于听不懂,所以也就很难准确表达,从而造成了沟通失误。导游普遍认为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游客发音很难懂,这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都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所学的英语多是书本上的书面语、正式语,对于说英语国家灵活多变的口语和表达并不了解,在跨文化语境中就很容易在选词,造句上出现问题和感彩的错误。

文化认知能力包括对自我文化和对他文化的了解。被调查导游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文化差异的认知,文化敏感性不强,当遇到文化冲突时,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另一个因素。

交际互动能力虽然会受到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消极影响,但大部分被被调查的涉外导游年龄大约都属于25-35岁之间,他们对语言表达比较自信,同时对异质文化兴趣浓厚,与游客交往时比较主动,但是灵活应变能力欠缺,不能采取有效的交流模式。年轻的涉外导游虽能主动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但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某些导游更多看中的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在服务质量上获得认可。

三、改进策略

(一)语言能力

旅游主管单位和旅行企业应通力合作,切实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涉外导游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涉外导游人员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访谈以及旅游英语培训,从发音、听力、词汇、语法、表达等方面进行实操性训练。相关专业培训需涉及外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恰当使用外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外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

(二)文化认知能力

在对涉外导游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时,首先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信仰,婚俗礼仪,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尊重外国游客不同的风俗序贯、和意识形态;其次要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尽可能地用外国游客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和交流,使他们从思想上获得共鸣。比如,在介绍我们文化时,涉外导游可以将我们文化中的内容类比成西方文化中的内容,外国游客就可以找出相似处懂得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