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生患者论文

医生患者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生患者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生患者论文

篇1

鉴定意见认为:V医院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使用东陵克栓酶,违反该药的临床用药原则。V医院认为东菱克栓酶的药物说明书中虽明确写明不能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但在临床实践中确系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并取得疗效的情况,向法庭提供如下医疗文献:《巴曲酶(即东菱克酸酶)、阿司匹林和脉络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40例》,专家网络会议简报等。

法院判决

患者死于脑出血、脑疝可能性大,不排除V医院的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例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V医院承担次要责任。

被告医院所提供的科研文献不能经国家药物管理部门批准的药物说明书,及依据该说明书得出的鉴定结论。V医院赔偿患者家属各项费用共计24万余元。

案例点评

徐璐璐: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本案例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后,医方提供的医疗文件(国际上权威杂志的研究论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能否证明医疗机构的超范围用药是安全的。

V医院提供的研究论文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在医疗纠纷中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但这种证明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起到辅助证明的作用。医疗文件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医疗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存在医疗过错,不能单凭书本或任何一个医学文件就能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纠纷要依据鉴定得出结论的原因。而且单凭医学文书,并不能医疗鉴定结论。

我们常说医疗要有个体性和针对性,同样的疾病,但患者情况不同就可能导致治疗存在较大差异。鉴定是针对某一个病例进行分析,而医疗文献一般是针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即使是针对个别病例的分析,二者之间也会因患者的身体差异而存在差别,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一个病例分析作为另一病例分析的依据。所以,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

结合本案例,也许这种超范围用药已经在临床上实行多年,但因个体差异及学术论文的证明效力有限,并不能医疗事故鉴定结论,V医院仍要担责。

张宝伟:学术论文不能对抗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里已经规定了药物的安全范围和合理的给药剂量,医疗机构超范围用药导致医疗纠纷,不可以用临床的学者研究和发表在权威杂志的论文来对抗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目前为止,这种前沿性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是不能对抗药物说明书的效力的。

篇2

对于一个医疗机构来说,理想的情形,当然是需要既能为患者看好病又能在科研上不断出成果的复合型医生,但如果将这种复合型要求落到每一位医生个体身上,就很难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了。就如同有的教师的讲座可能座无虚席,有的教师可能不善言辞,但著作等身一样,医生群体里也是有的更善于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有的更善于在实验室摸索钻研。本来,医疗机构对医生的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实际上,这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单纯以和出书为指标的考核体系,这样一来,那些看病“很有两下子”的医生其优势就在无形中被排除在某种声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之外了。

篇3

比如现在医生考评制度要求既重视临床,又重视科研和学术文章。在各大医院,一些医生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是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学术论文数量就很难晋升。

“所以,现在在医院出现了不会做手术的外科博士,不会看病的内科专家。”范利说,他们靠大量的科研论文获得各种职务头衔,但是一进病房面对病人和具体的临床问题他们却不会看。

在范利看来,现在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唯论文”论。很多医院把论文、科研成果作为医师晋升的必备条件,而缺乏临床能力的量化指标。

范利认为,医师的职称应该反映的是临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处理疾病的娴熟程度,诊断救治的技术水平,对待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胜任工作、深受病人欢迎、具有敬业精神的医师,其能力不能单用外语、论文、科研成果来证实。

如果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将严重挫伤医生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其结果是逼迫临床医生忙于从事科研写论文而导致医疗质量滑坡、科研急功近利、论文造假泛滥、医生队伍不稳等严重危害。

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医务工作者过于倾向科研而忽略临床,导致近年来我国医疗安全形势不乐观,医患矛盾非常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与医生没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和人文关怀及沟通有关。”范利说。

范利建议,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总体思路应该是大大增加临床能力考核的权重,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学历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另外,临床医生并不是不重视科研,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

范利建议采取单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更实用,更易操作。职称作为医生临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其标准首先是看得好病。

篇4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8-55 岁,平均41岁,术前均行B超、KUB、IVU等检查。

2、护理过程

2.1术前护理:

2.1.1 对患者来说心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只是一个微创手术,因为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的方式和术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心理负担。因此,术前进行必要的宣教,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在心情愉悦平静

手术的风险及有可能在手术中有可能出现的事件,所以一定要向家属说明白,最大的赢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和心理上的安心,并且对术后的恢复和手术的效果对患者解释清楚,在术前就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详细告知术中注意事项,如术中如何更换,避免由于个人帮助和调整患者在整个手术中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得患者呼吸稳定,避免了穿刺失败的情况的发生。

2.1.3术前行KUB、IVU、血生化、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胸部线片的检查,来检测患者是否能承受麻醉手术,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尤其是的清洁,以防手术被污染。

2.1.4术前晚进流质,22:00后禁食水,术晨灌肠,以清洁肠道。

2.1.5手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日晨测生命体征,取下眼镜、假牙、发夹、耳环等金属物品。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术后24小时内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出血发生,给予吸氧,床栏防护。而且术后应遵医嘱予以静脉补液2 500~3 500 mL以增加尿量,这样利于碎石的排除。患者还要认真的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各引流管引流液量。术后绝对卧床休息,在医生指导下活动。

2.2.2患者在术后的第一天要吃流质的事物,水、小米汤或者其他的流质事物,如果出现了不舒服的反应。可在第二天吃一些面条和粥,依据个人的情况,在第三天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但是尽量少吃一些寒性的食物,这样会引起胃肠道的胀气,造成一定不舒适感。

2.2.3管道护理,包括肾造瘘管、导尿管、双J管的护理。

2.2.3.1妥善固定各引流管,确保有效引流。

2.2.3.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一般术后患者的尿液均为淡红色尿液,观察尿色的改变,注意有无出血,准确记录。

2.2.3.3医护人员要认真对患者进行留置导尿管进行护理,并且要实时的对患者的尿液的颜色进行观察。如发现异样及时的通知医生进行必要的处理。每天护理两次尿道外口,避免感染。术后肾造瘘管三天内夹闭状态,利用肾盂内的压力止血。医生开放肾造瘘管后,密切注意引流液的颜色与量,并与导尿管引流液的颜色进行对比,护理上定时挤压以避免血块堵塞。医护人员要对每天的引流袋进行更换,并且指导患者的家属注意更换病人的,以免使管道扭曲、牵拉和打折,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2.2.3.4患者应该注意纤维素的摄入,以免便秘等情况的出现,要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这样就可以保证管是固定的,不会出现移位,并且要多喝水,以免上火引起咳嗽。管处在患者的体内时,患者尽量做一些轻微的运动,避免一些大的动作的出现。

2.2.4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4.1患者术后出血:如果用肉眼可以看见血尿等,术后也要对患者的尿液进行观察。若患者拔除肾造瘘管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主诉左腰部疼痛难忍,左肾造瘘处鲜血流出,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予以保留导尿,补液抗炎、止血、生理盐水膀胱持续冲洗等治疗,妥善固定引流管。嘱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心理护理。

2.2.4.2周围脏器损伤: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因为穿刺位于11肋间以上时易伤及胸膜,如有呼吸困难及时通知医生,本组无1例发生。

2.2.4.3尿漏:在漏尿的情况中,本组没出现,如果出现了造瘘后周围漏尿的情况,这种原因大多数因为血块和碎石的堵塞造成的,此时可以用手对造瘘管进行挤压,或者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无菌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管道的堵塞。

2.2.4.4发热与感染:发热的原因与输尿管插管、留置导尿、冲洗及受伤时间长,肾盏内压力增高有关。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护理上及时给予降温措施,做好基础护理。本组有2例发生。

2.2.5患者出院后一定要谨遵医嘱,多喝水,并且要保证每天的饮水量在2500毫升;除了饮食方面的注意,还要尽量少做一些剧烈的活动和体力劳动,避免管的移位。而且要告诉病人一定要按时拨出管,否则会出现一定的危险性。并且要告诉病人自己实时的观察自己的尿液的情况,如有不适就来医院及时的就诊。注意饮食和生活的规律,合理膳食,防止结石复发,并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

3结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A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另外一组为对照组(B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每组各5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77~88岁,平均8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病期以及血压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治疗方法:①对医护人员进行难治性高血压、循证护理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求护理人员能够掌握这些技能知识。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循环护理阶段,医生要准确确定高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要求的循环护理问题,这就需要从血压的测量、心理上、护理认知能力等方面着手[2];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②指导患者学会一些基本上的护理。一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原因,可以教这些患者使用血压测量器;在体重上,引导他们适当的控制体重;对于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适当的结合他们圣体状况采用,尤其要戒烟限酒。

1.3  观察指标[3]: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仔细观察两组患者在体重上的控制、使用血压测量方法、遵守医嘱等方面的变化。遵守医嘱所包含患者的心理改善状况、自我控制能力、戒烟戒酒、户外运动时间、饮食等方面。判断的标准:平均分为50分,以上的为较好,以下的为较差。

篇6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篇7

2013年11月25日,当《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来到闵燕医生的诊室时,她上午的门诊时间还没有结束。在宽敞的诊室里,闵燕和几位助手正在给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乃至医疗风险。闵燕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一一为其解答。这样的场景,与记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差别迥异:两位医生在一间诊室同时看诊,与患者的交流寥寥无几,用最快的速度打发记者离开,甚至连病历都忘记写,只催着记者拿着药单去交钱。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患者拥挤,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空间,隐私保护不足。在这里,我拥有独立的诊室,配有助手写病历和处理各种杂事。能够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与患者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漏。”同样是每天接诊30多位患者,但闵燕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公立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思考,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觉更轻松。

上午的门诊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但是闵燕医生毫无疲惫之色。“公立体制下的医生要承受医教研三方面的压力,医生的很多精力没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论文科研和职称评级的压力太大,很多医生疲于奔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倦怠感,最终换单位甚至转行。”

2013年5月美国Medscape对中美两国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82%的中国医生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比例是美国医生的两倍。

闵燕一再向记者强调,“离开公立医院,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机会,而是我自动放弃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临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满意度才是评价一名医生好坏的标准。”

中国的医疗临床科研多是强制性的,虽然科研论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认可的极少,其中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国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临床医生的自发兴趣,虽然时间长,但是价值成果却远超国内。“中国公立体制内医生的职称等级制度导向存在偏差。有些医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每天又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焦躁难安、身心疲惫。”闵燕回忆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时,不免对职称等级体制造成的压力有所感叹。

篇8

新闻事件:今年5月8日,广州龙先生的5岁女儿,误吞一根3厘米长的铁制弯针,被送至广州一家医院治疗。病愈出院时,龙先生发现收费清单上竟有217个检查项目,包括梅毒、艾滋病、类风湿检查等。

法律条文:《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

律师解读:一些医疗机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小病大治,开大处方,形成天价医疗费用。即将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的上述规定,对医疗机构实施的检查进行了约束。

医疗过错可申请精神赔偿

新闻事件:2003年5月15日,河南一男子到医院进行包皮环切手术。由于医院的过错,造成李某坏死,最后被全部切除。男子将医院告上法庭,二审法院判决医院赔偿该男子1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金。

法律条文:《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律师解读:该条规定同时也适用医疗损害责任。患者因医疗事故受到人身权益损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医院泄露患者隐私属侵权

新闻事件:张女士前不久因疼痛到医院就诊。当时为她检查的是一位男医生,诊室内还有四五个实习医生,有男有女。检查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时,张女士感到非常难堪。

法律条文:《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医院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承担侵权责任。

律师解读:患者的病情及健康资料属于个人隐私。根据《侵权责任法》的上述规定,结合去年实施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学生和试用期医学院毕业生,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中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不得损害患者的合法权益),张女士有权要求诊室内的实习医生离开。

篇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过敏、感染因素及某些药物等有关。急性发作期时,由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伴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产生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伴可逆性气流受限,可经治疗缓解。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现将其急性发作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支气管哮喘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53~79岁;急性发作期均表现烦躁、全身大汗、严重弊闷、端坐呼吸、心率110~140次/分,经皮测血氧饱和度80~90%,可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疗程7~21天,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 .1心理护理

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重,情绪紧张护理论文,担心治疗效果,惧怕操作检查。在进行治疗时,应关心体贴病人,通过亲切的交谈,真诚的态度,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适应。动作轻柔,操作熟练,赢的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训练病人逐渐学会放松技巧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利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调节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心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哮喘的治疗成功率。

2.2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减低不愉快的程度论文格式。将患者安置在安静、通风好的病室,病室内不宜放置花草;哮喘发作时,患者全身大汗,常采取强迫坐位,应给予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衣裤、被褥;不能平卧者,给予适合的支撑物,如移动餐桌、升降架等,指导患者两臂前撑,两肩耸起,以助用力呼吸,发作过后可采用侧卧位休息。至少2小时更换一次,避免骶尾部受压时间过长,导致压疮。

2.3病情观察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症状、体征的变化,询问其呼吸困难的程度,观察辅助呼吸肌的活动情况,有无冷汗、发绀、咳嗽、咳痰,胸部有无哮鸣音,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和呼吸及哮喘发作的持续时间。配合医生监测肺功能指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准确判断疗效。如病人呼吸道分泌物突然增多,呈黄色伴发热,可能为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如病人突然出现一侧胸痛伴严重呼吸困难,应考虑气胸的可能;当PaO2<8kPa、PaCO2>6.67kPa时,说明病人已经进入呼吸衰竭状态。 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护理论文,并做相应的护理;哮喘发作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有窒息等危险,可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因此,床旁备好气管插管的设备和物件及各种抢救物品,配合医师抢救。

2.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药物以缓解气道炎症和水肿。氨茶碱是有效解痉、止喘药物,静脉推注时,若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可导致恶心、呕吐,甚至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导致死亡。故在使用时,应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药物,但副作用较大,须注意观察。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告知病人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应注意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2.5氧疗护理

病人哮喘急性发作期、PaO2<6.67kPa、发绀,给予鼻吸氧或面罩吸氧,一般鼻塞吸氧时氧流量2~4升/分,面罩吸氧时氧流量4~6升/分,吸氧期间15~30分钟巡视一次,保证氧疗安全,有效。使PaO2保持在9.3kPa以上即可。当PaO2>6.67kPa时,应改为持续低流量(1-2L/min)吸氧。因高流量吸氧会使氧分压继续上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消失,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诱发肺性脑病。吸入的氧气需加温湿化,以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2.6饮食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间也营养消耗大,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流失,应及时给予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论文格式。因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000~3000ML,并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护理论文,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同时,要向患者解释合理饮食对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尽自己的努力多进高营养食物。不能由口进食者,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

2.7排痰困难的护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会伴有咳嗽、咳痰。痰液阻塞气道,可增加气道阻力,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因此,促进痰液排除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鼓励病人主动咳嗽咳痰,帮助病人翻身,叩背。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合拳,由两侧向中央,由下而上,必要时给予吸痰。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利于排痰。在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后,翻身叩背,引流排痰,必要时可吸痰,及时漱口。

3、小结

篇10

神经外科在我国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无论从手术方式还是治疗理念上来讲总是更新最快、最多的学科,为了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更前沿的治疗,唐镇生从不以老大自居,更不倚老卖老,总是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的从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新观点,与院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努力用最新的、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手术技术服务于患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去年,安徽患者许振美因患脊椎肿瘤长期卧床,导致屁股大面积腐烂,人已不能平躺,许多医院不愿收治。后来当患者来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唐镇生召集全院专家多次讨论、会诊,采用新的术式,成功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从药物的剂量、应用时间、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配合康复治疗,使患者在术后半年能够站立行走。看到家属满意的笑脸,唐镇生的心中除了成就感外,油然而生的更是一种责任感。

作为神经学科的带头人,对唐镇生来说60多年的医学生涯,也是60多年刻苦钻研的科研生涯,人们说,他对科研有发自内心的痴迷。谁能说,这不是源自使命?科学的探索,是一条漫漫长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快乐,是创新和奉献。

60多年来,唐镇生教授背负救死扶伤重如泰山的使命,披荆斩棘,攀上一个个学术高峰,先后参编《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内科学》《实用神经病学》《黄家驷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现代神经病学》等高级参考书二十部,著有《抗癌的探索与希望》《抗癌纵横之光》《中风的预测和预报》《CT原理和医学应用》《分子外科与基因治疗》《神经系统肿瘤》专著六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曾获中华医学会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论文一等奖、卫生部上海科研成果奖5项、美国国家专利一项。1999年获98业界华人杰出英才奖,科技部、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组专家等荣誉称号。

“唐院长感动人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他崇高的医德。”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事刘紫刚感受颇多。

篇11

苦中作乐 勇攀高峰

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再到主治医师,陈灏珠在中山医院设施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好学的他博览群书,心无旁鹜地扑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病例讨论总结。与此同时,陈灏珠还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先后参加了为治疗血吸虫病的医疗队、抗美援朝医疗队、贵州巡回医疗队和云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并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师时的受训经历,陈灏珠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扎实的大内科基础和严密的临床思维都得益于当时的严格训练。

改革开放以后,陈灏珠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陈灏珠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和前所未有的机遇。1978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副教授,并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设于中山医院内)副所长。两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上海医科大学内科教授。1984年至今,陈灏珠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研所)所长,为心研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医6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陈灏珠一直恪守一个知识分子和优秀医生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工作,在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1997年,陈灏珠光荣地当选为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医生这个职业是苦中作乐。”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患者的康复能帮助医生排解愁苦,使自己能用宽广的心胸对待生活,更懂得生命和爱的珍贵。

仁心仁术 心系病家

作为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每天找陈灏珠看病的患者很多。其中不乏政府要员、企业界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但更多的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普通患者。他对患者全部一视同仁,看病时非常认真仔细,关心体贴。除日常工作外,陈灏珠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患者的求助信,以及一些遇到临床难题的同行写来的信。虽然回信占去了陈灏珠大量的业余时间,但他却毫无怨言。

陈灏珠认为,一个合格医师所应该具备的条件,首先应当是责任心,要把患者当作一个与你一样的独立而有尊严的人。对患者有责任感,关心患者、同情患者的医师,会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与患者的交谈和观察中寻找出更多的临床问题,真正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不关心患者,把患者看作时“问题”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机器”,那么即使你有再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师。陈灏珠常告诫学生,前辈教授最看重什么东西?他们流传下来最珍贵的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他们身体力行,把患者当作亲人。其次,行医者一定要严谨,对患者态度要好,时刻牢记医疗工作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个医生,态度很好,做事也非常认真,但技术不够高明,不能替患者解决问题,还是没有用。

著书育人 甘为“人梯”

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灏珠承担了包括临床医学院、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留学生班等有关内科循环系统疾病和诊断学的教学任务,无数医学院学生聆听过他的讲课。陈灏珠学识渊博,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备课充分而仔细,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教学的同时,陈灏珠还教育学生要爱护患者,不要把患者视为实习的工具,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帮助自己学习的朋友和不幸患病需要自己帮助的亲人。

陈灏珠为人友善、温文尔雅、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指导他们用英语书写论文,申请各级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并力邀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坚持用英语教学查房,帮助住院医师提高英语水平;支持学生撰写论文,并坚持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他自己放在最后。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举办各类全国性的进修班,以推广心内科诊疗进展,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在心血管病诊疗的整体水平。

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之余,陈灏珠还主持编写了许多讲义、教材和专业书籍,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以及《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等。他认为:“著书为后学,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也是表达自己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的好机会。”

2007年,时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0周年校庆之际,陈灏珠在夫人和女儿的帮助下,筹资100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金,支持医学院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关注科普 热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