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0.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
2.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2.1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发挥作用较小。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年成立的,尚处初级阶段,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常有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属于自发状态,以农户间相互流转为主,难以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转移;新增产业化项目不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有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免会产生丰产不丰收现象。
2.2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伴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一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据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产品、大市场、大龙头、大基地”的要求,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抓基地、建龙头、兴科技、转机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业化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产品销、贸工农各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我们要按照搞大集团、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标准,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乡镇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方连片,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2.3强化科技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普及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2.4发展外向化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使全市的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各级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要坚持先规划、再论证、后动工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最近这一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信号来自市场供求关系。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在市场竞争中是难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因此,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来调整产业结构。龙头企业一方面面对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农户生产,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订单农业”等特点,按照市场信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州以生产“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红、干白酒为主的“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以国营、集体和个体青稞加工企业形成了庞大的青稞加工产业化经营体系,每年需要青稞加工原料达10000多吨。但是,我州青稞生产的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很低,优质青稞品种较少,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区内难以自给。因此,各级有关农业主管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增加投资力度,培育和引进优良适宜的加工型的青稞品种,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区位优势。
1.2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过去把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弱质产业”,其实弱质在传统体制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条块分割上,农业只从事农业生产,不能参与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增值带来的利润,导致农业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状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两个方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延长链条,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即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形成农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二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易于加工和销售,能形成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加工和销售转化增值,能大大改变农业原料产品的不利地位,提高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的信心。
1.3 依托科技,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业化龙头企业深深的感受到,发展农业必须从农业生产的源头来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的科技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同时要获得高额市场利润,龙头企业就必须对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新品种有强烈的要求,就要与科技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缩短科技转化周期,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这就依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大大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农牧业科技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现代科技知识传授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当中。
1.4 完善投资机制,增加农民的收入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的投入,由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解决了农民大规模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总之,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是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组织类型,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成,这种形式在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其主要特点是“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村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房提供全过程服务,有的还实行优惠价格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
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指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度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的组织类型,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础组织模式。该类型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和运作机制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是财产的所有者,直接参加生产和经营,同时,作为社会参加民主管理,实行“农办、民管、民受益”,对外讲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赢余返还,开展多样化服务,所办企业与农户正真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一类型各地都普遍采用,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是以专业批发为依托,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户从事商品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一类型一般与农民的联系比较松散,利益机制发育不成熟的地区可以选择的类型。
2 培植主导产业,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我市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不懈搞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培植和开发建设,目前全市形成了特色蔬菜、优质果品、林业、奶业、优质家禽、波杂山羊、食用菌、高品质棉、特种水产、优质稻麦十大主导产业格局。如丰县的果品;沛县的设施大棚、铜山的蔬菜、维维奶业养殖基地;睢宁的有机农业示范园、邳州的万亩设施草莓。
三是逐步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各地大力改造传统买卖模式,转变经营理念,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一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种养小区,二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组建行业协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我市目前较大规模的订单基本都是龙头企业牵头签订的,如维维集团与2.2万户奶牛养殖及牧草种植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与5000余户农民签订了大蒜种植保护价收购协议,中天棉业集团订单棉花种植面积则达20.7万亩。
四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强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和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市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近几年还连续出台了《全市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意见》、《扶持农业产业经营政策意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市每年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1000万元左右,支持企业用于技改贷款8亿多元。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形势严峻。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四是资金投入不大。五是政策落实不够。针对存在问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多措并举,努力减少金融经危机对龙头企业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见底,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国务院出台十项措施扩大内需,力度很大,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中有很多内容惠及龙头企业,有利于龙头企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出台包括税收、土地、补贴、银行信贷等更加有利于龙头企业度过难关的优惠政策,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惠及龙头企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围绕十大优势农产品,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十大优势农产品的主攻方向,坚持大中小并举,内外资齐抓,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木密集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的建设。
一、引言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2015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979.1亿元,增长4.1%。山东省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省份,近十年来,农业总产值一直保持10%的年均增长率,2015年农业增加值29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增长8.8%,为剩余资金投资到产业以及金融市场提供前提。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201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9109家,其销售收入达到14057亿元,带动基地农户发展到1140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1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35万个,年人均工资2.3万元,进而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高效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保证,不仅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反映,拓展了原有农业的有效边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短缺1,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本文从需求方面出发,通过实证分析,研究2014年山东省各市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并在需求角度提出如何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等)所面临的资金瓶颈,探讨如何建立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发展的纽带。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1.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的选取。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程度来衡量。文章所选取四个指标来反映农业生产化水平,主要包括:第一,农业生产效率,由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两个指标衡量;第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由人均农作物耕地面积衡量;第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由林木渔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第四,农业现代化水平,由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机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四个指标衡量。
2.对农村金融指标的选取。由于获取的数据有限以及近几年对农业贷款衡量方式的变化,本文选取2014年各市农村居民财产性纯收入进行反向衡量,财产性纯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通过资本等所得到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在农村,农民存款性收入所占财产性纯收入较大,因此,农民财产性纯收入与农民所进行的金融性投资呈反向关系,由此出发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民财产性纯收入的作用,然后得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3.数据来源。选取山东省所辖17个市区2014年的上述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具体数据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5》、《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二)实证研究及结论分析
1.实证研究。
(1)对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指标进行降维
农业产业化水平包含八个指标,而这八个指标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为分析带来了一定的不变,假设分别分析这些指标,又可能是孤立的,而非综合,盲目的减少指标有可能导致信息的缺失,引起结果的不真实性。因此,采用本文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把搜集的指标进行降维,从而减少指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指标包含信息的损失,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后,与农业金融的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2)因子分析
通过对八个指标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 球形检验,得到KMO度量值为0.770,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球形检验的零假设,可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结果,是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的平方和,给出每个因子的特征值说明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虽然提取原则应是特征值大1,第三个特征值接近于1,所以取前三个因子,在碎石图能清晰的反应,特征根为4.952、1.290、0.708,而且可以看到前三个因子已经对大多数数据做出了充分的概括,前三个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86.884%。因此提取三个主成分A1、A2、A3,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原始数据的复杂性,能对原始变量做出足够的概括。第一主成分与X1、X2、X3的相关较高,第二成分与X4、X5的相关较高,第三成分与X6、X7、X8的相关较高。因此,通过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运用方差极大化对此进行因子旋转。
由因子得分矩阵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A1=-0.154*X1+0.100*X2+……+0.365*X8
A2=0.463*X1+0.192*X2+……-0.118*X8
A3=0.039*X1-0.020*X2+……-0.106*X8
然后根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得出相应的系数:
AI=0.48*A1+0.323*A2+0.192*A3
(其中AI表示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得分)
(3)对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综合得分AI与财产性纯收入NIP进行相关性(双侧)以及回归分析
通过SPSS对AI与财产性纯收入NIP进行相关性(双侧)检验得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则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变量趋势有一致性而且显著。
在回归分析之后所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N(NIP)=-245.3*LN(AI)+2639.528
t-Statistic(-3.382) (7.876)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AI与NI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Sig的值为0.004,小于0.05,说明系数和零的差别较为显著。系数为-245.3,说明随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把闲散资金用于投资,而不是更多的存放银行,进而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能够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扩大农村投资且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2.结论分析。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农村金融能够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农村金融,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一方面带动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产品市场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发展农村金融的信心,为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产业的贷款力度,更需从双方出发解决问题。
(2)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资金问题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在农村金融方面(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找突破点,而且要通过农业产业经营中参与的主体本身找解决办法,包括龙头企业、乡镇属企业、农村个体经营等。
(3)通过学者研究成果及上述实证研究可知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联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连接二者的有效渠道,如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提供牢固的纽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相关对策
(一)结论
从需求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能有效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除了在金融机构上寻找突破点,也应从农业产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出发。首先,受农业弱质性(生产周期性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等)特征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较大,保障性较差。截至2015年年末,山东省不良贷款率超过2%,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19.8亿元,比年初增加22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6%,比年初上升0.21%。为规避银行信贷风险,而且缺乏有效的银行贷款抵押物,滞后的担保体系制约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何解决担保难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从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不愿贷款给农业,当金融供求在数量、结构方面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时,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以及配置形式上将出现偏差,并形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这种配置的低效率较为突出,更为显著的表现为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和“逆向流动”。正如上面实证分析中金融机构把农户的存款转移到其他城市、产业,形成所谓的“金融城市偏好”,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基础性设施领域撤出,在实质上影响着农业发展的设施环境。其次,农业与金融机构缺乏连接的纽带,乡镇企业所需资金有部分是从非正规金融机构中借贷而来,缺乏有效的安全运营机制,不利于农村金融的良性循环。最后,农民普遍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利用金融工具。
(二)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从需求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农户、龙头企业等方面。
1.建立有效的担保,完善农村地区抵押担保机制。担保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有效担保机制建立,制定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二是能够分担风险的担保者或担保机构的确立。建立适合农村现状的邻里间担保、农村一体担保的互助担保模式,建立企业间的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模式,建立由政府补贴、多方筹资、鼓励村民出资组建符合支农需要的农业贷款担保中心,成立商业化或会员制的担保公司。
2.大力发展应对风险要求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建立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能够代表农民的利益,带动和规划农民接受并且参与农产品市场的期货交易,提高农民的收入。
3.学习金融知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知识进行普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做业务的同时向农民传播金融知识,提高农民的现代金融意识以及使用金融工具,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村民学习使用POS机以及ATM机等自助设备,做到“全方位”。
4.促进非正规金融合理化。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单纯的商业性金融模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需要。从农村的金融需求特征出发,农村应当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混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即正规和非正规、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垂直合作金融体系。济落后地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户基本劳动收入;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江春,周宁东.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反思与实证检验――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01:64-70.
[2]黄延信,李伟毅.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重庆市的实践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2,05:10-15+110.
[3]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02:44-58.
[4]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2011,05:38-44+136.
[5]金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D].吉林大学,2015.
[6]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7]王曙光,莉.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J].财贸经济,2008,12:5-10+140.
[8]周孟亮,李俊.“适应性”农村金融改革与民间资本突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87-92.
[9]查斌仪.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江苏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4,02:4-12.
的流动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进入市场调控,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使农户在利益机制的市场调节中,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使其在产业化经营中的自身利益得以实现。
利益分配机制的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要求,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
让农民充分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必须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起规范、合理、有效的合同管理关系,提高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履约率。二是努力探索资产联结、产权介入的运行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三是公司要树立长远发展的利益观,从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出发,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龙头企业要注意与农民合理分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真正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结共同体。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桥梁作用,是农业产业化能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其辐射作用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20__年6月20日)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
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商品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商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多样化的商品生产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分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尽管各种农副产品的属性不同,但大多都适宜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水准以及不同季节,对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也各有侧重,而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会越加明晰。
专业化
农业产业专业化经营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第一,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专业性生产工具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第二,促进专业性技术水平的提高,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第三,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掌握专业市场信息,有利于开辟市场,避免肓目生产经营和大起大落;第四,按照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形成;第五,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便于和“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有利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形成。
集约化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商品化、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商业利润和返还利润也不断增加,这为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和资本投入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在能够分享到大体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愿意投资改进技术装备;同时,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会吸引非农产业的投资者投资农业,为农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各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中的科技贡献份额。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各种要素的综合、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和闲置,最有效地把“龙头”企业、农户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农产品生产通过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形成群体规模;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储藏、加工、运销等,龙头组织,包括企业和各类中间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甚至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和合作,扩大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等组织的经营规模。
1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具体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农业,基础是农户重点在基地,经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表现为四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
1.1 自然风险
主要是指自然灾害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且农业生产受天然地理环境、大气、气候、光照、温度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波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我市地处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过渡带,有效积温2000~2300℃,无霜期125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52.6mm左右,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农作物品种类型很多,玉米品种需要抗倒伏、杆强、脱水快、产量高、利于机械收获,大豆品种需要高蛋白、高脂肪、杆强、抗逆性好、商品属性好、中、早熟品种,同时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那么自然灾害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其突出表现特征是:(1)客观存在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每年都有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是区域不同、程度不同、时间不同而己。(2)波及范围也比较大。如果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业化生产原料的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化的其他产业链会因原料的供给不足而失去运转的可能,它造成的危害波及整个产业链。(3)难以控制性。人们只能通过当地气象预报,在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防灾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能完全控制的。(4)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影响,使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发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去冬今春雪雨大,造成玉米、大豆、水稻种子质量下降,造成了播种期拖后、质量下降,甚至小麦不能播种等现象。
1.2 市场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存在市场风险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这样,市场风险则是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产物。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价格风险。波动的价格尤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要价格有足够的弹性,价格就能平衡供求,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增进社会及个人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市场各主体时刻面临着因价格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除了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受价格风险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中其他加工业、深加工业的产品也要遭受市场风险。
1.3 信用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为较好地维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基地的关系,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合同、契约农业产业化之路。也即人们常说的“订单农业”。但是,在当前我国各级监督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合同订单的执行情况比较差,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履行合同时农户由于缺乏较好的信用意识,往往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自己产品的归属,而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规定。龙头企业有时也会因为市场行情突变,在农业生产前对某一产品的较好的预测被现在较差的现实代替之后,龙头企业也会因为产品效益差的缘故而不生产或减少生产,从而不收购或减少对农户或原料的收购量。即使收购也不按合同价。信用风险的存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约情况时也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4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某个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用到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中的其它产业,如加工业、深加工业同样也要运用不同的技术。但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一样隐含着风险。农业技术与其他技术要求运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们这个地区大多数以农民为主体,而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而难以掌握技术要求带来的风险。另外,每一项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应用有一个适应的特点。因此,经济转型时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风险将更突出和加强。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产量减少,达不到预期的产量,二是产品滞销。这样,实际上,技术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转化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2 防范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方法
2.1 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
农业产业化风险一是由于现实农民经营规模太小;二是期货市场目前运营还不规范。因此,我们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进以龙头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模式,提升品种专业化、打造期货市场规模。
2.2 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鼓励企业从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建立风险基金制度,鼓励农民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解决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2.3 建立合同约束机制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各地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全国整体来看,总体上还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
一、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观念制约。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从未把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对待,忽视了对农业产业特点的研究,我国农业是一个没有健全的产业体系,产业内部缺乏联系的产业体系。
2.利益问题。不少地方推进农业化经营的步伐慢,难以形成联合体,其中计较利益得失往往是其主要原因,这里有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加工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利益结构的扭曲和失衡,这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工业政策,对农业的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4.产业链条问题。由于产加销缺乏完善的连接机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都没有形成规模,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上,整体效益不高。
其他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技术进步问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问题、资金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等。
二、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成功,必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产业链的内外联系,为相关企业出台一些合理化的配套机制,使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以提高产业链内企业的衍生和孵化的成活率,产业链条内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衔接,达到自繁自育的效果。在具有自我繁育机制的产业链条内,新的企业的形成过程被称为衍生过程(Spin-off),即由前一个在产业链条内工作的企业主(或技术专家或经营管理者)来创办新企业的过程。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比具有资金优势的企业更产生“下一代”的子公司,子公司与母公司及其客户之间往往都有合同关系化长期交往所形成的“信任与承诺”的关系,他们不需要到产业链条外企寻找合作伙伴,产业链条内企业间的协作分别有以产品为中心、销售为中心、原料共给为中心、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协作。如果产业链条内核心企业能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则会十分有利于整个产业链条在经验技能方面的整体优化。
2.努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良种、饲料、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目前,利用动物胚胎移植和分割技术发展胚胎生产、储运和动物高效繁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超级猪、基因工程兔等新品种,使其生产性能大大提高;利用动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殖和饲养;改进提高畜禽胴体品质,提高畜禽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大力开发牛、羊等优质草食牲畜的引进和选育;积极开发饲料资源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考
一、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进行多角度观察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和肯定。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十五届三中全会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这样的认识,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才取得的共识。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在此之前,从什么角度看待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在什么位置,是颇费脑筋的。刚开始的时候,多是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角度看待农业产业化经营,试图以此解决小农生产的盲目性。的确,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向市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是贸字当头,把产品的销售放在了第一位,依据市场的需求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依据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去布局和组织农产品的生产。这是对生产什么卖什么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农民生产的原料通过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变成最终产品流向市场,解决了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初级产品的问题。
接着,人们又多从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角度看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生产在农村,加工和流通往往在远离产地的城市,而且产、加、销三大环节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形不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收入限于出售初级产品,不能分享加工、流通利润,因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产品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流通,多层次增值,农民在出售原料的基础上分享加工、流通利润,可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后来,又从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待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是可以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多年来,我国农产品主要是运到城市加工和销售。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又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如可以利用食品工业的副产品发展养殖业,增加有机肥料等。二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将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到农村,既能为农村工业化开拓新的领域,又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的压力。三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贸易,换回廉价的初级产品,与国际市场实行资源交换。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但劳动力充裕。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贸易,或者进口初级产品经地加工后再出口,以劳动含量大、价值高的加工品来增加较多的外汇收入,再从国际市场购回价值相对较低的初级农产品,以补充国内市场的需求。这种以劳动换资源的办法,应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方针。实现这个方针,就要推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发达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业。现在,我国肉鸡、蔬菜等加工出口已经打开局面,取得成功经验,为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虽然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大部分县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井陉县为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井陉县在探索标准化生产新路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红小豆、中药材、脱毒甘薯、冷水鱼、奶牛、柴鸡等农业产业,涌现出金柱奶牛养殖场、南沟设施蔬菜等十大农业典型。但该县现有龙头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代科技要素比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三)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缺乏对全县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企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目前该县现有龙头企业以养殖业居多,尤以养猪业比较突出,有的乡镇甚至多达几十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利益机制不够健全。该县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但双方履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从而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六)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稳步跨越,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乃至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
二、思路与对策
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创新体制与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带动力强、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县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要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深化农业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强、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在借外力发展壮大本县龙头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县内“能人”及工商私营企业老板投资种植加工等农业生产,逐步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区域种养特色化,特色种养规模化,规模种养高效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开发,总量上水平,规模上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逐步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为此,要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布局,稳定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首先,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