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专业学年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基础素质课程。这类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2.专业素质课程。会计专业一般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主干专业课程,这类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会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以后完成学业作品提供了写作素材。3.实习实践课程。会计专业最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几次实习实践的机会,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有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环境零距离接触的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感觉,才能在实践中验证,也才能将理论升华,才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作品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二)毕业作品的形式应多样化
我觉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体现出来,因此学生毕业作品也不一定要限定于毕业论文。论文是一种很严谨也很呆板的文字,它固然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但不会写论文的学生也不能片面地认为不好。因此毕业作品可以通过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案例策划、论文等形式进行,因提倡因人而异。
(三)配备毕业作品指导教师
在学生进校后,每个班级都配备一个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该班级学生专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第一学年,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如学习体会、学习小结,让学生对所写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第二学年,指导教师可以加深难度,让学生对某一个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三学年,指导教师可以和每位学生进行沟通,或教师或学生自己拟定毕业作品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开始收集和整理资料,为毕业作品作准备。当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后期的毕业作品的完成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作者简介:余薇(197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教育研究规划课题“职技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11YB112),主持人:余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73-04
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于一体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职技高师院校是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体,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教学特点应充分体现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其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联系紧密。因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决定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一、 构建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会计专业教学要求的重要举措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和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包括会计手工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包括财务综合分析、财务综合管理和财务综合组织处理能力等。这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单靠某项会计理论知识或单个会计实践运用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全过程进行会计核算实践,全面参与会计业务实训,全方位了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是实现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职业教育培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的“双师”素质教师,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普通师范院校相比更突出职业技术技能,与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相比,其职业师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职教师资在注重学术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还要具备师范性,即要强化教师教育能力。与普通师范教育不同的是,职教师资的教学能力不单表现在理论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单纯的专业实践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师范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教育能力,适应职业教育师资要求。
二、 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科学构建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进行“136”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是指一个宗旨,“3”是指三个层次,“6”是指六大模块,该体系应做到内容相对完整、层次清晰明了,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宗旨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统筹规划实训、实践、实习等环节,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科学生、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条件,建设集手工手段与电子技术、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实验教学设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会计核算全过程,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业务的各个流程。
2.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加深对学习目的的理解,使学习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运用,通过身临其境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会计专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概括问题,从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1.基础技能层次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主要目标是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2.专业技能层次是培养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胜任较复杂岗位的素质和能力。
3.综合训练层次是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思维,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大模块
实践教学体系的六大模块包括:课程实验模块、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师范技能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毕业实习模块、专业社会实践模块等,其具体内容是:
1.课程实践模块。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例如根据友荣公司的组织构架、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业务单据、物料清单、产销过程、计划安排、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务核算等一整套真实的数据资料,使课程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进行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巩固基本技能,达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统一。因此,课程实验模块均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2.专业综合实训模块。通过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训课时,由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或参加著名财务软件公司项目开发的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抽象概括,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所有会计环节及会计实务进行有效综合,将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专业综合实训教学项目,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技术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将专业知识直接运用于企业的模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整套流程,了解供、产、销各环节的经济业务及核算过程,并具备一定的财务组织、财务管理和财务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提升从业能力,为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因此,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及课程实验后进行。
3.师范技能训练模块。首先,通过设置三笔字、普通话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师范教育基本技能,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此类课程安排在大一下至大二年级进行;再者,为使学生胜任专业教学工作,设置了会计学学科说课训练及会计学专业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并将专业综合实践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三,在培养学生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还依据职业学校教学特点设置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重点设置了训练学生讲授会计课程实践、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会计实践指导技能的培养,以此成为会计学等职业教育类专业学生培养师范意识、强化师范技能,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的主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师范性”的重要途径,此类课程在大四上学期进行。
4.毕业实习模块。首先,通过周密部署,集中安排,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教育实习,包括完成会计专业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实践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情境,感受角色转换,运用专业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同时,还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集中实习,包括了解企业管理情况,调查会计核算、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现状,进行某一会计环节业务实践等,让学生在毕业前深入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进一步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主渠道,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
5.专业社会实践模块。通过安排学生实地从事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联系和适应社会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科研训练模块。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设置撰写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学生参加老师科研课题或直接申请实施大学生创业、科研项目等实践项目,注重会计学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是引领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开展专业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学术性”的重要途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安排在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进行;大学生创新、科荐项目安排在第二学年末申报,第三学年进行;第四学年初,安排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由师生互选确定指导老师,精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严格管理,严把质量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实践实训中心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其次要注重实践实训中心的科技含量,改进实践教学辅助系统,使之更加符合教学改革要求。
在实践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室的技术改革与升级,例如,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微格教学这一理念引入模拟体验式学习中,在模拟体验室、沙盘室和会计模拟室之间用单向玻璃进行空间分割,同时数字信号摄录在沙盘室的计算机中,形成视频文件,为各学习小组间的观摩学习提供条件。这样既为老师进行小组实践的观察和评价提供了材料辅助,利于学生真实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又为学生的观摩学习提供了间接经验,杜绝了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出现的尴尬,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二)打造“双师素质”实践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需要的不仅是能传播知识的教师,还需要善于实践的工程师和管理专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力强、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加强管理效率,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提升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派送老师在企业或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第二,增设实验教学设计岗位,专门负责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设计和编导,促进实践教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科研能力;第三,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明确实践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提升教师实验项目组织实施的工作效能,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深化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就必须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
1.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应依据会计专业特点,通过采集加工企业案例资料,设计企业模拟业务流程,制作企业模拟业务凭单与报表等构建企业模拟活动情境;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开辟网上论坛等形式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手工工具、沙盘工具等多种手段,建立一套手工与电子相匹配,模拟演练与实际操作并存、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并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实验部份可运用情境教学,展示会计经济业务中必需使用的各类单证、表格、帐页等实物,在会计基本业务流程的讲述中可带领学生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见习,增加感性认识;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或“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实践时,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更好把握专业知识的本质;在专业综合训练或实习环节中,可通过开发高仿真经济业务模拟环境,创设学习情境,配置学习资源,明确岗位角色要求,监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多媒体渠道信息采集、软件操作实训、角色模拟体验、团队协作攻关,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四)创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创新学生实践学习质量评价制度。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的改革势在必行。考核改革应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交款考核内容进行理论、实践训练、学习过程、实践结果等模块划分,在每一模块依据教学特点和主要观测点进行适当量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应改变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重知识掌握轻实践运用,重个人能力轻团队协作的局面,将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学生掌握知识量的考核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并重;从单纯个人技能考核转变为个体技能考核与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并重;从注重实践结果考核转变为实践过程考核与实践结果考核并重;从单纯由教师进行考核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团队相结合进行考核。
2.创新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将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从理论教学质量考核中分离,制订独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依据实践教学特点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宗旨及目标要求,将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分教学设计、教学引导、教学控制、学习效果评估四大块,其中教学设计重点考察设计理念的科学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学引导主要考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问题掌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效等;教学控制主要考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的控制效果;学习效果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点评的及时性、学习活动点评的准确性和学习效果综合测评的科学性。评价制度由单纯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细化为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过程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2]吴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会计之友,2009(07).
[3]张宁,王吉.关于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06).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展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在职单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GCT联考)”,联考命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划定,毕业时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在职双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但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是全日制双证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相对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在职单证研究生和在职双证研究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双证研究生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成立和陈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的选择,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加快评价方式改革,把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改革的重点。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了会计等共7个专业学位,并且在初试中取消政治科目,即会计等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其中英语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共200分。相对于以前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论和会计学考试,更加关注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笔者认为在初试中还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会计学基本知识的考查,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如果在初试中不考会计知识,只考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很多英语专业或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初试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养时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因而建议在初试中增加专业课的考查;二是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即拥有在会计实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进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英语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建议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或者把英语考查放在复试中进行,给招生单位更大的自。
三、培养方案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4)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5)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笔者认为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吸收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全日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等实际部门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务部门人员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二是适当减少总学分要求,目前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远高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而学习年限短于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学校在安排具体的培养方案时,一般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实践课、下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这就必然造成第一学年课程过于沉重、学生疲于上课的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而把每学分的学时减少为10学时,因此建议减少总学分要求;三是加强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集体培养作用。要根据学生在校外导师单位实习的情况,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通过论文写作,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郑冬梅,2009)。
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
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要大量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现有的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要达到22学分,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语的要求,建议改为选修课,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由于在初试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不必列为必修课;三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将每门专业必修课的学分降为2学分,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但实践课的学分只有6学分,建议学校应加大相关实物操作层面的培养,加大实习力度,增强竞争力,将学分增加到10学分,即每两个星期的实习为1学分;五是课程设置要与执(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较简单,主要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建议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资格。
为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我国已出版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如《财务会计理论》等教材,笔者认为需要在下列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数是在2009年以前编写的,针对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但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进行全面的修订;二是《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论的较多,介绍案例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MPAcc案例课程建设;三是有一些课程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而是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因而可能达不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它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强调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会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注重在会计职业教学中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此,在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大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来实施操作,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1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1.1 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在以住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掌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整个流程的操作,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认识。这样一来,学完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企业的某一会计工作岗位上要做哪些工作,一旦真正参加工作后, 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在高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尽量减少课程的重复。
1.2 根据会计类岗位及要求来设置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企业财务与分析及审计监督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满足社会对会计类岗位的需要,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如表1)。
表1 会计类岗位及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应充分考虑不同会计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按照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全国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方能晋升职称。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大都实行“双证书”或是“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甚至要获得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就业岗位要求,也可将中级会计资格证纳入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为了保证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获取资格证书,课程设定顺序也应有严格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二学年获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第三年课程安排为学生毕业后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如表2)。
表2 会计类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这样,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联系起来,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并为取得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以上考试的内容,但从难度上讲,远远达不到上述考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上述考试的难度为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在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课下布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或专业书籍阅读的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紧密联系财会工作实际,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比如配合会计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开设“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错账更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主要实验项目。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具体工作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作者简介]张春颖(1971- ),女,吉林永吉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张兴东(1964- ),男,吉林榆树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ZD12-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51-02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会计人才在推动营利单位与非营利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提升主体核心竞争力、保障投资者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促进民间资本合理流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人才作用的凸显,市场对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悄然增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计学专业在部分高校的招生稳中有升。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方法陈旧等共性的问题,大多数院校都有强烈的对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等需求。本文在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下,对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应首先明确培养目标。从会计职业来看,会计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反映职能为主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的趋势。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业务处理知识,还应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相关经济法律法规、财务预算与决策、资金管理等相关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问题。而目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严重缺乏。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大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会计专业人才后备培养计划,推广以高校专业培养为主体,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目标要求会计高等教育采取超常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传统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
目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还占有相当比例,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理论教学方法,但这种单向理论知识流动属于重“教”、轻“育”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快速发展的世界,在会计学这种应用经济学方向的专业,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显得更不合时宜。调研发现,有些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明白会计学的规则。会计高等教育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更为灵活、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培养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既注重专业教育又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解决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实现终生发展的问题。
三、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强调“教”,更重视“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未被激发,部分学生上课只出于通过测试的考虑,知识掌握效果不明显,知识转化、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学校期间都没有完成。转换教师在教学中角色要求教师从完全“教”的角色中走出来,将会计理论教学“形象化”“简单化”,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程序、方法融入身边的事件、已经了解的理论中,并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分组讨论、激辩、演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得以提高,重视“培育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从学校学到的不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而是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自信养成教育很重要的手段,学生每天接受一些枯燥的学习和工作,实现一个小目标。专业基础扎实、有自信和耐力,这对会计学生非常重要,会计学是人们根据需要长期设计并不断完善的一个学科,枯燥、死板是人们对会计学及其工作的印象,资金流动是工作的核心,这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自信、自控和有耐力的素质和能力,更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
转换教育理想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对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能将会计学理论教学“形象化”,对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对理论能深入浅出的“简单化”更难。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序的探索和努力,将难以理解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甚至结合发达国家的教材将教学计划的顺序进行调整,这些教师已经从机械、大量的讲授中脱离出来,积极设计教学了。改变后,教师不再是教学生每个科目的性质和内容、报表生成,而是通过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的深入分析研究,结合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实际,将要讲授的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前布置下去,在课程中采取讲授与多方式教学相结合,有收有放,把握全局,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做出总结,提出更合理或合乎法律规范的方法,以及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指出主流观点、观点差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还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2.引入实例,优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已在各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而实例教学比案例教学法更有优越性,实例更有时代感,与当前各种理财环境相吻合,无需背景陈述,并且可比对象具体化。
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公告企业财务报告,这为实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无论是会计方法选择,还是财务报表分析,再或是价值评估等,都可以引用实例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同行业比较学习。教师引入实例教学时,要精心选择实例,所选实例应突出其典型性,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特征,并且正反案例都应关注。国内还未见到出版这方面比较优秀的书籍,国外MBA案例教学方面的书较多,所选实例大都具有特点,如500强企业、诉讼案件涉及企业、迅速发展中的企业等。
实例一般要提前布置,时间的提前量取决于教学设计中预期达到的效果,如需要一项研究报告,这就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究该企业和相关企业的资料、参考文献和相关法律条文。实例教学的第二阶段是教师反馈,可以用评语方式评述,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和教师讲评。讨论可以采取就某一观点进行广泛自由的发言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就相背观点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讨论中教师一方面研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阶段性干预讨论的方向。最后教师应做好实例讨论的总结。教师在总结中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提出存在的不足,引入理论依据,指出实践中出现的新研究方面等,并提醒学生关注该企业的后期财务状况变化,以此验证自己预测结论存在的问题或完善的手段,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不但能巩固本次实例教学成果,还引起再一次学习的可能。
3.借助网络平台,发展开放式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采用教师面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成人教育中普遍推出了网络教学。本文认为全日制教学也应该建设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公共邮箱、网络讨论室等方式为学生进行答疑、开展讨论,形成网上多角度互动教学,这为有些在课堂中没有机会参与讨论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教师或课程组成员时刻把握探讨式学习的节奏,适当引入新问题。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加强会计学优秀课、精品课建设,向学生、社会开放,增进相互学习,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多的途径。
4.丰富实践教学,模拟与实战并重。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会计大作业、专业认识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以强化学生在会计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选有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上述实践教学大部分属于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可谓历史悠久,从手工模拟已发展到计算机模拟。目前,会计教学中普遍采用金蝶、用友等公司开发的教学模拟软件。调研发现,我国各高校会计学教育中对模拟教学方法还没有从深层加以重视,单纯地依靠一些模拟软件,认为多建一些规模大实验室就可以了,但软件是一个模板,只能提供一种模式、一种环境,某些软件的开发可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购置后还不能随时根据外在环境进行更新,并且教师也没有将教学需求融入其中。这种单一性和固定性,以及开发方一厢情愿的设计是无法完全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探索多形式的模拟教学,用不用计算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创业实训,在没办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院校更应重视这类模拟教学。
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属于实战环节,尤其是毕业实习,有些企业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加快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5.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定期撰写学期、学年论文。论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高等学校普遍在实践环节设置毕业论文,但研究发现各学校对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论文的去留问题意见不一。本文认为,毕业论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前期缺乏配套的实践环节,一方面是实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没养成学生写研究文章的习惯或能力。论文不仅包括毕业论文,还可以是学期论文、学年论文,这样的学习环节的设置比学习成绩考核中分数的高低更能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状况。但没有大量的阅读是写不出论文的,只会让学生进行复制、粘贴、打印。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推荐文献,限期完成,一组文献后要求学生写短文总结评述,几组锻炼后再让学生写论文。学期、学年论文在选题上应按照命题、有范围自选、完全自选题顺序进行,并且始终要求选题对理论拓展和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如何观察问题,如何选取分析问题的角度,如何调研,如何将将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纳入问题分析中,如何在构建模型时设置假设条件等。
[参考文献]
[1]张春颖,姬霖.在明确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方法选择――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09(4).
[2]财务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财会[2010]19号)[Z].2010-09-21.
学校拥有会计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会计学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会计学专业等省级教学团队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学校获批自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牵头的“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院始建于1985年,拥有会计学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6人,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4部;获批国家“两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两金”及各部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一、研究生招生
会计学院招收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15名左右;会计专业硕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国家助学金。所有学生10 000元/生・学年。(2)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2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20%;二等奖学金6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30%。(3)三助岗位。学校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提供800元/月岗位津贴(一年按10个月发放)。另外,自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始,研究生导师为每位研究生发放科研补贴不低于150元/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31-01
会计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财务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根据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作了一些探讨。
1 实践性教学改进的几点思路
1.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里所强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以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为特征,在强调教学“硬件”现代化的同时,也强调教学主体(教育者)思想现代化。只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科学的教学设备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作用,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否定,而是要求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
1.2 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测试检查等。
1.3 设置阶段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可在手工实训室或erp实训室进行)
阶段实训又称为课堂实训,是指在学习某门专业课的过程中穿行的分步实训或在该课程完成之后进行的专题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包括社会实习和综合模拟实训。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每学年安排一周的社会调查或社会见习,第三学年毕业前安排6-7周社会实习(或企业顶岗实习);综合模拟实训主要是指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安排的校内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
2 建立三段式实践性教学体系
2.1 一般课堂的实践性教学
一般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生首次接触到某技能,教师首次将此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本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应突出技能的指导和模仿训练。例如,基础会计的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账簿的教学,一开始就可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确凭证、账簿等账表的填制,比纯粹传授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也可结合幻灯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课件演示教学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2 课程实训或称阶段实训
这是建立在第一阶段一般课堂实践性教学基础之上的技能训练。课程实训主要是以模拟实训为主,不必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可以是专题实训,也可以是简单的过程实训,大部分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可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课程实训则不求全过程,而是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技能进行专门的具体化训练,采取分步实训的方式:工业会计组织货币资金、成本核算等分步实训;商业会计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务分步实训;最后毕业实习时,才组织经济业务全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丰富的综合实训。
2.3 综合实训
包括学年社会调查或见习以及毕业实习,又以毕业实习(或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社会实践(即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是毕业实习的基本组成部分。还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组织就业指导、弥补性训练、毕业小答辩、专题讲座等内容。本阶段的模拟实训应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由此,应设置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中进行岗位流转学习。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单一化。必须认识到,模拟始终不能代替实际,让学生走向社会十分必要。
本阶段的实践教学,是以前面两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前两阶段教学的升华,应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 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实践性教学的系统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编写好系列实训资料则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质量保证。
对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内容,技能教学较分散,难以编写系统的资料。该阶段实践教学需要的资料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的适当补充基本可以解决。课程实训资料的编写应突出针对性和互补性。第一,课程实训相对一般课堂的技能教学,对技能的训练相对集中,因而就要有针对性地多角度多形式提供训练资料。第二,各学科之间,特别是会计专业课之间,知识技能联系紧密,实训资料也应利用这种关系,互为补充,避免重复训练,从而节约时间。
综合模拟实训资料的编写应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系统性是指实习内容应围绕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设置帐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帐结帐、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分析这一系列工作环节。综合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实习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业务、仓管、出纳、会计等,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训。为此,我们编写了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工业企业会计和商业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教材,以供学生实训。
4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与一般考试相比,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多,连贯性强,涉及的方法多,数据繁,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存在很大困难。因此,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进的重要一环。
4.1 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试
例如,基础会计的考试,引入了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分数占50%以上,且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
4.2 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
这一考核办法可用于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的过程分为若干段,如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学生随机抽取到哪一段就实操哪一段的内容,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其结果是能够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的。
4.3 毕业论文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实训成绩计入总分
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按优、良、合格、不合格打出成绩。再结合平时作业成绩、课堂纪律考勤成绩、实训资料练习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毕业成绩。这样,实践性教学的评价不是一锤定音,它的评价综合化、系统化了。同时也督促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操作技能基础。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020014);邢台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区域经济的邢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标号:1210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双创能力”的培养给会计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低,难以满足“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对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推进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这关系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好沟通。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要求
高等会计教育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它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在新经济环境中,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符合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知识范围广,具有终身学习精神。新经济环境的知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业务处理方法,还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种信息资源能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语沟通能力和社会综合知识,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还要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业务知识深厚,具有综合控制能力。会计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等,并且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在新经济时代,会计的工作范围已不断扩大,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且要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工作能力强,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会计人员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降低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经济时代中,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会计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更新,这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论层次、重视研究型人才,而忽视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高等会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则严重制约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者反映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中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利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会计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课讲授不深,学生学习往往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且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学生在前两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专业基础课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往往被忽视,安排的课时少,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第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知识覆盖面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第三,教学内容不科学,学科体系混乱,教学中只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环节重视不足。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会计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不能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业务处理能力不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机会少。高校普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在此期间,一些学生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另一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以安心实习。并且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实习阶段相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二,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实习环节重视不足。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到社会真实环境中去实习,锻炼能力。但在企业中,会计工作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业务处理也很复杂,尚未毕业的学生很难胜任,只能接触最简单的业务,甚至无权亲自进行业务操作,只能是见习。
第三,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第一,应将专业职业素质、人格素质和商业视角素质充分结合。高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财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调整。一方面组织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观看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视频,使其树立会计意识,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专业课应当扩大范围,根据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的新科目,适当增加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和信息应用方面的课程。第三,专业基础课应得到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会计专业课教材外,还应采用一些实时性很强的报纸、杂志等辅助教学材料,为会计教材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内容相对稳定和知识充分更新;二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会计课程作业,作业形式不只局限在课本习题上,多利用真实案例分析的作业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点。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避免把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年。比如,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后,安排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会计实习,包括编写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在学习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后,安排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核算,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开支。在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进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性业务实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应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进行,减少招聘成本。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成果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虽然安排在毕业前期,但论文的写作准备应放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教师在平时作业中应适当安排小论文,提高学生自学、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研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改革高等会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在会计教学的考试中,通常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书面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书面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应增加综合性问题的考核,主观题中设置选答题,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对某些专业问题深入学习、研究。在考试试卷中,应减少记忆性的知识,增加对技巧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增寿.论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8.1.
[2]袁卫国.论会计教育观念的调整[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5.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与非盈利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理论与概述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形成合理识框架。同时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二、分析说明大学会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理论学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学生专业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到企业单位中工作能够胜任会计职位,高校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重于对实务的研究,加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学生对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预算没有完全弄懂,对于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实验作业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烂于收尾
实验课程大部分在每学期的后半部分开设,实验报告上交时间在期末,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对于实验报告匆忙草率做完,报告烂于收尾,对于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实验步骤也不清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没有弄懂。
(三)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及格
部分课教师平时教学目标相对较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只涉及到期末考试的范围,为降低挂科率,考前给学生勾重点,泄漏试题。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没有为学生拓展知识,会计教育大众化,教育水平一般。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和中学阶段树立起的应试心理,过分关注分数与名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缺课逃课,考前背重点,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不良学风。
(四)校外实践机会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结构单一,课程体系陈旧;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等方面,企业招聘一般都有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资质尚浅,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保密性要求等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人是靠熟人介绍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毕业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会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五) 会计教育中各科内容有重叠之处,忽视彼此间的联系
这里包括授课内容和授课先后次序问题。例如,《统计学》与《管理会计》,应该先学习统计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学习统计学,而有的高校忽视了顺序,导致部分管理会计内容无法学习。《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复利,年金的计算上有重叠之处。《经济法》内容包含了《税收理论与实务》中的知识,内容冗杂,教材编写不合理。
(六)毕业论文质量低,重复率高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由于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用于写论文的时间较少,加上所读专著,期刊不多,专业知识学的不深,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论文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重复率过高,水平一般。
三、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学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纠正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的行为。
(二)改进考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学风
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应只关注于出勤率和挂科率。学校可以采用出勤率,挂科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创竞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学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取得与本课程相关的市级以上竞赛奖金的,可降低对本课程挂科率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挂科率压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应试怪圈”,树立良好的学气。此外会计教学深度应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注册会计师教材,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毕业一次通过注册会计专业阶段考试的,给予学生和专业教师一定的奖励,授予教师荣誉称号。
(三)推进案例教学,增加实习机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