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构建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是要以关爱、诚信为基础的,呼唤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付出更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了解内容
1.复习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三组词语:
(1)真好 舒适 温暖 躲进
(2)繁茂的绿蔓娇嫩的鸣叫蓬松的球儿神气十足地站一点点挨近友好地啄淘气地陪伴
(3)信赖,?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所列词句,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感受小家伙的可爱与作者的喜爱
(1)课件依次出示:鸟声——珍珠鸟——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悟。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外,注重体会情感。(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不但写了小珍珠鸟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品读课文4-6自然段,体会小家伙与作者的亲密进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这小家伙挺讨人喜爱的,其实啊,它还很机灵,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巡视,引导学生运用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去读课文。(读书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让表现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一些词语,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老师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小珍珠鸟与“我”亲近是有一个过程的。)
④品读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按“起先——渐渐地——后来”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字词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呵护为前提的。)。
学习第一层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读懂的内容(小珍珠鸟胆子慢慢大了,与“我”近了)。
c.再读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
学习第二层次“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a.师引读。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竟然”“一点点挨近”让学生明白小珍珠鸟胆子又变大了一些,出乎作者的意料)。
c.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层次“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体会“友好地啄”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时的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成了朋友。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
(2)以读代讲学习第5自然段。
①出示:“白天;傍晚 。”引读。
②着重理解“再三呼唤”这个词。
③齐读第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过渡: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课件出示课文中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觉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小珍珠鸟睡得这样甜,可能在做什么梦?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幅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
④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读时应注意什么?然后再读这一自然段。
3.诵读第7自然段,回味美好境界,理解相互信赖是和谐共处的基础。
(1)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看到这美好的画面(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熟睡),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
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课件出示:一组动物与我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师: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间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3)课件出示:仿照“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写出自己的格言。
宽容,。
诚信,。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同学们,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情感,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一起努力地去追寻世间的种种神奇境界吧!让世界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赖!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4-02
【作者简介】杨冬,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江苏无锡,214001),一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能手。
在苏教版四上《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越发明晰地感觉到:课堂的“精彩生成”一定源于对儿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珍视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至少包含了学习者“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要素,在此,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的天然需要。
“学什么”本该主要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但课堂上儿童“学什么”的天然需要却往往被忽视,“学什么”由教师定,由教参定,由教材定,就是不让学生定。学生往往是学着早已经掌握的内容,想要了解探究的内容却总是没有机会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自然也就不大可能有真正的精彩生成。
一、学习儿童想要学习的――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作为一个学习者,儿童肯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的学习需要,聆听儿童想要学什么的声音,并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才是真正尊重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最简便直接的做法就是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自己不明白的是什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来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或调整教学流程。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关注学生学习之前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问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珍珠鸟长什么样?”“珍珠鸟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珍珠鸟有什么特点吗?”“作者为什么要写珍珠鸟?”……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问题的梳理,归纳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阅读和交流。可以说,学生有滋有味地完成了许多学习任务:这是一只胖胖的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的外形);这是一只调皮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飞来飞去的样子);这是一只胆子越来越大的珍珠鸟(珍珠鸟接近作者的行为);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这些学习内容本就在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当我们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去研究自己的问题时,他们迸发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才华,表现得如此专注和优秀,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基本读懂文章之后,我再次让学生进行提问:“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有价值、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这个问题:“文中‘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冯骥才如此喜爱珍珠鸟,那么应该是‘发出一声感叹’,怎么会用了‘呼唤’这个词呢?我觉得这个词用得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论,我顺势介绍珍珠鸟的写作背景――刚过,是一个人与人信任缺失的年代,引导学生探究冯骥才为什么要写珍珠鸟,他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在充分讨论之后,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作者想通过《珍珠鸟》告诉人们,动物与人都能相互信任,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彼此信任了。其实,在《珍珠鸟》的原文中作者确实使用了“感受”一词,学生学习时的语言敏感性让我们啧啧赞叹,同时也更进一步理解了编者改动的用意。很明显,当我们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注性和成长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学习儿童需要学习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学什么”也不能全都由学生来定,那样教师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关注学生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和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并为之设计教学。
1.学在儿童语用能力需要发展之处。比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一反常态,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交流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活动范围的扩大上,不去重点组织学生体会珍珠鸟是怎样逐渐信任作者冯骥才的,因为学生在阅读之后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学生欠缺的是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一个独立的表述过程,一种有序表达的能力。
所以,当学生围绕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阅读时,他们发现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此时,我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关联词来完整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给足了学生酝酿的时间之后,学生的交流让人眼前一亮。如,“珍珠鸟不但越来越大胆,而且越来越信任我”“因为我善解鸟意,所以珍珠鸟一步一步地信任我”“珍珠鸟不是一下子接近我,而是一点点挨近我,所以它是一点点地信任我”“珍珠鸟一边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一边又小心翼翼地看我的反应,见我不伤害它,最后终于完全信任我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珍珠鸟逐步接近我、信任我的过程,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得语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在儿童语文素养需要发展之处。如今的学生学语文不会用语文,学课文不会写作文,语文学习似乎走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课堂之上,把视线投向教材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文美文,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文字的美、语文的美,并在欣赏和模仿之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5-01
生态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试图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因此,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会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生态课堂的形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充满活力。
1 问在精要处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课堂教学的好问应问在关键处。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则学生思维得以调动,语言得以激活。课堂才会生成智慧的谈话,获得深刻的感悟。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珍珠鸟》精彩回顾――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片段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每个同学都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主动思考,源于薛老师在精要处提问――那么,是什么让珍珠鸟胆子变大呢?就是信赖!但这一主题怎样进行学习呢?薛老师进行精心设计,在学生初步感受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时,提出疑问: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这个问题,既让学生自主读文体会珍珠鸟在主人的关心下胆子越来越大,又便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现高效的阅读目标。
2 提在悱愤时
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眼前知识不一致而产生认知冲突时发问,在学生困惑不解时自主发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精彩回顾――
出示(斯杰潘老人的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他要悄悄地离开?
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悄悄”下面划上横线,横线下面打上问号。
生2:为什么老人把枪挂在墙上,而且再也没有碰过?
师:老人三十年是个好猎手为什么在看到天鹅破冰的场面后再也不打猎,而且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不放在箱子里呢?
这个问题更有价值了,在句子下打上一个大些的问号,因为这个问题价值大。
生3:老人离天鹅只有三四十米,为什么没有打天鹅?而且课文前面写老人那天一无所获。
师:这个问题非常要紧。
生4:为什么最后一节写到老人现在才觉得天鹅十分可爱?
师:为什么平时打猎都没有觉得,而在此刻偏偏觉得是可爱的?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含义深刻。
师: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重要?
师:其实,再读读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两段课文,所有的答案都在里面。
在学生对课文初读后,学生对斯杰潘老人的打猎行为发生变化产生了疑问,教师于此时点拨质疑,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的思维如潮涌,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生成。为后面深入阅读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做好铺垫,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感悟的兴趣,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精心预设,在学生有疑时提问点拨,学生才能若有所悟,产生思维的灵感,生成动态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思考,会学习。
3 引发创意行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意识有了,但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入思考,并能激活思维,才能产生赋予行动的想法,培养健全的活生生的人。恰当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行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6-01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阅读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去学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首先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讲究导入阅读的艺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我想读下去,我愿意读下去”的欲望。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别名锦花鸟、小珍珠等,羽毛灰蓝色,有整齐的白色圆斑,像珍珠一样,头上有暗青色的角状突起,尾部羽毛较短,红嘴红脚,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原产于非洲。今天我们要学习《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是当代作家,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这样的导入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和文本对话,激起学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拥有了快乐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健康的阅读心态。
二 加强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词句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2)要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写到种花生仅用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时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些简洁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感受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并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父亲对花生的评论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表现了花生内在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在阅读时,注意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一个“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说明了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花生的外表不好看,花生的用处很多”,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花生的用处很多。”这样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效果。
三 注重积累,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当然,阅读的积累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突破。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突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的训练。(2)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3)掌握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的训练。三种训练、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因文而异。如在《新型玻璃》的阅读教学时,注意说明文的特点,学生可以把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碎片会粘在一起安全;变色玻璃能反射阳光,随阳光强弱变色调节光线;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天阻挡冷空气调节温度;吃音玻璃使噪音强度减弱消除噪音。这样的归纳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来说,的确是非常贴切的。有一种说法我非常地认同: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情绪饱满的教态;生动明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精巧新颖的导入、充实饱满的知识讲授、言已尽意无穷的小结、恰到好处的点拨、匠心独运的现代化媒体的配合等,将会形成美妙的旋律,在学科教学中回响,使学生在精美如散文的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步入知识学习的殿堂。这也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施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首先,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海底世界》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海底世界,可以课上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动听的音乐朗读课文,仿佛亲临海底,静观海底美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望月》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水月一色的美景。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课文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其次,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珍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珍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珍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珍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小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还有寓言、成语故事等,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电子书等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反思】按照主题事件式教学的要求来看,必须根据目标任务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特点和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设计并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这样就赋予了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灵魂,有一根内在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会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成为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整体,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结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审美,探索和总结各种审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对文本的细读,即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通过对作品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张力等的分析,显示文本的语义。
二、“文本解读”的相关认识
通过了解“文本解读”理论,获得三点有关“文本解读”的认识。其一,针对特定文本,建立文体感。不同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体裁。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阅读方法不同。其二,针对特定文本,读出特别之处。在特定的文本中,应读出其特别之处。为此,一方面应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细读文本。其三,针对文本的选择和修改,进行推敲与思考。编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已对文本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每个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级、所在的单元以及所在单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对整个单元主题和文本之间关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并对文本在单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结合实例从三方面予以说明。
1.明确文本定位
明确文本定位,即在阅读文本时,既要深入解读本单元主题,又要宏观把握文本在本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明晰文本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文本入选教材时,编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其编排到同一单元中的,并已赋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视编者意图,就越能实现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单元主题的契合点。具体而言:《草原》一课介绍了西部的迷人风光和质朴民情;《丝绸之路》一课将西部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白杨》一课介绍了可敬的老一辈西部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抒写了西部在新建设者的奉献中走向金色的未来。这四篇文章,纵向联系着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横向联系着西部的文化、风俗、景观和民情。这一单元便是一张全面认识西部的“人文地图”,每个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张独特“名片”,难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2.进行全方位细读
在明确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细读。全方位细读,即从文本的题目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教师应把文章细读多遍,每一遍重点关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体而言,全方位细读包括五点。
(1)解读课题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体现文章的行文线索。所以,从题目入手开始解读,不失为解读的一个角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对于课题,教师应有自己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愿意给予的人是心中有爱的人,爱是给予的孪生姐妹。给予的快乐,在于不求回报,在于看到对方的欣喜与满足,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给予是无私的,给予的快乐是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到的。当然,在给予中,自己也收获着对方的微笑和感谢,这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被需要、被爱的和被信赖。所以,给予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当中得到的。
(2)解读语句
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解读、品味,以发现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细细解读、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个自然段,笔者认为,至少蕴含四个信息。其一,科学常识的渗透。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是因为它们分别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这非常科学。另外,文中的“纸船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二,松鼠和小熊都“乐坏了”。为什么?纸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食物,风筝上挂的草莓是小熊最爱吃的食物。由此,学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诚意,想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把对方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三,友好的语言表达。“祝你快乐”和“祝你幸福”,这友好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与朋友交往时的语言范例。其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题——“学会交往”。其四,相似的构段格式。对松鼠和小熊的描写,其段落结构大致相同。
(3)解读结构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方面的别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文章结构的具体策略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选择了怎样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组织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认真考虑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间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赖”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笔下,竟十分妥帖,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
起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埋下伏笔)
承 从“我把它挂在窗前”直到“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是一对珍珠鸟从怕“我”到和“我”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由于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使珍珠鸟有了安全感,所以它们的雏儿——“小家伙”敢试着出来活动。“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渐渐它胆子大了”,还会和“我”互动。
转 令作者和读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时,“小家伙”是那么信赖作者。
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与起始处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极为巧妙!
(4)解读作者
为了深入解读文章,往往需要解读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精心地解读作者。《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所写,只有短短28个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诗。通过阅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和收集资料(以前在杭州于谦祠收集的一些资料),笔者梳理了于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时,于谦作为朝中重臣,居然“家无余资”,在令抄家者震惊的同时,于谦“唯清风两袖”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之,解读作者对解读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5)解读风格
“文本解读”还可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尤其是针对名家名篇。例如:《白鹅》一文中的反语,风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京腔京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北京的风俗特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原生态语言……凡此种种均是文章独特语言风格的写照。
今年十月,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师范大学“国培”小学语文的学习,在学习期间为了便于研讨,学员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尝试。我听了由四川、河北的二位教师分别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珍珠鸟》。
课例一:教师由谈话导入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整体把握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哪个自然段清楚地表达了珍珠鸟与作者一步步接近的?这一自然段哪些词语可以表达小鸟接近的胆子大了?学习词语“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研读重点:用朗读来学习词语“起先,渐渐地,后来”读后评说。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词语的积累。学生继续读第六自然段。试图品味“依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课例二:由谈话导入。整体把握第四自然段。读课文中“我”和珍珠鸟是怎样熟悉的?重点品读词语“一会儿”“神气十足”等词语。老师用加重音来读重点词,教师用情景角色转换来读重点句子,学生再读课文。
听了这两节课后,留给我了一些关于“同课异构”的初步的认识和思考。结合上述课例就“同课异构”中的朗读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有两种方式:一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处理、组织课堂教学;二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处理、组织课堂教学。此次教学活动属于第一类型。
一、关于“同课异构”的“异构”中的“异”与“同”
“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所谓“同”就是指某一特定的教材内容,教师通过教学共同的教学追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同”。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有得有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悦,教有所获。
而“异构”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相同教材,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建构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同课异构”的“异”正是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生活体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的教学方案。“异”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异”中探求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把握“同课异构”中的多与少、大与小、繁与简的关系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唯一目标。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自然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加之文本的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在获取文本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获得不同的教学价值。这就必然要考虑“同课异构教学内容选取的多少,教学方法的繁简,学生学力的强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就导入来说,以《珍珠鸟》为例,两位教师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一位教师以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来引入文本。让学生在读用词的不同感受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词语内容,体悟作者情感。一位教师则以学生师生谈话课文引入的情感――和谐。可能是因为作品是同一的,两者之间有教学内容和设计的“关联”,都是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主题,走进文本为目的。从目的来看,第一位老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语文的工具性的方面,注意了学生基本技能――朗读的要求提示。而第二个导入的目的则是求得对文本情感和内容的触发。无论目的是否相同,导入方法都各有千秋。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两位教师也各有所思。第一位老师的焦点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以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作为依据。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要根据。第二位老师关注情感教学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体味作品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显然,这两位教师从该文本中择取的“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就教学内容来说,第一位教师侧重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词的朗读来鉴赏语言并试图让学生学生运用。第二位教师主要关注于内容、情感、主旨的了解和归纳。在教学中也多次运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教学。就教学方法来说,两位教师分别采取了问答评析、创设情境、朗读涵泳等方法,各有侧重,虽然都运用了朗读教学,但学生读的拖泥带水,捏腔拿调,读得实效性并不高。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二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妥当,也不去评价各自侧重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而来考虑这样二个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一次读后得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享受朗读的快乐呢?
三、让学生快乐地朗读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朗读是学生的阅读的再创造。这里的朗读是将可视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听觉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形式。它和默读截然不同,默读是无声的,而朗读是有声的;默读是个体性的,而朗读可以由个体影响群体,带有群体性,而读则更利于交流、理解与记忆。因而,朗读具有默读所无法代替的特点和优势。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