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机智”,单看这一教育术语,似乎很是抽象,它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斯林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抓住各种生活情景,运用适当的方法,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机智。那么,怎样在活生生的教育教学中做到有教育机智呢?下文通过从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中提取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机智。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把学生带进自然界
我在教学《秋天的雨》[1]这篇课文时,发现读懂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秋天的切身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生:树叶黄了。
生:果子熟了。
生:大雁往南飞。
生:开了。
我发现孩子们回答的都是别人已经发现了的,并已写在书本上的,这些决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怎么办?我的眼光投向窗外,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偌大的校园已是满目秋色,秋天不就在我们身边吗?于是,脆领着他们来到操场找秋天。
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欢呼雀跃着在校园里散开。二十分钟过后,同学们带着秋天的快乐和收获回到教室。对秋天有了些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找到的秋天。
生:草都枯萎了,踩上去软绵绵的。
生:我们还在上面摔跤、打滚,一屁股摔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疼。
生:我发现操场上草丛里开满了这种花。(他还采了一些带到班上来)
师:能向大家介绍、描述一下这种花吗?
生:它的茎是深红的,叶子很小,也是深红的,花是粉红的,样子很像桂花,可是它却散发着辣气。(大家争相传闻)
生:我还采到了这种紫色的野花。(举起花来,大家很惊奇地欣赏。)
师:你们可真是有心人。还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几个人跑到围墙边,发现围墙上爬满了扁豆藤,起先我们不知道那是扁豆藤,风一吹,我们才发现叶子里藏着好多弯弯的象小月亮似的扁豆。
生:我发现盖在落叶底下的小草还很嫩,象春天的小草一样绿。
……
孩子们的发现令我吃惊,怪不得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秋天已经写在他们快活的眼睛里。应该说他们对秋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我就应及时把这种感受引进课文里。
师:轻轻的,轻轻的,趁我们没留意,秋天已经溜进我们的校园里。现在我们再一同去看看《秋天的雨》,跟着作者再次感受秋天。相信你们会和作者一样的喜爱这美好的秋天!
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欣赏时,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里。
案例二:教案在学生的举动下改变
教学设计是死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灵动的,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灵活的。教育的机智就在于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情况、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法。
这一天,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麻雀》[2]后,下课了,我正要离开教室。突然,学生秋萍拿着彩云的书向我跑来,说:“老师,您看!”我拿起书一看,只见课文插图已经沾满铅笔灰,上面添了框儿,还写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字。我正要发火,仔细一看,猎狗上方的框里写着:“小东西,我要吃了你!”小麻雀嘴边添上:“妈妈,快救我!”老麻雀上方是:“站住,我要跟你拼了!”看清了内容,我不禁莞尔:这小家伙,想得还挺合情理!秋萍见我半天不响,问:“老师要不要把彩云叫来?”我略一思索,说:“把书还给她,我下午再处理。”只见秋萍拿着书往彩云座位走去,边走边说:“这下你可惨了!”
回到办公室,我拿起教案看了看,下午的任务是分析理解《麻雀》的四~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想着刚才彩云插图上的画面,心中不禁有了这样一个方案:
下午,我基本照原计划上课,但当学到猎狗走近小麻雀时,会适时地问:“请你们替猎狗想想,他这时正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当麻雀落在猎狗前让学生做老麻雀的动作,想想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会叫些什么?;而猎狗愣住了,他在想什么?有了读的基础,学生对课文很熟悉,当我提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现摘录其中的一些对话:
猎狗:“呀,这么小的麻雀,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太好了,老的也来了,正好填饱我的肚子!”
“太棒了,又来一个送死的,我老小通吃!”
老麻雀:“住手!口下留人!”
“孩子!妈妈来了!”对着猎狗,“我要和你拼了!”
“虽然你很庞大,但我不怕你!就让我死吧,不要吃我的儿子!”(男同学)
“不可以吃我的孩子!”“我绝不后退!”
“就算你吃了我,我也不让你伤害我的孩子!”
猎狗:“这真是只不怕死的麻雀!”
“她怎么不怕死?”
“你不怕我先吃了你,再吃你的孩子?”
“这个妈妈真伟大!”
当学生兴味正浓时,我顺势让大家小组表演了课本剧,并选择了一个表演得较好的小组在班上表演,我在里面扮演了梧桐树。表演结束,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做了课堂总结:“这节课大家想得合情合理,说得有声有色,表演更是没得说了,我们班可真是人才济济。现在,老师有个特殊的作业:请大家从刚才想的、说的,或自己再想出更好的符合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的一句话,添在课文插图上,注意保持书本整洁,字迹工整!”
这时,我看看彩云,她正认真地擦去插图上的内容,重新认真编写呢!
案例三:教育无处不在
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这就要看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捕捉机会的能力。
一天下午,挂在我班的“流动红旗”被摘下了。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嘟着嘴,有的生气地责怪张三李四,有的流着委屈的泪……见此情景,我心中窃喜,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被激活了,这是好事,我要抓住这一契机正确引导,让坏成好事。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让流动红旗回来”这几个字,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有的露出了笑意,有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却咧开了嘴,有的露出疑惑的神情……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生动的脸,我想,此时手中有相机多好。这时突然一个灵感在我脑海中出现,让孩子们用文字把自己生动的表情描述下来。
我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让流动红旗回来好吗?不过讨论之前我们做个拍照的小游戏,请你观察一下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的表情,然后分别用一两句话把他们的表情拍下来,每人最起码拍三张像,看谁拍的相片表情最生动,愿意吗?”用一两句话给人拍照,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左顾右盼,开始寻找表情生动的脸。
五分钟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请小摄影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环节,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刚才“拍摄到的相片”。学生纷纷要求展示作品,连平时不善言表,不愿意发言的同学也站着举起手,生怕漏了自己。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表情描写,真的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任何时候的任何写作指导,都无法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是一次写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让流动红旗回来。讨论结束后给了学生一个作业,用日记的形式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
第二天的晨会课上,大家来交流自己写的日记。教室里面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日记写得生动有感情,还提了好多让流动红旗回来的好建议。
事后,在作文课上,我们又把这次的事件作为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写出了很多好作文。
二、对案例的评析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3]教材、教案固然要执行,但生活中,大自然的阴晴圆缺、风花雪月,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些和学生密切联系,可以真正感悟的资源,不都是可以随时拿来进行教学的吗?在案例一中,我抓住生活中的情景即时进行教学。其次,教师上课,课前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要尽可能的把教学方案设计得完美一点。但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案的执行不应该是死板的,教条的,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和调整。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案例二中,我不仅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还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图文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最后,生活中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多得数不胜数,有时,这些偶然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案例中的偶然的事件,看似是一件坏事,但是因为抓住了契机,运用教学机智,既对学生进行了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教育,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机会,使说话、写话变得轻松随意。一面流动红旗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班集体的主人,教育的主人。
三、案例的启示
乌申斯基指出:“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教学机智成为教师智慧与灵感的代名词,怎样让自己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怎样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如风向标般换角度思考问题
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工作―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的必备条件。但教案设计好了,不能死按教案上课;处理学生或班级事情时不能总是按老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应像风向标一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关爱为基石,不停转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处理问题方案。
第二,“小”事大处思考
课进行到一半有人提出不相关问题、班级中有人无故旷课、有学生心爱的钢笔不翼而飞……这一系列的事都好似小事。教育机智是爱者的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小事”面前多长一只眼睛,多留一份心思,对孩子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多一丝关注,把“小事”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把“小事”做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把“小事”和新课程理念联系起来,那么,“小事”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大”跃进。
第三,如海绵般汲取养料
大海之所以深广,是因为汇集百川;花园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百花齐放;水滴石穿,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坚持。要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我们多阅读书报、新闻,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课……不停地汲取,久而久之,自然地我们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底蕴。古人云“厚积薄发”,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事件时,我们还会束手无策吗?
第四,如牛儿反刍般反思、总结
牛儿长得健壮,是因为它经常反刍食用后的粮草,一遍又一遍地反刍、消化,一点儿、一点儿地提取、吸收养料。反思是理论到实践又上升到理论的必然途径,也是发展教育机智的必然环节。课堂反思有课前反思、课堂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不停地反思使我们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理论归纳出来,成为经验。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教育借鉴材料,我们还要勤于和善于总结反思收获,加强对经验的反思,通过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反思方式,将那些原本隐藏在我们的实践中的可以更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归纳出来。这样,我们也就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成熟起来,有了丰富的实践积淀,在面对各种教育教学现象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机智起来,有了急中生智的本领。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成长起来,掌握教育机智,就让我们的课堂和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秋天的雨.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1996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16
现在我县所有学校几乎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了几年之后,教师们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很有帮助。实践发现,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教师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演绎精彩课堂。下面就简要地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发挥“白板”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到的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状态下阅读。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将咚咚的安塞鼓声演绎为一首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鼓曲,传递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课文开头远景推入,由远及近,近景细拍,结尾远景淡出,远近遥相呼应,充满空灵的艺术境界。值得关注的是课文头、尾则是静态。中间呈现动态,课文用语短小精练,对偶回环舒缓,排比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宜读不宜研。
二、巧用“白板”特点,化解学习疑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易学易用。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回放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从根本上弥补不足;交互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和存储功能,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调用和积累现场资源,可以将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和学生智慧的创造以多种方式存储资源,便于学生再学习或复习。
如在每一课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把教师将难写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
三、发挥“白板”交互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呈现学习材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其意义更是不言自明。新课标教材材料导入的好,并且交互适当,就能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迅速掌握新知识。比如《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我先用导入语: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万物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在交流汇报时,我可以请学生在第2自然段利用交互白板的件给它涂上颜色词,并让学生加以介绍进行评价,学生很快就知道描写秋天颜色的词语,即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白板”资源,可整合教学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丰富的库功能,其中有软件自带的公用库和教师自建的资源库。如注释库,图片库,活动库,链接库等,每一类库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用、添加、改编、重组。教师可以在自建的个人库中添加教学所用的素材,可以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添加到库中。
五、“白板”的丰富的工具,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古诗教学中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六、利用“白板”自带的强大资源库,实现背景知识扩充性理念
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其教材取材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到国外,内容涉及文化、历史、习俗以及政治、宗教、科学技术、名胜等多种背景知识,许多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生活,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进入常态课堂,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我们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囿于书本,从而达到拓宽学生思维,扩充知识面的效果。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涉及到中国近代史,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的普及应用,使语文教学有了崭新的前景,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小学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构者,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更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小学语文,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感官刺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于教学会使你的课堂熠熠生辉,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越性: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教学的一个良好的铺垫。在新课的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是学生感到乏味,疲倦,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地图,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并告诉孩子们我们现在来西沙群岛旅游了。很快激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文,了解清楚。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荷花》,先出示多媒体课件,(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的学生在看过荷花后,已经被美丽的荷花给迷住了,陶醉了,并且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说说看到这美丽的荷花想说点什么?孩子们说的太精彩了,这时候去初读课文让孩子们领略文中怎样描写荷花的美丽的。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感官的运作,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巧妙的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传统教学较为单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一年级的孩子们更需要形象直观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教材设计恰好体现了这个思想;另外,它建议我们“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在本课我采用“生活识字”“形近字比较”等方法;它还要我们“力求识用结合”,我将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给学生认读;此外,它建议我们“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设计了超市购物动画贯穿课的始终,让售货员阿姨和学生对话,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生字的积极性。我还根据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利用识字游戏以及多媒体双刃剑,把每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以恰当的形式呈现,这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激励持续创新的动力多媒体功能实施因材施教,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学习顺序、进度和内容,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成“蒲公英”、“苍耳”、“碗豆”三个学习小组,按“自学要求”,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在课件里,老师准备了许多有关植物如何传播种子的资料)、自读自学、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在这样的模式教学下,学生利用资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蒲公英、苍耳、碗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别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不少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改变了以前怕回答错而不敢发言的现象,并由此增强了自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班级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拓宽了我国教育的思路,为我国广大教育者落实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材料选择集群型、教学设计结构化以及育人功能隐喻是群文阅读最显著的三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群文阅读的价值分析
群文阅读是传统阅读方法的一次创新,是教育者对探索更优教学方法的一次尝试。群文阅读法改变了传统阅读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的阅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加快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
群文阅读对“大阅读量”的依赖性较强,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课本教材已经不能匹配需求,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更为宽广的教材领域以外,为学生找寻并构建新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课程开发的过程,线性的知识变成了面状的知识,课堂知识得以强化,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教学深度加大,学生的教学质量自然得以提升。
2.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将本为整体的知识打散成点,学生以认识点为基础,构建知识的线以及知识的面,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群文阅读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思路不同,学生不是从点开始认知事物,而是从线和面的角度开始接触事物,思维不再受到点的制约,思维局限被打破,每当接触新的文章时,学生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线”,线上的点因此遭受冲击,学生的理解也将更深刻。
3.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只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手段,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教育最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情感方面会有所缺陷,学生的后期发展也会因人格的不健全而产生制约。群文阅读模式以大量材料为基础,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进入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时,就能够“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构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群文阅读的策略分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合理地解决传统阅读教育模式下的弊端,有效地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观察、思考、感受,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发展也将更加迅速。
1.为群文阅读教育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实施,对群文阅读教育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教育者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落实《秋天的雨》的教学时,教育者可以利用文中所述: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都有哪些颜色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天的雨都把这些颜色给了谁?让学生先积极讨论,在他们给出答案以后,再给出作者的答案: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利用讨论的模式,师生得以交流,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此时教育者再向学生推荐同类文章,如《我爱你,秋天》或者《多彩的秋天》,等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也将更主动地深挖阅读,教学效果自然让人满意。
2.打造开放式教学模式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致,在阅读方面也有自己的特殊倾向。传统的阅读教育材料较少,阅读的类型、形式也比较单调,无法面面俱到地匹配所有学生的兴趣,群文阅读以丰富的阅读资料为多样的阅读需求提供了条件,学生不再受到教学阅读的限制,思考、联想变得更加活跃,更愿意与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见解,课堂也将因此“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开放型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开放型课堂的“度”却并不容易把握,教师应积极思考,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例如,在落实《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教W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分组,鼓励学生运用故事情节编写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编写过程中思考,并尝试着在课堂上演绎故事。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安排阅读《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小王子》,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童话编写并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演绎、点评,教学模式因此得以活化,课堂也将因此“活”起来。
3.调动学生的思维
虽然群文阅读的中心是读,但教育的目标如果只停留在“阅读”这个层面上,那么学生所能得到的收获将微乎其微。教育者应充分把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在落实群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课前探究、课后反思,尝试着自己解决阅读中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合理地运用阅读中的材料,将“思”转化为“动”,进而不再将阅读思考当成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而是能够用思考贯穿整个阅读教学,利用思考发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用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的思维认知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调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育者应善于在学生的发言中捕获“亮点”,及时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放宽眼界,更加深入地研究知识,这样才能够收获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加自主、灵活地学习,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在广大教育教学者的不断努力之下,群文阅读一定能够朝着创新、严谨、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也一定能够将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崔勇.群文阅读的价值追求与实现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5,10:4-8.
2.林芳.试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3:74-7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
1.语言描述,创设想象情境。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幼儿,感染幼儿。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因而生动讲述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学《秋天的雨》,在引导幼儿理解“五彩缤纷”时,我有声有色地讲述:秋天的雨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打开秋天的大门。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它把……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孩子们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幼儿储存在脑海中对秋景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五彩缤纷”这个词自然而然得到理解。
2.设置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应有目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认识冲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幼儿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我在教学《跳芭蕾舞的牛》读本的时候,先创设情景让幼儿学习跳芭蕾舞,使孩子们充分体验到跳芭蕾舞时踮起脚尖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随即提问,如果有一头牛跳芭蕾舞会是什么情况呢?它能成功吗?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随着读本的展开,我不时的设疑,小动物们嘲笑它,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会气馁吗?那小牛会气馁吗?……孩子们紧紧追随问题,追随故事情节,从而达到了学习目的。
3.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景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如读本《熊小弟的栅栏》,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对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来营造教学氛围,能使幼儿更加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文本,理解熊小弟的懊恼的原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有效提问策略的运用
反思阅读课堂中的提问,其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缺少目的性,问题缺少差异性,问题缺少层次性,问题缺少连续性。我们尝试从六个维度改变教师的提问策略――变教师的需要为幼儿的需要,变教师单向的提问为教师幼儿间多向的提问,变单一性问题为层次性问题,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变终结性问题为延续性问题。“顺其自然”的开放型提问,能使阅读活动不断深入。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可以联结幼儿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幼儿思考(理解、质疑、预测、推理、归纳、评判、想象、创造),可以使阅读过程成为“问题讨论解决新问题再讨论解决……”的过程。
三、师幼共读策略的运用
1.“边感觉边读书”。“知识”对学龄前孩子发展的意义,远没有“感觉”对孩子的发展来得重要。孩子所有的感官活动都直接联系着语言,感觉越强烈,思维越深刻,语言也越生动。实际经验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微妙又丰富的感觉,理解语言的魅力。要让“游戏般的体验”成为孩子学会丰富语言的最佳机会。
2.“加入身体动作的体验和表达”。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种思考游戏的方式……这些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和孩子进行阅读时,不要忽视象声词和肢体语言的利用,动作体验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邹华章:激情课堂,个性飞扬
仅仅是创意吗?——“史上最牛美术老师”邹华章的个性课堂
做专家型教师
天上掉下一位好老师
情感和艺术的创造者
我的偶像邹老师
创意人生
玩中学学中玩——评邹华章老师《木制模型创想课》
万家怎样访
家访:学生心灵的慰籍
破解难题,家访才能畅通无阻
让沟通成为常态
真心访学情真诚话育人
家访三部曲
“课改十年”征文评奖活动启事
办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教育——麻城市华英学校教学改革纪实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努力创建“生本·自主”高效课堂
敬畏规律鼓励创造
推进校企合作发展中职教育——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正
以“文化课堂”实现课堂高效
教育“神童”应淡然处之
走出“神童”情结的误区
从“神”向“童”回归
在普通教育中培养天才儿童
食之尽其才策之以其道
用真情和责任打造教育公信力——访罗田县教育局局长郑金荣
超级模仿秀
唤醒孩子的梦想
理性认识体验快乐——一次关于“玩”的班会课
我冷静,我安全;我机智,我平安——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主题班会
信息社会呼唤工整的书写——对写字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重视写字
直面低效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
思维拓展+语言训练=语文味——《雨点儿》教学片断与评析
“我和我的学生”征文评奖活动启事
品味中感悟想象中创造——《秋天的雨》教学片断与反思
主体和谐健康发展——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简介
老师,您好!
构建生态平衡的课堂
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思考
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共享——兼谈生态课堂的构建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往
信息传递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方略
倾听花开的声音——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以文化自觉促进学校发展纪实
领悟思想方法感受数学魅力——《数学广角》教学视点
抓住数学思想方法是根本——《植树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数学广角》“广”了什么?——兼谈“植树问题”的教学
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知识内涵——解读“植树问题”的教学
给教师心理把脉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他助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发展对策
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春节在喜庆的气氛中一晃而过,寒假留下的是匆匆的回忆,踏着春天的脚步,合着新年的节拍,迈着轻盈的步伐,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学期,开始求知生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此,我祝各位同学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祝各位老师工作幸福,万事如意!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新学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去带动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怀揣着一盏希望之灯,让我们通过实施关爱教学、敬业教学、反思教学、责任教学,成为点灯的人吧,让我们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不辜负家长的高度信任,以新的姿态,新的干劲,展示新的风采,共创健康快乐的教师幸福人生。
春天是耕耘的季节,更是播种的季节。耕耘和播种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只有在春天辛勤地耕耘,秋天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学校为你们提供了健康而快乐的成长环境,希望你们能在这片沃土上充分的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为我们学校洁白的墙壁、干净的校园、有序的课堂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同学们,新学期,你们的父母在期待着你们,每一位老师在关注着你们。也许,你有过辉煌的昨天。也许,你曾经历过挫折失败。但今天,你们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请明辨是非,遵章守纪,宽容别人,珍爱生命,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好好做人和你们的成长相伴;让不断进取成为你们每日的挑战,成为生活对你们的磨练;用乐观与自信去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朝阳!
一、生动有趣的“风景”——互动中的“恶作剧”
我们一直都在潜心地钻研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钻研如何教才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我一直向往并追求的,有时也会让孩子们经历不一样的课堂,就像一点涟漪在平静的水面慢慢漾开……
有一次曹老师特意从隔壁班带回来一个西瓜小玩具,走到佳阳的面前说:“我这里有个很好玩的东西,你想玩吧?”孩子们好奇地,三三两两的凑上前来问:“是什么呀?”佳阳期待地打开小西瓜,但是却把小西瓜扔出老远:“我不要!是虫子!我怕!”宝宝们炸开了锅,有的跺着小脚,有的惊叫,还有的跑回位置和同伴窃窃私语……只见西瓜中间有只红色的七星瓢虫,抖动着六条黑色的腿,看上去是有点让人头皮发麻。
我接过小西瓜指着上边的虫子问道:“谁认识它?”晨晨说:“是虫子。”“那它叫什么名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说:“是虫子!”我接着问:“宝宝们看看,这只虫子是什么颜色?”“是红色的。”孩子们随声答道。“那么它背上还有什么呢?”我追问道。“黑色的点!”孩子们齐声答道。“那我们来数数有多少黑点吧!”我拿着小西瓜和孩子们一起数:“1、2、3……”“这个虫子背上有7个点,它的名字就叫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宝宝们附和着。
我想:通过这次小小的“恶作剧”,孩子们应该能记住这个小家伙“七星瓢虫”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支配。当他们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兴趣而兴奋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也会产生探索的欲望。安静正规的课堂互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活跃有趣的“恶作剧”课堂互动给孩子们带来了新奇,也是另一种教育价值的体现。相对来说,也能较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也就驾轻就熟了。
二、因势利导的“风景”——互动中的“挫败”
教师应善于把握正确教育契机,主动“出击”,根据幼儿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然在赏识呵护的氛围中,幼儿能吸取许多的养料,但在“挫败”的“氧吧”里,幼儿更能不断提升、健康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班有个“小麻烦”——单纯又可爱的卿卿。他是个情商较高的孩子,时常上课跑下来,不仅影响他人,长期下去对他自己的发展也会产生障碍。真是惹人爱,又令人烦恼。总想有个办法好好规范一下他的“自由”。那是一个下午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听着音乐围坐在半圆准备室内活动。卿卿又开始了他的“自由”,我走过去端起他的小椅子:“嗯!有个小朋友不要他的小椅子了,我也累了,好想坐坐。”卿卿见状急忙跑过来和我抢椅子:“我不要嘛!”我执拗地说:“不行,小椅子生气了,因为卿卿老不喜欢坐它,老师喜欢它,我要坐它。”他用尽全身力气和我抢椅子:“不要嘛!我要坐的……”嘴里还哼哼唧唧,没想到他很在乎自己的小椅子,终于被我抓到了他的“软肋”,我不由得意了一下,就这样坚持着坐了一会儿。看着他的样子我开始和他交流碰撞:“那你以后还把它扔一边吗?”他低着头说:“不了。”我借机给他一个台阶下“好吧!今天就把它还给你,你可要好好坐它,要不以后我就坐着它上课了。”卿卿乖乖地端起小椅子坐好。其他小朋友鸦雀无声地看着我们课前的小插曲,也受到了启发,这节课卿卿“管好”了自己的小椅子。经过这次的“碰撞”,卿卿渐渐地转变,最后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进行学习。
在孩子的教育活动中,让他们面对一些挫折和对峙,是其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过程,还可修养他们的品格。但再好的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因为孩子会对一种策略产生时间性的“抗体”,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反思、挑战的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管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集体友爱的“风景”——互动中的“集体效应”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孩子们的能力常常会出乎我们意料,哪怕是最小的个体,只要凝聚起来成为集体,其效应,就像一支潜力股,会不断上升。我们应巧用策略,重视每个孩子,使其个人在集体中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师生共同学习也是一种氛围,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共同学习更是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善捕契机的“风景”——互动中的“默契”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生: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
师:可能会在春天,可能会在秋天,他猜想了季节的不同。
生: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可能在树孤单的时候,真好!谁还有不一样的猜想?
生:可能在早上,可能在晚上。
师:也有可能。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晚上。那么,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个“天天”,一起读――
生:(齐读)天天。
师:再读――
生:(齐读)天天。
师: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
生:(齐读)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
赏析:运用演绎的方法,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天天”一词的意思,老师教学妙在理解的过程不着痕迹,先由季节、心情、时间进行展开,再回到课文中发现词语,紧接着用朗读表达理解,环环紧扣,不慌不忙而又韵味十足。一般的课堂教到这儿也许就此止步了,但王老师的教学却继续带着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学习。
环节二: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接着引导: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森林里雪都融化了的时候;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迎着风,迎着雨;走过春,走过夏――让学生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音乐继续,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图片)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生: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听着鸟儿唱。
赏析:语文具有无限想象的空间,而童话故事之所以让学生爱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激发儿童的遐想。课堂上,王老师紧扣“天天”一词,围绕鸟儿的“唱”和大树的“听”,用导语铺陈的方法,给学生不同的语境,启发学生在反复递进的朗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呼醒情感,展开想象,与故事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对“天天”一词不再是字面上意思的理解,对词语背后拥有的“温度”有了感知,有了联接,学生的心在一遍遍的对读中变得柔软,多了淡淡的芬芳。教学仍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往词语理解的深处继续前行。
环节三:
师:是的,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读――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鸟儿和树它们结为好朋友的时间很长。
师:这是你的体会。
生: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师:“形影不离”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鸟儿和树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哎呦――“地久天长”,感情是那样的深――
生:深厚。
师:好的,我把这个词写下来,你们不妨也在文章的开头批注“深厚”两个字。(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它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