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升初学习计划

小升初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6: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升初学习计划

篇1

一二年级以学习拼音及字词句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整洁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以及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等。

在这个阶段,必须培养孩子一个能力:朗读。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更好。朗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语感都非常有好处。

一二年级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养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轻松自信。

三四年级:写作/阅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整个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奠定期。这一时期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会更加亲近还是远离语文学科。

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不怕写作文,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甚至是喜欢写作文,这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需要做到的:

1.这个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时候,要让孩子多背古诗名句。

2.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然后是阅读。

五六年级:综合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学会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你将发现他们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回应。

1.阅读能力方面,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

2.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

3.除了孩子能学好写作外,我们无法忘记小升初面试时的考题,其实是在考孩子的现场口头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课堂训练除了以写为主,听和说的训练也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4.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孩子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

七八年级:阅读/作文/文言文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初中的学习,由于初中语文和小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孩子在上初中的开始阶段,会有不适应。家长在看到孩子语文成绩退步时也不要惊慌,应该帮助孩子仔细分析丢分的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这个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重点,因此基础的字词拼音不该成为学习补课的重点,在学校认真读书记笔记即可。

2.阅读理解方面,需要开始系统掌握初中阅读知识点:文章的语言、结构、主题、材料、表达方式的内容。并且积累一定的阅读答题的技巧。

3.作文方面,需要了解考场作文的评分要求,学会不同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巧,比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安排、立意的新颖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字的积累,总结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文章中的含义,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

篇2

【分类号】G712;TP301-4

由于高职高专的入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今年分数线150分,生源的基础普遍偏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 教师很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着眼细节, 做到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1细化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从三个方面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小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把细化的教学目标内容告知学生, 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1.1细化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分层次细化,做到每个层次的目标都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合理的,例如:Word中“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为1确定插入图片位置,2插入--图片--插入图片,3选定图片,打开格式--大小--裁剪,其中12两个目标是要求所有同学都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3个目标作为知识扩展,由每个学生能够接收的小目标,逐层提高,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1.2细化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t专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会学生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学习,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会学生今后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先围绕问题把目标细化,然后各个击破,再综合,解决问题。

1.3细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图文混排”时,通过美文、美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追求美的积极情感。 在讲“字体设置”时,在不同的字体设置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美感。在讲“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时,通过模仿淘宝网,给出100件商品,要求学生又快又准的从中找出开运动会用的队服:衣服、裤子、鞋子组合,总价格不能超过100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总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以外的情感素养,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2细化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1创设趣味性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图文混排”时,我指着教室后面学生办的黑板报说,谁能把黑板报搬到电脑上,学生兴趣马上来了,积极动手。在讲 “共享文件夹”时, 我说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上有很多小游戏, 同学们怎样才能偷这些文件玩呢?学生对游戏类的话题很感兴趣,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

2.2任务驱动, 分散教学难点, 逐层提高

如在讲授“插入表格”这个知识点时,先布置任务:要求插入一个外框双线型实线的表格,再分散难点:把一个任务分为两个小任务,小任务一: 插入--表格,小任务二: 表格工具--设计--表格样式--边框,小任务看书或在网络上找操作视频, 一看就会。由小任务一到二,分散难点,由简到繁、逐层提高,形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3细微观察,及时答疑解惑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内容,不随意打断学生说话, 不急着提前作出评判。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几分钟前才讲过的内容, 即使学生提的问题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教师也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开认识上的疑惑,让他们的思维在模糊--清晰--模糊--清晰的反复中,不断理顺。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讲授完“将文本转换为表格”,学生做练习:将用文本表示的“姓名,高数,物理,英语,总分 ”转换为用表格表示。课堂巡视时发现某学生, 刚开始做很认真,不一会儿就烦躁起来,原来他用“插入--表格--文本转换为表格--文字分隔位置--逗号--确定”作题时,总是显示不正确。这时,教师提示这里的逗号是英文状态下还是中文状态下的,她恍然大悟,原来中、英文状态下的逗号看起来相似,但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能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细致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 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效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细化教学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在细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3.1二次评价,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篇3

中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篇4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4.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二、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1.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学困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教会学困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7.尊重和理解学困生。要相信学困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学困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三、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4.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小组学习时间。小组讨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间学习风格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会积极参与的。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1-0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篇6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由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学生个性化识字教学模式。

以《四季》的识字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四季图片,如教学“秋”字,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这时的学生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他们容易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生动的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充满兴趣。

(2)自主识字:学生识字的兴趣被激发后,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些生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识记的方法。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40分钟的课堂学生能掌握的汉字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识字。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的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问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然后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深处发生的美妙乐曲,点击“物产”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产。也可在“海島资源库”进行资源查找,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

(4)拓展延伸: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自主习作——媒体评改——上传保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优美的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仔细的观察并展开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将一些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让学生欣赏评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上传保存:最后学生根据共同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篇7

一、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仅仅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够对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鉴赏水平有所帮助,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带动课堂气氛。教师如果想要活跃欣赏课的课堂气氛,那么教师首先要“活”起来,摆脱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多的讲解只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丧失兴趣,音乐作品在学生脑海中会变得僵硬,这显然不合符新课标提倡的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例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教师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导入,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十分优美的曲子,同学们要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辨别主题音乐。”这样简单的话语,并不会为学生带来压力,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放松身心,自由的感受作品,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是自己思考的方式来让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并对作品的特点、主题音乐进行阐述,教师要对学生欣赏习惯给予充分重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欣赏《日出》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中向学生展示日出的美景,让学生能够领会到音乐的意境,主动的欣赏音乐、领悟音乐。

二、注重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激感的艺术,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音乐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学生对音乐中的内涵、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发生共鸣、交融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随着音乐的发展思想、情绪发生变化,心灵得到艺术满足。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学生情感体验。

(一)分组体验法

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单位,每一个单位表示一个竞赛组别,例如演唱组、表演组、舞蹈组等,让学生自由创作编造,并设计出一个个让自己满意的节目,最后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视听法

视听法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行同时感受,音乐虽然属于听觉艺术,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听觉和视觉进行结合,带给学生心灵的体验,通过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展示出音乐动人心魄的意境以及令人心醉的情感。

(三)唱奏主题法

每首音乐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主题,也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更是乐曲形成、发展的基础,通过唱奏主题能够让学生对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感知,并亲自进行体验,从而记住音乐,享受音乐,例如在《大海啊,故乡》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同音乐主题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加深对大海和故乡的情绪领悟能力,然后再欣赏《大海啊,故乡》时,便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

三、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音乐欣赏课要多采用一些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来激励学生的音乐创新精神。其实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观看表演等,来达到学会知识、技能的目的,但是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单纯依靠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方式便会比较平淡、单调,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持久,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个人认为,教师要在音乐欣赏课中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够避免课堂中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

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设计一些情感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够触摸到音乐,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联想,便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时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作能力等,还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是音乐创造是要通过学生音乐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掘才能够形成,因此音乐创造性的培养是十分困难的,教师要将这个目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贯穿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将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不能单单讲授一些音乐知识和乐理等。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实现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如培养学生习惯、引导学生情感等,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音乐教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建军,音乐欣赏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2]王慧,音乐欣赏教学应渗透教育艺术之美[J].才智,2010/35

[3]丁运东,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方法[J].艺术教育,2011/01

篇8

(1)和谐师生关系的判断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师生关系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一,从教育事实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师生关系,它指的是师生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和谐,教师地位、教育作用、接受信息和创新思维等活动协调进行,且如果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将会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协调机制进行制约。

第二,从实现价值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现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我们强调的是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层面,考察师生之间、师生与外界之间的协调情况;另一方面是状态展示,表现出来的教学结果是否积极。

(2)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和现状

有效的教学活动实质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够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微课,云课堂等。现在的学生人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方便快捷。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师生关系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分别承担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责任心、教学设计和策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预习效果也会影响师生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生关系成为了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1.2 环境因素

因为学习本身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实训机房授课,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最主要的行为,但学习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于主体,机房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学生的学习受到其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教师对课堂管理程度等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1.3 个体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因素外,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师生的心态、具体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教学要克服外在的影响力,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加强交流,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2]。

2 和谐师生关系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规定这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同学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形成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专业领域应用好计算机,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为各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2.2 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正所谓教学相长。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信息化课堂良好的氛围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和谐课堂氛围。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和尊重、支持和被认可的需要。师生之间的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对方,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好满足了师生需要。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W过程顺其自然地变成了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心理健康。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师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教师本身,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工作效率,更受其所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关爱,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给老师。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中,普遍感到紧张,甚至会反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频繁。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往往充满灵感。出于对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往往也会克服不专心的想法,主动接受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创造满足学生基本学习和认知需求的学习氛围。当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能力被老师认可,他们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问题的态度改善了,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

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分析每届学生的特点,过去接触计算机的多少,地区差异,年龄特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最大化。

3.1.2 坚持关爱与民主的原则

关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做到关心和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和促进学生思想和身心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教师,迁移到教师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偏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样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3 坚持双主体原则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反馈过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更取决于其本身的自觉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思维,主宰学习。坚持“主体性原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3.2 促进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3.2.1 教师为促进有效教学做努力

教师在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教师自身方面做出努力十分必要。

(1)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能力,尽快建立适应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学习了,引导学生的方法必然会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2)做一位创新型教师。将创新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成为各行业使用的工具。这就要求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创造性,适应时代要求。

(3)此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师应成为具有创新意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育人专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应从教学研究能力出发,把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学改革的和研究探索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3]

3.2.2 引导学生改进思想

学生既是师生关系的客体,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改进思想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信息化教学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从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看,学生不仅仅是学具体知识,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全方位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就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领会学习动机。对于每个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学完后的作用。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其主动思考。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动力和信心[4]。

3.2.3 对教学过程提出了高要求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创建每一个生动有趣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环境。实践表明,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教学活动有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和投入精力等,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计算机教师使用表达性的语言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2.4 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探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评价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情况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这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和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认知[5]。

篇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51-01

【关键词】 出血;胃肠道;治疗结果;学生

大学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常见原因有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等[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其特殊性,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亦有其特殊性。笔者对长江大学西校区医院2000年2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2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1.1 性别特征 52例病例中,男48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12∶1,明显高于相关调查结果[2-4]。

1.2 年级分布 大一学生17例,占32.6%;大二学生26例,占50.0%;大三学生5例,占9.6%;大四学生4例,占7.7%。

1.3 发病时间 周末、“五・一”、“十・一”长假期间34例,占65.4%;大型考试前后4例,占7.7%;求职期间3例,占5.8%;其余11例,占21.2%。

1.4 明显诱因 情绪激动、聚会酗酒、暴饮暴食致剧烈呕吐,胃内容物为咖啡渣样物急诊入院26例,占50.0%。失恋、人际关系紧张致抑郁、焦虑、自卑、失眠、饮食不规律,嗜烟酒、嗜可乐饮料2个月以上,黑便1~3 d入院15例,占28.8%;大型考试、求职致紧张、疲劳、失眠、饮食不规律,解黑便1~2 d入院7例,占13.5%。其中2例既往有“黑便”史,经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未行正规治疗。

1.5 处理与转归 2例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者送市中心医院诊治。余50例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头昏、口渴、腹痛、心悸,尿量正常,Hb为100~120 g/L,属轻度出血[5];均未做胃镜等创伤性检查,留校医院观察病情变化,行暂禁食或流汁饮食、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酸处理。抗酸剂选价格适中疗效肯定的西米替丁0.6~0.8 g/d静脉滴注。1~2 d痊愈36例,占72.0%;3~4 d痊愈10例,占20.0%;病程超过3 d,仍有黑便或上腹不适、上腹隐痛4例,送市中心医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1例,胃粘膜糜烂2例,贲门粘膜撕裂伤1例。6例在市中心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在1周内出血停止、带药出院。

2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占学生内科住院病人数的16.0%,仅次于重感冒和急性胃肠炎,明显高于社会医院的占内科住院病人的比例(2%~3%)[1]。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学生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多数对“上消化道出血”感到恐慌,“呕血”、“黑便”可作为负性应激源对患者及周围群体造成情绪影响。

鉴于大学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该病对患者及周围群体和学校工作造成的严重影响,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针对大一新生,刚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大学自律性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到自由轻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充满好奇兴奋,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再加之经济上的自主支配,使他们易饮酒聚会,暴饮暴食。学校应加强管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与转折,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大二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已减弱和消失,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情感、精神等心理应激因素导致。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大三、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导致身心应激,引起急性胃十二指肠应激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建议学校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考试、就业之间的矛盾,缓解压力,避免上述应激反应发生,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年人才。

3 参考文献

[1] 朱薇,姜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中国临床医生,2004,32(4):6-7.

[2] 盛显仓.2 18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相关因素分析.温州医学院学报,2003,33(4):262-263.

[3] 常静,王小凤.不同年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3,20(6):435-436.

篇1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信息技术意识和素养。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前的导入环节,对于一堂课的顺利开展和课堂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模式首先就是将其应用于教学导入中。教学导入生活化,教师可在信息技术教学导入中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图文混排―制作贺卡”这一课程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生活中的纸质贺卡,给学生进行实体展示,并向他们提问“同学们对贺卡应该不陌生吧,在过节时大家收到过贺卡吗?”学生会立刻被制作精美的贺卡所吸引,由此产生强烈的兴趣。接着教师则可进入到教学主题中,“在信息时代除了纸质贺卡还有更好、更新颖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祝福,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贺卡。”让学生利用所学去美化文档,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美化文档的操作方法,还能丰富其情感,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教学导入的生活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或是具有太强的理论性,那么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是一种严肃、沉闷的气氛,使学生丝毫没有学习的欲望,甚至会让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创设情景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PPT或网页制作时,教师可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如运动会、体操比赛时的照片作为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中,会产生很高的热情,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和动手操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学生也会积极提问。可以看出,当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会出现巨大的转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的契合点,并采取课堂问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督促学生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式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以外,还要对其进行改进,让教学评价更加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课程作业纳入其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PPT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让学生单独完成这些作业,并给予评价,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将教学评价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评价体系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分值,使学生在进行考试或测评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教学导入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评价生活化,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汤小姗.以生活化模式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02):55-56.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52-03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却又离不开合作,如环境、和平、多元文化、人口与资源问题等都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意识到,国际化人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件中,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正不遗余力地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决心。

一、国际化素质的内涵

在研究指标之前,有必要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进行一下梳理。国际化素质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中对其有很多不同的阐释。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素质应包括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国际知识四个方面[1];有学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多年工作的经历。[2]我国第一个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研究“上海构筑国际化人才资源高地”的报告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定义为:“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3]2003年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4]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化素质的理解具有很大共性,国际化人才至少应具备四大鲜明的特征,即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者结合不同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丰富了国际化素质的内涵,例如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领导力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学者们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校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化素质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从目前学界中关于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者比较关注实施国际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而对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评估研究较少。实际上,对后者的研究难度要比前者大。“素质”一词可用于表达一个人的内在,例如文化、才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能力等无形的特点。“素质”也是外在的,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得到表现。素质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我们能够用以评价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的途径。

学界中已有少数针对人才国际化素质能力测评的一些研究。有学者运用素质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六方面构建了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框架。有学者用专业素质、国际资源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三大方面12个指标来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进行测评。[5]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难以量化评价的缺陷,实际运用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研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学生所具备的国际化素质,从而为评价国际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高校层面而言,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也是高校自身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当前,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高校对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实践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交换学生、引进外国师资和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合作科研、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开设国际专题课程等。本文所研究的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在高校中现有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择具体指标来建立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体系主要遵循四个原则:其一,所选取的指标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二,指标数据必须是可获取的;其三,指标数据具有对比度;其四,评价指标适用于高校。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研究前期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素质有关论著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遵循适用性和可量化的原则,建立一个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量化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共分三级,其中包括知识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3个一级指标,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

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表

2.指标解释

学生国际化素质的高低可以从知识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

(1)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通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所取得的学历高低来判断的。一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业成绩方面有良好的表现。随着受教育水平和学习难度的逐步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学历越来越高,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其中一个目标是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提升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利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评价是通过考查其学科背景、拥有的技术认证证书数量和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数量来判断的。事实证明,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得到过较为全面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社会的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2)交流技能

交流技能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下与国际人士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和协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需要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这也是所有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能力。我们要求一个国际化人才,能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非母语的国际交流环境中获得信息并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考查其掌握的外语语种数量和相应的等级水平得知。学生所掌握的外语种类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把领导力作为衡量学生国际化素养水平的一个指标,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能够适应全球化和服务社会,是有理想和远见、有责任感、有知识、有能力和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6]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国参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和管理协调的能力。本文认为,学生在校担任各类学生组织干部或经常参与团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指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将来在国际事务中与他人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3)意识态度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教授指出:“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7]本文认为,具有良好全球意识的大众就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了解世界和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洞察能力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工作中都采取了“引进来”和“送出去”的策略,为增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很多机会。其一,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观念。例如外国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增设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等专题选修课程,引进国外大学的课程等,学生可以在亲身经历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逐步增长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其二,选派学生赴外访学交流。学生在国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水平,通过感受不同的文化能有效地拓展个人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经验。因此,本文在评价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方面,主要选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次数、赴海(境)外交流的经历、选修国际专题课程的数量以及参与科技、学术竞赛的表现等指标来衡量。

三、小结

与以往其他研究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不同,本文探讨构建的是一个针对高校学生,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其优势及最大特点是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客观性。然而,目前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只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修订指标及确定权重,应用于工作实际,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

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也在快速地发展。我们认为,学生国际化培养发展至今已形成机制和规模,但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差距不小。对学生国际化素质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过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8(4):65-71.

[2] 徐国祥,马俊玲,于颖.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及其比较研究,2006(3):85-90.

[3] 王璐.高校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 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20,36.

[5] 郭小婷.国际化人才素质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