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6: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篇1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这是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是制度方面,而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篇2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篇3

一、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篇4

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切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初中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差,情境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弱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

一、联系实际,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学生纷纷表示,货币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个活动看似很小,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活化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发散历史思维,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如果没有,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中,中国会失败?”“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进行争辩,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这种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深化教学。

(四)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开小差的情况,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比较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这极其重要。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询问历史事迹,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 微课;历史;策略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要求在视频作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微课”的核心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课堂及课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知识,尤其是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意义、历史过程需要记忆,课业负担繁重,日渐增加的课业负担更是让学生畏惧学习、逃避学习,把微课引入课堂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的内容新颖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识线索连成串,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诵带给学生的压力。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很多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很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而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各种历史题材的语言节目、名人讲座、以及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针对历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识点,教师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讲坛、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素材,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微课时长把握不当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五、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理清线索,增强记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学生们往往对理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感到有困难,而且记忆的遗忘率高。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简化教材、对比强烈

利用表格法醒目、突显、立体的优点,在做复习课时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本教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起到一种简化教材----用简明的符号代替冗长的语言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把、、放在一起根据时间、条约、影响通过对比可归纳下列表格,通过这种表格教学法(表略),知识点简明了,对比强烈,把错综复杂的知识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而且表格法改变了单纯的语言讲述和单一的条目性板书,使学生对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一目了然,可谓一举多得。

篇7

复习一般有三种课型: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三种课型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复习课

第一步:把握整体,明确目标――弄清、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这是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每本书的开篇第一节课、每一段历史的开篇第一节课以及每个单元的开篇第一节课,更要引起注意。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二步: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材,熟悉教材。让学生结合考点的目标要求,在教材上找到考点所在位置,并做好标记。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三步:建构体系――教师整合复习内容,链接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并做重点阐释,难点释疑。以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复习为例,(1)抓住本阶段历史发展的主线: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2)引导学生探讨出形成本阶段历史主线的根本原因;(3)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列举相关史实及其结果影响: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③《》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依据历史史实形成历史认识,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样就可以以根本原因为起点,按照侵略与抗争的主线形成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逻辑体系,进而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同时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自我检测,巩固知识。做导学案(《望中考》)的“单元检测”,“单元检测”为中考题型: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大部分为近几年的中考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

第五步:查漏补缺――学生交流质疑,老师点拨解惑。学生小组交流“单元检测”的答案,找出疑点,教师现场给予解释、评讲。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解题技巧。习题课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和培养思维的宝地。

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要防止教师忙学生烦、教师累学生晕的结果,要杜绝简单、单纯的解题,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三、试卷讲评课

试卷最能反映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重视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课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知识、查缺补漏、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步:分析数据,肯定成绩。课前首先要认真统计学生答卷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整套试卷的难易度。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树立学生的信心的前提下,再剖析学生失误的原因,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学习信心,以促进以后的学习。

第二步:确定重点,挑选错例。根据课前的数据分析,根据每一题的得分率选择典型的错题,确定本节课的评讲重点,基本不错或很少学生错的题目不讲,只提醒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步:学生说题,教师析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展示心得,享受成功的喜悦。若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教师帮助并引导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第四步:总结提升,掌握技巧。首先,结合问题先讲解题的思路。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找到问题的限制词和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联系教材知识,从问题入手,找到解题切入点。

篇8

关键词:

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探究中改进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在进行记忆时,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也容易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混淆,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学过的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发生顺序列成一个知识网,把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导火索、结果等知识填到知识网中。通过知识网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让学生有效掌握学到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篇9

3、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习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默写,有人喜欢总结错题本,有人喜欢背诵,每个学生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下面,我向大家总结分享几点各科目的学习方法。

4、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方法。理化生这三个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和定律,更要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掌握理论依据,更要注重对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5、地理、历史、政治的学习。史地政是人文学科,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升华,多了解人文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社会的进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要想学好这几个学科,就要多读书,多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只有知识面开阔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6、英语学科的学习。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家之间也需要交流互通,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我想英语学习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互通。要学好英语,除了在课堂上要听老师讲解最基本的单词语法之外,还要多读外文资料,一门语言的用法,是非常庞杂的,远非在课堂上接触的那点儿东西可比,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美丽。

7、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具体体现在八个“多”字上面,多听、多看、多写、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多反思。提前做好预习对即将要开展的新课程做一个简单的预习,能理解的尽量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去听,顺着老师的思路走,集中注意力,利用之前预习的知识点,来与老师讲的知识点相对应,找出自己不足,认真做笔记,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多做习题巩固,多背诵,多练习要点,记住一定要及时复习。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0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67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