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6: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技术推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始建于1994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以经营开发与农业技术服务为主。1999年4月师市党委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力度,正式成立农八师石河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设三站一室一部即新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办公室和经营服务部,单位归口师市农林牧局领导。从2008年7月起,师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由差额改为全额预算。农业技术推广站是融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农业执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事业单位。目前师推广站下设有五站三室一部,即新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植物检疫站、有害生物警控站、绿色食品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财务室和经营服务部。全站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人,占总人数的71%,高级职称7人,占总人数的33%,中级职称6人,占总人数的29%。几年来总站每年组织实施了十几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这些农业技术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具有相当大的实施规模,对农八师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除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外,农八师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农试站、土肥、植保、种子、气象等服务体系在往年的基础上得到充实和完善。目前农八师14个团场中有13个团场(除152团)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基本建立了以农试、土肥、植保、种子为基础的推广体系。团场目前结合实际,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拟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畜牧站、果蔬站、水利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推广机构;部分团场已将林业、农机、兽医等并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团场的作物良繁、栽培、植物保护、气象观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并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等各种试验项目。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严重不足
师农业技术推广站面对团场多、耕作面积大,目前所拨的推广经费捉襟见肘,导致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团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性质不明,推广经费主要通过种子站经营收入弥补。因经费缺乏,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基本条件也较差,难以吸引农技推广人员稳定地从事推广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经费不足而缺乏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致使一些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保证,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加之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改革步伐慢,运行机制不灵活,自我发展活力和动力不够。
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推广手段、方式落后,时间较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仍是薄弱环节。团场绝大多数连队没有建立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更没有自身的科研条件,仅仅依赖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指导面上生产,难以满足职工享受科技成果的愿望。
二、农八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一)建立健全兵、师、团、连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直接面向基层服务生产的机构,是联系科研、教学和生产连队、团场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的窗口。根据农八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的现状,今后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应放在团场一级,不断充实技术人员队伍,资金投入重点是改善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主体作用,借助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资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高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三)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176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机械农业和技术农业为主要发展对象,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技术人员可以将这些农业技术教授给农业农民,农民进一步教授给其他农民,既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接下来笔者会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给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些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1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1.1农户自身因素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受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家庭人口数、土地多少以及其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等都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1.2技术诱导因素农户一般都会将土地所带来的收入作为技术诱导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农户承包的面积越大,则农业技术就能取得更大的收益,进而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1.3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农户的文化程度和以前是否接受过类似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文化程度越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而且以前接受过的类似的服务也对农业技术推广有积极作用。
2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需求的内容
农业生产中,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理念。通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农户需要接受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上的技术的推广。畜牧业和养殖业的技术也被需要。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以农户需要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应在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和养殖业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满足农民的技术需要,而不是忽视实际需要随意进行技术的推广,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成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途径的需求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农业生产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农为本,以农民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理念。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都是运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进行技术推广,带有很大的指令性,政府决定了推广的内容和推广的方法,农民只需要接受政府的推广,忽视了农民自身的想法。但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推广的内容应该遵从农民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强大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收益。实际生活对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忽视了农民的想法,农民一面害怕新技术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害怕成本过高,收益无法对等,一面考虑外出打工来代替务农。所以,农业推广只有充分了解了农民的想法,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多多听取农民的意愿,在制定推广计划时征求农民的意见和看法,在评价农业技术使用效果使,调查结果并询问农民的意见。除此之外,要保证农民选择自由,毕竟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需要成本的服务,农民是否采用应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减弱了农民技术使用的积极性。3.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实践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往往以示范法、培训法、咨询法为主,但是农技110、农民田间学校等新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却很少用到,并且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靠政府带动,而鲜少有农业专业协会进行,这种推广方式过于陈旧,所得效果必然有限,所以要彻底摒除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多种推广模式相结合下建立自下而上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进行双向互动,尽量避免单向灌输。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器,多采用非政府组织推广,在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引入成功经验,为农民创收财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保证推广经费充足,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支持。保证推广内容的实用性,确保推广的技术满足农民的需求。
4结束语
农业生产离不开林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农业技术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大力普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途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满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带动农业技术稳步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进行中,农业技术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纽带,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助力因素。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打工。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和谐。
1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目前,推广人员的普遍素质和能力仍然不高,人才也不充足,特别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尤为短缺。这些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和效率。由于人才不充足,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通常都无法及时顺利解决。加上整个推广队伍对农业技术推广认识不足,对农机推广的积极性不高,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效果不佳。
1.2农民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是农村的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能力也有限。还有大部分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得不够,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不了解,他们喜欢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处理种植的相关事宜,对新的农业技术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农民的不接受也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困难。
1.3资助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客观条件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通常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也不利于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创建和稳定,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正常进行。
2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2.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需要国家、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农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虽然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有部分领导、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所以国家和基层推广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使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都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在宣传的同时,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的带头人,利用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
2.2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在强化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把服务重点推向产前和产后。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对于调研后确定可以对农业生产非常有用的项目要加大资金支持,以便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给农民带来益处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2.3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速度
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是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高能力工作的。不管什么工作,想要做好,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团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基层推广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发挥农业技术的有效性。
2.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是需要资金支持才能长久顺利做下去的。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预算时要首先考虑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预算,确保资金能及时到位,各级领导和负责人要做好监督工作,对资金的拨放要进行监督控制,避免贪污事件发生,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2.5提高科学普及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进行培训,可以根据春耕、秋收的季节现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对于文化水平一般的农民,可以进行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以利益带动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增加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潍坊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利润来发放。能发放工资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设施陈旧、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硬件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2.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生,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大;三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料显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3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7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31%。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并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制。结合潍坊市实际,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改革传统农业推广机构,继续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政府的推广机构及其推广网络在当前及其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整合、稳定,以发挥其主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鼓励有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投资政策,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抢占经营市场,兴办生产性的服务实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开发多种创收渠道。
3.2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调查的寿光、诸城、青州、昌邑等市的情况看,不论是寿光确定的“企业+基地+定单+农户+品牌+市场”运营模式;还是诸城市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或者青州市“以市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支柱产业”等,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政策,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行业自律,加快以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它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间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措施,提高专业协会管理力度,来加强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和支持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的有效合力。
3.4健全网络,普及以视听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潍坊农业信息网,大多数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但目前农业信息网规模较小,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较差,网上资源比较缺乏且利用率较低。在硬环境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村电信、电力普及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在偏远的乡镇还没普及。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入网建设,培养农业信息用户群体,鼓励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
3.5加强项目带动,完善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的条件必须是针对专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根据专项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特色来应聘首席专家。应聘的专家主要负责专项技术或项目的组织、指导、推广和咨政服务。受聘专家可以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也可以是推广机构的知名专家。通过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力推广专项技术、项目以及新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6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6.1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基地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机构设置不合理、推广手段落后、基层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些地方的基层机构改革,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冲击,技术服务十分薄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在改革中求稳定,在创新中求发展。要通过体制改革构建―个精干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这个体系的活力。
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首先要推进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要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措施,要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效益转变;农业技术推广要改革,需要从为农业生产服务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制度创新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正逐渐地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可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对象。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因此,要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另外,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有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这样便导致许多推广工作仅仅局限在表面现象,不能让农民满意。所以,要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必须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实施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三、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理念创新
在现有的机制框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有时还不能与改革后的推广技术所需要的理念相适应,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
他们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深入,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的不够彻底,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掌握的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以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同时,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不断的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并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四、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组织创新
农业推广体系有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如果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进行组织创新,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来参与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那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要先创新农业的推广体系,发挥农业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需要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J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2-0106-01
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育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之一可称得上历史悠久,与当下时尚而花样翻新的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相比,农业技术推广片以服务农业为目的,具备了一些特质。
一、概 念
总得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片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教授农民某方面的农业技能为创作目的。宏观来讲,农业技术推广片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从微观层面上讲,具体到某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农民看完,就能学会某一项农业技术。2.由其创作目的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片涵盖了与农民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植、养殖、储藏加工、农机工程、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3.全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节目,农业技术推广片的整体逻辑性比较强,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农业技术的逻辑步骤逐渐展开。由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特质决定,在制作时就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片涉及的几个方面
(一)选题。选题农业电视节目是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前提,如果观众对节目介绍的技术、品种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他就不会收看。这就要求农业电视节目选题的策划者与申报者――编导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知道现今农村的发展状况,通晓农民在生产上的需求,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农业的整体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符合农民需求的、符合时展的选题。其次,为免误导观众,不能对节目中所介绍的技术进行效果的夸大、渲染。涉及增产、增收的描述要客观真实,对其优缺点要公正地评论。另外,推荐的实用技术可操作性要强,切实适合农民使用。在地域性强的传播渠道,要传播适合该地区种植、养殖的品种及技术。
(二)文字脚本。文字脚本决定了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结构、重点,以及风格。由于农业推广片必须得使农民朋友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因此,编导在撰写脚本时,要尽量避免书面词汇,最好运用农民自己的语言,像对农民朋友手把手地教,这样农民才爱看,才听得懂。同时,在各个步骤的介绍中,要详略得当,对农民熟知的步骤大胆简化,而对节目介绍的技术重点则加以突出表现。
(三)拍摄。在某些农业推广片拍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的“干净”,每到拍摄时,除了必须需要人操作的步骤之外,通通让人躲在一边,只拍摄一些空镜头,事实上,这些镜头最终组合起来会让观众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拍摄时要尽量多设计一些活泼的镜头。另外,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同期声的收录,以增强现场真实感,加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后期制作。由于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因此,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要做到声画对位,讲到什么,画面就出什么。使观众边听边看。在镜头的使用及剪接方面,不以绚丽为主,而要在不违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以镜头到位为准,可以通过长镜头的运用, 把连续的时空运动的真实内容呈现在屏幕上,传递完整的信息。第二,同期声不能高于解说的声音,一些设计的镜头也绝不能分散人们对主题的注意力。第三,除解说及画面外,还要综合运用音乐、音响、字幕等多元因素。字幕包括段落字幕、提示性字幕等。前者把全片划分成若干段落,可显得层次分明、条分缕析,有助于观众一步一步地看完整部节目;而后者则对一些重要步骤、一些药品使用的量等做出一些提示。
许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朋友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农民的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他们除了收看电视上播放的农业技术推广片之外,还主动使用网上下载、购买光盘反复观摩等各种手段来开阔眼界、提高技能、了解新知识。也许由于节目类型所限,这类节目显得有些枯燥,但如果从业者从以上几方面用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做到位,相信肯定会对我国“三农”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郑建英.把握定位做好服务明确对象突出特色――谈《农广天地》节目的内容选题与创作要求[J].农民科技培训,2010 (4).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070-01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而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 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 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 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而。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而,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而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白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白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2.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近几年来,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现行体制下的组织形式还是自上而下的主导控制模式,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生转变后,农民仍然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要想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优质安全的总体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适应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农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作为一个类群,在心理特征、年龄组合、行为规范、获得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按照“用户导向”的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效,确立农民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取向的农业技术服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建立示范基地、广播电视宣传、科技下乡等为主,优点是一次性覆盖面较广,但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机制。对于多品种、多模式的设施农业,传统的推广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实施主题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协调员、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为设施农业发展培育骨干人才。应根据当地实际,把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放在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身上,采用“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推广路径,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产后流通、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对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㈠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农技推广部门要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以入户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技术指导员要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现阶段,我国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想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农技推广的效率提升则成为重中之重。农技推广服务于农民,它能将高校及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在关键的“最后一公里”环节上,满足农户对种植饲养等农业技术的需求,研究其推广效率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化农业。由于农技推广存在很强的地域性,部分地区行政化推广方式忽视了农民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产学研用环节的相互割裂,推广效率低下。湖南省株洲市农业人口占比高,达到了总人口的63%。同时第一产业构成占比为省内第三。笔者以湖南省株洲市为例,对农技推广的效率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DEA
方法的理论及模型DEA是指数据包络分析或效率评价方法,它可以衡量服务生产力,测量决策部门的生产效率。DEA模型则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对多种资源的运用和多种服务的产生进行考虑,从而比较提供相似服务的多个服务单位之间的效率。该模型有CCR模型和BCC模型两种。BCC模型是假设决策单元处于变动规模报酬情形下,一般存在递增或递减情况,主要用来衡量综合效率(TE):纯技术效率(PE)和规模效率(SE)[1]。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不符合实际生产状况,因此本文采用规模效益可变的BCC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公式如下:其中h0为决策单元DMUk0的效率值,xik,yjk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uj和vi是权重。当h0=1时表示投入和产出比达到最优[2]。
1.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DEA模型的指标分为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1.2.1投入指标。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是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财政拨款,而政府对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好用且耐用的农业机械的投入被称为先进农机具投入。农技推广人员数则是农技推广过程中实际参与服务的人数。1.2.2产出指标。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两项指标,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再结合实际的农技推广过程,依据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同时兼顾农民实际的收入,进行综合考量后选取的指标[2]。1.2.3数据来源。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数据来自株洲市农业农村局。从《株洲市统计年鉴》中获取先进农机具投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三项数据。农技推广人员数则是到株洲市农技推广站实地调研收集所得。
2株洲市农技推广效率的实证分析
2.1样本统计描述
基于《株洲市统计年鉴》及在株洲市农业农村局实地调研收集到的数据,将株洲市2013—2019年农技推广投入产出指标原始数据列出,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13—2019年株洲市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是波动的,其中2017年的财政投入为最高。先进农机具投入则为波动下降,由于先进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善,所以投入数量上并没有出现上升势头。农技站单位的工作性质可能是农技推广人员在数量上变化较小的原因。
2.2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表2收集的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出综合效率值TE和规模效率值SE以及纯技术效率值PE与规模收益值RIS[3]。使用DEAP2.1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见表3。表4与表5则为通过DEAP软件进行各个决策单元的生产有效性评价。通过表3可以得出株洲市这7年的农技推广规模效率为波动下降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19年,为0.718。2018年的规模效率值为0.772,平均值为0.884,两者之间也有较大差距。这7年内纯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维持在1.000附近。平均纯技术效率达0.997,说明株洲市在这期间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通过对表4和表5进行分析可得,农技推广财政投入2017年冗余值高达904.84,说明当年政府没有进行较好的资金审核和管控。先进农机具投入与农技推广人员数冗余值都比较小,表明投入的先进农机具在生产活动中的使用率以及推广人员人数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工作效率较高。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总体来看维持平稳趋势,但是2016年和2019年产出不足,不足率分别达到实际产出的9.5%和19.4%,说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还有上升的空间。
2.3存在的问题
2.3.1综合效率需要提高。技术效率方面,7年来的平均值为0.879,与最优组合1.000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株洲市与其他高效地区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取得了成效,但是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2017年,农技推广财政投入为最高,但纯技术效率却为最低,说明当年株洲市政府并没有对投入的资金做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财政投入使用率低。2.3.2规模效益可继续优化。DEA模型分析出RIS值在2015年之后均显示递增,说明规模收益还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值,株洲市政府对于农技推广的整体投入可以适当增加。目前的投入规模与实际产出并没有达到最优组合,如果继续扩大投入规模则可以提升实际产出效率。2.3.3推广人员的激励制度还需完善。株洲市这7年的农技推广人员数虽无较大变动,工作人员也比较固定,但较多农技员工作年限久,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若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将会导致推广队伍的结构严重老龄化。
3对策与建议
3.1合理规划财政资金
首先,适当减少专项机构的运营成本。传统的农技推广机构,是政府组织的公益部门,应继续由财政支出进行运营;新兴的农技推广机构,是具有盈利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政府应减少专项拨款,对其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其次,增加培养职业农民的支出。可设立更多的职业农民培训结构,使其不被动地接受推广,而是可以更主动地获取农技知识。最后,强化资金流向的监管力度。充分遵循法律法规,建立相对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4],创建农技推广部门内部的资金明细制度,做好农技部门工作人员的纪律培训,使财政投入的资金在整个推广过程中有迹可循。
3.2改变传统推广模式
现在是互联网与电商的时代,农技推广模式也可以更新换代。除了传统的农技员下乡、村委会集体培训等形式,还可以扩展推广途径,在网络上进行技术推广。比如利用各大自媒体平台创建农技推广专栏,设置农产品种植技术频道,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农技推广服务。
3.3完善推广激励制度
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要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完善对基层推广人员的激励制度。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只受到农户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其工作的物质支持。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扶持,增设专项补贴等物质激励制度,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5],这样才能激发其活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4结论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DEA模型,对株洲市农技推广效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分析了株洲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株洲市农技推广工作在三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政府层面,二是农技推广机构层面,三是农户方面。其一,只有政府和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技员的带头作用,使农技推广服务真正地发挥作用;其二,只有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户共同协作,才能建立更加良性的关系,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技推广服务的技术成果;其三,只有政府和农户创建无障碍交流的渠道,才能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使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瑜萍,何琳,程硕.广东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基于2015—2019年揭阳市5县域DEA模型为例[J].南方农村,2021,37(2):30-33.
[2]常博武,金怀玉.基于DEA模型的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3):66-70.
[3]李雄,刘艳萍.基于DEA模型的晋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分析[J].南方农业,2015,9(27):143-144.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 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 层的原始温室。
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亩,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加快某地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
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每年要有选 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 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在某地市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项目确定后,各级财政都应拨付一 定经费,由市里组织专家研究提出集中应用的新技术或配套技术。开 展以入户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养殖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 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名技术指导员一般要联系20个示范户。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 指导员、示范户四者之间要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加强检查与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技术指导员和带动作用 明显的种养户给予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2.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养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
2.3农业教科研机构与技术市场的推广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及在杭科研机构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经常会把某地一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实践环节。这样双方就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 制,一方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蹲点,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技术推广活动。在农科教结合中,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是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5年杭州电大毕业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贯彻因地制宜、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特别是适用技术培训更有针对性,把培训农民与技术推广紧密联系起来,农技推广、科研、教育等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浙江农林大学、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具有商品属性的物化类和部分易控制技术成果,虽然进入市场,但由于农业成果的生态区域性、不稳定性、时效性、时序性等特点,对价格的确定、风险的界定、权限的规定等问题,决定了推广技术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必须制定细致的规范,加强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 推广系统、用户系统、研究和管理系统等。在某地郊区型现代农业建 设过程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 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高校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 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 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