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循环小数教案

循环小数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循环小数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循环小数教案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备课就是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方案。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编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材上的例题或是参考书、课外资料中的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案费时费力,实用性也很差,真可谓劳民伤财。

目前,我们编制的“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学案中有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目标和自学的重点、难点,有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有适当适量的练习题。学案编制好后,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可以检查一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的“学案”,以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的难点和疑点。

如“循环小数”这一章节,在学案中确定了这样的自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并能用简便法表示循环小数。

②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一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难点。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练习检测、巩固等。

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出了如下几道难易适中的练习:

①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0.71818……,1.529529……,6.66666,0.3333……,3.5423423……,1.676767。

②计算下面各题,请用简便法写出是循环小数的商。7.9÷3.3=?O.5÷0.12=?38.2÷2.7=?

③……

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讨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要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学目标,按照导学案要求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利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案导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数学的能力。我们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案导学”所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则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是立足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本章节、本课时内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什么定理公式、行成何种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十分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学”还更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学会知故而创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导”是手段,是学的方向。这里“导”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导、导疑,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质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时段,去安排课堂40分钟的分分秒秒,目的还是一个,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牢记:活跃的课堂,互动的师生,互动的学生,互动的课本与人体现了“导”的成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练习还要顾及及时弥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应用。

篇2

本期数学教学工作坚持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宗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达成教学目标:

本期完成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在计算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5、使学生经历了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了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6、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基本学会了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与平均数。

7、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8、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本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本期的教学工作,认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大纲讲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用语及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

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作了学生的单元测验。

本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

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上期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辅导。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四、本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本期,针对学生间时的思想波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了解时代特征的教育、使全班同学均能正常发展。

五、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六、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1、课改的实践力度不够。

篇3

一、审视探究

课前,我们都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某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而冥思苦想,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视若珍宝,然而,我们这样带着预设进班,往往已把学生看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学生的发言一旦偏离课堂的中心内容,我们便不知所措,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引回“正道”。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可能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回顾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生1:可以用一条绳子将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

(老师微笑着点头,并演示了一遍。)

生2: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

(老师有点不高兴,因为这不是他要的答案。老师演示了一遍,说:这样做很麻烦。)

本课中,学生2的回答围绕着“尺子的转动”,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能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呢?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那就换一下,让圆来动,圆不是滚得很快吗?教师来个“换一下”,同样是尺子和圆,第二种方法就可以让课堂灵光乍现。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课堂不应该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发现。每堂课都应是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充盈着智慧、灵性,才能构建出开放、优效的课堂。

二、实践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案例:在执教《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比比谁算得快、算得准。

在计算出来后,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中这两类代数式的特点,大胆猜测它们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a+(b-c)=a+b-c,a-(b+c)=a-b-c。

然后设问:式子中左边和右边的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了。

生2:我又试了,发现不论a、b、c取什么值,左边和右边的值是相等的。

生3:(有些迟疑)第一个式子的符号好像不变化,而第二个式子的符号好像变了,左边括号内都是“+”号,右边b和c的符号都是“-”号了。

生4:我知道,如果把括号去掉,要根据括号前的符号来判断。

……

老师的引导显然适应了学生们急切地展示自己看法、表白自己认识的要求,学生的争辩和讨论成了一种激烈的、毫无拘束的、发自内心的交流与合作。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该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的课前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弹性区间”,让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成功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成功的预设往往能促进美丽的生成。

2.善于捕捉,妙手偶得。

案例:在教《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大家在课上明白循环小数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由我做火车头,请几位同学做车站,其他的同学就做车厢。我们预先给车站编好数字站名,要求我们经过哪个站就报出该站的数字站名。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这次游戏。

第一圈下来,大家报出了“29.6435”这个小数,然后,我们开始进入特殊站点停靠的开火车游戏,我们走完2―9站点后,接着便按固定线路6―4―3―5循环旋转前进,大家一边走一边报数:“29.643564356435…”说着说着,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时,我问大家:“我们还可以继续循环旋转下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又问:“我们可以转几圈呢?”刚开始大家回答“十圈”、“一百圈”等答案,但随后就反应了过来,一起说:“无数圈!”这时,我让大家停下来,请大家说说两次开火车站名的不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第一次站名短,第二次的特别长。”也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可以无限长。”还有的说:“第二次的站名后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数字在反复出现。”我表扬了大家的观察仔细,同时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来对我们的教学预设进行合理的删补。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3.从容应对,把握精彩。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事件的可能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必然性产生了质疑,他说:“我觉得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必然事件,因为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看不到太阳,所以这不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应该是不确定事件。”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教师愣住了,这可是预设时没有想过的问题,老师想用“这是自古以来的”搪塞过去,但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究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如何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好时机,于是便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换意见。学生经过交流和辩论,知道了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由于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公转而造成的,所以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之言、离奇之举、突发之事,往往使教学计划受阻,课堂气氛陡变,使教师陷入困境,遭遇尴尬。尤其在信息化程度高,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今天,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预料,需要教师从容应对,把握精彩,更需要教师本身有着扎实的基本功、精通的专业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如能及时捕捉住“灵感”、“火花”,并把它变成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必然异彩纷呈,充满活力。

三、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课堂生成是思维个性化的彰显,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运用恰当的手段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使数学课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鲍琴娟.理想的课堂生成需要什么.中小学数学.

篇4

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教师和学生都将为能在这般诗意的课堂栖居而怦然心动、悠然神会!

一“错误”动态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把长方形(如图1)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如图2)后,问学生:“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图1图2图3

为什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快全班都肯定仍是“7=35”,数学科代表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斑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可,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如图3)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不对呀!明明接近0了呀!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二、“差异”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与其消极观望,抱怨其是造成学生学习成就差异的罪魁祸首;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教育家说,当一个教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劲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歧路动态资源――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我揣着教学“必备品”开始《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58.61=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吴格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而我也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问”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流光溢彩,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篇5

一“错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二、“差异”――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劲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歧路”――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3= ,58.6÷11= 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一位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 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

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 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篇6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2.出示投影片。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367

提问: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提问: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3)把下列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引入。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小数和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学习新课

1.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3)出示例1。

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②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添上了百分号。)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0.7850.16

(4)百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呢?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小组讨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5)出示例2。

例2把27%,124%,0.4%化成小数。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去掉了百分号。)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80%3.5%

(6)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2.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刚才我们又学习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2)出示例3。

循环小数不能化成百分数怎么办?(取0.16的近似值。)

怎样取近似值呢?一般要求百分数的分子要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当把分数化小数时应保留几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第一步做什么?(分数化小数,取近似值时要用约等于号。)

第二步做什么?(小数化百分数,数值相等所以用等于号。)

(3)掌握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分数又怎么做呢?依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4)出示例4。

例4把17%,40%,12.5%化成分数。

①说说你的想法。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成最简分数。)

把12.5%化成分数后,分子部分是小数应怎样处理?

(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去掉分子的小数点,然后再约分。)

②练习: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2.5%120%

(4)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应怎样互化?

打开课本看129页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把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任意转化吗?互相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四)巩固反馈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小数。

3.把下列各数化成分数。

15%125%3.75%0.6%0.6250.04

4.选择题。

(1)和2.5相等的数有

[]

A.25%

C.2.5%

D.250%

(2)0.75%等于

[]

A.0.75

C.0.0075

[]

A.9%

B.9.0%

C.9.1%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30页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节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篇7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改革的引路灯。我们如何去实施数学课堂教学,要科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变化都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更要恰当准确,做到科学施教,依法施教,实现最终教育目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参加校内外业务培训,攻破业务上的道道难关,学透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研究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再上新的台阶。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同步发展

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最直接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课上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发言,增大信息量,增加知识深度,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素养。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客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各种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在自主研究、自我发展的轨道上良性发展。例如:在讲五年级《循环小数》一节课时,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自学有关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其概念、特点、规律,掌握识别方法,学会自我总结。课上讲解时让学生回答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说出新学知识,这样教学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理念。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上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研究主题,确定小组发言人,进行集中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别观点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备课方式,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还应该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变独立备课、分散备课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群策群力。统一集体备课时间,一起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形成科学性、适用性强的集体备课教案,这种备课方式既考虑到每位教师的优势作用,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做到查漏补缺。但在集体备课中,不能强求划一,教学模式固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学生特点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彰显个性,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同步发展。课后,安排一定时间集体讨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课后回顾与反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写下自己教学时的切身体会,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教训,还可以是今后教学上的建议。

四、巧设题型,科学训练,做到学能并进

巧设题型包括例题、练习题、考试题、课外技能训练题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培养学生数据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力求达到概念复习习题化,习题设计题组化,题组安排层次化,题目注重变式化,解题方法规律化等。在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要体现一题多变。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使学生在做习题中得到相应的方法指导。教师通过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训练,从中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使知识系统化,克服某些思维定势,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如:在六年级《圆的周长》的教学中,通过给出不同的变量,求另外一个量的训练中,题型涉及面广,有层次性、关联性,最终让学生通过习题得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1—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能引发教师对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选择最佳方案

课前反思又叫前瞻性反思。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备教案,也就是备教学案,要明确教材的特点以及作者编排的意图,确立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备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自己说上课,要求学生说下课,教师再说上课,学生再说下课……反复数次后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意义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循环”的例子。这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更深刻地理解了“循环”的意义。

二、课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又叫适时性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插曲、小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都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教学契机,立刻进行反思,随机应变地对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的优劣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基准,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节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变。

2.教学策略反思。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样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面。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的同时结合画图方法和假设法,并努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这节课中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后,问学生能否用图形来表示鸡、兔的头和腿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

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从上一学期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图形的运动,会画出对称和平移后的物体,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争取学好本学期的任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0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哪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言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它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更是教师思维的载体。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展现教师睿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授的内容。

1.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美术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教师语言应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才会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可以穿插小故事、水口溜、歌谣、谜语,从而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欲罢不能。

如一位教师上《循环小数》时利用故事,引入情境:“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同学们听着这个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教师问:“这个故事说得完吗?”“说不完。”“为什么?”“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的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它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学生学好以下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

2.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有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说: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说:“不能!他们无法滚动。”

教师又说:“那就做成这个形状吧!(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大笑:“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

“那做什么形状才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同学们愉快地讨论着,最后找到了答案:“圆形,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事实表明,数学教师应采用具有启发性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此处无声胜有声:演的技巧

演既是态势语言,又称行为语言或无声语言,是指手势、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实物、板书等无声语言。最好的处理态势语的方法就是使其成为课堂常规,只要教师一出示这个动作,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表现出色时,以“竖起大拇指”来表示夸奖,起到激励功能;当学生过于活跃,扰乱课堂气氛时,一个表示暂停的手势或一个表示安静的手势可以起到很好的调控功能。

如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设计联想训练。教师讲一句话,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教师说:“24能被2整除。”一个学生说:“24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做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溃“还可以怎么说?”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2是24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又如:教学“认识加法”时,合理运用手势语(将双手慢慢合拢),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起到了强化的功能。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利用有声语言来吸引学生,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启发思维,点拨疑难,还善于抓住动作运用技巧、教具运用技巧、表情运用技巧、板书运用技巧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三、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写的功能

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深刻指出:“教师的工作,一靠说,二靠写。”说,就是讲解;写就是板书。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讲解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板书也是至关重要的。精美的板书好似一首诗,犹如一幅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尝试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形象直观

形象直观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提纲契领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成为引发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强烈诱因。如教“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有效地强化和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可边提问、讲解,边作如下的板书。

2.化难为易

数学教学常常离不开图形,特别对小学生更是这样,巧妙的配图,引起兴趣,激发思维,化难为易,大大有益于文字阐述。只有这样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当我们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新知识),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以下内容(见图):

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与三角形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样,通过正确的讲解与清晰的板书,就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3.一目了然

在小数与复名数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不仅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而且要准确无误。

有人赞誉数学板书为“微型教案”,的确如此。板书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我们的课堂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魅力来自教师丰富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长期不懈的和实践,把一些艺术形式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篇11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说实在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取意识强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与的标志。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研究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临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简单。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第二题,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容易;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认真,遇到问题别着急。”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

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居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取的意识。他们有了需要,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

二、引导学生获取,还要创造有利于获取的条件

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

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

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

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

三、重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