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7: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继续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继续教育

篇1

一、引言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全世界经济和社会的飞速进步,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当今很多国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计算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普及教育及推广应用,以争夺这个对政活、军事、经济、文化以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决定意义的“制高点”。

在这一新形势面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把计算机做为高科技工具改进本职工作的重要 性,因此产生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技能的强烈需求。这一需求推着计算机继续教育的到束。

二、计算机继续教育的三个层次

根据我国国情舒析,计算机的继续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星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这部分人员虽然在大学里学过有关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但是计算机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他们的知识陈旧速度加快,他们感到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因此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新知识的继续教育就成为必要。 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专业外的业务骨干的继续教育。 这部分人员受过中、高等教育,目前大部分是中缎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于某一专业方向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是各行业的骨干。他们虽然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对计算机这一新型工具还知之不多或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使其成为自己工作的 “助推器”。如果这部分人真正学会了把计算机与本专业的工作相结合,将会在我国各个领域 产生巨大的效益。使汁算机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强大生产力。所以让这部分八用好计算机是 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第三个层次是对第一、二层次之外的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员的继续教育。 计算机作为先进科学技术中最活跃的代表,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和各个方面。深入到教育,妮乐等领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汁算机的普遍应用逐渐形成一种计算机文化。变革着人们的观念,促进着我国现代他的进程。因此,对这部分人员进行计算机继续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认识到科技的威力,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提高适应现代化的能力。这将成为中华腾飞的社会基础。

三、计算机的现状和对策

我们的现状是:虽然计算机硬件不断更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家用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计算机的人均占有率并不高,应用还够广泛。虽然公家购置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加,有些单位虽然已经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但还仅仅停留在打字的阶段,没有充分开发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功能,或还没认识到用计算机对传统的工作方式进行技术改造的必要性。继续教育的任务太重要也太艰巨了。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的机遇,加大我国计算机继续教育的力度,我们国家与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会拉大,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就会被延缓。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重视计算机继续教育,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计算机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在上述计算机继续教育的三个层次中.第二,三个层次人员占的比例很大,约占计算机继续教育对象总数的80%。因此应受到较多的注视。其中第二个层次的外计算机专业的各行业骨干,应首先成为当前计算机继续教育的重要对象。这是因为:第一,他们是业务骨干,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较好的专业素质,一旦学会了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就会如虎添翼,积极、主动地利用计算机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竞争力。第二,他们在本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们利用计算机改进工作的成果,会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热潮,从而促进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平。第三,这些人分布在各行业.各行业的科学化、现代化必将汇集成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 而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因此针对各行业需要对骨干人员进行计算机继续教育,将会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中华民族的腾飞。

其次,对第三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计算机文化的继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很多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没有在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的机会,但计算机软、硬件更新之迅速,普及之迅速,都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他们从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时代的脉博跳动得越来越快,从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术新应用中体会到计算机正闯入人们的生活,预感到不懂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文盲。危机感使他们想自学计算机知识,但面对科技革命产生的大量信息,又感到迷茫,不知该从何学起,该学些什么。因此出现了有些人在缺乏对电子计算机的特点、性能、结构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购置计算机,片面追求“高档次”,脱离实际需要和自身使用水平,使机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功能和资金的浪费。这说明引导自学者入门,帮助他们在浩瀚的计算机知识的海洋中精选必须的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也成为计算机继续教育的任务之一。在信息革命的时代,“知识爆炸”使具有自学能力的人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只有通过专业人员对外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学者找到恰当的学习途径。

四、计算机继续教育之教材

篇2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篇3

1.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继续教育过去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向理论培训,实际操作主要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竞争,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实务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能力教育、整体的素质教育和管理创新的教育。目前,某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的认为继续教育投入是一种消费性投资,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愿对会计继续教育进行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而有的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也不够重视,认为继续教育既不影响晋升又不影响加薪,只是为了会计证的年检而应付着接受继续教育,缺课、少课,只签到不学习,或者是找人代替培训甚至考试等情况时有发生。

2.培训方式简单,内容设置不合理

教学手段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培训手段。方式单一,主要以老师讲、学员听,完了按指定教材考试,学员参与程度低,交流机会少,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对会计相关知识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的需要和培养处理新经济业务和特殊经济业务能力的需要,忽视了对会计人员进行创新教育和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缺乏针对性,师资单一

教材和师资队伍状况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高低。在教材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纯理论的内容较多,联系实际的较少,而且培训教材的设置缺乏层次性,没有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工作职责的不同,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质量。

4.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往往由财政部门指定或授权,带有部门垄断性,同时,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也不到位,使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培训机构受利益的驱动,采取压价、回扣、拉关系种种不正当手段抢生源;二是培训机构任意减少培训课时,在学时记录方面弄虚作假;三是开设课堂过大,安排人数过多,影响教学效果;四是培训考核制度不严,监考、阅卷流于形式。

二、会计继续教育创新的对策

1.更新观念

会计继续教育创新的前提就是观念的更新。单位主管人员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只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时间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才能得到保证。作为会计人员,应主动培养自觉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牢固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2.改革教育方式和内容

目前,对会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而且也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在运用传统的面授、讲座、研讨等方式的同时,也要借助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模式,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快捷、便利和高效的学习条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创新教材,加强师资

编写实用、高水平的培训教材是继续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避免教材中纯理论的内容较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的情况,教材除财政部下发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制度外,还应补充新的会计理论和专题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职责需要设置教材,满足会计人员的不同需求。加强多元化的师资力量。除了高校教师,还应有注册会计师和大型企业的会计主管等参与,以期知识来源的多样化,把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做好。

篇4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更应看到,我国重视并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毕竟起步较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此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更加不利于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

首先,事权与管理权脱节。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管人、管事,导致会计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所在单位的各项要求。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教育,由于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权,对会计人员是否学习,考核约束没有力度。

其次,会计人员流动频繁,缺乏应有的监管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位的成立与解体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中必然伴随会计人员的就业与离岗,对于离岗的会计人员来说,失去了与会计管理机构的联系,从而也失去了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投资不足首先,表现为个人投资不足。当前会计人员收入普遍不高,特别是企业会计人员尤为突出。如果让会计人员个人负担资料费、培训费实不现实,使得有些会计人员有意逃避学习培训。

其次,企业单位投资不足。现在的企业管理机制,使得大多数企业单位不愿为会计人员学习培训提供资金。会计方面的各项法规和要求,在企业单位当政者眼中是苍白无力的,而会计人员更是无能为力。

最后,政府投资不足。作为会计管理监督机关的财政部门,没有把会计继续教育的费用纳入其专项的预算管理中,因此没有形成专款予以保证。这样“无米之炊”的会计继续教育事业难以形成良性发展。

工学矛盾突出

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会计人员自身力不能及的。有些单位会计人员在学习期间遇有企业单位一些财务业务时,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需要而放弃学习。

当前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现实的。如何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初始教育水平

会计继续教育,是对从事会计工作并取得会计证后的会计人员实施的教育工作。当前,我国会计人员所接受的初始教育主要来自于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还有少部分由在岗会计人员以“师傅” 的身份教出来的“徒弟”。会计人员接受初始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并影响其从事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并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效果产生长远影响。学历教育,由于历史原因,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学校用100%或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培养会计人员20%的业务素质”的情况非常普遍。改革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客,使学生不仅学会处理当前会计业务所需的系统专业知识,而且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会计信息支持的能力。同时也必须改革学校“照本宣科”、“释义教材” 的教学方法,以综合素质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开展会计教育,并以此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会计初始教育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各界选用会计人员时,必须保证其招聘对象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是搞好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是继续教育的核心。根据会计人员所受初始教育程度的差别和按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所确立的工作岗位和目标也因人而异,以实现“补其所需,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

第一,以全国统一编写的会计继续教育教材作为各地区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基本学习材料。规划全国统一的中、高级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会计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由各省级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用系列学习辅导材料,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初级会计人员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第二,在全面完成上述第一个层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力争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形式灵活化,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

第三,以高级会计师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为培训对象,以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方面的课题研究为 重点培训学习内容,使其能够尽快对企业(公司)运营有深刻的理解,具有解决企业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纵览全局,创造性地开展会计工作。并以此带动和促进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增加必要的投资,保证继续教育的经费需要

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来解决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要求的。

1、各级政府应部分承担会计继续教育所需经费

在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范围最广、运用最多的当属各级政府。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生成的操作者,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增加对会计培训教育投资,作为会计信息使用“受益”的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这项投资。从当前财政预算安排情况来看,各级政府具备提供经费保证的条件和能力。

2、各会计单位应承担会计信息供给的主要成本

与产品成本、经营费用一样,生成并提供会计信息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企业获利和事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会计信息最直接的“受益人”―企业单位,承担教育费用应是责无旁贷的。

3、会计人员以会计工作获取劳动报酬,应部分承担教育发展支出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生成供给的工作人员,通过提供此项劳务,获得相应的劳务报酬,成为此项工作的直接“受益人”,承担一些培训教育开支是应该的。

篇5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篇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9-02

1 继续教育与护理的关系

1.1 继续教育 是为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

1.2 护理 每个人对自身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必有一定的表现和反应,对这种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称为护理,或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不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并且还应有共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客观规律。赖以生存发展就在于从理论上、技术上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实施护理继续教育。

1.3 护理继续教育是建立在在已获得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过去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不断加以改进的终身学习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为提高注册护士在护理实践、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增进他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方法而安排的学习过程。护理也因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而充实发展。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继续教育也因护理而体现其广泛性。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护理也要继续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也从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身心护理。维护和促进健康,除了各系统疾病护理外,还有健康护理,慢性病的防治,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健康教育以及老年护理。并且它还是系统的、连贯的、全面的、有计划有目的。而这些是需要取得病人认可和密切配合下完成。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能力的不断增强,可见护理工作日渐广泛。护理责任之重大,是需要我们长期进行努力和不断学习,仅靠在学校所学知识,简单的工作技能,缺乏心理、人文、社区和家庭护理的相关知识。无法适应人们健康的需要。难以承担如此之重任。因此,必须实施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更新观念,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 继续护理教育的方式

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知识的不断老化,二者矛盾的焦点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

3.1 自学考式是它实施的最佳途径之一

自学考式因它没有时间、地点和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也不受工作、家庭、个人、经济等困难的制约,而且对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个最公证的评价。所以能被普遍接受。使更多护理人员获得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又因没有老师的辅导就能系统的规范的结合于临床对原有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巩固、更新。在学习中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推动护理科研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使护理人员的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和更新。

3.2 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外出进修

引进国内外新东西,结合当地情况,去粗取精,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更迅速直接地了解医学发展水平,发展动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及个人的能力起到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增强紧迫感。强迫自己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才不至于落后。

3.3 结合临床、互相提问、互相讨论

这种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比较直观,比较实用地获得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自觉利用业余时间去获取新知识。工作内容和范围得到不断的加深。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单一的技术操作变为多功能的科学操作,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达到学习与工作迸进的方式。把系统集中的长时间学习与分散,化整为零。达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

总之,护理最终目的是为改善公众健康,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不开展继续教育,难以实现最终目标,但是没有一定的书本知识及简单的临床经验,继续教育也只是虚有其表。不能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因此,护理因继续教育不断丰富、发展、继续教育也因护理而得到补充,体现了它的广泛性,二者相互作用而发展与充实。

篇7

关键词:

渔农民;继续教育;途径

舟山市渔农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渔农民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农民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对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和舟山市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舟山市渔农民素质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舟山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第五次普查的3306人上升为1028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2206人上升为1235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32719人上升为35514人,全市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从相关部门2015年做的农村实用人才统计数据来看,全市渔农民总体素质仍然不高。

1.1学历层次偏低

2015年,舟山市农村人口59.5万,其中农村劳动力41.8万,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9787人,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33%,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4.73%。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的共有4332人,约占总数的21.9%;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5455人,约占总数的78.1%;其中大专及以上562人,仅占2.8%。人才年龄趋于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45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共有8179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1.3%,渔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妇女及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

1.2技能结构不合理

农村实用人才以生产型人才为主,占31.2%,其次是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经营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营销、产品的后续加工、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极为匮乏,与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3职称水平总体偏弱

从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来看,全市共有农民高级技师29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0.15%;农民技师1397人,占7.1%;农民助理技师737人,占3.7%;农民技术员2501人,占12.6%。没有职称的人员15123人,占76.4%。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农村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专业型劳动者。其它未列入实用人才统计的渔农民,其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则可能更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据说明当前新渔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极为短缺,也折射出渔农民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下,渔农民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2渔农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通常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从广义上来说,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渔农民继续教育在舟山市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2.1渔农民继续教育的意识和动力不足

受年龄、文化水平影响,除了有明确就业和技能导向的培训以外,渔农民自觉参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意愿比较低,一些政府补贴的免费培训项目,报名者也了了无几,有些渔农民宁可把时间花在牌桌,也不愿参加素质提升活动。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还是来自各级政府部门。

2.2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渔农民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学历教育以个体需求为主,覆盖面较广的主要是短期培训。由于农村布点分散,加上渔农民生产劳作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渔农民继续教育在形式上与生产生活结合度不高,各种培训内容以作物载种、渔农家乐经营等培训为常见,政策宣贯、信息技术、文化讲座等培训则比较少。且由于渔农民自身素质所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学习形式也较难施展。

2.3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

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各级基层财政相对困难,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组织培训不够重视,再加上渔农民继续教育一般见效慢,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教育效果可能还不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得更加直接。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没有形成,培训力量比较分散。舟山市教育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对渔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不太专注,缺少拿得出的继续教育品牌。

3舟山市渔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建立政策引导和扶持体系,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渔农民素质的继续教育应该分层实施,重点是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支持。近年来,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县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补助,各级农业、林业、渔业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相关现代农业扶持项目,并在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等方面,享受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的矛盾。除了引进毕业生,最主要还是要针对渔农民生产主力,开发一些生产技术、技能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支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对生产典型进行扶持,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室,在渔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舟山市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扶持办法、激励机制等,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体系,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3.2开展各类渔农民培训,提高渔农民整体素质

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渔农民培训需求,大力整合各方面培训和教育资源,分级分类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不定期举办市、县两级农技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渔农民生产者到先进的农业示范区、合作社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注重抓好三方面。一是培育渔农民继续教育市场,采用“政府买单、多方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寻求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加大培训投入和绩效考核,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渔农民培训项目,为渔农民素质提升、生产技能推广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产品。二是积极构建培训网络,利用乡镇、渔农村工作系统和高校、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分级分类的渔农民培训网络,梳理培训需求,优化培训项目。劳动人事部门设立面向渔农民的技术技能鉴定,逐步形成符合舟山海岛渔农村实际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普及性培训项目。三是做好重点时段的渔农民培训。农闲和伏休是开展渔农民继续教育的大好时机,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发一些短小精悍的培训项目,比如伏休期间组织渔民进行海上安全基本知识培训等,考虑到渔农民的接受程度,时间不宜太长,关键是把知识讲透,让渔农民理解接受,即使每年只开展一次,几年下来,这种生产间隙参加培训学习的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3.3利用示范点效应,开展多样化的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形态,为当地培养现代渔农民。广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渔农民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到现代渔农业比较发达的外地城市参观学习,引进优质品种,拓展生产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及时反馈当前生产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给各级部门和培训机构,形成需求导向的良性机制。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渔农业培训机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渔农村科技指导员到现场授课,在生产地头和作业现场解决渔农民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技能指导。全市县区乡镇要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的生产基地,同步建设培训实践基地,开展科技示范、岗位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交流指导。在乡镇社区建设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开辟专门的场地供渔农民学习,在学历层次低、年轻人口多的社区开设文化夜校、知识技能扫盲班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使渔农民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在学习中提高素质,从普通生产者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实用人才。

3.4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继续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当前渔农村手机普及率大大增加,许多渔农民已经学会利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知识和资讯,手机已成为继有线电视以后,渔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一是利用电视机的普及程度,采用音像教材加专家指导示范模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音像,送到社区或者在乡镇渔农民继续教育学校,供渔农民自主选择观看学习,优点是学习知识权威科学,指导性强,传播性高。二是建设渔农业网站加实用人才示范模式。建设渔农村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第一手的政策和市场信息,把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过程拍摄上传,形成实时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这样由少数带动多数来逐渐提高渔农民的信息素养,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进程。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架设在微信上,以公众号的形式,吸引渔农民关注,逐步丰富课程、培训、信息服务等内容。三是利用现有高校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适合渔农民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针对渔农民中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群,提供规范的学历教育辅导和课程服务。

3.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对参加继续教育渔农民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电视台开设的“渔农天地”等栏目,宣传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邀请专家学者解疑释难,指导生产。将渔农村文化活动资源纳入到继续教育体系中来,送戏下乡、送教下乡可以相互融合,让渔农民在观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修养。渔农部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实用人才技能大比武、渔农民欢乐行等活动,组织茶艺、果苗嫁接、农机修理、渔农家乐等技艺比试,通过展技能、秀风采进一步提升渔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继续教育机构要坚持“送教下岛,送教上船,送教进社”,关注渔农民这个继续教育的群体,逐步挖掘拓展市场,在渔农民中形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作者:章靖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美国全国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已超过2300万人,并且正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美国继续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加强继续教育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立法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干预、管理和控制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巳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积极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案》,办起了“赠地学院”,并开始进行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广教育;又通过了《斯密斯一列威尔法案》(1914年)、《史密斯一休斯法案》(1917年)等法案;《乔治一巴登法案》(1946年)规定,对渴望就业者和有必要提高工作能力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国防教育法》(1958年)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对青年和成年人开设职业训练;《地区再发展法案》(1961年)旨在通过职业培训以促进失业者集中地区的发展;《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1962年)规定加强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案》(1963年)规定需要提高现有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成人劳动者和需要特别职业训练的失业者、半失业者均应接受职业教育;《经济机会法案》(1964年)规定要对那些在劳动市场中处于不利境地的阶层提供一定的事业训练;《高等教育法案》(1965年)提出加强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援助;《成人教育法案》(1966年)就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还颁布了《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3年)、《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1977年)、《职业训练合作法案》(1982年)、《职业培训计划》(1992年)等。上述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运行

为加速发展继续教育,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从而保证了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有力地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各州举办继续教育的公立大学、社区学院、成人学校所需经费的70%均由政府提供,私立大学所需经费的13%也由政府提供。《职业教育法案》颁布后,美国政府拨出大笔联邦经费,用于建立地区职业中心,开展职业教师的训练以及职教的科学研究等,截止到1990年底,美国政府共资助了12 056个各种类型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美国的企业、产业部门也大力为其职工支付培训费用,据一份1984午的报告,美国企业、产业部门在职培训每年要支出2100亿美元,1986年仅接受雇主所资助的正规培训的人员就大约有3050万,一份对40家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支出研究报告表明,企业培训费平均占其销售额1%或工资总额的3‘3%,另外还有的企业慷慨解囊,向成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资助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例如美国坦迪公司曾免费向教师提供价值100万美元的计算机;作为民间团体和私人,对继续教育更是给予大力支持与提供志愿服务,如被称为第一种美国成人教育组织的“文化学园”,运用志愿人员完善公立学校、图书馆与博物馆,为成人举办演讲课程与研讨活动,又如福利财团在1951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基金会,支持继续教育的研究与规划,该财团又于1996年捐赠1000万美元,楚立了一个教育电视台,向广大成人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三、社会各方积极举办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

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兴起于高等院校,其兴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已有100余年。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学校的额外任务。美国的大学都面向社会,努力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仅工科高等院校就有200余所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即使是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也重视兴办继续教育,并将其提到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现在美国高校中有46%的学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如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攻读学位的学生为2000人,而参加继续教育的达6000人。高校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4%。企业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一般大型企业都有专管人力资源开发的机构,制订本单位继续教育的计划,开办某种教育课程,对其职工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美企业部门每年用于在职教育的经费为300多亿美元。.企业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50%。美国的行业协会如美国律师协会、工程师教育协会、医师继续教育协会等,也都大力举办继续教育活动,行业协会巳成为美国继续教育的一个有力组织者,其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0%。此外,私人也举办继续教育,全美国有近200家私人举办的继续教育机构,其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6%。这样,美国继续教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体系,遭及全国,形成了继续教育网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

四、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适合学员不同需求

美国的继续教育十分注重“弹性”,即灵活多样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参加随时随地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在入学形式上,学员入学不用参加各州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只需经过学校必要的测试后即可进入学校学习,在办学形式上,有日校;夜校、周末大学、电视教育、巡回教学、电话咨询、登报指导等等,办学地点不限于学校,工厂、购物中心、教堂、公园和其它公共建筑物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场所;在学制上,也是可长可短,长的五、六年,短的几个月、几个星期,有单科独进,也有多科并举的,学员可以学完全部课程,也可以学一门课程的某一部分,甚至某一课程在中途可以暂停,以后有时间再继续学习;在内容上既有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生活、娱乐方面的知识;在类型上有研讨型和进修型,也有座谈型、专题型等;教学方式可以是面授,也可以借助于电视机、计算机、录音、录像带或同步卫星;考试方式也较灵活,各州设考试公司、考试中心,一个星期可以开考几次,成人认为启己可以应考时,就可申请报考。另外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出现了多种新的“非传统的”、“开放的”扩充成人受继续教育机会的教育形态,比较突出的有“教育介绍所”、“校外学位制”、及“无墙大学”等。

五、教育对象广泛,培训重点突出

美国接受继续教育者中,既有高级工程师,又有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既有乡村的农场主,也有白领阶层的专业管理人员;既有工商职员,也有广大消费者;既有政府官员和经理,也有一般的公务员、工人、少数民族群体等。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上至总统、议员、公司董事,下至移民和工薪阶层都坚持学习。并且,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也就是说,在美国参加继续教育是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阶层、职业的,这便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1995年的一份报告,美国40%的成年人,大约有7600万注册就读各种形式的成人学习班。在1991年,该比例为32%。美国的继续教育在突出对象的广泛性的同时,也显示出了重点性。在美国,经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教育培训率大大高于一般白领和蓝领的参与率。经理人员的与工作相关培训参与率为42%,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工程师、科学家的与工作相关培训参与率更高为47%。美国企业界对劳动力的培训,重点是放在白领阶层,尤其是经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例如根据美国制造业研究所1991年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美国企业的企业内正式培训是向管理人员倾向的,占调查对象总数12.8%的管理人员参加企业提供正式培训的人次数占到总培训人次数的19%,相比较之下,分别占调查对象总人数14,9%的服务人员、农林渔工人和10.S%的机器操作工、装配工参加企业提供正式培训的人次数却都只占到总培训人次数的5%。

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着重子应用

美国深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继续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是从社会实际和学员需要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的,使受教育者提高其职业技能,优化其专业结构,以求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继续教育已形成买方市场,“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的继续教育机构当成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和策略。从继续教育机构办学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展的状况要求怎样,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一般承办继续教育.的机构都设有专门的顾问委员会,由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负责研究和设计课程。如洛杉矶教育局就有350个专业委员会,有关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征求顾问委员会的意见才能决定。有的继续教育机构还成立人力调查办公室调查社会上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哪一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哪方面的课程。在教学方面,密切联系科研成果和生产需要,着重于加强学员实际技能的培养训练,使其学以致用。如哈佛管理学院的研究生班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当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编写成内容十分具体的案例,呈现给学员,让学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课堂中对这种方案进行讨论,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在研究生学习两年中,要分析1000多个各种课程的案例。此外,在对学员进行考核时,由培训机构和委托单位联合进行,把对实践的考察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篇9

这里不仅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还包括声乐以及钢琴、手风琴这类乐器演奏学习。当前音乐继续教育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向适应现代社会方向发展。开设紧跟时展的教学课程,同时注重注教学知识的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音乐教学与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从思想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优化音乐继续教育水平。

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偏远山村,那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投入有限,音乐教师水平较低,对学生音乐教育以及启迪不能做到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有很多音乐教师想要继续进修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给孩子们营造出更好的音乐氛围。音乐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才艺、个性化以及学生的独立人格,营造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新鲜的课堂教学氛围当中热爱音乐教学、热爱艺术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

二、当前音乐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工作者们对继续教育在文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初步而具体的认知,并在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经验。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科学也有了重大发展。在中央及各地方音乐学院里相继开设了成人音乐继续教育学院,尝试开办了大中规模的演唱、音乐教育中国民族乐器演奏、音乐剧、军乐演奏、键盘乐器演奏、乐器修造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等多项专业;音乐继续教育开设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认识到:首先,音乐虽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其次音乐再不是贵族的教育而是深入全民;最后,音乐的创作再不会曲高和寡而是普遍鉴赏,好的音乐作品再不会因专业性强而不被大众所接受。

音乐继续教育课程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还必须有适当的广博性:这要求施教者的知识面要宽,一是因为基础教育课程向综合方向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来讲述,不然会因为无法透析知识点而困窘;二是因为当代的学生知识来源多样化,而且现在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都非常高,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更需要教师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然而,我国大多数教师过去接受的师范教育则是专业化分过细,知识面比较窄,缺少开阔知识面的课程设置,难于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现代化课堂的要求和学生素质的深造,这就迫切需要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弥补这一缺欠。

针对现在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师水平较低,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是改善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工作。更新了音乐教育观念,提高整体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应试教学,不能死读书。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把音乐继续教育常态化。随着时展的潮流,是音乐继续教育更注重实效性,调整课程结构。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乡村教师向高等学府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可以不用出门,在本地学习音乐知识,使学习简单化,减少了学习空间限制。

篇10

从宏观态势看,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正如火如荼,然而从电力行业内部深层改革看,一方面行业内继续教育的壁垒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院已属地化,与电力行业的距离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加大我院继续教育改革力度,以社会继续教育市场的良好形势为契机,努力开拓社会继续教育市场。与此同时,一如既往地创新继续教育品种,强化教育质量,完善培训结构,使工商管理培训与技术专业培训,资质培训与技能培训,高新技术培训与常规项目培训等百花齐放。从而扩大继续教育的培训规模,使我院“十一五”期间培训上一个新台阶。

二、顺应时代要求,实施联合办学

首先是顺应电力行业改革的要求,本着双赢或多赢的现代市场理念,与电力系统内相关部门或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为电力行业培养急需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创造学习型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使我院继续教育在电力行业实现软着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在上述联合的基础上,为了顺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需求,本着“高、精、尖、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走出行业和国门,与行业和国外教育机构实施联合办学,这样既可以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同时又能更好地为电力行业和社会服务。

第三,在机制上,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新一轮培训布局的调整,结合我院校区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互补双赢的联合办学,实现电力培训基地在我院的落成。

三、共享社会资源,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系统

基于继续教育培训规模的拓展,为了更好地为电力行业服务,培训的师资、对象、物质空间以及手段等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有效利用已成为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中心工作,也就是说,在形式上,成立“电力行业成人教育产学合作联席会”并以此为纽带,加强我校与电力行业及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在空间上,以社会化、组合化为指南,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利用现有的函授站,在华东地区建成若干个学历、非学历的教育基地,使继续教育重心下移,更便捷、更经济地为电力行业服务。

四、努力开发培训项目,打造特色精品系列

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大,实施联合办学,组建开放式教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培训项目没有特色和新颖性,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就无从谈起。所以继续教育工作未来要做到:一是不断努力开发新的培训项目,使其具有培训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形成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寿命周期系列。二是不仅要有承前继后的培训项目,更重要的是使所开发的项目能适应电力行业改革的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在保证其实施过程中成为名牌,形成精品培训系列。如2000年的“独立发电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WTO对财务管理的影响;2002年的质检班、供电企业文化;2003年投融资管理、发电企业低成本运营管理;2004年电力注册建造师、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2005年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全国最大机组循环硫化床岗前培训等。未来特高电压输配电培训、电网规划培训等。

五、科学管理继续教育,完善现有继续教育体制

与上海名牌大学中的继续教育相比,我院的继续教育不但规模小,松散零星,市场意识和竞争力弱,有待科学的管理、有效的内部整合和完善现有的继续教育体制。其改革目标为一是放水养鱼、挖掘潜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院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二是归口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一个既松散又统一,同时又有效的组织网络。四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整合,形成继续教育市场竞争力,享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五是结合我院校园建设规划要求,着手培训中心ISO体系的认证,提升培训中心的社会认可度。

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学院和各二级学院的经济效益和稳定师资队伍双丰收。

六、聚焦市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

在竞争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中,作为进入市场较迟的我院继续教育,要想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应该以市场存在为起点,实施现场开放式、案例研讨式、产学研配合式和共个性结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己任,创新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创新“送教上门”的教学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合知”的教学模式;结合电力市场转型,创立“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更好地为电力职工服务,从而赢得更多的培训市场。

七、以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培训项目体系

纵观我院继续教育,我们有享誉电力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班,施工项目经理管理培训班、点检管理培训班以及针对特定企业开办的检修管理班、质检管理班、WTO与财务管理班等,培训中心多为管理类培训,这与我院现有的专业配置比例不相协调,为了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平衡局面,继续教育体制的完善可以调动电力、动力、信控、环境等自然科学院系的积极性,扩大电力技术培训的比重,全方位地为电力行业服务,同时也使我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结构更完善,体系进一步健全。

篇11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计开设163个专业,其中有在校生的计有159个专业(见图一),在校生共计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共开设专业163个,有在校生的专业共计159个。其中工科5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49个;理科10个,有在校生的共计9个。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本科专业分布。综上可见,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结构有如下特征:1.专业设置学科间分布差异较大工学设置专业最多,共有59个。其次是管理学,共有26个,设置专业最少的历史学,仅有2个专业。不同学科间专业设置数量差异较大。2.在校生学科间分布及专业分布差异突出总体来看,前2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12.58%,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6.29%,在校生数却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就单个专业来说,在校生数最多的是会计学专业,为70194人,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其次为工商管理,在校生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生数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计26360人。最少的为工学类的信息工程与管理学类的特许经营管理,仅各有1人。就学科间相比较而言,管理学专业设置数量不足工学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数却是工学的2倍多,前者共计为227877人,而工学为112341人。目前,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显现出来的问题是学科间分布不均衡及热门专业相对集中。就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总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优化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及经济结构达到动态均衡。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贸易大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继续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专业设置与国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在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类人才占据了很大比例。以北航为例,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11个本科层次专业。

(三)专业设置没有凸显其学科优势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优秀大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大学本身就具有理工类优势,这些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尝试将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延伸到继续教育中去,但目前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凸显优势学科。由上表可见,北航继续教育学院所设专业并没有凸显北航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如飞行器设计专业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四)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设置趋同主要表现在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及同一专业在校生数与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本科层次设置会计学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分别为35所和33所;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20所以上的专业共计5个。就在校生来说,仅会计学一个专业,其在校生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13.31%。在校生规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数占本科层次总在校生数的61.21%。专业设置趋同与招生人数的过多被称为招生的“扎堆现象”。其直接后果有诸多危害:导致生源竞争无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常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容易形成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同化、无特色。

二、从简单多元到有机制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多重逻辑

首先,从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无论是结构的失衡、与所在高校优势学科的不对接抑或是专业设置的雷同、与国家人才需求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学术定位与社会服务定位的模糊。继续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进行的知识结构的调整仅是从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考虑,如高等数学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内容,其他一些工科课程则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学的实验类教学环节,这些基于“使学习变容易”的调整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其次,市场需求预测失误。无论是学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学校设置专业时,过分追求热门专业,各专业在校生数的巨大差异和设置同一专业学校数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现象。最后,对教育对象需求把握不够。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人,其学习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是制约和成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可见,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这些过程和机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因此,采用多重逻辑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对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和多方利益进行权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逻辑框架应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本源职能之上,其设置依据应遵循知识逻辑、市场逻辑、人的发展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四维内在逻辑结构。之所以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是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设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对专业设置的整个逻辑行程具有规范定向的作用。知识逻辑基于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为了发展知识和掌握高深学问。专业设置遵循市场逻辑是因为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应具有社会适用性,社会职业标准是其发展趋势。人的发展逻辑指专业设置应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基础上,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为要旨。权力逻辑指从专业设置的管理属性延伸出来的逻辑结构。广义理解为高校、社会力量、学生在专业设置中的话语权。从继续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专业设置的需求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高校及个体。其中,在政府层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与产业结构相应的人才结构等无不与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层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专业设置和高校为社会服务链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现象虽然有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为高校在面对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时,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人才产品不合格,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造成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错位。从根本上说,专业的学术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的错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设置应关注市场的职业需要。在高校层面,高校的自我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承担人才培养的本源任务,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应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知识更新、理论提升、获得毕业证书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为成人,参与教育的目的为获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调查显示大约有69%的人参与各类继续教育是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为晋升提干创造条件、为跳槽储备知识、学习热门专业更好择业等。因此,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与全日制本科专业设置的逻辑不完全相同。具体来说,知识的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而是更依赖于高校固有的优势学科。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专业设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体的博弈中,在多重逻辑结构中演变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