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八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八下化学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7: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下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八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八(上)形容词和副词和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our class?这个学生应在班里边找边说:Wang Xiao ming 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王小明的外号就是白马王子。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从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eg:who is younger than you?等等。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等。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既可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不致在大量的新知识面前不知所措,也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预习时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可以说预习是自主学习学的演习,阅读是预习能力的发展,是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

篇2

二、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时间、地点等要素,仅仅依靠他们阅读教材内容是实现不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针对历史问题开展辩论会。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辩论主题,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更深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在辩论过程中获得提高。例如,开展辩论主题为:评价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功与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等。在辩论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表达的能力。

2.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讲述小故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和历史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通过讲述小故事,使学生的胆量获得了锻炼,并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模仿古代人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来自己动手做一做,使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开展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认真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括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都需要让学生掌握和记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面对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混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1.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加深记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重现,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第2课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对殖民掠夺者罪行的感受,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直观的历史感受中,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并记忆深刻,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3

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问题。那么备课过程就不仅是考虑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事考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上述两种能力的过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新标准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牢牢树立“学生主体发展观”。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初中英语如何在备课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有效确定分层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老师提供的分级奋斗的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的作用。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东西,还应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要做到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案例:Go for it 八下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备课时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1、能够向他人委婉地提出要求,如: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2、能够向他人表示歉意,如:Sorry, I will do it right away. 3、能够表达自己心中恼怒的事情,如:I get annoyed when classmates borrow my eraser and don't return it.

语言知识目标:1、掌握句型“Would you mind + gerund ?"的用法,如: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bike? 2、掌握could 表示请求的用法,如: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3、能够对他人的请求做出恰当的应答,如:Not at all. I will do it right away. 4、掌握本单元中动名词的用法,如:moving,making,keeping,turning等。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和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学习一些文明礼貌方面的礼仪 2、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3、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创造性地使用目的语,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

文化意识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西方的礼仪文化差异 2、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请求与抱怨 3、对他人的请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学习策略目标,认知策略:通过自我反思,使学生能更熟练地运用目的语竞选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均有所提高。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在八上的期末测评中班级优秀率是18.8%,班级平均分是63.7,班级学困生率是20.2%。因此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其中重点词汇:mind ,yard,dish,brought,line,polite,perhaps,door,return,voice,term,Asian,Europe,impolite,allow,public,cough ,smoke ,drop, litter 等,要求全体学生能正确认读、听懂、理解,80%左右的学生能正确拼写。重点句型:Would you mind washing the dishes? Could you please feed the dog? Not at all. I'll do it right away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并掌握了运用情态动词表达请求的一般方法,能够利用该句型来请求别人做某事。因此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朗读新学的这两个句型,大多数学生能听懂并给出合适的回答,70%的学生能够写出这些句型。单元涉及的话题ask requests, apologize and complaints要求75%的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其余25%的学生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或提示下能完成表达。因为目标明确分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主动地选择完成,而老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更大的苹果”。

二、做好课前学生的预习引导工作,让学生主动地有方向的学

瑞士教育家艾米尔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就很难有十分默契的配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前主动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将学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课堂中才能学得有的放矢。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快要讲到的内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预习准备,并提供一些资料信息让学生参考,好像学生和老师同步“备课”一样。当然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求要具体合理,兼顾听说读写,并适时做些督促和检查。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案例1、Go for it 八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课堂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或上网查询,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并分小组具体要求预习制作水果奶昔、水果沙拉、爆米花以及中式面条所需的材料及数量和制作方法等。因为内容很生活,又很容易亲自动手做,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努力完成预习要求。预习过程中他们制作了大量的词汇抽认卡,记下了许多词条和句子,并在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补充。因为课前学生已做了充分的预习,熟悉掌握了部分词汇和短语语言,伙伴之间已有了一定的配合默契,课堂上呈现新知时他们掌握很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1b,2a,2b 中的听力全班75%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其余同学也能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1c和2c的对话练习和制作过程描述多数同学比较流利,40%左右的学生能脱离课本表达或表演。预习过程中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训练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

案例2、Go for it 八下 Unit 2 What should I do ? Section B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讨论各自学习、生活、交友以及与家人相处时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并且进行简要记录。课堂中经过3a、3b的学习铺垫,有一部分学生当堂就完成了不错的习作,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烦恼和给出恰当的建议。

习作一:

Dear friends,

I don't feel well these days .I get lots of headaches and don't sleep well at night. My parents want me to get better grades. They send me to all kinds of after-school clubs. I'm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I really don't know what to do.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

Yours,

Sandy

习作二:

Dear Sandy,

I am glad to help you with your problem.

I think you should understand your parents. You could talk about it with them. You should let them know you need time to relax, and you can't spend all the time studying. At the same time, you should work hard and try to get good grades. So they won't worry about your study.

Good luck!

Yours,

Mary

学生们预习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增进了解,互相帮助出主意解决问题,这不仅使他们储备了知识,也达成了情感教育目标:反思自我,体谅他人,增强合作意识,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三、实现目标的途径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目标的途径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做法,以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赏识者的身份走进课堂,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教师只在方法的运用、规律的形成过程作精辟的讲解,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动脑、探究、总结,这样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得出的结论,要比教师单纯的灌输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设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利用各种教学设施吸引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设施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Go for it 八上 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Period 1 (Section A 1) 新知的教学及活动设计:

教师借助问题导入,推动学生的思维与即将展开的新课内容挂钩,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后,展示多媒体课件1系列: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I know you all have plans. What are you doing this weekend?

S1: I am studying for a test.

T: Good! What about you?

S2: I am going to the doctor.

S3: I am having a piano lesson.

……

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包含本课时新的短语的图片: study for a test ,go to a doctor ,have a piano lesson ,help my parents ,visit my friend . 因为这里问答的句型是已学过的,比较简单。教师点拨提问一两个学生过后就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回答,这样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重要措施。

接着展示学习情态动词 have to ,邀请和应答(拒绝或接受)的表达。

T :(再次展示图片1系列)I can go to the movies because I am free this weekend . But next weekend. I will not be free any more. 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 What do you have to do?

S1: I have to study for a test.

S2: I have to visit my aunt.

……

T: (接着展示图片2系列) My birthday is coming . I want to have a party on my birthday.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S1: Sure, I'd love to.

T: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2: Sorry, I can't. I have to help my parents.

T: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3: I'm sorry, I can't. I have a piano lesson.

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温馨愉悦的场景----生日聚会来教学新知,学生的兴趣浓厚,能主动参与,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熟悉了新学的句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互相练习新学的对话。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完成教材中的听力任务后,为了巩固新知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A game “What do I have to do this weekend?”:在一些卡片上写着本堂课新学的短语,抽到卡片的学生表演短语动作,其他学生来猜,目的是复习巩固本堂课新学的短语和情态动词 have to 的意义和用法。游戏教学是英语课堂常采用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eg: S1 : Do you have to finish your homework ?

S2: No, I don't.

S3: Do you have to help your parents?

S2: Yes, you are right. I have to help my parents. Now it's your turn.

最后设计了Group work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在真实情景中加以操练,让他们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

eg: S1: Good morning , Linda !

S2: Hi, Jack.

S1: Are you free tomorrow?

S2: Yes. Why?

SI: Oh, tomorrow is my birthday, and I am having a birthday party.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2: Sure, I'd love to.

S1: Thank you. This is the invitation.

...

S1: Hi, Lisa! Are you free tomorrow?

S3: No, I have to help my mom with the housework.

……

四、课后反思注重学生的反馈及参与,提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经验、信念、知识以及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当你着手分析、反思这些问题时,你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课后反思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课反馈。而学生进行课后反馈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练习的设计和编选,发动学生把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容易出错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好题,经自编、自选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进一步筛选出好题、妙题,效果很好。其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每个学生为了编选出好题,参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主动复习了所学内容,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同时也自学了不少课外知识,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相互之间通过比较所编题目,相互学到了题中的“精品”和“妙法”,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肯定了学生的智慧结晶,使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且通过学生编选的题目,教师可以审视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也可以对教师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案例:Go for it 七下 Unit 5 I'm watching TV. 整个单元结束前有一个小组选编了以下两个习题:

习题一、用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Look! Wang Lin is____(swim ) in the river.

2.---Are you ______ (make) a cake?

--- Yes, we ______ (be).

3.It's 7:20 now. I ______ (read) English.

4.Is she ______ (listen) to the teacher?

--- No, she ______ (be). She____(do) her homework.

5.Dad and Mom ______ (not watch) TV now. They ____(talk ) with each other.

6.Listen! The girls ______ (sing) in the room.

7.Where is the dog? Oh, it ______ (run) after a little cat.

学生的设计意图是再次熟悉巩固现在进行时的运用,掌握不同人称、不同句型(肯定、否定、疑问句)的表达,能正确拼写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习题二、复习背诵教材3b的短文后进行仿写:描写放学前师生们进行阳光体育活动和打扫卫生的情景,并给了一些参考信息:on the playground, play basketball/football, watch the game, run, jump, clean the blackboard, sweep the floor.

学生设计本练习的意图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备单元复习课时我采用了这些习题。习题一作为随堂练习,仿写就当成单元的写作练习来要求。因为是班里的同学编选的题目,学生的参与欲望特别强,一个个争强好胜,勇于表现自己。习作完成后,我选了好、中等、偏差等不同程度的三篇全班交流。首先三位同学自告奋勇向班级朗读汇报,再实物投影全班一起批改,整个过程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使学生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下是优秀习作之一:

It's 4:30 in the afternoon.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on the playground.

Li Fei and his friends are playing basketball. Zhang Hao and other boys are playing football. Miss Dai is watching the games. She is looking after the clothes too. Where are the girls? They are over there. Some are running, others are jumping. The twins are on duty today. 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 Liu Ying 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Liu Li is sweeping the floor. They are working hard.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备课环节进行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存在着差异,学习时间很紧张以及部分学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等,使得部分学生有时候不能很好地达成预习要求,预习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母语帮助交流;有时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拍,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课后反馈的作业有时比较单一,不能紧扣知识点,主要以选编为主等。这些都是符合外语初学者的特点,教师应该做更细致的引导,给出更具体的要求,尽量提供更多的帮助信息,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多交流,并且师生之间也加强交流沟通,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也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应继续努力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2.

[2]《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4).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一般会经历一个“现实原型的感知、概念的抽象、概念的识别与现实原型的再寻求、概念的情境运用”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经历、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案例1】反比例函数教学片断(苏科版数学八下11.1)

师:刚才同学们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s=90t;②y=20x+100;③t=■;④s=3a2;

⑤a=■;⑥y=■;⑦m=-■;⑧y=-300x+80.

那么,你能将它们分类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有结果吗?哪位同学代表本组说一说,你打算分几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1:第一类含分母③、⑤、⑥、⑦;第二类不含分母①、②、④、⑧;

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

生2:把上述第二类再分成两种,因此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①、②、⑧它们都是一次函数;第二类④自变量指数为2;第三类③、⑤、⑥、⑦分母是字母。

师:函数④九年级研究,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探究函数关系式③、⑤、⑥、⑦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3:③、⑤、⑥、⑦解析式的右边的代数式都是分式。

生4:它们分母中都含有字母,这4个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

生5:这些关系式中的两个变量都是反比例关系;

生6:它们自变量的指数都是-1。

师:如何描述?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它们都具有y=■的形式。

师:k是什么数?有限制条件吗?

生8:k是常数,且k≠0。

师:自变量x有没有范围呢?为什么?

生9:因为分母不能为零,所以,x≠0的实数。

师:因变量y呢?

生10:y≠0的实数。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11:函数③、⑤、⑥、⑦变量与变量的积是定值。

师:你的发现了不起!如果让你给这类函数起个名字,你能吗?

生12:形如y=■(k是常数,且k≠0)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师: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生13:xy=k(k≠0)与y=kx-1(k≠0)。

上述教学片断首先从函数概念出发,列举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函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类,把上述函数关系分成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即将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和以后要学的二次函数,在此基础上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这种以“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为线索,来呈现学习活动材料,更能帮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函数中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明确与正比例函数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老师的启发追问使学生思维逐步深入,使反比例函数的本质特征逐步得到揭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机地渗透了“特殊到一般”、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及符号化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力积极地“外烁”,也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悄然”“内生”。

2.在定理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定理的教学,一般会经历“情境引入、探究发现、验证证明、理解与巩固运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定理的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命题、提出猜想、推理论证进而获得定理的过程。

【案例2】苏科版九年级6.4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教学片断。

师:研究一个图形,一般从定义、判定、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今天我们开始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如何研究呢?能找到方向吗?想一想,这与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联?

生1: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关联。

师: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是什么?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2: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ASA,AAS,SAS,SSS,HL。

师:根据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3:应该变少,由三个变为两个条件,因为一个条件显然不行。

师:怎么变呢?即判定全等三角形条件中的“角对应相等”“边对应相等”应作如何改变?由ASA可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呢?

生4:“角对应相等”不变,“边对应相等”变为“边对应成比例”,由ASA可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是“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很好!但这仅仅是猜想,根据我们研究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5:应该画图、观察、证明。

师:不错,现在同学们动手画图,如图2,已知∠α,∠β,作ABC,使∠A=∠α,∠B=∠β。(学生动手画图,工具不限)

师:观察,同桌两人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生(齐说):相似。

师:目前,我们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只有预备定理,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证明吗?即如图3,在ABC与A’B’C’中,已知∠A=∠A’,∠B=∠B’。求证ABC∽A’B’C’。

(学生先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6:如图4,因为∠A=∠A’,平移ABC,使点A与点A’重合,AC落在A’C’上,AB落在A’B’上.又由∠A’BC=∠B’,可得BC∥B’C’,所以ABC∽A’B’C’。

师:非常棒!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7:在A’B’C’边A’C’、A’B’分别截取A’C=AC、A’B=AB,可证ABC全等于A’BC,并设∠A’BC=∠B,所以∠A’BC=∠B’,所以BC∥B’C’,所以A’BC∽A’B’C’,所以ABC∽A’B’C’。

师:很好!可能还有其他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离不开证ABC全等于A’BC,以及BC∥B’C’。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谁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几何语言呢?

生8: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几何语言是在ABC与A’B’C’中,因为∠A=∠A’,∠B=∠B’,所以ABC∽A’B’C’。

从以上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得到猜想,再根据研究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活动经验,通过画图、观察、猜想、证明、归纳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在由猜想到证明的过程中,渗透了类比、特殊与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论证”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提升了数学素养。

3.在公式、法则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意识

公式、法则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就是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公式、法则学习的必要性,理解算理,理解公式、法则的合理性,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并由此体会和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的数学素养。

【案例3】有理数除法的教学实录片段(苏科版数学七上2.6)。

师:有理数除法怎么研究呢?之前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生1:之前我们研究过有理数的加、减、乘运算,方法是先研究几个特殊的例子,然后归纳运算法则。

师:很好!我们采取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用到了归纳的数学思想.有理数除法也采取这个方法.那应该举出几个特殊的例子呢?

生2:因为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只需要举除数与被除数取正数或负数的几个例子,比如(-14)÷7,14÷(-7),(-14)÷(-7)。

师:研究这几个算式与之前我们研究的哪种运算类似?

生3:因为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所以它与减法研究过程比较类似。

师:你记得如何研究14-(-7)的吗?

生3:因为-7+21=14,所以14-(-7)=21,又因为14+7=21,所以14-(-7)=14+7。

师:非常棒!这里用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谁能类比研究(-14)÷7呢?

生4:因为7×(-2)=-14,所以(-14)÷7=-2,又因为(-14)×■=-2,所以(-14)÷7=(-14)×■。

师:很好!另外两个呢?

生5:……

师:谁能类比减法法则,得到有理数除法法则呢?

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归纳、转化、分类、类比等数学思想,并站在已经学过的有理数运算基础上来研究除法,反复套用之前的特殊化、类比等研究方法。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才会“身临其境”,建构起迁移能力强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在数与式的学习中,这种类比、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套路会经常采用。其实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中都有独自或共有的基本套路,如平面几何中四边形部分,教材编排是从一般到特殊逐步深入,每一个特殊四边形都是围绕定义、性质、判定三个方面来研究,性质与判定是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过程得到相关定理。教学时,利用特殊化,就能简明得到图形的定义,然后从边、角、对角线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再根据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关系,引出猜想,然后证明,得到判定定理。如果每一个特殊的四边形都按照这个套路去做,学生就会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

4.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联想、转化、反思的良好习惯

解题教学是运用数学概念、原理,寻找问题的条件、结论,将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并连接相关知识领域通道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题思路的获得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活动,展现问题转化的过程,理清相关知识领域连接的通道。

【案例4】如图5,试探究∠A、∠B、∠C、∠BDC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探究图5中∠A、∠B、∠C、∠BDC之间的关系.

生1:如图6,连接BC,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BDC=∠A+∠B+∠C;

师:很好!还有其他证法吗?

生2:如图7,连接AD并延长到F,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BDC=∠A+∠B+∠C;

师:对!这种证法比较简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生3:如图8,我是延长BD交AC于E。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BDC=∠A+∠B+∠C。

生4:我是延长CD交AB于E。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BDC=∠A+∠B+∠C。

师:都可以。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61-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然而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教师会充耳不闻;有的教师会用自己正确的答案去“掩盖”学生错误的答案;有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这样的教师不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对错误因势利导,甚至予以回避或隐藏。追根究底,出现这样的教学现状是由教师中普遍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造成的,他们认为课堂应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完整流畅、师生配合天衣无缝的课堂。在很多的课堂上,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教师往往一语而过让其坐下再想想,有些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常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由于怕错的心理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以至于出现“课堂中看上去全会,练习中做起来不会”的局面。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出现错误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就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而正确引导学生走出错误圈应该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学生的错误进行细致地剖析、提炼,可以成为教师难得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

“错误资源”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偏差或错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错误的成因

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本溯源,耐心机智地处理才能成为教学资源。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出错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反思,认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前概念造成错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其中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例如:笔者曾在七上《熔化与凝固》一课的“课前预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两杯完全相同的冰水混合物,甲杯放在太阳下曝晒,乙杯放在阴凉室内,15分钟后,发现两杯里面仍浮有冰块,请预测一下此时这两杯水的温度情况。笔者统计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学生有86%的学生认为太阳曝晒下的水杯温度较高。这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前概念性认知错误。

又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中,关于惯性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总认为惯性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而且会一错再错。因为他们平常所看到公路上的汽车,高速前进时比低速前进更难以停下来,发生的事故也更严重,因此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前概念。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受到这一前概念的误导。

2、概念不清产生错误

掌握和理解概念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这门课中,概念非常多,概念理解不透彻势必形成各种错误。

例如:如图1所示,水平的传送带上放一物体,物体下表面及传送带上表面均粗糙,导电性能良好的弹簧右端与物体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相连,弹簧左端固定在墙壁上,不计滑片与滑动变阻器线圈间摩擦。当传送带如箭头方向运动且速度为v时,物体与传送带发生相对滑动,当传送带逐渐加速到2v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灯泡的亮度将(填入变化情况)。

在我校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该题的得分率相当低。题中的第一空,绝大多数的同学填“增大”,第二空大多数同学填“变亮”或者“变暗”。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不变”、“不变”。做对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首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故不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其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木块相对于皮带是向左运动的,故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右,与弹簧的拉力成一对平衡力,故木块不会移动,灯的亮度当然不变。

概念不清或概念理解不透是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出错的常见原因。

3、思维定势产生错误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思维定势的表现就是在新的相似情境中会优先按照习惯、比较固定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极易产生错误。

例如:(2012杭州中考题)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你认为小张(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本题很多同学选A,原因是在八下第二章讲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老师通常会跟氧气的收集进行比较,并强调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一般不用排水法。但就这道中考题来讲,题中有“足量的盐酸、石灰石”,故仅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全做得到。这道题命题者的出题意图正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结果很多人都陷入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因此需要持续的强刺激。老师应多收集错例,加以整理、分析,再反馈给学生,并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强化。

4、不能正确建模产生错误

学生学习科学是认知、建模、应用的过程,“科学模型”在学生认识、解决问题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建模,只能“死记硬背学科学”,到最后“题目做了一大框,遇到新题两茫茫”。

例如(2011杭州中考题):如图3所示,一船在水域作业时,将装满金属工具的大铁箱用绳子悬放入水。第一次放,因水太深,铁箱没触碰到水底,此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换个地方第二次再放,铁箱才触到水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箱在船上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下方

B.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仍在A处

C.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下

D.铁箱接触到水底时,船的吃水线在A处之上

笔者在上完《水的浮力》一节之后习题课中呈现了该题,

但课堂中只有少数同学通过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大部分同学仍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笔者先和学生得出此题中船和铁箱的关系有三种情况,然后让学生建立简单的木块漂浮模型(如图4):

图甲表示铁箱在船上,图乙表示铁箱没碰到水底,图丙表示铁箱触到水底且绳子不承受力的情况。根据条件,学生很快能分析出图甲和图乙总浮力相等,总V排相等,但是铁箱在船上时船的V排比图乙大,所以铁箱吃水线在A上方。铁箱触到水底时浮力最小,V排也最小,所以吃水线在A之下。就这样,问题轻松地解决了。在这里,学生深刻体会到建模的重要性。

5、审题不细产生错误

审题要仔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出现的很多错误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例如:下列物质分别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浓盐酸;B、浓硫酸;C、Na2CO3・10H2O;D、NaOH固体

很多同学因为读题马虎,只看到“质量增加”几个字,而错选了答案B。显然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但不变质。氢氧化钠固体露置空气中不仅吸水,还吸收二氧化碳并与之反应,使质量增加,故本题应选D。

审题不细主要体现在,有的同学对某些关键词不敏感,或者读题太快考虑不全面,或习惯用经验或凭记忆去解决问题,易造成错误。如:在溶解度计算时不注意分析溶液是否过饱和,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不看清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就套用公式,在计算浮力时不看清物体的浮沉状态,随意选用计算公式等等。

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必须认识到教学中的“错误”是一种资源,错误是成功的先导,只要合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一定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有以下四个重要的价值:

1、暴露错误,认识错误本源

学生出现错误有多种原因,但学生分析的方式方法、学生思考的思路思维却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错误的本源,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神经调节这一节教学时,关于反射的概念巩固,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练习: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①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②听到杨梅这两个字,会流口水;③脚被钉刺,皮破血流;④向日葵的花盘向着太阳转;⑤草履虫向着光线处爬行。

多数学生判断①②④⑤属于反射;③不属于反射。我再请其他同学来分析评价,学生指出,④⑤中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是没有神经系统的,它们表现出的应激性反应不属于反射。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充分暴露了部分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片面认识,他们对此应当有更深刻的印象,比教师一味地强调概念效果明显。

2、借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错误”,学生会比较“敏感”,产生强烈地急盼和渴知的心理状态,而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学生初次接触电路知识,感到很新鲜,但一下子出现的那么多新事物,感到有些焦虑。特别是对短路时灯泡为什么不亮感到难于理解,做题常出现差错。所以我想尽可能用直观的现象解决他们开始存在的困惑。因为全电路短路的现象没有明显的可见性,而且短路现象是需要用到电阻知识来解释的,而这要在后面才能学到。我就在第二堂课中,给学生补做了用一根导线将串联电路的一个灯泡短路的实验(如图5),并说明这是部分电路短路现象。由此来引出全电路短路自然也不觉困难。学生这样直观地感受了导线接通灯泡的两端,电流不经过灯泡的短路故障,体验了这一事实,对短路的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下课后很多同学还围上来要再体验一下。

3、反思错误,优化思维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例:某潜水艇从长江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潜水艇在长江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1,在东海潜行时受到的浮力为F2,则正确的是( )

A.F1>F2 B.F1=F2 C.F1

很多同学错选了B。在他们的认知里,轮船从海里行驶到江里时,轮船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不变。此题中潜水艇是悬浮于水中,浮力也等于重力,故浮力也不变。显然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干扰,教师应化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自我发现错误的原因。这里轮船和潜艇都从密度小的淡水到密度大的海水,最终也实现浮力等于重力,但它们实现二力平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轮船是靠改变V排实现的,而潜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比较,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过程,认清事物本质。

4、挖掘错误,培养严谨思维

错误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况。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错误,在学生表达观点,呈现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心严谨、科学求实的品质

例:比如八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中,课后习题有这样一道题:将燕麦幼苗分别种在两盆受单侧光照射的暗箱盆中,甲幼苗尖端套上不透明的帽,结果直立生长;乙幼苗不套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是为了证明(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B尖端是感光部位;C向光性与尖端无关;D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有一半同学错选了B或D。我请学生对其中的实验变量控制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甲乙两组的实验设置区别在于是否给尖端套上帽子,而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说明该实验能证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即尖端为感光部位。而并不能说明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因为没有切去尖端的组进行对照。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思考问题时,严谨细心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充分利用错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思维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的快乐。

四、错误资源的运用策略

1、预知错误,预设应对方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三条途径预知学生的错误: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知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二是根据学生的作业、预习题、测试卷等的批改,了解学生的错误点;三是通过学生问题目或教师调查等互动方式,预知学生的错误。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学生错误的思维本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设应对方案。

(1)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类比中自我修正

给学生一道易错题,若不强调易错点,学生往往会出错;而如果给学生两道相类似的易错题,即使不强调易错点,学生也会仔细甄别,认真分析,往往两道题都不易做错。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错题,选编合适的类似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自我修正,自我反思。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变式 对照练 自反思。

【案例一】:九上第一章习题课

[试题]: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待检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则小明应选择下列哪种物质最合适(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BaCl2溶液

[答题情况]:正确答案为D,但有相当多的同学选C。

[错因分析]:久置的NaOH溶液会变质生成Na2CO3,学生联想到碳酸盐遇到稀酸会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认为滴加稀盐酸,若冒气泡,就说明二氧化碳已变质了。但本题的情境是“小明取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欲滴加一种试剂进行检验”,说明待检液多而滴加的试液少,即使有部分NaOH变质生成Na2CO3,但由于滴加稀盐酸量很少,稀盐酸先与NaOH反应掉了,不会产生气泡,只有加入足量的稀HCl才有可能产生气泡。

[应对策略]: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辨析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变式教学法,呈现试题之后,不作讲解,继续呈现类似题:

[变式]:为了检验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小明取样品分别放入下列试液中,能够验证该样品是否变质的是( )

A.无色酚酞;B.紫色石蕊试液;C.稀HCl;D.MgCl2溶液

然后组织学生仔细对比这两道题。学生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这两道题过量的物质不同,反应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学生体会到的是一种发现“秘密”的巨大成就感。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如BaCl2)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归纳]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刻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继续追问:除了可以用产生气泡的方法外,是否可以跟其它物质反应产生其它明显现象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检验NaOH是否变质,其实就是检验Na2CO3的存在,可以采用加酸、碱、盐等不同的方(如下表)。

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所加药品) 加酸法

(足量稀HCl) 加碱法(如Ca(OH)2、Ba(OH)2) 加盐法

(如BaCl2 )

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总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开动脑筋参与讨论,哪怕当堂课的学习任务没完成也没关系。因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发展。这比教师“满堂灌”、“赶进度”要有效得多。

(2)曝光错因,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提高

有些老师经常讲学生总是一错再错,错了还错,其关键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错因导致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思维背景,然后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晒出错因,让其错得哑口无言,再让学生重新思考,树立正确的分析思路。

该策略的模式是:搜错解 曝错因 重建构。

【案例二】:九上第三章第六节习题课

[试题]:将灯L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上时,灯的电功率为25瓦,若将灯L与一个电阻R串联后仍接在原电路上时,灯L消耗的电功率为16瓦,设灯丝电阻不变,则此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是( )

A.2瓦;B. 4瓦;C. 8瓦;D. 9瓦

[答题情况]:题目一出现,马上有多位同学说选C。

[错因分析]:同学们认为总功率仍然为25瓦。

[应对策略]:

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种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如图6)同学们,这两个电路的电源和电灯L完全相同,请问这两电路的总功率相同吗?

生(思考后):不同,因为这两个电路的总电压一样而总电阻不一样,根据P=U2/R,他们的总功率不同。

师:既然不一样,就不是25瓦了,那选C对吗?

生:不对……

师:看来需要重新思考!

(学生思考、列式运算,教师巡视,请一位过程最简洁的同学板演)

生(板演):第一次灯L两端电压为U,第二次灯L两端电压为UL

则U/UL=5/4 因此有:UL/UR=4/1

在串联电路中,PL/PR=UL/UR=4/1,则PR=4W。

通过合理推理,证明了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明白错误本源,才会建立正确的思维。

3、实验见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具体感性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理性的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头脑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该策略的模式是:找难点 做实验 亲体验

【案例三】:八上第一章《密度的测量》期末复习课

[试题]:小明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软木塞(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软木塞的质量m1;

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1;

③用细铁丝将软木塞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过段时间后,读出水面对应的示数V2;

④将软木塞从量筒中取出,直接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m2。

(1)指出小明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 。

(2)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没有填写完整的数据记录表格。请根据图7中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答题情况]:第一问,正确答案是“将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而有很多同学回答“未擦去表面的水使测量结果偏大”,显然这是没有从操作规范上去思考问题。

第二问中“干燥软木塞的密度”,全班同学只有2位同学做对。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0.2或0.3,正确答案应为0.15。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考虑软木塞吸收了水之后,量筒中的水体积减少了。

[应对策略]:用简易实验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取一个15mL 的空眼药水瓶,去掉盖子。向100mL量筒内倒入适量水,将空眼药水瓶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按入水中,用滴管加水到90mL处(如图8-A),告诉学生这就代表干燥的软木塞(在放入水的瞬间的情形),然后挤压眼药水瓶,使水进入瓶内,告诉学生这就代表软木塞吸收了水(即过一段时间后情形)。然后叫同学们观察量筒内水面的变化,显然水面已经下降了(如图8-B)。

推理:软木塞吸收了(16-6)克水,即10mL的水。量筒内就减少了10mL水,如果这10mL水没有被吸入,则量筒的液面应在(400+10)mL处。故软木塞的真实体积应为(410-370)mL,问题迎刃而解了。

可见,教师就是要善于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错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破解难题。

2、有效利用生成性错误的策略

(1)正视错误,在别人的错误中纠正自己

课堂中面对几十位学生,具有几十种不同的思维,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错误,要敢于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只有在展示、评价过程中,引起出错学生的思维冲突,也同样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过程就是识错、析错、思错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策略的模式是:晒错误 评错误 戒错误

【案例五】:七下第一章《平面镜成像》

[试题]:请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9-甲)。

[案情]:我先让学生先在自己的本子上作图。然后请一位能力相对较弱学生板演。这位学生出现如下情况(如右图9-乙)。他一画好,下面就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就嘲笑他,“哈哈,这个都不会画,”,“太笨了”等。

[应对策略]:我立即向同学们说道:“课堂上,我们在学习知识,哪有从不做错题目的学生?你们想想,你自己题目做错过吗?老师允许你们在课堂上出错。出了错,大家一起分析,一起解决,共同提高,这不很好吗?我欢迎大家把自己的错误都说出来,不仅可以使你自己订正错误,还可以给大家提个醒,别犯类似的错误。”我想让学生明白,嘲笑别人是不对的,做错题目是正常的,从而消除他们怕批评的思想负担。接着我让大家指出这位同学画错的地方,并让这位同学重新订正好。我又说:“其实,把这个图画错的同学还有,有跟刚才一样的错误,也有不同的错误。现在请大家勇敢一些,说出自己在作图时出现的错误,让大家不再犯你的错误。”通过同学们的自我反思和同学检查,把各种画错的图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其中有一位同学画法如图9-丙,显然是受小孔成像的影响而造成了错误。这样一来,那位在黑板上画错图的同学不觉得自己笨了,因为不少同学都画错了啊。

这个例子中,培养了学生正视自己错误的勇气,面对错误隐匿不是办法,而是要勇敢地改正错误;同学之间也应当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课堂是教学生做人基本场所,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借题发挥,把类似错误进行总结

错误的出现正体现了学生问题的存在,教师必须及时抓住这一“资源”,借题发挥,达到纠错纠偏、教育全班的效果。有时候在备课过程中,觉得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必须冷静面对,正确处理,会达到“错误”变“亮点”的效果。

本策略的模式是:借错误 挖错误 作总结

【案例六】:在一次听同校老师上“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课中,突然听到学生的报告声“试管破了”!显然学生在操作时发生了错误,这位老师没有严肃的批评学生,而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若在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已经破裂,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刚才使试管破裂的同学先举手发言了:“我把加热完的试管放到自来水下冲洗,试管就破了”“试管外面有水珠”“加热时没有对试管进行预热”“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加热试管时没有预热”……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教师还进行了安全教育和操作规范教育。一个因学生操作错误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就在这欢笑中结束了。

(3)将错就错,把模糊概念进行辨析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可不必忌讳学生出“错”,教师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让学生在辨别错误,分析错因中明白道理。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的知识。

本策略的模式是:找典题 理错因 辨真伪

【案例七】:九上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试题]:足球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小虎接队友妙传,用1000牛的力,将距地面0.5米高、重为4牛的来球凌空打入20米外的球门,球越过球门线时离地面1.5米,则小虎做功的情况是( )

A.他做功1000焦;B.他做功20000焦;C.他做了80焦;D.无法确定他做了多少功

[答题情况]:有多位同学选B。

[应对策略]:

师:同学们,我们暂且不管正确答案是什么,请你们猜测一下A、B、C三项的答案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A:A的答案是1000牛×(1.5米0.5米)得到的。

生B:B的答案是1000牛×20米得到的。

生C:C的答案是4牛×20米得到的。

师:好,现在你们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这三个答案进行评判一下。

经过一番讨论,然后让学生逐一进行分析A、B、C是否正确,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小虎做了功,但做了多少功,无法确定,选D。

课堂中某同学出现错误,往往不止一位同学犯同样的错,更不止只有这一种错误,所以可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通过学过的知识,一层一层剥去错误的外衣,露出真理的面孔。

五、结束语

笔者在4年“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所带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善于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我的教学也从原来自己讲错题到学生讲错题,再到大家一起研究错题,学生在课堂中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错题更是一个促使大家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常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总之,学生产生和存在错误是必然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错误,理性地分析错误,有效地利用错误,让“错误”成为我们有效教学的“资源”,让“错误”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错误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