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7: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岗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部分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2.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以上第1、2类报考人员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须一致或相近,年龄均要求在30岁以下。
3.对已取得2019年“硕师计划”研究生免推资格的38名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由省教育厅统筹考虑,根据研究生入学面试成绩、本人自愿及生源地等因素,推荐到今年“特岗计划”部分实施县,“硕师计划”指标含在实施县的国家“特岗计划”初中岗位指标中。
(二)县“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
初中和小学:
(1)以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和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非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以上报考人员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须一致或相近
(2)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证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应往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只能报考小学岗位)及成人高等学校脱产学习的本、专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须一致)是否列入招聘对象,由各市(州)、有关省直管县(市)自行确定。
幼儿园:
报考幼儿教师岗位人员应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具体招聘范围、条件由各市(州)、有关省直管县(市)自行确定。以上报考人员(含初中、小学、幼儿园)年龄均要求在30岁以下。
特岗计划是从2006年开始的。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特岗计划”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标准,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综合确定。“特岗计划”教师年收入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
“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每年18960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
(来源:文章屋网 )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 特岗计划” ),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这项计划旨在探索、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补充,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几年的试点,计划实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特岗计划”政策出台背景:破解农村师资难题,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教育发展到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有必要更加关注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先后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硬件逐步得到了有效改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但在这些办学“硬件”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师资队伍“软件”建设并没有齐头并进,相对滞后。从而,“有学上”的问题逐渐被“上好学”的问题替代,并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尤其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何为优质教育,在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师资质量就成了决定因素。某种程度上说,优质师资就等同于优质教育。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择好教师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到追求高质量的新阶段,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工作的重心必然从关注办学“硬件”转向更加关注师资质量,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切实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
(二)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作为中小学教师主体的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第一,城乡师资分布失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结构性超员、缺员的问题。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并存,尤其是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 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教师严重不足。第二,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截至目前,农村教师中仍有 16.7万多人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水平不够,存在“有学历无水平”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在岗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和“顶班”教师,这些教师多数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状况。而在教师进修提高中又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达不到进修提高的目的。第三,农村学校合格新教师补充困难,现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大量向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考研、转行等方式离开农村学校。另外,因受财政编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存在比较严重的“有编不补”、“有编难补”或“无编可补”的情况,毕业生下不去,合格教师进不来,连续多年不补充或者不按照正常渠道补充新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两难困境问题,在岗不合格的人员流不出,新教师又补充不进来。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难以满足新阶段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三)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力来看,加强农村师资具备现实可行性
首先,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办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思想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基本形成了关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具备了相应的经济实力。基础教育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是国家的事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众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2006 年,GDP 达20940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9373万亿元;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330万亿元,国家基本具备了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财力基础。① 应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有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加强农村师资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二、“特岗计划”实施的成效
“特岗计划”自从实施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困局。
我国中小学实行编制管理,而编制紧张是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工作的最大障碍。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6年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3年未补充正式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十多年未补进新教师,不少农村学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仍然无法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尤其在税制改革后,许多中西部地区农业县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对此,一方面,多数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尽量不补充或极少补充教师编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小学因缺乏教师而停课或出现超大班现象,转而聘请大量廉价的代课教师。而“特岗计划”中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从而减轻了地方的财政压力,能够按所需教师进行编制。
(二)“特岗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
“特岗计划”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学校补充大批合格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连续4年时间,“特岗计划”共招聘了12万名大学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招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1.6万余人到2009年的6.5万多。特岗教师大多年轻活泼、思想新颖、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在学科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②特岗教师的加入,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第一次来了正式的大学生,特岗教师成为所到学校有史以来具有最高学历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很多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教师,在校的老师大多是中老年教师,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的优秀大学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对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育理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特岗计划”为高校学生就业找到了新的渠道。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岗计划”无疑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环境条件差,过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边远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们想去也去不了,或是去了也呆不长久。“特岗计划”的出台使得这些地方的学校有了空缺的岗位,解决了没有岗位去不了的问题。另外有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特岗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并且可以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③
三、“特岗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心理问题无人关注。
“特岗计划”招聘的条件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招少量应届专科毕生业;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由此可见,招聘对象都是年纪偏小的群体,他们都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匮乏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却很少得到解决与关注。年轻教师的心理问题若长期得不到疏导与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也使得他们无法专心于工作,渐渐失去对工作、生活的热情与兴趣,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农村的选择是否正确,扎根服务于农村的决心将会动摇。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农村的教育事业将不会有大量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
第二、“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而且工资待遇比较低。
政策规定“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其程序是由下到上层层申报,即由县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上报到省教育厅,最后上报给中央,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历经半年。如此兑现“特岗教师”的工资,使得部分“特岗教师”生活面临困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工资待遇方面,2006年,特岗教师中央补助的工资标准是15000元,后来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2007年及时进行了调整,补助标准为18960元,2009年底再次决定将工资补贴标准提高至 20540元。 但是,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并且他们工资水平没有在编教师的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特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西部农村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长久以来累积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这几年来所招聘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因师资匮乏,在农村学校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特岗教师的到来,往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加上由于特岗教师都是本专业毕业,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许多原本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也把教学任务交给了新老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特岗教师上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课的现象,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可能要兼任其他非本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教师资源及专业性特点使得年轻的特岗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他们不能专心于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另外,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精神与体力压力。
第四、“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
“特岗计划”的服务年限偏短。这决定了特岗教师难以迅速改善农村教师队伍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五年以后才能进入成熟期。虽然在“特岗计划”实施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但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特岗计划”的结束,将有一大批“特岗教师”陆续离开农村中小学,这样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依然都不到解决。
第五、“特岗教师”期满留任,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的考验
设“特岗教师”的县(市)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补充教师的县(市),在“特岗教师”服务的三年内,由中央财政支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三年后留任教师的工资发放将纳入地方财政统发,不少县(市)财政原本就十分薄弱,“特岗教师”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压力。
四、发挥“特岗计划”长久效力的措施
(一)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关怀。
针对“特岗教师”对环境不适应及心理问题,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是努力改善校舍,饮食及各方面硬件条件,争取给“特岗教师”白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丰富“特岗教师”业余生活,并且为他们的创新活动给予各种支持,帮助“特岗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遭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工作上给予积极配合,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其在三年聘期满后尽量留下来继续从教,保证在农村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上有高素质的教师坚守④。
(二)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工资待遇。
对于特岗教师的工资,各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特岗教师”工资能按时发放。如中央要预先将“特岗教师”的工资按所报名额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特岗教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实际“特岗教师”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个省将“特岗教师”人数上报中央,对于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比在编教师低的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按照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对于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根据这些教师在大学的所学专业,安排其讲授与其专业相一致的课程,减少其他副科的教学,使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专业学科,在注重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让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发挥,争取创造出精品课,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
(三) 延长“特岗计划”实施期限,分担因“特岗计划”所形成的地方财政压力
一是将中央“特岗计划”的实施期限延长,“特岗计划”只有多坚持几年,才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只有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惯性,才能形成一套新的教师补充管理和运行机制。⑤二是制定相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弥补县级财政因期满留任教师工资结转后刚性支出迅速增加所造成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特岗计划”实施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它的实施成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使农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为“特岗计划”这项政策的实施不继创造一个亲和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它的长久效力便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服务于这项事业,使更多农村和农村孩子受益。
[注释]
① 邬 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② 廖其发;《打造西部基础教育新高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③ 魏建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回顾与展望》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9期
当某个职位的选岗人员放弃,有空缺职位时,启动补录程序。
补录的原则,首先在同一职位,进入面试的人员中依总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补录;其次,当同一职位进入面试人员已经不足以补录满该职位的时候,在相同学段的相同学科内以总成绩高低确定人员;第三,当相同学段的相同学科都不足以满足目录名额时,可以从不同学段的相同学科内以符合该学科条件的人员中以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补录人员。在补录过程中,出现总成绩相等、总成绩和面试成绩都相等的情况,按照前面情况进行解决。
当补录都不足以满足招聘名额的,经县招考领导小组同意,组织再次面试。面试按该学科所缺岗位数,以1:3的比例,在该学科该职位中,以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面试人员,有末位成绩并列的,一并进入面试。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计划”,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中央编办联合并实施,2009年起扩大其实施范围。该计划是我国农村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自实施以来,“特岗教师计划”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预期目标,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CF县“特岗教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旨在发现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过程的对策。
一、 CF县教育概况
CF县位于省会城市北部,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CF县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经过撤并和合建,2010年小学168所,初中31所。[1]五年来,全县新聘教师共1012名,现有中小学教师6256人。[2]
CF县自2009年开始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至2012年9月止共计划招聘500名特岗教师,其中计划招聘小学特岗教师共280名,初岗教师共220名(见表1)。
表1 CF县“特岗教师计划”招聘教师计划数
二、CF县“特岗教师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对CF县“特岗教师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主要是随机抽取该县的100名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计划在选拔、培养和期满后各环节的执行情况。从中发现该计划在执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岗前选拔之“四不” 问题
1. 政策宣传渠道少、范围小,公众知晓度不高。
CF县“特岗教师计划”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网站、报纸,宣传范围仅限于本县境内。通过对设岗地区居民的随机采访发现,40%左右的居民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了解到该计划,余下的居民根本不知道“特岗教师计划”。
2.招聘条件重学历、轻理想,教师入岗动机不纯。
“特岗教师计划”的招聘条件只强调学历条件,而未考查应聘者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特岗教师入岗动机不纯会造成其职业理想不坚定。调查显示,该县特岗教师期满后愿意继续留校任教或已经留校任教的有12%,想要或已经调到其他学校任教的占25%,期满后选择非教师职业的有15%,表示不确定去留的占48%。
3.岗前培训抓理论、丢实践,培训针对性不强。
CF县“特岗教师计划”招聘的教师在上岗前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培训理论化严重,实际教学技能少,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在对该县特岗教师的调查中,认为岗前培训对自己入职后作用很大的占26%,而觉得形式化严重的占64%。
4.设岗学校编制少、缺岗多,学校需求不满足。
CF县从2009年开始至今,特岗教师的招聘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009年和2010年分别招聘了特岗教师160人和200人,2011年和2012年减少到每年招聘70人。由于CF县无其他教师招聘渠道,因此特岗教师招聘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设岗学校师资不足,教师“教非所学”等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
(二)岗中培养之“四受”问题
1.政策保障欠缺,教师权利受侵
调查发现:CF县特岗教师中近70%兼任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课程;每周有16至20节课的占59%,有21节课及以上的占19%。特岗教师在岗期间的权利受侵主要表现为:“教非所学”,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课时量过多以及担任班主任工作。
2.政府管理滞后,教师利益受损
管理的滞后首先表现为政府对特岗教师的关注度小,造成特岗教师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情况。调查发现,CF县特岗教师的基本工资为小学教师1300元左右/月,初中教师1400元左右/月,绩效工资一般在400元上下浮动。在对婚姻观的调查中发现:85%的女性不愿和男性特岗教师组成家庭。其次是缺失配套政策的执行,如 “特岗教师计划”配套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师计划”在CF县没有真正实施。调查显示,CF县只有26%的特岗教师了解这一政策,余下74%的特岗教师只是听说过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一计划。
3.学校关怀不足,教师能力发挥受阻
学校对特岗教师的关怀不足首先表现在学校很少为特岗教师配备指导教师。调查发现,CF县设岗学校为特岗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的仅有47%。其次是学校用人机制的不完善。最后是特岗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调查表明,CF县特岗教师在服务期内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外出学习的约占60%。
4.个人动机多元,专业发展受限
调查中发现,CF县只有48%的特岗教师是热爱教育事业,支援农村教育才选择这一职业。(如图1)而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显示:CF县特岗教师中对于自身专业化发展不知如何着手的占71%,有着明确自身专业化发展计划的只占28%。(如图2)
图1 CF县特岗教师入岗动机调查表
图2 CF县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调查表
(三)期满分流之“四难”问题
1.政策规定较模糊,教师难安心
政策对于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去留问题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且执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是否留任就能入编,如何参加“硕师计划”等。政策的模糊性使特岗教师感到不安心,对将来的去向问题持观望态度。
2.政府财政压力大,教师难留任
对CF县教育体育局“特岗教师计划”执行负责人Z主任的访谈中了解到:2011年CF县第一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大部分已顺利转岗,成为当地正式在编教师。而2011年CF县承担的每位转岗教师工资及其他支出约370,000元/年。这是CF县财政无法承受的。
3.学校培养代价高,人才难挽留
设岗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十分慎重。一方面是因为上级给予的培训名额少,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时不易留任。因此,学校在考虑对特岗教师进行培养时都会有所顾忌。
4.个人心理素质不高,教育信念难坚持
特岗教师的心理素质不高,首先表现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消极情绪不能及时排解。调查中,约80%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即使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教学工作,效果也甚微。其次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师生间难以掌控威信与亲和的关系,同事之间难以协作。75.90%的校长认为特岗教师“主观上就没有想过配合”,只有24.10%的校长认为“配合默契”。[3]最后,特岗教师易受外界影响。当地居民对“特岗教师计划”不了解,片面地以工资和工作环境的好坏来评价特岗教师的价值,造成特岗教师心理上的压抑。
三、优化“特岗教师计划”执行的策略
优化“特岗教师计划”执行效果最好的措施能够让特岗教师感到“安心、舒心、暖心”,确保特岗教师“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因此,需从政策、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来着手。
(一)完善政策,提高吸引力
首先是完善“特岗教师计划”的招聘条件。不仅要看学历,而且要注重对应聘者职业态度和信念的考查,使选的特岗教师既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端正的入岗动机和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其次要加强对特岗教师入职后权利的保障。避免超负荷工作现象的出现,保障特岗教师均有机会参加教学培训活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要落实期满留任激励制度,督促各地做好特岗教师留任工作,激励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基层。适当授权地方政府可根据特岗教师的表现将其尽早转为正式编制,以此来增加特岗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在不断提高其工资待遇的同时,提供更多利于他们专业发展的优惠措施。
(二)加强管理,增强执行力
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特岗教师计划”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成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各地推进“特岗教师计划”的好经验,加大其宣传力度,帮助特岗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同时消除当地居民对特岗教师的误解和歧视,保证其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其次,教师培训要技能化。培训应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际教育技能技巧的培训,可通过课例教学对特岗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特点及现状的分析,让他们在入职前对农村教育有所了解。再次,要加强动态管理。要畅通特岗教师诉求渠道,了解特岗教师的心理状态,积极解决其诉求;要做好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对急需教师的贫困县给予优先倾斜,县级政府要统筹特岗教师的工资,依据岗位的艰苦程度给予不同的待遇。最后,要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要落实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激励制度,为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服务期满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具体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规划。
(三)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利用人才
首先,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陈旧的教学设备,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好更先进的教学条件。其次,设岗学校要建立起“结对成长模式”:让一些经验丰富,乐于助人的老教师与特岗教师结成对子,有意识地整合特岗教师与本地师资力量,使其搭配从教,形成梯队。[4]这样,老教师不仅能够给予特岗教师及时地生活工作辅导,还可以从特岗教师处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等。再次,学校要善于利用人才,给特岗教师适当减压。避免“教非所学”等超负荷教学现象;充分利用特岗教师的专业优势,带动学科发展;重视对特岗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尽快把他们培养成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评价体系要多元化,注重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特岗教师的综合工作能力等。最后,要改善条件,关怀生活。设岗学校要尽力为特岗教师解决生活不便的问题,如尽力为特岗教师提供免费或过渡性住房。关心特岗教师的婚姻家庭,对于未婚的特岗教师,学校可鼓励其就近择偶,引导其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恋爱怪圈;对于住地离校较远的教师,学校在安排课程时给予适当的照顾,课程尽量不安排在下午最后一节或周五下午等。
(四)坚定职业信念,规划专业发展
特岗教师首先要端正入岗动机,坚定职业信念。入岗前,应对其工作环境、职责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地了解,结合自身兴趣、志向等方面判断自己能否胜任这一工作,把特岗服务期当作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和宝贵财富。其次,要有良好心理素质,积极乐观态度,能够勇敢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避免受到一些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最后,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人生目标。在特岗教师在服务期内,形成理性的自我评价,加强对“特岗教师计划”及其相关配套政策的了解,将政策的优惠条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人生目标,避免职业发展迷茫,缺乏计划性的现象出现。
总之,“特岗教师计划” 对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其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来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特岗教师计划”须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为构建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门户网站.CF县均衡教育发展大纪实[EB/OL].
河南省高度重视“特岗计划”实施工作,要求把“特岗计划”做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工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的导向工程,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人才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河南省在实施好中央“特岗计划”的同时,结合本省实际,大力推进地方计划,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1:1的比例配套实施,2009年招聘一万名,2010年又招聘一万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
河南省采取一系列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汇报进行研究,决定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按照1:1比例配套实施,地方计划与中央计划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所需经费全部由省财政拨付。二是深入调研,周密论证,制定政策。教育、财政、编制、人事部门相互配合,省、市、县三级共同负责,深入调研摸情况,多方论证定政策,精心制定实施意见、招聘办法和招聘简章。三是搞好动员,加强宣传。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每年印发招聘简章一万份,张贴各地学校,通过网络、报纸、电台、广播等途径加强宣传。四是按照“三公四严”要求,扎实做好招聘工作。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还是体检、岗前培训等各个环节,都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严格执行政策,严格招聘计划,严格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整个招聘工作平稳有序。五是严格聘后管理。特岗教师上岗后,专门发出通知,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六是积极落实工资待遇。各级财政、教育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等中央有关部门关于特岗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积极筹措调度资金,加快资金拨付,按规定标准将特岗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明确提出落实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四不准”的要求,即“不准截留、挪用中央和省工资性补助资金,不准拖欠特岗教师工资,不准迟发特岗教师工资,不准降低特岗教师工资标准”。
与此同时,全面加强特岗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组织师德主题教育等活动,激励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二是加强教学指导和培训。将特岗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进行管理,提高他们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三是帮助特岗教师完善就业相关手续,免费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加强户口和档案管理;同时,注重特岗教师的安全教育,加强交通、人身和饮食安全意识的培养,保证其身心健康,全力投入教育工作。四是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为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保证其正常工作。
“特岗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缓解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地各校对特岗教师的工作都很满意。一位农村初中校长说,特岗教师“三高一低”(学历高、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年龄低),他们的到来,给农村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学校又恢复了“三画”,即粉笔画、铅笔画、蜡笔画,听到了“三声”,即歌声、笛声和孩子们的笑声。特岗教师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选编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10年第16期)
然而,目前,全省许多市辖区也有乡镇,这些乡镇的义务教育同样存在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全符合“特岗计划”条件,也应该纳入“特岗计划”实施范围。这里仅以吉林市昌邑区为例:
吉林市昌邑区现有13个街道和孤店子、桦皮厂、左家、土城子、两家子5个乡镇,总人口5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1992年之前,5乡镇隶属永吉县;1992年吉林市区划调整后,5乡镇划归昌邑区管辖。目前,昌邑区5乡镇有18万人口,共有5所中学、5所中心小学、20所村小。这20所村小均距乡镇较远,10公里6所,最远15公里。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50.4%。按照现行政策推算,到2014年末,全区乡镇中小学校将有66人退休,届时,教师短缺压力将会更大。为缓解师资不足,各学校自行聘任了一定数量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良莠不齐,由于待遇低,一旦有好的工作,即刻改行,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几年来,吉林市昌邑区政府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突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先后采取招录“三支一扶”志愿者、招聘教师、争取国家免费师范生计划等措施,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但这些措施远远满足不了乡镇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更需要跨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岗计划”政策之所以取得可喜的成绩,与国家四部委的共同协作是分不开的。“特岗计划”的评估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也是联合国儿基会这样的国际性组织,与教育部师范司一起,会同全国各省专家和代表共同研究、密切配合的结果。希望这种跨部门联合解决问题的创新机制,能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得到更大范围的采用。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广阔前景。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多层轻钢框架结构是我国近年才正式应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多层轻钢框架结构因其具有生产效率高、跨度大、力性能好、适应功能要求性强等诸多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各领域中。多层轻钢框架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强度、质量和抗震性能,同时在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一系列的弊端与问题,这是急需得到解决与控制的。
1.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步伐较快,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理念、技术模式与监管机制,正逐步实现与世界先进建筑领域的接轨与融合。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布局情况与功能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分别采取不同的结构模式。我国现在主要应用的建筑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网架结构、钢结构、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等多种形式,每一种结构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其中多层轻钢框架结构为最近几年才得到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之一,具有极大的适用性与发展空间。
目前,多层轻钢框架结构是国内外应用和发展速度最快的轻型结构形式之一,在住宅、办公楼、旅馆等多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步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新型模式,能够全面满足各国建筑行业的用量与功能需求。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震作用小、自重轻、基础简单、建筑表现力强、整体效果美观、设计理念新颖、节省钢材等方面,完全符合现代建筑行业的时展需求,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要求。如此诸多优越性能,使得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建筑结构。同时,随着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研发与探索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荷载作用下的静力性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对于其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研究工作仍需及一步强化。
2.结构体系的选择
结构体系的选择,不仅要从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出发,节约投资考虑,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建筑的高度,即取决于建筑层数的多少。建筑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则由于风力或地震力引起的侧向力就越大,建筑物必须有相应的刚度来抵抗侧向力。因此,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结构体系也就需要不断的发展。目前,多层和小高层钢结构建筑常用的结构体系有以下几种。
2.1纯框架结构体系
纯框架结构体系在地震区一般不超过15层。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灵活,可为建筑提供较大的室内空间,且结构各部分刚度比较均匀。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延性,自振周期较长,因而对地震作用不敏感,抗震性能好。但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由于侧向位移大,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因此不宜建的太高。
2.2框支结构体系
纯框架在风、地震荷载作用下,侧移不符合要求时,可以采用带支撑的框架,即在框架体系中,沿结构的纵、横两个方向布置一定数量的支撑。在这种体系中,框架的布置原则和柱网尺寸,基本上与框架体系相同,支撑大多沿楼面中心部位服务面积的周围布置,沿纵向布置的支撑和沿横向布置的支撑相连接,形成一个支撑芯筒。采用由轴向受力杆件形成的竖向支撑来取代由抗弯杆件形成的框架结构,能获得比纯框架结构大的多的抗侧力刚度,可以明显减小建筑物的层间位移。
2.3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可以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以剪力墙作为抗侧力结构,既具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使用方便的特点,又有较大的刚度,可用于40至60层的高层钢结构。当钢筋混凝土墙沿服务性面积(如楼梯间、电梯间和卫生间)周围设置,就形成框架多筒体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在各个方向都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成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承担大部分水平荷载,钢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3.如何实现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目前,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已经普遍实行了较为科学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但是设计理念与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建筑行业的成熟经验,并不能完成适应国内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曝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加持下去,必将不利于建筑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实现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研究较为深入,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国内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中。同时,国内建筑工程设计单位还要对外国的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现状和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实现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3.2全面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是难以保障实现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的。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应逐步将强对于设计人员的在职培训与知识的强化,使国内设计人员逐步掌握和熟悉世界先进的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并且结合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与实际情况,逐步培养更多符合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的高素质设计人员,进而实现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以满足我国建筑行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求。
3.3在总结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理念进行优化
我国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中,设计单位和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和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石。国内建筑工程单位要重视对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经验的积累,并且要定期组织设计人员对阶段性的工作做出系统总结,并写出对工作的建议和感想。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合理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多层轻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4.结束语
我国建筑行业是伴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型行业类型。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理念的全面发展,多层轻钢框架结构设计的管理工作中也逐渐应用了一些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与手段。
参考文献:
1. 引言
土由于浸水而发生碎裂,散体的现象,称为崩解性。崩解是由于土体没入水中后,水进入孔隙或裂隙中的情况不平衡,引起粒间扩散层增厚的速度也不平衡,以致粒间斥力超过吸力的情况也不平衡,产生应力集中,使土体沿着斥力超过吸力最大的面崩落下来[1]。
目前,土的崩解性试验研究,特别是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性试验研究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而崩解试验的定性分析及定量测试尚无统一的认识标准。为了更深入的认识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花岗岩残积土崩解试验方法及崩解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机理。
2. 现阶段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效应试验研究状况
简文彬[2]等针对福州盆地边缘风化剥蚀花岗岩残丘钻孔中的土样进行了定量崩解试验研究。取原状土,用削土刀取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试样,将试样放在网板中央,网板挂在浮筒下,手持浮筒上端,匀速地将试样浸入水槽中。
吴能森[3]等对取至京福高速公路南平连接线花岗岩残积土进行了定性崩解试验研究,针对应力卸荷、失水干缩、饱和软化等扰动因素制作了7个试样,观察它们在静水中的崩解现象,以期定性分析不同扰动因素和扰动程度对其崩解性的影响。
张抒[4]等人以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砂土扰动样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扰动状态、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量以及不同的水温进行了52组崩解试验,来探究花岗岩残积土的不同状态对崩解性的影响。
3. 花岗岩残积土室内崩解试验
3.1试验装置
根据试验原理和试验目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崩解试验设备。其中玻璃器皿长500mm,宽290mm,高290mm,装满水,3个试样同时放在一个长为450mm,宽为250mm的铁丝网上,铁丝网用直径约为2mm的铁丝织成,网格约为10mm 200mm,两端用挂钩牢牢扣住。
以深圳地区花岗岩残积土扰动样为主要研究对象,土样经风干碾碎后过5mm的筛,制样含水量控制为最优含水量,干密度根据压实度控制,以最大干密度为压实标准,制成标准环刀重塑样。本次崩解试验所用的环刀规格为直径61.8mm,高度为20mm,体积为V=60cm3标准环刀。
3.2 崩解试验结果
根据所设定的试验方案,对配置的花岗岩残积土重塑土样进行了2组平行试验,记录各试样在静水浸泡环境状态下完全崩解的历时,并仔细观察试样在崩解进程中的变化情况。经过试验,2组试验的崩解情况基本相同,选取其中一组试样进行说明,各试样情况及完全崩解时间见表1。
4. 崩解试验结果分析
4.1 含水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性影响分析
本次试验进行了不同含水量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性影响分析,压实度100%的不同含水量配比试样的崩解过程,崩解速度(完全崩解平均速度)也越大。同时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水量增加到34%时,试样崩解速度很小,基本没有崩解性。当击实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时,土体的可塑性较好,空隙尺寸小且分布均匀。使得试样的进气值较大,水分不容易排出[5, 6]。
4.2压实度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性影响分析
图2、图3分别是非饱和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相同含水量不同压实度试样的其中某一时刻崩解状态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试样压实度越大,崩解量越少,崩解速度越慢,同时由上表可知压实度越大,崩解完成时间也越来越长。总之,花岗岩残积土崩解速度在相同含水量状态下,随着土体压实度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4.3饱和度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性影响分析
水的渗入是土体崩解的必要条件,用基质吸力可以导出许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各种半经验公式表明,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增大[7]。试验结果表明,水入渗的速度越快,土样内部气体的压力来不及释放,挤出作用越剧烈,形成的气泡对土样外层土体的压力也越大,从而崩解速度越快。
5. 结论
1)花岗岩残积土重塑土样在浸水崩解的过程中,其崩解过程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的快速崩解,后期阶段的慢速崩解。其中各阶段的相对持续时间因试样的饱和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2)花岗岩残积土含水状态不同(含水量或饱和度),土体的崩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最初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土体的崩解,但存在崩解最大含水量;饱和度能有效的抑制土体的崩解,降低土体的崩解速度。
3)花岗岩残积土的抗水性能较差,易软化崩解。因而在花岗岩残积土的边坡、基坑等开挖工程活动中,应及时做好防排水工作,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应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孔宪立.工程地质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简文彬,陈文庆,郑登贤.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试验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吴能森.2005,土的结构性损伤及损伤模型问题探讨.福建工程学院学报,3(1):21~23,37.
[4] 张抒.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9:33~34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情况。
(2)了解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香港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
四、课时设置:1课时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内容共一课时,重点是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整体教学程序包括: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探索新知,讲授新知;第三,课堂练习;第四,归纳小结,理清脉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曾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岁月,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它更加光彩夺目,被誉为“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齐答:香港。(音乐停)
关于香港这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多媒体展示课题)(板书)
2.探索新知,讲授新知
了解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板书)
整体感知香港的位置。(多媒体展示课件3)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第58页)内容并借助地理图册,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1)香港的海陆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等情况。
(2)海陆位置: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
(3)范围、面积、人口: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及周围多个岛屿。200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672.5万。
①教师引述:由香港的人口密度6119人/平方千米与遵义两城区的人口密度571人/平方千米进行比较得出香港“人多地少”的区情。
②多媒体展示香港地形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归纳香港的地形特点: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只占1/6)
地势:中高周低
请同学们思考2001年香港的土地面积1099平方千米,现在的面积是1104平方千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填海造陆)
③香港的气候。
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a.香港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温度是多少?(7月、28℃)
b.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温度是多少?(1月、15℃)
c.香港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月?年降水量是多少?(5~9月,2214毫米)
小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香港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香港的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宜人。
思考:香港的降水量并不算少,但缺水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教师提示:香港三面环海,年降水量虽大但时间分配不均,又无大的湖泊、河流调节,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很大,所以缺水严重。那香港的缺水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跨区域调水)
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由来。
过渡:通过学生活动――由一名学生朗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材料,教师讲述:所谓“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是指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的回归一方面表明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党和政府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多媒体展示2000年祖国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均生产总值比较表,通过表格得出:2010年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是祖国大陆人均生产总值的近7倍。思考:香港经济水平高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板书)
a.有利的地理位置:背靠大陆,面向国际市场(学生看书归纳)。
b.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图片展示)。
c.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图片展示)。
d.制造业地位下降,第三产业发达(图片展示)。
小结:香港经济结构的特征:以对外贸易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结构,竞争实力雄厚,经济水平高。
由学生自主完成第58页活动3,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香港进口商品地区最大的是中国内地,而香港出口商品地区较大的对象仍然是中国内地。而对外贸易是香港地区的最中心产业,所以,可以看出香港地区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联系是非常的密切。”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地图册第33页)提问:香港与大陆“前店后厂”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教师讲述:目前香港制造业80%的生产线已经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等地,大陆主要负责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香港主要负责产品销售。所以大陆是厂,香港是店。
发达的交通运输(板书)
展示课件(香港主城区图),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维多利亚港的位置,主城区内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京九铁路以及地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并完成表格填空。
教师小结:发达的交通为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信息和教育(板书)
a.购物天堂。
b.国际信息中心。
c.教育发达。
3.课堂练习
4.小结本节内容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情况。
①位置。
②范围、面积、人口等(人多地少)。
(2)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①对外贸易的优势。
②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
③是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之一。
④制造业地位下降,第三产业发达(“前店后厂”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