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有理数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程:
一、复习提问:
1、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
西走3米记作__.
2、已知a=-5,b=+3,
︱a︳+︱b︱=_
已知a=-5,b=+3,
︱a︱-︱b︱=__
-1012345678
二、授新课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
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提问:这题有几种情况?
小结: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两次都向东走,
(2)两次都向西走
(3)先向东走,再向西走
(4)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根据小结,我们再分析每一种情况: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3
(+5)+(+3)=+8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
(-3)+(-5)=-8
(3)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5)+(-3)=2
(4)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5)+(+3)=-2
下面再看两种特殊情况:
(5)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
(+5)+(-5)=0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0=-5
小结:总结前的六种情况:
同号两数相加:(+5)+(+3)=+8
(-5)+(-3)=-8
异号两数相加:(+5)+(-3)=2
(-5)+(+3)=-2
(+5)+(-5)=0
一数与零相加:(-5)+0=-5
得出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如:
(-4)+(-5)(同号两数相加)
解:=-()(取相同的符号)
=-9(并把绝对值相加)
(-2)+(+6)(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解:=+()(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4(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练习:
口答:
1、(-15)+(-32)=
2、(+10)+(-4)=
3、7+(-4)=
4、4+(-4)=
5、9+(-2)=
6、(-0.5)+4.4=
7、(-9)+0=
8、0+(-3)=
计算:
(1)(-3)+(-9)(2)(-1/2)+(+1/3)
解略
练习:
(1)15+(-22)=
(2)(-13)+(-8)=
(3)(-0·9)+1·5=
(4)2·7+(-3·5)=
(5)1/2+(-2/3)=
(6)(-1/4)+(-1/3)=
练习三:
1、填空:
(1)+11=27(2)7+=4
(3)(-9)+=9(4)12+=0
(5)(-8)+=-15(6)+(-13)=-6
2、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0;
(2)如果a<0,b<0,那么a+b0;
(3)如果a>0,b<0,|a|>|b|,那么a+b0;
(4)如果a<0,b>0,|a|>|b|,那么a+b0
小结: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正确地进
行加法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二、内容分析
有理数除法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已掌握了倒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乘除的混合运算法则,知道0不能作除数的规定和在中学已学过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教材首先根据除法的意义计算一个具体的有理数除法的实例,得出有理数除法可以利用乘法来进行的结论,进而指出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不变,这样,就得出了有理数除法法则。接下来,通过几个实例说明有理数除法法则,并根据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与乘法类似的法则。最后,通过几个例题的教学,既说明了有理数除法的另一种形式,也指出了除法与分数互化的关系,同时,还指出有理数的除法化成有理数的乘法以后,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这样,就说明了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法则。
本节课的重点是除法法则和倒数概念;难点是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以及乘法与除法的互化,关键是,实际运算时,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因而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有理数除法与小学除法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符号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小学学过的倒数意义是什么?4和的倒数分别是什么?0为什么没有倒数。
答: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4的倒数是,的倒数是,0没有倒数是因为没有一个数与0相乘等于1等于。
2.小学学过的除法的意义是什么?10÷5是什么意思?商是几?0÷5呢?
答: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15÷5表示一个数与5的积是15,商是3,0÷5表示一个数与5的积是0,商是0。
3.小学学过的除法和乘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4.5÷0=?0÷0=?
答:0不能作除数,这两个除式没有意义。
新课讲解:
与小学学过的一样,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里与小学不同的是,被除数和除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零作除数除外)。
引例:计算:8×(-)和8÷(-4)
8×(-)=-2,
8÷(-4),由除法的意义,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积为8,
(-4)×(-2)=8,
8÷(-4)=-2。
从而,8÷(-4)=8×(-),
同样,有(-8)÷4=(-8)×,
(-8)÷(-4)=(-8)×(-),
这说明,有理数除法可以利用乘法来进行。
又(-4)×=-1,4×=1,
由4和互为倒数,说明(-4)和(-)也互为倒数。
从而对于有理数仍然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提问:-2,-,-1的倒数各是什么?为什么?
注意: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数的数分之一即可,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一下即可,一般地,a(a≠0)的倒数是,0没有倒数。
由上面的引例和倒数的意义,可得到与小学一样的有理数除法法则,则教科书第101页方框里的黑体字,用式子表示,就是a÷b=a·(b≠0)。
注意:有理数除法法则也表示了有理数除法和有理数乘法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与小学一样,也规定:0不能作除数。
例1计算。(见教科书第103页例1)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3页例1。
阅读教科书第102页至第103页。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104页练习第l,2,3题。
提问:l.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零的倒数是零,这句话正确吗?
(答:略)
2.两数相除,商的符号如何确定?为什么?商的绝对值呢?
答:商的符号由两个数的符号确定,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当两个不等于零的数互为倒数时,它们的符号相同。故两数相除,仍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商的绝对值则可由两数的绝对值相除而得到。
从上所述,可得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类似的法则,见教科书第102页上的黑体字。
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既可以利用乘法(把除数化为它的倒数),也可以直接(特别是在能整除时)进行,具体利用哪种方式,根据情况灵活选用。
例2见教科书第104页例2。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4页例2。
注意:除法可以表示成分数和比的形式。如84÷(-7)可以写成或84:(-7);反过来,分数和比也可以化为除法,如可以写成(-12)÷3,15:6可以写成15÷6。这说明,除法、分数和比相互可以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以简化计算。
例3见教科书第105页例3。
分析:(l)有两种算法,一是将写成,然后用除法法则或利用乘法进行计算;二是将写成24+,然后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
对于(2),是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接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把除法化为乘法,按乘法法则运算。
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105页例3。
讲解教科书例3后的两个注意点。
课堂练习:见教科书第105页练习。
第1题可直接约分,也可化为除法。
第2题可先化成乘法,并利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课堂小结:
阅读教科书第102页至第105页上的内容,理解倒数的意义,除法法则的两种形式及教材上的注意点。
提问:(l)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有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两种形式)如何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2)0能作除数吗?什么数的倒数是它本身?的倒数是什么?(a≠0)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教材,也要揣摩学情。同是教学《香菱学诗》,参阅教案中没有把“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当做教学重点,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学生已经有了了解,但是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些知识,我就应把这一点当做教学重点,才能为讲授正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参阅教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认识,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把握住自己的原则。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在参阅教案上直接用笔增删,一切以实用为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讲课也如此。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因此教学风格也各有风采。知识是共通的,但是教学方法未必相同。
如,《致女儿的信》,难点是理解爱情真谛。参阅教案用了三个现代故事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方法很好,现代故事和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感动中体会到爱情真谛。但我特别喜欢古诗词,而且我的学生有古诗词积累。因此,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用古诗词名句来诠释爱情。学生因为有知识储备,所以积极性很高。从《关雎》中体会到爱的坦诚真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认识爱的深沉执著;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明白爱是心灵相通。温庭筠的《梦江南》学生也联想到了,从中品味到爱有时是一种苦涩而甜蜜的思念。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诗歌独特魅力的感召下,解决了爱情真谛这一难点。回想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背诵诗歌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这节课学生受益良多。
由此可见,我们在用参阅教案时,在教法上不能盲从,不要相信哪个名师的教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来的。在具体做法上,我采用在个性教案上写出自己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答则完全可以用参阅教案,教师不必再浪费精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跟其他的学科不一样,它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还带有些抽象的概念,不易被学生理解,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有些枯燥、无聊、乏味,那么,如何让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让学生都喜爱数学这门最基础的学科,下面,本文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简单的研究叙述。
一、案例教学的叙述
1.案例教学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开放性、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讲解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显得乏味无趣,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想象和创造,使乏味的教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可以得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点特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知识转化能力的提升。
(3)锻炼学生双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
1.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教学时效性
在“幼儿数学教育”课程中,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向幼儿讲授一些有关数、量、时间、空间等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其内容、基本概念繁多,所以,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要学会取舍,并且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度的分析,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讲幼儿数学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中可以用数量概念表达的物体结合。比如,苹果、橘子、荔枝、鸭梨等,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和数学相关的知识,并且学生在以后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联想起原来学习时的案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实施幽默教学,增强课堂感染力
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数学教师,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并且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还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幽默、有趣,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时,比如,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给幼儿进行讲解,比如,把圆形比作大饼或太阳或者锅;把椭圆形比作鸭蛋、鹅蛋等,这样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对数学知识进行表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融洽,幽默的语言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激情,同时,使课堂更富有感染力。
3.建立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和谐课堂”,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配合程度和对教师的接纳态度,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幼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真正地做到信任、接纳、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幼儿本来就有些调皮、淘气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例如,在讲幼儿数学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重新叙述一遍,要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并且让学生懂得加法和减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一定要在10以内加、减法中讲解清楚,这样能提高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信任与理解,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变得更加轻松,进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原本枯燥、乏味、紧张的数学课堂,由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证明了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时效性,增强了课堂感染力,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通过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不同。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几位教师交流对比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方式发现,因为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过程会比内容更起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实施。举个例子,采用对比教学,针对同样的教材内容的教研方式,请具有不同经验、经历的教师分别进行教学,然后对这些教师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别的教师寻找教学思路,举一反三,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选取了小学一年级课程《淅沥的小雨》一课的引入环节,分别请三位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一位教师展示了南拳妈妈的歌曲《下雨天》的MTV片段,为了迎合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淅沥的小雨的理解,另一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和朋友拍摄的下雨天的照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学生对教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三位教师给学生放了一段下雨声的MP3。对比教师之间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会给教师很大启发,让其他教师对教学方式产生灵感,教师展示的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透过典型案例剖析本质上的教育问题
案例是在展示一个实际的情境。在典型的案例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难题,这些往往也是现实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难题,同时,教师的案例教学展示过程也展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办法。案例展示不仅是重现美术教师个人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对美术教育历史的记录过程,情境展现不仅有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包含了共性的教学理论价值。教师结合平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将美术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围绕某一典型难题,引导美术教师用新课程改革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深入地研究。得出标准答案不是案例教学的教研目标,而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主要以思考分析、探究实践、判断概括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础学科,案例作为数学学科知识要义、体系内涵的生动概括和有效提炼,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坚实数学知识素养、良好数学学习技能、高尚数学学习品质等,都可以借助于案例观察、分析、解答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树立。当前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坚持生本核心教学理念,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充分依托、依靠典型案例、生动案例,培养和锻炼学生主体对象良好数学技能、高尚学习品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数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片面理解课改学习能力培养要求内涵,导致案例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活动,案例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方法要义,解析技能和学习素养未能有效培养。鉴于上述感悟,本人现对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开展案例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坚持与双边活动相结合,实施互动式案例教学活动
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的重要架构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活动应展现和呈现教学特点,渗透和保持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点,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深刻交流、深入沟通、有效探讨的重要“平台”。笔者认为,互动式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才能集中展示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特性,让各自“风采”在交流、谈话、讨论、探究等双向进程中得到生动展现。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与双边活动有效结合,围绕问题条件隐含的知识要点、内在联系,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推导过程,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根本要求等,与学习对象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导活动,组织学生组建合作团队、探讨小组,开展深入细致的互动探析案例活动,推进案例教学进程。如在“已知:如图所示,∠BAC的平分线AD,∠B=∠EAC,EFAD。求证:EF平分∠AEB”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相融合的互动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讲解活动。在问题条件探析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该问题解答中需要借助哪些知识点内容?”、“要证明EF平分∠AEB,需要构建哪些等量关系?”等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探析问题条件活动,学生认识到:“证明EF平分∠AEB时,应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在问题思路探寻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指出:“要借助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采用等量替换的思想”。在解题方法确定环节,教师先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师生共同讨论活动,得出其解题策略。
二、坚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是一门以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为主要任务的知识科学。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树立学习能力培养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穿和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之中。笔者发现,学习对象在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找寻解题思路以及归纳解答问题方法的进程中,学习对象的数学学习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有效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案例教学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改标准要求,将数学能力培养内化为重要“使命”,贯穿、落实于案例讲解之中,既要提供学生动手探究、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实践时机,又要强化探究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做到“收放有度”,效果最佳,实现数学学习技能素养的显著提升。
问题:如图所示,在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的中点,试求出CH的长是多少?
学生自主感知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性质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得到: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连接AC和CF,然后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内容求得AC和CF的长度,以及∠ACD与∠GCF度数,然后得到∠ACF的度数,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其方程式,求出AF的长度,最后结合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即可求得。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独自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引导学生探析归纳,得出其解法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内容。其中,利用构造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该案例解析活动的关键”。
三、坚持与指导评析相结合,实施评价式案例教学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推动者,需要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情况、探析效果、思维过程、解析结果等进行及时、深入、科学的指导和评判。众所周知,初中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学生分析、思考等方面出现不足和瑕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深入指导、科学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及表现,并提出其合理化建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应做好对初中生解析案例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分析条件不深刻、解析问题不全面、解题过程不严密、归纳方法不深入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指导和评析活动,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解题方法和习惯。如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与根的系数之间关系”的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解析不足情况,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发挥教师指导评价的主导作用,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题过程,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学生思考分析初步认识到:“该问题分析解答时,忽视和错用了韦达定理内容”。此时,教师进行总结陈述。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导过程中,既认清了解题活动的不足,又掌握了解决不足的方法,形成了良好解题思想方法,有效提升了初中生解题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问题案例评讲过程中,要善于转化评价形式,采用生评为主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对该案例开展评析指导活动,教师做好巡视指导工作。
课程标准给出的是最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一般学生能内化,尖子学生能深化;要注重多科知识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重构,把多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中有关“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所举的案例是“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较简单,让学生自习即可,教师可另外提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案例 “简易报警器的设计”:假设张三住在A幢的3楼,楼房前面有柴房,放有一辆较好的摩托车,为了防盗,张三想安装一套防盗报警器。如果设计无线报警器,信号的发送、接收电路复杂,不易制作,因而选用有线报警器,在柴房和住宅之间用导线连接。这时,有学生提出剪线怎么办?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预设与动态生成,提出设计要求:撬门、挖墙、剪线都报警(喇叭响)。
学生对剪线也能响感到很神奇,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设计出利用电磁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实现报警功能的“简易报警器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其中开关K1闭合时,报警器处于工作状态,电磁继电器ZJ的线圈通电,其常闭触点ZJ断开,扬声器因无电流通过处于不响状态。当剪断线路(虚线框部分,即外电路连接部分),因电磁继电器ZJ的线圈无电流通过,常闭触点ZJ恢复闭合状态,扬声器通电报警。此外,如果撬门、挖墙,感应装置K2(相当于开关),接通电路,扬声器也通电报警。
以上提出的问题能设疑、激趣,激发学生去思维,把物理学的侧重发现规律与技术设计侧重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使学生感受了技术的实用性。
二、拓展案例,深挖技术思想
有的学生对案例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存在着简单的案例不想学,难的案例学不进的现象,对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从实用性出发,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诱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蕴藏的技术思想,力求内化知识、外拓思维,并相应地渗透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通用技术的课程内容对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有关“流程优化的条件”这节的内容,教材通过阅读材料“洗衣流程的优化”阐述了“少量多次”的原则的技术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进行拓展。顺向拓展为:根据“少量多次”的原则,请你设计一个高效炼钢的流程。在这个项目设计中,可预先给出一些资料让学生参考,了解炼钢的原材料和流程图。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原材料进入高炉冶炼,炼好后不是全部倒出高炉,而是倒出一半,另一半则留在高炉与新进的原材料继续冶炼,利用留存的钢液吸收的潜热加快热量传导的面积,从而加快传热速度。如此循环往复,达到高效的目标。逆向拓展为:洗衣流程有什么缺陷?请你利用缺陷列举法,构思新的洗衣机的方案。在这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有的认为现在的洗衣机用到洗衣粉,它含有磷,对环境有污染,有的认为二次漂洗,用水过多,不利于节约水资源。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原始的木棒敲击的洗衣原理出发,构思出不用或少用洗衣粉、节约用水的洗衣机的方案。
以上通过案例的拓展,让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点的应用,思维的拓展,初步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重构案例,构建多元知识
学生对技术课程的期望是学到专业一些的技术,当期望与实际有差距时,往往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既要立足基础性,体现通用性,又要适时增加稍微专业一些的技术,让学生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的第三单元有关“系统的基本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桥梁等不同的实体系统阐述系统的各个基本特性。在这些内容所举的案例中,与高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有些偏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知识点方面要依据教材,在阐述的案例方面可以重构,改用更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汽车系统”为案例加以阐述,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预先编制的学案,上课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答疑解惑下,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增加了“汽车系统”的知识,起到一举二得的作用。同时提出如下问题加以拓展:1、蓄电池的电压只有DC12V,为什么经过电子线路后能在电火花塞形成高压放电进行点火?2、发动机通过水箱散热,当水箱温度过高时,又启动电风扇辅助散热,请你设计启动电风扇的控制电路。
以下是笔者在听了一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的反思,对笔者来说听课既是学习也是自省。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屏幕显示:
①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
生一答:引一边的中线AD(如图1)
②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吗?
生二答:分别取AB、AC的中点E、F,连接DE、DF(如图2)
生三答:可取BC边的四等分点,再连接(如图3)
③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四答:取各边中点,依次连接(如图4)
按教者的设计意图是要用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四等分,直到三角形全等引出本节课题。教者在设计意图上是清晰的,学生配合的也很到位。但是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可拓展性,也没有预见到图2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想要完成预设的问题。其实,生二的回答已经把中位线明确的展示出来了,此时直接利用图2引出课题比完成所有预设问题之后再引出课题更有说服力,更清晰更省时。而且中线与中位线在同一个图形中出现,为二者区分做出很好的图形铺垫。
教师在引课时预设的问题需直扣主题,或者呈现本节所学知识,或者呈现本节所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呈现本节所归授课类型,简捷、快速、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这节知识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本节的引课问题2中只要教者略加提示,以初三学生的知识功底,完全有可能想到图2、3、4的方法,这时只要教者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图形即可引出本节课题。另外,生二的回答也是本节的一个亮点之一,他没有单一的使用等分点或取中点的方式,而是两者兼用,这种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回答也是教者应鼓励的,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讲解环节:中位线的定义由学生总结,师板书。
屏幕显示: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②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③猜想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组织探讨与证明)
先说定义的归纳,对照教材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当堂掌握运用的效果可能很好,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会有所减弱。在新课改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淡化的方式,可具体到某条概念的教学,淡化的方式不见得是减轻了负担,相反的会在命题的证明中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适当的解析概念是有必要的。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示疑,回答也越来越难。学生利用图2、4可以解释清楚前两个问题,难在猜想的证明和定理的掌握上,教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此处,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规范书写(一名学生的板书证明明显的一个缺陷是没有辅助线的表达);再要解决的是学生证明方法的比对,哪种方法有利书写证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三要解决的是学生多种方法的归类。本节置于特殊四边形后第三课时,明示本节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知识上的联系还是方法上的联系等,都需要教者明确的加以归类——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就是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也是这节课教师专业智慧的亮点。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即是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再简单点说就是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D、E、F、G分别是AC、AB、OB、OC边上的中点,试证明EF∥DG,且EF=DG。
生五答:连接ED、FG……
生六答:连接AO……
这里只要教者再追加一句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辅助线?”那么本节的第二个亮点就会呈现,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答,或者用“中位线的性质”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将是本节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在学生构图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实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反思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新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①旧知识的有效迁移都是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载体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通过选择新鲜、有趣、易懂、针对性强的案例进行会计教学,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浅显化、抽象程序形象化,真正实现了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教学效果。
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案例教学的优势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案例教学服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了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像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学校建设一个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会计案例教学平台,它是采用ASP技术开发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教学平台。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案例教学平台,能为会计教学改革及远程学习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为学生开展会计案例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集中(在学校或同一地点)或个体学习(有可以上网的地方)在互联网上,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为课程开展的网络化、个性化和交互式提供了可能。因此,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
2.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始终坚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一切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服务。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因此,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多样,实现多方互动,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教学平台具备与学生有良好的交互功能,能实时地为学生给出反馈信息,能较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当然,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设计者,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案例的编定与选择的要求
教学案例实质就是特殊的教材。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具备适当的案例。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案例的编写与选择。在不具备教学案例库(如果有可以选抽)的情况下,要先进行案例编写。一般来说,会计案例的编写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目的。明确通过会计案例教学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通过会计案例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例如巩固“试算平衡”的知识,可以运用案例1,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分析。
2.背景材料。根据不同阶段会计案例教学的特点,从企业搜集具有实用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编写不同角度的会计案例。
【案例1】小甄从某财经大学会计系毕业刚刚被聘任为启明公司的会计员。会计科长想检验一下他的工作能力,让他编制公司这个月的试算平衡表。不到一个小时,一张“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就完整地编制出来了。看到表格上那相互平衡的三组数字,小甄兴冲冲地向科长交了差。
“呀,昨天车间领材料的单据还没记到账上去呢,这也是这个月的业务啊!”会计员小李说道。还没等小甄缓过神来,会计员小张手里又拿着一些会计凭证凑了过来,对科长说:“这笔账我核对过了,应当记入‘原材料’和‘生产成本’的是10000元,而不是9000元。已经入账的那部分数字还得改一下。”“试算平衡表不是已经平衡了吗?怎么还有错账呢?”小甄不解地问。
3.提出问题。可以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学生虽未学过但却可以从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中引申出来的知识提出问题;可以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1的问题是:试算平衡表平衡了还可能有错吗?运用学习过的试算平衡有关知识来解释。
4.附录。附录主要是阐述与会计案例相关但又没有列入会计案例内容的一些资料。它虽然不是会计案例的主要内容,但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讨论案例都有帮助。
教师应该十分重视搜集和整理会计教学案例,按课题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案例搜集可采用的方法有: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搜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案例;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案例等。应特别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为教学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实现产、教、学、研的结合。
如果学校具备专门的教学案例库,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就必须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选择。案例的选择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条件:①教学的需要。案例的选取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完成教学任务。②学生的知识结构。案例的难易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③教师的教学技能。具体地讲,笔者认为会计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①典型性;②综合性;③真实性;④时效性;⑤可参与性;⑥因材施教,因人选材;⑦生动性;⑧难易适中。对于所选择的案例应在“教学笔记”中说明其教学用途,以方便其他教师对案例的理解和使用。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可以驾驭该案例进行教学。
依据以上条件和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案例教学了。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与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
1.案例的准备。案例的准备是案例教学展开的基础,这一环节是基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材料让学生进行准备,同时教师要对该案例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熟悉和准备。教师在案例准备环节完成时,应达到对案例的充分熟悉和对学生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可能方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是教师进行正常的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学生得到案例资料以后,即开始个人的准备。学生先要阅读案例,对案例中的各项内容了解清楚,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完成了了解案例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对案例问题的个人分析,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
【案例2】在大连某实业公司,企业的现金由会计人员保管,现金的收支也由会计人员办理。该企业的记账凭证也是由出纳员张某先盖好印章放在会计人员那里,给会计人员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机。该实业公司会计(兼出纳)邵某就是利用这种既管钱又管账的“方便”条件,尤其是借用盖好章的记账凭证,编造虚假支出,贪污公款1.4万余元。这则案例中的大连某实业公司的做法违背了什么?能在基础会计课本上找到依据吗?
2.小组讨论。学生个人对案例分析和准备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并且这些个人准备难以全面。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学生就可能较顺利地解决个人在准备案例中的困难,集中小组内各成员的智慧,使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周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使得小组讨论不拘泥于形式。对于难度较小或学生具备较强的案例学习能力时,这一环节可以省略。
【学生讨论案例2】企业的现金应由专职的出纳员保管。现金的收支应由出纳员根据收付款凭证办理,业务办理完毕后由出纳员在有关的凭证上签字盖章。这是现金收支业务的正常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先盖章,会计人员钻空子,这个正常的账务处理程序就被打乱了。《基础会计》第三版第12页中记载:会计机构的设置应按“内部牵制”的原则做好会计机构的内部分工。企业的出纳人员除了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外,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再兼任其他会计账簿的记账工作;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核对工作不能由经手银行存款的出纳人员担任;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不能由一人兼办等。
3.班级案例讨论。这一环节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学生如果经过了小组讨论,可以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其小组共同观点,其他的成员也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意见予以发表,同时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质疑问难,在问答中不断吸收各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形成各种有效的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就案例材料对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析。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则应通过各种办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考,阐发自己的观点,同时提供各种理论、资料,有效地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否则,班级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学生讨论案例1】通过试算平衡表检查账簿记录,若借贷平衡并不一定就代表记账正确无误。小甄还应该重新再编制一张。因此试算平衡表也不是万能的,如小李未入账的业务,属于漏记,以及小张才发现的把两个账户的金额同时记多了或记少了,都不会影响试算表的借贷平衡。《基础会计》第三版第51页中记载:试算平衡能够核查出账户记录的错误,但不能发现记账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如用错账户、记错方向、错记金额,并不一定影响借贷平衡。总之漏记或重记某项经济业务、借贷方向彼此颠倒、记错账户(串户)、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一多一少并相互抵销等这些都不会影响试算表的平衡。
4.评价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参与讨论状况进行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学生则可以记录通过案例学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检查前面个人分析的优劣,为进一步改进学习做准备。
(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与指导者转变。案例教学中,指导者角色要求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要求有:第一,教师应根据案例教学过程的需要确定指导的范围与程度;第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第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第五,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由管理者向合作者转变。教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合作者;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把学生当作老师,允许学生提问与质疑;教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不足。
借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了多媒体、因特网等信息技术,它们是案例教学的促进器而非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它们的作用在于使学习任务更清晰,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意义建构更易于发生。教学过程不应因信息技术的引入而中断或转移。
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后,我看到了学生发生的变化,他们的会计知识结构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也显得更为活跃。最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能合理地运用学过的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的想当然。
[参考文献]
1.赵合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83-03
为扩大国家示范建设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旅游专业部接纳了来自广西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职师班)的 12名实习生。本教学案例是广西师范学院实习生代表廖舒婷同学在学校实习一个月后的教学实习汇报课,笔者有幸作为教学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次汇报课。
廖同学选取《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进行了尝试性教学,第一次教学,廖同学将“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含义”“旅游资源的 8 个主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通过讲授的方式叙述给学生听,用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分享旅游经历,虽然上课内容信息量十分大,学生对老师的旅游经历照片非常感兴趣,但是前半部分平淡乏味的讲述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半部分的分享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强,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等重点内容。
通过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打磨,对课程内容重新调整,最终使这一节生动精彩的汇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听课双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师范实习生的学习对象,是一节成功的汇报课。
本次的内容是《旅游概论》第三章第二节“旅游资源概述”,教学对象是2015 级酒店班的学生。《旅游概论》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根据对中职生的普遍学情分析,部分中职生存在理论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过后廖老师在汇报课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下面将结合本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需求、能力、个性的分析。《旅游概论》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的工作能力,因此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有所侧重,酒店专业的学生学习要求侧重于深化对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的认识,不要求深入探究和延伸。因此,指导老师与廖同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四个含义,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并熟知旅游资源的两大类型的分类。
(二)组织课堂,复习引入
1.M织课堂
检查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准备;师生互相致意,开始上课。
2.复习
师: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评析: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复习导入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可以旧知识为桥梁,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并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新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缺点是该导入方式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
(三)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第三章 第二节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上天赐给我们珍贵的礼物,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拆开礼物的包装,一探究竟。
评析:教师用 ppt 课件展示广西的各种旅游资料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归纳,引出“旅游资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可以直观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印象。
(四)学习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师:同学们理解“旅游资源”吗,它有什么含义?请看下面四组图片。
1.吸引性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张图片。这两个地方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喜欢 A 图有的同学喜欢 B 图呢,并有冲动想去那里旅游呢?(展示“光秃秃的山头图片 PK 美丽的杭州西湖图片”)
2.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也就是说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的离开。(展示图片“桂林乐满地 PK‘发脾气’的火星”)
评析:由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旅游资源还要具备交通便利、通讯便利、手续繁杂程度、设施设备齐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隐患等可进入性的因素。
3.价值性
对旅游者来说,达到感观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展示图片“各种旅游时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