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

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

篇1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位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结果,对促进新时期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了以讲授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动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知识和自然规律,这样可有效防止教学方式的僵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由于自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教育的基本学科,对学生的创造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养成。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成熟,探索高中阶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教学实践中。目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育考试制度存在弊端,教育观念落后

从某种方面来说,当前语文教学考试模式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高中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上大学,而忽略了语文综合知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作用。传统语文考试制度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出的评价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但它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语文教学方式影响着考试制度,而考试制度的建立又对教学模式起着反作用,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严重阻碍着语文学科的科学发展,让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教学活动单纯为考试服务,扼杀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2.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研究性学习认为是正常教学中的另类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升学、考试。此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严重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认识水平分歧较大。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了解不足,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求,盲目地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教学进程中不管不问,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造成不少学生盲目学习,走了不少弯路。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和协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转变教育理念,完成教学主体转换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理念,完成这一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和体验学生的思想观点,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质疑和表达意见,对学生的创新观点进行表扬,支持他们去探索问题的实质。

2.教师定期培训,提高研究性教学能力

教育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品德,通过建立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语文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是促进现代语文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对教师研究型学习科目的培训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维模式深刻变化的过程。

3.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估机制

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通过展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紧密相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分别从教学主体转换、教师教学模式培训和建立学习评估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益的对策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一、平时学习注重积淀,提炼学习难点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非常多,在复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费时耗力、效率低下的窘境。因此,复习一定要提高针对性,保证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复习的成效。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复习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平时就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的提炼积淀,从而为最后复习阶段的成效巩固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在语文日常学习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将每一课、每一阶段、每一种类型的语文学习内容都进行回顾反思,提炼出其中自己认为属于难点的内容,以及学习掌握不够牢固的内容,将这些方面单独提炼出来,这样的内容将是下一步复习巩固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段段清”的方式,逐层深入地开展语文学习。每一阶段内容学习之后要进行回头看,发掘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阶段检测的信息反馈进行复习巩固,并将这一部分内容总结梳理出来。每一阶段都有梳理的重点,这样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时可以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了系统性的复习难点体系,这对于提高复习成效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笔者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复习中,建立起前后联系、构成框架的知识体系,复习教学中能够温故知新、前后连贯。将复习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将新知、旧知学习联系起来,这对于提高语文复习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具有较大帮助。

二、强调复习技巧指点,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技巧在高中语文复习学习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意义,掌握了科学高效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在复习教学中事半功倍,而缺乏技巧则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境地。笔者在高中复习教学中强化了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高效地开展复习。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在复习中摈弃面面俱到的思想,要保持重点突出,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薄弱环节、有待加深的内容则重点突击。将所有复习内容形象地比作一个鱼塘,首轮大网下去,已经掌握或较为牢固的内容则从大网中漏掉,将那些难点内容兜上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这一遍复习之后继续兜网,将其中仍未解决的内容提炼出来带入下一轮的复习,将回顾与复习推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逐层深入地巩固难点内容,复习活动既突出了重点,又提高了效率。其次,笔者将一些先进的复习方法推荐给学生。如高中语文复习中的一些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主要作品等,有些学生会陷入混淆的状态,笔者指导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法,将这些作者、主要作品等内容,通过编写顺口溜的方式形象记忆在脑海中,记忆效果更为形象生动,也更为牢固。在这样的复习方法转变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笔者还指导学生进行前后连贯式的复习,构建以点及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习体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更多生机活力

复习教学相对于语文新授课而言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一方面因为复习的内容都是已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枯燥和乏味的气息,这些容易导致复习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复习课堂上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让复习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首先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师生互动环节运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开展,题型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加生动。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笔者鼠标轻轻一点,整个屏幕上会出现礼花绽放的激励性场面,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这样的信息手段进行师生互动辅助,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和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而且营造了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复习教学的枯燥乏味感一扫而空。其次,笔者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复习教学,将一节课所要讲述的复习要点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安排几个学生在课前进行精心准备,各自负责一块,在课堂上走上讲台和其他同学一起回顾复习的内容。这样的新颖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以学生教、学生学的方式活跃教学氛围,让复习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担任讲授任务的学生不仅要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复习知识点,还要在其中灌输渗透自己的学习方法,讲述自己是如何学习理解、提高巩固效果的,经验交流能够让其他学生的语文复习得到借鉴,将其中好的方法模式运用到复习活动之中,让课堂更为生动,对于提高整体复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是提高语文复习教学成效的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创新,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充分整合资源、优化模式,让语文复习教学呈现出更为生动、活泼、高效的态势,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篇3

引言

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授基础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任务的成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弊端和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性的制约,很多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科学的、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合理设置。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一)很多教师懂得“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却忽略同样重要的“学前预习”。“学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课文、找生词,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体会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另外,学生“学前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的“学前预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案,通过提问题、导思考、引感悟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前预习。

如《祝福》预习案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2.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子,思考祥林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找出描写祥林嫂动作的句子,思考祥林嫂的反抗精神。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

(二)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对课文深意的挖掘,用其中隐含的智慧对学生加以启迪。然而,很多有深意的文章将智慧隐藏在字里行间,要求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通过背景呈现、相关文章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仍然以课文《祝福》为例,很多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疑惑,无法理解鲁迅对封建思想的痛恨。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习俗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意的文字具有鉴赏能力和喜爱,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课堂导入语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音乐、视频、图片,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迅速营造优美的课堂意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夜色迷茫,江水漫漫,一轮古月高悬空中。之后,琵琶声隐约响起,逐渐清晰,伴随着琵琶声响起的是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学生逐渐被课堂中的场景吸引,不由得跟随教师充满情感地诵读课文。显然,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情感,又通过诵读不断酝酿情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潜力挖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成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要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选取代表上讲台讲课。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这一课,课下积极查阅资料,阅读名著原文。课堂上,学生引经据典,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做出精彩讲解。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想法,充分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火花,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结语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创造出高效的、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堂。另外,教师们应注意总结经验,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志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B版,2013,(8):77-77.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8.080.

篇4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

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懒于读课文,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缺乏自信心,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不能自主朗读,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师生朗读观念,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

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4.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广义上来说,人文精神教学的基本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同时也对人本身的自由、尊严和价值提出了要求。学校作为学生们塑造人生观、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当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进而实现对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随着越来越方便的国际交流,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科技和高科技数字技术正通过各种方式涌入学生的视野,其中一些糟粕的思想文化知识便利用学生较为单薄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对学生的心灵进行逐步地腐蚀。例如,很多学生宁愿花很多时间去追星,去过洋节,但是对我国自身的一些传统文明与文化却毫不关心,这样的现状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观是非常不利的。高中阶段正式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必须在这个阶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高中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帮助学生洗涤心灵,推进文明建设的重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与教学,对从根本上提升全民族的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重视教师在推广与实践人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个明确认识,即“传道授业解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重视帮助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综合方式的利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思想上突破高考的局限,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由考试成绩提升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通过优化改革教育方式,帮助进行人文教学意识的进行。其次,学校要始终关注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增长,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者人文教学讲座等,为教师们创造一个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进而推进人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2.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学生情感建设,帮助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是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文《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用“学不可以已”开篇指出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比喻句,去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激情和写作技巧,进而品味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再如,作为高中语文重点教学项目,作文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人文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如“马航事件”或者“复旦投毒事件”等,引导学生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端正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进而实现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目标。

3.实施人文精神渗透学习成果评价

篇6

过去作文,教师注重作文写作技巧的灌输,这样的后果是学生既没有学会作文,又对作文产生了厌恶感。新课程强调习作应让学生易于写,乐于写,也就是强调情感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不是在教学中,就不需要写作技巧的传授?答案肯定是需要的。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定不假。谈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头痛,语文教师也常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知识面、文学面都比较狭窄的语文教师,对其问题难以释疑。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下功夫,思考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怎样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不让学生感到作文难。

1.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对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就必须组织好这堂课的结构,尽量使这堂课生动有趣。

2.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为了帮助学生建设好这个材料仓库,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可以这样归类:人物篇;故事篇;片段篇;描写篇;风景篇等。这些材料来源可从生活中吸取,可从书籍资料中吸取。学生心中有了材料,再渐渐教会学生提炼材料、运用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作文难。

3.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学生有了材料,并非就能写出好文章。正如学生所言:不知从哪儿写起,写到后来收不了尾。文章结构组织怎样,最能反映出学生这篇作文内容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清晰、主题是否突出。只有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4.彰扬学生作文中的片言只语。学生作文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成功,也不是每次作文都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并在评语中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想每次作文时都写出一些佳句和语段。久之,学生作文就会写得优美,就能有文章内涵,鉴赏价值。

二、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教师更要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活动。

篇7

顾名思义,口语交际即人与人之间语言方面的往来交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话、视频聊天开始充斥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在沟通人际感情,维系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在强调合作竞争的经济型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当前的高中教材既缺乏口语交际专项训练,又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便成了一句空话。其实,口语交际的本质就在于其交际时的生成性、不确定性,依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文本内容的主题、结构、语言展开讨论,巧妙处理教学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波澜”与“冲突”,都是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极好的平台。

记得在讲授第三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总觉得从纪念的目的、内容、意义等几个角度来梳理文章思路不足以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及刘和珍君的爱国热忱、斗争精神,便在课堂上设计了“面对面”口语交际活动,组织学生分别扮演鲁迅、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士兵等人物,假设人物穿越了时空,在一特定的环境中见了面,他们该有怎样的口语交际。

活动中,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设计,还考虑到了人物称谓、交流目的,向对方表示赞赏、鼓励、崇敬等语言运用,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表示这次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的差距,保证今后要与同学、老师、家人、朋友多多交流,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做好铺垫。甚至于,还有几名学生竟开始着手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等交际过程中的称谓文化,这是我课前远没有想到的。真应了那句话:教师,播撒的是知识的种子,传递的是文明的火炬。

二、开展活动,让语文课堂律动口语交际的节奏

相关调查显示,现在的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整体较差,语态拘谨、语速不当者有之;交谈内容支离破碎、缺乏条理者有之;盲目使用流行语,缺乏创造力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他们缺乏具体的口语交际环境与交际实践。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口头作文、读书沙龙等活动,让语文课堂律动着口语交际的节奏,引导他们体悟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掌握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

譬如,在教学必修4名著导读时,笔者就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有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展开了读书沙龙活动。这种形式自然、随意,更吻合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代表作品、创作风格,了解朱光潜先生在看似信手拈来、娓娓而谈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活动过程中,有学生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时,其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对腐朽的伦理观念的无比愤慨令人动容;有学生谈到了现在社会无论是穿衣打扮、餐厅就餐,还是房屋装修、选择车子都是一种美学思想的体现;还有学生谈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冲破封建藩篱勇敢相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可以说,这节课我们收获的是名著导读与口语交际的双重效果,也是对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一个科学的注解。

三、强化实践,让学生生活谱写口语交际的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更体现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鉴于此,笔者在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将课堂视角伸向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谱写口语交际的旋律。

那是一次高二年级的家长会,会前我灵机一动,让几名学生参与到了会议当中,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意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曾想,他们的表现非常精彩,不仅博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还带动了他们语文学习的浓郁兴趣,甚至还有一名学生积极主动地客串了自己姐姐的婚礼司仪,在班级里传为美谈。

篇8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高二语文组备课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新课改”、本学期工作计划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全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水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能,提高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选修本教材《先秦诸子散文》《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中要重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指导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

三、教学基本原则

1、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立足于教材,服务于高考。教学中既要突出文体的特点,讲清课文内容要点,又要结合考点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前瞻性教学。

2、探究创新,推进课改

继续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的“352高效课堂”学习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结论,而不要搞大一统,一言堂;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不要浅尝辄止,小富即安;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问难质疑,共同提高,而不要死气沉沉,机械呆板。

四、具体措施

1、落实集体备课

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面对新教材、新内容,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资料资源共享,按照学校要求,每次备课都要有中心发言人,详细解说本单元甚至于某一课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要提出教材处理意见。备课组在听取这些意见后细致讨论,达成共识。导学案形成定稿,每个人修订的部分分配到人,出了错的题目,由备课人和修订人一起承担责任。

备课,做到四个落实:课件、教学设计、配套习题(课内课外相结合,可以是自己拟的,也可以是拼版的,但不要随意拿来一份充数)、相关资料(有形的材料),一定要注重可用性和适用性。

我们力争每周的集体备课,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研讨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课例研讨,教材质疑,经验交流,就是自己教学上的一次失误,也可以说出来,避免我们之中的其他人犯同样的错误。

2、相互观摩学习

本学期备课组要多听课,在老教师上示范课的同时,备课组之间还要经常性听课,多借鉴吸收,多取长补短。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凡是要求本组成员参加的,必须工作做到位,人数都到齐,讲课有准备,听课有记录。本学期全体组员听课不得少于10节。

3、强化课堂常规

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教材的理解要力求广(有拓展)、透(求深入)、准(没有错误)

4、做好周考、月考安排

周考、月考命题要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切忌临时抱佛脚,随便组接;考试时要人人到位,在班上监考督促;批改试卷要及时认真。

5、严格考勤制度。公平对待每一个组员。

以上几点是从我们老师的角度谈的,以下说的是对学生的要求:

6、强化阅读积累

字词(包括成语)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格言警句、华词丽句的积累。

学习情况,要勤检查,多督促。

7、强化古文背诵

系统整理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需要背诵的篇章,以专集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并通过晨读时间反复诵读与检查,强化记忆,丰富底蕴。

8、进行专项训练

钢笔字训练,不作统一要求,可因班而异,争取开展一次书法竞赛。大作文每二周一次。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例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为中心,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以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高中语文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摸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力求优化我校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把握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争取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校本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加强对考纲和应试目标的前瞻性思考与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革新个人观念和课堂架构,仔细研究教材,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语文成绩。在课堂上,根据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要多提问,多鼓励,让学生自主回答和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促进课堂的高效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充分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不断通过听课、学习、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4、继续学习、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勤做摘记,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强力推行课前3分钟朗读、古诗词吟诵、名言警句积累以及练字等训练。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和班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强平时小练笔的指导。

篇9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陈勇老师先后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兴复小学、石院小学、大庙镇中、司马初中、四合初中、大庙中学任过教,小学包过班,教过初中语文、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1990年开始专教初、高中语文,当过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27年。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陈勇老师一直坚持“以德为先,以理服人,用爱感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当主人翁的自豪观和责任观。如教的2008级18班,这个班级由于关系户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县外学生占60%,他创新了工作思路,大胆放权,通过民主选举班干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后又成立了以王恒力等5人组成的“督查组”,负责对班干部的考核、任免。师生共同制定了“人心齐、学习优、班风正、校有名”的目标。针对班上有拉小团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班上开展了“讲团结、讲正气、讲大局”的“三讲”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班上班风班纪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成绩一直居平行班前列。在班级管理中,他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如2005级班上女生肖珊由于生长在农村,长期自卑,加之父亲意外伤亡,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他通过多次的交心谈心,平等对话,在心理老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终于走出了阴霾,顺利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育人中树立辩证的师生观,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力求做到“实话实说”,他给学生说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力求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一个平常的人,跟学生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但老师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老师更应该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想,去体验,重视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和你真正交上朋友。正因为如此,调入铜中13年来,他带了2004级10班、2005级22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四届毕业班,每个班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管是重点还是一般本科上线率都居同类班级前列。特别是2004级10班,该班是理科平行班,高考重点升学率达47.1%,远远高出同类其他班。2009级21班参加高考,升学率为100%,重点上线率为67.8%,本科上线率为95。4%。600分以上22人,受高分“二视一”保护的有3人。由于带班成绩显著,学校德育工作年会几乎每年都由他去做经验交流,所写的德育论文《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分别发表在《重庆教育论丛》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上,《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获《班主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班主任》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小学论文赛一等奖。《对高三毕业班级管理的几点探索》、《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均获得重庆市德育论文大赛二等奖。他所带的2004级10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分获校先进班集体和县优秀班集体。

在30年的教学工作中,陈勇老师除了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外,还一直用“兴趣为先,学以致用”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注重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重视和家长称赞。如2004级所带理科平行班,高考平均分为104.51,上110分的有20人,最高分李珂 125分,及格率为97.1%。2008级9班张金莉以语文123分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艺术系。2009级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为109.13,及格率为100%。2012级1班语文二诊考试,张以126分获年级第一、六校第二。一班参加高考语文平均为106.6分,16班平行班为100.5分,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

在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勇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展了“阅读经典”、“佳作欣赏”、“海阔天空”、“课文质疑”、“故事接龙”、“新闻联播”等栏目,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班上还办起了“雏鹰文学社”,成立了阅读、写作、书法、演讲、研究性学习等兴趣小组,学生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如蒲小龄、李珂等分别在《语文报》、《学语文》上发表过文章。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举办的“暑假读报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中国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等6家单位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作文大赛,其中刘涧瑶的《泪水》一文获重庆市唯一的全国特等奖,郭博、黄雁、高琅等20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他本人5次获优秀指导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近年来,陈勇老师一边抓教学,一边积极的投身于教研教改的时代洪流中,反复阅读教育大家如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从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语文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于是,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刘雪庵音乐作品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两个课题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7年10月结题,其中“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国家优秀子课题奖。《新课改下重点高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结题,市级重点课题“区县市级重点中学争创示范高中,实现持续发展的研究”于2007年5月结题,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知识化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结题。课题成果影像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论文《优秀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和实践》都获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获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第五届优秀电教研究成果一等奖,《追求的脚步―铜梁中学示范高中建设与研究》获市教委研究成果一等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县内得到推广。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陈勇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之余,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反思述诸文字,近年来也小有收获:在《语文报》、《中国教育科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科学咨询》、《师资建设》、《电教世界》、《重庆教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余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等12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论文《对高三毕业班管理的几点探索》等8篇获重庆市等级奖。参编课辅读物《高考个性作文》、《中学生报》、《凤山驼铃》等6种。

篇10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教育进入了回归文本、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广泛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在已实施课程改革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各种题目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名著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阅读经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但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漠视经典阅读,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提及经典名著,或是在开学初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书目,但后期并不加以管理或追踪,对学生的阅读听之任之。

2.淡化经典阅读,强调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相对其他文本而言,无论在篇幅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或节约教学时间,提倡对经典名著采取浅读、速读、概括读等方式,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阅读,把名著经典的内容全盘告诉学生,试图以教师个人理解代替学生的主体感悟,忽视学生主观体验。

3.弱化经典阅读,不注重阅读原著,而依赖辅助方式。一些教师对阅读本身不重视,总认为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比较费劲,喜欢利用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阅读。就辅助教学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本末倒置绝对不可取,例如一些教师教学《论语》时,不重视原著而是让学生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红楼梦》,不强调阅读原著而是让学生看电视剧,或者看刘心武、马瑞芳等人解读《红楼梦》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必然缓慢甚至走向歧路,同时这种阅读现状也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不能把经典名著束之高阁,把阅读变成一种难事,而应该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常态。

二、中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启发思想,引导兴趣,让学生“想读”经典。一是借助课内,辐射课外,以点带面。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一到必修五都有大量的文学经典名著篇幅,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的经典就超过四十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书目,激发学生兴趣,以教材为本,辐射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解《雷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紧凑的情节、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推荐他们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西方戏剧,并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学生对戏剧体裁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边城》,可以介绍凤凰古城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风俗人情,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而介绍《芙蓉镇》《白鹿原》等地方风光独特、民俗色彩浓重的经典名著,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有着良好阅读风气的班级,对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良好的阅读班风感染下,会不自觉地去阅读,去比较,去竞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首先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要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帮助学生对书籍进行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上报书名,力求人手一册名著且互不相同,共建班级读书社,通过交流,实现书籍资源共享,使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让全班学生都“有书可读”。其次,要让学生“有书愿读”,要极力营造读书氛围,教师要爱读书,言传身教,用语言感染学生,用深刻的思想启迪学生,用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长,真正做到“有书愿读”。

2.关心爱护,科学指导,让学生“能读”名著。一是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使其合理阅读。阅读名著一定不能盲目,不能放任自流,要科学合理安排。日常学习与阅读名著之间本身就存在时间竞争,名著阅读的好处是隐性的、长期的,很多时候是被学生忽略的。仅仅因兴趣而进行的阅读,一般只会发生在阅读的初期,随着阅读作品的深入,人本身的惰性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常常“虎头蛇尾”。加之网络阅读盛行,走马观花、追求感官刺激的粗浅阅读风气渐起,纸质阅读渐渐淡出主流阅读行列,必然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使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可以实行 “周计划为主,月计划为辅”的阅读安排,将阅读任务分解。以《红楼梦》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每周二十回,在两个月内阅读完,可以将阅读计划提前半年告知学生,让学生安排调整自己的阅读时间,保证作品的阅读有始有终。

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高效阅读。阅读分为三大类,获取信息的阅读、获取感官刺激的阅读、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应为获取思想感悟和素养提升的阅读。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现在的课外阅读更多为获取信息、获得感官愉悦的阅读,阅读时往往更多地关注情节上的趣味性,极少关注作家对人物的雕琢及对人生的关照,极少关注作家的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其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例如在方式上,可指导用摘抄、圈点、勾画、批注、评论等;可以提示学生在阅读中的关注点,例如关注作品刻画的社会背景,关注作家刻画人物的突出手法,关注人物形象的意义等。

篇11

激活一池春水

和大多数成功的学校一样,娄庄中学的发展也是从改革开始的。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娄庄中学高中部每年勉强只能招收两个班的新生,既形不成规模,也形不成气候,教师、学生都提不起劲头。面对学校的这种“不景气”,校长曹家和心里明白,娄中如果不能迅速改变现状,迟早会成为学校布局调整中被撤并的对象。这使他陷入了沉思: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学校的形象,靠校长个人肯定不行,靠学校领导班子几个人,力量也很有限。还是让全校的老师们一起来决定娄中的命运吧。

一场关于娄庄中学向何处去的全校性大讨论,就这样热烈地展开了。教师们、校领导纷纷以主人公的态度袒露心襟、发表见解,最后众意所归得出一个结论:“唯有改革可以振兴娄中,我们必须走一条自立自强之路。”

与众多学校不同的是娄庄中学的改革是从选聘班主任起步的。1995年,学校决定,全校实行“班主任选聘制”。所谓“班主任选聘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选聘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教师做班主任;二是由班主任选聘自己班级的任课教师。全校高、初中教师一盘棋,只要班主任认可,初中教师可以到高中部任教,高中教师也可以到初中部任教。对于不被认可、没有班主任聘任的教师视为落聘,每月只领取基本工资。对于有多个任聘去处的教师,有权选择班主任。

这一招不亚于一次强烈地震,震醒了每一位教师。面对平日工作负责的教师人人争着聘、工作缺乏责任感的教师无人问津的现实,教师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一些学历高或资历老的教师没有了优越感;年轻教师迸发出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的热情。

为促使这项改革达到预期的成效,学校又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跟进。在班主任津贴发放方面,不但提高了标准,而且将发放的数量直接与班风、学风建设,特别是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挂钩。同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学校鼓励优秀教师超工作量,使工作量大、满负荷工作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工作态度好、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发放特别奖。激励机制的引进,从根本上消除了教师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思想,形成了人人争上游、讲实绩、比贡献、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加快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速度。

潘月霞、黄慧两位老师原来都在初中部任教,学历并不高,但由于他们肯钻研,教学水平提高快,被聘任到高中任教。这一“提升”,给了他们激励,也给了更多的鞭策,促使他们在新的舞台上,扮演更加出色的角色,短短几年里便成长为挑大梁的骨干教师。王国兰也是一位曾在初中任教的青年教师,因为她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大胆地选聘她担任高中班主任,教高中语文。这也使她在新的岗位上不断超越,成为姜堰市优秀班主任。更有一批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走上了学校中层的领导岗位。

“班主任选聘制”使教师间的组合达到了空前的和谐,产生了“1+1>2”的效益,出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仅在实行“班主任聘任制”的第一年,娄庄中学为高校输送的生源就创造了姜堰市农村中学的新高,并连续11年在姜堰市农村中学位居榜首,学校多次获得特别贡献奖。

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催生了娄中强大的竞争力,也彻底改变了学校的形象。

立校重在立本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的生存立命之本,更是学校不断实现新跨越的力量源泉。娄庄中学的领导者深谙,通过用人、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娄中已经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娄中要强基固本,还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作为。

万事德为先,娄庄中学先从师德建设入手。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召开思想汇报会、树立典型、请优秀教师作辅导讲座、加强考核等途径,促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娄中教师形象。

与此同时,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新教师的培养,明确要求他们“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成为骨干”;对新教师进行岗前考核,不过关不允许上岗;新教师上岗后,学校对他们实施岗上培训和提高,专门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实行师徒捆绑考核,定期为新教师组织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及课堂教学系列讲座;学校每学年都举行新教师基本功大赛,定期组织他们上汇报课、进行教后感交流;同时,学校实行循环制,给每一个青年教师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年都让五六个新班主任从高一跟到高三。对于一些“好苗子”,学校不仅安排其任教毕业年级,而且安排其协管某一部门或某一年级的相关事务,让他们在实践的磨练中强筋健骨,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中自强不息。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中年以上的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原学历大多不高的状况,学校提出“做学习型教师”的口号,严格培训制度,规定每年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20个学时,并且鼓励和支持中年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把师德修养、现代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理念、课堂教学能力及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岗位、现代教育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列入培训计划,通过经常开展“教后记交流”、“教学一得征文评比”、“教改沙龙”、“优秀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落实培训计划。

为了促使教师的超常规发展,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学技能评估小组,通过“看、听、测、评”等手段,对参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评聘、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两次有计划地请专家、名教师来校解剖学科教学,为教师开阔视野,深刻理解教学本质,研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智慧和角度,从而让教师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自身的跨越。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也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快速发展。

娄庄中学的教师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改革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又在学校的奋进氛围中获得了竞争的能力。这使娄中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全校先后有20多人在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10多人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受到市级以上表彰,有16名教师成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更有90%的高中教师、100%的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另有9人获得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这与10年前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仅有15%相比无疑是飞跃。

为未来强者奠基

或许有人猜测,娄中给教师成长加压,必然会带来教师向学生加压,因为目前就有不少学校陷入了这种泥潭。其实,你只要走进娄庄中学、走进娄中的学生中就会发现,虽然学校接收的大部分生源非常一般,但是他们不靠加班加点让学生只成为优秀的应考者。娄中的校领导认为,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学校的责任就是要为他们成为未来的强者打好基础,因此,升学率不应该作为学校追求的全部内容,而是塑造未来强者过程中一个必须关注的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娄中把文章首先做在确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上。不是有句广告词这样说吗:“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自信和理想应该成为娄中学生思想的内涵,凭借这样的思想之舟,让学生们驶向人生的远方。

娄庄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自卑感。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坚定学生对未来的自信心。

当然,光有自信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一个从娄中走出去的学生都“成人”。娄中提出,“未成材,要先成人”的思想,并在“成人”教育中摒弃了“虚、高、空”的做法,采取了“起点低,要求严”的策略。学校从学生自行车的排放、胸卡的佩戴这些小事着手,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能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要求学生要做一个规规矩矩、正正派派的人,并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娄庄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让学生懂得守规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娄中紧紧抓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引领,经常开展以时政教育、法纪教育、文明习惯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系列化德育活动,还依托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娄中除了通过捐助和帮扶行动,构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外,还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与劳动实践,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娄庄小城镇建设,访问镇属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再比如,组织学生调查农民的收入情况、农村公路的建设情况、农村水污染情况、农村税费与农民负担情况,等等。娄中的学生有机会到蒙丝丽服饰厂学工,每年秋天还到农场参加劳动,他们在劳动中认识农民,认识农村,体会劳动的意义,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所有这些教育活动,无疑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印迹,产生影响。

未来的强者需要的是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娄中教师们的共识和行动。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都会尽力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语文学科在学习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之后,教师就联系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沙尘暴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恶果,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弄清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理的对策。类似的例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不为鲜见。

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重要基础,而有了学习的热情,才可能去攀登学习的高峰。娄庄中学的教师们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没有不能成才的学生。”因而,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根据生源状况,将教学内容定位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上,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想方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良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生态中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