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8: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机械基础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机械基础教案

篇1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0-01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但却与实际应用联系深远的学科,限于实际教学条件,本门学科通常以理论讲授为主。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较为排斥;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的阶段,教学方法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一堂以“学案导学”法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实际教学效果让笔者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将学案导学法应用在职业教育“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堂由原先的单调乏味变得生趣盎然,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分享“学案导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精心设计导学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对于导学式课堂,导学案的质量对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效果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存在条件以及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原则;明确学习的重点:①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尺寸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②认识机架选择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③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确定学习的难点:铰链四杆机构各杆长度关系的分析和对曲柄存在条件的理解。这一步骤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偏离教学中心。

第二步,围绕目标,在学案中创设情境,举现实生活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缝纫机、筛分机、起重机,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上述三副图中机构运动形式一致吗?2.各根杆件的运动形式一样吗?3.有曲柄存在吗?4.最短杆名称是什么?5.它们又各是何种机构?

第三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基础、进阶、拓展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基础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概念性的知识要点:如存在曲柄且满足杆长之和条件的四杆机构有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进阶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单选、多选的形式呈现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如:

判断图示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

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

拓展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需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的知识点,如:

请描述“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

第四步,设置课堂综合检测练习。练习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探究――专注过程,师生互动

导学式课堂,课堂依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导学案、智慧的教师、热情的学生,这三者对于高效课堂是缺一不可的。导学案好比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就如同导演,学生就是主角,教师导得好,学生入“课”深,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

(一)情境激趣,学生自学

教师播放缝纫机、起重机的运动轨迹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关注度。教师适时的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与导学案相结合。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结合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基础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完成进阶任务及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收集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扣问题核心进行讨论,由分组组长记录问题、分析得出的问题观点、小组结论,做到有的放矢。自学环节,不以学生完全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为目的,主要意图在于:①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否整体把握;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评价:A.拓展自如;B.进阶通关;C.基础达成。

(二)精讲明义,教师点睛

学生借助导学案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形成的认知,因为有疑义、有不确定,所以并未完全转换为学生的新知。教师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精讲解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所授与自学阶段的所学结合建构为新的知识体系。如本课的“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这是原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教师就可以结合原理举实例,详讲、精讲,让学生能够理解与熟记公式,掌握解题思路、规范解题过程。

(三)实战精练,锦上添花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学与教师的精讲,对于新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这个体系必竟根基尚浅,要让根基牢固,有针对性的精练,对学生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教师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检测,对自己的新知掌握程度进行再次评价,体验成功。

篇3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黄荣怀,2001)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1、积极互赖2、面对面的促进互作用3、个人责任4、社交技能5、小组自加工。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3、XP)和Office、网络基础等,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上机为辅,以下实际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改革尝试。

协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品行、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创造能力。

以下是进行的案例实验,当然在进行协作时,协作中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一些协作知识,明确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协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在协作中,学生可以对各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技能,是有效地组织协作学习的保证。在小组协作中,有些小组表面上很活跃,而实际学习效果比较差。具体表现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成效地学习,在讨论中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顾及他人的思考,盲目否定,甚至发生争吵,产生矛盾。所以,在协作学习之初,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协作学习技能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技能。第一、小组成员必须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任何小组成员必须遵守小组学习中基本的规则,服从小组的领导,遵守纪律,不能散漫随便,不顾及小组的利益。第二、要确定明确的小组责任。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学习,回答问题间接条理,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及时作记录,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善于提问和质疑,学会取得共识和存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教师讲授必须知识点,同时学生上机操作,练习老师所讲过的内容(在机房中展开,2学时)

2.教师呈现协作学习主题,并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介绍

3.学生选择主题,并根据主题分组(定学时)

4.学生上机浏览局域网中资源,学习相关主题(定学时)

5.各小组课中讨论,制定小组的产品目标,组内分工,教师参与(有观察学生表现的任务),并提供指导。(定学时)

此时的讨论主要是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量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建议学生作品对以下问题能做出回答:主题是什么,它涉及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发生这个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你我及他人的;措施:问题将如何解决,为什么;反应:你怎么想,将怎样做,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6.学生上机,教师在机房指导(观察学生表现),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学时)

7.各小组在课堂上汇报,学生提问,教师点评(技术要点,主题展示的科学性的等等)

8.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协作学习过程记录问卷(定学时)

9.教师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点评设计要点和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种结束的感觉。

(所需时间:课堂中供多少学时,机房中多少学时)

五、实验案例

1.案例实施背景介绍

(1)班级概况及学生基本情况

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计201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二)班的所有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全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4人,女生26人,其中入学前有12人来自职业高中,38人来自普通高中。

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计算机初级水平,而来自普通高中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连电脑都没摸过,计算机基础为零。

本门课程之前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从来没有开展过协作学习活动。

(2)计算机课的教学环境与课时安排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安排有上机实验,通常是在机房中完成,机房中能够保证人手一机,所有的机器组成局域网,但是除教师机外,所有的机器都无法联入互联网。学生要想获得相关的资源,需要通过“网络邻居”访问教师机,借助局域网获得。

教学时间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周有四个学时的教学时间,此外还有两个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

2.案例

(1)学习内容

这门课程开设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讲解Office软件的应用为主。在学习完Word和Excel的主要部分之后,PowerPoint软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将采用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应的主题,互相帮助,在两周(共计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合作完成任务。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要求,尽管学生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也应该参考下列要求。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具体内容包括:幻灯片几种视图模式,演示文稿创作的一般步骤,如何建立组织结构图,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图表的插入和编辑,公式的应用,幻灯片的外观修饰,多媒体对象的应用,动画的插入等幻灯片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呈现方法,体验与他人协作的过程,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技能,培养自己教会别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别、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团队意识得到提高;结合所选主题,提高自己对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合作与交流,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2)学习主题

教师设计选定12个待选主题,分别对每个待选主题作以讲解,介绍各个主题的基本内容,需要达到的目标,在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PowerPoint操作技能以及其他领域知识,在作品中所应体现的一些内容和技术要点,学生应该达到的与主题的相关的目标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分别与每个主题相关的资源,包括图片,内容介绍,视频和动画材料(如果必要的话)。

主题举例:

任务名称:聆听中国摇滚音乐

任务分解:对我国的摇滚音乐进行介绍,从中国摇滚的发展历史、现在的乐队(歌手)、摇滚作品等角度进行研究。

作品要求:

①提交的成果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要充分展示多媒体的各种功能:文字、图像、声音、视频。

②作品的大小在20个页面左右。

③作品内容层次清楚。

④作品界面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和谐。

资源提供:

①烙印――摇滚音乐网:省略/

②滚火音乐网:rockfire.省略/

③摇滚天地:省略/

④摇滚进行时:省略rocking.省略/cgi-bin/leoboard.cgi

⑥Somany音乐之摇滚篇:somany.省略/

由于受到上网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将以上网站的主要内容下载,保存到教师机中,整理成自己的教学网站,或开设ftp,让学生访问。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课后搜集整理资源。

(3)评价方式设计

①评价的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进行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该评价方式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发展,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对于此次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法:一是小组协作评价问卷,主要由每个同学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记录;二是演示作品评价表,针对小组最后形成的作品,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评价,给出一定的分数;三是教师观察。

小组协作评价问卷

主题名称

小组成员

为什么要选择该主题

有关该主题的关键词

从哪些地方调查的

小组分工如何?你完成了哪部分任务

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谁为你提供了帮助?

其他小组成员给了你哪些帮助?

老师是否给予帮助

演示作品评价表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演示小组成果,介绍资料的来源,内容如何组织,页面的设计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问题和小组成员协作问题等),以及解决的方法。

其他小组提出作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图片插入是否得当,声音的设置是否协调等,教师组织同学交流,鼓励同学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师观察

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上机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以便对每个学生在他们所在的组中做出有差别的评价。

2.评价的结果

由于此次协作学习任务只是学生本学期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这门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是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的方式,因而这次任务只是作为一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这三种评价方法产生的结果主要有分数和评语两种方式。在分数中,小组评价问卷、作品评价问卷以及教师观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3。

3.案例分析

(1)该案例的特色

①协作学习在原有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针对我们所选择的协作学习的实施背景,在此之前,该学校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也多是局限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示范讲解与操作练习,从来没有进行过小组协作学习,

②协作学习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尤其是在类似信息技术基础课这样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应该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将教师的主要职责由讲授、指挥转变为指导、示范、鼓励,组织开展各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活动。

学生有新鲜的感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不但掌握了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也锻炼了学生的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①任务的复杂程度

此案例共设有12个待选主题,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主题之间并不是等价的,任务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在设计时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考虑到此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在协作的过程中,掌握power 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任务的选择上,并没有选择非常复杂的任务,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信息加工,这可能与协作学习中对任务的要求有所不符。

②学生先前经验对协作学习的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协作学习的经验,已经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授,上机时就一些操作熟悉一下这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开展协作学习,可能涉及到观念的转变、人员的协调、对新的方式的适应等诸多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很快的进入状态。

③评价的标准、信度、效度和作用

该案例提到了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和评价参考,但是这些评价表格、问卷无论从指标的描述还是任务的分解都是十分不完整的,有待在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

篇4

【类别】教育事业

【提案号】0137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财政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

【提案人】吴明熹

【主题词】农村 普教 经费

【提案形式】个人

【内容】

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方兴未艾,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有数以亿计受过基础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岁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四分之三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国有431个县没有“普九”,已经“普九”的部分地区是低水平意义上的“普九”,基础不稳。不少地方存在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公用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主要问题是: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兴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教育经费十分紧张,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191l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8l5.7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低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而这有限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没有投入到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之中。以1998年为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学生为1.23亿,占当年全国基础教育学生的2/3,但当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用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只占27.5%。

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逐步把基础教育的财政与管理权限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施,已逐步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于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县与县之间的财政收入差异十分明显,造成各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据报道,目前中央财政把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50%以上花费在高等教育上。同样,省级财政也把较大部分教育经费花费在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对基础教育投资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导致一些困难的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在西部)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校舍危改负担较重(例如截止2001年底,重庆酉阳共有426所中小学不同程度存在危房和破旧房,全县共有危房16.5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25.92%)。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近年来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又连年回升,2001年已达到5.47%),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地区适龄女孩的基础教育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女孩失学问题十分严重。广西隆林县的某些乡镇,女孩不入学率和辍学率达55%,在凌云县的一个乡,女孩入学率只有75%。其他一些地区的情形也不乐观,越往高年级的女孩越少,能上初中的就更少。

分析根本原因,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女孩读书没用,反正将来是嫁人”。所以,九年义务教育中辍学的或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绝大部分是女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少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女孩子加入到了打工妹的行列。在繁华的城市里,由于没有文化或文化低下,她们只能到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报酬低廉的行业,她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尤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女性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调查显示:农村妇女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为82.1%,比男性高17.4个百分点,新的分工格局把农村妇女推向农业劳动主力军的位置。

今天的农村女童是未来农村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才,这支人力资源文化科技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在实施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时,要正视目前贫困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拨出专项女童教育资金,采取减免学杂费等办法,特别是要多重视、关注和支持目前资金困难的“春蕾计划”,为女童入学提供经济支持。

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

一、建议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篇5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想成功地组织好每一堂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程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形成文字性课时计划,亦即教案。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教师在课前编写教案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有案可循,则教师讲起课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使紧张的课堂时间变得相对充裕。

下面我就来谈谈编写教案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

一、编写教案中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

教师在下笔编写每一堂课时计划前,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根据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计划、单元(章)教学计划中的要求,教师对正待编写教案的那节课的内容在全章中的地位、与前后课时的内容联系以及具体的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

2.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所属单元(章),对将编教案的内容更要逐字逐句地透彻理解,思考题、练习题要逐题先做,题题通晓,切忌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

3.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其他有关教材和参与书籍,翻阅有关资料,以开阔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拓展和诱发编写教案时的创新思路。

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切地整理出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既要深思熟虑,又要大胆创新

教科书虽然是为保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但它毕竟体现着编者的意志,采用着惯用的文体,有着较详的文字叙述。而且,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反复重印到修订再版有着较长的周期,这就常常使它的某些内容滞后于科技进步的步伐。因此,教材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也不能照抄教科书。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是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特种的加工创造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应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科书中的内容框架往往并不完全适合于讲授时的层次格调,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权不受教科书之限,重新设计内容框架。比如,该节课究竟分几个大的方面讲授,在大标题下又细分几个层次,教科书中的某个较长自然段应分几点阐明,要补充哪些示例等等。

2.教材内容可增可删,一般来说,过时了的、不实用的内容可删去不讲,更新了的知识、实用的知识则应选用和增添。

3.各层次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切忌太长和太口语化。

4.教案的文字应力求简练必须明确,教案不是讲稿。那种可以用来一字不漏地照本宣科(或“照案宣科”)灌满全堂的文稿决非教案。当然,教案也是可详可简的。一般来说,新教师编详案为宜,老教师可编简案。但即使是详案也要提倡文句简、段落短,要力免冗长的自然段出现在教案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要慎之又慎

课时计划中的教学重点是该次课要完成的教学中心任务。教学重点应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一般来说,教学目的中除了“一般了解”“初步学会”等要求较低的内容外,其他应予保证的实质性内容应列为教学的重点。那些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选修课准备不充分,对实践性和专业性有较高要求的问题,则应列为教学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些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有些难点则未必是重点。

篇6

1

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2

能和其它同学共同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

3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环护型的小城镇。

教材与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1、重点:

能能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

2、难点: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本课通过“大树和道路”“它们需要我们”两个活动,引领学生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个种举措,扩展活动“畅想未来的城市”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对美好的未来展开大胆的想象,重点通过多种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

引导:人类所需皆来源与自然,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危害人类,为了生存,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课题:

和谐相处

学生活动:从各方位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

1

出示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阅读并提出:为了一棵树,花费那么多钱值得吗?

学生活动:1

明确学习目标

2阅读P45两则消息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辩论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观点分组辩论

教师活动:提出建议:有些损失或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指导学生观看P46彩图了解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那些努力?

学生活动:

1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并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2

举例说明本地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活动:说出一些当地破坏环境的情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利用p47资料设计宣传方案。

学生活动:自选主题,设计宣传方案,并向其他同学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城市。

学生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现象力和创造力。

扩展活动:请根据p48散文设计一座未来城市的样子或者续写散文。

学生活动:

根据资料,发挥你自己的聪明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描绘一幅你想象中的未来城市面貌。

板书设计:

和谐相处

1

大树和道路

大树优先———因为有些损失或影响无法用金钱来估量。

2

它们需要我们

自然环境需要人们通过努力加以改善。

3

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新形势

1.1 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高职生源质量下降,部分高职院校的平均成绩在200分以下,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极差,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师施教困难,学生接受困难,因此基于生源特点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1.2 信息化水平提高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初步形成,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充满“微特征”,出现了“碎片化学习”。在教学中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合现代教育理论,重构教学内容。微课程、翻转课堂重新定义课堂教学,为现代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思路。

2 基于生源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

2.1 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已采用CAI多媒体课件,但只是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重现,没有重构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师由施教者变为指导者,由课堂的主角变成课堂导演。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协作,自主学习,积极探讨,有效锻炼其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远高于理论学习能力,要强化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课时不多,且缺乏连续性和创新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2.2 优化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基本分为“两段式”:60~80学时的理论教学,衔接集中的1~2教学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部分院校穿插6~10学时的验证性试验。从学时比例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仅占10%(课程设计学时不包括在内),远不能达到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将课程总学时调整为64学时,包含32学时的理论学时,28学时的实践学时,4学时的机动学时。

2.3 革新教学内容

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选取把握4点原则:(1)以实际应用选取知识点;(2)围绕实际项目选取知识点;(3)以产品设计选取知识点;(4)以创新能力培养及软件的应用选取知识点。

解构和重构课程的学科体系,首先将课程划分为机械设计概论、运动机构、传动件、联接件、轴系零件5个模块;其次以对象、现象、机构、零部件为载体,设计30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最后采用任务驱动将每一个教学情境具体化,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例如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划分为5次大作业。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

2.4 创新教学方法

为更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1)采用模块划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2)采用CATIA和ADAMS(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法;(3)采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课件、动画视频、微课程视频、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仿真、教学挂图及机械陈列室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整体质量。

2.5 开发教学资源库

为更好的辅助教学,要根据生源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和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1)开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2)采用Adobe Captivate 开发交互式课件,包括视频、测验等;(3)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开发为5次大作业;(4)编写包括ADAMS、DIY、机械创新设计等在内的实验指导书1册,包含14实验项目;(5)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书16个;(6)开发典型机构的教学挂图10幅;(7)制作微课程视频44个。

2.6 拓展评价方式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朗代尔提出,广泛应用于法学和医学的教学中,后来案例教学法衍生为工程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工科教学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设计的场景,学生将自己置于场景内,通过讨论或研讨等方式学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高等教育机械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含了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比较强,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学习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新一轮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

1 机械制造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不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门专业必修课的前置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传统黑板或投影等进行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枯燥无味,课程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1.2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的工程素质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陈旧,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知识比较缺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的工程理念得不到实践,工程创新思维不强,实际机械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只有训练学生的工程实际灵活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机械人才。

1.3 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核仍采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大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比较强,涵盖了许多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实践操作这方面的工艺。纯理论笔试的方式不能客观公正的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能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工程案例库的建立

机械制造基础实施工程案例教学,设计和建立工程案例库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建立工程案例库时,应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紧扣教学内容的机械工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比如,可以建立金属切削机床案例库、刀具案例库和典型零件加工案例库等。另外,要注意不断更换和增加案例库,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3.1 现场教学法

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车间等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现场学习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实践应用知识,了解机械制造过程和制造工艺。机械制造基础的现场教学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工实习,通过该部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部分进行机械制造基本技术观摩,让学生了解某一类工艺的全生产过程,消化机械制造基础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可以开设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观摩课,结合一个具体的零件,了解一个零件从毛坯至合格零件的全过程,掌握工序、土步、工位、走刀等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分析毛坯的选择、定位基准的选择、工艺规程的编制等等,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兴趣。

3.2 分组讨论法

工程案例教学时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差异性,6人一组分为不同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设计不同的工程任务,让每个小组自己去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内部讨论最后形成解决方案。对于不同组的解决方案,由组长代表该组进行阐述,由全部同学来进行比较、评价,让每个学生认真分析每组方案的优缺点,进一步优化方案,最后形成每组的最终方案。例如,讲解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时,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项设计典型零部件的任务,由各个小组讨论形成各自的方案,课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任课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等。这种分组讨论的方法非常适合案例教学,通过该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团队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 语

总之,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传统的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工程素质较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应该结合工程案例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工程案例来开展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对十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械加工等工艺有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掌握机制制造的基本技能,为成为合格的机械制造师做技术准备。

篇9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57-03

为进一步深化全省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江苏省已连续3年开展了“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笔者于2012年参加了语文课程的“两课评比”活动,结合参赛的经历,现将语文教案的撰写与各位同仁共享。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精神,一份完整的语文教案包括6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一)按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唯独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目标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最后,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

例如,《雷雨》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确立。一是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及戏剧欣赏的方法;(2)能够根据戏剧语言、情节挖掘人物性格,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如周朴园),提高戏剧鉴赏能力;(3)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冲突把握戏剧,感悟主题(矛盾根源)。二是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戏剧,理清〈节选〉情节;(2)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复杂。三是情感价值观:(1)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所传达的悲剧意识;(2)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摒弃。

(二)按总目标、分目标来设计

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的教学形态。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为教学单位。单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着眼于一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明确目标,了解内容、探求方法、尝试知识迁移、检测和矫正学习结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每单元由若干单篇组成,单元有重点、有共性,单篇有特点、有个性,因而单元教学往往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把握规律,又在同中辨异的过程中学会活用。

单元教学和课文目标有密切关系,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单元教学是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结合教材、学生情况。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更倾心于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对《雷雨》的教学做了修改,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外戏剧,从分析戏剧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戏剧的主题。

2.学习戏剧语言,更加全面地理解戏剧。

3.通过本单元所选中外戏剧的阅读欣赏,感受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教学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内容安排详尽周全

能准确把握所选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梯度;内容的组织能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基于公共基础课,必须交6课时的教案。为了凑齐6课时,选手会另起炉灶,不参考教学大纲,故意将3课时的教学改成4课时。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3课时,这容易给评委留下投机取巧之嫌。

笔者参赛的单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在撰写《我的母亲》教案时,根据教学指导用书,我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语段,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从母亲教子、母亲为人两个角度把握母亲的仁慈、严厉、容忍、刚气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课时,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可本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引导学生体会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本文平实自然、朴素明净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符合教学的实际,也考虑学生的学情,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是,有些选手硬将本课确定3课时,通过“回忆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延伸拓展,显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题,将语文变成说教课。显而易见,已经背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策略灵活适度

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确定和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活动有明确设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法指导,合适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依据不同的文体而千差万别,散文的教学无非是情境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诗歌的鉴赏主要有诵读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对比鉴赏法;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它是积极主动探究,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情,立足文本,围绕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设计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解,形成问题链,形成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由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到语感教学中。教学中,以比较揣摩法为主,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从四个维度(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探究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从而凭借语言文字,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在肌理,切实提高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3.对话教学法。通过研读、问答、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一个人”,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围绕“一份情”,在师生、生生的反复对话中,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解读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围绕“一句话”,学生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程序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4)自主学习设计。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灵活适度的教学设计。

以《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六个环节。第二课时包括进入情境、揣摩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体验反思、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五、资源开发重在挖掘

语文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语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与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合作为学生设计言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中职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它有一般经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它们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在讲解《我的母亲》时,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使用了江苏省规划教材及配套的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开发了授课需要的资源。

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对照该课教学目标,即过程和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是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的反思。教学反思包括亮点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三个方面,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既要贴近实际的教学环节,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凭空捏造。语文课程评价的策略思想是: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立足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为重点。在这样的策略思想指导下,具体的评价策略不妨作以下尝试,在活动中进行。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改革,语文学习活动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运用语文的过程,同样,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反思之功效对教师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笔者参赛的浅薄认识,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会努力前行,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J].常州师专学报,2002,(2):76-77.

[2]李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J].石油教育,2002,(6):36-37.

[3]李乃生.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策略[J].中职教育,2011,(667):135.

[4]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2010,(204):190-191.

篇11

Effect of different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o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posterior orthopaedic surgery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Yan Hui Liu Moxuan Zhang Hongying Yuan Jianru Yang Yufe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angf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angfang; Department of Nursing,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angfang;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different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s of tranexamic acid(TXA) in reducing blood loss during posterior orthopaedic surgery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 patient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20 patients with AIS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spinal orthopaedic surgery in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Langfang from January 2017 to March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were given TXA 30 mg/kg intravenously 15 min before skin incision;group B were given TXA 15 mg/kg intravenously 15 min before skin incision,and TXA 10 mg/(kg·h) was given intraoperatively until the end of surgery;group C were not given TXA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crystalloid infusion,colloid infusion,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rate,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and the level of hemoglobin(Hb) and D-dimer(D-D)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3 groups,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ll the operation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colloid infusion,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rate and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at postoperative 1 d in groups A and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C,and the Hb level in groups A and B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C at all time poin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fference of above indexes between group A and B(P > 0.05). D-D level in the 3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surgery at all time points,and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on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the D-D level in groups A and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at all time points after operation,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P > 0.05). The incision healing was good in all the patients,and no deep vein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the postoperative vascula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lower limbs. Postoperative telephone follow-up showed no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adequate dose of TXA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achieve the same hemostasis effect as the initial load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maintenance dose intravenous infusion. Preoperative single-dose intravenous infusion is simpler in operation and worthy of wider clincal application.

Keyword:Adolescent; Scoliosis; Tranexamic acid; Blood loss,surgic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全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80%,以女性多见,其发生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快速,不仅影响躯体形态,还会影响心肺功能[1]。后路矫形手术为治疗AIS的主要术式,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量多,尽管术中可借助控制性降压、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等保护措施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但仍有很多患者需要输血治疗。如何减少手术引起的大量出血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纤溶系统抑制药物氨甲环酸(TXA)可有效封闭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通过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与纤溶酶原结合来限制纤溶活性,从而产生止血作用[2]。TXA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中,并已显现出优良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3-4]。近年来,TXA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其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方式仍不统一。本研究旨在比较TXA不同静脉给药方式对AIS患者后路矫形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初次接受后路矫形手术;(2)诊断为Lenke 1型AIS[5];(3)术前Cobb角40°~60°;(4)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基础疾病,凝血功能正常;(5)术前血红蛋白(Hb)>100 g/L,D-二聚体(D-D)水平正常;(6)无TXA过敏及其他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神经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2)近期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血栓疾病史。按照上述标准,纳入2017年1月—2020年3月在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的AI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1909)。研究用药TXA为1.0 g/支(国药准字H20051591),术前告知患者TXA静脉给药方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A组切开皮肤前15 min静脉滴注TXA 30 mg/kg;B组切开皮肤前15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中给予TXA 10 mg/(kg·h)维持至术毕;C组围手术期不使用TXA。当患者围手术期Hb<70 g/L或存在头晕、心悸、精神萎靡等贫血症状时,考虑输注异体血。停止输注异体血指征: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神志清楚,肢端转暖,肤色转红润,无口渴、冷汗或晕厥等;复查Hb、红细胞比容无继续下降;血压、脉搏平稳。术后引流量<50 m L/d时拔除引流管。术后2 d嘱患者多做翻身和抬腿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观察指标

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血(悬浮红细胞)输注量、晶体输注量、胶体输注量、术后输血率、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Hb水平、D-D水平等相关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于术后1 d、7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4周电话随访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m L)=吸引器中液体量-术中冲洗液量+纱布垫增加净重。纱布垫增加净重(m L)=[使用后纱布垫重量(g)-使用前纱布垫重量(g)]÷1.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W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A、B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胶体输注量、术后输血率、术后1 d引流量低于C组,术后各时间点Hb水平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以上指标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3组术后各时间点D-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术后各时间点A、B组D-D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A、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电话随访均未出现症状性栓塞、心肾功能损伤、癫痫等并发症。

表2 3组患者统计数据

3 讨论

TXA属于减少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的Ⅰ类A级抗纤溶药,可紧密吸附、逆性结合在纤溶酶原及纤溶酶赖氨酸结合位点上,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与纤溶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止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6]。小剂量TXA即能阻滞纤溶酶原活化过程,大剂量TXA则可减缓血凝块的降解速度,从而产生明显的止血作用[7]。近年来,TXA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与膝、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在用法、用量等方面不尽一致。脊柱外科手术中TXA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主要用法为单次或多次给药[8]。单次给药方法为切开皮肤前15~30 min给药10~30 mg/kg或一次性给药1~2 g;多次给药方法为首次给药联合后续给药,后续给药包括术中维持量给药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给药[9-10]。

理论上,在纤溶系统激活前应用TXA并保持有效浓度,其止血效果明显优于纤溶系统激活后的用药效果[11]。目前主流研究提倡术前用药,但是否需要联合其他时间段用药仍存在争议。有研究[12]显示,术前TXA 1 g静脉滴注继以术中TXA 100 mg/kg·h维持至术毕的用药方案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量。Endres等[13]的研究表明,术前静脉滴注TXA 1 g联合术后6、12 h分别静脉滴注TXA 1 g的给药方案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而Sethna等[14]的研究表明,术前单次足量给药可充分发挥TXA的抗纤溶作用,使接受脊柱侧凸手术的儿童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减少,无需术中持续给药。Ker等[15]的研究表明,在脊柱手术中一次性应用总剂量为1 g的TXA即可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张伟等[16]在AIS后路矫形术中将20 mg/kg TXA于切开皮肤前15 min单次剂量静脉输注,结果显示,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和术后输血率明显减少,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另有研究[17]比较术前单次静脉滴注TXA15 mg/kg(对照组)与术后7 h再次给药1 g(观察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组隐性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中持续输注相比,术前单次给药对术中液体治疗无干扰,或可避免多种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既往研究表明,TXA不同剂量所产生的止血效果不尽相同。一项随机临床试验[18]结果显示,术前单次剂量TXA 10 mg/kg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有研究[19]显示,将负荷量10 mg/kg联合术中维持量1 mg/(kg·h)的小剂量TXA方案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试验组围手术期出血量低于安慰剂组,但2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项荟萃分析[20]将TXA不能产生明显止血药理效应归因于剂量太小,之后有较多研究[21-23]证实了这一结论,大剂量TXA能够获得更佳的止血效果,并可不同程度降低输血率。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中A、B组均使用较大剂量TXA,结果显示,A、B组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胶体输注量、术后1 d引流量、术后输血率均低于C组,术后Hb水平高于C组,术后D-D水平低于C组;以上指标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A组术前足量单剂给药方案与B组首次给药联合术中维持量给药方案均可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但术前单剂给药在操作上更为简便,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TXA具有对纤溶系统的抑制作用,理论上可增加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24],这也是临床医师在使用TXA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有研究[25]发现,TXA在体内仅维持数小时的抗纤溶作用,主要通过稳定手术部位血凝块而产生止血疗效,不会导致血栓形成。一项荟萃分析[26]显示,高剂量TXA减少脊柱手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效果更为肯定,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本研究也得到相同结论,3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TXA的应用对凝血因子、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随访亦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表明本研究抗纤溶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单中心、选择偏倚等局限性,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是否可以应用更高剂量的TXA以获得更佳的止血效果而不增加潜在血栓形成风险,也值得探讨。综上,术前TXA足够剂量静脉滴注可取得与首次负荷量联合术中维持量静脉滴注相同的止血效果,且术前单剂量静脉滴注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atalski M,Danielewicz-Bromberek A,Fatyga M,et al. Current insights into the aetiology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7,137(10):1327-1333.

[2] Shin YS,Yoon JR,Lee HN,et al. Intravenous versus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7,25(11):3585-3595.

[3] Moskal JT,Capps SG. Meta-analysis of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in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J].Orthopedics,2016,39(5):e883-e892.

[4]胡旭栋,周宗科,裴福兴,等.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6):599-604.

[5] Korbel K,Kozinoga M,StolińskiŁ,et al.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Criteria and Society of Scoliosis Orthopaedic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SOSORT)2008 guidelines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J]. Pol Orthop Traumatol,2014,79:118-122.

[6] Ghadimi K,Levy JH,Welsby IJ.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bleeding patient[J]. Br J Anaesth,2016,117(Suppl 3):18-30.

[7] Mc Cormack PL. Tranexamic acid: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fibrinolysis[J]. Drugs,2012,72(5):585-617.

[8] Cheriyan T,Maier 2nd SP,Bianco K,et al. Efficacy of tranexamic acid on surgical bleeding in spine surgery:a meta-analysis[J]. Spine J,2015,15(4):752-761.

[9] Shi H,Ou Y,Jiang D,et al. Tranexamic acid reduces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osterior lumbar surgery for stenosis or spondylolisthesis:a randomized trial[J].Medicine(Baltimore),2017,96(1):e5718.

[10] Wang W,Duan K,Ma M,et al. Tranexamic acid decreases visible and hidden blood loss without affecting prethrombotic state molecular markers in transforaminal thoracic interbody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dislocation[J]. Spine(Phila Pa 1976),2018,43(13):E734-E739.

[11] Lin C,Qi Y,Jie L,et al. Is combined topical with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superior than topical,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alone and control groups for blood loss controlling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J]. Medicine(Baltimore),2016,95(51):e5344.

[12] Yagi M,Hasegawa J,Nagoshi N,et al. Does the intraoperative tranexamic acid decrease operative blood loss during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J]. Spine(Phila Pa1976),2012,37(21):E1336-E1342.

[13] Endres S,Heinz M,Wilke A. Efficacy of tranexamic acid in reducing blood loss in posterior lumbar spine surgery for 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 with instability:a ret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J]. BMC Surg,2011,11:29.

[14] Sethna NF,Zurakowski D,Brustowicz RM,et al.Tranexamic acid reduce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scoliosis surgery[J].Anesthesiology,2005,102(4):727-732.

[15] Ker K,Prieto-Merino D,Roberts I.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of the effect of tranexamic acid on surgical blood loss[J]. Br J Surg,2013,100(10):1271-1279.

[16]张伟,郑旭,顾小萍,等.术前单次剂量氨甲环酸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围术期出血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2):1633-1635.

[17]贾潇,王常德,雒永生,等.单次及两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8):1640-1643.

[18] Farrokhi MR,Kazemi AP,Eftekharian HR,et al.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low dose of tranexamic acid in spinal fixation surger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11,23(4):290-296.

[19] Neilipovitz DT,Murto K,Hall L,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transfusion for scoliosis surgery[J]. Anesth Analg,2001,93(1):82-87.

[20] Li ZJ,Fu X,Xing D,et al. Is tranexamic acid effective and safe in spinal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Eur Spine J,2013,22(9):1950-1957.

[21] Johnson DJ,Johnson CC,Goobie SM,et al. High-dose versus low-dose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pediatric scoliosis surgery[J]. J Pediatr Orthop,2017,37(8):e552-e557.

[22] Xie J,Lenke LG,Li T,et al.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high-dose tranexamic acid for controlling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pine correction surgery[J]. Spine J,2015,15(4):647-654.

[23]解京明,李韬,王迎松,等.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