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所谓特色语文教学法是指当代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育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料及其他素材与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在教与学中强调“学”与“探究”的一种特殊语文教法。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法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单一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走向死胡同,特色语文教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效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合理利用图片资料、课件资源等辅助元素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服务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地毯下的尘土》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情境,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再次、从媒体中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图片,把空洞的文字叙述转为精彩的动画展示,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审美化,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

语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当前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与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语文课堂实录”“语文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必须提早了解学习与熟悉网络概念和搜集信息的技能。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师发展”栏目,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为教师把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运用它们时要借助“语文教研论文”和“语文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网中“语文同步课堂、语文示范课、信息技术、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动态、语文课程改革、语文精品推荐、古诗词欣赏”等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新颖、贴近实际而具有借鉴性。新鲜、新奇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通过各种语文远程教育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并通过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与媒体技术运用,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而是要让他们进课堂,服务教学。

篇2

1、所有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能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对于教材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例如:张安老师的这节《与朱元思书》,教授课本知识同时又文言文知识的拓展,郑慧娟和昝会军老师的物理和生物课教授知识点准确,重难点精准突出,切实提高了自己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恰当自如,课堂展示中PPt、视频影像资料、英语flash动画等形式的运用,充实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以往有了改变,不再是为了用而用,真正让现代教学手段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巧妙融于课堂。例如:两节物理课当中的日食与月食的原理演示,生物课中的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实验操作,历史课中的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版图等都让教学的课堂更加充满趣味,形象直观。尤其一些老教师也在积极改变更新观念,焦丽华老师、曹艳玲老师、邱万昌老师自己学做课件并勇于实践。

3、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能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的引导作答。本次展示课上教师能精心设计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的问题串,并能对核心问题及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给予充分思考时间,达到有效追问。

4、教师重基础,讲授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尤其四位数学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板演训练,能耐心细致地纠正学生解题的不规范,思维过程的不严谨,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并恰到好处的纠错。预设引起学生善于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其个性经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预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研究以后,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部分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落实不到位、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如备课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等。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但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进一步放手,问题不能太多、太碎,平时要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解疑的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说到底,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均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因此,我侧重从缩写、补写、续写、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来谈。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认真研读教本,选取可训练的“材料”。例如:

借某些小说篇目的阅读教学进行缩写、补写、续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借某些诗歌散文篇目的教学进行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第二步: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将课堂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

第三步:再组织学生对“二次作品”进行研讨,并与课文相比较,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第四步:优秀习作展示。

二、具体做法:这里只谈第二步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1、抓住文本精髓之处,学会缩写

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个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么缩写呢?以七年级下《登上地球之巅》这一课为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全部内容之后,让学生尝试缩写。教会他们缩写方法:一要删减次要人物、次要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主要把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的登山过程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而刘连满的情况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交代只需要一句带过;二要把人物的语言转换成叙述性的语言。文中有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缩写时变成叙述性语言即可;三要简化语言,去掉描写性的文字。文中对攀登第二台阶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描述,缩写时,采用简化语言,削枝存干的方法进行概括性地叙述,使语言简洁明了。

2、善用文本的留空点,进行补写

“空白”是一个文学的审美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读者从中可以透过情景去思考、去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处巧设训练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将蕴储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尽显出来。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讲话处省略号的多次运用和一个小细节――即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小弗郎士)听见他(韩麦尔先生)在楼上(教室在一楼,先生住在二楼)收拾行李、走来走去的脚步声的描叙,都是留给读者的“空白”,让读者引发无限的遐想:韩麦尔先生到底想说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他纷乱的脚步声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我就趁势激发学生补写的欲望,并授之于补写的方法和要求,还在课堂给出时间将补写内容采取“说”和“写”两种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补写,把人物激动自责、内疚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展示得更加充分,以此来更加深刻地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像这样,在文本的“空白”处填补情节,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课文也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3、延伸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扩写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使篇幅“加长”。这就需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去进行延伸。 “延伸” 时,要展开想象,而想象要紧扣原文重点、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合乎情理。

适合训练的“材料”,莫过于古诗歌或散文诗了。例如:在教学散文诗歌《与朱元思书》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或文中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然后,用通俗明白的现代记叙性语言取代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扩写,使原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有真情实感。

4、深究文本结尾悬念,引领续写

有的作品写至时,便急峰直转,戛然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课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为它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驰骋的天地,也为学生课堂练笔提供了一方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做续写的起点,联系生活经验,放飞思绪,续编故事,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九年级的《故乡》、《杨修之死》、《范进中举》、《孤独之旅》、《变色龙》和《孔乙己》等都是可以用作续写训练的“材料”。从这些篇目的结尾都能“二次开发”出写作的资源:

《故乡》:结尾提及的“新的生活”水生、宏儿是否一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等到了呢?水生、宏儿是否再次相见了呢?相见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杨修之死》:曹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会怎么做呢?

5、挖掘文本深刻主题,着力改写

针对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再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和改变编,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和结局,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4

什么样的语言是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最佳语言呢?笔者觉得可用“趣、达、信”三字的标准来衡量。

所谓“趣”,是指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有时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眼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一点上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先生堪称是趣味语言方面的高手。如下面卖老鼠药的一个段子:“歪轮模子就是卖假药的人,他们经常打扮得山青水绿,一块布地上一摊,然后就拿英文报纸把要卖的假药包着,说是美国进口的,然后就吆喝道:来来来,走过路过勿要错过,美国进口老鼠药。老鼠吃在弄堂口死在总门口,吃在总门口死在腰门口,吃在腰门口死在房门口,……这下好了,买回去的人就上当受骗了,本来家里只有一只老鼠的,老鼠吃了之后,和隔壁的老鼠结婚了,接着子孙满堂。”段子中的“山清水绿”、“子孙满堂”式的表达充满了周立波的风趣与幽默,所以一些平常的事,严肃的新闻经过他的妙语解读就成了捧腹的笑料,让人印象深刻。在笔者看来,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也要在语言的趣味上多下苦功,让学生因为喜欢趣味的历史课堂从而喜欢上历史,那些严肃枯燥的历史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也不是中学历史教师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达”字的标准是指教师在表达一个历史事件或概念时,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简洁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教师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这就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拥有丰富的案例,高超的比喻等语言技巧。例如,有教师在讲解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使用了以下表述:“生产力好比一个小孩的脚,生产关系就好比小孩脚上的鞋子。脚的大小决定了鞋的大小,鞋太大了,小孩要摔倒,鞋太小了脚会痛甚至不能穿,而随着小孩的长大,鞋子要不断地增大以适应孩子的变化,因此生产关系只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个简单明了的比喻,使学生能绕过重重复杂的概念表述,直达事物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历史的原理。

“信”字的标准是一种约束性的标准,在过于强调“趣”和“达”的过程中,信口开河和夸大其辞的作风就会悄悄地蔓延到历史课堂上,因此历史课堂语言必须坚持历史的真实性。课堂所表述的史实和采用的史料和案例必须是真实可靠,没有异义的,如果两者有冲突,也不能牺牲“信”的标准,因为这是一条底线。

二、策略

对于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来说,如何迅速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艺术?有哪些方法值得尝试?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感悟,笔者觉得以下四种策略值得推荐:

策略一:借鉴其他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从理论上看,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如相声、说书、戏剧等,都能给人启迪与借鉴。但是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看,笔者认为最适合历史教师借鉴的有三种方式:电视艺术、演讲艺术和企业培训。

电视艺术首推《百家讲坛》。作为一个电视的品牌栏目,它与中学课堂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如节目的时间约一节课(42分钟),听众的专业水平相似(中学生的专业程度),讲课的方式相似(讲授式为主),更值得欣喜的是其中有大半节目与历史有关,或主讲人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或中学历史教师。收集现已播出的1000余集内容,笔者觉得以下这些内容最值得借鉴:纪连海《清朝二十四臣》,阎崇年《康熙大帝》,易中天《品三国》,蒙曼《大隋风云》,袁腾飞《两宋风云》,郦波《大明名臣》(张居正、戚继光、海瑞、于谦),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等。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所有在《百家讲坛》爆红的专家,他们共同的讲课特点是故事化讲述(悬念的有效设计),影像化呈现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连刘德华也说,他看《百家讲坛》非常入迷,曾经连续看40小时,不睡觉。除《百家讲坛》外,一些电视语言类节目,如“一周立波秀”等节目也值得历史教师借鉴。当然一些优秀电视连续剧在语言表达上也值得教师效仿,如《亮剑》《潜伏》《大染坊》等。

演讲艺术在西方已经是一门十分成熟的艺术,从卡耐基的《说话的艺术》到卢卡斯的《演讲艺术》,详细介绍了演讲中的技巧。这些技巧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到学校、家庭,因此历史教师掌握了这些浅显、实用的技巧,对于课堂教学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企业培训讲座目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讲座的主题虽然仅仅与企业有关,但是这种讲座中大多采用鲜活的案例,清晰的条理和风趣的语言使得受众深以为然,从而由共鸣进入到遵循阶段。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余世维的领导力、竞争力、沟通力系列讲座,曾仕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较为出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DVD等媒体进行有效地学习与借鉴。

策略二: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

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运用专业的语言和教师自己的语言体系,就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和兴味索然。卡耐基曾说过:“人类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要打动听众必须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生活场景。”所以历史教师应尽量学会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在词汇运用上与时俱进。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大量阅读和借鉴网络热门小说中的网络语言,使自身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的更新,(下转第203页)(上接第183页)更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例如,当年明月写的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卷首是这样表述的:“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此外,在各大小说网站中,寻找历史军事题材的热门小说,如阿越的《新宋》,柳一条的《牧唐》等,这些网络小说虽然在信度上不能与历史著作相提并论,但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有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如《新宋》的著者阿越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小说对当时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平民生活都有涉及,描绘出一幅整个北宋时期的全面风物图。这些网络小说往往充满了想像力和大量新鲜的案例,对如何把握学生的喜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策略三:关注史学的最新动态

篇5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件事的成就都基于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上课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根据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准备可以把备课分为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时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并考虑采取哪些相应的方法,运用相应的资源,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一个过程。那么应该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备课?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为例,尝试从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有效备课。

一、研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阐述了课程目标。同时还规定了各个章节部分的内容标准,以及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它所规定的内容标准和目标都是学生在该阶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的要求,分析其中的要点和关键词。

例如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课标的表达是:了解、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可见这一课题的教学要求应该以明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为重点,并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明朝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立、职能、特点等反应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及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研读课标之后,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不偏离方向,课程实施具有目标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采取“一标多本”的形式,教师应该熟读课标,对比多个版本的教材,以博采众长。

二、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见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资源。要理解教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课题立意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专题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构成一个研究课题,每个专题每一小节也形成一个研究专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这一课题的主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同时要弄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是什么。[2]这样就要求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例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首先要明确专制时代晚期指的是明清时期,属于专题一的最后一节,既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延续和结束,同时又孕育着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通过对课标要求,分析得出本课的主旨是明清加强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2.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

分析完课题的立意和地位后,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等,理清重难点。历史教科书的编排主要以章、节、子、目为单位,每一课分为若干个子目,一般是三个左右。这些子目就构成了课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层次。教师要理解和清楚为何要分为这几个部分,分析和理解这几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个小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各小节下面又分为若干部分。这些小节的安排主要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从纵向分析君主专制的开始—发展—鼎盛这一进程。教师只有把握了知识内容的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才能使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洁,不可能面面俱到、事事深入,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地挖掘知识的内涵。

一方面是课本所涉及的一些历史史实部分往往没有详谈,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包括概念、术语等,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讲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时,不仅要讲清楚内阁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要注意交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明朝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的专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发掘它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对教材所含内容的核心、性质、意义等进行深度的挖掘。教材上对史实的叙述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一番功夫。比如讲到内阁,除了内阁形成的背景原因,形成过程等基本史实的交代,还需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内阁的特点,在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等。

3.理清重点难点

在对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要紧扣课标,对知识内容合理取舍,分清主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历史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所在。一般来讲,某一知识点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或者在整个教材中的某一主题起着决定作用,那么可以将其列为教学重点。同时确立教学重点应该紧扣课标,在课标上明确规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标准,一般就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此外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出教学难点。所谓难点就是教材中难以处理的知识点,比如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一些学生没有听过的专业术语或者比较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学生不好理解的都应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有时候难点就是重点,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对于不是重点的难点既要想办法突破,又不能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对于难点的讲解建议教师尽量用通俗易懂简明的语言来讲解。

三、学情分析

我们在现实教学中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名师的教学设计确实很好,但是到了自己手中却达不到好的效果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等。因此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具体的学情为出发点。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课堂问题的设置都不可忽略一个问题——学情。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教师备课时,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攻坚的意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了解学生的学情,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特征。比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品质趋于稳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认同感较强,且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如果是熟悉的班级,则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比较了解。如果是新接手的班级,则教师可以采取摸底考试、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主要成果的体现。教学设计也叫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集中体现,是上课的蓝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型、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教学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因为教学过程要展示出一课教学的整个流程,设定好教学的环节,步骤,安排好时间分配,如:导入新课、新课教授、课堂讨论、巩固练习等环节的设置。

教学设计的编写因具体的课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一一详说,下面提出对教学设计的几个建议。

1.教学设计的预设与弹性

教学设计的本意是为教学提供一个方案,目前常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把教师的每一句话和学生的答案都预设好了。例如: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军机处的特点。

生:简、精、速、密。

事先预设好学生的准确答案容易使得老师的心里有了一个标准答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按照教案设想的答案来回答,或者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靠。这样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判断和课堂观察。

教师备课应该考虑学生不是学生应该怎么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么答,然后根据可能的情况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鼓励或者纠正、引导。

预设是一种假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课的准备。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过程,是与文本的对话,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不是在演戏,不需要背台词。[3]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课堂上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所以教学设计不是剧本。

正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而其中的有些目标是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的,而这绝非在预设中就能完成。

2.注重课堂生成

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的发展。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原是只有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4]这种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预设的弹性化和多样化,如此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进行生成。比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多准备几个开放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

3.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完善备课

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在反思中进步。根据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哪些知识点处理得很好在课后进行经验的总结,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调整,逐渐完善第一次的备课。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循环上升的一个教学发展过程。

五、历史学科备课反思

由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对历史名词、历史事件的解释要清楚到位。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历史名词中涵盖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有些历史名词含有特定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不好理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史实材料的补充,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尽量保证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立足于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能有较为全面清楚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尽量注意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有的教师在讲解史实的时候把查阅的直接资料读给学生听,学生一知半解或者印象不深。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历史很晦涩难懂,不感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在这点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艰涩难懂的史实材料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能结合身边的事件进行语言的转换或者解说。例如:讲到“侍从顾问”这一名词时,可以告诉学生:“顾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咨询,侍从顾问就是待在皇帝身边供皇帝咨询的人。这样的语言平直易懂,也易于学生理解。

最后,历史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