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9: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读书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读书报告

篇1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篇2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WWW.zhlzw.com查字典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篇3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斯洛娃,一个,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

,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

篇4

其祖父叶世业在时为避乱迁居湖南长沙,所以叶德辉以湘潭籍考中进士,但他无心仕宦,只醉心于学术研究,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致仕返回长沙后编纂了《观古堂书目丛刻》,撰写了《书林清话》,刻印了《古今夏时表》,校刊了《元朝秘史》,由于他学术成就显著,所以在湖南士林中名声渐高。

上海古籍出版的插图本《书林清话》共十卷,卷前有缪荃孙作的序和叶德辉本人所作叙,卷后有叶德辉侄子叶启所作跋。书后还续有书林余话两卷,卷前卷后也分别有序和跋,并附录书林清话校补和书林别话。

在《书林清话》序中,缪荃孙赞其“所以绍往哲之书,开后学之派别,均在此矣。”其弟子杨树达评其版本目录学,说他“淹通目录,识别版藏。凡雕刻源流,传本真膺,莫不骈列在胸,指数如画。”

《书林清话》在卷一之首总论刻书之益。首先,叶德辉提出了跟司马光“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同的观点,那就是“积德、积书二者当并重”,“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其次则写了印行书籍之事,由后蜀宰相所创见。在总论刻书之益后,叶德辉对古今藏书家及其所藏书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古人私家藏书,必自撰目录。清代藏书家及其藏书优于前代,有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等,莫友芝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是除《四库全书总目》外对宋元古籍及版本记载最全的书目。藏书家不仅记载了自己所藏书目,还对其版本流传进行了梳理,对我们了解古籍版本、写作时搜集更好版本的史料提供了帮助。

《书林清话》卷一的前两章可以说用刻书、藏书为引,拉开了本书的序幕,此后则分别叙述了书之称为“册”、“卷”、“本”、“叶”、“部”、“函”。并且考证了书之刻板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已有,并非始于五代冯道,而刻板到了五代时期已经较为盛行。此书中说刀刻原于金石,蔡邕书《九经》,刻石鸿都太学,是为以石刻经之始,石刻既繁,木版亦因之而出。《书林清话》写道:“吾尝言汉儒以后有功经传者三人,一为刘歆,一为蔡邕,一为冯道。”此书的第一卷,向我们系统介绍了书目刻板的来历发展。

卷二、卷三,首先介绍了两种书即钞本与巾箱本,随后介绍了刻书在宋中叶以后开始有圈点以及宋元字体之分,而且刻书翻板之禁也始于宋人。宋代从各级官府到书院、从官刻到私人刻书,再到各地坊刻,各种版本的书籍数不胜数,刻书业之发达可见一斑。

卷四、卷五分别写了金元明时期的刻书业。金代时间较短,只简要写了金人入主中原后,由于战乱,惟平水不当要冲,故书坊荟萃于此,民间亦有私宅刊本。从书中可以看出,金代的刻书业相比于宋代逊色不少。元代刻书业较发达,有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私宅家塾刻书等各种版本的书籍,表明元代刻书业之繁盛,且元代刻书质量也较好。明代比较有特色的是藩府刻书,藩府刻书大都不惜工本制作精美,民间私刻坊刻书也非常盛行,如紫阳书院、九洲书屋等。

卷六叙述的仍是宋代刻书。首先介绍了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宋时国子监板,允许士人交纳纸墨钱印刷成书,而且凡是官方刻书,亦有定价出售。随后介绍了南宋补修监本书的情况,而且说明宋自淳化以后,历朝皆刻书,版存国子监。从南宋刻书补修监本书,也可以看出南宋文学之盛。

作者在卷六中又有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一章。此章节中,叶德辉认为《杨志》所载宋椠《尚书注疏》中“南宋绍熙”应为“南宋绍兴”,经李治忠在《宋版书叙录》中考证,叶德辉的“绍兴”之说是错误的,可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也并不严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本书里学习版本知识。接下来介绍了宋刻书的一些特点,如宋人于书中刻墨图记及牌记,宋刻本多为手写欧、柳、颜体字,宋刻书纸墨上佳等,这些都是宋板书的珍贵之处。宝贵的宋板书如《两汉书》、《文选》、《杜诗》,均曾为赵孟\珍藏。

但是宋板书也有一些不当之处,如刻书字句与古本有出入,刻错字或者行字疏密有所参差。所以,鉴别宋板书虽有据可依,却并非一成不变。随后作者对宋刻本历朝贵贱作了考证,其价格历代不一,尤其是宋板书日渐稀少,其价格更是蒸蒸日上,收集珍藏宋板书成为士人斗富争奇的表现之一。

卷七分别介绍了元明刻本。元刻书多用赵孟\字体,且刻书多为名手所写。官刻书由下向上级陈请,但呈刻别集较多,且刻书工价高昂。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元代刻书业发达,且一代刻书之费皆由学院钱粮所出,其学粮之富足非唐宋可比。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元刻书自然质量上乘,作者给予较高评价:“宋本以下,元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犹存,胜于宋刻者。”

作者对明代刻书显然评价较低,在卷七中列举了明代刻书的陋习,如官方刻书只准翻刻不准另刻、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刻书改换名目、添改脱误等,明代刻书工价又极廉,从以上可以看出明代刻书不为后世认同。

卷八首先介绍了活字板印书,作者直接提出疑虑,认为活字始于五代,重点介绍了宋以来活字板在历代的发展变化以及日本朝鲜活字板,给予读者关于活字印刷更为具体的认识。作者又分别介绍了颜色套印书、类书、丛书的刻印、绘图书籍以及古书的辑佚等。随后又写宋元明官方书允许士子借读,从这章看来,宋元明的这种借读倒像是现在的图书馆。最使人惊奇的是宋元明印书用公牍纸背及各项旧纸,可以看出古时纸张质地坚韧,可重复使用,亦可体现出古人爱惜物力财力之意。

卷九则写了清代的刻书业及所刻书的优劣,对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进行评价,并对古今刻书人地变迁、江浙书坊及京城书肆的今昔盛衰详细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刻书业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

篇5

如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还有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达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剧情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所不具备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充满情趣,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坚定的爱情。

这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难免令人抚昔追今。我们现代人自认为是“现代化”,殊不知古人才是“现代化”。如今,像《西厢记》这样的书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读了。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已经失去了那份心境去走近经典爱情中的诗情画意。

喜欢《西厢记》的一个场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虽未身处其境,却还是不由地被文字拉进那片枫林、那个时代。这种真挚的感情,朴素却令人心弛神往。

北望蔚蓝苍穹,遥远的那边便是滔滔的黄河,茫茫人事就隐在其间,人们一代一代演绎着动人而美丽的故事。合上《西厢记》,心里充满温柔的慈悲。生活真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E(C项错在“每拳戏只有一个主角”;E项《西厢记》实际上是五本二十一折)

2,(1)情景交融。其中有的曲词句句景语,字字含情,如[端正好]前三句写景,通过对暮秋时节的蓝天、白云、黄花、红叶、西风、大雁等萧瑟凄凉的景象的描绘,不仅表现了崔、张依依惜别的情景,更衬托出了莺莺的痛苦欲绝的心情。特别是枫叶经霜变红的自然现象,作者让莺莺将其设想为离人血泪所染造成,就使景物浸染了人即莺莺的浓重的离愁别恨之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还有的曲词因情见景,如[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莺莺欲与张生并行,便怨柳丝不能系住张生之马;莺莺不愿与张生分别,便恼恨疏林不能挂住夕阳!柳丝、疏林、夕阳,是客观景物,无所谓感情,但作者为了表现莺莺浓重的离愁别恨,偏让莺莺不可思议地设想它们有感情。这里,分明写的是莺莺的情,但我们还同时见到了“景”。

(2)情深而词透。常见手法是集中一点,层层深入。如[快活三]先一句“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已然刻画出了莺莺感觉酒食如土似泥、难于下咽的痛苦心情,但作者并不就此住手,接着再补写一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通过莺莺酒食还不如泥土的感觉,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莺莺因痛苦欲绝而心如死灰的心情。

(3)直抒胸臆。如[叨叨令]一曲,将莺莺痛苦、绝望、愁闷、希望等等心情通过莺莺之口直接呼喊出来。

篇6

同时,巴赞通过梳理电影科技发展史,也同样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列举推动电影技术形成、成熟的人物,可以发现真正促进电影形成、发展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带有热切幻想预设的一群人;通过梳理摄影形成之处的那些试验,可以看到摄影在技术材料等条件极其不完备的情况下已经在一些人的脑海中有了高目标的预设。因此巴赞推论: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决定关系实际上在艺术层面应该颠倒——电影在起源时已经确立了要建立完整世界的目标幻想,只是一直受到物质技术的限制而已。这也就是说电影产生之处已经天然有了其目标:建立一个完整世界,一个与现实并行而可供观众进入的世界。

既然已经论证电影现实主义的必然性,我们就不得不落到实际操作的层面看巴赞是如何实现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电影不由自主会联想到的一个名词必然是蒙太奇。在苏联的爱森斯坦大力推崇蒙太奇手法时,巴赞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对蒙太奇的反对。

二、关于实现电影的现实主义的具体操作讨论——蒙太奇的使用与限制

译者崔君衍先生总结道:“本体论现实主义是巴赞电影理论的原点”[1]。在评论探险类电影时,巴赞高度赞扬真实拍摄的《永恒的寂静》和镜头零散的《康-蒂基号历险记》,而对运用特效、模型的《未归的冒险》予以批判,认为后者只是玩弄了一些小把戏,“重新搬演本质上不能复生的情景”[2]。在评价海底冒险电影《寂静世界》时,巴赞也同样表现出自己对“真”的追求,在他看来,通过电影导演刻意安排组织的镜头显然不如意外拍到的抹香鲸动人心魄。巴赞之所以这样评价上述电影镜头,正是出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影片的真实感是电影最大魅力之所在。“忠实体现被测事物的原貌和意义[3]”而非以拍摄技巧欺骗观众才是探险纪录类影片所应承担的责任。

而在评论《白鬃野马》《红气球》《异鸟》等不同程度带有稚气的故事影片时,巴赞同样提出了使用蒙太奇的种种限制——在他看来,导演应该追求的是“故事的影像”而非“影像讲述的故事”[4]。无论电影讲述的内容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故事,导演都应力求让观众感到真实。如果观众面对影片必须和文学作品的读者一样,大力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才能在脑海中自行补足一个完整的故事,就体现不出摄影与文学的不同了,摄影独具的给人真实性美感的优越性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巴赞强调:在几个元素同时存在的时候,蒙太奇应该被禁止。与之相对的,摇拍技术则能够更好地让观众相信这个场景的真实性,从而更将自己置身于影片中的世界。

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通过蒙太奇等手段诠释它所再现的内容,蒙太奇暗示时间、空间的转换,暗示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甚至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变化。而巴赞认为,这样的手法有时会抹去现实的多义性。现实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的多义与模糊,如果用蒙太奇去引导观众,就使影片失去了其魅力。因此巴赞盛赞景深镜头,因为观众有了自行选择关注焦点的权利,他们在观影时需要动用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潜在的技术手法诱导,这样一来,同一部影片展现给观众的内涵也就变得多样起来。

巴赞并不完全反对蒙太奇的运用,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电影做到完全避免蒙太奇的使用。巴赞反对的是改变了客观事实的蒙太奇手法。以库里肖夫的著名实验为例,当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分别和婴儿、汤盘与丧礼联系在一起时,观众会对表情产生不同的判断。巴赞认同的是另一种蒙太奇——在全景镜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交代清楚,这时再切入特写,以反映人物的心理。这样的蒙太奇首先客观描述了现实,再突出一部分内容,在巴赞看来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总而言之,巴赞对蒙太奇的种种反对和限制,都出于他对电影的定位——给观众以真实感,创造一个观众能够进入的世界。在蒙太奇和景深镜头、长镜头之间,巴赞强调了后两者以期达成他完整世界的神话。

三、小结

在论证电影现实主义的必然性时,巴赞从心理角度和科技角度梳理了电影艺术发展史,从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电影应该为观众创造完整世界的论证,兼顾理论与电影发展的事实;在讨论实现电影真实感的具体操作时,巴赞认为,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不应该运用蒙太奇欺骗观众,而应让观众联想并进入另一个现实的世界。因此他强调镜头要忠实记录被测事物的原貌和意义,要呈现故事的影像而非影像讲述的故事。同时,由于现实的迷人在于其多义性,巴赞提出不应该用蒙太奇抹去现实的模糊性,而应更加提倡景深镜头,让观众更积极地观影。

【参考文献】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译者前言第5页,2008年11月第1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篇7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中,这个故事共有七个主人公,分别为心如止水着迷于中庸之道的康伟,才能平庸却充满热血又敢作敢当的马林森,秉承基督教价值观,一心为传教的固执小姐柏林克洛,天性乐观乐于运用自身能力的美国小伙巴纳德,除此之外,还有真诚待人,底线分明的张先生,神秘的大喇嘛和满族小姑娘“洛岑”。但是,故事主人公一定是主次分明的,大量笔墨围绕康伟渲染,康伟就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

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交织着神秘而又诡异的色彩。譬如为什么张先生叫“张先生”,全书没有对他的全名着墨一丝一毫,而大喇嘛为何要把自己实为佩罗隐秘而又直接地透露给康伟,而又为何恰好在马林森离去之前宣布康伟为其继承人,又让康伟目睹其圆寂。与佩罗神父一事对比,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已经死去。

然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对满族“小姑娘”洛岑的叙述。文章中,其第一次出场时正在弹钢琴,且弹奏得十分美妙,这与后文张先生与康伟的对话“1884年的事,那年她十八岁”联系起来,一个典型的满族小姑娘,纤细的手指却能弹奏优美的钢琴曲。包括最富盛名的莫扎特的名曲。那个时代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思想是封建落后的,虽然在列强的侵略下不得不打开国门,但大多数名门望族所接受的依然是四书五经式的内容和模式。这位满族姑娘身上虽有东方女性的温柔娴淑,但她所展示的却不是中国的古琴古筝美,结合她的情况来看,这点技能是值得怀疑的。

继续“1844年的事,那年她十八岁”,从中可以了解到洛岑生于1866年。但是,从全文来看康伟等人失踪即巴斯库尔局势恶化时间根据“得有一年了吧,1931年5月份发生的”此时为1932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洛岑实为65岁左右。再引前文张先生的话“无论怎样,我都会迅速衰老到实际的样貌”,所以,离开香格里拉的洛岑应该看上去65岁左右。那问题在于,为什么文章结尾医生却说“不年轻了,极老,比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都老”。事实证明其实蓝月谷有一种诡异的魔力,又或者香格里拉人民本身生活习惯就存在错误。再设一个更大胆的猜想,其实张先生本来就没有对康伟说实话,半真半假,那么加上他当初“喜欢”她,这喜欢又有几分真?亦或是当时他就知道洛岑买通脚夫要离开?

可是,洛岑为什么要这个时候离开?为了马林森,还是康伟在蓝月谷生活多年的她一定知道出谷必老会导致她变回自己年龄所对应的样貌,那么又是什么使其义无反顾?一切的一切,似乎像把俄罗斯套娃层层剥开一般,完全没有尽头。

作者创作本书时,西方正处在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西方文明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劫,整个欧洲伤痕累累。他,即作者,试图以中庸之道医治西方被炮火撕裂的伤口,借此反思以效率与竞争意识为主导的西方文明。

《消失的地平线》在探险故事的外壳中包裹了一个探讨生命价值的严肃内核。希尔顿描写内容有些浪漫主义色彩,对香格里拉的描写,也具有强烈的夸张性色彩。浪漫主义的很大特点,便是夸张性与虚幻性,如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种情景在现实中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藏于书中的乌托邦构想。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就藏在每个人心里,人类对于光明的向往必将生生不息。

这本书中或许没有太多,但一旦出现,必为经典。拿其中一句举例,“康伟凝神索,思头脑一阵晕眩,整个房门仿佛成了黑暗的漩涡,那位慈祥的老者正端坐在漩涡中央。从头至尾,他听得过于专注,以至于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暗示。而现在,当他理清线索之时,惊愕如同潮水一般席卷了他,让他一时无法组织语言”。借用“情到深处反无声”,此处为“共鸣到深处反融合”的确,这句话特别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不由得想到自己对面有一黑暗漩涡,儿漩涡的中心正对着自己。一种莫名的晕眩感油然而生。

《消失的地平线》很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否适合全年龄段的人阅读,这个问题值得商榷。譬如,以我个人所见,这本书不应该或最好别让初中以下的学生阅读。原因如下,其一,本书最深处的内涵有些难以理解,于我本人也是阅读多遍才开始写读书笔记,难懂的内容难保不会打消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二,这本书有过于鲜明的价值观,可能会对涉事未深的青少年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与其他成年人,反而要大力推荐一阅,借此来反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的自己,也可借此来探讨东西方文化与人性的差异。

本书最成功之处是让人无法判断这写的究竟是小说还是其他。原因在于口吻与时间实在巧合。文中第一章的时间为1932年5月,而最末尾截稿时间为1933年4月,地点也有相似之处。文章首尾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增加代入感,使人不由得沉浸于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乌托邦。

篇8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內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內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可参见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1、老师指定;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內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內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內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內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內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篇9

为配合白沙水库修建工程,1951年秋至1952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禹县白沙镇“先后发掘了自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数十处和自战国至宋、明的墓葬约三百余座”①。《白沙宋墓》是这批宋墓中资料报导最为详实的考古报告,也是宋代壁画墓考古报告中的杰出代表。首先,该报告较为细致而全面地报导了考古材料。运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和细节描述了考古发掘的一手材料,材料出土时的形态和位置等都被较清晰地呈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介绍墓葬材料的时候,充分调动储备知识,广泛引用相关材料和文献说明相关问题,构成不同的专题研究。该报告信息量相当丰富,报导材料和介绍相关材料合起来共用了八十多幅图版和上百幅插图。

首先,该书合理展示了考古发掘的材料。运用大量篇幅对此次发掘的三座墓葬,采用一致的方式分别介绍了墓葬发掘的经过、墓的构造以及墓的装饰、人骨和随葬品等内容,层次分明地呈现了墓葬的保存情况、形状大小、壁画砖雕以及人骨和随葬品的保存和位置等信息,特别是对于墓葬中仿木结构的构造和尺寸等描述,更显示出专业和细致。总体来说,不仅从宏观上介绍每座墓葬被发掘时的形态,也从微观上全面报导了墓葬的细节材料。

另外,本书将介绍材料和分析研究相结合,在注释中详细引用材料和文献对文章材料所涉及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在考古报告中大量运用注释的体例,使考古材料和相关问题的研究等内容很好的涵盖在文本之中。在详尽报导材料之外,大量运用注脚是本书的一大显著亮点。作者以扎实的建筑学和考古学功力,详实记录仿木结构的各个细节,并结合《营造法式》等文献记载,厘清墓葬仿木建筑所属的年代和社会。在介绍第一号墓的构造之后的注释中,作者先后多次引用与墓葬中出现的仿木建筑相匹配的《营造法式》的内容,说明了唐宋以来令的长度边长的趋势以及门簪由简趋繁的变化等为题,均为其他墓葬中相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果。另外,还在后面的篇幅中专门讨论了三座墓葬时代、墓主身份以及三墓的关系等几个问题,从而加深了对材料的认识。

二、 《白沙宋墓》与宋墓研究

《白沙宋墓》所报导的三座宋墓是较为典型的仿木建筑砖砌墓,此类墓葬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区的辽宋金元墓中较为常见。仿木建筑的构造,在辽宋金元时代的棺、塔、寺等载体上也较为常见,是此一时段内较为流行的做法。本书对本次发掘的三座墓葬材料进行专业细致地介绍之外,又将其与周边地区发现的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描绘了仿木建筑结构及墓葬装饰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本书对墓葬仿木建筑结构和墓葬装饰的一些细节部分的分析总结,为仿木建筑结构宋墓的时代划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结论。本书关于时代划分的结论具有科学性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首先,三座仿木建筑宋墓中的许多细节与成书于熙宁年间的《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内容相符,而颖东119号墓(即第一号墓)又有“元符二年”的纪年铭文,因此有足够的依据说明在北宋甚至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仿木建筑结构的一些流行样式。另外,本报告为了确定另外两座没有纪年铭文的墓葬的相对年代,而涉及到的一些仿木建筑细节的时代演化特征,为仿木结构宋墓的时代判定提供了参考。

除了墓葬内仿木建筑结构的砖雕和彩绘的研究之外,本书对于墓葬壁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例。《白沙宋墓》中的三墓宋墓均有丰富的壁画内容,除了建筑彩绘还有大量描绘社会生活等场景的壁画出现。这些壁画可能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然而要较好地揭示这些可能存在的历史信息,不仅要很准确的识别壁画本身,还要了解一些社会背景知识,揭示壁画的含义以及所隐含的社会信息。宿白先生在文章中对文献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使其对壁画的阐释有理有据。例如注释中将桌椅上人物对坐的壁画定名为“开芳宴”,并认为此壁的画面应该与相对壁面上的伎乐图合观而构成完整的“开芳宴”场景。引用《醉翁谈录》中《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中相关内容而确定的此类壁画的名称,受到了学者的认同。“古代社会的事物常常有它的特定含义和背景,用当时的名称命名,这个原则是应该坚持的。”②此外,还引用了《北窗炙录》、《梦溪笔谈》、《元曲选》等说明在古代富豪等的宴饮场景中,设乐舞以供欢愉是当时的流行做法。因而认为第一号墓中西壁的墓主人夫妻对坐画面,应与东壁的伎乐图共同构成“开芳宴”的场景。而在宋辽金元的墓葬中,类似的墓主人对坐的图像颇为常见,可想对该题材的研究是了解宋代墓葬习俗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课题,而宿白先生的研究在方法和结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 《白沙宋墓》与宋代社会史研究

丧葬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为,今天考古发掘的墓葬遗存不仅反映了丧葬习俗,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风俗的体现。《白沙宋墓》将考古学研究与古代的历史和社会研究相结合,对于许多相关的宋代社会史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看法。这种写作的思路,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启发意义。

在宋代的砖雕壁画墓中,家具等陈设经常成为墓葬的装饰内容。而此次发掘的三座宋墓中也发现了许多家具题材,作者对此一现象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观察到汉代席地而坐,汉墓中棺和随葬品也置于地上;唐代居室流行设床,而唐墓墓室内常砌棺床。所以作者认为三座白沙地区的宋墓“壁面所砌或绘出之事物,也同样反映当时居室内部的情况”③。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结合考察三座墓葬中出现的桌椅等家具的陈设情况,以及北宋时期绘画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材料所反映的桌椅陈设情况,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认为在北宋中叶以后,此类室内陈设逐渐流行并具有较高的普遍化程度。再从第一号墓所绘的巾架、镜台,以及第三号墓中砌的矮足柜等均置于地上的陈设情况来看,可发现其改变了以前将物品置于席床之上的风俗。作者还指出,新家具的产生以及家具陈设的改变反应了人们在室内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而家具流行的根源与当时城市商业之繁荣有密切关系。

四、 小结

《白沙宋墓》作为一本考古报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报道了三座宋墓的材料,还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相关的问题。内容详实,体例得当。另外,它在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方法和思路上给了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本书最为显著的方法应该是其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来剖析社会历史信息。考古学是以考古出土的遗存为着眼点,直接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古人遗留下的物品和痕迹,而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类历史和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能够对考古材料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之余,能够充分利用文献材料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这一方面,《白沙宋墓》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另外,本书能够开阔思路,将考古学与建筑史、历史学等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分析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在当时来说,具有前瞻意义,如今看来也还在学术的前沿。

注解

篇10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 (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读书报告范文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篇11

1、读书报告怎么写:先写主题,再写内容和感悟,最后写总结即可。

2、《骆驼祥子》是老舍写的一本很经典的中国名著。“祥子”是名字,而“骆驼”只是外号。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普通的车夫,勤劳、坚定。但祥子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3、他带着自己的希望来到北平,打算干拉车这一行。经过了三年的努力,他终于买上了属于自己的车。但在兵荒马乱的北平,不到半年,祥子的车被士兵抢去,牵回三只骆驼。祥子没有灰心,更加努力赚钱。但厄运还没有结束。祥子还没有买上车,钱却又被侦探抢去。在他与虎妞的生活中,他经过了诸多努力、磕磕碰碰,终于他又拉上了车。祥子,一个原本积极向上的车夫,被逼成了一个无所不为的“人形垃圾”。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