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9: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管理学年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
高校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类,相比其他软科学类专业而言,工商管理学科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与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能力重点在这两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司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2010~2013 年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科增至 2866 个,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十分重视。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日后面临的就业方向是企业管理,而企业最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性、复合性人才,这是为了保证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决策,促动企业积极发展。所以,在高校中对学生的管理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需要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增强自身抗压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因此,高校中开展管理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实验教学中理论性过强
我国高校中培养的人才多数都十分注重理论性,这是我国教育界的“通病”,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多为复合型,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专业的技术,更需要有可行性的实践能力。目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为轻视实践性,过度重视理论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非不妥,但学生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无法举一反三,从而导致了学生夸夸其谈却没有真实的操作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软件应用少
我国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所设计到的硬件设施也配备良好,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在本专业设立了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 300~400 万人民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院校的实验教学水平。然而,在硬件配套达标的基础上,软件的使用却十分落后。例如,实验室中有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但却鲜有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统计学教学软件、ER P物流管理软件等,并且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多、范围广,也开设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 10 余门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中却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不能及时更新,有些试验项目也无法支撑其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管理专业需求。
(三)实验教学中未能统筹兼顾
管理型人才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高校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中,除了各个专业课程的清晰分明,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各个专业、各个环节的关系衔接上。例如财务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的关系和衔接。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却未能达到很好的各科目的联系,只重视局部关系和知识内容的教育,却忘了各科目间的重复性和差异性,并且也没有将各科目之间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学生忽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
(一)教学体系的创新
教学体系中包括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验考核的设置。从教学环境方面来看,建立一套硬件系统的网络实验平台,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以实验为核心扩展出实验的重点知识内容和层次结构,通过完善的硬件配套,引入不同的软件作为辅助教学,从而达到学生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目标。从教学环节方面来看,实验教学的环节需要比课堂教学更为清晰,上机实验、课程教学、课下讨论、实验创新等环节缺一不可。在实验考核方面,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考核,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管理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并非单纯考核实验结果。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构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可以采用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观点构建,分为实践教学计划(Plan)、实践教学实施(Do)、实践教学评估(Check)和实践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每个管理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要将实践教学放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核心位置,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学生毕业前的实践,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可以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与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学校可以要求任课教师在理论讲解之外,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强制规定实践教学课时要求。与课程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小型实践调研、企业参观、请企业专家授课等。这种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学习效果较好。阶段性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同学年的课程安排,每个学年可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灵活大四下学期的企业实习也可以和学生的毕业论文相结合,这实现了企业和学生的双赢。通常由企业根据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列出论文题目,学生以此问题做毕业论文,不仅可以在公司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随着论文写作的深入,往往会得到被公司直接聘用的机会。[4]
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是实践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组织工作包括实践教学工作职责确定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实践教学职责确定。与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可以由任课教师承担。任课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联系参观的企业、联系企业家座谈等,如果需要车辆可以由教学单位后勤部门提供支持。阶段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有专人负责。承担实践教学实施的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能力。可以安排能力较强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或教学秘书担任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教学班的班主任可以协助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阶段性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矩阵制组织,实习负责人对实习活动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实施,根据实习内容的不同,邀请不同专业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实习活动。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对承担该项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激励。可以将不同的实践教学折合成不同的课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并发给教师相应的授课酬金。对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还应给予特别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管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有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其中在本科培养上存在以下弊端:
1)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反映出来:25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余11门专业课,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几乎涵盖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学科中的五个,课时从40学时到80学时不等。
2)实践不足,动手能力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注重应用,和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应当是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各种组织中能够胜任具体复杂情况,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大量实际锻炼和经验积累。而事实上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业竞争力不强。以上的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各层次的改进和支撑。
3)忽视个体差异,人才培养同质化。目前的招生报考方式下,很多学生没有渠道充分了解专业结构和内容,主动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兴趣或特长的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低下,学习效果不佳,更难谈到根据自身情况深入钻研某一专业方向。另外,平均分配专业学习时间的培养方式,学生发展兴趣或擅长专业领域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这样,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挖掘个人潜力,教育趋向同质化,体现不出学生个体的特性,个人就业竞争力也难以形成;
2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点在于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三者可以结合使用。
2.1大类式培养
简言之,大类式培养是先择大类,进校学习两年后再择专业。在基础教育方面能够延续宽口径、重基础的优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跨学科广阔视角。
大类式招生在招生入学时不划分专业,而是按照经济学大类、管理学大类进行教育。本科四年的前两年,学习本大类一定学分的基础课,涉及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从大学三年级根据前两个学年的成绩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专业。管理学类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业工程。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以及一系列课程设计、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成专业学习。
大类式教育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专业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选择专业,有效避免了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2.2模块式培养
对各专业方向教学平均用力的培养模式看似顺应了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其实不然。从目前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一一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一一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一一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2]。不同层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总体上看,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一一己经不再适合,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调整的回归点仍然是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岗位设置。
为避免走向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另一个极端,导致学生在某个专业学习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提出模块式培养。即根据现有的优势师资和专业特长,将专业方向划分为三个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学生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中至少选择其中两个模块。
模块式培养,充分融合了现有“通才式”和“专才式”教育的长处。学生通过至少两个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既延续了宽口径的特色,能够领会各管理职能内在的关联,有较全面的管理视野,也响应了社会需求,能在人才市场中占据优势。
2.3订单式培养
如果把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看作是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产品的企业,所面对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个市场。工业产品和消费产品经历了大量生产方式到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的就是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在市场中把握主动。“订单式”培养就是借鉴企业生产经营思想的“以销定产”[2]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短期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学校和学院应当主动走出去,联系一些知名的用人单位,为“订单式”培养打开局面,开辟道路。条件不很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个别有对外资源的教师牵头联系用人单位做试验点。学生筛选、培养方案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师资以大学为主,配合用人单位选派的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人员来补充和丰富专业师资,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用人单位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学费和培养所需其他资源费用,如实习基地、试验设备等;学生则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约定毕业后服务年限和其他要求。
这种培养模式,能达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赢。一方面,学校能够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调整教学,围绕市场有效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缓解师资不足、缺乏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入这种培养的学生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和毕业后求职的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为今后的工作学本领,打基础,目的明确;用人单位方面,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跟进和参与,大大缩短了用人的就业适应期,用较小的成本凝聚和获得了可靠的、有文化、有修养、有技能且熟知本单位文化的急用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订单式”培养仅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途径,在整体就业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还需要多渠道配合。另一方面,把“订单式”培养重新回归到教育的目的上来讨论,这种培养模式不应当顾此失彼地将大学教育沦为仅仅给学生提供谋生技能的手段,同时应该提倡和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研究学问的兴趣,养成学问家的人格。这一点,高等学校应当和职业技术院校区别开来,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教育,不能让高等教育沦为企业的附属品。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 。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 11 个学科,71 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 ,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 。因此 ,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 年 ,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 , 后 2 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 ,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 )工程应用人才 ,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 , 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 、建筑概论 、金融学等课程 。 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 、房地产营销。
本文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曲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研究成果。
作为曲靖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曲靖师范学院自2008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本着培养“工商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对如何开展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步着手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2010年,学院邀请了曲靖市发改委、曲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曲靖烟厂、驰宏公司、齐家建材、盛世装饰等十多家单位的领导,开展了主题为“曲靖市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素质及其培养模式” 的研讨,根据各方建议制定了2010年版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并依据该方案对2008年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主要是对三年级以后的学生进行了分方向(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养,对原来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2010年制定的培养方案以及之后优化的方案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单独开设了职业礼仪与形象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经济应用文写作、专业资格证考试辅导等 “职业能力训练”系列课程,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于引导教师认识实践教学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强化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制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方案》
组织教师细化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测评办法,为提高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的职业实践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路径。工商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标准根据我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主要包括应用写作技能、人际交往沟通技能、求职技能、管理决策技能、创业管理技能、市场研究技能、运营管理技能(ERP)、运营管理技能(ERP)、市场营销技能等几个方面。职业技能训练是在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的综合强化训练和补充训练,重点在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应与课程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一起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结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原则上安排在课外及短学期进行,以课外辅导、课外训练、实践教学为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采用多种检测方式。为确保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的计划与具体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训练和测试的相应学分(具体化)方能毕业。未能获得规定学分的学生,则自动延迟毕业时间,直到取得规定的学分为止。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总学分原则上为8学分。
1.3 初步构建起了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短学期实践教学体系
短学期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开展实践教学,2010-2011学年度的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了以素质拓展、职业礼仪为主的训练。为加强对短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避免形式主义及随意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院特设计、制作了工商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2010-2011学年短学期《实践教学报告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报告书》包括知礼行礼、学会倾听、素质拓展、管理实践、视频观看五个部分。
知礼行礼部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礼仪操训练和现代礼仪情景模拟,写出心得体会;按老师的布置,复习准备参加礼仪知识大赛和礼仪大赛;自拟题目,谈一下自己参加礼仪操训练、现代礼仪情景模拟或礼仪大赛的一点心得体会。学会倾听要求学生认真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讲座并做好相应的笔记。素质拓展按照学院的安排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并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两个项目的心得体会(每个项目的心得体会不得少于500字)。管理实践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4-6个自由组合为一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管理能力的项目,并展开研究和记录。
1.4 创新自主见习实习机制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专业能力形成的要求,组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时间,以集体安排或分散的形式到多个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进行见习,让学生通过见习进一步了解社会,体验实践与理论的差距,缩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适应期,逐步成为能胜任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人才。
创新自主实习机制,通过上交工作照、有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亲笔签字的实习周记及、校内指导教师的电话追踪等办法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管理;有效避免专业实习流于形式。
2 研讨和制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 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规范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
为了克服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任课教师忽视实践环节,或是实践内容常常因人而异的不良现象,学院组织教师严格按照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规定的实践学时研讨和制定出《管理学》、《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运筹学》、《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薪酬理论与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市场调研、项目策划、情景模拟、参观企业、调查研究、游戏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化和科学化,不以课任教师的变化而变化。
2.2 通过教学改革增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纷纷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听讲座、参观企业、策划项目、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科学研究、课堂讨论和辩论、社会调查等方式,彻底摆脱了空洞讲授的教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管理学课程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社会责任、头脑风暴等视频,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和决策方法演练;通过“驿站传书”这个游戏考察同学们”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体会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同学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政治经济学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对老百姓关心的“蔬菜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对相关数据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印证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邀请了曲靖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介绍曲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ERP沙盘实训课程教师从自制沙盘教具入手,开展ERP沙盘实训。2009年,为了克服了经费不足的问题,由董志胜老师申请主持了自制物理沙盘教具的工作,并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ERP沙盘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在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管理理论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运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性认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统计学课程组织学生分组设计调查问卷,对诸如“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风情况”、“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情况”、“我校大学生图书馆使用情况”等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调查,并应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市场营销课程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撰写营销策划案,教师指导学生郑治凯团队创作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云南大理洱宝梅果系列产品营销策划案”作品获得了2011年第四届全国高校“花之林杯”市场营销大赛的二等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组织学生观看《职来职往》大型人才招聘节目,增强学生对人才招聘的感性认识,写出观看心得;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如何制作求职简历;组织学生参加和观摩曲靖市大型的招聘会,布置学生积极与招聘单位进行沟通,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写出体会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积极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课程组织学生练习“礼仪操”,这套操是为固化职业礼仪规范,将职业礼仪规范融入到职场人的日常工作中,以展现职场人良好的内在素质修养,以及优雅的外在形象而展开的。教师还通过情景模拟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职业礼仪问题,理解职业礼仪问题。情景模拟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在应用礼仪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表现经管大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和当下校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素质,展示工作和生活场景中的知礼、用礼、行礼。我们采用的情景模拟的脚本或来自学生团队的自行创作,或来自云南省大学生礼仪大赛的部分内容,涉及职场的主要有个人形象、社会交往、公务及商务接待和谈判的基本礼仪,涉及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的主要有图书馆、食堂、宿舍、课堂等场景中的基本礼仪,情景模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管理系统课程教师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工商企业信息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薪酬理论与绩效管理课程教师通过资金垫付的方式,组织学生组成自主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在创业中应用老师讲授的绩效理论和薪酬设计理论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组织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环节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
3 通过申报项目强化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和设计实践教学,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学院注重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申报,获准立项多个各级各类项目。2012年获准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先后获得校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设计性实验”、“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学生统计分析实践能力构建研究”、“《ERP沙盘》的研制和开发”4项;完成院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 “构建有效的《ERP沙盘》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统计分析实践能力构建研究”、“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短学期实践教学的探索”、“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绩效理论与薪酬设计在自主创业中的运用”、“工商管理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6项。围绕这些研究项目公开发表“浅析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等6篇教研论文。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带动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增强,在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4.1 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活动
开洗衣店:工商管理2010121班王柱友同学洗衣店前后一共投入资金11万元租用铺面,购买洗衣设备,雇佣工人。自开张营业以来,经营还算顺利,盈利基本有保障。由于干旱缺水,同学们的洗衣服成为了大问题,很多同学都愿意把衣服送到洗衣店来洗。洗衣店辐射曲靖师院,曲靖医专以及周边的很多居民。
创办电脑公司:工商管理20080141班杨宇等三位同学创办了联邦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电脑、电脑配件、周边耗材的零售和批发。从成立到现在用时九个月,2012年3月29日正式更名为联邦科技。更换过三个地方,首先在区政府对面的福麟尚居租了个电梯房;此次,在胜峰小区西关街149号租了个铺面,今年三月初把铺面转租了,搬迁到了电脑街,位于龙潭公园斜对面。现有工作人员六人。
4.2 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两篇
在董志胜老师的指导下,曾正敏和李良菊两位同学分别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杂志上发表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研究”和“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的论文。
4.3 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
在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学生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取得证书的情况喜人。陈丽、王丽苹、李顺娇同学在2011年5月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综合笔试考试,荣获一等奖;郑治凯、陈朴方、阮玲花同学的作品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高校“花之林杯”市场营销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杨森、陈丽、贺正飞同学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云南省总决赛,荣获二等奖。贺正飞团队的作品在2011年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张泽嵘团队的作品在2011年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杭丽芳团队的作品获第六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参赛作品三等奖。张泽嵘在2011年云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张泽嵘、贺正飞在2010年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分别获得学校比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张泽嵘获得学校第二届 “移动杯”简历大赛比赛的二等奖;李亚君获得学校第二届“天翼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比赛的一等奖;吴秋芬、谭敏获获得学校第二届“天翼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比赛的二等奖。
通过四年来在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的实践教学的探索,我们对实践教学在实现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清晰和坚定的认识,我们深信,在工商管理专业所有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实践教学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学校拥有会计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会计学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会计学专业等省级教学团队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学校获批自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牵头的“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院始建于1985年,拥有会计学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6人,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4部;获批国家“两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两金”及各部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一、研究生招生
会计学院招收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15名左右;会计专业硕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国家助学金。所有学生10 000元/生・学年。(2)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2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20%;二等奖学金6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30%。(3)三助岗位。学校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提供800元/月岗位津贴(一年按10个月发放)。另外,自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始,研究生导师为每位研究生发放科研补贴不低于150元/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对于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应用型人才又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2];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3]。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4]。其一,应用型是相对于纯理论型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所谓的“经院派”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去理解,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大部分本科学生培养都应该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上,甚至细放到某个特定的专业来理解。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本文就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实践模式进行总结,以探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的领域较宽,在我国教育部98本科专业目录中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我院于2003年开始先后申报获批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四个专业。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我们将这些专业都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围绕此定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使得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日趋成熟。
二、“六位一体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不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功能、创新评价方法”等途径的推行与实施,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六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尊重学生的志向角度让学生理解专业和认识自己之后再选择专业;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更多的选择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未来与对自身发展负责任的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目的,学院2007年在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专业中首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即将原先单独设置招生的4个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整合成1个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并按“2+2”模式进行大类培养,即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先用2学年的时间修读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平台课程后,然后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修读专业,选择后再用2学年时间修读专业课程。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注重知行合一。
正确处理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及社会实践、学习与健康、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校内与校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科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以及相关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育(主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方向)和综合教育(思想教育与公益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三大部分。在已确定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整体优化原则,确立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思想道德素质必修课+身体素质必修课+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实践必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素质)+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基本专业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根据不同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标准设立)”(选修)的课程体系(见图1:工商管理类专业课题体系)。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探索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图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图
(三)以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构建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针对各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现状,加大调研的力度,认真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制定了科学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大一、大二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思维能力;大三通过课程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大四通过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分学年度的分体目标的实施,有效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与实现手段,我们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置为课堂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设计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部分。课堂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场所,还是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要阵地,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在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近10门课程中开设1―2学分的实验课,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实验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系。校内外实训是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与毕业实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奠定基础。社会实践能力培训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工商管理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紧紧靠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不够,因此需要构建实践能力培训作为一个补充,因此我们将学生假期有效地利用起来,统筹安排,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强知识与才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配备指导教师指导科研训练、一人一题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一是要不断加强财经综合实验室(2001年10月组建)建设,实验室现设商务模拟室、会计模拟室、企管模拟室等三个分室,实验室现有可用面积320平方米,建有159台套工作站,主要以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为基本配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基本流程为走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搭建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训)平台,构建了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二是要积极联系了近30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企业作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并有效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三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四是要通过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关键点,提升教师的“教、训、练”等应用能力。
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型”不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现场实习等,可以对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要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老师的教、学生的练而逐步形成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双师型”的,他们应当是同时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现象,关键要从培养人才的教师变革抓起。近年来,学院一方面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教师,目前基本形成了数量与结构合理,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队伍。现有教师中有41人兼职实践课教师。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选派理论教师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提升应用能力,现有教师中有近1/3人员具备了“会计师”、“评估师”、“统计师”等第二资格。
(五)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支撑点,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因此第二课堂在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构建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二是加强了第二课堂建设的组织建设,形成以团总支、学生会为主导,社团、学生班级为依托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有效保证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是开展了“读书修身节”、“科技文化节”、“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大赛”等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第二课堂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六)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为落脚点,突出应用能力评价。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课程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的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课程考核从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转变为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的目的从单纯的“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近年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形式逐渐被推广应用,理论课考核形式从单纯的闭卷考核转向闭卷、开卷、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多样化形式,技能考核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解决方案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多种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提升应用能力的自觉性,考试过程也由检验的过程变为提升应用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学研究,2005.3.
1、课程设置中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摸索,行知学院从刚开始的一味“克隆”母校西安财经学院的教学体制、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转变到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逐渐明晰了自身的培养定位,明确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为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
2、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
随着行知学院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了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行知学院投人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仅使用了课堂实验、暑期社会调查、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较为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而且与时俱进,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
3、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及“双师型”教师较为稀缺
课堂实验、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情景模拟、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等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均有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是,哲学有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实际工作中企业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意味着学生将要进人的工作环境远非既定的模拟环境和课堂实验能够概括,学生需要切身进人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但是,行知学院并未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法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同时,行知学院的专职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学k,教师缺乏切实的实践经验,且由于学院性质的客观原因,行知学院的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因此,行知学院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蓰础,又能为学生讲授实践活动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稀缺
二、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夭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配置不合理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文件,对于应用型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教学大纲中应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只有合理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各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进程,才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但是相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必选课而言,行知学院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生产与运营管理、管理学的课时严重不足,致使这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尚且要追赶进度才能完成,更何况一向不被重视的实践教学,自然难免被一再压缩进而省略。虽然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例在教育部的引导下有所增加,但这些增加只是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方面通过实践学分的增加体现出来,而对专业蕋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却缺乏刚性要求。此外,在学生最有兴趣、最有精力、专业课程最集中的第二、三年,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切实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其实践教学内容通常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而此时的学生大多在四处奔波找工作、匆忙应付毕业论文等,基本无暇顾及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人不够
虽然行知学院投人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建立了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但是学院各个有关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从学校方面看,行知学院各职能管理部门没有从宏观层面加速制订和实施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和配套政策,致使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不佳,教学设施不完备,新建的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设施简单,自动化水平较低。其次,从教师方面看,授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针对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而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而且由于学院对教师的培训不足,表现在培训机会和名额较少,培训内容窄,培训方式单一等,因此,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此外,学生商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型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跳出“考公务员、考有编制的工作单位、考研等都必须死读书”的思维定式。学生并不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选择何种职业路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根本⑵。
3、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实施相对困难,其实践教学评价很难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跫。因此,为了便于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控制与评价,合理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行知学院实践教学环节处于探索前进时期,其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杂乱模糊的评估方式并未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使得学生并不淸楚实践环节自身应该达到的水平和^身通过实践活动所达到的水平;同时,教师由于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对实践教学标准较为模糊,因此,不注意提升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环节釆取应付的态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仅凭主观判断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出评价等。
三、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为了实现行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行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践教学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行知学院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⑺。首先,行知学院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及办学目标确定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实践课程如何设置,保证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内容及实施标准。具体可将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置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甘特图”的形式,进行合理搭配,即埋论教学模块首先开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紧接着就幵设文践教学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再进一步领会理论的真谛这样前后相错、有序地开展教学,不仅能够避免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压缩实践教学学时、第四学年学生由于找工作考研等各种ffi力无暇顾及实践培训的情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其次,行知学院需要逐步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
2、加大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系统
(1)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落实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设备。行知学院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同标的指导下,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增加对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和实践活动经费的投人,不断提升企业危机管理实验室和ERP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同时,为了切实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和实践生活,行知学院需加强自身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与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的参与实践培训。此外,对拥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刻不容缓。行知学院需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训,鼓励教师亲自到社会基层、企业一线挂职、兼职等,为有效开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师资支持。
(2)探索使用灵活多样地实践教学方式以使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按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不同,可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课堂实践和校内课外实践、校外社会企业实践两方面。其中,校内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室实验等。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如组织学生举行ERP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大赛等。校外社会企业实践形式主要有社会实践调査报告、见习、实习等。校内课堂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本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根据不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应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联系起来。还可配合使用人才测评、企业危机管理、绩效考评、ERP等有针对性地实验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工商管理软件的应用,掌握工商管理的实践操作流程校外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掌握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专业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行知学院需要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监督、评价、反馈和激励系统,从而切实将实践教学管理落到实处。首先,行知学院可建立每学期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实践教学检查制度,检查各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否与理论基础相符合、实践教学内容所分配的学时(学分)是否符合标准以及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只有将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化,并将其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促使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最终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是从机制层面促进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主要可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实践教学管理中,通过行知学院的教学督导组对实践教学活动的不定期的检查,同时,利用学生联络员定期对课程实践教学相关进度、深度等的反馈,有效督促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最后,在以上制度层面和机制层面的基础上,行知学院应在对教师教学考评系统和学生学习考评系统中,将实践教学情况纳人其中,从而形成多层面、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重视实践教学。此外,根据激励理论,行知学院还要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奖惩制度,对那些认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赋予评优资格、计算工作量等;而对那些不按计划认真执行实践教学环节或学生评价实践教学较差的教师,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对其实践教学的工作量不予认定、在教学综合考核中不予评优等。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9-06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而目前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尚无转型成功的样板。在这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借鉴。文章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了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和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课程体系建设差异状况,旨在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坐落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术学校、科隆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国家机械工程学校、德国保险学院、科隆州立摄影高等专修学院、科隆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院、古默斯巴赫大学、图书文献高等教育学院8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卓越七校联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员。2014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辖11个学院,拥有道依茨校区(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区(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区(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库森校区(Leverkusen Campus)4个校区[1]。物流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基本能力以及谈判技巧,能够熟练处理和解决企业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主要从事物资采购、物流行业数据处理及系统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课程设置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共设置31门,其中29门为必修课程,9门为选修课程(9选2);2门为实践课程,分别为实习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依据物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分类等级(BLOOM),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K1知识、K2理解、K3应用、K4分析、K5综合、K6评价六个等级。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仅开设K3~K6课程,分别包括10门、11门、10门和9门具体课程,具体见表1。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为3.5年,分为7个学期。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6门课程,学时量分别为540学时、450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6门和5门课程(含一门选修),学时量分别为450学时、360学时(不含选修课90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安排5门课程450学时,下学期为22周的实习实践活动;四年级(仅上学期)安排2门专业必修课程、4门选修课程,学时量分别为135学时、90学时。其余为实习实践课程(2周)和撰写学位论文(11周)时间。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分为七个模块,见表2,分别为模块Ⅰ通用企业管理学与经济学(8门课程)、模块Ⅱ经济环境与方法(3门课程)、模块Ⅲ物流管理(8门课程)、模块Ⅳ深入学习(9门课程,选2)、模块Ⅴ软技能发展与管理技术(8门课程)、模块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门课程)和模块Ⅶ实习实践――知识迁移和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模块Ⅰ~Ⅲ、模块Ⅶ为持续实施模块,模块Ⅳ~Ⅵ为间断实施模块。模块Ⅰ在第一、二学年(全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Ⅱ在第一学年(全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Ⅲ在第一、二学年(全年)以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Ⅳ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Ⅴ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全年)及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Ⅵ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教学方式因课制宜,有讲授课、实验课、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极为灵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根据课程需要及授课进度,可自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由全国工商协会(IHK)组织实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学年(中期考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通过考后可继续学习,获取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但此次考试成绩不计入毕业总成绩。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包括案例分析、会计知识、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次为毕业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物流配送、商业管理与控制、经济和社会福利、专业讨论4个模块,时间分别为180分钟、90分钟、90分钟、30分钟,前3个模块采用笔试形式。物流配送模块包括运输、转运、仓储管理、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内容,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成本收益计算及控制等内容,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物流知识的内容。专业讨论模块采取口试形式,采取抽签形式确定题目,学生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必须通过物流配送模块考试且至少通过其他3个模块的1个模块考试方能毕业[3]。每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安排内部测试,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以下称“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位于冀东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等范学校、一所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设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顷。教职员工1600人,设有研究生部和19个学院(系、部)、64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涵盖农、理、工、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个学科门类。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份(市、自治区)。物流专业实际名称为“物流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在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三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体育、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语言(VF)、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业与就业指导以及2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3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等16门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概率论、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2、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管理、运输业务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客户管理、运筹学1、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以及3门专业限选课程、2门专业任选课程等35门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8周的专业实践及撰写毕业论文(未纳入课程管理)时间。
(三)课程安排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学制4年,分为8个学期,课程及学时数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课程实施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实行学科化教学,部分课程组合成3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所有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类。其中,文化基础课采用讲授法授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结合校内实习实践实施教学。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ERP系统、国际投资学、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金融、国际单证实务11门课程,学生任选2门。专业限选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实施。一是国际物流知识领域模块,含现代报关实务、国际货运、物流专业英语3门课程;二是流通领域模块,含商务谈判、推销学、物流企业管理3门课程;三是生产领域物流模块,含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推销学3门课程。学生在3个模块中选修任何一个模块。第7学期学生在专任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五)课程评价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在各学期结束前设立了考试周,每门课程实施单独评价的方法,具体如表5所示。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考查两种,考试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查包括撰写课程论文、体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考试课程有31门,占课程总量的59.62%;其余均为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及实验教学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形式考查,专业任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专业限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考试,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采用撰写课程体会形式考查,计算机VF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式考察。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也采取考查方法,计入课程总学分。学生毕业前需通过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以及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
三、中德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邻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邻近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的基本知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的邻近学科知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则具体表述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等。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较为笼统,虽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等,但缺少物流运营知识等内容。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形成供应链分析、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营、谈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强调供应链系统、物流运营两方面技能,对谈判技巧未做具体要求。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毕业生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单位就业,具体从事采购、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则强调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等,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繁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数量方面,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40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52门课程,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多12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转型试点高校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少设置5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试点高校数学课程设置较多,英语课程仅设置公共英语1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未设置数学课程,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I―经济学、英语I―会计和金融、英语II―市场营销、英语II―物流学4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安排了演示技巧、沟通能力、谈判技能等3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设置了信息技术能力1门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在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实施,且每学期在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均设置了校外实践活动(未包括在课程体系内)。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38周实习实践活动,分散在第四学期至第八学期实施。除第八学期在企业实施外,其余均在校内实训室实施。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前五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物流学、物流电算化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基础生产计划与管理、毒害物品处理物流学、目管理5门课程在校外通过实习实训方式实施,其他课程在校内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第七学期再返回校园,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及撰写毕业论文。河北转型试点高校采用循序渐进的学科认知模式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安排6门、5门、3门、2门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安排了7门专业课程,第一、二、四学期均安排了3门专业课程。实践及实习实验课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学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学校内实施。第七学期安排了实践实验课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八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及实验课程14周,并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可见,河北试点高校基础课学时安排较多,企业实践安排学时较少。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第六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河北试点高校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14周。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所有课程内含知识均实施了层次化分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层次化,就是将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为7个层次(级),促使学生能够依照知识与技能认知规律实现梯次增进。同时,也便于具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学分转移。将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合为7个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条件、模块运用、授予学分、学习期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模块,可迅速产生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持续数个学期。每个模块以其不同的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4]。同时,实践教学渗透于各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实行按每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凌乱。部分选修课程组合为3个模块,但目的仅为方便学生选修。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主体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主体为全国工商协会(IHK),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评价教师“教”的情况。河北试点高校课程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单一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目标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两次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次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得中间证书直接就业。第二次评价为毕业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颁发就业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立考试周,单一考察学生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若有6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则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评价内容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评价内容全国统一,均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评价方式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较为单一。
四、推进河北省转型试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从商贸、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离而成,带有“母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建设尚难适应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5]。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大问题,并确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等[6]。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人才培养岗位具体确定为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行政管理等,开设了多门共同课程,造成学生理论课负担过重,难以加大实习实践的课时数量。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按照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与企业、市场、政府的互动,注意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目标的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岗位指向明晰[7]。
(二)课程安排实用化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必修课程、公共文化课程比重过大,专业任选课程涉及广泛但学时数量安排较少,与学术型高校雷同,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使其彰显应用型特色。首先,针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以英语课程为例,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体现出明显的物流专业特色,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开设了应对CET-4考试的课程,亟待改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际经济政策案例、对外经济类课程,强化学生“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成立重点专业课程开发团队,不断推出一批实用型校本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模块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将彼此关联的专业教学内容组合成教学单元,再将相关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岗位指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知识迁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为方便学生选修,组织部分课程实现了模块化,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差距较大。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打破现实课程安排,立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资源实施整合与重组,形成若干教学单元,再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依据就业愿望自主选择,进而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应注重模块功能的全面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用以规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前期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获得职业体验,了解物流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职业特征及就业状况;中期结合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后期应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思维,养成职业能力。
(五)课程评价社会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全国工商协会(IHK),评价内容及标准全国统一。目前,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多数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未能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费特曼(Fetterman,1994)授权评价理论,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将骨干课程的评价授权于物流行业组织,实施社会评价,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物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满足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的授权需求,实现对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钟静.我国职院物流专业教育与德国物流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The usage“team study” innova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Ye Hong-chun,Chen Wei-jin,Hu Zhong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tradition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 already can't orientation society to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need of present condit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fulfillment a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contents, set up a way and current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key problem, and to team study set up of mode and result carry 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at mode to be advantageous to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 analysis to reach agreement definitely actual management the ability of problem.
【Key words】The study of the team;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profession talented person;Talented person development mode
在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全面掌握和融汇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实践、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后,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在保障实践环节的同时,能否通过团队学习展开课外实践,带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等诸多因素。
1.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是以大学和大学教师为主体,脱离了转型期社会经济各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等各方面普遍缺少系统性和可检验性,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当今的工商管理教育质量显然很难满足实业界对成功就业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改革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方法、管理模式、学习方向定位和人际环境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增强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加获得未来职业成功的机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不加大变革力度,将难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需要。传统教学以课堂、教材、教师和教室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能适应杜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模式单一,专业素养欠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过分依赖教师、教室和教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管理观念、职业岗位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些典型问题:过分依赖网络,缺乏学习时间的管理,不敢向老师提问题,不去图书馆,经常逃课,不爱做笔记等。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下降,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和择业质量。
1.2 实践环节落实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乏力。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以后,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较大,重视实践环节对人才的磨练和培养。但管理类的实验课程多为虚拟和演练,与实际管理环境有一定出入,学生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专业实习因为接收单位人数和经费的限制,往往不能大规模接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造成部分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形同虚设。虽然在建立实习基地,多方联系实习点各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近几年实习场地仍然成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瓶颈。学生难以在实验、实习环节充分锻炼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分离。
1.3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团队意识不足。由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持,大学生学习目的仍然受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加上现有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倩,学习目标缺失,没有有效地将学习任务与职业规划目标结合起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乏力。每个学生部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同。受学习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单独的个体学习或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探讨、研究的学习风格,缺乏与他人的配合、协作意识。
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学习模式单一,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高级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当前,高校重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在研究性学习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提出构建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探讨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 团队学习模式是指在团队理念和精神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开展学习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学习模式不同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大学教育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在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中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学生经常面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通过学习模式创新,打破课堂内外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协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专业理论与实践以有效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初步培养管理观念,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包括理念精神塑造、打造实践平台、规范管理和评价等三个方面。
2.1 组建实践团队,塑造团队精神。现代企业多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要求较高。组建团队,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成7-9人的实践小组,展开团队式的培养和竞赛学习,具体包括“团队组建――选聘助教――破冰之旅――制定班规――专业实践――团队交流――资源共享――团队考核――团队总结”等步骤。每个班以组合和自愿的方式形成多个团队,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队长民主产生,每个团队配备一名导师。团队保持一定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验内容和各种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团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试验班的党、团、班委仍按学校规定组建。每学期改选团队长一次,参加竞选的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自荐,由团队进行表决。团队长职务对学生组织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极有益处。团队组建初期要求每个团队讨论确定团队名称、团队精神、团队徽标、团队歌曲、团队旗帜,团队建设中经常性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各种竞赛、表演和交流展示活动,团队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定期开展自我认知活动,每学期每人找出自己行为、性格方面的主要缺点十条,形成文字交给导师。团队经常召开针对改正缺点的“民主生活会”,加强沟通和情感支持,团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开放的个性和人际关系技能,塑造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2.2 以团队为教学单位,打造实践平台。工商管理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课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常规性地安排著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著名企业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公司、工厂见习、实习,组织落实这些常规的实践环节。我们还组织开展团队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市场深化、细化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落实到团队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以“校内市场”为背景,因地制宜地给学生布置 “工作分析”、“设计培训方案”、 “人力资源规划”等一些现实性、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各团队结合所学课程进行企业调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学校相关单位调研、实践,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深入实际调研后完成调查报告,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各自的专业实践成果。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几学年的积累使他们找工作时越过“经验”这道坎。
2.3 科学考核,规范团队管理。对团队的管理规章建制,同时落实到每门课程,科学考核小组成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定学习团队平时分评分规则:各小组平时分主要按每次实践作业得分加总的排名确定,表现最优秀的前30%小组所有成员平时分乘以系数1.1,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为小组最高分;表现后30%小组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不得超过本组成员的平均分,中间各小组不变。学期末,各小组长根据组员参加专业实践和课堂表现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本组成员的课程平时分。平时分100分(占总分的40%),组长与副组长,根据组员平时表现(到课、发言、参与、团队),给每位组员打出平时分;每位组员互评打分,权重各占50%.每位组员须给组长与副组长评分。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各小组综合表现,确定和调整各组组长和小组成员的平时分。实践证明,这对激发和调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组内协作学习,组间竞赛学习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成效
3.1 激励机制推动团队学习。对指导团队学习的导师除了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对于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各类专业竞赛奖,指导教师将获得适当地奖励。若所指导的学生考取或免推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将依考取或免推的学生人数获得适当奖励津贴。对在团队学习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他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设立综合素质奖,各类专业竞赛奖,合理化建议奖,英语四、六级优秀奖,科技论文奖等。对于在专业实践学习交流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团队给予“团队精神”奖,对于各团队在各项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分别给予学分奖励。通过激励机制,在各团队中展开竞赛式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3.2 “团队学习”塑造团队精神。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基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辅以团队学习的手段,有效打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走向职业成功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径。近几年的探索和七年来试验班的实践证明:引入团队学习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各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专业思想巩固,思想状况稳定,学风、班风良好,班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喜人局面,同学们热心公益事业,爱校、爱班的思想强烈,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蔚然成风,连续六年学生违纪率位居全校最低,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级体和红旗团支部。团队学习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
3.3 “团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各项团队活动和团队竞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利用团队学习,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各项特质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工商管理2003届荣获全国先进班级体;在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中获二等奖1名,获省二等奖1名;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2004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两项; 在2005年获得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银奖两项、铜奖一项;2009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金奖两项、银奖一项。学生英语、计算机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2009年试验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及各种文学作品多篇。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直线上升,从1999年的67.5%上升到2009年90.1%,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从1999年的7.48%上升到2009年的20.1%,考取公务员的比率大幅度上升。总之, 创新团队学习对工商管理大学生加深专业学习与实践、走向心理成熟、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考研率、提升就业能力各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红春.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