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海子的诗歌

海子的诗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9: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海子的诗歌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海子的诗歌

篇1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父母的婚床上。查湾村有个说法,头胎的男孩命硬,既和家族中其他人犯克,又将亲属的精气独聚一身。

5岁那年,查湾村的“背诵语录”大赛上,海子作为个头最矮、年纪最小的选手,登台背诵语录48条;下半年他就被牵着手坐进了查湾小学的课堂。10岁跳级转入高河中学。1975年,高河中学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并没因“”停课,改造河道、半工半学倒一样儿没拉下,海子的中学同学李智提起初中升高中的一道考题:“24小时等于多少分钟?”他们所获得的最大教益,是读书,可以离开乡村。

他以怀宁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给家里挣工分,那天海子做工上了树,村头有人喊他考上大学了,他蹭蹭爬下来,一口气跑到几里地外的高河中学。家里的欢庆仪式极为盛大,请来了街坊邻居和远房亲戚,杀了头200多斤的老母猪,“来的人比今天都多呢!”父亲查正全至今仍很骄傲。那年海子15岁。

北京:诗人诞生

1979年夏天,海子到北京大学法律系报到。临走前一天正好赶上查湾村放露天电影,演的《铁道游击队》,查正全用全村都听得到的声音对儿子说:“今天你看火车,明天就坐火车喽!”海子从合肥火车站出发,穿着父亲缝制的崭新中山装,拎着母亲做的花布棉被,查正全掉泪了,海子看不出一点伤感,对未来跃跃欲试。

同班同学刘广安第一眼瞅见海子,他混在兴奋嘈杂铺盖床褥的新生里,如果非说有什么特别,个头真小,年纪也小,几乎是个孩子,还有他的花布棉被在一群绿色的行军被中十分扎眼。

1983年,海子剃了个光头。已是大四,他只有19岁,娃娃脸,架了副眼镜,总被当成小孩。于是,他随着同宿舍的同学把头剃了。有人去找他,一排光头从晾晒的裤子里钻出来,海子是个头最小的那个。

那一年北大组织了一次校园诗歌朗诵会,能装1700人的礼堂,站的站挤的挤涌进了2000人。北大时常“流窜”来一些各地的“天才诗人”,83级中文系的藏棣接待过一些,大吵大闹牛气烘烘。还有几位合印一本《西风・沉诵・太阳节》,癫狂傲慢,慷慨激扬,宣布要打破一切传统,在废墟上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殿堂。海子在侧,总安安静静来,闷声不语走,如同配角,非常不“诗人”。

那时候他还被称为“查海生”,他骄傲的诗歌理想暂时蛰伏,他不够疯狂,过于谦逊,在回忆画面里近乎透明。被叫做“海子”,是后来的事了。

“在这城里,有我的一份工资,

一份水”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校刊做编辑的海子,在偏远的昌平度过了孤独的五年。海子是唐师曾在政法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他也来自北大,“爱国卫生委员会”开会时,见到了那个趴在桌子上萎靡不振的圆脸校友。

唐师曾只觉海子也有点懦弱,不会来事儿。北大毕业也没用。会写诗也没用,爱拍照也没用,社会鲨鱼的大嘴已经张开,把你吞下去,灭掉你的锐气。

起初在校刊发表诗歌时,海子用了个笔名“扎卡”。没过多久,便自称“海子”,取意青海的高原湖泊。

在昌平蜗居的五年是海子创作的高峰期。就像一只桔子,他没办法把自己从里往外全翻给人看,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布满凹洞的圆壳。有一年从贵州来了位狂放诗人,听过海子大名,颇有兴致地提议去游览十三陵。在大红门,海子留下了日后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阳光下他伸展双臂,头高高昂起,帽子捏在手上,阳光穿透他在地上留下阴影。孙理波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他说,也许叫人失望,海子生性内向,不擅表现,这姿势是那位狂放诗人的主意,海子学样来了一张。

时代的晚上

1989年3月25日,海子自杀的前一天,他清晨6点半坐上了从昌平开往北京市里的班车,穿着那件被校领导批评太花哨的红毛衣,外面套着灰夹克,背包里放了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还有几只桔子。他也许依然感到“肺要坏了,嘴里充满着烂苹果的味道”。

海子到达学院路后,步行去西直门火车站坐火车。好多人努力回忆,说那天早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是那个季节中典型的美好三月风光。在路上,他碰见了骑自行车上班的西川母亲,她远远看着海子,不大敢确定,没有打招呼。

篇2

关键词:海子诗歌; 太阳; 大地; 月亮

西方生态批评试图为“自然”本身恢复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旨在通过理论的探讨,促进当代意义上的“自然写作”,进而起到唤醒人们生态意识和建设人与自然新和谐 关系的目的。在以往的文艺批评中,“自然”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术语而存在,也就是说“自然”只是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并没有自觉把自然作为“自我”的对象。而在当代的生态批评语境中,“自然”被提升到具有多样的不能被忽视的性质。

在《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一文中,宗匠认为海子诗歌中存在两类相对抗的意象:一类是麦子、麦地,一类是太阳(阳光)、月亮(月亮),“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

一、对太阳的礼赞

太阳是生命之源,它普照大地,给人类带来光明,孕育万物生长。它有毁灭的力量,有着最原始的生命强力;它又是秩序的中心,东升西落,亘古不变。它是所有个体生命的集合,是王者的化身。

纵观海子诗歌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1986年开始,父性意象――“太阳”成其诗歌的主要意象:《河流》(1984)、《太阳 土地篇》(1986)、《太阳 大札撒》(1987)、《太阳 弑》(1988)、《太阳 诗剧》(1985-1988)、《太阳 弥赛亚》(1988)。“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海子的梦想就是从“太阳王子”上升到“太阳王”的渴望。捍卫诗歌的王位,成为太阳的永生,这种执著的宗教般的夙愿,使“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海子自认为是诗歌王国里的一个天才(在海子的诗作中他多次以“王子”自称)。海子曾说:“我通过太阳王子进入生命,因为天才是生命最辉煌的现象之一”《王子 太阳神之子》)。这说明海子带着造化之神似的智慧光芒,是一个追求诗性天才的诗歌王子。海子说:“我所敬佩的王子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马洛、韩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的疯狂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字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王子 太阳神之子》)海子将他们统称作“王子 太阳神之子”。这些王子都是短命天才,虽然拥有疯狂的才华,但他们抗争的结果却都是悲剧性的,海子认为带着宿命的色彩,“他们美好的毁灭就是人类的象征。我想了好久,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我坚信,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它不同于人类早期的第一种命运,集体祭司的命运”(《王子 太阳神之子》)。王子们不可避免地走入宿命般的结局,成为咏叹,可王子们泣鬼神、惊天地的挑战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激励海子去勇登王位,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期望着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把诗歌带入人类集体宗教式创作之中。

考量海子的诗歌文本和诗论会发现,都是太阳的自我象征,无论是他的诗歌理想,还是诗歌观念,甚至死亡礼仪。海子的诗人之旅就是从“太阳王子”上升到“太阳王”的心路历程。以此基点进行探究,就会还原出一个人品与诗品、行动与思想统一的为艺术而死、为艺术而生的诗人的本真形象。

二、对大地的崇敬

“海子可以说是大地的赤子,他疯狂地迷恋麦地和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在他短短的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关于麦地、土地的诗。关于土地的诗有《亚洲铜》、长诗《土地》等。《亚洲铜》展现了古老土地的忧郁和个人对土地的认同,以及人根自土地的本质;而长诗《土地》所直接表达的就是:土地是生命的家园,是生命的依恋。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一文里谈到对大地和长诗《土地》的认识:‘在这一首诗《土地》里,我要说的是,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漂泊无依的灵魂必得寻找一种替代品――那就是欲望’, ‘大地本身的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诗人歌唱大地,正是由于失去了土地,而漂泊的灵魂必得有所归依。由此可知,海子的‘欲望’是生命的肯定形式,是爱,是生命的欲望。他在短文《朝霞》里也谈到‘欲望的田园、欲望之国:土地’。这里欲望就是生命,就是土地。”

大地酒馆中酒徒们捧在手心的脆弱星辰

漠视酒馆中打碎的其它器皿

明日在大地中完整

这才是我打碎一切的真情

大地魔法的阴影深入我疯狂的内心

大地啊,何日方在?

故乡和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病

――《土地》

这疯狂的欲望、疯狂的内心是生命,于是“大地绵绵无期”,“我们玉米身体的扩张绵绵无期”(《土地》)。这生命既是大地上的农作物,也是诗人本身。虽然海子采取自杀的方式,早早的结束了生命,但他的确是生命的挚爱者。正是因为他迷醉生命,关注生命,他对大地才会有赤子般的如此深情,因为大地是生命之源,是孕育生命的母体:

果实牵着你的手大地摇晃

麦穗的纹路在你脊背上延伸如刀刃如火光

大地在深处放射光芒

――《土地》

“大地,酒馆中酒徒们捧在手心的脆弱星辰”是《土地》中反复歌咏的一句。对大地的依恋之情绵绵无期,它是现代不羁的魂灵不断找寻的精神慰藉,有着深深的归依之感和回归母亲子宫般的情感依恋。对大地的依恋深情来自于对土地神圣力量的膜拜。自古以来,土地滋养生命,大地不息的勃勃之力,使得生物世代繁衍,亘古绵长。

三、对月亮的讴歌

与太阳相比,月亮是个阴冷的意象,是阳光的反叛者。当我们自我解剖时,往往不知道生命的方向,独守夜里,我们举头遥望, 生命遥远,月光遥远,惟有死亡,在仇恨中,也在爱中,在温暖与冷漠中,向我们迫近。月作为一种富有意蕴和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视觉自然景物,能够为塑造丰富的意象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实现、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是美的烟波,月的意象是生命的飞逝,是悲欢离合的人生演绎,是爱情的沐浴和寄寓。正因为月具有这些丰富鲜明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当诗人舍弃所有的外在而向内压缩,月亮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事物。

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 月光!

不要说 你是灯中之灯 月光!

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

不要问 桃子对桃花的珍藏

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月光》)

对太阳、大地的关注,自然上升到对夜空的关注,上升到对空灵的事物的注视,这说明海子的灵魂开始发生转逆。这个一生都在流浪和游走的诗人,寻找到“月夜”这一空间,收敛光芒,容纳自我。一个吉祥和幸福的诗人,赶走昼的喧嚣和暗夜,让月光从灵魂深处慢慢地升起, 擦尽过去流过的泪水。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和“羊群中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我在倾听!”,这里将“死亡”和“生命”并置,显示了海子独特的诗学观:“死亡” 就在“生命”之中,与“生命”相互亲吻和拥抱,并非独立于“生命”以外的另一种物质,正如日光与月光本为一体。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由于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传统的生态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亲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发达而又原始的文化心理,这就是人们总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农耕社会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是一种亲和关系。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万物更是移情悦性的对象,人在对万物的观照中可以获得身心的愉悦。特别提出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投身到自然文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中国美学正是从“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调中,即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去寻求美。

太阳、月亮、大地是“大自然”的基本构成元素。在海子的诗歌中对太阳的礼赞、对大地的崇敬、对月亮的讴歌正体现了海子对自然的倾心,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卫平:《不死的海子》〔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 [4]陈东东:诗歌烈士,世界华文现代诗提纲〔M〕.周瑟瑟、罗悠主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篇3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88-01

一、归属问题

文学史上对海子的归类存在分歧,所以显得比较混乱。对于海子的归类说法不一,将海子归为后朦胧诗派、校园诗派、第三代、新生代,或不属于任何流派,这是几个稍具代表性的观点。不能简单地将造成对海子归类混乱现象的原因,归为新诗潮的多样命名本身。要注意到命名和归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给予名称,后者是划定从属关系。在文学研究中,前者指给某种文学现象、潮流和创作倾向起名,后者则判断作家作品是否属于前者。杜昆在《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兼论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模式》谈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造成目前混乱局面的原因,除了命名者(接受者)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之外,海子诗歌的美学思想和特征与‘第三代’诗的交织及分野也是关键所在。”

本人认为这种分析正确,在时间上处于“第三代”诗人的海子,对诗歌的追求上有自己独立的特质。“第三代”诗反崇高、反优雅、反文化、反意象、平民化、口语化。海子追求崇高理想,抵制世俗欲望侵蚀的哲思,承接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坚守纯粹的个人化写作立场。因此,海子很快便从“第三代”诗群中脱离出来。

二、海子在诗歌史上的意义――承上启下的衔接者

为什么热衷于群体写作的“第三代”诗歌会演变为坚持个人化写作的“90年代先锋诗歌”,海子在前者和后者间起到了怎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梳理海子与“第三代”诗、海子与“90年代先锋诗歌”之间的关系。

(一)海子与“第三代”诗

(1)异:

在时间上处于“第三代”诗人的海子,对诗歌的追求有自己独立的特质,很快便从“第三代”诗群中脱离出来。“第三代”诗反崇高、反优雅、反文化、反意象、平民化、口语化。而海子追求崇高理想,抵制世俗欲望侵蚀的哲思,承接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坚守纯粹的个人化写作立场。

(2)同:

海子与“第三代”诗人的共同点是对死亡的更深入的体验和更高层的超越。虽然朦胧诗人也体验和冥思死亡,但他们总摆脱不了历史阴影的重压和具体死亡的缠绕,相比之下,海子与“第三代”诗人能把死亡看作一种纯粹的生命状态,更善于从形而上的角度来体验死亡,这是他们比朦胧诗人的进步之处。

海子的诗在个人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强化等纬度上,在放弃意象雕琢运用口语写作等诗艺方面,接近“第三代”诗的美学特征。

(二)海子与90年代“个人化写作”

(1)个人化写作

个人化写作的个人特指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身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直面现实、勇于承担、敏于内省,对生命中的荒谬、苦难抱以悲悯、关爱的精神。

在谈到对个人化写作的理解时,王光明在《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 一文中指出:“是拒绝普遍性定义的写作实践,是相对于国家化、集体化、思潮化的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话语实践。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了对一时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共同主体的疏离,吐出了诗歌艺术的具体承担方式”。

(2)海子诗歌的特质

海子具有个人独立的精神立场和自律的艺术操守,诗歌抒情主体的“我”指向形而上之意义,饱含精神与现实关系的深度焦灼,将“关注生命存在本身” 作为诗歌理想,以庄家、植物、村庄等为背景,以生命、爱情、死亡等为基本主题,“将自己和民族的材料和诗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形象” ,体现人类精神。罗振亚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一书中谈到海子时指出:“海子也注重思想质地的锻造,用个人化的声音进行‘个体生命的诗歌表达’,那种对神性品质的坚守,那种麦地诗思的原创性,那种主体语象的私有化,那种个人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以及那种抵达大诗的企求等诸多取向,可以说都直接开启了90年代个人化写的先河。”

三、小结

罗振亚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论述:“奔赴太阳的‘诗歌王子’海子,是跨越‘第三代’诗和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过渡式的重要人物,他既是‘第三代’诗的终结者,又是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开启人。”

本人不能完全认同“终结者”的定性,事实表明,虽然“第三代”诗的创作已经进入困境,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对“第三代”诗进行反思与反叛上起步的,但90年代诗歌与“第三代‘诗之间仍存在着众多联系,从“第三代”诗中萌生的诗歌观念,如抗拒崇高、消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认同市民的审美倾向等,在90年代诗歌上仍有延续。所以并没有终结。

相反,海子的诗歌传达出一种抗争的情绪,有意识远离社会表层热点而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注意摆脱政治情结的纠缠,去实现“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诗歌理想,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他的诗歌道路有力的证明着“第三代”诗已走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未来诗坛的发展方向,直接开启了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先河。

参考文献:

[1]杜昆.试析海子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兼论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模式.名作欣赏,2008年第8期.

篇4

海子,是当代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洋溢着一股人性的温暖和关爱,在充斥着冷漠隔阂、信任感、安全感缺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海子诗歌中的博爱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变得尤为珍贵。

一、对平凡者命运的关切

海子诗歌中书写了生存的苦难,尤其是农耕文明背景下的生存苦难,宁静而贫瘠的乡村,成为同样“贫瘠”的命运聚焦点。诗人写到了普通乡村人的命运,那些平凡至极的乡村命运者,他们在各自安静而沉默的一生中所具有的喜乐悲欢,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作者以一种第三人称的形式,对社会底层进行着普遍的关切。在《新娘》中写道:“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1]短短几行诗句,就将一个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孩子的命运书写出来,将未来宁静岁月中的那许多的告别,由“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组成的平静而贫瘠的岁月娓娓道来,“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1]在无言的沉默中,一切都已道出,而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新娘”命运的真挚叙说,更是有着对一位平凡乡村妇女的生命关切。在另一首诗歌中,诗人描述了一位“黑而秀美”的额济纳姑娘:“秋天的风早早的吹 秋天的风高高地吹/静静面对额济纳/白杨树下我吹不醒你的那双眼睛/额济纳 大沙漠上静静的睡/额济纳姑娘我黑而秀美的姑娘/你的嘴唇在诉说 在歌唱/五谷的风儿吹过骆驼和牛羊/翻过沙漠 你是镇子上最令人难忘的姑娘!”[1]这样一位萍水相逢的普通的草原姑娘,却成为诗人歌颂和赞美的对象,在质朴而平凡的额济纳姑娘身上,诗人看到了自然健康的精神,在对额济纳姑娘的歌颂中,诗人也歌颂着质朴而健康的大地、村庄,这样的赞美也是对平凡者价值的肯定和高扬。海子描述栽枣树的婆婆:“三婆婆没有孩子,她栽下枣树,老人栽枣树,能占有一小块安眠的地方,这是习俗……什么时辰,什么人来收枣,善良的枣。”[1]这善良的枣,一个沉默的农家婆婆,沉默的一生,最后无声地归入土地。质朴而宁静的东西中,永远隐藏着真正的光芒和力量,正是千千万万个劳作着,沉默着,同时也善良着的土地上的耕作者,带来了土地的兴旺,也带来了生命的兴旺。在乡村中世代生活的女性,她们平凡而单调得几乎不为人知的生活,因为诗人的描述,而获得了超然的力量。海子认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是超越个体的,因此“要热爱生命”,而不是热爱“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1]跳出了狭隘的个人主义,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艰辛而平静地生存着的个体,他们身上那宁静的坚韧、深邃的精神成为海子所追求的品质。正是对这些平凡者的书写、关切,使得海子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的温情和隽永。

二、对世界的温情祝福和拥抱

海子在诗歌中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现代化下人的精神家园缺失等,现代社会中的这些匮乏,让诗人感到了悲哀和绝望:“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弘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1]诚然,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空虚、物质泛滥,让人产生无根的不安全感,诗人在用诗歌作为武器同现实世界对抗的同时,也对世界寄予了温情的祝福和强烈的热爱,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反抗赋予生命以价值,它贯穿一种存在的整个过程,是它决定了存在的价值程度。”[2]海子在反抗着现代性生活中的种种残缺和不足的同时,也给予了这个世界最美丽的拥抱。在《五月的麦地》中诗人写道:“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1]一种理想图景中人类的和解、对话、拥抱,成为可能。诗人脱离了狭隘的日常生活,站在普世的价值角度,描绘了一幅东西南北方的兄弟们,在麦地里拥抱的场景,这种乌托邦化的描述,以其难以实现的珍贵彰显着诗人的博爱情怀、理想情怀。在诗人离世不久前的一首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更是将善良而温情的祝福洒向了世界:“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1]尽管诗人自己站在超越了这个凡俗世界的角度上,其中所流露的温情祝福、带着绝望感的希望,仍然感人至深,散发着珍贵的光芒。

海子诗歌中的人文关怀精神,脱离了狭隘的个人主义,站在了更为广博和高远的层面,抒发着人性的关怀和熨帖。在技术主义、理性主义盛行,精神空洞愈演愈烈的当下,这种具有博爱意识的人文关怀,成为一个作家和一个时代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篇5

作为三十年代的象征诗人,艾青受到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后期象征主义的特点是历史意识的深化是其哲学自觉意识的结果,这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在以象征为核心的表现过程中努力拓展形象的历史空间及跨度,从而增加其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二是直接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通过形象暗示历史。艾青的诗歌显现出的深邃历史眼光,它们对现实的把握充满强烈的历史感。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从而他写出了大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土地作为母亲,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纠结,承载了艾青在西方现代哲学的伦理观和审关观下,重新审视历史、思考农民和民族的命运,从而其被赋予哲学和史诗的双重内涵。

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还包括知性内涵,深刻和丰富,首先表现在思想的知觉化,即理性与哲学倾向越来越明显,诗人开始更多使用整体象征和寓意手法用知觉表现思想或把思想还原为知觉的创作方法,这种手法在艾青的早期诗作中就十分明显,他的《太阳》《黎明》《生命》《煤的对话》等作品都蕴含了深刻和浓的哲学内涵,其中《太阳》一诗可谓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从远古的墓莹/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起始一节不仅以宏大的历史时空跨度展现客观存在物太阳,这一永恒的生命的象征所包含的深厚含义,呈现出亘古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和永恒的希望,并且在诸多意象的序列与其形成的节奏上也表现出现代人思维具有的深度与力度,人对外在的客体太阳的惊异具有肯定自我与征服客体的双重内在力量:它以难以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向奔它去。这里显示的不是单纯的暗示主体心境和情感的意境,而是对原始高亢和繁衍不息的生命本体的认识和形象把握,对生命的把握超越了表层的情绪情感而达到对其存在价值的思考高度,对生命进行本体论探究,表达了诗歌对现代主体-人的生存内蕴和痛苦的理解与同情。

另外,现实主义的增强也应视作是强调知性内涵的一种结果,艾青将单一对自我情感的关注提到了现实的探究与思考,并且仍然以象征意味的诗境为载体,像《北右》《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切近现实的内涵,是因为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起了关键作用。

从上文看出,艾青的土地太阳意象系列具有历史和诗学双重意蕴,个性世界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扩大到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探索,将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世界的探求融入对历史、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深刻思考,象征主义与时代精神合二为一,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溶于民族命运的探索,其终极也是首先关注的是民族、是历史,从而诗人是穿行在活生生的时间当中,积极地参与现实,而不是逃避。

2再看海子的诗歌

存在主义与启蒙主义不同,它在思维途径上超越了主-客在世结构,到达天人合一的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决定了它排他性的反理性,决定了它本体论的认识方式,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从而表现为存主义所反对的正是启蒙主义所体现的特点。海子受海德格尔等的存在主义哲学和生命诗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内心的体验方式、感受方式把生命归属某种神性,从而形成了关于艺术作品和世界本源的一种类似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观念,如同《艺术作品的本源和属性》中所说的艺术的本质不是模仿,而是神的临场和存在如其本然的显现,海子将作品与生命实践合为一次性创作。

海德格尔抽象了大地作为存在的归所和本体,他认为屹立于此在的神殿这一作品开启的一个世界,同时又反置这个世界于土地之上,而土地也因此才始为家乡的根基出现,其指出了人、艺术家及其作品对大地的归属作品让大地作为大地存在,呈现土地就意味着把土地作为自我封闭带人公开场。海子诗中的土地像喻与海德格尔大地的能指一致,在海子一生最精彩的长诗《土地》中显示了此主题及其陈述和展兀大地使海子狂喜:大地酒馆中酒徒们捧在手心的脆弱的星辰/漠视酒馆中打碎的其他器皿/明日又在大地中完整才这才是我们打碎一切的真情/绳索或鲜艳的鳞将我遮盖/我的海洋升起这些花朵/抛向太阳的我们的尸体的花朵大地!/何方有一位拯救大地的人?

篇6

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准备演讲稿,上台演讲。我本来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听到老师这些话,顿时没了信心。第二天,老师抽出了两节课来听我们演讲,当我看到同学们精彩的演讲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眼看就要到我了。我的心里就好像有只兔子在蹿上蹿下似的,脚也颤抖起来了。

篇7

“来自星星的孩子”,是对有自闭症的孩子的一个充满爱意的昵称。解慧超老师在和我们分享这个话题之前,碰巧当天在任教的“以家庭为导向的早期干预”课程上,听到了一位9岁自闭症男孩的妈妈Shannon讲述的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

“有一天,我正和两位家长聊天,那边3个男孩说话的声越来越大,好像还动起了手。我们赶紧跑过去看。只见我家老二(双胞胎中的弟弟)红了眼睛,大声呵斥同班的Kevin:‘他不是疯子,他有自闭症!’话音未落,老大不同意了,‘我没有自闭症,我有特殊需要!’我顿时百感交集。一方面,我感动于老二挺身维护哥哥,但更让我震惊的是老大的这番自我描述。对啊!他首先是我的儿子,一个9岁的男孩,和其他孩子一样需要各种成长支持,只不过其中有些比较特别罢了。‘自闭症’这个词的含义太狭窄了,完全忽视了他与家人、朋友的紧密联系,忽视了他在学校负责植物园的维护,忽视了他对爵士乐的爱好,忽视了他将来成为一个能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的可能性!”

解慧超老师告诉我们,Shannon的这番感受,其实也反映了美国当前对自闭症研究和相关服务的两个主题的反思:什么是自闭症;怎样为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干预。

什么是自闭症?

不断更新的定义

由于在诊断方面,目前尚未找到生理上可靠的依据,自闭症的定义只能基于特定的行为表现――社交障碍、重复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或对感觉刺激的过激或过钝反应。解慧超老师补充到,即使是作为诊断自闭症依据的行为特征,也在不断更新。例如美国《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中的3个临床核心特征: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在第五版中就减少到两个,语言障碍不再被认为是自闭症普遍的、特有的缺陷。尽管诊断手册明确描述了诊断的依据,研究人员也开发了很多帮助诊断自闭症的工具,但无法否认的是,赖以判断自闭症的种种行为特征,在没有自闭症的孩子身上也很常见,也许只是在强度、持久度或出现的年龄上有所差异。例如,反复地把一辆玩具车推来推去的行为,1岁以下的幼儿几乎都有过,但如果1岁之后不减反增、愈演愈烈的话,则可能成为诊断自闭症的依据。解慧超老师说,既然自闭症的诊断依据并非某些孩子所独有,那么被诊断的孩子,比如Shannon的儿子,就可以拒绝用“自闭症”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自闭症不是病!

解慧超老师还告诉我们,目前自闭症研究领域中,影响越来越大的是自闭症自我倡导运动的语言,那就是:“自闭症不是病,是神经多样化(neurodiversity)”。正如人有性别之分、肤色不同、发色不同、身高不同一样,神经系统也各有不同。自闭症便是一些少见的神经特征

的组合。也许由这些少见的神经特征导致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很怪,但却是自闭症人士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不是必须纠正、治疗的一种病。动物学家、自闭症自我倡导者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甚至认为,正是自闭症赋予了她在视觉―空间方面过人的天赋和对细节的高度关注,才使她能够设计出世界一流的人性化屠宰系统。

如何进行自闭症干预?

解慧超老师认为,对于“什么是自闭症”的争议,与“自闭症孩子需要哪些教育干预”的问题联系紧密。她介绍说,自从1943年Kanner医生首次使用“Autism”一词以来,对自闭症的康复治疗可谓五花八门:维生素疗法、重金属排毒疗法、纯氧加压疗法、地板时光、结构化教学、ABA(应用行为分析干预)……虽然品种繁多,但自闭症仍然被认为是无法治愈、伴随终生的。然而在最近两年中,由两个互相独立的研究小组先后的研究成果,却提出了“治愈自闭症”的可能性!

篇8

但是,学校不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是由许多个性不一的孩子组成的。如果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回答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应该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这里完成社会化。

在学校里,让孩子们组成班集体,一起学习书本知识,共同参加校园活动,既有表扬与批评,也有关爱与欺凌;既有制度与遵守,也有自由与个性……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他(她)的世界,就是与他(她)发生关联的一切环境、人物和事件。一个孩子经历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一个孩子而言,就是社会化的程度如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听课、读书、写作业、被辅导、讨论、交流和考试,这些只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来讲,还远远不够。

篇9

另一些新闻,更让母亲的心时时提起。“女大学生在宿舍被杀”“女生因拒男生求爱丢性命”……唉!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杀人呢?母亲更加惴惴不安。“微信见网友,见面被”“人流的主力军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哎呀呀,太吓人了!母亲每天开着QQ,给城市那边的孩子絮絮叨叨:“千万别用微信交朋友啊!千万别和陌生人见面啊!千万别和男孩子喝酒啊!”

“好不容易解放了,还操心。”孩子的爸摇头笑。母亲也笑,但还是絮叨:“食堂的饭好吃吗?衣服洗了几天能干?学校的医务室大不大?参加社团了?去学生会应聘了?打算兼职吗?功课能不能听懂?要好好学英语呀!”母亲什么都问,什么都关心。电话、短信、QQ,每天联系。直到孩子回话,母亲的心才能放下。

十一长假,母亲撵着孩子去几百里外的姨姨家:“到你姨家,吃好的,补充补充。”这边,母亲给自己的妹妹打电话:“帮她买套运动服吧,上体育课穿。再弹点新棉花,给她加工一床厚被子。学校的床罩、床单,质地不好,给她买套新的吧。”

秋色浓,天转凉。母亲给孩子寄快递。10公斤衣服,9公斤零食。那个城市没暖气,孩子可能不适应。在外想家,家乡的零食一定可口。快递打包时,母亲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则新闻:一个大学生给家里打电话,想吃家乡的馄饨。结果,她妈妈坐飞机,将馄饨送到学校。新闻曾引起轩然大波,舆论谴责声声。母亲当年也觉得那位妈妈太溺爱孩子。可此刻,她多想身边有人坐飞机出差,能给孩子带去她最爱吃的大盘鸡。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真切地感受到了。她也不想溺爱孩子,也想让孩子多吃苦多锻炼。可怎么办呢?她的心硬不起来。

某一天,孩子的QQ突然有了签名档:他想她在想他。母亲望着签名,对孩子的爸说:“估计有人追你女儿了。”

又一天,签名档换了:谁是谁的谁。母亲对孩子的爸嘀咕:“才认识就追,速度太快了,一点也不靠谱。”

再一天,签名档换了英文:我是你的朋友。母亲对孩子的爸笑:“估计那男孩没戏了。你女儿通过了考验。”

篇10

每每看见生活中一个场景都有想用笔记载下来的冲动,默默的在心里酝酿好久好久,可当坐在稿纸前倾泻自己的心情时,又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写字,先前的灵感瞬间逃之夭夭,藏在我找不到的地方去了。

于是,我的心里压下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发泄却没有合适的地方,只好静默。

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世界的一个部分了,而是天外之物,默默的望着人来人往的匆匆,车水马龙的喧闹,夜深人静的荒芜,似乎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的存在了。经常在埋头苦做题很长时间后抬起头,感觉在做梦,眼前的一切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大家都在做各自的事,谁也不干扰谁,却很吵闹。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总有这样的感觉。

其实有很多人在爱我。

我知道。

爸爸妈妈,祖父祖母,许许多多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的同学,他们都是爱我的,可是我依然感到寂寞在侵蚀我。当然,这只在我一个人的时候才感觉到,可是只要周围静下来,寂寞的声音就回很可怕的回荡着,久久不消失。

寂寞的莫名其妙!

唉。我到底怎么了。

天开始慢慢变黑了,家里没有人。

我很清楚的听到窗外传来汽车喇叭声、邻居交谈声,还有风吹树叶的声音。

我忽然意识到,我还是个孩子,只是个孩子,寂寞只是敲错门的客人,不会和我永远的居住在一起的。

星星望着我,俏皮的眨眼;月亮看着我,微微的笑着。

整个世界都很美好呵。

篇11

在广阔的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支狮群,塔姆就是其中的一只雌狮,但被狮群抛弃了。在那时,它已是四个小狮子的母亲了,这是它离开狮群后的第一个收获,现在,塔姆面临的困境是怎样才能保护她的四个孩子,为它们提供食物。

每次当塔姆觅食时,只有不安的将孩子们留在一边,可是,每次都空手而归,因为无论塔姆的捕猎能力再怎么强,单凭一人的力量是不能捕到猎物的,它也知道,独自将孩子们丢在一边是很危险的,所以它得赶快回去。

也就是在此时,一只雄狮发现了四只小狮子,便发起了攻击。咬伤了其中的一只。其它的,都跑散了。塔姆回来了,它看到了,愤怒的向狮子扑去,要知道!塔姆是一只雌狮,不知道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向比自己体重重三分之一的雄师发动攻击。并且,雌狮必输无疑!可是尽管是这样,它还是出乎意料的赢了。它将雄师赶跑了,保护了它的孩子们。是母爱力量的伟大,让它战胜了雄师。这是它第二次的收获!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