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活动交流总结

心理活动交流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0: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活动交流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理活动交流总结

篇1

《兔子的名片》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创作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兔子用它不断“升级”的名片吓跑了欺负其他动物的狐狸、狼和老虎,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谁也不怕的大象。它传递给小读者的不仅仅是简单而幽默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份和气的温暖。作者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叙述狐狸、狼和老虎看到名片前后的变化,以及兔子与大象相遇的情景等,节奏分明,浅显易懂。同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读写一体课关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利用本文回环往复的情节创设留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动笔的机会;同时,鲜明有趣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动笔的范例,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教学中,应加以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猜、写帮助学生感受童话的情趣,培养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爱上童话,爱上阅读。

2.通过猜、写、比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

3.通过阅读与习作,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懂得用智慧保护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猜、写、比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习作能力,感受兔子聪明、勇敢、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名片引入,多媒体出示一组名片。师:这是什么?(生答)生活中名片有什么作用呢?(生交流)你有名片吗?想拥有吗?

2.师:森林里有只兔子,它见自己的父母都有名片,也偷偷印了几张。口袋里装着名片的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1)

读一读,说一说,猜猜:从兔子的想法中你知道了什么?欺负它的家伙可能是谁?

(设计意图:名片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工具本课教学从名片入手,新奇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兔子拥有名片时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读一读、猜一猜,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阅读与习作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尝试习作

1.师:这天,兔子走在路上,遇见了爱欺负它的家伙——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课件出示原文片段2)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

3.猜一猜,写一写。

(1)师:狐狸看到这张名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呢?它和兔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习作片段,教师现场评改。

(4)师:刚才大家写得很有意思,想不想知道原文是怎么写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原文片段3)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由读读,交流自己的收获。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原文中抓住了兔子和狐狸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写,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同时,原文还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让故得更有趣味。 (板书,心理活动、对话、动作、前后照应) (设计意图:读写一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读与写合二为一,读为写提供素材和动力,写促进读,深化读本环节中,通过读狐狸与兔子的对话,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习作情境,提供了习作的素材,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在交流评讲的基础上,老师出示原文,既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也帮助学生发现把故事写有趣、写生动的方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写出来,为下面的自由习作做好铺垫)

三、由扶到放,自由习作

1.师:这样一张小小的名片,非但没让狐狸欺负着兔子,倒让兔子反客为主,欺负了狐狸把,解气吧?

可就在兔子狂笑不止的时候,它又会遇到谁口?(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次自由习作是在前面习作与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与提升,体现了教学的梯度设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具有较高的习作兴趣和有效的习作方法,习作效果很好。同时,原文中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在学生的习作中作了展示,较好地体现了读写一体的特点。)

四、猜测结尾,总结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创作,兔子一次次战胜凶狠的动物,一次次化险为夷。那么,故事的结犀可能会是怎么样的呢?

2.学生自由畅说,猜测结尾。

3.师:想不想知道原文的结尾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结尾,学生自由朗读)

4.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题目——《兔子的名片》,你觉得它还仅仅只是一张普通的名片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时形体上的弱者,只要运用智慧,也可以成为强者,就像这只可爱、聪明的兔子。

篇2

一、“互动体验式教学”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互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使师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实践活动中体悟和理解、内化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性知识,最后将理性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生成情感、健全人格、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互动体验式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的互动过程。

“互动体验式”教学有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所揭示的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是互动体验式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心理学依据。大卫·库伯认为体验学习过程要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到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经历从感知者、观察者、思考者到实践者之间的角色转变。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是互动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传统教学以前人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主导为中心,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拓展知识。

二、“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操作方法

根据中学心理活动课的特点,“互动体验式”的课堂结构,可以架构为:“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迁移应用”这样六个环节。现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1.“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引入话题

“互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设计者是教师。因此,教师有一个启动互动体验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话题来引发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话题可以是我们咨询时了解到的学生们关心的话题,例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

2.“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载体:创设情境

作为“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情境活动。所创设的情境要围绕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习者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要能诱导学生有感有悟,能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学生亲历的事件,也可以是案例,还可以是名人典故或者小故事。大课堂的空间下设计情境,既要围绕主题,又要把握好时间。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兴趣原则,即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主题原则,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和主题,要和教学内容相契合;具体原则,情境要有目的、有计划,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要和教学单元的内容一致;时间原则,每节课的情境设计不超过15分钟。情境设置可以利用小表演、投影或者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3.“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观察反思

这个阶段是学生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自主体验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探寻感悟或体验的方式和方法。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关注所听到、看到和感觉到的,将学生的体验由感官的表层感受引入内心深层的思考。

4.“互动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阶段就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辩论,互相启发,运用团体的互动,让学生个体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贡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和收获启发。团体内彼此的分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促使作为体验主体的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交流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正面来指引学生的行为方向。为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这个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尊重对方的观点,专注倾听,发言要围绕主题,随时聚焦和掌控好时间。

5.“互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总结要简短、概括力强,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将本次课程的学习理论要点进行连接、提升;也可以采用与学生分享的方式,用学生分享总结的最精彩的原话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的创新,使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

6.“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迁移应用

迁移应用是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强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当然,以上六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备课情况有所侧重,作灵活的调整,一切以实效为依据,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三、“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操作策略

“互动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心理学学科特点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挖掘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切入点和操作模式。

高中心理活动课互动体验式教学如果离开心理学知识去实施,是无实效的。另外,体验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应根据心理活动课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把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人际适应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融入到恰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这样,既保证了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了体验学习的多样性,使每一次体验学习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具体而言,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几种互动体验教学的方式。

1.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课堂上使用心理情景剧教学时要注意选题应能反映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剧情集中,反映教学主题,典型性强。整个情景剧的时长控制在八分钟内为宜。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讨论、分享体验环节,并从中归纳心理学理论知识或解决方法。

2.游戏活动。将游戏作为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理解,从而达到心理成长。教学中开展游戏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后的分享讨论是重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游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讨论,点出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使学生在玩中、做中、乐中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3.电影(视频)赏析。所选材料要密切配合教学主题,所截取片断要集中突出所讲的心理健康内容,典型性强。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观看前提示学生注重心理感受,不要过分注重故事情节和艺术表演。视频素材放映后,教师要组织讨论或辩论,深入分享并要学生联系自我形成心理学认识。

4.冥想。冥想是使人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冥想可以使人们放下理性认识的控制,全然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使生命的存在摆脱“我应该”的状态,全然地进入“我是”的自然状态,与真实的我在一起,去感受,去觉察,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改变,去成长。课堂上如何使用冥想呢?先让身体放松,然后根据课程目标使用指导语,语速缓慢、轻柔。如果有条件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最终通过分享、讨论和总结、解说,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思考与认识。

5.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对测试题的回答,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心理状况,同时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在使用心理测试时,要注意测试题的科学性。指导语应提示学生按照他们的真实感觉而非理性的“应该”去完成测试。分数只是参考,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了解。分享讨论时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选择,不要强求每个人都表达或全部表达。

6.案例教学。围绕教学目的,把学生的心理个案加以典型化和保密处理,形成供学生讨论研究的案例。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个案分析中了解某种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思考如何解决这类心理问题,从而增加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们体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观察所形成的意义通过行动应用来验证和理解,透过“看”与“做”的交替,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

四、“互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互动体验式教学作为高中心理活动课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策略也容易产生一些错误认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问题:

1.防止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片面化”倾向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体验,仅把体验学习理解为一种新的“寓教于乐”活动,只停留在“体验”具体活动阶段,忽略了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处理及转化,并没有将体验后促进其内化的“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或“迁移应用”等循环走完,结果是无法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强调“互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催化、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并建构学习经验,然后将形成与类化的概念运用到新情境中去检验,防止出现只有“做”却没有“学”的片面化倾向。

2.防止互动体验式教学的“趋同化”倾向

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即用传统课堂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历,或者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互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独特的自我”特性,因为体验者的经验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个体体验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体验的个体差异正是学生个性在“体验教育”中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现的不同的体验感受,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互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源。

3.正确认识并定位互动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体验学习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高中心理活动课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体验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体验与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整合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体验学习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今,互动体验式教学将成为普遍采用的心理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奕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篇3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3)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不是) 它存在什么隐患?

出示:(万一蜡烛烧到金属管……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梳理脉络

过渡:一天晚上意外出现了,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其中一个点燃了这支装有秘密情报的蜡烛,放到少校面前。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开始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3~7小节,让这个故事以一个个情节呈现在我们眼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板书。

3.品读感悟

过渡:在保护秘密情报的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表现得十分机智、勇敢,文中多处对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呢?

1)学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词句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1)心理活动:万一……就会……就会……就会……意味着……(内心紧张)

动作:急忙?轻轻(表现沉着)

语言:这盏灯亮些(机智)

(2)小结。

(3)指导朗读。(配乐)

杰克:

(1)心理活动:厄运即将到来了。(害怕)

动作:慢慢?端起

神态:从容

语言:天真冷(机智)

(2)引导体会心理。

(3)指导读:“烛焰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杰奎琳:

(1)动作:端起来?道晚安?上楼去(勇敢)

神态:镇定地

语气:娇声

语言:司令官先生(机智)

(2)指导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3)讨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娇气、可爱的杰奎琳勾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美好回忆。

( 再读对话)

4)学习最后一小节

(1)齐读最后一小节。

交流:此时假如你就是杰奎琳,你会说什么呢?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险)

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

(2)理解表现危险的句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5)小结、升华:面对险情,母子三人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紧张、着急)

4.颁发勋章

过渡:为了鼓励全民抵抗德国强盗,法国政府决定授予他们家一枚勋章,你认为该奖给谁?为什么?

全班交流:杰奎琳 杰克 伯诺德夫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最后如果不是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将不堪设想。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既能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的作用。

(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5.总结延伸

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还只是里面的情报吗?

提问:是什么给了他们力量?(板书:爱国)

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国门,法国还有无数的家庭和人民为国捐躯。

6.课后小练笔

篇4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同时,我校成功申报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团体心理活动在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并由冯穗心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本研究是运用心理测验,分析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团体心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水平及变化情况,验证和探讨团体心理活动对培养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具体效用。通过应用实践探索和形成系统性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方案,为我校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希望以科研为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二、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是由团体心理辅导衍生出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面对全体学生,针对他们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通过丰富的团体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的历程。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心理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注意力和思维等十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在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负责方案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共同构建活动内容和方案。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视频观赏等。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其中活动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载体。

三、活动分享助学生明事理

篇5

一、团体心理活动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一)指导思想

针对我校中职学生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的团体心理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

(二)实施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丰富我校德育载体,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在实践上探寻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为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种范式,对促进中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三)实施对象

选取我校2014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使用心理测评系统中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最后根据专业、班主任意愿等因素选择9个班作为被试。

(四)实施内容

根据测试结果以及班主任讨论会中反映的目前我校中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教授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模型为基础,选择和最终确定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九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每种心理素质设计一至两次团体心理活动。

(五)活动设计和开展要求

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热身活动或小故事等引入活动主题;体验环节开展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体验和感悟;讨论分享环节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学生对游戏和活动的感悟;活动总结通过教师对本次活动的小结,点出活动的主旨,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最后的活动结束可采用歌曲、诗朗诵、集体口号等形式,来达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活动效果的作用。其中,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二、中职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

(二)契合中职学生的心身特点,提高教育成效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心理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这与中职学生不擅长传统教学的学习,好动、好奇、好模仿、动手能力强等特点相符合,能很好地把中职生的优势特点展现出来,进而提高他们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如此,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得到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自然增加。

(三)促进班主任和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通过团体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团结合作及情绪调节等方面受到积极影响,促进其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方面有更多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自我效能感。

1.在活动体验中收获自信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不少班主任反映自己班上的学生刚进校时明显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不敢上台发言,上课不敢与老师互动交流,班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还有一些学生照相时不敢把自己亮出来,总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对自己没有一点自信心。还有很多班主任反映绝大部分中职生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在学习社团、学校、班级活动等方面,都抱着消极的态度,不愿主动去参与和争取,班主任需要在班上做大量的动员工作,很多时候还是收效甚微。

在一次次团体心理活动中,很多学生收获了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肯定,在这些肯定中他们成长了,进步了。在课堂上他们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相机镜头前他们会自如地微笑……一位班主任老师说:“今年学校组织的校运会和艺术节,我们班的学生不用我动员就自发地报名参加了,在校运会上他们努力拼搏、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取得了入场式第五名、一个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进步,看到他们的点滴变化,我觉得特别高兴、特别自豪!我和他们一起在成长。”

2.在活动中增进感情,提高班级凝聚力

活动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接纳,因此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友善,班级氛围更融洽。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同学们更有青春活力,班风更积极向上。他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力量,更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与同学真诚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任务。

14会计2班的班主任分享说:“通过团体心理活动,我们班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了解,感情更加密切。他们学会了接纳、倾听和沟通,真诚对待他人。”14模具班的班主任感慨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在每次活动中被带动起来,放松身心,打开心扉,彼此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还拉近师生距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14物业班的同学说,这些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3.在活动中学习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

学生在活动中对各种心理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心情是可以去自我调控的。当他们有郁闷、愤怒、难过等情绪时,懂得了运用一些方法去自我调节,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和心态。

4.在活动中体验担当,提高责任感

团体心理活动在促进学生各方面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他们对责任的理解,提高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生活更有活力。他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更积极努力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三、思考与建议

(一)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

中职生有其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校由于专业设置、专业构成、招生情况等因素差异,学生的情况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化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拿我校来说,我校是工科学校,专业以工科为主,90%左右均为男生,在活动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性别因素,很多其他学校适用的活动方案未必适合我校学生。

(二)组建一支优秀的研究和实践团队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要有机地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提高。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学校可组建一支研究和实践团队,把活动的开展作为科研课题来抓,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学校德育主管领导是必不可少的团队成员。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对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决定作用。

(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讨论、反思和改进

篇6

“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定的心理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体验,情境为心理体验提供了发生发展的空间。心理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是否能够引发相应的心理冲突,关系到是否能够呈现潜在的认知偏差,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心理活动课中激发心灵感悟、促进心理成长。

首先,心理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具有阶段性的,如初一新生存在入学适应问题,初二存在异往问题,初三存在考试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活动课所呈现的心理情境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如果在初一年级开展人际交往专题的心理活动课,那么了解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与特点是必要的。初一年级女生经常出现此类烦恼:“我觉得我的朋友不够哥们儿,我能对朋友敞开心扉,告诉她们我的心事,可朋友却很少告诉我她们的心事……”从这类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彼此毫无保留,没有心理边界,没有心理距离,这是初一女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交友原则,而高一女生之间却很少出现此类问题。所以在创设心理情境时要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真切的内心冲突,引发对心理矛盾的深度思考,产生改善自我的内在动机。

另外,心理情境的创设要求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学生能否在团体活动中表现真实自我、体验自我,依赖于该活动是否恰当地模拟了现实心理环境,是否能够激发真实的心理体验,所以活动的选择成为心理环境创设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书籍、网络上找到许多活动设计方案,但是,如果生搬硬套地将活动纳入活动课,也许所激发出的心理感受会偏离此次活动课的目的。活动再现了生活情境和心理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外化出来,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出现相应的心理体验才能为接下来的体验升华建立基础,所以,在选择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可以从活动课的目的来修改或者自主设计活动。

一般来说,活动的选择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与日常生活关系越密切的活动情境越能激发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才能在重新体验中反思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信任背摔”是一个经典的信任主题活动,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学生在背摔动作前后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这项看似平常简单的活动项目,却真实地检验了自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并能够引发学生对于信任的反思,从而修正或重新建构自己对信任的认知。

二、分享体验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团体活动后的体验分享环节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层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心理活动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的体验在这一阶段中从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观念,只有这样,活动课的影响才能扩大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强化了新的意识或更新了以往的观念。

学生通过分享体验可以了解自我、澄清自我。作为未成熟个体,学生对自我的情绪、人际关系、学习、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了解自我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学生将活动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其间会有一个观察、描述、总结的过程,这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可以将自我的模糊概念清晰化,明确自我的心理特点。例如,学生在“做情绪的主人”活动中分享这样的体验:“我以前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闷闷不乐,也常常因为动怒而得罪同学,可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有这样的特点,也从没意识到要合理调控情绪……”

分享体验是认识系统和同辈关系的重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来到活动中,所以同样的活动可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不同的心理感受,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分享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分享各自的体验就像是换一种角度看世界,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或融合。另外,学生之间在分享的时候开放心灵,以最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同辈人面前,打破以往的交流状态,体验他人的赞赏与接纳,给予他人信任和认可,使得同辈之间的关系迈出新的一步,并且这种交往相处经验也可以迁移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中,这对于学生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有着积极意义。

不过,分享体验环节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是应该有目标地表达还是表达所有的感受?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具体的辅导目标设定分享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集中分享经验。另外,有些学生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心灵,不愿意畅所欲言,认为这属于自我的隐私,根本不愿意谈自己真正的体验,对表达自己的看法心存顾虑,担心课后受到同学的取笑或者议论。有人认为学生在课上应该完全袒露心声,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成长的效果。笔者觉得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恰当地自我表露,以引起学生之间产生共鸣、达到认知上的升华为目标。

三、课后反思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意向

课后反思是心理活动课的后续工作,学生在活动中作为参与主体所得到的感受可能会受到自身性格、外界环境的局限,无法全面认识自我,课后反思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抽离出自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再认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表现有更为客观的认识,是一种自我挖掘、自我发现的自我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课后反思通过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归纳和总结,细细咀嚼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和体会,可以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并从而产生强烈的行为意向,达到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目标,而不至于蜻蜓点水,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是对心理活动体验的再消化,通过写反思日志、活动感受或课后感想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更新,了解自我当前的心理状态或特点,并澄清自我,形成价值观,作出积极的选择。如某学生在活动感受中写道:“在这次人生价值观拍卖活动中,我没有选择出自己的目标,现在想来我会选亲情、友情、孝道、欢乐、诚信、名牌大学和智慧。通过这次活动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我懂得了: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抓住时机。”

篇7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窃读记

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

详写两件事

篇8

【第二课时】六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畅谈阅读感受。

亮点探究一: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1.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的美。阅读文章后,将自己对人、情节的感受说出来。如:“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小组交流讨论,推荐本组发言人。

4.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二、理读,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理清层次,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1.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和结局)。

2.课文开头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归纳人物性格,并说出他的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品读,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这篇小说的美,下面我们再一起去体味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1.教师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间讨论。

2.各小组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3.讨论明确。

4.教师小结:小说的人物美。

亮点探究二: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1.学生思考、讨论。

2.教师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2)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及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代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但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体会到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四、赏读,评说人物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2.教师明确。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然后教师点拨并补充。

4.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亮点探究三: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五、悟读,领悟景物描写的好处。

亮点探究四: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⒈学生小组交流找出写景的句子。

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六、想象读,围绕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亮点探究五: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展开想象,进行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生给老头子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师总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人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六步阅读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评析】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尽量做到“三有”。有趣、有情、有理。虽然中学语文教材上所选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彩多姿,但是由于篇幅较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异彩纷呈的“读”法来学习课文,从而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效率。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117-01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而其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几年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尝试让我受到诸多启发,也激发了教育智慧,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学生喜欢心理健康课,更喜欢这种活动课的模式,要想让学生在每周期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多多受益,发挥其实效性,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心理健康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一、心动――抓住学生心理,引发学习兴趣

要想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活动课,就要抓住他们的心理,引发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让他们心有所动。

1. 选择合适主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需求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学校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内容的精心选择,不能照着参考教材或网络案例生搬硬套,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具有代表性、共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细心观察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2. 采用有趣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主题和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而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设计应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尽可能的调动全班同学的兴趣。比如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开启心灵的第一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导入,以有趣的热身活动开始,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最后在讨论中制定了课堂规则。总之,丰富多彩且能引发思考的活动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使主题深化,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感动――充分交流分享,触动心灵感悟

要想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就要在其心有所动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触动他的心灵,让他有所感,有所悟。

1. 良好的交流。通过点、线、面的交流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心理课堂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在小组内进行。心理课堂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内心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当学生有疑问时,老师可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心理课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达、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 适当的反馈。心理老师的适当反馈对于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用理解、尊重、肯定的语气,如“谢谢你愿意跟大家分享”、“谢谢你的真诚”、“你的理解很独特”等词句;同时还要求同学们在倾诉或活动中,应尽量带着肯定、欣赏、高兴的神情,并在充分表现出来。学生一旦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或同学们关注和认可时,他们才会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敞开自己的心扉,情感的体验也更强烈。

三、行动――落入实际行动,深化课堂效果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满足活动课上学生的心理要求,也不强求学生能够当堂领悟。它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毕竟体验领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的不断互动与启迪,不断体验与实践,不断反思与领悟。

1. 立即行动。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学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 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践行,如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进行尝试,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在学习了沟通技巧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应用沟通技巧处理生活当中与同学、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

2. 拓宽外延。心理教育活动课一般都是两周一节,一节课结束后,除了学生课堂上参与活动时的体验和感受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该节课对他们潜意识的刺激会逐渐受到削弱,因此需要拓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延,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从而指导具体实际行为,可以安排相应的课后实践训练项目并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在实践时间、地点、行为及其量等方面都作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就容易实现。比如,在《高中生时间管理辅导》一课中,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份具体的时间管理表格,让学生可以每天都记录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情况,很多同学后来向我反映,表格非常实用,使他们每天的学习有了清楚地计划,节省了很多时间。

可以说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让心理教育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发挥其课题实效性,达到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贾晓波,陈世平. 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M].天津:天津出版

社,2001.

[2] 刘维良,齐建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华文出版社,

篇10

这些状况的出现,反映出中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学科性、专业性不突出等问题,导致本就是边缘性学科的心理活动课更加不受重视,让师生觉得心理活动课谁都可以上。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结合两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对如何把心理活动课上出“心理味”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确定课堂教学主题

心理活动课作为非考试科目,在学校里的地位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位教师曾抱怨:“心理活动课课时本来就不多,还总是被其他科任教师要课……被要课也算了,上心理活动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好,要不就是写作业,要不就是吵吵闹闹不好好听课。”另外一位心理教师则回应说:“我也曾被要课,但被学生知道后,纷纷表示抗议,甚至罢课,还到班主任那里去投诉,以后再也没有教师敢要我的心理活动课。”两种不同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被要课的原因是科任教师觉得心理活动课不重要;上课写作业、吵吵闹闹是学生觉得心理活动课没意思,老师讲的东西没用。

如何让学生爱上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应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其他教师才会理解。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许多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需求而编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辅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是切合学生的年级及心理特点,而不一定能满足各地区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当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时,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心理活动课就成为一节放松课。上课的教师也会没有成就感,越来越懈怠,这样的心理活动课难免会走上形式化的道路,渐渐没了生存之地。如何能了解我们眼前这些学生的真正需求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课前调查。编制课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想要在心理活动课上学到哪些方面的知识、解决哪些困惑。设置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并且将需求具体化、精确化。所以调查问卷中除了封闭式题目外还应该有开放式题目。

什么样的调查结果才算是达到了具体化和精确化呢?如人际交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说,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哪些呢?有一位教师的调查结果值得参考:

学生的交往困惑主要有(不分先后):

1.发生一些小矛盾后,控制不好自己的言行,愈演愈烈,导致吵架或打架,事后又不知如何和解。

2.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好友,结果好友却未能守密,告诉了别人,自己感觉被背叛了。

3.想与别人交流,却找不到共同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很尴尬。

4.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有矛盾,或是要求自己远离对方,自己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

5.被传绯闻。

6.经常被人捉弄,没有找到改善的办法。

7.一起活动时,意见不合,不会处理,导致不欢而散。

在这样的调查结果中,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展开作为一个课程主题,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二,咨询内容。学生在哪些方面的困惑最多、最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在咨询中略见一二。所以,每个学期末的咨询总结应该成为下学期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课后聊天。课堂上一些学生的行为通常是经过“包装”的(包括学生的回答),所以教师应在课后或课间多留在教室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观察和倾听,用真诚的态度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二、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成长,自利才能利他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个人经历、感受能力和对自我的深入分析非常重要,这些会影响着咨询师的伦理观和咨询方式。对自我的剖析越深入,就会变得越“通透”,在咨询和教育过程中,“自我”介入得就会越少。这也是在精神分析师培训中要求个人督导达到150个小时,并非常重视自我分析的过程的原因。

一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消极标签对自己的影响,特意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体验“消极标签”的活动。在这个体验活动中,部分学生十分投入,不禁落泪。教师很敏锐地感受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在活动结束并作分享后,不断重复指导语引导学生走出活动中的情绪:“同学们,刚才只是一个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已经结束。”并临时加入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对刚才被贴消极标签的同学表示肯定和支持。

一位职校班主任在人际交往主题班会中设计了一个成对进行的活动,上课当日,一位学生请假,班级的人数变成单数。这位教师就临时决定加入一个落单者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在人际交往中被落单时的感受。然后再让一个成对小组接纳落单者,组成三人小组。

这两位教师在谈到为什么能设计出优秀的体验式活动而且还能临时调整课程设计时,答案都是:“这个活动我自己参与过、体验过,所以能体验到在活动当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绪(变化)。”

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最能与他人感同身受。若是没有亲自经历过,也应该是在现场融入过,而不仅仅只是听说过或是想当然。所以,这就要求心理教师重视自身的成长。当我们能够超越自卑,才能感受到学生在超越的路途中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当我们能够突破自己,才能感受到学生在自我突破后有多么喜悦。

三、增加对学生和课堂的开放性,保证课堂生命力

在心理活动课上,有时候教师的态度远远比课程设计本身更能体现课堂魅力。

在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中,我通常会借用许多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有一道要求续编结尾的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人去看牙医,当他看到医生拿来的工具时,被吓坏了。医生为了使他安静下来,给他喝了一点酒,病人感觉好多了,随之又要了一杯酒喝了下去。这时医生问他:‘这次有勇气了吧?’病人在这个时候大声说:……”

这道题已有的答案是“看谁还敢拔我的牙!”答案本身既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出奇制胜,非常有创意。

在课堂上展示出题目,经过几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分享答案。如何对待学生们的答案呢?刚入职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学生们没有分析出“标准答案”,我会鼓励地说“很有想法”“很有意思的答案”,但仍不放弃,很有耐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他们实在没想到,我就会故作很有趣地告诉他们“标准答案”,然后在学生“哦!哈哈……”的惊讶加佩服的神情中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正好有学生看过题目,一下就说出了“标准答案”,那么我就会很高兴地夸奖他,然后直接跳到下一环节。

看似我很包容,课堂氛围也很和谐。但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开放性,因为在教师心里一直在追求“标准答案”。当教师在等待着某一个答案时,学生的其他想法是不那么受教师关注的。所以,一节课下来,除了“标准答案”,学生们的回答我已经没有了印象。

今年再上这节课,当有学生说出那个“标准答案”时,我的回应是:“这确实是个很有创意的答案,还有吗?”于是,我收获了更多的答案:

“再来一瓶!我中奖了!”“糟糕,赶紧帮我转到肠胃科去,那颗牙被我吞进肚子里了!”“好酒,服务员,再来一杯!”“不用你动手了,我自己来!他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牙掉了……”虽然教案中有预先设计,但在课上学生的即时反应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27-01

很多老年人随着年纪增长,会有孤单、消极的心理,特别是在患病之后心理会特别脆弱。作为子女或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加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对疾病治疗起着辅助作用,可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得更快。

根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为治疗工作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现将我院内科对待老年病人开展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经验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其临床护理心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2012年3月~2013年1月我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45位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和护理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65~90岁,平均74岁。且研究的45例老年住院患者其病例特征、年龄及性别对其此次开展的护理经验交流及探讨无差异。

2 方法

医疗工作者对45例老年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他们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和心理活动做比较和分析。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将其分类并采取不同方法给予他们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心[1]。

2.1 孤单无助感

这种情绪的患者一般都是家人没有在身边,缺少安全感而感到孤单和寂寞。儿女经常只顾忙工作,却对父母缺少关心,让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产生消极情绪。护理方法:遇到这种患者,医护工作者要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和其他病人沟通,让他们也参与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来,可让他们的心情更开朗而有利于身体恢复[2]。

2.2 焦虑烦躁

此情绪一般都出现在病情比较严重且入院时间不长,而对自己身体情况缺少了解的患者身上,且还会对睡眠质量、食欲等产生不良影响。护理方法:医护工作者先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清楚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减轻其心理负担。还可以鼓励他们做一些比较轻松的运动以放松紧张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饮食和睡眠情况[3]。

2.3 消极悲观情绪

很多到了一定年纪的老年人心理会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认为自己已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不好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护理方法:医护工作者要让病人家属也相互配合,在生活细节上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家属要对他们进行耐心讲解以配合医生治疗,还要鼓励他们顽强地和疾病做斗争。还可适当地让他们看看喜剧、听听精彩相声,使他们保持乐观情绪,促进身体健康[4]。

2.4 多疑,情绪波动大

这类老人如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适,就会觉得自己患了什么疾病,而一旦患了病,就会过分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种多疑的心态导致他们情绪不稳而需要发泄出来。护理方法:对这类老年患者,医护工作者要利用专业知识,说服并鼓励引导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使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提高和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理解他们,包容他们[5]。

2.5 恐惧心理

过分依赖别人存在恐惧感的病人多数是病情比较严重或是癌症患者。这类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害怕逝去生命,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致使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即使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想亲自动手,长期下来形成了懒惰个性,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健康。护理方法:医护人员对于患有比较严重或癌症患者要给予更大耐心,更多爱心,对病人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和他们交流要心平气和。对于容易产生依赖性的患者,要鼓励他们只要会做的事情要坚持自己动手,尽量不依赖于别人[5]。

3 结果

通过对患有内科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调查显示这45例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方法的满意程度达97%。

4 讨论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护理意识也逐渐增强,传统的护理模式已被对心理护理等难度更高、更复杂化的现代护理模式所代替。通过实践证明,对内科疾病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整个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在不影响他们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都尽量满足,如不能做到或是违背健康原则的要求,应向其解释清楚以防有太多偏激的想法。医护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护理知识学习,提高同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通过交流,全面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活动,让他们更好地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用更多的爱心,文明的言谈举止,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及高度的责任感去感化老年患者,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护理工作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桂香.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65

[2] Gloria Hoffman Wold.老年病人基础护理第3版[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2